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一一六卷)  2010/2/23  華嚴講堂  檔名:12-017-2116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十住品第十五》,「第三修行住」。我們今天還從「自分」十句看起,請看經文:

  【佛子。云何為菩薩修行住。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。何等為十。所謂觀一切法無常。一切法苦。一切法空。一切法無我。一切法無作。一切法無味。一切法不如名。一切法無處所。一切法離分別。一切法無堅實。是為十。】

  這個十句,我們在前面也用了很長的時間在一起學習過。今天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的《疏》,我們把這個《疏》來做一個總結。看《疏》,「釋中,先明自分,是護煩惱行」,這就說明經文裡面兩段,前面是自分,也就是修行住的菩薩,他們本分的功課,也就是必修課,目的是護煩惱。這個護煩惱是護煩惱不生,是這樣一個行門。煩惱很麻煩,行人,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修行人,功夫不得力,不能開悟,不能證果,什麼原因?就是煩惱,煩惱障礙了他。說這個煩惱,把這兩種障礙,煩惱障跟所知障都包括在其中,所知障也是煩惱。所以這個經上,清涼大師說得好,「然此十無常,大同三地,彼論具釋,引中邊釋,已見問明,既文義包含,略舉一兩」。這十句就是無常觀,你為什麼放不下?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就是你沒有看破。

  我跟同學做了很多次報告,我這一生學佛很幸運,遇到三個都是好老師。章嘉大師教給我看破、放下。我是向他提了個問題,頭一天見面,第一個問題,向他老人家請教,佛法有沒有捷徑,有沒有方法能叫我們很快的契入?他告訴我,有,看得破、放得下。看得破是明瞭事實真相,放得下就是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妄想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。你為什麼放不下?你把這個事情當真的,於是你就生起控制的念頭、佔有的念頭,煩惱就生起,你怎麼能放下?今天我們在此地看到第三住的菩薩,這真講修行,修行沒有別的,千經萬論,總而言之,修行就是放下,從放下當中你才能悟入。悟入是什麼?悟入就是看破了。諸位在此地一定要知道,初住菩薩,我們從十信學過,都用了很長的時間。十信沒離開十法界,十信心滿,入住了,第十信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天台大師說得好,智者大師講的「相似即佛」,相似,不是真的,很像,很像佛,不是真佛。這什麼原因?沒見性。也就是沒見性的人他用的什麼心?用的不是真心,用的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。但是阿賴耶用得非常正,為什麼說用得正?因為他學佛了,他以佛知佛見做為自己的思想,用佛的戒律做自己的行為。我們學教的常講,「經論正知見,戒律正行為」,修正行為這是標準。經律論是標準,他把它都做到了,都做到就很像佛了,怎麼不是真佛?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是真佛,用真心,不再用妄心。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,那就是接近開悟的邊緣,他再一提升,無明就破了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那是真佛,那不是假佛。在大乘教裡面,別教是初地菩薩,圓教是初住菩薩,《華嚴》是圓教,所以初住菩薩就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真佛,不是假佛。他不在十法界,他住在哪裡?住在華藏世界,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,他住這裡。

  我們現在看到此地,二住,治地住;三住,修行住,你看它這個名稱,初住發心,發什麼心?真心發出來了。要知道,在十法界裡面用的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十法界前面四個是四聖,後面是六凡,六道凡夫。四聖都是修學佛法真的得力,真的有一點像了,你看阿羅漢,見思煩惱斷了,成正覺;菩薩、佛,塵沙煩惱斷了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分別斷了,不再分別了。《華嚴經》不是像大乘教裡講這三種煩惱,名稱不一樣,《華嚴經》講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我們一定要曉得。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斷了的時候證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了。辟支佛把見思煩惱的習氣斷了,這就成辟支佛。所以辟支佛的自分上,是斷見思煩惱的習氣,他還有身見,再往上提升,那他要斷分別,也就是塵沙煩惱。塵沙煩惱斷了,他升級了,他是菩薩。菩薩的本分,要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掉,這是自分。他的勝進再提升,那就是斷無明煩惱,一級一級的往上去。真正到佛的地位,無明煩惱斷了,到佛的這個地位,佛的勝進是,佛位子上是斷分別的習氣,就是塵沙煩惱的習氣,斷了之後,再破一品無明,證法身,十法界沒有了。所以六道不是真的,見思煩惱斷了,六道沒有了;十法界也不是真的,統統是無常。無明破了,十法界就不見了,就從這個夢中醒過來。醒過來的境界是什麼?那就是佛的實報土。佛的實報土也不是真的,為什麼?無始無明的習氣。

