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五七卷)  2004/4/1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57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,光照百千世界,偈頌第四首看起:

  【佛法微妙難可量。一切言說莫能及。非是和合非不合。體性寂滅無諸相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《疏》裡面告訴我們,這首偈「明所證超情,以成前義」。前面講的最勝法,超越情見,這首偈為我們做解釋,情是情識,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佛法超越情執,這就是為什麼科學、哲學,世間一切學術,沒有方法能夠理解佛法,因為世間所有一切方法都不離情識。大乘經教裡給我們講,我們用思惟、用研究,這是用的第六意識,這就叫情見。第六意識能力確實很大,它能夠緣虛空法界,對外;對內,它能夠緣到阿賴耶識,就是沒有辦法見自性。為什麼?自性不是色法,不是物質,你在對外緣緣不到。對內,阿賴耶,藏識,含藏無始劫以來無量無邊的業習種子。這個業習種子的現象,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波動,微細的波動;第六意識也是波動,波動能緣波動。可是真如本性是不動的,清淨寂滅,它就緣不到了。波動入這個境界,它的能力全喪失了,所以沒有辦法緣到。

  要怎樣才能緣得到?不用第六識就緣到了。所以大乘教,大乘宗派裡頭八個宗派,方法儘管不同,方向、目標、原理、原則都是相同的,那就是離心意識,你可不能用這個東西。由此可知,這世間的科學、哲學,所有一切學術,都是用心意識。不用心意識,我們就叫它做禪定,所以佛法叫參究,不叫研究。為什麼?研究是用心意識的,沒有離開用心意識。我們多想、多看、多思惟,全是意識。不用心意識就是不能想,不用思想,不用分別,不用執著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定。定中的境界跟自性清淨寂滅相應,所以它能見,它能夠契入,道理在此地,事實真相亦復如是。

  我們一般講,你用研究來學佛法,古德常講你錯用了心!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妄心,有為法,佛法是無為法,有為不能夠契入無為,無為還需要無為才能夠契入。無為就是不用心意識,不用心意識叫參究,不叫研究。禪宗裡面用參究,參禪;教下叫參學,不叫研學,你就明瞭。教下,老和尚講經說法不用心意識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會聽的人,參學也不用心意識,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,他能契入。《起信論》上,馬鳴菩薩教我們,參學必需要懂得「離言說相」,就是對於講經說法的言語、言說,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你只管聽,聽的時候決定不用分別、執著,這個高明,這會聽。不用分別心就是不用第六意識,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,我們凡夫學習都是用第六識、第七識。第六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,第八識是檔案室,儲存資料的,我們一般講落印象。印象落在哪裡?落在第八識裡頭。那是個資料庫,裡面內容非常豐富,無量劫來起心動念統統儲藏在這個裡面。

  阿賴耶識不是物質,它的體就是真如本性,迷了叫阿賴耶,覺悟了就是自性。所以阿賴耶識,佛常講它的性質是真妄和合,體是真的,起作用是妄的。作用為什麼會變成妄的?實在講,受第七、第六連累,自己做不了主,第六、第七識當家作主,就是分別、執著當家作主,自己做不了主。它是真性,是迷惑顛倒的真性,迷而不覺的自性;轉過來覺而不迷,它就是佛,是這麼個性質。我們學人參學在哪裡參學?生活當中參學,工作裡面參學,待人接物之處參學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是你參學的道場,問題是你會嗎!怎麼個參法?我們並沒有離開一切時、一切處,沒離開,在一切時一切處裡面學不分別、不執著。學個什麼?什麼都好!你先學這個,從這裡入門。果然於世出世間法統統不執著(這個不執著是講內心),六道就沒有了。果然不分別,十法界就沒有了,最後那個起心動念,是到一真法界慢慢去了。到真正究竟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是究竟圓滿佛果,前面講過很多次,起心動念能伏一品,那叫斷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。

