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十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060

 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三面第三行。這是第二個段落裡面「八部四王眾」,所謂八部是佛家講的護法神,一共有八類,分別為四天王所管轄;每一尊天王管轄兩部,總共有八部鬼神。這些鬼神多半都是佛的弟子,也常常聽經聞法,護持這個世界。清涼大師有個簡單的介紹,說前面四類是雜神眾,後面四類屬於天王,能統治的是天王,所統治的就是八部。我們看第一段阿修羅。

  【復有無量阿修羅王。】

  特別著重『王』,這一類裡面首領。從這一段開始,一直到後面日天子,一共有十類大眾,這十類大眾是表十迴向菩薩利益眾生的因果。由此可知,這也是諸佛如來的示現,決定不是真正的八部鬼神。真正的八部鬼神,即使是四王天,四大天王,也是欲界的凡夫,他怎麼能夠參與如來境界裡面的法會?華嚴法會是一真法界,不僅僅是六道凡夫沒有能力參與,十法界裡面的聖賢也沒有能力參與。實在說這種境界,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見都見不到,他怎麼能參與?何況這是欲界天。所以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,像前面雜神眾一樣。諸佛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形,正是隨類現身,隨機說法。這是應以天王身、應以阿修羅王身而為說法,他就示現阿修羅王。『阿修羅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非天,不是天,他不是天人,也不能說他不是天人。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阿修羅在五道裡面,除地獄道之外,其他的四道都有,天上有阿修羅,人間有阿修羅,畜生有阿修羅,鬼道也有阿修羅,只有地獄道裡頭沒有。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是哪一道眾生,所以佛經裡面常講五趣,說五趣就是這個意思。說六道,五趣裡頭多了一趣,這就是阿修羅,阿修羅是專說天阿修羅,其他的四種阿修羅不論,在哪一道算哪一道,天阿修羅單獨來介紹,這樣就變成六道。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,六道跟五道一點差別都沒有。

  生天,天有德行,這個道理正是孔老夫子在《易繫辭》裡面所說,《易經繫辭大傳》孔夫子說得很好: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如果我們到外面去遊覽,要是稍微留意一點,你就很容易發現樹木花草,它一類一類的聚集在一起。你看到這一種樹,一大片森林都是同一個種、同一個科。花草也是如此,除非是人工培植,人工培植的花園,各種花卉都有,各種樹木都有,如果是它自然長成的,它決定一片都是,物以類聚。人以群分,人也是一群一群,必定他有同樣的嗜好、同樣的興趣,他才能聚在一起。喜歡念佛聚集在念佛堂,喜歡聽經聚集在講堂,真正學佛的人他不會到其他地方去,這樣就形成了社會。諸天也是如此,天怎麼形成?德行形成的。佛告訴我們,天人所修的是上品十善,還要修四無量心,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。這裡面有程度上淺深高下之別,功夫深的、意境高的,生的天也高;如果程度比較低一點的,他生的天也低。欲界有六層天,這六層天是這麼來的。

  欲界再往上去,單單靠十善、四無量心還不行,一定要修清淨心,也就是禪定。定功也有淺深不同,一般講有八個階級,這就是所謂的四禪八定。前面四種這是感得色界天,四禪天,後面四種叫四空天,那是定功很深很深。色界天人具足慈悲喜捨,當然也具備上品的十善業,這是生天真正的原因。你的精神生活達到這個水平,自然就跟他們感應。我們世間人講,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自自然然與他相應,就生到天界。修羅是怎麼回事?佛在經上講,他有天的福報,沒有天的德行。他的福報實在修得太大,人間有大福,他比這個福還超過,怎麼辦?只好到天上享福,天人的福報比人大,他是福報去往生的,可是他沒有天之德。如果完全沒有天之德,實在講也不能夠生到那裡去,不過是德薄一點而已。佛經裡面講他們也是修十善業道,也修得不錯。墮到修羅道裡面,最重要的一個業因就是傲慢,貢高傲慢,處處好強好勝。