  你看看初住菩薩,他住在實報土,無明破了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破了,但是無始無明習氣在,習氣不好斷。十法界裡面有修有證,實報土是一真法界,沒法子修,所以那個地方的人,這經上有說,叫無功用道。古德常說,「此處用不得力」,此處就是一真法界,就是實報莊嚴土,那個地方用不得力。一用力怎麼樣?一用力,你看又墮落到分別執著去了,那就走下坡,不能用力。怎麼辦?任運起修。任運是隨它去,為什麼?反正無始無明習氣不礙事,他那時候修怎麼修法?我們今天讀《華嚴經》,從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就是他們的修行。我們在經裡頭千萬不能著相,一著相,那就不是他們的境界。著相是什麼?著相就變成別教,你看多難。你不著相,不著相《華嚴經》是圓教,著相就是別教,差太大了。不著相是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應化在十法界,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,「千處祈求千處應」,《楞嚴經》裡面講的是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這些菩薩是法身菩薩,他不是普通菩薩,我們常常念的菩薩摩訶薩,他們是屬於摩訶薩,都是證得法身的。天台大師說,分證即佛,他沒有圓滿,為什麼沒有圓滿?習氣沒斷掉。習氣要多久才能斷掉?這隨它去,慢慢隨它去,讓它自自然然就沒有了,時間久了,習氣自然就沒有了。佛告訴我們,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菩薩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。這句話的意思要懂,三大阿僧祇劫,習氣自然就沒有了。習氣是什麼?很難講。講都很難講了,那聽怎麼能聽得懂?所以古人,古大德有用比喻來說,來說明這個習氣,讓我們慢慢去體會。古人用酒瓶,酒瓶是盛酒的,把酒倒乾淨,裡頭也擦乾淨,一滴酒都沒有了,真的沒有,聞聞還有味道,那味道就是習氣,那味道除不掉,沒法子除。那只有怎麼辦?瓶蓋打開,放在那裡,放個半年、一年,再去聞,沒有了。所以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是斷無明習氣的。這習氣分作四十一等,輕重不一樣,最後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習氣,那個習氣要盡了,給諸位說,實報土有沒有?實報土沒有了。

  實報土沒有了,什麼東西現前?常寂光現前了,只有常寂光是真的,永恆不變,那是自性。賢首國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,第一個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,那就是這個東西。性體裡面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精神現象,你不能說它無,為什麼?它能現相,精神、物質都從它生的,所以從一體起二用。怎麼起二用?就是一念不覺,這個不覺就是無明,就是無明生起來。無明一生起來,自性就變成阿賴耶,阿賴耶的本體是自性,它是真的,它不是妄的。它相是妄的,體是真的。起兩個作用,第一個作用是依報,宇宙現前;第二個作用,正報現前。正報是自己,就是我們的生命,在佛法講靈性,世間人講靈魂。講靈魂也可以,靈魂是什麼?在迷的狀態,沒覺悟。靈魂真有,我們這個身體有生死,靈魂沒有生死,他又投胎,他六道裡頭投胎,他迷,不覺。靈魂要是覺悟,把見思煩惱放下了、不要了、捨掉了,他就到四聖法界,那他就成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他成這些。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叫他做靈魂,叫他做靈性。他還要好好修,修到把無明破了,無明是什麼?無明是起心動念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十法界就沒有了,這到一真法界。剛才說過,一真法界無明習氣沒斷,所以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學到的,這四十一個階級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沒有。為什麼?事上有,理上沒有。事上是每一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的習氣淺深不同,十住菩薩的習氣就很濃,十地菩薩的習氣就很淡薄。譬如像這個酒瓶,酒倒光了,瓶蓋打開,過了多久的時間?過了一個月,聞一聞,還有酒味。那一個瓶子,酒倒光了,擦乾淨了,它已經有八、九個月,你聞聞,那比這個就淡多了,習氣淡多了。八、九個月就是地上菩薩,這味道很濃的,才一個月的,這是十住菩薩,就這麼個意思,你就曉得。這些菩薩,這真成佛,這不是假的。他們修什麼?在這個層次裡面,他們幹的就一樁事情,眾生有感,他就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應以什麼方法來幫助他開悟,就用什麼方法,法沒定法,身也沒有一定的身,隨類化身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記住,眾生有感是有念頭,求佛菩薩保佑就有感,佛菩薩真的來幫助你、來加持你,佛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,他要起心動念,他就墮落了,那他就退轉,沒有這個道理。證得初住以上,三種不退轉都得到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他不會退轉。他不起心不動念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分別執著?他沒有。示現在我們人間,我們看他好像有,其實沒有。我們總是用我們的層次看他,看錯了,他也不會跟你計較,他笑笑而已。那是誰?釋迦牟尼佛,三千年前他應化在印度,那個地方眾生根機成熟,應以佛身而度者,即現佛身去度他們,就這麼個意思。究竟果位的妙覺位,大乘教裡稱為佛,等覺以下都稱法身菩薩,這在圓教,這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都是這樣稱的,這都是一乘大經。我們學佛首先要把這些搞清楚、搞明白,然後我們才知道如何來提升自己。他們自分也好,勝進也好,說老實話,統統是十行,統統是無盡的慈悲來幫助遍法界虛空界這些沒有覺悟的眾生,來幫助這些人,做出種種示現。就跟《還源觀》上所講的四德,自性的四德,不是有意的,根本沒起心動念,法爾如是,自自然然的,隨緣妙用。眾生有感他有應,這個應是隨緣;妙用是什麼?妙用,雖是隨緣,他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妙。

