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五五卷)  2005/2/1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355

  諸位同修,大家過年好!今年年初我們將「問明品」也講了一段,今天我們接著從教化甚深第四首,我們把經文念一段。

  【於身善觀察。一切皆明見。知法皆虛妄。不起心分別。】

  念這首偈我有很深的感觸。上一次我隨印尼宗教訪問團訪問中國,時間雖然不是很長,我們受到中國熱情的禮遇。這其間我們去遊覽萬里長城,然後轉到山東蓬萊,中國人都曉得蓬萊仙島。這個時候正是冬天,在長城的沿途積雪還沒化,我看看道路旁邊的小河都結了很厚的冰。我們是從印尼雅加達出發到北京訪問。雅加達是夏天,北京是冬天,而且氣候很寒冷。蓬萊不但下雪,而且海風很大,所以我回來之後,還算不錯,在香港住了三天,在新加坡也住了三天,回來之後,我們繼續講經。我記得好像講了一個星期,我感覺到身體不適應,應當是在北方感受了一點風寒。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文『於身善觀察』,深深體會到人身無常!這個身體非常的脆弱。

  在這麼多年當中,我幾乎是常常在旅行,但是旅行多半都是在北半球,所以只有時差,很少有溫差。這一次旅行是從南到北,所以感受到大的溫差,這是過去沒有感受過的。我也是很小心、很謹慎,還是調養了這一陣子。在調養過程當中,我每天還是讀經,確實體會到佛在經上講「身命無常,國土危脆」。國土危脆,我們從這一次印尼所發生的地震、海嘯,說明佛經上這句話,確確實實剎那之間,地震、海嘯就把一個海島摧毀。現在統計大概傷亡超過三十萬人,這是剎那之間。聽說這一次海嘯,水的高度十公尺,那真叫排山倒海!速度是一小時五百公里,差不多跟一般普通的飛機飛行速度一樣。所以這樣的速度,如果海嘯要是衝上陸地來,沒有人能逃得過,它比我們汔車快多了,瞬間生命財產就沒有。在佛法裡面常說「共業所感」。共業裡面還是有別業,有少數人還是在劫難當中安然無事。這些事實常常讓我們想到聖賢人的教誨,特別是宗教經典裡面的教誨,不管哪一個宗教,說法都非常接近,幾乎都是相同的。

  人在這一生,我們有沒有思惟過,我來到這個世間為什麼?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,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?我這一生生在患難之中,中國在這個時候,清朝滅亡,民國初建,到處軍閥割據,整個社會動亂不安。接著日本侵略中國,爆發八年抗戰。七七事變的時候我十一歲,所以那八年天天在逃難,沒有過過安寧的日子。十四歲失學,自己要去謀生,還要照顧母親。所以我就想到我來到這個世間為什麼?

  我接觸佛教很晚,二十六歲在台灣,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。在這之前,我沒有宗教信仰,可是我接觸過伊斯蘭教,接觸過基督教,我對它們都有很好的印象。宗教總都是勸人為善。接觸到佛法之後,才知道佛在經上說的,我多少年來找不到答案的問題,這佛經上一句話就解答清楚。佛說「人生酬業」。這句話不但是對人說的,對六道眾生沒有一個例外。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酬償業報。這個事實真相很深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得很透徹、很清楚。這要講到什麼?講到人身從哪裡來的?宇宙從哪裡來的?天地萬物從哪裡來的?這大學問!我們要不熟讀經典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所以佛給我們說明六道眾生是什麼回事情,完全是秉過去生中,宿世你所造的善惡業感應變現出來的境界。

  所以《華嚴》說得好,一切諸法,這一切諸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,虛空法界剎土眾生,這是怎麼回事情?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如果只有唯心所現,沒有唯識所變,這個境界佛經上稱它作一真法界,心現沒有識變。什麼叫識變?識就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。一真法界裡面,聖人、法身菩薩、諸佛如來他們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只有心現沒有識變,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,他們的境界是真心。心裡頭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叫真心,妄心,你看真心就變成妄心。妄心就會把一真法界扭曲。

