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五五卷)  2003/2/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955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經文第四段「傳化眾生」:

  【諸佛子,時大威光菩薩,以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承事供養故,於如來所,心得悟了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『大威光菩薩』自己開悟了,他是怎麼開悟的,前面我們讀過了。所以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字就是「見」,『見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佛』,他一見,他就明白了,就開悟了。我們世俗人說,這個人有學問、有見識,跟一切大眾接觸,一見面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善惡邪正。這是學問,這是修養。一見,知道這個人是好人,這人是個君子,這人是個賢人。從他的容貌、言談、舉止就能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古人所謂有知人之明,明是慧,有觀察人的智慧,認識這個人「賢愚不肖」,能認識。威光菩薩見到佛,這一見就曉得,佛是大聖人,世出世間沒有能夠相比的大聖人。他智慧就開了,智光明,智慧就開了。從他讚頌裡面,就是前面我們讀過的十首偈,見到佛的因地,見到佛的果德,最後說明他要發心向世尊學習,求世尊威神加持,使他能夠很順利的學習成佛之道。菩提行就是成佛之道,所以「見」是個關鍵的字眼。見佛之後『承事供養』。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為最,法供養之中,「普賢行願」頭一條教導我們「如教修行供養」,大威光菩薩做到了。前面最後那一首偈,「我當如世尊,廣淨諸剎海」,這是修的法供養。法供養裡面有財供養,這個財是內財,真正發心如教修行;佛怎麼教,我就怎麼做。

  佛住世的時候,種種示現都是在教化。得智光明的人他能夠見到,他會學習,所以『於如來所,心得悟了』。「悟」是覺悟,「了」是明瞭,破迷開悟、明心見性。見性之後就要幫助別人開悟,化他。所以這一段清涼大師的科題(就是標題)「傳化眾生」。傳是展轉,化是教化。威光覺悟了,他不吝法,立刻就像諸佛如來一樣,為一切眾生示現種種行事。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之中,處事待人接物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把世尊示現的那一套統統學會了。

  這下面有十句,每一句第一個字「顯示」就是示現,這就是菩薩乘願再來。以往他沒有覺悟,沒有「悟了」,他還是凡夫。凡夫裡面有聰明智慧、有德行善良的人,他還是隨著業力支配,這一悟了之後,轉業力為願力。佛門裡面常講乘願再來,他已經就是乘願再來人,他不是凡夫了。佛在許許多多大乘經裡面苦口婆心的教導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他現在做的是為人演說。請看經文,下面都是悟他,我們一般人講化他,自行化他。前面說的自行,自己悟了,悟了之後,你看他怎樣化他:

  【為一切世間顯示如來往昔行海。】

  『一切世間』這一句,加上『為』字,五個字,這五個字是貫下面十句,每一句前面都有這五個字,經文省略掉了。我們看看,大威光菩薩的心量不是為一個人,「為一切世間」,這是真正覺悟了。這樣大的心量,這一切世間是遍法界虛空界,還包括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個不漏。做如是的『顯示』,「顯」是明顯,沒有祕密,「示」就是演說,做出來給眾生看,樣樣都隨順性德。『如來往昔行海』,「海」是比喻深廣,沒有邊際。「行」,什麼行?前面講了,普賢行!《華嚴經》最後一品品題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」;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障礙的境界、無障礙的法界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的四種無礙: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;這是一真法界,是華藏世界,是極樂世界。怎麼入?普賢行願。前面跟諸位同學報告過,普賢行願是無所不包,總的綱目有十條,願有十,行也有十,行就是文殊菩薩講的十波羅蜜,十波羅蜜是行。前面都跟諸位簡單報告過了。

