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0卷)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200

  請掀開經本,三十三天長行最後一句:

  【自在光明天王。得開悟一切諸天眾。令永斷種種疑解脫門。】

  這一段昨天跟諸位報告過,但意思沒有盡。前面我們特別強調聽經、講經的重要,尤其是講經。我們知道自己的根性很劣,很難覺悟,很難回頭,很難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可是上台學講經,確實是一個好方法,因為幹這樁事情,自己在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準備,集中精神、集中時間把這樁事情做好,經常不斷的練習,確實能改正自己的習氣。這是我自己的經驗,特別提出來給同學們做參考。佛在經上說,「疑」是菩薩最大的障礙,菩薩尚且是大障礙,何況我們?對菩薩來說,障礙他的精進;對我們來講,那就完全障礙住,連善根都障礙住。由此可知,斷疑生信這個科目比什麼都重要,它是修學真正的基礎,也就是我們要怎樣建立信心。第一個要建立自信心。世法、佛法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世間或者是學術,或者你從事某一個行業,你為什麼不能成功?你對於你自己有懷疑,對你的工作有懷疑,這就是你不能成功的第一個因素。反過來,無論從事世法、佛法,凡是有成就的,決定對於自己有堅定的信心。老師教導學生,也把這個問題放在第一優先。甚至於我們在外面講經弘法,首先也要觀機,然後確定這一次講演的目的。目的裡面第一條,也是幫助社會大眾認識佛法,不要誤解佛法,還是屬於斷疑起信。這就是我們到外面講什麼,自己總得清楚、總得明瞭,對哪些人講,我們希望這次講演之後收到什麼樣的效果,就沒有白講。如果講了之後,讓聽眾半信半疑,那我們就全都失敗了。所以幫助一切眾生生起自信心,你才曉得這個功德多大!

  佛法跟其他宗教講「信」,確實不一樣。往年我在美國,有一些基督教的牧師來看我,跟我談到他們基督教第一個是講信,我們淨土法門第一個也講信,「我們一樣」。我告訴他不一樣,他問:為什麼?我說:你們第一個信是信上帝對不對?是的。我們第一個信是信自己,我們把信佛排在第二位,首先信自己,第二個才信佛;你們頭一個就信上帝,你們把信他擺在第一,把信自己,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,完全靠他,我們不一樣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尤其是教大乘,首先要相信自己是未來佛,相信自己有佛性,然後才相信釋迦牟尼佛已成佛,我們是未成的佛。我們跟他學習,他把他修學的經過提供我們做參考,我們學到之後和他一樣的成就,這個叫圓滿。人有自信心,才能夠真正達到自強不息;國家民族有自信心,這個國家民族一定興旺。如果喪失信心,那就是多災多難,一切聽別人宰割,一切聽別人做主,自己做不了主,這個很可憐!佛法教學,如果我們對自己還有疑惑,佛門雖然廣大,我們依然是不得其門而入。要相信我們有佛性,我們的心性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自性裡面具足圓滿智慧、圓滿德能。只是我們現在迷了,如何破迷開悟,恢復自己的智慧德相,佛法無非如是而已,這是佛首先教給我們的。

  然後我們相信他,他是什麼?諸佛菩薩。諸佛已經恢復自性,性具的智慧德相圓滿顯露了;菩薩正在修學,正在逐漸接近圓滿;他們的方法值得我們參考,值得我們效法,他們所說的是正確的。我們所見所聞,往往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,現在社會上大家承認這是真理,過幾年又被一個人推翻了,會被別人推翻這就不是真理。所以現在科學家不敢講真理,因為前面經驗教訓,過不多久又有一個新的科學家出現,把以前科學家所講的定律推翻,或者給它修訂。唯有佛陀的教誨是不能夠被推翻的,為什麼?因為他是稱性而說,自性才是真實。從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,字字句句都真實,所以這才是世間人所講的真理。他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實相,講得太多了,講得太細了。我們要多讀、多學習,了解真理,真實的事相,我們的疑才能統統斷掉,我們的修學充滿了信心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們體會到了,真的是有求必應。對於佛的教誨,古大德常常提示我們要圓解,避免偏見陋執。