  一真法界像水一樣,水放在一個圓形杯子裡面,它現的相就是圓的;放在一個方的盒子裡面,放在裡面它就是方的。真心在十法界裡頭,隨著眾生的心念產生變化。在這地方諸位要記住、要細心去體會,水不管現什麼形相,水有沒有變?沒有變,一真總歸是一真,只是形相上有點扭曲,它的本質決定不變。真如隨緣現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面,四聖法界煩惱輕。四聖裡面的佛、菩薩跟一真法界很接近,緣覺、聲聞稍微遠一點,還算不錯。為什麼?只有妄想,他們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可是六道凡夫就不同,六道凡夫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。所以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乃至於聲聞緣覺,不捨大悲(就是大慈大悲)常常應化在六道。

  可是雖說應化,應化也要有緣分,這是佛家常講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這些諸佛菩薩乃至於羅漢、辟支佛在因地的時候,像我們現在是在因地修行,是因地,歡喜跟一切眾生結緣。這一點很重要,你跟眾生結的緣多,結的緣廣,你將來作了菩薩,作了佛,教化眾生的機會就多,人緣多!如果不常常跟一切眾生結緣,你成了佛,成了菩薩,沒眾生可度,你跟眾生沒有緣分。所以我們要想幫助一切眾生,結緣很重要,與一切眾生都有善緣。

  實在講,佛家講的「緣」範圍很廣泛,善緣、惡緣、法緣統統包括在其中。沒有緣不行,一定要有緣分,惡緣也行。惡緣,那先要感惡報。譬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,佛當年在世示現住世七十九年,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圓寂的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僧團裡面還有一些,用現在的話來說叛逆的學生。經典上有記載,六群比丘,提婆達多帶頭。他們都是皈依釋迦牟尼佛,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到最後起來反對釋迦牟尼佛,破壞僧團。這是怎麼回事情?過去這些人跟釋迦牟尼佛有惡緣,惡緣也得度。惡緣得度不在這一生,這一生把這個惡緣化解。

  你看他是種種方法陷害老師,這學生背叛老師、陷害老師、毀謗老師、侮辱老師,老師很歡喜,老師沒有在意。為什麼?老師清楚,過去生中惡緣化解了。如果老師還要發脾氣,還要責怪他們,那這事情麻煩,這業緣不能化解。不但不能化解,而且還增長。這就是經論上常常給我們講的,這個事情就會演變成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那這是錯誤的。學生他們迷沒有關係,他們造謠生事,毀謗、侮辱、陷害都沒有關係,佛看了,笑笑!造這些罪業,他要受報,他將來要墮三途。一墮三途怎麼樣?墮三途,實際上來講是消他的罪業。罪業消完之後,他就離開三途,再遇到佛,他就是佛的好弟子,就不會背師叛道了。可是這是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,只有佛跟法身菩薩能看得清楚。這過程是必然要經歷的。

  我們學佛,尤其是學習經教,對於這些教誨要特別留意。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已經給我們做示範,他那是真正大德!還有這些不如意的事情。我們在一生修學,在講經教學這一生當中,像這些事情會不會遇到?很多,常常會遇到。遇到之後怎麼辦?想想釋迦牟尼佛怎麼處理的,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,千萬可不能忘記。他毀謗我,我恨他,我要報復他,那就錯了,那釋迦牟尼佛這一招你沒有學到。所以一定要想想,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用這麼好的態度來回應?就是諺語也說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。

  我以善心對他,他還是找我的麻煩,這是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的怨結,不是這一生的,這一生我跟他沒有過節,好像是無緣無故的,這一定要懂得因果通三世!過去宿世的怨結,這一生當中遇到,必然有這些現象。這些現象很好,它總是要發作,發作出來之後就沒事了。我們對他還是一個感恩的心、尊敬的心。為什麼?我們這邊的業消了、化解了。業障消一分,智慧就長一分,德行就長一分,怎麼不是好事?愈是大的傷害,那是叫你的德行智慧大幅度在這裡提升,真的不是假的。如果你有一念不平、有一念怨恨,這問題沒解決。不但是自己智慧不開,德行不能提升,而且這個業障還存在。既然存在,這一生過去了,來生後世遇到,還是要搞這個報應,你說如此多麻煩!如果不能夠通達明瞭事實真相,對他起了怨恨心,冤冤相報就一世比一世嚴重,彼此雙方都痛苦,這個事情不能不看破。

