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四六九卷) 2005/11/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469
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淨行品第十一」,我們接著看李長者《合論》裡面的釋品,我們接著昨天的《論》文,從「又隨位修道上煩惱」,從這句念起,它是一個段落。請看《論》文,「又隨位修道上煩惱,六位中,一位有二十,六位共有一百二十,根本十無明,皆因身見邊見,二見有二十,共隨位進修,染淨煩惱,總有一百四十」,昨天我們念到此地。現在接著說,「為防此障,起一百四十願,令進修者,從初信心,理事圓融,達其願體,無虧自心根本淨智妙擇之慧,動寂俱真,不偏修故」。我們看到這個地方。
凡聖原本不二,理事一如。這是佛在大經上無數次的提示給我們,我們必須從這個地方認知。人人、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?我們看六道,三途地獄的樣子很不好看,為什麼會變這個樣子?就是染上毒癮,像吸毒一樣,有了癮。這個毒是什麼?貪瞋痴慢疑,經裡面常講「三毒」,我跟諸位講「五毒」,三毒是貪瞋痴,一定要加上慢、疑。疑是對於聖教的疑惑,對於因果的疑惑,這不得了!過去周安士先生有兩句話說得很好,「人人信因果,天下大治之道也;人人不信因果,天下大亂之道也」。這兩句話說得好,把這個世間治亂一語道破。
今天世間大亂,亂的原因是什麼?不相信因果,不相信聖人的教誨,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,完全是煩惱在作祟,煩惱在當家,貪瞋痴慢疑當家,這個麻煩可大!這品經裡面跟我們講六位,這六位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六個位次,每個位次裡頭有二十煩惱。這二十,給諸位說,是歸納說煩惱的頭數,如果細說,無量無邊,就是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那是真的,無盡的煩惱歸納為二十類。從初信到等覺,總有五十一個階級,佛法講位次,每個位次裡面都是無量無邊的煩惱。雖然往上去煩惱逐漸輕了,雖然輕了,頭數還是那麼多。
這樁事情難說,說都困難,聽懂當然不容易。為什麼難?諸位要知道,十法界以內的好說,所謂是形而下,我們一般常識容易接受,與常識相應好懂;十法界以上,一真法界難講。怎麼難講?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你怎麼講法?但是向上一著可不是那麼簡單,很複雜,向上一著。在《華嚴》五十一位菩薩,只有十信位是十法界的,初住以上就是一真法界。諸位讀天台、讀賢首,《天台四教儀》、《賢首五教儀》,你就明白。我們十法界裡面有內凡、外凡,這都是凡夫,沒有明心見性,不能稱為聖人,明心見性才是真正的聖人。沒明心見性,稱他什麼?也稱聖人,十法界裡面的聖人。這要懂!
阿羅漢,小聖;辟支佛,中聖;菩薩,大聖,都沒有出十法界。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他超越了六道輪迴,見思煩惱斷了。在《華嚴》講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執著的念頭斷了。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再沒有執著了,這證阿羅漢果。阿羅漢所證的就是見思煩惱斷了,於一切法不再執著了,執著的念頭斷掉了。在《華嚴經》七信位的菩薩斷證跟阿羅漢相等,但是智慧超過阿羅漢太多太多,阿羅漢是望塵莫及,圓頓根性。辟支佛見思習氣也斷了,在十信位是八信位的菩薩。
七信位是阿羅漢,八信位是辟支佛,九信位是菩薩,十信心滿那是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,達到破無明的邊緣。只要無明破一品,他就超越十法界,初住菩薩。初住是真佛不是假佛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我們通常稱為法身大士,法身菩薩,也是佛,真佛不是假佛。這個地位,不但是執著沒有了,分別也沒有了;不但分別也沒有,起心動念都沒有了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。諸位想想,不起心、不動念,還有什麼法可說?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沒有法可說,都契入清淨寂滅。清淨寂滅是大乘的大涅槃,都入這個境界,這叫一真法界。