  威光菩薩真學!把十願、十波羅蜜統統做出來給人看,幫人學習,這個示現就是教人怎麼學法,怎麼個修法,在這裡我們也要舉幾個例子來說。菩薩表演的項目太多太多,但是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契機。今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,在這個地球上,地球上居住,我們這得人身,當然先以人為對象,然後再以其他眾生。現在的人只知道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無不是損人利己,這個麻煩大了。我們要做什麼樣的表現?這些人有一個錯誤觀念,認為只有損人才能夠利己。所以從小他學的是什麼?競爭。競爭升級就是鬥爭,鬥爭升級就是戰爭。終極的目標是什麼?自利,損人利己!認為如果不能夠損人,就決定自己得不到好處,這個念頭錯了,大錯特錯!這是與性德一百八十度的違背。菩薩在此地顯示的是損己利他,我做出來給你看,用行動做出樣子來讓他覺悟,讓他去反省,知道自己想錯了;原來念念能利益眾生,最後真的是利益自己。

  「愛人者人恆愛之,敬人者人恆敬之,利人者人恆利之」。你講給他聽,他未必能聽懂,縱然聽懂了,他認為你這是理想,這不切合實際;做出來給他看。現在社會年輕人不知道孝順父母,不知道友愛兄弟,不知道尊敬師長,菩薩怎麼辦?做樣子。這些都是題目在,依照這些題目好好的來做,來做榜樣。要做出孝順父母的榜樣,要做出友愛兄弟的榜樣,做出尊師重道的榜樣。社會的病根,動亂的根源,這社會動亂的根源在哪裡?家庭!夫妻不和。在家的同學,你要做到夫妻和睦相處,做給一切世間眾生看,夫妻相敬相愛是為一切世間顯示的,不是為自己。菩薩在教學,菩薩在教化眾生,那是覺悟的人。儒教人格物致知,誠意正心,修身齊家,而後國治,而後天下平。天下太平,都是從自己本身做起。所以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那是諸佛菩薩的事業,是諸佛菩薩在顯示,這叫做佛法。佛是覺悟的意思,佛法是覺悟之法,覺悟的方法。

  我們再仔細觀察,幾乎經典上所說的都是現在社會眾生的病態。眾生吝嗇,菩薩布施,這都是在教!眾生造作惡業,菩薩持戒守法。所以自己在做是為別人,是為一切世間、一切眾生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六波羅蜜就是度眾生六大病根。四攝法,佛看到這一切眾生,大眾不能夠和睦相處,中國諺語有所謂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,人和重要!只要人和,天時地利都感通了,人和是個核心。佛教給我們四攝法是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所以我常講四攝法是什麼法?是自己與一切眾生把關係搞好的方法,或者你稱它作交際的方法,行,都能講得通。從什麼地方?從夫妻,從這裡開始,四攝法能把這個關係搞好。然後在家庭裡面父子相處得好,父慈子孝;兄友弟恭,兄弟關係搞好。家庭外面,長官部屬的關係搞好,朋友的關係搞好,那是四攝法的大用。

  我們同學知不知道?會不會?所以你學佛,古大德常說:你學會了嗎!果然學會了,人和就做到了,方方面面的關係都會搞得非常好。換句話說,關係搞不好,你不會!你雖然聽了經,讀誦經論,你不會用,你沒有辦法落實到生活當中,你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佛法絕對不是說說就罷了的,它真有用處,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。一切眾生,一切世間一切眾生,哪個眾生不希求離苦得樂?佛法就是幫助我們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所以夫子感嘆這個世間一切事物,不如學!他對於「學」確實有他的心得,他老人家的教誨言簡意賅。佛經說得詳細,方方面面講得非常周到,要學佛的行事。第二句:

  【顯示往昔菩薩行方便。】

  佛往昔沒有成佛的時候,他是菩薩。『菩薩行』裡頭通權達變、活活潑潑,不是死呆板的,與智慧相應。確確實實,他所悟了的智光明落實在生活裡頭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他會了。『方便』,佛法裡面常講的善巧方便,會用善巧方便就入無障礙的法界。但是善巧方便一定是以智光明為基礎,沒有智光明,你就沒有善巧方便。智光明是根本智,善巧方便是後得智,權智。沒有根本智,哪來的權智?這些意思前面都說過。方便法說不盡,也沒法子舉例子,但是它有個原則,原則就是利他,只要與他有真實利益。真實利益是什麼?幫助他悟了,你就可以行方便。如果他不覺悟,那這個法子不能用。宗門大德的棒喝是方便,他要觀機,這個人真的是在用功,用功到這個瓶頸他不能突破,這個時候要用方便法。一喝一棒,他一下就悟了,這叫做「行方便」。如果你用什麼樣的棒喝,他都不開悟,你這個法子就沒有用,沒效果。可見得行方便是要智慧。

  古時候,如果諸位看佛門那些公案,有很多這些例子。丹霞燒佛,冬天,佛像是木雕的,冬天冷,取火,他把佛像拿來燒。方丈和尚聽到了,這還得了,趕緊去看,問他:你為什麼燒佛像?丹霞說:我在這裡燒舍利,佛像火化之後有舍利。老和尚說:木頭佛像哪來的舍利?既沒有舍利的話,再拿幾尊來燒。老和尚在這一句話裡頭大徹大悟,那叫行方便。你看他就是專門對那個老和尚的,知道老和尚將悟未悟,就差這麼一點,用這個手段讓他悟了。那他燒佛像絕對不是破佛身血,他沒有罪,他有功德,幫助一個人覺悟成佛了。

  菩薩像這種方便法太多太多了,這是因人、因時、因地、因事不同,要有真實智慧。真有善巧方便把迷惑顛倒的人點醒,讓他豁然大悟。所以沒有智慧的人,像我們智慧沒有開,怎麼辦?那就好好的做前面的「顯示如來往昔行海」,規規矩矩的做,我們沒有這種手段,沒有這種智慧。到什麼時候你自己的智慧開了,有這種能力、有這種手段了,你要學「往昔菩薩行方便」,你要幫助一切眾生悟了,所以這個不是對普通人的。第三句:

  【顯示一切佛功德海。】

  這個地方每一句前面都有「為一切世間」,都有這一句,「為一切世間顯示一切佛功德海」。一尊佛的功德無量無邊,何況一切佛。這句裡面最重要的兩個字是『功德』。什麼是功德?這一定要搞清楚,「功」是修行的功夫,「德」是你自己的獲得。佛門裡面常常舉例子來說,「持戒有功」,有功夫,我們常講有功夫了,你功夫不錯!戒律持得很好,是不是真有功夫?要看你有沒有德,如果你沒有德,你就沒有功,有功後頭一定要有德。德是什麼?禪定,因戒得定。於是我們在現前看到有些持戒的學人,自己戒律好像是持得不錯,他沒有得定。不但沒有得定,他還造惡業,造什麼惡業?看到那個人破戒,那個人不持戒,天天拿自己這個標準批評別人,錯了,完全搞錯了。持戒的目的是得清淨心、得定,定就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。你看雖然你自己好像持戒持得不錯,你的心不清淨,你的心不平等;換句話說,你持戒沒有功,你清淨平等心沒有得到。

  清淨平等心是定,定還不是目的,還是手段。修定的目的在哪裡?是修定有功,開慧是德。開慧就是此地講的,悟了,「心得悟了」,這是德。我曾經見過修禪的人,一般人講這個人禪定功夫不錯,不倒單。我去訪問見了他,他的話很多,說些什麼?都是批評別人的是非長短。我就知道了,他的禪定沒有功夫,智慧沒有開,煩惱習氣現行。我們從《壇經》,《壇經》也是個很好的標準。六祖在《壇經》上說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他眼睛裡面所見的都是別人過,他的目的在哪裡?我們見到了、聽到了,知道,把那些人統統都批評之後,自己的身分地位提高,這是標準的損人利己。顯得自己高超,那些人都不如他。明眼人,不要說真正覺悟的人,就像我這種人,我一看就把他的心思看穿了,批評別人的目的是抬高自己。這樣的禪德我見過一次,下一次再不去見他了,不是真正的大德。