  清涼大師在此地舉了個例子,「疑有多種種」,我們凡夫疑慮的事情太多太多了,理論上的疑惑,事相上的疑惑,聽經也生疑惑。他舉例舉得好,譬如「聞空疑斷」,斷什麼?斷滅,空,什麼都沒有了。「聞有疑常」,我們曉得常見跟斷見都是邪見。「聞雙是,則疑其兩分。聞雙非,疑無所據」。雙是,亦空亦有;雙非,無空也無有。這是佛在經論裡常說的,佛說這個意思深,一般淺人聽了不能不懷疑。如何斷疑生信?一定要深解義趣,圓解佛所說的真實義才行。佛所有的言說,要記住它一個總原則,都是方便法。凡是佛所講的,小乘也好,大乘也好,一乘也好,就是講到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,還是方便說。真實說行不行?不行,真實說不出,真實要你自己去體會,所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凡是言說能說得出來的,都是方便法。所以這經上也有說,佛跟佛見面一句話都沒有;不但一句話沒有,一個念頭都沒有,佛跟佛見面一個念頭都沒有。佛跟菩薩見面才有話說,為什麼?菩薩有感,佛有應。這個味道很深,要細心去體會。佛跟佛見面,給諸位說,那才叫真說、真聞。真說無說,真聞無聞,這話我們又聽不懂了,愈聽愈迷惑,這是真的。所以一定要求圓解,要求深解,才能夠斷疑生信。天王懂得這種教學的方法,極高明的教學法。我們要曉得,佛法是師道,老師的責任是什麼?就是幫助學生破迷開悟,儒家也是這個說法,所以這是師道。

  清涼後面還有幾句話也說得好,「又聞空疑有,聞有疑空等,互相疑也」,末後這一句總結,「今開之使悟」。諸位要曉得,「開之使悟」就是平常我們講開悟,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功德事,世出世間第一樁大好事,真正是上報四恩,下濟三苦,慈悲濟世。在事上去做,做不圓滿,非常有限,不能解決問題,唯有開之使悟,徹底解決問題。這個道理太深太廣,世間人見不到。今天有難,他沒得吃,你送點吃的給他,他感激你;沒有衣服穿,送幾件衣服給他穿,他感恩戴德。你幫助他破迷開悟,他不懂;他認為這個,肚子餓了不能充饑,天寒了不能保暖,這個東西要它幹什麼?有什麼用處?諸位想想,如果這個東西沒有用處,釋迦牟尼佛一生幹這個事情,孔老夫子一生也幹這個事情。幾千年之後,提起釋迦、孔子,人人都景仰,什麼原因?從前人知道,現在人知道是愈來愈少了。他們做救濟的工作是從根救,根是什麼?根是心,從心地上來拯救。這個拯救是真正達到了根本,世間人對眾生的救濟是枝葉,不是根本。根本的救拔是什麼?根本救拔是你根本就不會遇到災難。哪裡還遇到災難才去救,那多苦!我們常講防患於未然,讓你這許許多多天災人禍根本就不可能發生。他懂得天災人禍怎麼發生的,根在哪裡,他從根本上把它消除,這才叫極高明,無比的殊勝功德。怎麼做法?教學。

  孔夫子一生教學,有教無類,夫子也不分別。春秋那個時代,國家沒統一,許許多多的小國家,不論你是哪一國人,只要你肯學,夫子都樂意教;不分國籍,不分族類,不分信仰,平等、熱心、慈悲的教誨,這是大聖。釋迦牟尼佛更是如此,他教的範圍更大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教學的內容更廣更深,讓學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在科目上來說,夫子跟佛陀幾乎是一樣的,但是內容廣狹淺深就大大的不相同。夫子所教止於人道,佛陀的教誨是十法界;夫子所教一生一世,如來所教通三世,有過去,還有未來。所以淺深廣狹不一樣,但是科目是一樣的,都是教給我們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,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。我們完全通達明白了,所有一切的疑慮都斷了,我們的信心才真正生起來。這個信心生起來,在《華嚴》裡面就是十信位的菩薩,依著信心來修行。沒有信心修什麼?這是我們要明瞭的、要學習的。在現在第一個要緊的事情,是幫助自己建立信心,然後我們才能幫助別人。自己信心都不具足,怎麼能夠幫助別人?在講台上所表現的,會聽的人就聽得很清楚,真正自己有信心,你講出來的言語斬釘截鐵,沒有絲毫懷疑;你自己沒有信心,講出來人家聽了半信半疑,自己說出來的模稜兩可,沒有信心。所以我們怎樣幫助自己建立信心?只有一個方法:讀聖賢書。聖賢書在世間流通,功德利益就在此地,它能幫助我們建立信心,能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能幫助我們超凡入聖,我們稱為聖教,聖賢人的教誨。長行我們就講到此地,再看下面偈頌:

  【爾時釋迦因陀羅天王。承佛威力。普觀一切三十三天眾而說頌言。】

  說偈頌的儀式,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太多了,這裡頭用意非常的深,也是我們的惡習氣,什麼惡習氣?貢高我慢,不懂得謙虛,不懂得禮貌,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這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,他們做出模範來給我們看。『承佛威力』是謙虛,『普觀天眾』是恭敬,學問、道德都是在這個地方學,都是在這個地方表現。眾生哪一個沒有傲慢的習氣?高興的時候跟你打個招呼,不高興的時候看到你理都不理,這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的。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?他沒有受過教育,或者他受的教育不夠深刻。佛懂得這個道理,所以不斷的在重複。這部《華嚴經》從頭到尾念過一遍,別的經文記不住,這個一定有很深刻的印象。所以我們看諸佛菩薩,每一個人都是這麼謙虛,對大眾都是這麼恭敬,這是入道之門。你要沒有學會,你怎樣努力精進修學,最後你還是一無所成。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這個地方學起,這是做人基本的道理。對一切人都要謙虛,對智慧能力比我強的人當然要謙虛,對智慧能力不如我的人更要謙虛。驕慢是大障礙,對待一切大眾一定要恭敬,特別是我們學佛的。學佛一定是弘法利生,弘法利生一定要有法緣,法緣從哪裡來的?恭敬當中來的。到處自以為是,目中無人,你怎麼會有法緣?即使你成了佛,你也沒辦法度眾生,何況你也成不了。證個阿羅漢果,驕慢都要斷得乾乾淨淨。別說阿羅漢,諸位看看佛經,佛經裡面所講的,色界天人六個根本煩惱裡面,「慢」他已經降伏,瞋恚、驕慢他降伏了;他沒有斷,他伏住了,不起作用。換句話說,瞋恚、驕慢還會起現行,你修的功夫再好,你是欲界天,色界天你沒有分,你才曉得這個煩惱是多麼嚴重。佛為什麼要無數次的為我們示現,道理在此地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也能體會到佛菩薩的慈悲,真正是大慈大悲,處處為我們顯示。前面長行有十一句,後面偈頌也有十一首,我們看第一首:

  【我念三世一切佛。所有境界悉平等。如其國土壞與成。以佛威神皆得見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這裡有一個簡單的註解,「平等者,化儀同故」。天王讚頌報告他自己修學的心得,提供我們做參考。『我』,天王自稱,他憶念三世一切諸佛。『所有境界悉平等』,平等是化儀同故,教化眾生的儀式相同,化法也相同。天台家立的八教,就是化儀四教、化法四教。但是佛教化眾生的手段因人而異,在化儀我們用天台家的講法,有頓、漸、祕密、不定,是從一切眾生根性上建立的。首先要觀機,化儀是觀機,從這個地方建立教學的方法。方法有藏、通、別、圓;賢首家方法是五教: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不懂得觀機,就沒有辦法教導,無法施教。無論佛用什麼方式教導眾生,決定是平等的。「平等」兩個字意思很深,從哪個地方體會到平等?佛是平等心,佛對於一切眾生,眾生根性有利鈍的差別,佛的心沒有差別,佛的教也沒有差別,差別是眾生根性不相同。佛經上有個比喻,比喻得非常之好,佛教化眾生譬如法雨普施。像天上下雨,眾生因為根器不同,譬如草木,大樹雨下下來它吸收的水分多,小草它吸收的水分少。那不是雨不平等,雨很平等,你自己吸收不平等。這個比喻得很好,我們能夠體會得到。佛的心是平等的,佛的教是平等的,佛所有一切設施是平等的。但是眾生根性不相同,所以從眾生這方面來看就不平等,就有差別;從佛那邊看,平等,沒有差別,尤其是所有境界都平等。

