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四三六卷) 2005/9/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436
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第九,一道甚深,賢首菩薩偈頌我們還是從第一首看起,先看看這兩首偈:
【文殊法常爾。法王唯一法。一切無礙人。一道出生死。一切諸佛身。唯是一法身。一心一智慧。力無畏亦然。】
前面我們都學習過了,現在看最後這一句,『力無畏亦然』。在前面我們看過經上所講『智慧』,講四種智慧、三種智慧、二種智慧、一種智慧;「力」也常講,有二力,佛菩薩有十力;「亦然」,跟前面是一樣。說得再多,總而言之,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。學佛同學這一點必須要知道,要認識清楚,為什麼?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此地,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、本有的德相,那就是佛佛道同。
先佛跟後佛是一不是二,怎麼知道?這前面我們讀過,『一切諸佛身,唯是一法身』,所以沒有先後。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,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,這才叫事實真相,佛經裡面所說的「諸法實相」,一切法的真實相。為什麼現在我們感官上會有這麼大的差距?有遠近,有空間十方,有時間三世,有過去現在未來,過去永遠不會再回來了。在佛法裡說過去可以現前,未來也可以現前,過去、未來是一法不是多法,真的是多即是一,一即是多,一多不二,這是事實真相。
這些話佛在講經教學時並不常說,為什麼?不是一般凡夫、小乘人的知見,佛要說出來,反而引起他的疑惑、顧慮,增長他的妄想,那這就錯了。教學的目標是要教人放下妄想,遠離妄想,永除妄想,這事實真相就現前了。我們今天事實真相不能現前,經上常講這叫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,迷失。誰迷?自己迷了,不是別人迷,別人與我們不相干。所以佛法叫內學。這門學問在古時候稱之為內明,內是講的自性,外是講的法相,法相是所現所變,法性是能現能變。所現所變的沒有關係,不要緊,要回歸到能現能變的自性,從能現能變只是一法,一點都不錯。
第一首偈裡面講的因一,『一道出生死』。果一裡面給我們講了五種,這五種裡面,就是清涼大師所講的,有平等因果,法身菩薩以上的境界,平等因果;有差別因果,差別因果是十法界,十法界的因果不一樣。可是差別因果是從平等因果裡面變現出來的。怎麼變的?這就是大經裡頭佛常講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眾生迷了自性就生起妄想,妄想裡面生分別、生執著,所以把一真的境界蓋覆住了。像雲彩把太陽遮住一樣,你見不到,並不是真的失掉,我們講迷失。
佛菩薩教導我們的目的不是別的,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一定要回到一道,一道就回歸自性。所以出生死,生死是兩種生死,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統統出離,生死就沒有了,所以是轉生死為涅槃。涅槃簡單的說就是不生不滅,沒有生滅這種現象稱之為涅槃。佛果地上的境界在哪裡?就在現前,覺了,你就證得,迷了,你所得到的就是十界、六道、三途,統統在面前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曉得。
「十力」、「無畏」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多次的說到,這是顯示出佛菩薩的慈悲,一遍、二遍、十遍、百遍、千遍,我們這些凡夫業障深重,都不能得其利益,確實是無數次的重複才把我們喚醒。所以學習無論世出世間法,你要想成就,絕對不是幾遍就可以了,不可以。古人讀書,活一天讀一天,一天也不放過,他才有成就。諺語說得好,「舊書不厭百回讀,熟讀深思子自知」,每讀一遍都有一遍的悟處。這就是《大學》裡面講的「日新」,日新又新,天天有悟處,月月有悟處,年年有悟處,積小悟成大悟,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。我們今天學了多少年,也讀了多少遍,為什麼不悟?這都是事實,我們不能夠開悟,是因為我們的悟門被堵塞。什麼東西堵塞?煩惱習氣堵塞了。