  所以這首偈子一開頭,『佛法微妙難可量』,「量」是度量。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得好,「前半正顯」,前半就是前面兩句,『一切言說莫能及』。「謂欲言其有,體相寂滅,欲言其無,色相無邊,故止言微妙,唯智方契」。我們看這一句解釋,到底它是有還是無?你說它有,性體寂滅,現的相也是寂滅。體寂滅容易懂,為什麼?體不是物質。相寂滅就難懂,最不容易懂,相是一切現相。相真的是沒有,大乘經教裡常講「當相即空,了不可得」。「般若經」上,總而言之一句話,「一切法」,世出世間一切法,「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頭一個我們這個身,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是妄心,我們的身是幻色,夢幻泡影;身、心都是夢幻泡影,所以當相即空,當體皆空,確確實實不可得。可是我們迷在色相裡面,以為色相真有,於是在色相裡起了錯覺。這個錯覺時間久了,誤會深了(真的是誤會,會是體會,錯誤的體會),誤以為真,誤以為實,於是在這個夢幻泡影之中起分別、起執著。

  業是什麼造的?業是分別、執著造的,於體性不相干,於幻相也不相干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在六道三途裡面受苦,這叫冤枉,那種受苦的狀況,就像我們作惡夢一樣,你說冤不冤枉!夢中的體相完全沒有,這個我們醒過來之後曉得,可是在夢中不知道是作夢,以為那是真的。遇到一個老虎要吃你,遇到一個人要追你、殺你,到處找地方躲避,嚇得一身冷汗,驚醒來一場夢;夢裡明明有六趣,六趣就是一場惡夢。四聖法界裡是一場美夢,總而言之,都不是真實的。兩個較量之下,比較說法,所以稱佛的境界稱為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也不可以執著,你要執著就又錯了,你一分別、一執著,一真馬上就變成了十法界。不可以起心動念,不可以分別執著,你才能契入一真,你才能證得一真。才一動念,一真就變了,變質了,馬上變質。所以,這個事情我們講,不可以說有,不可以說無,這個話廢話,為什麼?你已經起心動念。真正沒有起心動念,哪來的有無?哪裡來的問號?所以,世尊為我們說法,不得已而用了個名詞「微妙」。微妙就是不能說有,不能說無,連有無這個念頭都沒有,這才是微妙。

  下一句說「欲言其無,色相無邊」。前面你說有,有,體相寂滅,你說它無,色相無邊。真的是無量無邊。微塵裡面有世界,那個世界裡頭又有微塵,微塵裡頭又有世界,重重無盡,沒有底。深處看沒有底,廣處看沒有邊,都是色相,色相無邊,你不能說它無。無邊的色相,體相寂滅,你不能說它有,難懂!可是現在怎麼樣?現在我們面對著電視機的螢幕,這個螢幕色相無邊,你從這裡想這兩句話。體就是電視機的螢幕,它能現相;它沒有相,它能現相,它清淨寂滅,能現無邊色相。現無邊色相,你們諸位想想,它跟它的體有沒有絲毫染著,沒有!你看到這個色相,色相不是真的,色相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,所以體相寂滅。

  現在我們對於電視、電影,它的原理我們懂得,電影銀幕上的畫面是幻燈片打上去的,它的底片是幻燈片,連續的。鏡頭開關換得太快了,我們眼睛來不及觀察,以為它是真的,這個道理我們懂。電視比那個更細密,電視的畫面是由點組成線,由線組成面,速度太快了,這是電磁波。電磁波的速度,幾乎跟光波相同,一秒鐘三十萬公里。這個螢幕不大,它裡頭有多少條組織?你看電視機,愈是高級的電視機,線條愈多,由於速度太快,我們看到好像是真的有畫面。所以今天從我們電視,或者是從網路的螢光幕上,你體會這個經文,跟清涼大師的註解,「欲言其有,體相寂滅,欲言其無,色相無邊」。這個用在我們現在的電視跟網路螢光幕上,能夠體會得到這個意思。我們說它有、說它無,起這個念頭已經錯了,你儘管欣賞,儘管去用它,絕對不要起心動念,那就正確了。