  我們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不知道多少次?大概是二、三個星期之前,同學有從網路上下載一個信息給我,我一看,印度一個十六歲的小孩,在死之前,他十六歲死亡,死之前告訴家人,他在這個家裡面已經投胎了五次。第一次來投胎,好像六歲就死了,他家人知道,確實有一個小孩,小孩六歲走的。大概在十幾年之前,有一個小孩真的是六歲死的,他說那是他的前身。死了之後,在他家裡又投胎過三次,不是人身,有一次是蜜蜂,一次是蒼蠅,一次是一條蛇,小青蛇,被他家人打死。這是第五次,第五次這是活到十六歲走的。這是說明什麼?說明這個身無常,常常換身體,不知道換什麼樣的身體。在這個家,他喜歡這個家,跟這個家有情、有感情,也就是說,佛法講的,他有執著,沒有辦法得人身就畜生身,畜生的壽命短,所以沒有多久他就投五次。他要是不說出來,沒人知道,他的家人證實,他講的確實有這個事情,曾經有一條蛇在他家裡被人發現,打死。凡夫捨身受身是業力,業力是他捨身受身他都有分別執著,而且還很嚴重,這就是迷,這就是惑,這就是愚痴,這就是情執。這四個字,意思是一樣的,名稱不一樣,實際上是一樁事情。這個東西要放下,假的,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

  所以菩薩在此地給我們示現無常觀,第一句話是總說,『一切法無常』,這句話是總說,後頭九句是別說。《華嚴》用十表法,十代表什麼?無量無邊,一切法都是無常。你看經典裡面佛常常告訴我們,正報,我們今天講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包括星球有成住壞空。佛家講時間,用劫做單位,一個大劫就是這個星系,我們不曉得是太陽系,可能不是太陽系,更大的星系,銀河系。以前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談過這個事情,我們談到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,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這是單位世界,單位世界是不是我們這個地球?肯定不是,地球是單位世界裡頭的一個洲,一部分,為什麼?經上講得很清楚,日月是圍繞著須彌山轉,須彌山是這個單位世界的中心。這樣一說,我們就曉得,太陽系不是單位世界,是單位世界裡面的一個小的世界,小星系。這個單位世界是什麼?太陽系確確實實是繞著銀河轉的,銀河系的中心,現在科學家發現,那是個黑洞,很大的一個黑洞。佛經上講,單位世界的須彌山,應該就是指這個黑洞。所以黃老就告訴我,他是學科學的,佛經上講的單位世界是銀河系。小千世界,一千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小千世界,中千、大千,那一個大千世界,十億個銀河系。我們今天科學還沒有辦法看到十億個銀河系,沒有看到;換句話說,大千世界的邊緣科學家還沒有摸到。像這樣的世界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華藏世界品」、「世界成就品」,講得詳細。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,方東美先生把《華嚴經》介紹給我,他說這是佛經哲學,佛經哲學概論,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。我們通過將近六十年的學習,今年我學佛五十九年了,通過五十九年學習我知道,不但是哲學的最高峰,是科學的最高峰。今天的科學講宇宙,跟佛不能比,他講得詳細。宇宙的起源,你要是真正聽到了,你心服口服。這個世界為什麼有這麼多變化?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交代你。災難從哪來?如何能把災難息掉?佛經上有辦法,科學家沒辦法,確實這是大學問,現代人把它糟蹋掉,說它是宗教,說它是迷信,相信科學。科學跟《華嚴》裡面講的科學比,那是小巫見大巫,不能比。這麼好的東西,在中國世代相傳,高僧、高士輩出。可是到我們這一代衰了,我們這一代怎麼衰的?我們知道,民國建立一直到今天,這將近一百年,這一個世紀中國社會都在動亂,滿清亡的時候軍閥割據,接著中日戰爭,把中國傳統完全破壞掉,沒有辦法再恢復,虧吃在這個地方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真正有志之士要把佛法復興起來,怎麼復興?研究經教,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?他不是宗教,把他看成宗教,冤枉!他是什麼身分?職業老師,他三十歲開悟,孔老夫子三十而立,十五有志於學,三十而立。釋迦大概也差不多,三十開悟,開悟之後就講經、就教學,教一輩子。你真正把他的身分搞清楚之後,你就曉得,用現在的話說,他是職業教師,教了一輩子,而且是義務的老師,不收學費。要用現在話,他不分國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信仰,不管你信什麼宗教,你去找他,他都教你。現在叫多元文化,用今天的話來說,他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家,社會教育家。他本身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義務的工作者,完全盡義務。一生沒有建道場,沒有建學校,哪個地方有緣請他,他就到哪裡去,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。學生也不少,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,很大的一個團體。住哪裡?住宿在樹林下面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死的時候,走的時候,也在樹林裡面,沒有在房子裡頭。你看他是什麼人?他為什麼這麼做?就是此地修行住的菩薩為我們示現的,叫我們知道一切法無常,他統統放下了,王子的身分,全放下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我們要學,就是要在這上面學,你真得受用。修行的樞紐,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就是看破放下。章嘉大師沒欺騙我,頭一天見面,他就把這個事實告訴我了。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就是這兩個方法交互,相輔相成。最重要的就是放下,放下真難,所以你首先必須看破,你才肯真放下。

  這個世間假的不是真的,《金剛經》上大家都念過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有為法就是無常的,有為是有生有滅,你說哪一法沒有生滅?念念不可得。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無常,兩個現象,「一者念念無常,二者一期無常」。念念無常是真相,實相!大乘《般若經》上講的諸法實相,念念無常。我們在《仁王般若經》裡面讀到,佛舉了一個例子,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就是這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,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,這生滅是什麼?念頭。念頭很微細,我們自己不能覺察,這個念頭就是無明,你看看一剎那有九百生滅。現在科學裡用秒做單位,我們彈指,我們一秒鐘,這麼彈大概可以彈四次,六十乘九百再乘四,一秒鐘,二十一萬六千次,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念頭,念念無常,念頭過去再不回來了。這個話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的,佛不欺騙我們,說太多了我們不相信。