  譬如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這個例子是真的有。在寺院裡面修供養修福,看到有一個人供養一百塊錢,那個人看到了,我供養兩百塊,他要好勝,要搶在前面。燒香不甘心在後頭,一定要把他排在第一個,燒頭一炷香他才歡喜,他前面有個人他就很不高興。這個人修福,將來到哪一道?阿修羅道。看他的福報,福報最大的天阿修羅,其次的人間阿修羅,再其次的畜生阿修羅、鬼道阿修羅。所以阿修羅的嫉妒瞋恚心特別強,這是我們自己必須要警惕的,如果有這個習氣毛病要趕快改。否則的話,阿修羅雖然有天福,福報很大,無論是在天上、在人間、在餓鬼、在畜生都是很有福報的。在生的時候修福修得多、修得大,但是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作罪業,因為他帶著很濃的我慢習氣、諂曲的習氣、嫉妒的習氣,稍不如意就要加害於人,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。這是有一類的菩薩發心,看到他們有這嚴重的煩惱,常常造惡,造作惡業所墮的惡趣,墮三惡道,非常的可憐。這些人喜歡鬥爭,所以菩薩示現在其中,做他們的領導人,幫助他們覺悟,幫助他們回頭,這正是顯示大乘佛法裡所說,「佛氏門中不捨一人」,這個道理就在此地。我們看到經上所說的八部鬼神的首領,他們都稱為王,菩薩現身在其中。請看經文:

  【復有無量阿修羅王。】

  這一句跟前面的例子相同,把數量告訴我們,種類告訴我們。這是阿修羅這一類,這一個團體,數量也是無量無邊。你看到『無量』這兩個字,就知道不在十法界,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。請看下面上首,上首的名號也是表法,第一位:

  【所謂羅睺阿修羅王。】

  『羅睺』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介紹,他也說得很清楚。天上阿修羅有天人之福,無天人之德。天人好善、慈悲,阿修羅好鬥、好強、好勝,少慈悲心,所以叫非天,他不能算是天人,沒有天人之德,但是他有天人之福。又說羅睺阿修羅是獅子,中國古時候小說裡面講獅子成精,大概就是說這一類的,在梵語裡面就稱為羅睺阿修羅。羅睺的意思有攝惱的意思,惱是煩惱,換句話說,這個人常常喜歡作弄人,叫人生煩惱,他很開心,看到別人生煩惱他很開心。這是從名號裡面表顯的意思,第一個是阿修羅王。我們知道,佛度眾生方式無量無邊,有從正面來教化的,也有從反面來幫助人覺悟的,所謂是恩威並施,尤其是權巧方便用得多,他用得非常恰當,能夠幫助眾生開悟,這方法用得恰當。像羅睺專門以作弄人為手段,用這個方法來覺悟眾生。當然菩薩善於觀機,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用這種手段,此地是介紹十位阿修羅王,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用這種手段。眾生根性不相同,決不是一種方法能令一切眾生開悟,絕對不是一個方法能令一切眾生證果,所以佛法講無量法門。華嚴會上每一位菩薩、每一位神眾、每一位天王都是代表一種法門,這種法門有時候我們看到好像不是善的,惡的。對於惡眾生必須用惡的手段去度他,很有效果,這裡面要有高度的智慧,高度的善巧方便。這地方是十迴向菩薩,他表的是初迴向,阿修羅代表的是初迴向,比前面層次提升了很多;前面十住、十行,這個地方到十迴向。第二位:

  【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。】

  這一句也是梵語音譯過來的,是從一個事實上翻出來的。『毘摩』我們中國人叫它做絲,就是絲線,蠶絲;『質多羅』是「種種」的意思。這是說這一位天王,能夠用蠶絲變化許許多多東西,就好比是變魔術一樣,民間術語說變把戲,他很會變,他有這一份的天才,能以這種方法令眾生覺悟,這裡面的境界也是非常深廣。佛經裡面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又告訴我們一切法是「夢幻泡影」,確實就像魔術師變現的境界一樣,看到好像是有,其實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如果了解這都是虛妄的、不真實的,你這個心就不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,假的;這個心才真正能做到無住,做到不執著。從名號裡面我們就可以聯想到,演藝人員所變的這些魔術,我們看了之後要有所警惕,要有所覺悟,觀念要能轉得過來,自己就得受用。