  我這一生當中見聞不廣,都在經教裡頭,交友見聞不廣。宗門大德我只看到一個,香港大嶼山寶林寺的聖一法師,他今年八十一歲了。這是我一生所見的禪宗真正修行人,心地清淨,有智慧、有慈悲,不說別人過失。我沒有聽到聖一法師說哪個人的不是,沒聽說過。他真正做到像普賢菩薩所說的「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」。見到別人不是處,他絕口不說,不讚歎就是了,真的有禮敬,沒有讚歎。我們在外面參學,經教讀得多,漸漸的熟悉了,這是標準。與這個標準相應的,真善知識;與這個標準不相應的,假善知識,不是真善知識。《楞嚴經》上說末法眾生(我們現在在世尊末法時期)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如何能夠辨別邪正、是非、真妄?如來的經教,這是標準。所以經教不能不讀,不能不學。當然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要求自己悟了。

  但是你自己要知道,真正要覺悟,覺悟是依什麼?依禪定,禪定就是清淨平等心。我們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就是修禪定。清淨平等怎麼修法?一定要從持戒下手。持戒是把所有一切邪思、邪見、惡作把它堵塞,幫助自己恢復到清淨平等覺,覺就是智慧。所以,覺是從平等來的,平等是從清淨來的,清淨是從嚴持戒律來的。我們不在戒律上,這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不在這上認真下功夫,你什麼都得不到。菩薩成就之後,為一切世間眾生顯示,慈悲到了極處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傳化眾生,悟他的第四句:

  【顯示普入一切法界清淨智。】

  這還是「為一切世間」,句句都是為一切世間。『普』是平等,是普遍;換句話說,決定沒有分別,只要有分別,普就沒有了。沒有分別,契入『一切法界清淨智』。這一句如何落實?落實,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,眼見色不為色塵所染,眼見是「清淨智」見;耳聞聲不為音塵所染,不是不聽,聽,但是決定不為它所染。一切明瞭是「智」,如如不動是「清淨」。鼻對香塵、舌對味塵、身對觸塵、意對法,無一不如是,為一切世間做如是的示現。

  凡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完全迷失了自性,所以眼見色被色塵染污,怎麼說染污?起貪瞋痴慢,起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染污了,清淨智沒有了。它所生的是煩惱,連帶過去的習氣,六根無論哪一個根,接觸外面境界無不是生煩惱。佛菩薩給我們做顯示,你看人家為什麼六根在六塵裡面得樂,離苦得樂?我們凡夫六根在六塵裡面是離樂得苦?恰恰相反,這是什麼道理?更何況凡夫跟菩薩的境界不一樣,佛菩薩那種樂的境界,凡夫說實在話作夢也想不出來。這道理在什麼地方?大乘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,他心清淨,境界清淨,六塵清淨,那個時候就不叫塵,叫性。明心,明是智,般若智慧現前,煩惱習氣沒有了。眼對色,眼是見性,見色性,色性清淨無染;耳聞性,對聲性,六根對的都是性,這叫明心見性。他受用的境界是華藏、是一真、是極樂,決定不是五濁惡世,後面經文會詳細的跟諸位說明。宇宙萬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?經典要給我們詳細說明,我們接受之後,要知道契入,要會證得。絕對不是說聽世尊說說就算了,那個沒有用處的,要自己親證,契入如來果地的境界,我們跟一切如來同一樣的受用。這是在佛法修學的真正的成就,真實的受用。

