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九0八卷)  2008/2/4  華藏講堂  檔名:12-017-190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」,最後的一段,李長者的《論》。前面我們學習到「以蓮華為座體」,今天我們接著「在此十住位中」,從這個地方看起。「在此十住位中,以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,普照萬法,故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」。這是解釋忉利天主為世尊設一個座位,這個座位代表的意義說出來了。由此可知,在佛法教學當中,點點滴滴,人也好、事也好、物也好,都講求表法,含義很深。不是隨便擺的,不是偶然擺的,為什麼要這樣擺它裡頭有個道理在。所以懂得,這才曉得佛法教學在幾千年前就進入高度的藝術化,現在人提倡藝術化,佛是最懂得運用藝術化的教學。所謂最高、最圓、最上的理事,是盡在不言中,只要你會看、你會聽,你自自然然都能融會在心中,叫不言之教。到開口來說的時候那是看不懂,看不懂才要介紹。就如同我們到故宮去參觀,故宮展覽室裡最有價值的是什麼?是上古時代的甲骨、鐘鼎、陶器。你看到那個東西都是破銅爛鐵,好像從哪個垃圾堆裡撿出來的。那是最有歷史價值,你看到四、五千年之前,我們老祖宗生活遺留下來的東西。所以不會看他完全不懂,那就必須要介紹,一樁一樁的介紹,這件東西從哪裡出土的,距離現在大概是多少年代。總是五千年以上,甚至於到幾萬年、十幾萬年,考古學家發現的。不懂得的人喜歡看什麼?喜歡看明清的玉器,那個琳瑯滿目很好看,實際上那個沒什麼價值,它的歷史不過是三、四百年的樣子。跟四、五千年的那不能比,所以這個東西要識貨。佛法裡面亦復如是,但是它講求美,因為美沒有一個人不喜歡,所以佛法顯示出真善美,還加上智慧,真善美慧這才圓滿。我們在此地是看到文字的描繪、描述,沒有真正到忉利天宮去參觀一下,身歷其境,那個意思又不同。難得長者給我們做這樣精闢的介紹這許許多多的設施、大殿裡面的布置。

  「在此十住位中,以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,普照萬法」。我們從這句裡面就能夠具體的體會到,即使是初住菩薩他得的是諸佛智慧光明,什麼是諸佛智慧光明?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世尊在「出現品」裡面告訴我們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所以十住菩薩得,這個得是恢復,不是「以前沒有,我現在得到的」,不是的,這在佛法裡頭沒有。佛法裡面你所得到的,都是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,所謂是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沒有一樣不是你自性本來具足。為什麼說得?因為你失掉了。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,迷失,是有,但是你不知道。這個話乍聽起來也不好懂,怎麼我有,我會不知道?佛陀在楞嚴會上舉出一個例子,「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」。這個例子讓我們立刻就想起來,我們在抗戰期間,在學校念書是流亡學生,那個時候的學校,小學有童子軍訓練,初中一年級以上就有軍訓,跟日本人打仗。軍訓,早晨起來的時候集合升旗,常常舉行,演習,緊急集合。緊急集合是限定鐘敲了,或者是口哨吹了,三分鐘隊伍就要排整齊,所以你要很快,動作都要很快,服裝要穿整齊。我們就常常遇到一樁事情,同學們很整齊,帽子都戴好了,緊急集合的時候,他忽然慌張了,就問同學:你們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?我的帽子在哪裡?人家指著你的帽子不戴在頭上嗎?一摸果然如此。你頭上帽子戴好,你怎麼不知道?這就是演若達多迷頭認影的現象,我們自己都發生過,慌張的時候忘掉了。

  佛告訴我們,我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。什麼時候你一下明白了,原來在頭上,那叫得到了,得是這個意思;不是說原來沒有你得到的。這是佛法跟我們講的智慧、德能如是,智慧、德能以外的也不例外。我們中國諺語有句話說得好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好像都是命運給你安排的,你自己做不了主。以為是自己做主,實際上事事都是命運給你安排好的,是你自己的命運安排你自己,與外界毫不相干。這樁事情,在最近這些年來,我們在國外住的時間多,外國人也說。美國一位預言家凱西,這個人也是世界知名的,他是在二次大戰的時候過世的,距離我們還不算太遠,大戰當中過世。他曾經告訴人,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,每天所遭遇的一切人事,全都是因果注定的,不可能有一樁事情與前世沒關係。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們所遇到的這些人,熟人也好,天天生活在一起,或者一面之緣的,過去生中統統有關係。每天遭遇的,喜歡的事情、不喜歡的事情也都是注定的。這個人一生當中好像沒有離開過美國,沒有到東方來過,所說的跟東方諺語「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」完全相同。