我們講席常常提醒同學的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你有沒有?這十六個字只要有一個,你的悟門就堵塞,你就開不了悟。所以要想開悟,你要把這個東西放下。這個我們前面講了很多,首先要把對人、對事、對物對立的念頭放下,永遠不可以跟一切人事物對立。為什麼?對立是錯誤,對立就是無明,對立就是分別執著,你怎麼能開得了悟,一定要放下。放下之後你就明白,為什麼會明白?明白就是智慧現前,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頭學來的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就往外透。你去掉愈多智慧也就透得愈多,智慧愈來愈大,愈來愈殊勝,就是這麼一個道理。不在讀書多少,讀書多少不相干,在什麼?在你放下多少。煩惱習氣放下一分,智慧就露一分,放下十分,智慧就露十分,就這麼個道理。
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好像這盞燈一樣,現在這個電燈是個很好的比喻。可是現在燈不亮,不是燈不亮,燈亮了,外頭重重你用這個紙把它裹起來,你把它裹成一萬層、十萬層,一點光都沒有了;裡面是亮的,外面一點都看不出來。佛給我們講,我們裹了多少層?佛說八萬四千煩惱,一個煩惱我們比喻一張紙,我們這盞燈外面捲的紙多少層?八萬四千層。你這個燈還會亮嗎?再薄的紙,這個燈也看不到絲毫光線,這個比喻諸位好懂。八萬四千層,你把它去掉一層,沒有看到光,為什麼?它裹得太厚。如果你能夠把它去掉一萬層,八萬四千層去掉一萬層,亮了,你就看到亮了,模模糊糊看到亮了;再去一萬層,光大了;統統去掉之後,這就是如來果地。
這才曉得智慧不是從外頭學來的,智慧是本有的。這個本有的智慧一,『一心一智慧』。力,一力一無畏,不是二力、十力,一個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。所以聖學的功夫,斷煩惱而已,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破八萬四千煩惱的方法,用這個方法把煩惱淘汰盡。法門雖然多,前面說過『法王唯一法』,方法再多,一法是什麼?放下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看破、看破放下。我們放下一切執著就證阿羅漢果,放下一切分別,我們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;再放下一品無明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你就是如如佛,這叫一法。
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說無量法門都叫方便法。諸位想想我們前面所學習的,六度,這是一切法的總綱領,布施是方便法,目的是什麼?要我們放下慳貪,用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放下慳貪。持戒放下惡業,忍辱放下瞋恚,精進放下懈怠,禪定放下散亂,般若放下愚痴。放下,不就一法了嗎?這放下怎麼個放法?那就多了,這就有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。
我們說到如來果地上十力,清涼大師註解裡頭只有一句,「十力一」,這前面也說過好幾遍,我們只把名相略略的說一遍就可以了。第一種「是處非處智力」,它都是用一個智。實際上這一條,我們學佛讀這些名相不難懂,實際上我們沒有契入境界,要契入境界那還得了!是處非處是說什麼?說簡單一點就是因緣果報。種善因得善果是是處,造惡業得惡報是是處,因果完全相應。你說種善因得惡報,非處,非處就是沒這道理;造惡業會得善果,非處,沒這個道理。
這種說法,許多眾生不相信、不承認,為什麼?我們看到有很多人,好人沒有好報,我們也看到很多無惡不作的人大富大貴。你看跟如來所講的完全相違背,幾個人能相信佛說的?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十種力,如來知道,我們不知道。所以佛對這樁事情在大小乘經教裡面講得很多,開示很多。佛跟我們講三世因果,因果不是這一生的,通三世。這一生為什麼得福報、得富貴?過去生中修的善因,果報是這一生當中現前。這一生當中享福,他造惡,那是這一生造的惡因,他要受苦報在來世,不在這一世。這一世作惡,他還有享受富貴,是過去生中善因的餘福,是那個果報,這個我們想想就有道理。
但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有前世,不相信有後世,這個事情就難辦。前世能不能證明?能,你只要照佛教給你的方法去學,確確實實你能回到過去世,這就是現在科學家講,要走時光隧道,你可以能回到過去。我們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,有這種人,凡是這一類的人,現在給他一個新的名詞叫「特異功能」,他真有這個能力。他能夠看到過去,他也能夠看到未來,隨著他的功夫淺深,看的面、看的深度不一樣。有些人只能看到過去世、再過去世,看到個二世、三世、五世,這是我們常常聽說到的;能夠看到過去幾十世、幾百世,很少聽說了。