  佛教我們忍辱,他老人家真正做到了家!你看在修菩薩行的時候,做忍辱仙人,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。這個故事學佛的同學提起來都知道,那是多麼大的侮辱、多麼嚴重的傷害!忍辱仙人就是菩薩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,他有沒有怨恨?一點怨恨沒有。不但沒有怨恨,而且還發誓願,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。真的不是假的,釋迦牟尼佛成佛,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尊者。憍陳如尊者的前世就是歌利王,佛說話兌現了。你看看憍陳如在世尊會下多麼孝順,怨結解開了。所以佛菩薩現身說法教導我們,我們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了解事實真相,認真學習。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我們心裡頭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沒有絲毫怨恨。無論是人家用什麼方式來對我,惡劣的行為對我,絕對沒有絲毫怨恨。

  我常常勸同修們,跟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,這個重要;沒有誤會,他對我有誤會可以,我對他沒有誤會;沒有矛盾,在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忍讓,這叫真正修行。修行功夫進步最快速的無過於與人相處。我們講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你要想提升自己境界,人與人相處那提升得最快。中國聖人常說:你要會做人。這一句話說起來容易,裡面的道理很深很深。要會做人,要懂得做人,做好人,做善人,做一個完全沒有缺點的人;完全沒有缺點是佛,那就不是普通人。世間聖人還不能做到這個地步,出世間的聖人才真正做到沒有一絲毫缺陷。我們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那還是缺陷。

  所以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深深體會到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佛說是酬償業報的。這一句話你要真懂得,你聖賢的根就扎下去了。他對我好,我們過去生中結的善緣;他對我不好,過去生中我們有過節。善緣我們應當要繼續保持,不要失掉,要珍惜它;惡緣我們要知道化解,化解的方式很多很多,自己要善於運用。總而言之,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化解掉。諸佛菩薩所以能夠成就,沒有別的,他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妄想,所以他化解得不但快速,而且徹底。我們今天要在這上做功夫。

  妄想最難斷,妄想是起心動念,我們自己無法控制。能控制那就是定力,控制妄想執著。我們今天做功夫,我常常說從什麼地方下手?從執著。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執著,不執著。不執著就能隨緣,能隨緣就得自在。修行人自在從哪裡得?隨緣。隨緣是什麼都好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不固執,沒有自己的成見。我要想怎樣怎樣,就錯了。錯在哪裡?他不知道萬法皆空!你從這邊看是對的,從那邊看是錯的。對的、錯的,這叫兩邊。菩薩是兩邊都放下,叫中道,永遠保持清淨心,永遠用智慧照世間。我們世間人用什麼來對這個世間?用妄想分別執著、煩惱習氣來看世間,所以這個世間樣樣都看不慣。殊不知煩惱習氣、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,真心裡面沒有這些東西。

  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得好,什麼是真心?真心本來無一物,那是真心。所以我們今天是妄心用事,苦難重重,哪裡能夠得到自在!所以我常常想著,能大師見五祖的時候,你看他說的那個話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。我們看到這句話很羨慕也非常慚愧。我們要遇到祖師,我們一定跟祖師說:弟子心中常生煩惱。你看他常生智慧,我們常生煩惱。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貪瞋痴慢,我們生這個東西。所以從這裡看,那個時候能大師二十四歲,他到黃梅去只有二十四歲,已經得清淨心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,這還得了!難怪五祖把衣缽傳給他。

  所以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看出六祖的謙和恭敬。無論對哪個人,謙虛、卑下、恭敬!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,跟《論語》裡面這些弟子們記載夫子之德,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我們細心去思惟、去觀察,你看看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,他所表現的是不是具足了溫良恭儉讓?這聖人的大德統統具足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這個話我怎麼敢在這裡說?因為我們在經裡面看到,祖師的心裡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夫子還沒有到這個境界,能大師到本來無一物了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離了,才能達到這個境界。這個境界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講法身菩薩,不是聲聞、緣覺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看這首偈,這是佛教我們「於身善觀察」。經上沒錯,是教法身菩薩的。這品經是信位菩薩,十信菩薩。問題我們會不會學?我們要能很留意、很細心向他學習。雖然學得不夠、不到家,但是總是接近,距離拉近。這一句關鍵的字眼在「善」,於身善觀察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好,這首偈「類通,以身觀身,既明見自身二我皆空,則知萬法皆是虛妄,此觀亦寂,故不起心」。清涼大師的註解註得很簡單。這是大乘圓教,小乘經裡面,佛也常常教弟子作四念處觀。三十七道品裡面第一個科目就是四念處。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。這個「觀」是智慧,你能常作如是觀,你才真正認識自己這個身體。身體認識之後,你才認識我們這種生活環境。