  像羅睺阿修羅王種種的戲弄,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的,或是朋友、或是同學,也有一些陌生人。遇到這些境界,使我們就想到經典上的教訓,只要我們接受這種境界而不以為然,那都是好境界,在境界裡面學如如不動。如如不動是定,明明白白是慧,對人依舊是禮尚往來,這是戒。這就是說明在日常生活當中,接觸廣大群眾裡面,戒定慧三學都相應,這才真正成就迴向,迴因向果,迴事向理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三種迴向:迴向菩提、迴向眾生、迴向實際。你要有真修的功夫你才能迴向,你要沒有真修行,拿什麼迴向?所以今天到這個地方來談迴向,行!他有十住,他有十行,真有功德,住佛所住,行佛所行,以這個功德來迴向。第三位:

  【巧幻術阿修羅王。】

  『巧』是巧妙,『幻』是幻化,『術』就是法術,這位阿修羅王善於變化。前面這一位阿修羅王,毘摩質多羅他是用一根絲線,能藉這個做出種種變化。第三位是巧幻術,他的方術就更多,種類就更多,不限於一種了。在這一段裡面,前面三尊菩薩所示現的都與幻化相應,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深思。一切眾生的修學,實在說最大的障礙,除三毒之外就是傲慢。尤其是在近代,近代人意識形態與古時候人比較有很大的轉變。這種轉變,古時候不是沒有,古時候有非常好的教育制度,用教育的方法控制我們的煩惱。教導我們人倫道德,所以每個人多數都能克制自己的煩惱習氣。現在把古時候這個教育捨棄掉,所謂新的思潮、新的思想,跟過去不一樣,新思潮、新思想裡面提倡「唯我獨尊」,今天講人權。變成怎麼樣?自尊自大,傲慢的習氣大幅度的增長,都與阿修羅相應。菩薩示現在其中,如何把我們這個習氣能夠降伏?一開頭就告訴我們,這一切現象不是真的,幻化的。知道一切現象是幻化的,我們貪瞋痴慢的習氣自然往下降,對於我們恢復本性就有很大的幫助。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它的意思。第四尊:

  【大眷屬阿修羅王。】

  我們在這個名號當中,特別要著重『大』字;「大」是心量大、智慧大、見解大。世間一切人都愛護自己的眷屬,關心自己的眷屬,照顧自己的眷屬,不是自己眷屬當中就有界限了。什麼叫大眷屬?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自己的眷屬,這就大。換句話說,把你私心擴大,將你愛護家親眷屬這個心愛護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是自己的家親眷屬,我們不認識,我們不承認。誰認識?誰承認?諸佛如來認識,諸佛如來承認。他為什麼會承認?因為那是事實真相,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,他怎麼不是親屬?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,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。我們今天為什麼不承認?沒有見性,不知道是自性變現的,所以總覺得外人跟自己不相干。你要跟他講宇宙人生是一體,他說你神經有問題,你的思想不正常,瘋言瘋語,他說你是神經病。可是我們在經教裡面看到,佛與大菩薩們,大菩薩是講法身大士,他們都承認、都肯定,都是這個看法,都是這個說法。

  如果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智慧德能,若是深信不疑的話,佛菩薩這種看法說法,我們能不能接受?如果不能接受,完全排斥抗拒,那你就沒有法子入佛門。我們可以勉強接受,勉強接受可以入佛門。到什麼時候才完全接受?我們也入佛菩薩的境界;換句話說,你也看到事實真相,你就會接受,這正是佛法教學的目標之所在。佛不願意看到我們迷信,迷信不能解決問題,迷信可以入門,入門之後要解義。你怎麼樣相信的並不很重要,正信也好、迷信也好,只要你能信,信了以後一定要求解。解之後明白了,這在佛法講正信,這不是迷信,確實有理論的依據,這正信。解了以後要行、要去做,在行裡面證實你所解,證實你所信,證實所信所解就叫做證。所以證是從行裡面來的,你沒有認真的去做,你怎麼能夠證明你所信所解是正確的?佛菩薩他統統做到,他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所以於一切眾生自自然然生起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這叫大眷屬。這是我們平常應當要留意的,就在生活上,就在接觸廣大群眾上,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。《無量壽經》佛教給我們視人如己,看待別人跟看自己一樣,與此地意思完全相同。第五尊:

  【大力阿修羅王。】

  『力』是能力;大力,無所不能。大力是從哪個地方得來的?大力是果。清涼大師跟我們講得很明白,這一大段經文是講十迴向利生的因果。我們在每一句裡面所看到,他說的是果,我們就想到他的因,講到因你就要想到果,有些因果都說,有些單說一方。大力是我們一切眾生所羨慕的、所嚮往的,我們有這種能力,不但可以自利,而且能利益一切眾生,這多美滿。大力之因是智慧、是福德,你要是不修福智,哪來的大力?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讀到,如來果地上有十種力,十力、四無畏,菩薩都不能跟他相比,圓滿的能力,那就是大力。佛所修學的兩種圓滿稱為二足尊:智慧圓滿,福德圓滿,所以才能成就大力。這是如來為我們示現,教導我們修行要福慧雙修。怎麼修法?佛經裡面講得太多了。從綱領上講一般講六度,六度前五度修福,後面般若修慧。如果你修布施、修持戒,乃至修禪定,你裡面沒有慧,你所修的全是福報,都是福。福修得大的就生天,你的福報太大,享天福去了。般若怎麼修法?般若就是修福之中不著相,福就變成慧。諸位要曉得,慧不是單獨修的,決定是雜在修福裡面同時修的,不可能單獨修慧;可以單獨修福,不能夠單獨修慧,這一定要搞清楚。前面五種修福,佛跟我們講得很明白,條條都能夠做到三輪體空,那就是般若,那個福真管用,所以才叫波羅蜜多。如果單修布施,那是布施福,不能說布施波羅蜜,不可以說。布施裡面有慧才叫布施波羅蜜,這個意思要搞清楚。因為布施裡面有慧,那個布施才能斷慳貪,這才叫波羅蜜,叫布施度,度什麼?度慳貪。由此可知,世間人修布施,我們舉這一個例子來說,都是修福報,裡面沒有慧。為什麼要布施財?愈布施愈多,貪心增長,愈施愈多,他才肯布施;布施之後就沒有了,他一毛都不拔,不肯布施了。他是用什麼心去布施?貪心。佛教我們修布施,用意在哪裡?斷貪心,現在我們修布施是增長貪心。為什麼修法布施?貪智慧,為什麼修無畏布施?貪健康長壽,統統是貪!他不是斷貪,所以都變成布施福,修福去了,他不是布施度。布施裡面三輪體空,喜歡做,常常做,遇到機會就做,做了之後心裡面痕跡都不落,那就是布施波羅蜜。把慳貪煩惱從根拔除,這就成就大力。誰有能力斷煩惱?斷煩惱的力大。持戒是斷惡業,忍辱是斷瞋恚,精進是斷懈怠,禪定是斷散亂,由此可知,般若是斷愚痴。這六種佛說是一切眾生的病根,大病,眾生在六道輪迴,無量無邊的苦惱根源說之不盡,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類。佛用這六種方法來對治,將我們的病根拔除,成就福慧,成就大力,意思在這個地方。我們如果能夠體會佛菩薩慈悲的心意,就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學,修學實在講就是學過佛菩薩的生活,學做佛菩薩的工作。真正佛弟子懂得怎樣過日子,過諸佛菩薩的日子,在生活當中成就無量功德。第六尊:

  【遍照阿修羅王。】

  這個名號裡面,我們一看就知道充滿了智慧。『照』是智慧照,禪宗裡面對這個字非常重視。禪宗的修學,觀照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叫你學著觀照。「觀照」是什麼意思?觀是觀察,照是明瞭。眼見一切色相是觀察,耳聞一切音聲也叫觀察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叫觀察。觀是對境,根對境。根對境的時候用照,照是智,用智慧,不是用情,用情是分別執著。宗門在生活裡用功夫是這個用法,這種原理原則並不僅限於禪宗,任何一個宗派都用得上,我們用的名詞術語不一樣,意思沒有兩樣。我們念佛的人講功夫成片,是這個境界,就是它觀照的境界。不過要是講起來,觀照比較好懂。

  我們功夫成片,那是功夫達到一個程度,你怎麼達到的?還是用觀照這個方法達到的,這很重要。這句話要是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你用理智,不要用感情。用理智就是觀照,你用感情那就是佛家講失照,你把觀照失掉,感情用事;感情用事生煩惱,觀照用事是生智慧,不一樣,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。真正會用功,要懂得這個原則,一定要遵守這個原則,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早到晚對事、對人、對物不用感情,用智慧、用理智。你用理智,分別執著也不妨礙,那正是像永嘉講的「分別亦非意」,他在觀照裡頭。凡夫妄想分別是意,意就起煩惱。起什麼?起貪瞋痴慢。順自己意思他生歡喜心,不順自己意思他生瞋恚心,那是什麼?那是用情、用識,用觀照的人決定沒有。也分別、也執著,裡面決定沒有貪愛,決定沒有瞋恚,他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,所以說分別亦非意,執著也非意。大家要曉得,這是功夫剛剛得力,並沒有什麼了不起,剛剛得力。用久了,用久不要勉強自自然然就成就,熟了,變成習慣,觀照變成習慣了,不作意自然就觀照,這在宗門叫什麼?照住,你能照得住,照住。