  清涼底下說得好,「又但以世俗文字數故,說有三世,非謂如來有去來今」。我們世間人,這隨著世間說,世間人因為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有三世的說法,有十方的說法。佛隨順眾生,也說三世、也說十方、也說十法界,其實在佛的境界裡頭完全平等。所以佛說法,古德講「佛依二諦說法」。佛說法依據什麼?依據兩種原則:一個是俗諦,俗諦就是隨順眾生;一個是真諦,真諦是佛知佛見。說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眾生聽了疑惑,不懂,所以佛一定依世間人他們的知見、他們的常識,用這個做手段,誘導他入真諦,所以他還是平等的。根性利的人,佛這個誘導時間短,很短的時間他就入真諦,就契入境界;根性不利的人時間就長,再長,生生世世,佛也不會捨棄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無論你流落到哪一界,在哪一道,佛菩薩依舊是照顧你。照顧你,你能夠得多少,那就看你的業障。你的業障要是淺薄,你得到佛的照顧就多;業障要是深重,得到照顧就少。業障輕的人就像大樹,業障重的人是小草,佛的照顧是平等的,沒有厚薄。眾生的感受不同,感受裡頭有厚薄,這是自己業障不一樣。現前的例子我們能看到,我們大家都在看《華嚴經》,經本都展在面前,我讀經我感受的比你們就深,我看的意思比你們就多,這是很顯然的;並不是這個經,特別給我多一點,給你少一點,沒有,平等的。我為什麼能看出多一點?我煩惱比你們輕,我放下的比你們多,道理就在此地。你能跟我一樣的看破、放下,經本擺在你面前,你比我說得還好。由此可知,放不下,看不破,那是業障。這個東西佛菩薩幫不上忙,非得自己捨掉,沒有第二個辦法。真的放下,真的要看破,看破就是佛知佛見。佛看破了,凡夫沒看破;也可以這麼說,看破了是佛菩薩,沒有看破是凡夫。放下是福德,是真實的受用;放不下,苦難重重!所以,佛法所有一切對眾生的施為決定是平等的。佛菩薩的境界當中,這個菩薩最低也都是法身大士,我們講圓教初住以上,他們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沒有三世,也沒有十方,所以叫一真。他們教化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,得大自在。今天科學家講空間的維次是障礙,沒有法子突破,我們人沒有辦法回到過去,也沒有辦法進入到未來;他們行,他們這種障礙沒有了。在他們境界裡面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是一個現象,沒有差別。他們生活的空間,幫助眾生的空間,無限大!

  第三句是『如其國土壞與成,以佛威神皆得見』。「國土」是依報,成住壞空。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;無情的眾生,無情裡面有植物、有礦物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。前一句講人事,這一句是講依報的環境,「以佛威神皆得見」。天王他所得的法門是「憶念三世佛出興,乃至剎成壞皆明見大歡喜解脫門」。這四句偈,總而言之,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他何以能成就?末後這句話重要,「以佛威神皆得見」。佛的威神表現在哪裡?就是在教學。今天佛不住世了,佛滅度到現在三千年,佛的威神就在遺教之中,就是經典。佛的威神在經典裡面,我們依靠經典也能夠得見。所以人生在世,實實在在講,第一樁大事,第一樁重要的事情,經不可不讀,第一樁大事,天天要讀。現在讀,雖然你不開悟,不要緊,天天讀,鍥而不捨,決定有開悟的一天,就是怕你不讀。如果有堅定信心去讀,一定有悟處,積小悟就成大悟,累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。要想將我們覺悟的時間提早,覺悟的程度加深加廣,最好的方法是為人演說,就能辦到。所以佛教學生修學的祕訣,這個祕訣佛在一生當中總說了幾萬次都不止,幾乎佛天天說,說了四十九年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就這一句,這是修學的祕訣。

  「受持」,就是今天我們講的落實,你把從老師那裡學到的,深信不疑,也能有相當程度的理解,你要落實在生活上,你要去做到。怎麼做法?佛也把綱領教給我們,「清淨平等覺」。三皈依裡面,也是教導我們基本的原則: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。諸位一定要曉得,這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三個字裡頭,我有兩個字做到,還有一個沒做到,那三個都沒做到。一個做到,三個都具足,才真的做到,真正受持。「受」,也可以這樣講,得到受用,得到真實的受用;「持」是保持,不會失掉,一得永得,你是真的得到了。得到還會退轉,還會失掉,你並不是真的得到;真正得到,不會失掉。「讀誦」是自他兩利,自利是熟悉、薰習。每天不斷的接受佛的教誨,我們讀經就是聽佛講經,聽佛說法,天天要聽,要用長時間去聽。我們讀經,別人也在聽。我們看《壇經》,六祖惠能大師他的因緣是聽經,偶爾有一個人在念《金剛經》,他從窗戶下面經過,聽到人在念《金剛經》,他的緣從這裡來的。他聽了覺得很好,人家念完之後,他就向人家請教。所以讀誦是自利利他。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眾生更多,只要你讀經,就有許許多多鬼神圍繞在那裡聽。讀誦尚有這麼多人聽,你要是講解,聽的眾生就更多。天目山齊居士跟你們講感應的事情,可以做證明。所以我們講要認真的講,不能把意思講錯,有鬼神在聽,這是自他兩利。