可是初住再往上面去,二住、三住、四住到十住,十住再上去有十行,十行再上去有十迴向,十迴向再上去有十地,十地再上去有等覺,等覺再上去有妙覺才圓滿。為什麼還有這麼多階級?這麼多階級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沒有。怎麼說不能說有?沒有跡象,痕跡都找不到,因為他們統統都離妄想分別執著了。佛在「出現品」講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妄想就是起心動念,執著就包括了分別執著。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,都斷了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個境界叫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
「不思議」這句話說得好,有思議,你就不能解脫,你就不能夠脫離十法界,你還有思、還有議。所以脫離十法界的人,思沒有了,念頭沒有;議,言語沒有了,為什麼?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。這是說這四十一個階級痕跡沒有。可是四十一個階級到底有沒有?有。為什麼說有?每個人煩惱習氣。這就是長者在此地講的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十一地,他還有煩惱習氣。這個煩惱是無始無明煩惱的習氣,可不好斷。需要多長的時間這個煩惱習氣才能斷盡?世尊在經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,煩惱習氣就沒有。這個境界裡修行跟我們修行不一樣。我們修行要勇猛精進,他們修行此處用不得力。怎麼修?完全是隨順自然,不能有一個念頭。如果起一個念頭,你就又墮落到十法界,你還有念頭。正是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上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是這麼個境界。不但說不出,想也想不到,沒辦法想,一想就落在分別,再一不小心就變成執著,這個難!我們讀這些大乘經教,尤其是一乘的經論,這些常識不能夠不知道。不知道,那就是疑惑,疑惑就成了障礙,貪瞋痴慢疑。
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,不但沒出十法界,沒有出六道。換句話說,我們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統統具足,煩惱的現行、習氣統統具足。不但是法身菩薩我們沒辦法跟他比,就是小乘,不要講四果羅漢,初果也沒辦法跟他比。小乘初果斷證的功夫等於《華嚴經》裡面初信位的菩薩,十信裡頭初信位的菩薩,見思煩惱,見煩惱他斷了,他放下了,不再執著,思煩惱沒斷,只斷見惑三界八十八品。
佛菩薩為大眾講經說法,把這些煩惱的頭數歸納為五大類就好講!特別是對初學,這五大類第一個身見。諸位想想,這一關多難破,身,哪個人不執著身是我?錯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佛說「若菩薩」,就假設有這麼一個菩薩,他還有我相、還有人相、還有眾生相、還有壽者相,佛說「即非菩薩」,那不是菩薩。到底這句話是說哪個地位的菩薩?給諸位說,《華嚴經》上初信位的菩薩他不是。因為初信位的菩薩四相破了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。四相破了,初信位的菩薩,你真正入大乘之門,像大乘裡面一年級。五十一個班級,五十一年級,你開始進入一年級了,你是真正的佛子,不是假的。