  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好,教導我們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真正明瞭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《般若心經》上教我們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這都是「普入一切法界清淨智」。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,凡夫!不但沒有智慧,定功也沒有;不但定功也沒有,戒行都沒有。這怎麼辦?這個問題是很嚴肅的課題,如果不自覺,這樣一天一天混日子,混到最後,果報肯定是三途六道。這時候怎麼辦?這個問題嚴重了。如何救自己?如何毀滅自己?都在現前一念之間。一念覺,救了自己;一念迷,毀了自己。我們要怎樣保持覺而不迷,這是我們現前最重要的科目。古大德教導我們的方法,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。在《華嚴經》上我們知道,佛菩薩這個方法用了無量劫,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個方法成就的,這是什麼方法?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就這八個字。無論哪個法門,你一定要能夠鍥而不捨,念茲在玆,不但一天不能夠離開,須臾不能離,剎那不能離。起心動念,念念都想到佛菩薩,佛菩薩起什麼樣的心?佛菩薩動什麼樣的念?我起這個心、動這個念行不行?有功還是有過?凡是利益社會大眾的,這就是功德;傷害社會大眾的,過失!

  我記得也說過好幾次,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是什麼?家庭出了問題。我選擇居住的環境修行養道,我們是凡夫,凡夫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,我選擇在偏僻的小城,不選擇都會,為什麼?人多、事多、染污多。我選擇鄉村,偏僻,人少、事少、染污少。我到一個地方,我關心幾樁事情:第一個,這個地方的老人福利事業,我會去看;第二個,這個地方的犯罪率,我細心去觀察;第三個,這個地方的離婚率,為什麼?社會動亂的根本,家不和!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常講「家和萬事興」。你的事業成就的根是在家和,你看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就是你事業成就;你的事業的根源是家庭,家庭的根是你自己的身,身修而後家齊。修身在正心,你的心術要正;正心在誠意,你的意要誠;誠意在致知、在智慧,致知在格物,格物是什麼?離開五欲六塵。絕不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,那叫格物。物格而後知至,你才會開智慧。智慧一開,你的意就誠了,一點都不錯,真誠心是這樣修來的。

  所以菩提心,這佛說了,發菩提心的人,什麼人?大乘菩薩。小乘、阿羅漢沒有菩提心,辟支佛也沒有菩提心,權教菩薩還是沒有發菩提心。什麼原因?智慧沒開。他們雖然在斷煩惱上,下了很大的功夫,程度還不夠。為什麼?智慧沒開。所以他們得定,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得定,定的功夫不到家,所以開不了慧。慧一開,意就誠了。儒家的境界其實很高,跟大乘菩薩沒有兩樣。真心顯露出來了,真誠心是真心,真心裡面一定是清淨的、平等的、覺悟的、慈悲的。這是真心的相、真心的用,清淨平等是它的相,正覺慈悲是它的用。然後身修、家齊、國治、天下平。你看看是不是為一切世間顯示?沒錯,真的是為一切世間顯示,不是為個人。

 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想到,一個念頭起來,要對一切世間負責任,這個人覺悟了。不知道我起心動念與一切世間有什麼關係?那是迷惑顛倒。與一切世間都有關係,與眼前社會當然關係更密切了。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與社會安危有關係,與社會動亂有關係,與社會安定有關係,與一切眾生吉凶禍福有關係,你怎麼能說沒有關係?所以人不能有惡念,不能有貪瞋痴三毒煩惱。三毒煩惱不是毒害你一個人,一個人受害,那自作自受,這沒什麼了不起;你的影響害社會、害眾生,這個麻煩才大了,所以從這個地方叫結罪。為什麼你會墮三途?我自作自受與你不相干,那就不會墮三途;正是自己所做的不善,影響社會、影響眾生,影響眾生的吉凶禍福,影響社會的安危,從這上結罪麻煩就大了,果報在三途。學佛就是學一個明理,通達事理,學做一個明白人而已;明白人就是清淨智。再看下面第五句:

  【顯示一切道場中成佛自在力。】

  這上面還是要冠這一句「為一切世間顯示」。『一切道場』,道場在哪裡?維摩長者在經裡面講得很好,直心是道場,清淨是道場,慈悲是道場,利他是道場。道場在哪裡?起心動念之處,所以「一切道場」。成佛,成就大智大覺,佛是覺悟的意思,究竟圓滿的大覺,就叫成佛。所以首先我們曉得道場在哪裡?道場在起心動念之處,無處不是道場,無時不是道場。這裡面的關鍵就是覺、迷。一念覺,念念覺。