我們在外國,聽說美國的凱西他是鬼神附身的,曾經給一個人治病,回到他好像八十多世之前,八十多世差不多將近四千年,這是他病歷裡頭很少有的一樁事情,這個不是假的。那一個人這一生當中得病,那個病因?病因是八十幾世以前造的業,病在這個時候發作。這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業因果報,所謂是「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」。八十多世沒有發作這個病是沒有緣,這一世因跟緣聚會,果報現前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。
你看看中國古聖先賢教人,《弟子規》裡頭,第一個教孝,第二個教悌,第三個教謹,謹慎。真正懂得因果、明瞭三世真相的人,他謹慎,為什麼?因緣相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決定不能有惡念,決定不能有惡的言語、惡的行為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你自己要負責任。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,迷惑顛倒,逞一時的快意,隨便說話,隨便欺負人,隨便侮辱人,不知道果報在後面。我們欺負一個人、侮辱一個人,對那個人有傷害嗎?說老實話,沒有。如果真的對那個人有傷害,因果律就推翻了。譬如,這個人是個做官的,他命裡頭那個官節節高升,我們造謠生事毀謗他,他升不上去了,這是不是我們造謠生事產生效果?不是,怎麼不是?你不造謠生事,他也升不上去,他命裡頭只到這個階段,往上去他沒有了,這麼一回事情。如果我們有力量能夠障礙他,他的命運,那個命運是因果報應,這個因果報應就推翻了,沒有這個道理。
所以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你說是別人受害,我常講別人受害頂多是三分,自己受害七分,三七分帳。如果對方是個修行人,那更了不起,你造謠生事對付他、陷害他,他若無其事,他心地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生瞋恚。瞋恚尚且不生,哪有報復的念頭?這成就他的功德,把他提升了,真的他節節高升,把他提升。那造謠生事傷害人的人,他就節節下降,往下墮落,他不是往上升,這兩個人的距離就愈來愈遠。
雖然是說,自古以來就這個說法,「好事多磨」。善事常常有障礙、有挫折,善人很容易得人家的毀謗。人看不到,佛菩薩見到、鬼神見到,尤其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發意圓成」,圓滿功德。一個人要修功德,要做一樁好事,被人破壞了,那他的功德?他功德是圓滿,沒有損壞。事情沒有做成功,是眾生沒有這個福報,對於發心的人毫無關涉。如果這個發心的人他很生氣,那就錯誤了,他就有障礙了;如果發心的人若無其事,我這個好事做成功了,社會有福,眾生有福。做不成功?做不成功自己有福,自己的福報是圓滿的,發心圓滿。為什麼做不成功?緣不足。所以必定往上升。
發心障礙這個好事情的人,他有過失,他的過失不在障礙發心的人,不在這裡結罪,結罪是什麼?結罪在眾生結罪。因為他把你這個機緣破壞了,使你這個好事不能成就,眾生不能得利益,他從這個地方結罪。這是他這樁事情影響面有多大,影響的時間有多長,受報的輕重,從這個地方就明白了。影響的面愈大,時間愈長,那個罪就愈重;影響的面不大,時間不長,他受的罪報就輕。諸位要曉得,沒有判官,沒有人審判,上帝不管這個事,閻王也不管這個事。有沒有上帝?有沒有閻王?有,他們做得很自在,這一切罪惡自作自受。
我過去聽朱鏡宙老居士說他老岳丈的故事,他的岳父章太炎,這是民國初年的國學大師,在世的時候曾經做東嶽大帝的判官。我上一次有機會去到泰山遊覽,特地到東嶽廟去參觀。章太炎做東嶽大帝的判官,曾經向東嶽大帝建議,他覺得地獄的刑罰炮烙太殘酷。炮烙就是銅柱燒紅,受罪的人就抱這個柱子,那一抱全身焦爛。這個刑罰太殘忍,希望能把它廢除。東嶽大帝笑笑,派兩個小鬼帶他到現場去參觀,你先去看看。結果小鬼帶到現場,告訴他到了,章太炎看不見,小鬼指著就在這裡,他看不見。這才一下省悟到佛經上講的「業力變現的」,你沒有這個業力,現不出這個境界,這境界不會現前;你自己有這個業力,業力變現的。以後他就再不提了。
這才曉得地獄裡面的真相,不是佛菩薩設立的,不是上帝、閻羅王設立這些境界讓你受罪,不是,全是自作自受。就好像一個人惡事做多了,晚上作惡夢,那個惡夢是誰給他設計的?沒有。這種經驗我們有,人要常常存害人的心,都做惡夢;人要常常存利益眾生的心,他天天做好夢。他作夢中也是遇到人都是好人,也在修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就這個道理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虛妄相怎麼來的?業力變現出來的,這就是大經上佛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是處非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真正懂得之後,我相信對你修清淨心會有很大的幫助。從今而後洒心易行,再不敢起一個惡念,再不敢做一樁不好的事情,無論你修哪個法門對你都有很大的幫助。所以十法界業因果報是處非處,如來清楚。這個地方講如來,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如來,他就是真佛,佛果上的十力他們統統都具足。