  《心經》是同學們常常讀的,《心經》一開端就說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那個「照」就是觀照,跟此地這個觀察是一個意思,跟四念處所講的觀也是一個意思。四念處「觀身不淨」,身是色身;「觀受是苦」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是五蘊;第三個「觀心無常」,那個心是起心動念,是第六識,是第七識;「觀法無我」。四念處所觀的就是五蘊,色受想行識,《般若經》裡面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五蘊了不可得。五蘊是法,迷的時候我們這個身是五蘊身。色是講身,受想行識離不開身,跟身合在一起,所以那就是「於身善觀察」。這裡頭有沒有我?如果說是有我,哪個是我?這色身是我,還是受是我?想是我?行是我?到底哪個是我?識,識就在這四蘊裡面,色受想行都是識變現的,識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心,叫妄心。大乘經上佛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那個心想就是識。所以識在哪裡?識在前面四蘊。到底哪個是我?沒有我,二我皆空,這是人無我。觀法無我,這法是五蘊,五蘊裡頭沒有我,那叫法無我。這是你真正把你自己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這個現象,到這個世間來這麼一趟,無論你過什麼日子,你要記住佛所講的「人生酬業」。這個業就是你的心想。這佛家常講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這個大道理大小乘經論都講得很多。尤其《華嚴》不斷重複的在提示我們,因果不空。因果何以不空?因果它有三個特性,轉變不空,因會變成果,果會變成因;善會變成惡,惡會變成善。善惡是因,禍福是果報。善惡會變,果報也會變,所以老子說「福兮禍所伏」。換句話說,「禍兮福所倚」。中國古人造字很有智慧,你看禍跟福那個字的形狀很接近,禍福相成,轉變不空、相續不空、循環不空,它有這三種特性。這就說明因果不空。

  業因果報是世世相續,世世在循環,不能不謹慎。所以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為不能不改。不改,麻煩大!我們不是說害別人,害自己,真的是自作自受,你怎麼能怨天尤人?如果我們不接觸經教,不去研究學習聖賢的教誨,這些道理、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決定想不到。可是你接觸聖教,他這一提醒,你慢慢去思惟,愈想愈有道理。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觀察,愈看愈明顯,愈看愈真實。這對聖賢教誨就不能不佩服,就不能不認真學習了。所以學習認不認真關鍵在「認知」,你認識的程度夠不夠?你知道到底有多少?你認識的程度愈深,知道得愈多,你的信心愈具足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我們繼續來看第四首偈頌,還是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於身善觀察。一切皆明見。知法皆虛妄。不起心分別。】

  先將這首偈來消文,就是文字上簡單介紹一下。『於身善觀察』,關鍵在這個「善」字,善是智慧。『一切皆明見』,「見」在此地跟現象的「現」是一個意思,皆明見。『知法皆虛妄』,因為身,觀身就能看到二無我,就像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「二我皆空」,人我不可得,法我也不可得。再一推出去,知法皆虛妄,法是萬法,盡虛空遍法界,乃至於時間跟空間。

  古大德編了一本佛學小常識,從前叫《佛教三字經》,楊仁山居士把它改編,換個名稱叫《佛教初學課本》。它是每一句三個字,用《三字經》的方式來寫的。第一句「無始終,無內外」。始終講的是什麼?時間。有始有終是時間,內外是講空間。無始終,沒有時間;無內外,沒有空間,空間跟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在法相唯識裡面,《百法明門論》這是法相初學的課本。天親菩薩把彌勒菩薩的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面講的六百六十法歸納為百法,便利於初學。時間跟空間這二法,在《百法》裡面排列在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,這裡面有時分,時分就是時間;有方分,方分就是空間,排列在不相應行法。什麼叫不相應?它跟心法不相應,它跟心所法也不相應,它跟色法也不相應。可是這個東西,你不能說它有,你也不能說它無,到底是什麼回事情?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,是個抽象的概念。它從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無始終,無內外。