  「照住」就是禪定;這個禪定,跟諸位說,活活潑潑的禪定,並不是一天到晚在打坐面壁,不是的。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統統在禪定之中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禪定是什麼意思?外不著相叫做禪;外不著相,外面所有一切現象決定不能夠誘惑你,你不受外境誘惑這叫禪;內心如如不動那叫定,禪定是這個意思。實在講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;不取於相,我們用現代話來說,不被誘惑。現在外面的境界誘惑太多,你不被誘惑。你可以看,你也可以聽,你也可以接觸,決定不受誘惑,這是禪,你真有禪功。你心裡絕對不會起心動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,如如不動,這是定。這個境界比觀照深得多,真正得受用。這是第二層功夫。在第三層,最上等的功夫叫「照見」。《心經》裡面,「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」,照見是功夫最深的。破無明,見什麼?見法身,見性。他在一切現象裡見性,那叫照見。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這三個境界,我們講「功夫成片」,講「事一心不亂」,講「理一心不亂」。你要知道,功夫成片就是觀照,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,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,名相不一樣,境界完全相同。這一尊阿修羅王教導大眾遍照,『遍照』就是圓照;觀照、照住、照見統統具足,這就叫圓照。圓照的境界就是《華嚴》講的「事事無礙」,不僅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由此可知,阿修羅王怎麼不是法身大士?不是法身大士哪有這種功夫?第七尊:

  【堅固行妙莊嚴阿修羅王。】

  『堅固行妙莊嚴』。實在說,前面一尊是講智照,屬於解門,「堅固行妙莊嚴」屬於行門,沒有圓智圓照怎麼會有堅固的妙行?堅固行妙莊嚴怎麼講法?這個意思很深很廣,如果我們用夫子一句話來說,細細去玩味,可以能夠體會到一些。孔夫子說「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」,很像這個名號裡的意思,孔老夫子七十歲才做到,隨心所欲就是「行妙」,不踰矩就是「堅固」,堅固是決定不違法、不違規。合起來這就莊嚴,我們佛門裡面講善巧方便;巧方便是妙行,善是不違矩,那叫善。我們現在看看這個社會,很老實的人、很守規矩的人,善而不巧;很巧的人,不守規矩,總落在兩邊,他這個行就不妙,不莊嚴。莊嚴的妙行巧而不失善,我們今天講活潑而不違背規矩,這就好。特別是我們觀察兒童,兒童遊戲很可愛,有些兒童很頑皮,不守規矩,有一些小孩很守規矩、很乖,不活潑。哪裡去找個又活潑又不違背規矩,這就善了,我們舉這一個例子來說。

  在十法界有情眾生裡面,跟諸位說,真正做到善與巧,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他們做到了。經裡面所說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那就是堅固行妙莊嚴。我們很羨慕,心裡想著,為什麼做不到?我們要問,他那種活潑、那種巧妙,為什麼會不違背善、不違背規矩,他那個規矩守得那麼好?其實他哪裡有意去守規矩,真正有意去守規矩,有意去持戒就不善了。說實實在在的話,他所流出來的自自然然合規矩。我們的戒律怎樣記錄下來的?就是佛菩薩日常生活行為把它記錄下來,那就是戒律。他是故意做作嗎?是一定要持守嗎?不是的,自然的流露,自然就相應,自然就如法。道理在哪裡?見性,我們前面談得很多。念念與性德相應,性德既活潑又有規律,一絲毫都不亂。如果它要是亂,佛說的這一切經,為什麼這樣有條理、有層次?無論是長說短說、深說淺說,你用科判一直判下來,它的思想體系、章法結構,那樣的微妙嚴整,令人歎為觀止。他是不是說話的時候照著章法結構來說?不是,自然的,自然就相應,自然就嚴整。由此可知,見性是多麼重要。你不見性,學,學不像,怎麼學也學不像,哪有他那麼自然?