  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,應化在六道三途,跟我們凡夫完全一樣。不同的地方在哪裡?他知道諸法實相,他應化教化無量無邊眾生,從來沒有起心動念。不一樣的就在此地!我們的心,常住妄念,動的,像水煮開了一樣,停不下來。佛菩薩心是定的,那個水一絲毫染污沒有,一絲毫波浪沒有,不動。不動,這個水就像一面鏡子,它能照見,照見諸法實相。那個水是動的,像開水一樣的時候,滾開水一樣,它是動的,它也是水,它靜不下來,照的能力失掉了。失掉,它也起作用,也有照的作用,把外面境界照得零零亂亂,照得一塌糊塗,它以為那是真相。這是我們六道凡夫的境界,我們都自以為是,我沒有看錯,我沒有聽錯,其實全錯了。心水不動的時候,你看的才是正確的;你在波動的時候,你怎麼能看到真相!所以說唯智方契,智就是智慧,智慧是從禪定生的。淨宗大德常說清淨心生智慧,《金剛經》上也說得非常好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是般若,你就能見到宇宙的真相,清淨。

  下面講,你現在用心去思慮、去度量,比較、度量,大師在這裡說得很好,「理圓言偏」,這句話怎麼說?理無量無邊,言語是有限量的,說不出來。不但言語是有限量的,思惟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,分別的能力,也有限量的,前面跟諸位說了,它有邊際。思惟八個識裡面,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大,佛給我們講,對外能夠緣虛空法界,對內能緣阿賴耶識,能緣第八識,能力太大太大了。緣不到真性,對外緣不到法身,對內緣不到法性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明心見性,它緣不到。所以,第六意識要用我們一般的講法,它能緣十法界,它緣不到一真法界。這就是說,它能力雖然很大,還是有量的,還是有邊際的,不像真心。真心就是法性,沒有邊際,那是真的;體是真的,相是真的,作用也是真的,一真一切真!迷了之後,變成阿賴耶識,一妄一切妄。絕對沒有說是一半是真的,一半是妄的,沒有這個道理。所以,「故言說莫及」,言說是有限的,說不出來。

  再看下面兩句,『非是和合非不合,體性寂滅無諸相』。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給我們講,「後半重釋」,後面兩句再來解釋。「謂因緣非不合,住體非和合」,這兩句話很重要!眾生有感,他自然就有應,感應和合,你有感才有應。「和合」什麼?就像茶杯跟蓋子一樣。我們有個杯子,佛給個蓋子給我們,恰恰好,兩個東西能夠合起來,眾生有感佛就有應,這個相是和合的。和合這裡頭又有不相同地方,我們是凡夫,他是佛,「住體也非和合」,他住的是性體,我們住的是輪迴。輪迴的因是煩惱,六道輪迴的業因是什麼?分別、執著,我們住在分別執著裡頭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人家住在清淨寂滅,清淨寂滅是體,不和合。我們現在講,從存心不一樣,從相上來講一樣。

 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也是父母所生,現的八相成道,入胎、出生、求學、修道、降魔、證果、教化眾生,最後入般涅槃,跟我們一般人有什麼兩樣?我們每個人還不是投胎,世間人一般人講,我們的投胎到這裡來是業力,不是感應,業力來的。司理這個事情的,十王殿裡的轉輪王,他管這個事情,他來審察你的業緣。善業,送你到善地方去投生,你惡業(還有餘的惡業),那就到不善的地方投生;善的地方,人天兩道,不善的地方,三惡道。他沒有權力做主你到哪一道哪一道,他沒有這個權,完全根據你的業習所感。所以他是辦事的,就像法官判案子一樣,法官沒有權判你,他沒有權,根據你所造的業來審判,閻王也是如此。所以,無論你到哪一道,你自己一定要明瞭,自作自受。佛菩薩大慈大悲幫不上忙,鬼神就是再惡也不敢害你,你自己造什麼樣的業,感什麼樣的果報。生生世世業果牽連,所謂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因果循環,這個事情麻煩了。