  「強立名,名法界;法界性,即法身」。講得太清楚,簡簡單單的。所以要曉得一切法都是虛妄的。那我們要問:一真法界是不是虛妄的?給你說老實話,一真法界也了不可得。那你說一真法界有沒有?那你得要問,我們現前這個法界有沒有?現前法界有,一真法界就有,極樂世界就有,華藏世界就有。我們現前這個法界沒有,那一真法界也沒有,極樂世界也沒有。這個事情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從性上講沒有,從理上講沒有,從相上講有,從事上講有。事有理無,相有性無,這是事實真相。相怎麼產生?心現識變。佛的話,言語很簡單,說得很透徹。

  知法皆虛妄。六百卷《大般若》給我們說的什麼?我讀完了之後,用十二個字做了總結,「一切法,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佛說般若二十二年,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所以你通達明瞭之後,宇宙之間萬事萬象,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佔有,你不能控制。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,那你就是佛菩薩。佛菩薩過的生活自在、快樂,他在那裡享樂,一絲毫副作用都沒有。為什麼我們生活得這麼苦?就是這當中產生一個嚴重的錯誤,這錯誤是什麼?我想控制,我想佔有。錯了!佛菩薩一樣享受,絕對沒有控制的念頭、沒有佔有的念頭。念頭尚且沒有,哪裡會有行為,他怎麼會不快樂!這個錯,錯在自己不在別人,你自己不了解事實真相。這個事實真相是「畢竟空,不可得」,你怎麼可以佔有它?你怎麼可以控制它?

  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,常常用電視畫面來做比喻。你說電視螢光幕上現的畫面,你說它有還是沒有?這很接近,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相有體無。我們把什麼東西當作體?能現相的螢幕是體,螢幕上沒有現相。螢幕是理是體,沒有現相。現相?現相就是相跟事,事相上有,理體上沒有。所以你可以享受,你可不能佔有。你要想得到它,那就錯了,不可得!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,面對著一切萬法,這一切萬法就跟螢幕上現的相一樣。諸佛菩薩盡情享受,絕對沒有一個念頭我要佔有,據為己有,沒這個念頭。為什麼?連身都不據為己有,身不可得,假的不是真的。因為身也是事,也是相。連身都放下了,何況身外之物。統統放下,放下得大自在!

  我學佛,第一次遇到出家人就是章嘉大師,我第一個跟出家人接觸的。他老人家就告訴我,我問他修行的方法,他教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到以後深入經藏,才曉得他老人家真了不起,頭一天、頭一句話就把這個統統教給我。佛法的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這兩句「看破,放下」。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就是這兩法相輔相成,輾轉循環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。所以我教人,現在你要放下,放下什麼?放下執著,一步一步的來。執著放下了,再放下分別;分別放下了,再放下妄想。要想這三個統統一齊來,做不到,那是上上根人,我們決定做不到。像惠能大師那樣,那行!他是三個一齊放下,所以他得到清淨心,知道本來無一物。本來無一物就是萬法皆空,就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他是三個都放下,我們做不到。

  無量劫來薰習的煩惱習氣,總得慢慢來。從哪裡開始?先從執著,執著是最嚴重的。執著裡頭,尤其是成見,我們常講某人成見太深。執著自己的成見就不能夠隨順別人,不能隨順,一定跟別人起衝突;起衝突,那就決定免不了要結冤仇,就變成對立,麻煩大!不可以。你能放下自己的成見,什麼都好,隨緣。對我傷害,無所謂,我們只要什麼?他這種想法做法對社會、對眾生、對聖教沒有嚴重的傷害或者是障礙,都好!如果有嚴重的,我們就勸告,勸告不聽,那也只能隨緣。這是什麼?眾生的業力,我們要知道。業力不可思議,他應當要受這個果報。菩薩在那裡看到,不是沒有慈悲心,菩薩真的大慈大悲,為什麼不來救?為什麼讓你受?這個道理你要懂。菩薩來救你的時候,你這個業報沒消掉,業障來還是要消,那菩薩不如在旁邊站到,看到你消。消盡了,他就來,來幫助你,這就對了。