第二種「業智力」,業是講一切眾生造的因,從起心動念,為什麼你會有這個業因?業前面還有因,有因有緣。因裡頭有因緣果,緣裡頭有因緣果,果裡頭也有因緣果,重重無盡,那就深。我們常講深廣無際,佛知道,這是真實智慧。第三種「定智力」,定當中有境界,有世間禪定、有出世間禪定。世間禪定大分分為四禪八定,實在講就是八種,四禪包括在八定裡面,這世間禪定沒有出六道輪迴。而出世間禪定多!佛經上常講的「無量三昧」,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禪定,無量無邊。但是你要曉得,定只有一,哪有那麼多?說那麼多就是不同的方法修定,那方法太多!你用這個方法,他用那個方法,各人用各人的方法統統能得定。這裡頭的祕訣,就是定於一,你就得到了。
我們淨宗修不修定?修定,你看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,一心不亂就是定,心不顛倒就是慧。只要是佛法,無論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都離不開戒定慧。戒定慧是三世十方一切諸佛自行化他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的一條路。你要不走這個路,自己想新創一個路,那你去新創去,看看你能不能成就?我想你新創無論創的是什麼,到最後都是白費工夫。
我們學佛第一個要老實,老實跟著前人的路去走,不要去搞新的花樣,不要創新,走老路子。一切諸佛都是這個路子走通的,我們走這個路肯定走通,你有信心、有把握。你另外開闢一條路,將來到底走到哪裡,自己都不知道。所以我們要感謝諸佛菩薩,要感謝古聖先王,他們給我開闢道路,我們後人省事,只要依教奉行,哪有不成功的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創造,沒有發明,孔子、孟子一生也沒有創造,也沒有發明,統統都是述而不作,走前人的老路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自行化他,走古佛的老路子,這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。
今天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哪裡?不肯走古人的舊路,一定要開闢新的道路。這個新的道路,我們細心去想一想,失敗了!學了多少年,心裡頭不清淨,沒有戒、沒有定、沒有慧。不但沒有戒定慧,天天增長什麼?增長貪瞋痴,這還得了!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們懂得定就是專,中國教童蒙《三字經》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專就是定。《弟子規》裡頭也是這樣教我們,學東西只能學一門,一門沒學完,不學第二門,它有定在裡頭,容易成就,守住這個方法,那就叫持戒。
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,所以我勸人學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我們的根本戒,它代替佛法裡面的小乘戒。佛在經上教導我們,學佛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那我們做佛弟子要聽佛的話。可是在中國從唐朝末葉之後,小乘教不興了,為什麼?中國人用孔孟老莊代替了。今天這個社會,孔孟老莊也不學、小乘也不學,所以大乘十善業道做不到。十善都做不到,那三皈五戒都不必提了,全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為什麼古人能做到,今人做不到?古人統統有儒的底子。我們今天儒的基礎裡面選出《弟子規》這門功課,希望百分之百的落實,從這個基礎上建立十善業道,從十善業道建立三皈五戒,我們就有根。你有根是活的,你沒有根是死的,你就想這個多重要!希望大家千萬不能夠疏忽,重視戒定,「不依規矩,不成方圓」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十分鐘。
諸位同學,請坐。如來果地上十種智力,第四「根智力」,第五是「欲智力」,第六是「界智力」,這三種我們把它合起來說,都是觀察眾生根性。我們常講到觀機,你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,知道他的愛好,欲就是愛好,這個愛好與過去生中的習氣有關係。凡是過去生中喜歡的,這一生當中也喜歡;過去生中厭惡的,這一生中也厭惡。所以你能夠看到眾生過去宿世的根性,你幫助他,你教化他,他很容易接受。這三種有這麼多的好處。所以一切眾生遇到佛、遇到菩薩,那個緣就太殊勝。殊勝在哪裡?佛菩薩有這種能力,換句話說,知道哪一個法門對你適合。