頭一個破身見,知道什麼?身不是我。那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像衣服一樣。這個衣服我穿在身上,是我所有的,衣服不是我。身不是我,身會壞,有生有滅,我不生不滅。衣服髒了,我們脫掉換洗,換一件乾淨衣服,就像這身體一樣,身體壞了,不要了,我再換個身體。六道輪迴換身體,十法界輪迴也在換身體。換身體有兩種力量,一種是業力,那自己真的是做不了主。經上講得很透徹,善業引導你生三善道,惡業牽引你生三惡道,叫引業,引導你到哪一道去。所以六道裡面,輪迴投胎不是閻王主宰的,也不是這些鬼卒有能力改變你的,沒有,是你自己造的業,業力牽引著你往哪裡走。你看這個事情重不重要?這個事情就是因果的定律。
你真的要是通達明白了,你就曉得人生在世什麼事情最大?什麼事情最重要?一句話,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重要。提升自己的智慧,提升自己的靈性,你將來在輪迴、在十法界,你是步步高陞,你不會往下墜落。好像我們換衣服,每件是新衣,一件比一件好看,一件比一件莊嚴,這多歡喜!所以身不是我。佛門裡有一句諺語說「借假修真」。什麼是假?身是假的,你要借這個假的工具修真性,斷惡修善,決定不再搞三途六道,不再搞了。對於三途厭棄,對於二十八層天沒有絲毫留戀,為什麼?那是短暫的,天福雖然好,不是長久的。何況生天也不是容易事情,大福報!累劫修行的福報去換個天福,不值得。真正覺悟的人要把這些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對了!第一聰明的選擇。在八萬四千法門裡,唯有這個法門一生成就,穩當的成就,快速的成就,這不能不懂。
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。我們生在末法,末法選擇淨土是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我們沒有違背,佛勸我們修淨土。講到這個地方,煩惱習氣的難斷,一定要知道。我們很認真努力在做功夫,斷煩惱是做功夫。特別是在人事環境裡去磨鍊,順境善緣不生貪戀;貪戀的念頭、意念,你要是在這裡很容易增長。你要知道,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你的心不為善緣順境所動,這叫修行,這叫修定,真正的禪定。我還會動心怎麼辦?我們念佛人用一句佛號,我起了貪心,我對它留戀,趕快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把這個念頭打掉,不讓這個念頭相續。這個念頭是習氣,煩惱習氣遇緣起現行,我們用這一句佛號把它壓住、控制住,把它轉過來,這也是修禪定。
佛在經上講,《大集經》上說的,「念佛是無上深妙禪」。八萬四千法門,哪個法門離開禪?沒有。禪的意思前面講過,總要記住,外不著相是禪,內不動心叫做定。不是離開境界,就在境界當中,學什麼?學不分別、不執著,先在這上下功夫。至於不起心,不動念,太難太難,那我們做不到,這個要知道。做不到的不要勉強,慢慢來,到能夠在一切境界上不分別、不執著,然後你再修不起心、不動念。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不執著、不分別,在這上下功夫,這叫真修、真幹。
逆境惡緣,冤親債主找到了,他要找你麻煩,惡意的毀謗你、侮辱你,想方設法陷害你,你在這個環境當中怎麼修法?不生瞋恚。這個地方最容易生瞋恚心,不生瞋恚,沒有報復,而且還生感恩的心。感什麼恩?感他來磨鍊我,感他來考考我的功夫,看看及格不及格。果然在這個境界裡面,不生一念瞋恚,忍辱波羅蜜成就了,有進步!沒有這個境界現前,瞋恚、愚痴你怎麼知道斷?怎麼知道淡薄?所以境界現前,自己就知道,還起不起貪瞋痴?境界現前不起貪瞋痴,只要不起貪瞋痴,肯定就起戒定慧,這一定的。你看六祖惠能見五祖忍和尚,惠能講: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。他心裡頭生的是戒定慧。為什麼生戒定慧?他不生貪瞋痴,這叫真修行,這叫真功夫。