  你造的業,你怎麼能不受報?哪有這種道理!佛在經上說,假使所作業,百劫、千劫都不會消失,都還存在那裡。到什麼時候因緣具足,它就起現行,果報就現行。這種道理,只有佛那樣的智慧、那樣的德能才能看得清楚,才能講解得清楚。因緣遇會時,果報自然現前。所以是這麼個原因、這麼個道理,不是佛不慈悲。佛看到你受報,看到你造業,看到你受報,等到報盡的時候,你真的回頭、真的覺悟,佛就來幫你忙。所以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你的緣沒有成熟,想幫幫不上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,我們也不能不學。

  所以我們自己在受果報的時候,了解這個道理,受果報的時候,甘心情願、歡歡喜喜的接受,沒有一點怨恨,這個業就消了,消得好快!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,他受這個果報,他不甘心、不情願,怨天尤人,不但業沒消掉,還再增長,將來再受比這個更痛苦。這沒法子!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,這眾生的業力,《地藏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業力很大,能敵須彌。所以曉得萬法都是虛妄的,畢竟空,不可得。

  『不起心分別』。你看看前面這三句講的是看破,後面這一句是放下。你要不看破,你怎麼肯放下?眾生放不下,不是別的,對於事實真相沒看清楚。看清楚之後,不需要你講(你還要勸他放下),他自然就放下。不起心,不動念,不分別,不執著,這個時候一切法皆空,一切法無所有,一切法不可得。只要你放下,你就入佛的境界。佛跟凡夫沒有別的,差別就在此地,佛是徹底放下,凡夫不肯放下。菩薩雖然放下,不徹底、不究竟。一般菩薩執著放下了,分別放下了,起心動念沒放下,所以他還沒成佛,起心動念放下就成佛了。沒有別的,放下而已!

  世間學問也不例外,孟夫子教人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也是講放下。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的貪著,放下貪瞋痴慢,為什麼?這些是嚴重煩惱,這個煩惱是障礙你的智慧,你智慧不能現前;障礙你的德能,你的德行透不出來,你的能力不能現前。我們現在一般講的智慧、品德、技能,這個東西是嚴重障礙!如果你能夠真的放下,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現前。為什麼放不下?沒看破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要想看破,最好的方法讀經,跟佛菩薩、跟聖賢人學習,聽聽他們所說的,看看他們所做的。你在這個地方細心觀察,你就會開智慧,你就會覺悟。

  這一段清涼大師很慈悲,都給我們註了不少,我們把他的註子念念。第一段我們這裡講過了,可是還是念一遍,「以身觀身,既明見自身二我皆空」,就是人我不可得,法我也不可得。相宗《百法明門》就是講這個意思。這一部論典的中心,你看《百法》它分兩個部分,前面是講百法,後面是講二空。百法通達明白了,你就曉得人我空,法我空。所以《百法明門》這部論,只解釋佛在經上講的一句話「一切法無我」。把一切法歸納成一百法,一百法你統統明白之後,無我。無我就是兩種,一種人無我,一種法無我,這是二我皆空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再推論,從身不可得再一推論出去知道一切萬法皆是虛妄,「則知萬法皆是虛妄」。

  「此觀亦寂」,不但你所觀的是空寂的,能觀之智也不可得,你就不會起心動念了。十法界裡面的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還有佛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在中國佛教裡面講的藏教佛。天台宗把佛法分為四教,叫藏通別圓。藏教是小乘,通教是通小乘,通大乘;藏教的佛不是真佛,通教的佛也不是真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,沒有超越十法界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為什麼他不是真佛?他就是「觀」沒捨掉,不容易!我捨掉了,知道我是假的不是真的,不執著。法捨掉了,一切萬法皆空,所以在一切萬法裡面,絕對不會執著,絕對不會分別,但是那個能觀之智他沒放下。能觀之智還是屬於起心動念,所以他是十法界裡面的佛。