  怎樣才能改變?得聖人教誨就能改變。就像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,把佛法裡面的道理跟他講明白了,他覺悟了,認真的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。而且全家幹,一家人都認真斷惡修善,那命運馬上就改了,事還沒做,念頭一發,命運就改了。他第二年參加考試,孔先生給他算的命,這次考試是第三名,結果他去考試考第一名,提升了。孔先生給他算的那是二十年前,二十年當中沒有一樁事情不應驗,決定準確。這次一發心要做三千樁善事,三千樁善事他十年才做完,你看那個心一發到第二年他的果報就轉,給他帶來很大的信心。三千樁善事做完之後又發心再做三千樁,四年圓滿,愈來愈容易了。這次圓滿,他發了個大心,他做了縣長,知縣,寶坻的知縣,寶坻是大縣,發心要做一萬樁善事。他的夫人很頭痛,這一萬樁善事到哪一年才能做完?他自己也疑惑。正在這個時候,五台山有個法師,幻余法師從寶坻經過來看他,他就跟他說這樁事情。他說我做了寶坻知縣,發願做一萬樁善事,正在愁著這樁事情什麼時候才能做得完?昨天晚上做了個夢,夢到一個天神告訴他,你一萬樁善事已經做圓滿。他很驚訝,我做了什麼善事?他說你減租這樁事情。是有,他看到農民繳的租太重,把它減輕減了不少。他說全縣的農民不止一萬人,統統都得到你的好處,你圓滿了。他跟幻余法師講:這個事情能相信嗎?幻余法師說:能相信,確確實實,你有權在手你做好事太容易,你沒這個權,你要做一萬樁好事,難!你看你這一筆,不止一萬,幾十萬人都得利益,可信。他聽了就很歡喜。所以中國古諺語所謂「人在公門好積德」,你行善積德比別人機會容易,別人做一萬樁好事真不容易,你一個念頭就圓滿了。所以我們能夠相信。

  「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」,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佛給我們說,我們的智慧到哪裡去了?因為「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十住菩薩呢?十住菩薩把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,才能入住。這樁事情我們總要常常放在心上,要記住,要認真努力的幹。放下見惑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佛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這五大類,這就好說了。這五樣放下,你就是《華嚴經》上初信位的菩薩,你在斷煩惱的功夫上跟小乘須陀洹平等,小乘須陀洹初果也是斷見惑。從此之後要不斷的向上提升,提升就是什麼?要不斷的再放下。放下什麼?放下思惑,就是錯誤的想法;見惑是錯誤的見解,看錯了。思惑是你想錯了,想些什麼?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都是錯誤的思想。慢慢放,年年放、月月放、天天放。這三界八十一品,就是貪瞋痴慢疑全都放下了,沒有了,對於世出世間法,絕對不會起貪瞋痴慢疑的念頭,那恭喜你,你升級了。升到第幾層?七信位的菩薩。放下見惑是初信,放下思惑就到七信。七信,給諸位說,六道沒有了,你超越六道了,這叫真的成就,你得正覺,名號叫阿羅漢,你證到阿羅漢果,你得到正覺。再往上去就要把分別放下,於世出世間一切分別的念頭沒有了,那你又升兩級,你是菩薩,十信位到第九信。這個時候還得要把妄想放下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放下之後,恭喜你,你就入初住,十法界沒有了,初住菩薩入一真法界。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,他不在十法界了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、究竟圓滿的佛果都住在華藏世界。所以說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,這個一切諸佛就是四十二個階級,一切就是四十二個階級。我們看江味農居士註解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「諸佛」,他告訴我們,諸佛不是說很多佛,是這四十二個位次,從初住到妙覺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這四十個位次,等覺一個位次,妙覺一個位次,四十二個位次叫一切諸佛。所以智慧光明是平等的,平等為什麼有這麼多階級?清涼大師講得很好,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斷盡,這四十二個人是習氣多少不一樣,習氣愈少位置愈高,習氣愈多位置在下,是這樣分別。其實沒有差別,真的沒有差別。

  所以智慧德相這裡講普照萬法,這就是弘法利生,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眾生起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要知道法身菩薩沒有身相,沒有身相能現一切身相。我們要問,他在華藏世界是什麼樣子?華藏世界是佛的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現的是報身的相;法身沒有相,法身是常寂光。報身,我們平常講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你們每天念大迴向,大迴向裡面講的報身佛,「微塵相海身」,那是報身佛。相好有多少?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那個相好用微塵來比喻數不盡的,微塵相海身。我們平常講的是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初住菩薩在華藏世界是現這樣的身。他應化在十法界、應化在六道,那就是平常我們講,《普門品》裡面的三十二應,那是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自己沒有起心動念,眾生有起心動念,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