  佛家常講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因果怎麼不空?因變成果,因空了,果又變成因,果也空了,因果是萬法之一,它怎麼不空!「轉變不空」,因變成果,果又變成因,因又變成果,這叫轉變不空;「相續不空」,因果相續;「循環不空」,它有這三個東西,這三個東西它永遠不空。無論什麼人,你都沒有辦法逃過,縱然是成了佛,佛還是沒有辦法離開因果。你看看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五重因果,講的是因果;《妙法蓮華經》,一乘因果;我們現在講的這段經文,十信因果;下面一會,十住因果。這是差別因果、平等因果,離不開。明白人絕不造惡業,絕不造惡緣,回歸到自性、性德,純淨純善。一切的惡因、惡緣,根源都是迷失自性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迷失自性是十法界的根源。悟入心性,十法界就沒有了,哪裡有三途六道?永嘉大師講的一點都不錯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無大千,沒有十法界,迷了有,覺了就沒有,所以體相都是寂滅的。

  佛菩薩應化在其中,佛菩薩知道體相都寂滅,所以萬象森羅他如如不動,他住在寂滅相裡頭,大乘經形容他們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他常在定,定生慧,慧放光照見《心經》上講的「五蘊皆空」,那就是清淨寂滅,了不可得;「般若經」上講的「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照見。他在這個裡面沒有別的,喚醒這些迷惑顛倒眾生而已,這就是教化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用我們的話來講。我們想想,如果不是佛教導我們,我們怎麼會知道眼前森羅萬象是清淨寂滅相?你怎麼講我也不相信,我說你頭腦有問題。你怎麼睜著眼睛胡說八道?誰能相信你?我們今天要說真話,給你說,沒人相信。說假話,大家都相信,假話就是隨順眾生,大家都喜歡,大家都相信;講真話,眾生不喜歡,眾生不高興。不學佛的人如是,學佛的人亦如是,為什麼?學佛的人沒有醒過來,雖然學佛,功行不夠。

  「體性寂滅無諸相」,清涼大師註解裡頭,「又緣起修成非不合,契真相盡非和合」,他這個幾句講得很透徹。緣起修那是和合,非不合就是和合。在修行功夫到一定的程度,契入實相,與實相相應,這時候就不是和合了。怎麼不和合?入了實相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;兩個才能和合,一個怎麼和合!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。二就有和合,一哪來的和合!一真,一真裡頭沒有和合,二就有和合,三就有和合,一就沒有了。自己的心跟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,心成一體,身自然就是一體,身跟剎土眾生融成一體,和合的相不可得,沒有了。這些話,諸位要多想想,慢慢先把這個意思搞懂,然後再認真努力學習。學習就在生活當中,就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,大道場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第四首偈,清涼大師《疏》最後一段,「又緣即非緣,故非和合,非緣即緣,故非不合,合相離故無諸相,非合亦離,體寂滅也」。這幾句話也是解釋:

  【非是和合非不合。體性寂滅無諸相。】

  這兩句意思很深,很不好懂,使我們想到佛在《楞嚴經》裡面用了很長一段經文講,『和合非和合』,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是結論。必需要通達真相,否則的話,和合、不和合,我們依舊落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上,沒有辦法契入;離妄想分別執著,真相才看到了。佛說「和合」,佛說「非和合」,在他,怎麼樣講都對,我們怎麼說都錯。他說和合有說和合的道理,他說非和合有非和合的道理。這個地方講緣,佛法常講緣起,可是緣起後頭性空。緣起是講相,性空是講性,是講體性。緣前面講了,無量因緣,這個地方佛又說了,「緣即非緣」。無量因緣從哪來的?都是從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裡來的,緣再多再多,歸納起來,總不外乎這三大類。這三大類一展開,無量無邊,妄想無量無邊,分別無量無邊,執著無量無邊,這緣。自性清淨寂滅之中,哪有這些東西!有這些東西,你還能清淨嗎?你還能寂滅嗎?沒有,清淨心中一法不立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盡了。所以緣即非緣,要懂這個,這是真相,緣即非緣,和合就是非和合。