  我們要想學佛,從哪裡學起?要知道從真實學起,我們才能夠學得跟佛一模一樣,才能真正做到堅固行妙莊嚴。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,你才懂得找出一條路,這一條路無限的光明。我們對待人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真誠懇切,不論別人用什麼心態對我,不要去計較,不要放在心裡,只問我應當怎樣對人;不要去問別人應該怎麼對我,不去問這個,你一問這個,你就迷了。應當把別人對自己所有一切心態放下,用真實;諸位要知道,一真一切真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都是用一個真誠,看待法界一切眾生,他們對我們是真慈悲、真平等、真愛護、真關懷。我們怎樣?我們不接受,我們不知道,不曉得他的真心,我們總是懷疑,總是用虛情假意來對諸佛菩薩。過在我們這邊,不是他不關懷我們,是我們拒絕他的關懷,那有什麼法子!我們怎樣才能得到諸佛菩薩真實的關懷、真實的慈悲?我們用真心就得到了,我們跟佛當中的隔閡就消除掉。障礙消除掉,沒有障礙了,你就得到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。這個加持非常顯著,加持的力量非常大,利益正如經中所說的。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?就要從這裡學起。

  真實心的樣子是什麼?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教給我們,從不妄語始。不妄語是不自欺、不欺人,從這裡開始,從不妄語始。就是說你從哪裡下手?你從哪裡做起?從不妄語做起。不欺騙自己,不欺騙一切眾生;換句話說,誠實做起。現在人聽到這個說法害怕了,有許多同修經商做生意的,來跟我說:法師,我們現在要是不妄語就沒錢賺了,不妄語活不下去!他們是這個觀念。所以學了佛之後心裡又很難過,天天騙人,騙之後回來晚上很難過,覺得對不起人。良心發現,不錯!多少人天天幹這個事情,他不覺得他做錯事情;學了佛知道自己做錯了,知道自己騙了人。這樣下去有沒有罪業?這個問題就在你的用心,能不能迴向?如果你能回轉的話,騙人也是功德,菩薩善巧方便。怎麼說騙人是功德?這個人不會做好事,知道他將來要墮落,多騙他一點錢,多替他種一點福,迴向給他,你不是菩薩行嗎?天天騙他,大菩薩!如果騙他的,自己來享受,那個罪業就重,你將來還要還債;不但要墮三途,三途出來之後還要還債,就那一念之間。騙他是為他想的,叫他拿一點錢出來做好事,修一點福,不肯,騙他。菩薩的方法太多了,這叫巧,巧他又不離善,真的是善心,真的替他修福。就在那個一念心,一念心轉境界,一念心轉世界。所以佛是真實心,手段那是給你巧妙的手段,用的心是真誠慈悲,愛護眾生。

  在我們淨土宗,大家曉得淨宗六祖永明延壽法師,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小公務員,在一個稅務機關裡面管出納,天天有錢在手上經過。有錢就很方便,他把這些錢拿去放生,每天總要拿一些錢去放生。日久天長被發現,國庫裡的錢,帳目不對了。再一問:錢到哪裡去?他很老實,他說:錢我拿去放生了。那個時候的人心跟現在不一樣。他的長官主管稅務的,看看他,是個好事情,但是犯法。為什麼?偷盜國庫裡面的錢財。可是偷盜出去之後,他自己並沒有享受,他拿去放生了。這個事情怎麼辦?就報告給皇帝。皇帝一看到也好笑,世間還有這種人?按照國法是死刑、殺頭,把他綁到刑場去行刑、去殺頭。國王也有趣味,交代監斬官,交代他:他在受刑的時候,看他害不害怕,如果他有恐怖害怕,殺掉算了,如果他不害怕,叫他回來見我。永明被綁到法場,殺頭的時候一點都不恐怖,一點後悔的心都沒有。監斬官就好奇,你為什麼不怕?我以一條命換千千萬萬條命,值得!歡喜,哪有害怕?我救了多少命,一條命救那麼多條命,歡喜,值得。監斬官把這個事情報告皇帝,皇帝召見,最後問他,你的願望?他願意出家,皇帝給他做護法,成為一代祖師。這是什麼?替國家修福,國家不知道修福,盜國家的錢替國家修福,菩薩行,不是凡夫行,所以他有勇氣承擔。如果案子一發,接受刑罰,殺頭也不在乎,也很高興,也很快樂,菩薩行。