念佛法門很好、很殊勝,可是居然有很多人不能接受,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沒有學過,對它比較生疏,這就難了。所以要讓他在這個法門裡生起信心,可不是容易事情,這些我們都算是過來人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因為從小受環境的薰習,對佛法沒好印象;學校裡讀書,書本上都破除迷信,所以學習總是先入為主,這關係很重要,受了這些錯誤的影響,所以對佛法生不起信心。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方老師把佛經做為一門哲學,當課程來教導我們,佛經哲學,我們從這裡入門的。
那個時候方先生在中年,四十多歲,我跟他的時候,他老人家四十多歲,我二十六歲。我向他請教,他告訴我佛經裡面內容非常豐富,但是也有迷信,那部分我們可以不要去理它,我們只學哲學這一部分。哪部分是哲學?他說性宗是哲學,相宗是哲學,其他的我們可以不必去理它。這個影響了我好幾年,好在我一接觸佛法之後,就接受章嘉大師的指導。章嘉大師教我三年,他老人家圓寂了,我三年還沒有把念頭轉過來。以後繼續跟李老師,李老師是苦口婆心勸導,我總算是對於其他各個宗派不排斥,特別對淨土宗不排斥了。讀過《印光大師文鈔》之後很受感動,可是還沒有發起修淨土的信心。你就說這個多難!
怎麼樣會信了淨土?這不能不得力於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這三部經,最主要的還是《華嚴經》。我在三十多年前開始講《華嚴》,講到一半,有一天突然想起來,文殊、普賢學什麼法門?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學生,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?細細去查一查,全是修的淨土法門。這對我感到很大的震撼,文殊、普賢是一切人最仰慕的兩位大菩薩。在佛門裡頭,文殊,世尊給我們介紹,「七佛之師」,他早就成佛了。賢劫七尊佛的老師,文殊菩薩,所以稱之為佛母,智慧第一;居然他跟普賢菩薩兩位,十波羅蜜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我對於淨土信心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。
然後再回想一下,從前學《楞嚴》,講《法華》,信心堅定了。再回頭看淨宗的典籍,領悟會心之處多了,尤其是看到彭際清居士所說的,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,這三部經分量不一樣,內容沒有兩樣。所以我在這上清楚明白之後,我就把《華嚴經》放棄了,發心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講了十一遍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。這一次再重新講《華嚴》,這是韓館長的啟請,她在往生的前兩天特別要求,希望我把《華嚴經》重新講一遍,留下錄相帶供給後人做參考,我答應她了。答應就要做到,所以離開台灣之後,我到新加坡在那邊開講,一直到現在沒中斷。
不過這些年來常常參加國際上的和平活動,也耽誤不少課程,今年還有一個活動是前年答應,這個必須要參加。今年有人找我,我不答應了,聯合國有個會議在日本岡山開,邀請函寄到我這裡來,我就已經回絕了,往後我不再參加。下個月的活動是在吉隆坡,這個活動結束之後,我們的《華嚴經》還是要恢復每天四個小時,一心一意專門來學習,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這樣才能成就。如果還要參加各個地方的活動,這個經不知道要拖到哪一年?所以我想把全部時間、精力統統集中在此地。自利利他,一定要懂得根性,我自己是什麼根性,現前大眾是什麼根性,不能夠不知道;一切眾生的欲望是什麼要曉得,你才有方法對治。
下面第七個是「至處智力」,這個至處是講你修行的果報,你修四諦,你所到達的處所是阿羅漢;你修十二因緣,你一定證辟支佛果;你修六度萬行,你一定證菩薩果位,至處;老實念佛的人,他決定到西方極樂世界,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他的至處。說實實在在的話,今天無論修哪個法門,成就很難,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煩惱斷不掉,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帶業成就的。你看看阿羅漢要斷見思煩惱,阿羅漢裡頭最低階的須陀洹,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。這個事情我們仔細想想這一生能不能做到?做不到,做不到那還有一個方法,只有這個方法,沒有第二個方法,帶業往生。帶業往生是什麼?煩惱不要斷,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,控制容易,斷難!用什麼方法控制?一句佛號。你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沒有,肯定你這一生往生淨土沒有一絲毫疑惑。縱然你在這一生當中,一心不亂做不到,功夫成片肯定成就,有功夫成片就行了。