  我們在《菩薩處胎經》裡面看到一段話,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對話,佛問彌勒菩薩,彌勒是唯識專家,《瑜伽師地論》他造的。世尊問他一個問題,說「心有所念」,凡夫起了一個念頭,佛問他,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個細念?這念有幾個細念?有幾個相?有幾個識?實際上這個問題,問的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。阿賴耶就是這個細念變現出來的。彌勒菩薩也是講一彈指,一彈指有多少念?不是六十剎那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「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」,百千是單位,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,三百二十兆。我們相信彌勒菩薩說的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,他見到了。這就是現在科學裡面講波動現象,極其微細的波動,速度太快了。我們也像剛才所說的,一秒鐘四個彈指,一秒鐘多少個念頭?一千二百八十兆,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個念頭。彌勒菩薩說「念念成形」,形是相分,就是物質現象;「形皆有識」,識是精神現象,是見分。就是阿賴耶,那個念頭是阿賴耶的業相。物質從哪裡來的?物質從業相裡頭變現出來的。精神現象從哪裡來?也是從物質變出來的,所以精神跟物質是同一個源,同時發生的,永遠不能離開。這是佛經上常常講的心跟色,色是物質,物質現象,這個心就是精神現象。《心經》上講的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那個空就是性,是一不是二,都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。

  在中國,實在講中國歷代出了不少佛菩薩,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個代表。他開悟,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,同樣的一個境界。釋迦佛是以佛身示現,能大師是以比丘身示現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同樣的境界。這一悟之後,一切法就都通了,為什麼?一切法不離自性,都是自性變的,只要見性,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。能大師不認識字,是不是真通?真通了,從什麼地方看到?從如來的經教。你看他第一次逃難的時候,遇見無盡藏比丘尼,她受持《大涅槃經》,她在那裡誦經,能大師那個時候二十四歲,在旁邊聽。聽完之後,他就把他聽到的講解給無盡藏比丘尼聽,這個比丘尼聽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,拿著經本向他請教。能大師說,我不認識字。不認識字,你怎麼能講得出來?他說這個跟文字不相干,通了。你看他開悟的時候,說明他悟中的境界,他只說五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句話很重要。本自具足,那就是說見聞覺知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。《華嚴經》上佛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本自具足。雖具足,它確實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,要怎樣?要有波起來的時候它就現相。一念不覺就變成阿賴耶,阿賴耶就出現相,能生萬法。講得好,把宇宙的起源告訴你了。所以佛家講,賴耶緣起。自性上不能講緣起,自性是什麼?隱,有,不能說它沒有,它不現相。講賴耶,賴耶動了,賴耶會動,就是今天科學裡面講的能量,能量它就會變現,現物質現象,現依報,現正報,這麼來的。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,證得的人太多了。

  釋迦牟尼佛去六祖能大師一千多年,為什麼釋迦佛所證得的境界能大師也證得?經上講的,個個都能證得,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你就證得。你放下執著,證阿羅漢;放下分別,證菩薩;放下妄想,就是起心動念,你就證得佛。佛家不是講專利,釋迦牟尼佛沒有說只有他一個人成佛,不是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只是你現在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迷了,你自性裡面的本自具足的東西一樣都不能現前,你都把它障礙掉了。實實在在我們現在曉得,不是不現前,統統還是現前,現前怎麼?扭曲了。你看看法身變成一期無常的這個身相,般若變成煩惱,解脫變成業障,造業受報,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,變質了,不是不現相,現相,不是不現相,變質了。本來你的境界是極樂,現在變成極苦。所以苦從哪來的?苦從迷來的。樂從哪來?樂從悟來的。你能破迷開悟,你就離苦得樂,就這麼一樁事情而已。所以念念無常難懂,這是根源,也是賴耶緣起的源頭。一期無常,這個我們就好懂,這一期,我們得到這個身體,從出生到死亡,一期。這個一期是念念衰老,這是真的。

  所以早年講經,實際上我在沒有學佛之前,我記得的時候,十四、五歲的時候,我就體會到這個問題,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從出生,實在講就是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往哪裡去?往墳墓裡去,一天比一天接近,這是我在十四、五歲的時候,這就是無常觀,那時候不知道叫無常觀,我就想到這個。而且這樁事情還真精進,它一天都不停。這是一期無常,真正體會到這個,人生的意義、價值觀就不一樣了,不會跟這一樣。在那個時候,我們知識淺薄,對聖人教誨沒有接觸過,無可奈何,這個問題怎麼解決?常常是放在心上,有沒有不生不滅?儒家的東西、道家的東西都沒講得透徹。一直到我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,在佛法當中看到,有真常。真常在哪裡?真常在涅槃。涅槃是印度話,什麼是涅槃?祖師大德在疏論裡面告訴我們,他解釋得好,涅槃翻譯成中國叫大滅度,大是什麼?大是法身,滅是解脫,度是般若,原來我們平常講三德祕藏,三德祕藏就是大般涅槃。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有沒有?真有。可是你怎樣證得?千經萬論,佛菩薩常常掛在嘴邊上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證得了。三個不能一起放下,你放下一個,放下執著,你就證阿羅漢,成正覺,六道就沒有了。自己六道雖然沒有,六道裡面的眾生要求這個阿羅漢,阿羅漢有感應,也能夠感,到六道裡面來教化眾生。六種神通具足,智慧比不上佛菩薩,比我們人天高明太多了。這小乘涅槃,叫偏真涅槃,這不究竟。所以一期無常容易懂。