所以修行不是每天念佛念多少,拜佛拜多少,不是。可是初學的人一定要從這些方法當中來鍛鍊。沒有這些方法,說老實話,你那個煩惱習氣,境界現前決定發作,你控制不住,你沒有這個能力。所以這個能力還是要從守規矩,慢慢把它練成的。我自己是過來人,我有經驗,我練了三十年,功夫才得力。什麼叫得力?順境善緣現前,生不生貪愛?生,但是那個貪戀的念頭一起來,自己馬上知道,第二念、第三念就把它擺平,我這一句佛號就擺平,這功夫得力,煩惱不會起現行,才冒出來就壓住了。逆境惡緣遇到了,生不生煩惱?生,那個瞋恚的念頭才起來就知道。那個念頭會冒起來,冒起來趕快阿彌陀佛壓住,就平息了。很快,幾秒鐘就擺平,心平氣和。這樣的功夫,給諸位說,三十年。
所以我常常跟人講,我不是上根利智,我是中下根性的人。天天讀經,天天講經,講了二、三十年,才能夠在一分鐘之內決定擺平,人恢復到正常,心平氣和。再十年就自然了,境界現前會不會起念頭?不會了,四十年的功夫。我學佛到今年,五十四年!天天幹,認真幹,努力幹,才有這種效果。如果你自己不認真、不努力,你還有奢求,你還有指望,那你就難了,你一生都控制不了你的煩惱習氣。所以要真幹。基礎的條件老師教的,看破、放下。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,放下貪瞋痴慢,這是基本的條件,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。這十六個字是頭一個關口,這個關口不能突破,永遠站在外面,進不了佛門。這十六個字你統統放下了,恭喜你,入佛門了。
入佛門,境界現前,真的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我這樣的人,三十年。當然有比我善根深厚的人,他們時間可能就短一些。六祖惠能,我們真的是望塵莫及,人家二十四歲就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。我今天搞到五十四年還不行。我現在只能放下分別執著,妄想是一點都沒法子,就是說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。所以說我讀這幾句經文有很深的感慨,知道煩惱習氣不好斷,但是非斷不可。你要不斷,你往生沒有把握,你的心行跟經上所說的不相應!必須把身心世界統統捨掉。
雖然現在還有些長者居士,非常熱心要做一些好事,我幫他做了,不能不掛一個名,這些事情對我修行有沒有妨礙?給諸位說,沒有妨礙。事,我做,心裡面痕跡都不著。「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」,不是容易事,這樣你才無障礙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只要你還有我,有個自私的念頭,你就不自在,你就會生煩惱,貪瞋痴慢疑統統現前,那怎麼得了!這是事實,很多人統統都有,怎麼辦?我告訴你一個方法,天天聽經,天天念佛,聽經、讀經、念佛,這是非常好的一道保護網。你一天不聽經,一天不讀經、不念佛,你這個保護網就沒有了,你接觸外面境界焉能不生煩惱?不可能。生煩惱,要知道就是往下墮落,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!古人所謂「三日不讀聖賢書,面目可憎」;現在人不行,一天不讀聖賢書,面目全非。
聽經,不一定在現場。現在我們用的這些高科技的工具,無論在什麼地方,我們有網址,我們有衛星。我們的衛星跟網址連線,可以從網址收看我們的衛星,這個方便,希望大家要善於利用。一個人聽很好,一家人聽更好。初學的時候,可以把聽經作為早晚功課。早晚功課非常重要,早晨提醒自己,晚上做一次反省。但是一般的早晚功課都是流於形式,所以形式有口無心,有沒有真實的利益?那很難。
真實的利益從什麼地方去觀察?古人講的兩句話「煩惱輕,智慧長」,就是真實利益。你想想,你今天跟昨天比,今天是不是煩惱比昨天輕?今天智慧是不是比昨天增長?從這裡考察你修行的功夫,你修行的效果,你才能見到。決不是求世間的福報,升官發財,與那個不相干。那是你的命,你命裡頭該什麼時候升官,什麼時候升官;該什麼時候發財,什麼時候發財。與你自己斷惡修善有關係,這裡頭天天有加減乘除,世間事!這不是佛法。佛法是真的教你斷煩惱、開智慧。智慧開了之後,你就不會做錯事,不造惡業;沒有智慧的人很容易造惡業。所以什麼是寶?智慧是寶。佛講三德祕藏,第一個是般若智慧,自性本來具足,這要知道。