  「為人演說」,也是自他兩利。可是我們要發心,以利他為第一,知道利他就是自利,自他不二。念念為利他,好!我執,這是煩惱的根,漸漸就淡化了。一切不為我想,都為他想,這樣久而久之自然就養成一個習慣,起心動念都是為眾生想。我們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,沒學佛之前起心動念都為自己想,學了佛之後要把它轉過來。轉是很難,但是確實能轉得過來,這一轉過來,你就得大自在。佛家常講煩惱輕、智慧長,一定的道理。煩惱從哪裡來的?從分別、我執來的。現在你頭一個執著沒有了,你的煩惱少了一大半,見思煩惱就沒有了。還有分別,你還有塵沙煩惱,見思煩惱淡了。大乘佛法的修學,方法確實比小乘方便,比小乘善巧。所以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是比什麼都重要,我們真正學會了,在日常修學,功夫決定得力,決定有進步。如果這一句當作耳邊風,雖然聽得很多,沒有在意,沒有認真去學習,你的功夫當然不得力。為什麼?沒有認真去學。認真學就是要把它做到,佛所講的這些話要搞清楚,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要把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,這叫受持。我們再看第二首:

  【佛身廣大遍十方。妙色無比利群生。光明照耀靡不及。此道普稱能觀見。】

  這是普稱滿音天王他的讚頌,他得的法門是「能令佛色身最清淨廣大世無能比解脫門」。所以他的讚頌裡面,第一句「廣大」,第二句是「妙色無比」,第三句「清淨」。清涼在註子裡註得好,我們先看經文,我們要學『佛身廣大遍十方』。佛在經上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我們要細心去思惟、去觀察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確確實實是一個心,真心;是一個性,本性;是一個身,法身,所以他們的境界叫一真法界。他們包括我,我就不能包括他,我們錯就錯在這裡,我們沒有這個認知,這個認知叫大徹大悟。我們今天學佛,佛法裡面,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裡告訴我們「信解行證」。信的是什麼?信這樁事情;解,也是解這樁事情,明瞭這樁事情;行,我們整個生活與這樁事情融合在一起;證這樁事情,證得一真。我們不曉得這是一體,用現在的話來講,是生命共同體,這個話說來大家比較好懂,真不真實?還是隔一層。為什麼隔一層?還有個「共同體」,「共同」裡頭就有分別執著,連個共同體的念頭都沒有,真的是一。共同就不是一,他在共同,一有什麼共同?但是說「一」,太難理解,太難懂了,這才是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所以要曉得,「佛身廣大遍十方」,這個身是法身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法身、報身、應身是一個身,因為世間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才說三身,《華嚴》上說十身,是從你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說的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這些言說都沒有了。所以佛跟佛見面,一個念頭都不生。我們想想,諸佛如來如是,我也如是。經上有說「自性佛」,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能夠到佛的境界,但是有自性佛,自性佛身跟諸佛如來的佛身沒有兩樣,「廣大遍十方」。

  『妙色無比利群生』,妙色是說諸佛如來隨感赴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形,妙色。妙在哪裡?妙在空有不二。像《心經》上說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妙!他妙,我們妙不妙?我們也妙,我們跟佛確確實實沒有兩樣。他妙,他清楚,他明白;我們妙,我們不清楚,我們根本沒有覺察到。《金剛經》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難道我們不是虛妄的?我們是真實的?那個虛妄就是妙色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那是妙色。妙色才是無比,無與倫比。佛妙,眾生也妙,佛以妙色來度眾生,讓眾生自己覺悟,原來自己也是「廣大遍十方」,也是「妙色無比」。『光明照耀』,這四個字是講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性具智慧裡面還包含著有德相。我們修學要在這個地方著眼,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字字句句都是說我們自己,沒有一句話是離開我們自己而說的,因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。佛與法身菩薩們肯定了,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。我們聽到如來的教誨,還有很多疑問,還不敢相信、不敢接受,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。如何消除這個疑慮,也能像佛菩薩那麼肯定?要靠自己修學的功夫;也就是要將我們無量劫來的情見,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思想放下。我們現前唯一一條道路,跟著佛走,依教奉行。跟著佛走,走到一段距離,自己就入境界了。原先不認識路,先跟人家走,跟人家走過幾遍我就認識了,我就不要再跟他。現在很生疏,佛是過來人,跟著他走就沒錯。可是跟著他走,你要記住,你要聰明,跟著他走要認路,不是永遠跟他;永遠跟他,那你就錯了。跟他要認路,路認識之後不要他帶領,這才叫真正學佛,這是真實功德。這一首的意思我們沒有講完,「古德明通有六義」,我們明天接著再講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