往下第八「宿命智力」,第九「天眼智力」,末後一句「漏盡智力」,漏是煩惱的代名詞,漏盡就是煩惱斷盡了。煩惱斷盡,說老實話,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圓滿。所以漏盡智力就是圓滿的智力,很難得,很不容易。清涼在這個註解裡面跟我們講「十力一」。
「無畏一」,無畏通常講有四種,四無畏,無畏也一。這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,得大自在。四種無畏,我們也把名相略略的說一說,第一個是「總持無畏」。總持這個意思就是說總一切義,持一切法,所以稱之為總持。古大德給我們解釋的,「聞法受持不忘」。由此可知,這一條凡夫很難做到。凡夫,年輕的人記憶還不錯,年老了記憶就衰退。方老師在晚年,他是七十九歲走的,晚年我常常看他,他就對我講:現在這幾年衰老了,記憶力不如從前。從前看過的東西,他不會忘記,現在看過的東西往往記不起來。你就曉得總持不可思議。
這兩個字實在說,就是掌握住諸法的總綱領,這是屬於智慧。自性般若智慧現前,所以有能力教化十法界的眾生。一切眾生疑難的問題,如來沒有不能解答的,而且解答決定沒有錯誤。我們在經典裡面可以看出來,你看看《大藏經》的目錄,這叫無畏。任何場合當中沒有畏懼,要用其他宗教的話來說,這就是神、上帝、全能,佛法講「萬德萬能」,其他宗教講「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」,總持的意思就是此地這個意思,這是如來果地。說如來果地,我們一定要知道,實在就是講我們自己的自性。如果我們的自性沒有迷惑,完全顯露,那就跟經上講的一樣,一心、一身、一因、一果、一智慧、一力、一無畏。
第二「知根無畏」,就是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,說法契機。我們今天不要說說法,跟一般人相處,我們不知道人的根性,所以往往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犯了很多過失,最明顯的把好人看作惡人,把惡人看作好人。好人看作惡人,我們對不起他;惡人看作好人,我們自己要吃虧、要上當,必定受他傷害,然後才曉得這個人我們看錯了。但是你後悔,那你已經付出很大的代價了。由此可知,知人,知根就是知人,決定不會看錯,你才有辦法教他,他的毛病你才有辦法對治它。根性是無量劫累積成的,習性。所以為什麼我們在經教裡看到世尊當年在世,凡是親近他的沒有不得利益。最小的利益,不失人天福報;大的利益,開悟的、見性的、證果的,太多太多了。
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證阿羅漢果。小乘經上證阿羅漢,大乘經教裡頭也是大阿羅漢,大阿羅漢跟小阿羅漢那個境界完全不相同。阿羅漢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無學,也就是他所學的東西學圓滿,就像現在我們講畢業,阿羅漢就畢業,小乘畢業是證得什麼?正覺,小乘畢業,大乘畢業正等正覺,那就不一樣了。大乘阿羅漢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法雲地的菩薩,第十地,第十地菩薩叫大阿羅漢。你看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,《無量壽經》大家念得多,你看參與法會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經上常講「皆是大阿羅漢」。換句話說,他不是普通人,法雲地的菩薩,你遇到這些人,哪有不得度的道理?就好像你生病,你遇到大夫,這個大夫高明極了,他一看就把你的病源看出來了,你什麼原因得的病,幾時得的病,確實藥到病除,有這個能力。
佛滅度之後眾生福薄,雖然福薄,佛菩薩還是常常示現在人間,凡夫肉眼不認識,往往怎麼樣?當面錯過。這就不能怪別人,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,怪自己業障太重,為什麼佛菩薩不照顧?不肯受教。所以我們要想得到菩薩感應,所謂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有感必應,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什麼感?什麼東西能感?至誠心受教,我用真誠到極處的心,願意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佛菩薩教導我,我一定能夠依教奉行,感應就現前。確實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,你會遇到真善知識,你會遇到真人來教導你。如果我們輕慢心,對佛輕慢、對法輕慢、對修行人輕慢,那你就沒有辦法得到佛菩薩的加持,你這裡沒有感,那邊就沒有應。