煩惱的頭數有這麼多,你看看菩薩用什麼方法來對治?起一百四十願,就是這品經裡面所說的一百四十一首偈頌。它這個偈頌是四言頌,每句四個字,一首偈十六個字。有的時候一首偈說一樁事情,有時候一首偈裡頭說兩樁事情,也有兩首偈、三首偈說一樁事情,不一定。這些都是佛經裡面普通的常識,修普賢行。這一百四十一首偈要記得很熟,就像我們現在學《弟子規》一樣。《弟子規》一共是三百六十句,句的長短不一樣,我們把它歸納,它是七個綱,每個綱,多的二十四條目,少的四條,多少不一樣。那是一般人學做一個好人必須要遵守。這一百四十一願是做菩薩必須要落實,如果不能落實,那就不是菩薩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接著看下面的經文,「為防此障,起一百四十願,令進修者,從初信心,理事圓融,達其願體」。這幾句話非常重要。我們特別要注意的,從初信心,也就是說普賢行什麼時候開始學?十信菩薩裡面的初信確實跟須陀洹不一樣,須陀洹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五大類,總有八十八品,斷盡了。這五大類,用現在的話說,錯誤的見解,他斷了,也就是說須陀洹的見解是正確的,沒問題。但是須陀洹的思想裡面還有錯誤,思惑未斷,思惑三界八十一品。思惑再斷掉之後,他就證阿羅漢果,那就是初信位就到七信位。七信相當於阿羅漢,斷證功夫相當於阿羅漢。所以《華嚴》初信位的菩薩就要修一百四十一願。
我們學到這個地方,自自然然就會生起感慨的心、會生起慚愧的心,我們沒有做到。做不到的原因,我說得很多,我們沒有能把十善做好。十善是大乘佛法,聲聞佛法,緣覺佛法,乃至於人天善法的根本,沒有十善,就不是一個善人。我們淨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是「淨業三福」。淨業三福頭一條四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頭一條就修十善。為什麼我們今天在家出家連十善都做不到,什麼原因?我們失去了家教,要知道中國古聖先賢教育的根本就是家教。
家教,家裡面的父母、大人對這個小孩,嬰孩,不是很大的。你看看古人講的話,「教兒嬰孩」,我們講嬰兒,「教婦初來」。教兒嬰孩,家教從哪天教起?從小孩出生三、四天就開始。他眼睛睜開會看了,耳朵豎起來會聽了,雖然他還不會說話,發育還沒有健全,他所看的,他所聽的,佛法講落在阿賴耶識成了種子。這正是古人所講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。所以從生下來二、三天到三歲,三年當中他的根就紮穩了。三歲的孩童他就很懂事,他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,他有這個能力。家裡父母大人教他什麼?倫常道德,不是講給他聽,他不懂,做給他看,身教!這就是今天我們提倡的《弟子規》。
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兒童的教科書,不是的,是做父母的人以身作則做到,做給嬰兒看。讓他看個三年、四年,他明白了,他自自然然言行舉止就落實在《弟子規》上。看會了,聽會了,字不認識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合規矩。我們這個教育沒有受,這是我們生在動亂的時代,社會不安定,我們中國傳統的家教疏忽了,所以造成今天的困境。
我們學佛,三皈做不到,五戒做不到,十善做不到,這學佛就不是真的。沒有戒律,諸位要曉得就沒有佛法;沒有禮儀,中國傳統教育就沒有了,儒就沒有了,你說這個多麼重要!學習經教,談玄說妙無濟於事,起心動念還是造業、還是造罪,有什麼用處?愈想這問題愈嚴重,所以不能不回過頭來從頭學起。我們自己一定要要求自己落實《弟子規》,落實《十善業道》,落實《沙彌律儀》,然後這一百四十一願就不難!否則這一百四十一願我們念了還是做不到,一條都做不到。我們的心行怎樣能跟普賢菩薩相應?一乘教裡面,領導我們的老師就是文殊、普賢兩個人。文殊,十波羅蜜;普賢,十大願王。十波羅蜜、十大願王落實就是這個地方,一百四十一願。