  「非緣即緣」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相有體無,事有理無,凡夫執著有,聖人眼睛裡頭沒有。就凡夫來說,佛說法,常言說得好,佛依二諦說法,一個是真諦,一個是俗諦。真諦就是隨著佛自己親證境界來說,講諸法實相,告訴你沒有,體相都是寂滅的,體相都不可得,這是如來境界,這是實相。凡夫不懂,那怎麼樣?隨順凡夫。隨順凡夫是什麼?有,你執著有,我也隨順你有,因為你執著有。所以佛用的名詞很妙,妙有,不是真有;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。真空何以不空?真空是性,它能現相。可是現相,你要曉得,相都是從心想生,如果沒有心想,相也沒有了。一真法界有沒有相?有相!極樂世界有沒有相?有相!那我們要問,阿彌陀佛、毘盧遮那佛,還有沒有起心動念?你要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,相就沒有了;你要說起心動念也不對,他確實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就是「微妙難可量」!

  他真的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但是他又起心動念,這怎麼回事情?自分來說,不起心、不動念,為度眾生,他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才能現相,這不現相,我怎麼去度眾生?怎麼去幫你忙?這不就是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嗎!大乘教裡面講,大慈大悲留惑潤生,這個了不起。那個惑是什麼?就是起心動念;起心動念是無明,有能力斷而不斷,就是等覺菩薩。一般等覺菩薩,他真的是等覺菩薩,他那一品生相無明沒有能力斷,這真的是等覺。諸佛如來有能力斷而不斷,這一品生相無明我要保留,因為生相無明一斷,相就沒有了,你看「生相無明」。如來跟等覺菩薩是一樣,骨子裡頭不一樣,一個是有能力斷而不斷,慈悲!一個是還沒有能力斷。但是真正修到有能力斷,他也不斷,留這一品無明幫助十法界的眾生。所以,你不能說他有,也不能說他無。

  所以「非緣即緣,故非不合」,佛跟十法界融合成一體。「合離相故無諸相」,離相,像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離四相、離四見。所以,即相離相,相在,知道這個相是幻相,這個相是無所有,這個相是畢竟空,這個相是不可得。不是說相沒有了,相沒有了你說畢竟空、無所有,這毫無意義,那誰不知道?這個話有什麼微妙?三歲小孩都知道,沒有!東西明明擺在這裡,你說它無所有、畢竟空,這個奇怪了,這就不可思議了。森羅萬象在面前,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現在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,發現什麼?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,這個跟佛法講的很接近。森羅萬象是物質,所以根本沒有物質存在,物質是什麼?物質只是一種能量波動的現象。科學愈研究愈接近,科學家很了不起,很聰明,發現了。發現,他不能解決問題,什麼原因?沒有離開心意識,他的發現是用現代先進的科學儀器,研究物理。

  用儀器、用數學發現物質不存在。物質是一種波動現象,跟佛經上講的一樣,佛法講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三細相裡頭就有物質。「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就是這個基本的物質開始組合,這個組合就變成大千世界。組合需要多長的時間?剎那之間;說真話,沒有時間,沒有空間。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,空間跟時間不是真的,他說在某種條件之下,空間等於零;空間等於零,沒有距離了,遠近沒有了,遠近是一。時間沒有了,先後沒有了,無量劫就在現前,無量劫前在現前,無量劫以後也在現前,你全看到了,這是事實真相。時間、空間,遠近距離,前後,過去現在未來,從哪裡來的?從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。真的,凡夫起了無明之後,作繭自縛,就像蠶一樣,作成繭把自己關在裡頭。這個繭是什麼?繭就是時空,時空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。