  諸位要曉得,世間沒有一定的標準,你講善惡、講是非、講利害、講真假,沒有標準!標準就在你一念的動機,你用的是什麼心?你心是善的,惡的事也是善;你心是惡的,好事也惡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佛法歸根結柢是個心法,心要純善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覺,然後你的言語造作、一切所為無一不是善行,無一不符合戒定慧三學。戒是什麼?防非止惡,所謂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這裡面的意思很深。佛提醒我們,什麼是惡?什麼是善?利益自己的是惡,利益眾生的是善,能夠利益一切眾生的是大善。我們學佛從哪裡學?起心動念絕不為自己,這是真學佛。念念為佛法、為眾生,當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緣,另當別論。我們生活環境不好,沒有一個很好的修學環境,因此必須自己要有個最低限度修學環境,總得自己有個住的地方;你要研究經教,你還得有一些書籍,總有地方放。這些都是累贅,但是無可奈何。

  我們比不上古人,古人的寺院叢林是十方道場,不但是出家人可以隨處掛單,你旅行三衣一缽,什麼都不要帶,到任何道場一切設備齊全,你都可以受用。從前參學,古人背一個小包袱,幾件衣服,背一個小包袱,哪有像我們現在行李那麼多?經書,頂多自己用的,常常用的,自己一、二本經書常常讀誦的,其他的參考都不必。走到任何寺廟掛單,任何寺廟都有藏經樓,像現在圖書館一樣,你所想要的參考資料那邊都有,不要帶。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很悲哀,道場是子孫廟,不是十方道場。你想到人家道場住一天,一定跟主持當家很有關係,老朋友,來的時候作客。要是不認識的話,拒絕你,招待你一餐飯已經不得了,有很多道場一餐飯都不招待你。這是逼著我們無可奈何,自己有這些負擔。緣,實實在在不容易遇到,遇到緣分,那你真的是有福報。

  現在在新加坡,這個緣我們看到將要成熟了。李木源居士昨天晚上告訴我,新看的彌陀村的處所,大概沒有問題了。他很快要回來,不一定跟這個團去,他會提早回來。將來這個地方後面空地,圖都畫好了,蓋念佛堂,做彌陀村。前面學校做佛學院,希望佛學院元月份能夠開課。這個佛學院向政府立案,永久性的佛學院,我一定幫助它建立一個圖書館。我在美國還有一些存書,希望統統都運過來,充實這邊圖書館。我現在所用的書全部都搬圖書館去,我想看那個書,拿一本過來看,看完之後統統歸檔,自己住的房子一本書都沒有,這多自在、多快樂!有這麼一個地方,有這個緣分,我們就是這個做法。我們安心在這個地方修學,成就我們在這個地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全心全力協助這個道場。除了一身之外,一無所有,全部都歸道場。東西多了麻煩,自己慢慢整理,讓別人整理多好。別人整理好了,我想要什麼拿來,看完拿回去,放在哪裡我也不知道,理都不理。人要過自在的生活,過快樂的生活,不要給自己找麻煩。給自己找麻煩,那是迷惑顛倒;我們今天是逼不得已沒有辦法,有這個環境,我一定要把這個環境促成。這是講到堅固行妙莊嚴。第八尊:

  【廣大因慧阿修羅王。】

  這裡頭著重在『因』,「因」要修大因,因要與慧相應,這個因真實。智慧的因一定得智慧之果,我們知道智慧之果是一真法界,是西方極樂世界。「廣大的因」是什麼?我們自然就明白了。廣大之因是念佛,沒有比念佛這個因更大,我們要曉得。可是現代有幾個人知道念佛的好處?念佛是屬於行證。前面要是沒有正信、正解,行證是很難做得到的。這說起來,講經說法就非常重要,講經說法的目的幫助大家建立正信、正解。我們這邊念佛堂,大家都知道很殊勝,為什麼其他地方建念佛堂建不起來?沒有講經。我們在這個地方,雖然是斷斷續續的,但是每年都講,年年沒有中斷,十一年了。所以大家知道念佛的好處,知道念佛的利益,他有信心、有願行,才能成就。沒有這麼長的時間奠定信解的基礎,你建個念佛堂談何容易!我們當初建念佛堂也沒信心,實在講我跟李木源居士心裡面期望著,能夠有四、五十個人念佛,我們就很高興了,我們心目當中也不過就如此。哪裡曉得會到四、五百?超過我們想像的十倍。從這個地方看到,新加坡地區同修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。這也是給李居士很大的鼓勵,他拼命的去做,希望把彌陀村早一天完成;這是很大的力量,沒想到有這麼多。這是廣大因慧,現在我們做的正是解行相應。