  如果說別教的佛、圓教的佛,那是一真法界。別教的佛在圓教裡面稱法身菩薩、法身大士,他超越十法界,他住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修什麼?就是把起心動念捨掉。起心動念有粗細不同,這裡頭分為四十一個等級,就是起心動念把它分為四十一個等級,放下一個等級,他就提升一層。我們講四十一品無明,無明就是起心動念,愈是到最高的就愈微細,極其微細的無明,等覺菩薩。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掉了,他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所以在大乘教裡面,祖師大德常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天台大師講佛,講六即佛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見性成佛,在六即佛裡頭成的是什麼佛?叫分證即佛,就是我們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,他不是圓滿的。所以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都是分證即佛。

  四十一品無明斷盡,那就成為究竟佛果,究竟即佛,無上正等正覺;這四十一位法身菩薩是正等正覺;十法界裡面,聲聞也好,緣覺也好,菩薩也好,佛也好,統統屬於正覺。用天台這個說法,大家就好懂,正覺不是正等正覺,正等正覺要破一品無明,超越十法界才叫正等正覺。所以正等正覺的人住一真法界,不住十法界。這些常識不能不知道。因為正等正覺他已經在「能觀」那個觀照上下功夫,要把那個放下。所以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做這個功夫。

  這個小字是註解,諸位自己去看就可以。我們看《疏》,《疏》就是大字。「若作念處釋者,內身揀於外器,及他身故」,這是用四念處來解釋。四念處解釋內身是自己,我們自己以外的,那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。生活環境裡面我們所看到的物質世界,山河大地,這些動物、植物,在佛法叫器世界。外是身外,我們身外的這個環境。及他身,他身是指所有一切動物。我自己身不可得,人我不可得,法我不可得。那我們也就曉得外面的世界環境、山河大地,它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萬法皆空!別人的身,所有一切動物的身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這是善觀察。接著說。

  「念處有二,一通,二別。通則身等皆無我等,別則觀法無我,今是通也」。通是大乘說的,別是小乘說的。大乘說的這個意思深,範圍廣,大乘人智慧比小乘高。「復有二種,一小,二大」,小就是小乘,大就是大乘。「此中是大」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是大乘。大乘,「觀身性相同虛空故,空無二我,誰是我言,已兼二我」。這個二我就是人無我跟法無我。大乘是直接就觀,不需要分析。你看小乘「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」,心就是念頭,念頭前念滅後念生,真的是晝夜都不斷的。你睡了覺,身體是休息了,你的念頭沒有休息,你還會作夢。夢從哪裡來?念頭還在,它會現相。你一生天天作夢,我想從來沒有做過相同的夢。你才曉得這個念頭的複雜,你沒有法子控制,自自然然它就起來。所以夢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在你不能控制之下它起現行。

  末後「觀法無我」,從這個地方慢慢體會,體會到人我空,法我空,二空二無。這個觀察跟大乘比,沒有大乘那麼善,善是善巧,沒有大乘善巧,就顯得笨拙。大乘不需要這麼囉嗦,直截了當觀身性相同虛空故。大乘人知道相從哪裡來的,相從性變現出來的,性是體,性它不是物質,相是物質;性不是物質,性是心性。心性在哪裡?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是,無時不在。這是自己的真性,也是一切眾生的真性,一切眾生同一個真性。

  佛法裡頭說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幾句話說得好!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依正莊嚴,從哪裡來的?心現的。心是體,哲學裡面講一切萬有的本體,這個本體不是心也不是物。所以佛法裡面講「心」,心有很多種講法。大乘教裡面講心,講真心,我們今天講不是心,不是妄心。我們思惟想像當中那個心都是妄心。真心?真心我們想像不到的,它沒有任何形色,它不是物質,你見不到,你聽不到,你也聞不到。我們六根,眼耳鼻舌身都接觸不到,意,意是想,你也想不到。所以六根對它都不起作用,但是六根對妄心起作用。為什麼?因為六根是從妄心變現出來的,所以它跟它起作用,跟真心不起作用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講心,講物,心跟物如果用唯識的方法來講比較好懂。唯識裡面講的心心所(八識五十一心所)各有四分。這個四分是「相分,見分」;相分是物質,見分就是精神,這是我們今天講的心,一般世間人講的心。見分是什麼?就是分別執著妄想,我們把這個東西當作心。我們講精神、講物質(講心,講物),都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的見分跟相分。見分跟相分從哪裡來的?同源,自證分來的。「自證分」就是講的真心,是我們緣不到的,無法想像。所以佛經上講不可思議!說不出來也想不到。有沒有?有。它是宇宙的本體,它是宇宙的根源。你能不能知道?能,能證知。所以還有一個叫「證自證分」,證自證分就是此地講的觀慧,就是真心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。這個般若智慧不是外來的,不是你修來的,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,這個東西證明,它能夠觀照到證明就是真心。所以證自證分跟自證分它是可以互證的。怎麼知道有一個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?自證分知道,可以證實它。而證自證分證實自證分的存在。它都不是形相,都不是我們今天六道凡夫心目當中講的心與物。心跟物都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。這個道理很深,大乘教裡頭講得很透徹,我們不能不佩服。