  在《百法》裡面它屬於不相應行法,所謂不相應,它跟心法不相應,它跟心所法不相應,它跟色法也不相應,但是它有這個東西。到底是什麼性質?我們現在人講抽象的概念。與心心所不相應,它不是心,它不是心所,它不是色,但是與心心所又脫不了關係,完全是虛妄的,唯識三性裡面「遍計所執性」。你說我們一般心心所、色法,「依他起性」,依他起性就是經上講的眾緣和合而生,這依他起。它完全是抽象概念,是個錯覺。所以「合相離」,合就是和合,和合的相離了,你不執著了,「無諸相」,當相即空,即相離相,大乘經上常說,「般若經」上講得多。就在相上離四相,就在相上離四見,這是什麼人?法身菩薩,不再執著,不再分別了。

  「非合亦離,體寂滅也」,體寂滅是什麼意思?非合亦離,自性現前,法性現前了。這一段講法身,法身露出來了,那就是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。「離、即」統統離了,「合、非合」都放下了,清淨心現前。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就是法性,這一現前,森羅萬象就是法相,就是法身。蘇東坡當年遊廬山做了一首詩,這詩裡頭有兩句很有名的話,他說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淨身」,這是詩人剎那之間的靈感,他沒有真的證得,他要是真的證得,他就是法身菩薩。他能觸動他的靈感,前世是出家人,史書上有記載的,過去生中學佛,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深厚。他這一生又到人道來了,人道來沒出家,可是對於佛法非常愛好,做了官。出家人法布施多,為人講經說法,所以聰明智慧,文章寫得好,都有因緣的。《鈔》我們就省略掉了,我們再看第五首偈,法身最後一首。

  【佛身無生超戲論。非是蘊聚差別法。得自在力決定見。所行無畏離言道。】

  我們還是要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這第四段「有一偈」,這首偈,「明能證超絕,結歸佛身」。這個『佛身』就是佛的法身,不能不證,證就是契入境界。超絕,超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超心行、言說,所謂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絕!絕思量,想想,不用這個了;絕言說,為什麼?說不出來,事實真相說不出來。結歸到「佛身」,佛身就是法身,見到法身了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,「上來體性寂滅遣有」,這有,這個有是講色相,這個有是講物質。從性上講清淨寂滅,從相上講,「身相具足遣無」,你不能說它無。有無兩邊都離開了,你了解事實真相。「非合不合」,不能說和合,也不能說不和合。「遣俱有無」,有無兩邊都離開了。

  「而復謂佛是非有非無,還成戲論」。我們可不可以說,佛非有非無?不能說,說了都有過失。為什麼說有過失?你說佛非有非無,我們細心去思惟,你這個話裡頭有沒有分別執著?有沒有起心動念?如果有分別、執著,「佛是非有非無」,你有這個執著你是凡夫。你不執著,你的起心動念,因為你不起心動念,你就不可能有這個念頭生,你不可能有這個言語。起心動念怎麼樣?無明沒有破。

  你有分別、執著,你是六道裡面凡夫。你還起心動念,充其量你是四聖法界的外凡,這就知道,錯了,所謂是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所以「還成戲論」,戲論就是開玩笑,我們講開玩笑。佛的戒律絕對禁止戲論,我們一般講開玩笑。佛為什麼禁止?有道理!世間人沒有智慧,煩惱習氣很深,人與人之間只要是相識,過去生中都有業因。過去生中業因,佛總的給我們說,不外乎四大類,就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人跟人相識決定不出這四種關係。所以過去生中有餘怨,餘恩、餘怨,有餘業,這一生遇到了。如果我們過去生中沒有餘怨,沒有關係,開什麼玩笑都無所謂,心地坦然,完全不在乎,哈哈一笑了之,過去生中有善緣。如果過去生中還有餘怨,那很麻煩。