理事圓融,達其願體。願體就是自性,就是性德。「無虧自心根本淨智」,根本淨智就是根本智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一絲毫染污都沒有。諸位要知道,執著是染污,分別是染污,起心動念還是染污,只是一個比一個輕。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說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。我講經的時候引申了一句,「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」。你的心是清淨的,你的心是純善的,中國古人講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本善是性德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;根本智是淨智,不容毫分不淨夾雜,這樣才真正是無虧自心根本淨智。「妙擇之慧」,就是文殊菩薩所表的,重在這個妙;擇是擇法,就是根本淨智的起作用。妙就是善巧,善巧方便!在不同的環境、不同的時節因緣、不同的眾生對象,都能夠靈活運用得非常妥善,這叫妙擇之慧。佛門裡面的術語,善巧方便,能令現前眾生覺悟,現前就得利益。
「動寂俱真,不偏修故」。無論是動,無論是靜,都是真實,決定沒有虛妄,「真誠,清淨,平等,正覺,慈悲」。現在國家提倡和諧社會,我們這二十個字改兩個字適用。上聯十個字,真誠心,清淨心,平等心,正覺心,慈悲心,動寂俱真;下聯「看破,放下,自在,隨緣」,後面兩個字改「和諧」,叫和諧社會,這就是大眾通用;在我們佛門淨土宗,念佛求生淨土。動寂俱真,不偏修故。佛法裡面有世間法,把念佛改成和諧,就是世間法。世出世法不二,這就是妙擇之慧。
「是故華藏世界,有如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。其上一切莊嚴,因大願風輪,能持萬行,以行招果故。因以願力堅持,報得風輪持剎故」。這段話說得很好。這是現在講的太空物理,是屬於尖端的科學。華藏世界,這個世界能夠相續不斷的存在,靠什麼?風輪所持。風輪是什麼?風是動的,輪是圓的。諸位想想我們地球,現在大家都知道,地球在太空當中運行,自轉一周二十四小時,這一天;圍繞太陽轉一圈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。你看看這些星球是不是都在那裡轉動?風是動,我們講運動,它的軌道都是圓的沒有方的,輪,風輪所持。
有如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。這現在講容易。所以我們對古大德不能不佩服,科學家很多東西沒有發現,他怎麼就能講得那麼圓融?不能不令人佩服。我們今天有不少太空天文方面的常識,所以看到《華嚴經》容易,跟科學家發現的沒有兩樣。世界怎麼組成的?現在大家都知道,我們這個地球隨便取個什麼物質,在科學家高度顯微鏡之下,看出分子,分子再分就變成原子,原子再分變成電子、變成粒子,再分,現在稱之為夸克,基本的粒子,這是物質。基本的物質我們肉眼看不見,科學家知道有這個東西,也看不見。我們的科學工具還不行,不夠精細。
譬如前些年,美國太空總署發表一篇論文講,物質是無中生有。宇宙有原點,那是最小的物質,宇宙原點多大?那報告上寫得很清楚,我記不得它的數字,我只記得它一個比喻。用我們的頭髮,人的頭髮,一根頭髮。這根頭髮把它切斷,切斷這地方就有個平面,頭髮是個圓形的,圓形有直徑。這個直徑,頭髮那麼小的地方,那個直徑可以排宇宙的原點排多少個?一百萬後頭三個億,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,這是物質,最小的物質。這個物質是動的不是靜的。宇宙之間,只要是物質,沒有靜止的,統統在運動。
所以佛家講四大,四大就是講物質的性質,再小的物質,現在講量子力學,講到最小的。再小的物質它都有四個現象,第一現象它有體積,再小再小,它確實有個東西在;這個東西帶電,帶陰電、帶陽電。物質,我們佛法裡稱為「地大」,地是個物質,用這個來代表它是物質。它帶陽電,佛門叫「火大」,帶陽電。帶陰電,佛門叫「水大」,水是陰電,它是帶電的。然後它是動的,不是靜止的,動叫「風大」,風是動的不是靜止的。所以地水火風是形容一個很小很小的物質(基本的物質)四種現象。