  他下面的文說,「於何無常」,你在什麼地方看到無常?「依五盛陰逼迫相,故苦也」。盛是熾盛,五陰是什麼?色受行想識,你細心去觀察。色是色身,這身衰老了,想想看,像《楞嚴經》上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談話,釋迦牟尼佛就問他,你想想看你十歲的時候,跟你二十歲的時候,你這身體有沒有衰老的變化?有,二十歲當然比十歲老,三十歲又比二十歲老。佛問他,你今年多大年歲?六十二歲,他跟釋迦牟尼佛同年。細心去觀察,不是十年十年老,一年比一年老,一個月比一個月老,一天比一天老。再給你講真話,前面一剎那,後頭一剎那就比前頭一剎那老,這給你講事實真相。你要真正懂得剎那剎那在那裡衰老在變化,那就念念無常。釋迦牟尼佛問波斯匿王,那是一期無常。慢慢衰老,苦就來了,行動什麼都不方便。這個世間真的有人衰老得慢,有人衰老得很快。中國古諺語有一句話說得好,把這個問題解答,說「憂能使人老」,你憂慮、你操心,你就老得很快。

  如何讓老的速度緩慢?什麼都不要操心,什麼都放下,心裡沒事,常常保持著乾乾淨淨。我們做不到,人不能沒有妄想,沒有妄想你就不是凡人。只有諸佛、法身菩薩他們沒有妄想,阿羅漢沒有粗的妄想,他有微細的妄想。我們做不到,怎麼辦法?淨宗法門殊勝,教你念一句阿彌陀佛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外面隨緣,不攀緣。我這些修學的方法都是老師教的。最初章嘉大師教的,很得受用,老人沒有欺騙我們。我跟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,他老人家好像是六十五歲,祖父輩的,看到我們這些年輕人,很愛護、很慈祥,他怎麼會騙我?所以我對於老人的教誨深信不疑,依教奉行。徹底放下,沒事,無論是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都沒有事。順境善緣裡面決定沒有貪戀,逆境惡緣裡頭決定沒有怨恨,你說你有多自在,你說你多快樂,每天笑容滿面,法喜充滿。真的!學佛離苦得樂,不是假的。

  可是五陰逼迫的現象,你要是常常去牽掛它,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那你可苦不堪言。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,不能不接觸,睜開眼睛會看,放下什麼?佛教給我們的好,放下執著,不執著,你就不會隨外頭境界轉,不執著。再貼切一點,不對立,對立是佛經裡講的邊見,二邊,所有煩惱都是從這個地方生的,不跟人對立,不跟事對立,不跟一切萬物對立。不要要求別人,不能要求對方,要求對方你就錯了,要求自己,自己不跟別人對立,別人想跟我對立都對立不起來,對立一定是雙方的。所以一個巴掌打不響,必定是兩個,我這邊撤了,你那就打不響。一定從自己做起。中國老祖宗也這樣教我們,佛法沒傳到中國來,老祖宗就教我們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解決任何問題都從自己內心去解決,不要從外面。從外面非常困難,從內心很容易,一下就解決。

  這在佛法裡面講,叫我們斷煩惱,從哪裡斷起?從五種見惑斷起,第一個不要執著身,身不是我,要看破。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就像衣服一樣,衣服是我所有的,髒了,就會換一件;壞了,就不要了,再去穿一件新的,你看你有多自在,身體亦復如是。不要把身體看得太重,看得太重你就有操心,你有執著,你有分別,你有妄想,統統具足,錯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教人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頭一個四相破了,怎麼破?四相是無常的,無常就不是真的,你能不放下嗎?我們要追求什麼?要追求真常的。真常有沒有?大涅槃裡頭有。所以古印度,無論是宗教,還是學派,他們終極的目標是相同的,都是追求般涅槃。般涅槃簡單來講就是永恆,今天講的不生不滅,這是真的。在哪裡?在自性裡頭,回歸自性,那你全得到了。於是我們就清楚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我們的方向目標訂在哪裡?訂在回歸自性,我們會真得到。那這一生沒有白來,這一生過得非常幸福、非常美滿,沒有煩惱,充滿智慧,你說你多快樂。處事待人接物,《還源觀》上跟我們講四德,隨緣妙用、威儀有則、柔和質直、代眾生苦,多有意思。

  我們修淨土,淨土在《無量壽經》上,在經題裡,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經題的上半段是講的果德,「大乘無量壽莊嚴」,大乘是智慧,無量壽是德,莊嚴是相好,你看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德是無量壽,相就是莊嚴,果報。果從哪裡來的?修得的,用什麼方法修?清淨平等覺。清淨平等覺,這五個字是大菩提心裡面的一個,是自受用。菩提心的體是真誠,《觀經》裡面講的至誠心,《起信論》裡面講的直心。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心,快樂無比!真誠心待人,別人欺騙我,用妄心,我知道,我對待他用真誠心。為什麼?他沒有學佛,他還在迷,我學佛了,我覺悟了,我怎麼能跟他一樣?無論別人用什麼態度對我,我都歡喜,不好的態度對我,我感激他,為什麼?他替我消業障,沒學佛的時候造業,更何況過去生生世世?他替我消業障,我能不感激嗎?我們每天講經、教學、念佛、誦經都給他們迴向,所以那是菩提心的深心,清淨平等覺。我講經,為了大家容易體會,容易懂,我在這上面加個真誠,下面加個慈悲,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這十個字是什麼?這十個字就是真心,這十個字就是大菩提心。真誠是菩提心的體,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,慈悲是他受用,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,沒有條件。看到別人有困難,我們自己有能力,就得盡心盡力幫助他,沒有任何條件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你說你多麼幸福、多麼快樂,助人為快樂之本。我幫助別人,別人幫助我,這個回報好快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所以你要曉得苦,然後你就肯放下,放下真自在。世間人為什麼不能放下?他害怕,他怕好不容易才得到,放下之後就沒有了,那怎麼辦?這就是不懂因果報應。