  是開玩笑,所謂是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,會把過去生中的餘怨把它勾引出來。雞毛蒜皮小事,小事就演變成嚴重的誤會,誤會就變成衝突,衝突就造成這兩個人的對敵,過去生中的餘怨,會造成這個現象。現在我們看到這個世間,這種現象就太普遍了,說明什麼?現在在世間這些人,人與人之間,過去生中結的恩少,結的怨多,怨很深。所以,不相識的人,完全沒有關係的人,你偶爾看他一眼,他就來找你麻煩:你為什麼看我一眼?過去生中的餘怨!趕緊道歉,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,承認錯了,我是無意的,錯了。如果你要是不服氣的話,兩個人馬上打起來,跟前世有密切的關係。所以我們生在這個世間,如果要不學佛,要不修道,這個日子怎麼過法,活不下去。我們也能跟一般人一樣去作惡嗎?我們知道作惡,眼前也許得一點小便宜,後果不堪設想,後果肯定是三途地獄,不得了!

  《地藏經》上說果報,略說,沒有詳細說。我們現在在《大藏經》裡面蒐集了二十五種經論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地獄,講得很詳細,看了之後毛骨悚然。看了之後,才真正知道,不念佛不得了!不往生不得了!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還在六道裡頭輪迴,縱然來生,這一生算不錯,沒有造作惡業,來生再能得人天身;來生得人天,享富貴,你能保證不造業嗎?這一生當中,我沒有跟人結過怨,你能保證你過去生生世世沒有冤親債主嗎?說老實話,肯定有!肯定有怎麼辦?所以,這些逼迫著你,你不求生淨土不行,你只有這條路走。這條路是個活路,其餘條條都是死路;換句話說,沒有第二條路好走。八萬四千法門,理上講沒有錯,平等;事上講,自己的業障太重,不是法門不好,自己的業障太重,沒有條件修學那些法門。因為那些法門完全要靠自力,斷惑證真,我們今天煩惱斷不了,所以不能不求帶業往生。

  帶業往生,煩惱不需要斷,但是什麼?煩惱要能夠伏住,伏煩惱比斷煩惱容易得多!這樁事情只要我們有相當高度的警覺,能辦得到。所以古大德講,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,也就是說,伏煩惱人人都能辦得到,問題就是看你自己是不是肯真幹,你真幹,行!真能伏得住。你不肯真幹,不行,你伏不住,伏不住念佛也去不了。所以有高度的警覺心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於一切人事物,特別是人,對什麼樣的人都要忍耐。尤其是逆境、惡緣,為什麼?逆境、惡緣,你要能夠善於處理,消業障消得快。逆境惡緣裡面,不生瞋恚心,不生報復心,我們的業障就消了。順境善緣不起貪心,不生愚痴,業障也消了。一般人對於順境善緣容易起貪痴,翻過來,逆境惡緣容易起瞋恚,所以境界都是引發你的貪瞋痴。你能在境緣當中讓貪瞋痴不起,這就有功夫,這就是高明處,消業障最快。

  所以,人在這個世間從早到晚,你所接觸的這一切人事物,就在這磨練,你要是不會消業障,你就增長貪瞋痴。順境、善緣起貪痴,貪痴增長,惡緣你會起瞋恨,瞋恚增長,貪瞋痴三毒增長,麻煩就大了。三毒是三惡道的業因,貪心墮餓鬼,瞋恚墮地獄,愚痴墮畜生,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。戒定慧是三善道的業因,戒是人道的業因,定是天道的業因。欲界天從第三層天就要修定,夜摩、兜率、化樂、他化,這四層欲界天都修定,定沒有修成,在佛教名詞叫未到定,他真的是修了,不及格。現在學校念書,這個功課學分他修了,考試不及格。六十分及格,他考三十分、考四十分、考五十分,不及格。如果及格了?及格了,他就到色界天去了。色界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、四空天,那是你定功的等級不相同,我們講定功深度不一樣,定功愈深升得愈高。