  我們要為一切世間顯示,一切時一切處,念念覺而不迷,念念正而不邪,念念淨而不染,這就是『一切道場中成佛自在力』。念念時時不離這個,這裡面得大自在,清淨平等,自在安穩,法喜充滿。表演給別人看,讓別人看到之後有所感動,覺悟回頭,來向你請教,來向你學習。我們四眾同學每個人都要懂得這個道理,都要知道這種修行的方式。不做一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,我們就錯了。所以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學什麼?師就是表率、樣子,範是模範,我們所學的就是大威光菩薩在此地所說的「為一切世間顯示」,所學的就是這個,這個就是為師、為範。

  要真正發心,念念不捨,學佛菩薩,佛菩薩念念為眾生,佛菩薩決定不為自己。成佛,在此地簡單來說,就是成就覺正淨。說得白一點、清楚一點,一切道場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一定要成就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。這樁事從哪裡學起?不能離開經教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。離開經教到哪裡學?說老實話,離開經教我們立刻就迷惑了,就迷而不覺,邪而不正,染而不淨,立刻就墮在迷邪染裡面。迷邪染裡面,煩惱的力量大,業力大,你就不自在了,你受業力支配。下面第六句:

  【顯示佛力無畏無差別智。】

  這個前面跟諸位都報告過,『力』是如來果地上十力,『畏』是四無所畏。『無差別智』,無差別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證得了。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證得,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。世尊在「出現品」裡面講得很好,「一切眾生」,包括我們自己在內,「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句話我們要常常念著。我為什麼不能像佛菩薩一樣?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無差別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。這個東西是本有的,本有不能現前就是我們現在「有差別」;妄想是差別,分別是差別,執著是差別。有差別,智就沒有了。智變成什麼?變成情,變成識。有差別就不叫智,叫情識,煩惱!習氣!離妄想分別執著,無差別,情識轉變為智慧。

  所以諸位要曉得,情識跟智是一體,兩種不同的作用。換句話說,一個是覺的作用,一個是迷的作用;迷的作用是情識,覺的作用是無差別智。

 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,你真的知道了,透徹的明白了,這個經是你這一生當中無上的寶藏。你不會一天離開它,你會把它看作比吃飯、比喝水、比睡覺還要重要,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。為什麼?這是我的法身慧命,我的法身慧命要依靠它才能活過來。今天不少佛門弟子在家出家疏忽了,沒有重視經教。那是什麼原因?愈迷愈深,愈走愈遠。他雖然是學佛,他走的不是佛道。你再仔細去觀察,他走的是六道輪迴,甚至於他走的是三惡道,不是佛道,不是菩薩道。我們自己清楚明瞭,我雖然不能幫助他,我不能跟著他走邪道。我走邪道,不但害自己,不曉得害多少人!我要走覺道,度自己,也幫助許許多多人覺悟。今天不覺悟,也許他明天覺悟了;明天不覺悟,也許他明年覺悟,也許他過個十年八年覺悟了。只要你天天顯示,天天做這個樣子給他看,日久天長,總有一天,他醒過來了,這種例子很多。

  根利的人快,不要很長的時間,他就看出門道出來了;根鈍的人、業障深重的人,那要相當長的時間。所以我們在佛經裡面,看到世尊的弟子,有跟釋迦牟尼佛十年、二十年開悟的,有跟釋迦牟尼佛三十年、四十年開悟的,很多!有些根利的跟釋迦牟尼佛兩、三天開悟了。在中國禪宗裡面,永嘉禪師親近六祖一天。所以在六祖會下,他有個好名稱叫「一宿覺」,他一覺悟就沒事了,就準備走了。六祖說:你走得太快了,住一晚上。他就在那裡住了一晚上,第二天走的,叫一宿覺,這是根特別利。