  所以印光大師,這是近代中國可以說第一高僧,這不是我說的,幾乎是佛門公認的。這個老人家跟我有緣分,雖然沒見過面,我的老師是他的學生,李炳南老居士,淨土是跟他學的,所以真的是祖師。我讀他老人家的《文鈔》,非常感動。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講經,在香港住四個月,講《楞嚴經》。住在倓虛老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,在九龍界限街。倓老那時候過世不久,圖書館蒐集不少弘化社的經論善書。我白天沒有事情,看祖師一生給佛教留了這麼多好東西,白天沒有事情就讀書,發現祖師對於因果教育用了心。怎麼發現的?發現三本書,不是佛經,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我看版權頁,每一版都是印一萬冊、二萬冊、三萬冊,有的到五萬冊,印了幾十版。這三種書,我把它概略統計一下,在他那個時代,印到三百萬冊以上,這個嚇人!佛門的祖師,為什麼不印佛經?就印這三樣東西,這三樣東西打開來一看,全講因果報應。我就想不通,想了兩個多星期,總算有一個結論,大概因果教育很重要。到最近這些年來,才發現真要緊!倫理道德不能軌範人心,有些人讀書讀得不錯,幹了些壞事,昧著良心的事情,為什麼?名利在誘惑,知道是不應該的,幹了;如果懂得因果報應,不敢幹了。所以對治今天這個社會,要想救這個社會,最重要的就是因果。人要知道因果報應,不會起一個惡念,為什麼?起個惡念都有報應,你還敢做壞事嗎?所以老人家為了拯救現在這個社會,一生全心全力都用在因果教育上。然後回頭再看他的《文鈔》,果然不錯,跟哪一個人寫信,答覆人,沒有不提到因果的。所以我從香港回來之後,我把這三樣東西講過幾遍。那個時候我也印經書,我記得回到台灣之後,我將這三種書印了五萬冊,講過幾遍。

  這些年來,在澳洲有這麼個緣分,學校找我,要我代表學校、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先後我參加了大概有十一、二次,才知道這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。回過頭來想一想,我們學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把根疏忽掉了。我明瞭之後,明瞭是覺悟,就特別強調三個根,儒釋道的三個根,儒的根就是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什麼?禮,基本的禮節,就跟佛法的戒律一樣。禮沒有了,儒就沒有了;因果沒有了,道就沒有了;十善業沒有了,佛就沒有了,全是假的。所以我就提倡三個根,勸導學佛的這些同學們要把三個根紮起來,補習,過去疏忽了,現在補,拼命補,一定要把它落實。出家,還要紮一個根,《沙彌律儀》,出家四個根,在家三個根。你有根本,然後無論學哪一門,學儒、學道、學佛,你學儒,會成聖賢;你學道,會成神仙;你學佛,會成佛、會成菩薩。佛菩薩是人做的,不是天生的,所以這三個根多重要!我們不要管別人,管自己,管別人,錯了,從自己做起就對了。所以先要知道無常、知道苦,我們學習的精神才能提得起來,勇猛精進。什麼樣的境緣障礙不了我們,你明白!這個叫你看破了,你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下面祖師引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話來說,「瑜伽三十四」,《瑜伽師地論》一百卷,第三十四卷,裡面說的,「由無常行作意為先,趣入苦行」。這是講學習的次第,修行住的菩薩,它這十句是次序,這個次序在經論上有根據的,所以先要看破無常,都是幻化的,都不是真的,然後怎麼樣?然後你才能吃苦。釋迦牟尼佛臨滅度的時候,留給後世的弟子兩句話,阿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,您老人家在世,我們依你為老師,您老人家走了,我們依誰為老師?世尊講了兩句話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。十善業是根本戒,要知道,十善業在小乘展開是三千威儀,三千威儀歸納十善業。在大乘,菩薩八萬四千細行是什麼?十善業的展開,八萬四千細行歸納就是十善業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,十善業是什麼東西?在法門講,八萬四千法門的總綱領;在修行行門上來說,八萬四千細行的總原則,你能疏忽嗎?你疏忽這就完了。

  我們在佛法裡面明白這個道理,回過頭來再看《弟子規》,是我們千萬年前老祖宗遺教的總綱領、總樞紐。它展開是什麼?展開就是現在儒家所講的四書五經、十三經,乃至於《四庫全書》。你去看古人的東西,絕對沒有違背《弟子規》,我們才曉得這個東西的重要性,這真是根,根本的根本,把它抓出來了。你從哪裡學?就從這裡學。整個社會都能夠做到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這個社會祥和,和諧社會、禮義之邦。全世界的人都學習,這世界上什麼災難都沒有。為什麼?福人居福地,什麼人有福?古聖先賢倫理道德你統統做到,你有福報。真的,一點不假,你個人覺悟,你能夠把,中醫裡頭也講,你能把五常做到,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做到,你身體不會生病。有病,有病自然會好,你心態好!你的細胞,就是病的細胞它自然恢復正常,恢復正常就健康。病怎麼生的?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那你五臟六腑就長病,這中醫說的。中醫給人治病是幫人扭轉心態,這最重要,佔百分之七十,用醫藥是百分之三十。如果心態不好,那個醫藥力量達不到,沒有辦法救你。心態一改變,自然就好,有很多病根本用不著吃藥。然後你就曉得,相由心生,心好了,他相就好了,身體就好了。