  從定開慧,法身菩薩了,超越十法界。十法界都是修定,也有智慧,智慧不到家、不及格。開的智慧及格了,他就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。所以三善道,人道、天道、菩薩道,戒定慧是這三道,貪瞋痴是下三道。我們願意走哪個道?佛菩薩絕對沒有限制,聽君自便,你喜歡走哪個道你就走哪個道。佛菩薩不限制人,佛菩薩永遠隨緣而不攀緣,佛菩薩教,很有耐心,生生世世誘導你,這是我們不能不佩服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清涼大師的開示,他老人家引《中觀論》上的話來說,「中論云,戲論破慧眼,是皆不見佛,故次遣之」。開玩笑不但不能造成誤會,開玩笑障礙智慧。你說為什麼?你想想就明白了。慧是從定生的,人開玩笑心是浮躁的,開玩笑的時候清淨心就沒有了;換句話說,開玩笑破壞清淨心,心不清淨不生智慧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所以,佛要叫我們離開戲論。可是世間人喜歡開玩笑,如果人在一起都不說話,都不開玩笑,很嚴肅,這有什麼意思?這樣的人很多,這樣的人對於佛法、對於修道,茫然無知。不但對於學佛、修道他無知,他就連儒家的境界都不懂。

  你看看儒家講的「君子之交淡如水」,他要在這個境界裡,他覺得毫無意義。我跟你交朋友,一天到晚得嘻嘻哈哈,吃喝玩樂,這好朋友。天天在一塊板著面孔,這麼嚴肅,一句笑話都不能說,他跟你不是同倫,不是一類的,不是一類的合不起來。真的,《易經》裡面所講的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。所以你看這個世間,喜歡打牌的,朋友都是打牌的;喜歡跳舞的,朋友都是跳舞的;喜歡唱歌的,朋友都是唱歌的;喜歡打球的,朋友都是打球的。這就是物以類聚,他不是一類他聚不起來。喜歡學佛的,朋友都是學佛的。他不是你這一倫,他到你這一倫來格格不入,總覺得很不習慣。就好像我們一個人常年住在鄉村,過那種清淨,習慣清淨的生活,都市那種繁華他非常不喜歡,住了兩天他想回到鄉下去。同樣的,住在都市裡,繁華生活過習慣了,叫他到鄉村裡,這個地方太寂寞了,沒有地方玩,住兩天,他走了。這些事情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,所以都沒有錯,習慣成自然。

  再看「謂妄惑不生,故非蘊聚,起心則生,便成戲論」。這是這個經文裡面講的,『佛身無生超戲論,非是蘊聚差別法』。這個「蘊」就是五蘊,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。六道凡夫五蘊身,你決定不出這個三類,這個三類展開就是一切萬物,一切萬物總不出這個範圍,蘊、處、界這三個範圍出不去。佛不是的,佛超越了。這三個範圍與「戲論」都有關係,所以起心則生,生五蘊,生十二處、十八界。佛講的這個戲論太微細了,我們凡夫覺察不出來。「決定見者,不隨境相,名自在力,有無不能累其神,故無畏也,非言行處,為絕言道」,這幾句話說得好。「決定見」,這揀別不是虛妄見,凡夫是虛妄見,聖人是決定見,決定見就是見事實真相。所以,不隨境相,就是不被外面境界相的影響,這就自在了。我們還受外面境界影響,不自在!他為什麼不受外面境界影響?因為他知道外面境界相都不是實在的,都是夢幻泡影,都是非相、非非相,順逆、境界都不影響。有無不能累其神,有相、無相他不影響,所以他無畏。這不是言行處,言是言語,行是心行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這是如來、法身菩薩的境界,在此地清涼大師明白給我們指出來,法身境界。這個五首偈講法身,往後五首偈講智身,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