四大皆空現在被證明了,這個物質是從無中生有。雖然無中生有,生出這個物質,但是很短的時間它又消滅了,消滅,它又會重現。所以我們今天看到,這個宇宙之間一切現象是相續相。真相是什麼?真相剎那生滅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前面講過幾次,講得很詳細。我記得有一次用了七、八個小時來講這個問題。所以《華嚴經》有尖端科學在裡頭。這句話跟今天科學家的發現完全相同,你看佛經講得這麼簡單,一句話,「有如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」。現在科學家的報告有幾萬字,詳細報告,佛經上一句話。幾萬字的報告你看過之後,你對於佛經上這句話你就懂了,完全明瞭。
我們今天地球怎麼存在的?太陽系怎麼存在的?銀河系怎麼存在?銀河系也是動的,一定圍繞一個更大的星系,我們現在沒發現。《華嚴經》前面,「華藏世界品」、「世界成就品」,就是講這些事情,講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宇宙從哪裡來的?什麼原因而有的?生命從哪來的?這個答案只有佛法講得透徹、講得明白,比現在科學家高明多了。所以我們非常感嘆這些科學家沒有機緣接觸到佛教經典。如果他要一接觸到,真正接觸到,我相信給他很多的啟示,他會有更多的發現,有更好的解釋。
再看下面這個重要!其上一切莊嚴,因大願風輪,能持萬行,以行招果故。這句話可重要。世界,這個星球就是世界,無量無邊。每個星球裡面都有眾生,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用太空船登陸月球了,登陸火星了,發現那個地方沒有生物,沒有人,這在佛法裡講不通的。佛法講,一定先有人,然後才有世界,世界跟人是同時發生的,有先後,那個速度太快,先後我們沒法子想像得到,太快了。不是沒有先後,有先後,速度太快。法相唯識經典,《華嚴經》也是法相六經之一,它有六經十一論,《華嚴》是其中的一部,講宇宙,講生命,講這些事實真相。每個星球,它跟我們的空間維次不相同,所以它裡面一些眾生,我們見不到他,他也見不到我們,就像什麼?像我們看電視的頻道一樣,頻道很多,不一樣。我們按這個頻道,這個畫面出來,其他畫面沒有,隱沒了。我們再按一個頻道,另一個畫面出來,現前這個畫面又沒有了。這些事情是真有不是沒有,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也曾經發生過這些事情。
上個星期,有個同修在網路上下載了一段科學發現的一樁事情。這不是在現在,應該是在二次大戰之後沒多久發生的一樁事情。說有一架飛機上面載了五十多位客人,忽然飛到另外一個空間維次去,很幸運,它又回來了。回來之後,降落在一個機場。降落下來之後,大家感到很陌生,我們不是到這個地方,為什麼降落在這個地方?再一問班機的起飛時間,班機的號碼一查,是真的,沒錯,三十五年前有這麼一架客機失蹤了。它忽然降落,在他們的感覺沒有多久,從那裡飛到這邊,只是飛錯了方向;下來之後,才曉得我們這個世間已經過了三十多年。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飛機失事了,保險費都賠了。他們都回去看自己家人,他們自己沒有衰老,好像昨天上飛機,今天回來,家人都老了。這是在地球上發生的,真的不是假的。不同空間維次,時差就有這麼大,科學沒法子解釋。
所以我們相信,每個星球,無論是大星球、小星球統統都有眾生居住在那裡。因為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、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所以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道場,他那個地方的莊嚴跟極樂世界差不多。這莊嚴從哪裡來的?大願風輪。這個大願風輪就是我們常常講自行化他的動力。諸佛如來大願圓滿,諸大菩薩正在落實他的大願。大願多,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,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這些菩薩,在《華嚴》來看,十信位是預科,預備班,沒有正式上學,就像學校裡幼兒園一樣,還不是小學一年級。到十住,初住才是小學一年級,十住像是小學,十行是中學,十迴向是大學,十地是研究所,等覺是博士班,十信位幼兒園。可是進行一百四十一願,幼兒園一年級就開始學習。所以到了入學,小學一年級,他已經習慣成自然了,落實圓滿的四弘誓願,落實圓滿的普賢十大願王,落實文殊菩薩十波羅蜜,都落實了。那個世界莊嚴,世界美好!