  彌陀村配合培訓班,培訓班同學們在研究,我們修學時間到底多長比較適合。研究好了之後,提供給李居士向政府申請立案。當然時間長一點好,學得紮實。就是學一部經,我以前曾經說過,這部經學會最少要講十遍,才算是你學會了。講十遍,印象深!你要不是連續講十遍,雖然學了,如果半年不講就生疏,忘光了,等於沒學。而且講經最好是講給內行人聽,他會幫助你進步,幫助你改進。學一定要專修,不能雜修。時間長,一個人可以學二部、三部,學多了不行。

  我過去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我在他會下十年,學五部經。你要曉得,十年學五部經,所以這個基礎紮得深,以後有這麼一點成就,得力於這個基礎。我學的五部經分量都不大,第一部學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是我第一部學的;第二部學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第三部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第四部《金剛經》,比較長一點,第五部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。我十年學五部,基礎是這樣奠定下來的。你們看這五部不長,通常在佛學院大概頂多兩年就圓滿,我這五樣東西搞了十年。所以以後一切大乘經論,無論哪一宗、哪一派我沒有困難,展開在我面前,我都能夠看得懂,意思我都能夠說得出。所以學東西絕不要貪多,要紮實,真正的契入境界,這非常重要,你的東西有根柢。在佛法裡講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通就是你真正學會了,自己要真真實實的去下功夫。這是講教下裡頭講的廣大因慧。第九尊:

  【出現勝德阿修羅王。】

  這個意思好懂。『勝』是殊勝,『德』是德行,無比殊勝的德行。『出現』是示現,為一切眾生示現殊勝的德行,示現殊勝的德能。這教化眾生,這是講身教,做出榜樣來給人看。像我剛才所說的,我們在沒有緣分的時候,為了要充實自己,為了弘法利生,必須要蒐集許許多多的資料、參考用書,這是不得已。如果有一個十方道場,可以提供我們修學,我們所集的要能散,要能放下。由此可知,平常蒐集的也不據為己有,是我現前需要參考而已。有這個環境,統統放下,統統捐獻出去,聚而能散就對了,不可以據為己有,不肯布施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這是教我們在生活當中,如何示現一個好的榜樣。末後一位:

  【妙好音聲阿修羅王。】

  這是說法。這兩位阿修羅王合起來就是為人演說,「出現勝德」是為人表演,『妙好音聲』是為人說明,講解經典這是妙好音聲。這裡面的意思都很深,都很圓滿。我們受時間限制沒法子細講,但是諸位常常聽經,都能夠想像得到。這一段說得簡單,前後可能都說得詳細,合起來看你就明白了。末後總結:

  【如是等而為上首。其數無量。】

  結語跟前面每一段都一樣。末後這一句歎德:

  【悉已精勤摧伏我慢及諸煩惱。】

  這個非常重要。阿修羅我慢習氣最重,他能夠降伏我慢;他煩惱很重,他能夠伏住煩惱,這是菩薩示現。在一切示現當中,他們一個突出的,就是示現回頭是岸;他能從煩惱回頭,能從我慢回頭。菩薩示現為阿修羅這一類眾生裡面的王,王回頭了,王捨棄煩惱、捨棄我慢,影響力就很深。我們要怎麼學法?如果我們自己居在領導的地位,要知道傲慢的習氣是與生俱來的煩惱,決定有的;只要有我,決定就有慢。要知道這個慢是大煩惱,是我們修行證果、明心見性大障礙。不但在證上有障礙,行上有障礙,解上都有障礙。這個障礙要不拔除,我們要想在佛法裡面得到真實的受用,非常困難。如果在領導階層應當首先做示範,自己能夠降伏我慢,斷除煩惱,也能夠幫助一切眾生斷我慢煩惱,這樣就好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