第三個是「決疑無畏」。眾生有疑惑來向你請教,你都能幫助他,教他覺悟,教他明瞭。同學們很多讀過《壇經》的,你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六祖惠能大師,他接引的這些大眾都是修行多年還有疑問沒有法子解決,所以跟見性還是隔了一層。見了能大師之後,能大師給他一開示,恍然大悟,決疑無畏。
所以十力、四無畏都是性德,不是學來的。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也沒有親近過善知識,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善知識就是五祖忍和尚,他親近的時間又不長,在黃梅住了八個月,八個月跟五祖沒有見幾次面。你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。第一次見面之後,五祖就吩咐到柴房裡面去工作,修苦行,破柴、舂米供給廚房。道場住眾多,吃飯的人多,他做廚房的工作,粗活,沒有進過禪堂,沒有聽過五祖說法,都沒有。五祖吩咐他做什麼,一心一意做這些工作。到五祖傳法,叫大家都作一首偈頌來看看,看看你們的見地如何。神秀作了一首偈,別人都不敢作,惠能大師聽到了,一聽就知道這個偈子沒有見性,還是隔一層。他也作一首,他也不會寫字,請人家幫他寫,這樣子跟五祖見了兩次面。所以在黃梅八個月沒有見幾次面,居然決疑無畏。
「答問無畏」,第四個是答問,答問就是悉能答報,你問他沒有不能答覆的。這個智慧,無師智、自然智,統統都是性德圓滿的流露。後面清涼大師這句話講得很好,這是不能少的,「此五亦略攝諸德」,這是上面說了這五種,這五種就是經上講的果一,講的這五種果;一身(一法身)、一心、一智慧、一力、一無畏,說這五種。這五種也就把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相統統包括在其中。在《鈔》裡頭,清涼大師引用「出現品」的幾句話來做總結,「出現品」裡面說「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」,這句話意思講得很深很深。我們要問,如來有沒有心意識?如果說沒有心意識,他怎麼能夠在九法界裡頭現身說法。九法界眾生有心意識,不一樣的,九法界眾生的心意識可得,如來心意識不可得。這話怎麼講?我們要知道,如來的煩惱斷盡了,前面講漏盡智力。漏盡就是說,於一切法不起心、不動念。
諸位想想,於一切法不起心、不動念,哪裡還有分別執著?所以不叫心意識,叫什麼?叫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。我們現在說這些名相,我們都有分別,都有執著,都起心動念。如來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起心動念只好說一個不可得,連不可得這個念頭都沒有了。如果你說還有不可得,你還是有,你有一個不可得,你還是不清淨,你還是被污染了。
佛經講到極處,極處都是方便,絕對不是真實。譬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講到極處了,一切諸法的實相、一切諸法的真相說不出來,不但說不出來,你想也想不到。說不出就是言語道斷,言語沒有辦法,思想達不到就是心行處滅。如果我們心裡頭還有言語道斷、還有心行處滅,問你有沒有?還是有,連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這個念頭也沒有,真正到清淨寂滅。我們說清淨寂滅,你看又落了相,又有痕跡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我們雖然達不到、做不到如來的境界、法身菩薩的境界,你能夠體會到一點,沒有入進去,體會到少分。這是實相、真相,真性顯露。
我們今天要想成就,那你就要知道,你要不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怎麼樣用功,怎麼樣學習,都落在佛學裡面,不是學佛。你把三藏十二部講得頭頭是道,天花亂墜,你是個學者,於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,就是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也沒有指望。為什麼?你煩惱沒有伏住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條件,是要把煩惱控制住,控制是什麼?不讓它起作用,這樣就能往生,帶業往生。修學其他法門,一定要把煩惱習氣斷掉,斷掉難,太難!所以小乘果位我們沒指望,小乘果位都沒有指望,大乘果位就別想。