其實,給諸位說真話,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在住的地球有沒有兩樣?沒有兩樣,完全相同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不是二。為什麼?全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相,哪有不相同的道理?不相同是什麼?住在這個地方的居民造業不相同。造善業,這個地方就變成天堂;造惡業,這裡就變成地獄。外面這個環境隨著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它會轉變,它不是一成不變的。剎那剎那我們這個思想波在改變它的組織。這個話,佛在經上講得太多!非常難得,近代日本的科學家江本勝博士用水做實驗,把這個現象居然實驗出來。
水是礦物,它不是動物,它不是植物,它是礦物。他做了十年實驗,確確實實證實水能看、能聽、能懂得人的意思。你給它美好的圖案看,它的反應非常之美;你給它惡劣的圖案看,它反應就很難看。我們起心動念也是如此,我們以善意愛心對它,它的反應非常美好;如果我們講「討厭你,我恨你,我不喜歡你」,它的反應就很醜陋。十年做了幾百萬次的實驗,得到的證明,現在聯合國一些科學家都肯定了。我跟他也變成朋友。最先他是純粹科學,不碰宗教,他說宗教是迷信,不願意跟宗教往來。我跟他接觸,告訴他,你的實驗佛經裡頭統統都有。他聽了,呆住了。我說佛經上所講的被你證明了,很難得,但是你證明是部分,還不完全。他聽了很驚訝,那還有什麼?我說,見聞覺知你證明了,色聲香味,你只證明了色,香、味、音聲你還沒有能把它實驗出來。所以你的成就是局部的,不是圓滿的。你再努力,決定你會發現它有很妙的音聲,它有香氣、它有味道。
這是佛法裡說的,所有一切物質,這基本的它的德相,這不是從別地方得來的,它本身本來具足的,見聞覺知,色聲香味,再小的物質統統具足。所以宇宙是有機體,活的不是死的。連磚頭、石塊、泥沙都是活的,都不是死的。人以善心,純淨純善,這些東西都變成金銀七寶;人心不善,那個七寶都變成沙石瓦礫,它是隨著人心在變。所以華藏世界的佛菩薩,極樂世界的佛菩薩,心地純淨純善。經上常講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如果我們地球上的人,個個人都能夠回頭,都能夠斷惡修善,都能夠不夾雜一毫不善,不夾雜一毫不淨,我們的世界跟華藏跟極樂決定沒有兩樣。從這個水結晶的實驗就可以證明。
風水有沒有?有。風水隨著人心轉,而不是人隨外面境界轉。人隨外頭境界轉,迷了!風水家說得好,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,山明水秀,那個地方有福報的人他住;沒有福報的人到那個地方去住上個幾個月,風水就壞了。為什麼?你的意念把它破壞了。這個地方風水很不好,可是這個人純淨純善,他到那個地方住個半年幾個月,風水都變好了。心轉境界,而不是境界轉心。所以諸位要一切都美好,先要把心修好。心善沒有一樣不善,心淨沒有一樣不淨,心好沒有一樣不好。大願風輪,能持萬行,以行招果。我們的善行,我們的淨行,這品是「淨行品」,淨善所招的果就是華藏世界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
現在世界亂了,災難頻繁,怎樣化解?你念了《華嚴》,你就懂了。怎樣化解?從我自己內心化解,認真去學佛菩薩。佛菩薩沒有一念不善,佛菩薩沒有一行不淨,純淨純善!不要以為眾生都在造惡業,我一個人純淨純善有什麼能力?一個人的純淨純善抵得百萬人、千萬人。如果我們這個地方有三個、五個、十個、八個純淨純善,我相信這半個地球都不會有災難,就會產生這麼大的效果。所以江本博士做的這個實驗,我很讚歎,為什麼?我們平常講經,講這個是神話,誰相信?難得他用科學的方法給我們提出了證據,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江本博士比我小,他今年才六十幾歲,跟我站在一起,他比我蒼老,所以他對我很羨慕,他說:法師,你是怎麼修的?你用什麼方法保養?我就告訴他:我用的方法就是你實驗的。他實驗十年,什麼結晶最美?愛,感謝。愛跟感謝這個水結晶現出的圖案最美好,沒有任何能跟它相比。所以他告訴我,愛跟感謝是宇宙的核心。我說沒錯。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,感恩,知恩,報恩。常常感念一切眾生恩,這佛法講的,迴向偈裡講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,四重恩:父母恩,老師恩(佛是老師,老師恩),國家的恩,眾生恩。你要知恩,要懂得報恩。現在人忘恩負義,為什麼?不知道恩德。知道,報恩之心油然而生。所以愛跟報恩那個圖案是最美的。
佛家講的「慈悲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」。這個話一般大眾聽不懂,所以我把它改一句,「愛心遍寰宇」,那就好懂,「善意滿人間」。這是把愛心縮小了,縮到這個地球上,起心動念要愛地球,起心動念愛地球上所有的人、所有的生物,到最後,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現象。以平等的、真誠的愛心,這個世界就變成華藏、就變成極樂。極樂跟華藏不是天然的,大願風輪,能持萬行,以行招果故,是這麼來的。我們明瞭了,我們就會修了,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