  眾生根性不一樣,菩薩示現是平等的。菩薩永遠在示現,一切諸佛如來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,佛佛道同,都在做示現。做示現的時候,有沒有心?無心,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這種示現是什麼?性德自然的流露。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,如果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面,就不是示現,裝模作樣,那就錯了。沒有一絲毫意思,完全是自然。佛經上常講法爾如是,確實是這樣的,法爾如是。我們這是有分別、有執著,講佛力、十力、四無所畏,十八不共法,那是佛對凡夫講的。佛有沒有這些分別執著?沒有,念頭都沒有。這就是教學的善巧方便,對什麼樣的根性用什麼樣的方法。下面第七句:

  【顯示普示現如來身。】

  這一句不好懂。『如來身』是法身,怎麼『示現』法?你看示現前面有個『普』字。「示現如來身」一定有「普」,為什麼?法身平等。如果要不會,我們想想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上給我們解釋「如來」這個名詞的意義,經上說得好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,這句話意思很深!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註得很長很長。「諸法如義」,「法」是從相上講的,從事上講的,「如」是從理上講的,從性上講的;事如其理,相如其性,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,這是如來。「身」是什麼意思?身有體的意思,身有依的意思,依靠。我們六根要依靠這個身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也不能離開這個身,離開這個身不起作用,身有集聚的意思。這個地方的如來身三個意思裡頭偏重在體,我們常講法身理體,法身理體就是如來身。怎麼樣「普示現」?這個事情難了,當然難。為什麼?你沒有證得法身,你要證得法身就不難,你看到這個你就會了。

  威光菩薩證得了,他能普示現。我們今天讀到這個地方,自己沒有證得,沒有證得,沒有能力示現。雖然沒有能力,這一樁事情不能不知道,知道的淺深沒有關係;知道的深,有深的表現法,知道的淺,有淺的表現法。最普通的表現的樣子是什麼?心量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如來身。你們想想,這是不是普示現?於一切法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妄想,這是如來身。

  在今天我們初學說的是什麼?包容。所以學佛,我也常常勉勵同學,你修行,你的功夫、你的成績在哪裡?完全看你做人。特別是看你在跟大眾相處,這是能看到你的實學,實實在在你到底學了多少,你有沒有成就?真有成就,從前心量很小,不能容人,現在心量大,可以包容人了,可以跟大眾相處了。從前不知道尊敬別人,總是瞧不起別人,別人不如我。現在慢慢懂得了,我有我的長處,他有他的長處,我的長處他沒有,他不如我;他的長處我沒有,我不如他。現在會這樣想了,這樣想,就有進步,能跟別人相處,能夠包容了。當然你的功夫還不到家,在一切人事物裡面,還有看得順眼的、歡喜的,還有看得討厭的、不歡喜的,這是什麼?功夫還不到家。

  功夫果然到家了,於一切人事物都沒有分別、都沒有執著,如來身就現前。我們中國諺語所謂「量大福大」!你有量,你有福,量小不是君子。儒家講成就,你看看也在這上面說!量小不是君子,君子度量大,君子能容人。所謂宰相肚子裡可以撐船,這是形容度量大,能包容。那如來身,包容了虛空法界。包容虛空法界,你一定要覺悟到包容三途六道眾生,包容五逆十惡的眾生。有沒有分別,有沒有執著?沒有,這如來身。

  十法界是平等的,在菩薩心目當中如是,我們凡夫心裡面不平等,菩薩心裡頭是平等的。我們要學菩薩,從哪裡學?就學平等。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在這裡面學習拓開心量,無所不容。為什麼?自性裡頭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是從情識裡頭生的、妄心裡面生的,真心裡頭沒有!「普示現如來身」用真心,你會用真心,一真一切真。所以身也是真身,事也是真事,沒有一樣不是真的,這跟諸位透一點消息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