  同樣一個道理,境隨心轉,你心好,心態好,山河大地那些災難、自然災害自然就沒有了。所以今天科學家給我們報導,這個地球上災難太多了,能不能化解?中國儒釋道有本事化解,他不相信,他相信科學,那就完了。科學今天走到瓶頸,遇到困難,他沒有辦法解決,他知道這些災難,他沒有法子解決。佛經上有,儒釋道裡頭有,這麼好的東西。所以它從小的好處,身心健康,法喜充滿;再擴大,家庭幸福,家庭和諧;再擴大,你的鄰里鄉黨和睦,社會和諧,國家和諧,世界和諧,它有這麼大的效果。今天我們跟人家說,人家不相信,怎麼辦?做出來。我也是在聯合國會議裡頭,被這些會友們,散會之後在一塊吃飯聊天,大家都說,法師,你講得不錯,很好,可是做不到,這是理想,沒有法子落實。逼著我,我在家鄉湯池小鎮做了三年,做成功了,這大家相信了。那是做給聯合國從事和平工作的人給他們看。所以我們在聯合國會議上聲音就大了,做出來了,你不相信,自己去看看,你就明瞭了。而且做得很快,效果非常快,我以為二、三年才會看到成效,沒有想到三、四個月,成效卓著。所以當時我就想,人怎麼是這麼好教的,就是沒人教,你看這一教他就回頭,良心就發現,就不好意思做壞事,和諧社會馬上就看見了。

  所以我們學儒、學道、學佛的同學,無論在家、出家,要有信心,要真幹。真幹是什麼?佛家講自度度他,世間人講自救救人,得真幹才行。要恢復釋迦牟尼佛的本來面目,本來面目他是教學。你看他老人家給我們做的示範,三十歲開始,七十九歲過世,經上常講,講經三百餘會,那三百餘會就是現在講辦班、辦活動,三百多次;說法四十九年,教學四十九年,他是教學,他不是搞別的。我們要恢復佛教本來的面目,就是要教學。寺院是什麼?是學校,早年的寺院是學校,寺院變成這些宗教,這歷史很短。我們細心觀察,在前清,乾隆時候還是學校,每一個寺院長年講經教學。你學東西到哪裡學?沒那麼多學校,只有到寺院裡面學。寺院裡面這些出家人,不但能夠跟你講佛經,他儒道都通,所以你學儒、學道,到寺廟去,統統學得到,這些出家人都有本事教你。所以過去念書人多半在寺廟裡頭。宋朝的宰相范仲淹,在寺廟裡度過很長一段時期。寺廟裡頭有書,從前書很不容易找到,藏經樓就是圖書館,出家人個個都是老師,所以住在寺廟裡學東西快,學成了參加考試。

  這個教學逐漸逐漸衰了,慢慢疏忽了,應該是嘉慶以後。在我常常想,這個事情可能慈禧太后關係最大,因為清朝帝王世世代代對儒釋道非常重視,經常邀請這些學者專家到宮廷裡面講學。他們的講義,我都看到,在《四庫全書》裡頭。《龍藏》,那是專門講佛教的,這是乾隆皇帝,也是對佛教尊重,另外編一套,沒有放在《四庫》裡頭。可是道家的東西在《四庫》裡面,儒跟道都在《四庫》裡頭,唯獨佛把它分開,這對佛特別尊重。皇帝帶者嬪妃、文武百官天天來聽、來學習,這個風氣太好了。宮廷裡面講學這個風氣,是慈禧太后她掌握政權之後廢掉,不再請這些學者到宮廷裡來上課,不再了。她喜歡什麼?她喜歡駕乩扶鸞,她喜歡扶鸞。國家大事她不徵求這些學者專家的意見,她去扶鸞,聽鬼神的,這國家亡掉了。這個事情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因為我曾經有一次,對扶鸞這個事情我有疑問,向他請教,他就把清朝這個歷史告訴我,是慈禧太后廢除講學,在宮廷裡面設乩壇,到最後亡國。我們中國古人講,國家要興旺,要聽於民,聽聽老百姓的聲音;國家要亡,聽鬼神,聽鬼神這國家就差不多了。所以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。

  所以,以苦為師這是應當的,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。現在社會上一般經濟富裕,都過著奢侈的生活,災難來的時候他就沒有辦法,抵不住。所以佛教導我們,你看他老人家那種苦行,我們做不到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說明什麼?說明他的身體好,他可以露天在外面睡覺。我們要是在樹下過一個晚上,第二天不就到加護病房去了,這就說明我們身體跟他差太多了,嬌生慣養的,禁不起風霜。人家那是真叫金剛不壞身,他不在乎,風吹雨打日頭曬,他一點都不在乎,這是鍛鍊出來的。所以苦行對於修行絕對有好處,絕對有利益,能把貪瞋痴慢的煩惱斷掉,讓自己七情五欲不會增長,逐漸的淡化,這是好事情。