  佛法最殊勝的不是說給我們講明白,我們聽懂了,這個不算數,你要親證才算數。你要是只有解沒有證,你還是凡夫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,一定要親證。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最殊勝的、最重要的,就是要教我們明瞭之後要做到。做不到,不是你自己的,做不到是別人的。你講經說法參考許許多多人的註解,看到許許多多人的講法,道聽塗說!聽人家講的,自己懂不懂?不懂,一竅不通。你自己怎麼會得受用?古聖先賢所講的,譬如經裡面講的這些註解,註解是什麼?是他自己親證的,他的心得提供給我們做參考。菩薩造論,論是註解經的。祖師大德給這些經論做的註解,是他們自己依教奉行的心得報告。這個東西你要懂。你自己沒有真修行,沒有真功夫,沒有真的見地,你沒有心得,你講什麼?怎麼講都是別人的,沒有一句是自己的。這樣學佛學幾十年,什麼也沒得到,都是在文字表面皮毛上打轉,一毫一釐都沒有契入,這叫真可惜!

  我們今天想契入,從哪裡下手?從《弟子規》下手,沒有第二個辦法。我們佛門裡頭也有一本《弟子規》,是什麼?叫《十善業道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佛門的《弟子規》。為什麼我今天不用《十善業道》要用《弟子規》?《十善業道》太深,《弟子規》是《十善業道》的基礎,有《弟子規》就能夠入《十善業道》。換句話說,《十善業道》是個綱領,《弟子規》是細目。這十條怎麼落實,《弟子規》就詳詳細細給你講清楚。所以說《弟子規》是《十善業道》的詳細解說,《十善業道》是《弟子規》的綱領。它這個綱領,前面一半是《弟子規》的綱領,後面一段就太高深,真的把它發揚光大了。

  所以佛法的修學,你要是不在這上下功夫,你什麼都得不到。為什麼我會這樣肯定的說?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淨業三福裡頭講得好,講得很清楚。淨業三福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這句話太重!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修行成佛的,都是以這個為基礎。三福頭一條裡面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由此可知,原來淨業三福頭一條就是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通大小乘,通一切佛法。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這裡學起。我們今天為什麼從十善業道沒有辦法成就,要從《弟子規》?因為古時候無論在家出家,從小《弟子規》不是學校教的,《弟子規》是父母教的,是家教,不是學校。在我們佛門,你受三皈五戒學佛了,佛門是十善業道,所以他已經有《弟子規》的基礎,容易成就。

  現在我們為什麼學不成功?學十善業道也沒有辦法成就?做不到!什麼原因?沒有《弟子規》,你要做一定要從《弟子規》做起。所以我對於這個小冊子這麼樣的強調,這麼樣的重視,你要知道原因所在。我明年就八十歲,我一生修學的心得,我所體會到的,我所看到的,修行的步驟太重要了。今天不管你學佛多少年,你出家多少年,你是什麼地位,你真正想成就,還是從《弟子規》下手。除這個之外,沒有第二條路好走,所以我才這麼樣的強調,這麼樣的重視。

  如果我們把《弟子規》認真好好的學個一年、二年,你再接著修《十善業道》,輕而易舉,不難。你《十善業道》能夠做到,那你就是佛教經典裡面,你看常常翻開世尊在這裡讚歎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你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沒有十善業道,善男子、善女人沒有你的分,你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們想想對不對?然後你才想到這個事情重要,不能不幹。我們這一首偈的意思還沒有講完,現在時間到了,明天我們接著再說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