我們看到這段經文,這是第九信位菩薩的境界,快要見性了,可以說是他在見性的邊緣上,明心見性,距離明心見性不遠了。十信心滿,這才明心見性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圓教初住菩薩。「菩薩問明品」是十信位菩薩的解門,理明白,道理搞清楚了,要怎麼去落實?行門,這樣才能真正契入。契入有沒有入處?沒有,如果你有個入處那就錯了,為什麼沒有入處?一法,一怎麼入?二才有出入,出入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出入是一個比喻,你在沒悟就叫出,悟就叫做入,入這個境界;換句話說,只有迷悟,哪有什麼出入!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是這個樣子,叫一道。
所以章嘉大師教我那個方法妙絕了,我問他佛境界怎樣契入?他就教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看得破,是對事實真相明瞭;契入,對於一切現相能放下,不可以放在心上。不但不能夠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都錯了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自性本定,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說的「首楞嚴大定」。這是什麼東西?就是於一切法不起心、不動念,首楞嚴大定是每個人自性裡頭統統具足,本來具足,不在外頭,你放下就是。放下之後無量的智慧現前,這經上講的「一心一智慧」,一心就是首楞嚴大定,《華嚴經》講的是「師子奮迅三昧」,名相很多,一個意思。在我們淨土宗講「理一心不亂」,都是說一樁事情。你清楚明白了,這叫看破,看破之後放下。放下什麼?放下執著,放下妄想,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回歸到自性,回歸到法性。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「明心見性」,世俗裡面所說的「見性成佛」,在《華嚴經》上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分證佛。所以這是清涼講的「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」,這意思很深很深。
「但以智無量故,知如來心,既云知如來心,則非無心矣」。這個話我們能體會嗎?如來心意識就是四智菩提,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,所以叫無量智慧。這就好像燈放的光,法性是一盞燈,無量智慧是燈光,燈光還照這盞燈,你細心去想這個味道,光還照這盞燈。知如來心,般若智慧還照法性,法性它現相,所以法相,一真法界是法相,十法界、六道、三途都是法相,智慧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照了之後是什麼?就是如來心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?如來心而已。說如來心,你還會疑惑,再給你說清楚一點,就是你自己的真心,上從一真法界下到六道三途,遍法界虛空界無有一法不是你自己的真心。
你真心如果不迷,就像這裡講統統照了,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如果迷失了自性,那就是什麼?你在境界裡頭會起心動念,還有分別執著,你就把這個境界變成了十法界,變成六道,變成三途,這就是佛經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你心想變現出來的這些境界,不管怎麼變,沒有離開一心,沒有離開一法身,沒有離開一智慧,沒有離開一力、一無畏,沒有離開;換句話說,沒有離開一道。可惜這個一道你沒有見到,你見到就了生死,「一道出生死」。這個經文裡面所說的,最重要的就是章嘉大師講的「看破」,你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你要是不清楚、不明白,說老實話,無論修哪個法門,古人常講的「功夫不得力」,自然的,一定不得力;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功夫得力。
所以清涼在這註解裡頭,總結說得很好,「今取佛佛之心,皆不可知,故名一耳」。佛佛之心講得好,這兩個佛,兩個佛的意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,一切佛包括未來佛,皆不可知;換句話說,不能夠起心動念,不能夠分別執著,真的不可知。不可知是實智,《般若經》裡講「般若無知」,它起作用,無所不知。無知才能夠無所不知,有知就有所不知,無知才無所不知。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要求知,結果呢?結果是什麼都不知道,所知的都是錯誤的,不是正確的。古大德對這些講得多,很不容易體會,怎樣才能體會?要契入才能體會,不入境界沒法子體會,要入境界真放下,放下就能體會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