  「由苦無所得行,趣入空行,空故不自在,由不自在,趣入無我,此四即苦下四行相也」。苦底下這個空、不自在、無我,都是屬於苦底下四種行相。能不怕苦,到最後才能把身見看破,才能把身見放下,那就恭喜你,身見一放下,後面那四樣迎刃而解。後面四樣是什麼?身見放下,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就很容易放下。這一放下,恭喜你,你入了佛門。在小乘,你證得須陀洹果;在大乘,像《華嚴經》上,你是十信位裡面的初信位菩薩,也就是佛教小學一年級,你正式上學了,你是真正的佛弟子,真的是佛的學生。如果五種見惑沒斷,你沒入門,沒入門什麼?在門外,你不是真正佛的學生,這個自己一定要曉得。我在這麼多年,常常勸勉同修,我們一起認真努力,我只講把自私自利放下,把名聞利養放下,把五欲六塵放下,把貪瞋痴慢放下,我講十六個字,四四一十六。這十六個字真正放下,到哪裡?到門口,沒入門。我講得很明白,這是門口。跨進去一步,那就是把五種見惑放下,你進門了。我教同學,教道友們,我說我只帶你到門口,最後那一步那是你自己要跨進去。可是這十六個字你要放不下,你跟佛門相距遠之遠矣。怕的是什麼?怕的是佛門你沒有見到。

  佛法修學,你看我學佛頭一天見出家人,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就是跟章嘉大師。第一天跟他談話,跟他老人家請教,他就把這些祕訣告訴我,看得破、放得下。我跟老人三年,我的佛法基礎是他老人家給我奠定的,沒有這三年的基礎,也就不會有現在的成就。這個基礎太重要了,我們永遠感老師的恩。不是方東美先生我不會學佛,因為年輕,認為佛教是迷信,佛教是宗教,沒有念頭去接觸它,排斥它。跟方老師學哲學,他從教我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,我從這裡入門。他把佛教介紹給我,他說「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我被他這個教誨,把從前錯誤的觀念整個改過來。他指示我的方向非常正確,他說佛經裡面的東西,這個高等哲學,他說你要到寺廟裡面去,你不容易找到,在哪裡?在經典裡面,這個方向指得正確。所以以後,從此以後,我才有興趣逛寺廟,逛寺廟幹什麼?找經典。寺廟裡頭有藏經,有時間就到寺廟裡去看經,有一些經,《大藏經》都不能借出來,所以只有利用星期假日去抄,我記得那個時候我還抄了十幾部。所以老師的指引太重要了。

  在那個時候我一個人到台灣,真的是沒有牽掛、沒有憂慮。章嘉大師勸我學佛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,所以他教我最先讀的兩本書,是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志》,在《大藏經》裡面,釋迦牟尼佛的傳記。他跟我講,你要學佛,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,你對他不認識,你很可能走上誤區,盲修瞎練。他說你必須把佛他的生平搞清楚,然後你就知道怎樣學習。這個指導很正確,很難得,很不容易。我出家,這出家也是個行業,我們自己清楚,社會上的人不知道,多元文化的教育工作,我清楚,別人不清楚沒有關係,只要我清楚。他勸我出家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,你一生就跟著釋迦牟尼佛學,你就沒錯。這個指導正確,雖然這條路走得很辛苦,辛苦是什麼?是一般世人對佛法不了解,不能怪他,我們佛門弟子做得不好,沒有真正做出來。我還是就是非常艱苦維持講經不中斷,沒有地方講了,我一個人會講。過去在外國,外國他們工作繁忙,聽經只有一個星期頂多三天,星期五的晚上,星期六放假,星期天放假,所以一個星期,那就是很勤奮的能來聽三次,其他時間沒人來。那怎麼辦?我講經不中斷,我天天講。我自己買了一個小的錄音機,不是錄像,錄音的。我自己講,講完之後,翻過來,我自己聽,我沒中斷過。世尊四十九年沒有中斷,我也是一天都不中斷,讀經,學習,不中斷。我講經一生抱著學習的態度,不敢以老師自居,同學在下面聽的,都是我的監學,都是我的善友。希望大家幫助我、指導我,幫助我提升,這是我基本的態度。這一點是跟台中李老師學的,講經是得他的鼓勵,得他的栽培,我跟他十年,奠定下這個基礎。

  下面,無作、無味、無處所、無分別、無堅實,前面我們都做了很詳細的討論。這個完全是講十法界,十法界高的咱們不談,我們專來講六道,六道裡面的狀況。法身菩薩為什麼講這個?證得法身之後,他只有一樁事情,應一切眾生之感,眾生有感他就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。六道裡頭全是迷失自性的眾生,他要覺悟了就不在六道,所以這種說法對六道來講非常管用。你看他所說的、所演的,都是幫助我們放下,為什麼放不下?就是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一樁一樁細細給你分析,一切法真的是無常,真的是苦空,於是在一切法裡頭不再執著、不再貪戀,你才能回頭,你才能回過頭來去尋找你的本來面目,才能夠回歸得了自性。否則的話,回不去。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深深體會到,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你體會到。體會到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,知恩才會報恩,用什麼報恩?依教奉行就是報恩。他教導你的,你沒聽懂,你不能去做,這是忘恩負義。真聽懂了,依教奉行,這叫真正報恩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