  此地感應就是一句「普照萬法」,這句用得好,因為萬法裡面不但包括有情眾生,無情眾生也包括,所以有情世間跟無情世間(器世間),還包括智正覺世間,智正覺世間就是四聖法界。所以普照萬法這三種世間都照顧到,為什麼?因為它是一體。我們今天凡夫最麻煩的,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,雖然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,我們能不能接受?依舊不能接受。不過算不錯,你聽到不反對,這就是很大的進步;有些人聽了,他根本不相信,他排斥。我們現在聽到是沒有辦法轉境界,但是我們不懷疑、不反對,就很不容易了。再向上提升,我們怎樣能契入境界?契入境界非得從放下不可,這不是讀經、不是研究經教能達到的,與這個不相干,所以這個諸位不可以不知道。研究經教的目的是增長我們的信解,信解不到位,你就沒有辦法行,行是什麼?行就是放下。你放不下,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,為什麼放不下?信解不到位;信解到位了,行證不要人勸。勸你信、勸你解,行不要人勸,他自然就放下了。所以從我們實際上的功夫,修行的功夫,就知道我們信解達到什麼樣的程度。

  我們今天生活、工作、學習,不是用菩提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我們也講得很清楚,很淺顯,不深,我們講的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都沒用上。我們所用的,所用的跟這恰恰相反,相反叫輪迴心。輪迴心的反面就叫菩提心,是一個心,就是覺迷,迷了的時候叫輪迴心,虛偽、染污、不平、迷惑、自私自利,這就是輪迴心。世出世法用心是第一,所以你要會用心,你會用真心,你就入佛境界;不會用真心,依舊搞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能超越那真正不容易。念佛往生是捷徑,經論、祖師大德都是這麼跟我們說,這個法門帶業,帶業往生容易。所以善導大師講,萬修萬人去。它不要斷惑!但是帶業你一定要知道,帶舊業不帶新業,也就是說他帶種子、帶習氣,不帶現行;你現在還在造惡業這不行,這不能往生。從前造過,現在不造了,行,這個能去,所以帶舊的,不帶新的。從前造的這些業並沒有把它消掉,所以叫帶。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自自然然就消掉,為什麼?西方世界沒有惡緣,說惡緣也包括善緣,善惡緣都沒有,所以你阿賴耶識裡面善惡種子到那裡都不起作用,到那個地方什麼種子起作用?佛菩薩的種子起作用。我們每個人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。

  所以到極樂世界,除了佛菩薩之外,聲聞、緣覺的緣都沒有,提升得快!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告訴我們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說佛力加持,憑自己的本事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需要多少時間?十二劫你就成佛了,這不需要阿彌陀佛加持,十二劫。實在講十二劫還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,因為你不是在極樂世界,你要修多久才到這個層次?無量劫。十二劫跟無量劫比起來,太短了!所以這個世界是一切諸佛讚歎,太希有了。我們這一生能遇到不容易,所以遇到沒有別的,要懂得伏煩惱,不是斷。我一定要用這句佛號把我的煩惱伏住,控制住。再一個什麼?大乘經教的薰習,讓我們了解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真的。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是無常的,都是剎那不住的,這是什麼?有助於我們放下。為什麼?得不到!不僅是身外之物得不到,身體都得不到。現在科學家給我們說出來,我們這個身體是細胞組成的,細胞的新陳代謝不斷在那裡交替,時時刻刻不中斷。我們在這邊坐兩個小時,很多細胞消失,新的細胞接替了,新陳代謝。我們的身體靠什麼?業力支持的,所以你有壽命。壽命到了,就是你這一個階段的業力消失,消失之後人就死了,其實死是身體死,身體沒有了,換個身體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人是永遠不會死,一切有情眾生永遠不會死,只是常常換身體。所以身體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,就像衣服一樣,你看衣服穿幾天就換了。這個身體使用個若干年,就不好使用了,換個新的,這是事實真相。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得到一個身體沒什麼好喜歡的,丟掉一個身體也沒什麼難過的。

  可是在六道輪迴裡面,換身體這不是辦法,這個事情我們在這一生算是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我們最低限度,要換個阿羅漢的身體,超越六道,這也是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。遇到淨土法門,往生極樂世界比阿羅漢殊勝太多,阿羅漢怎麼能比!怎麼樣能往生?往生先決的條件,是要把這個世間你能放下。你看念佛堂堂主,時時刻刻提醒大眾的一句口頭禪,「放下身心世界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」,這是念佛堂堂主常說的一句話。對這個世間不再有一絲毫的貪戀,這真放下,這個人恭喜你,你這一生成佛了;你不但不搞六道,你連十法界也不搞了。生到極樂世界,即使下下品往生,他也成佛了。為什麼?生到那邊的人都無量壽,壽命跟阿彌陀佛一樣,無量壽,無量壽的壽命十二劫就圓滿了,那不是太容易的事情嗎?所以個個都是一生成佛。得事一心不亂的,到極樂世界修行,大概一、二劫他就成功,太快了;如果得理一心不亂的,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。

  理一心不亂,就是我們剛才講的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,所以他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,他就十信心滿。所以品位的高下是你放下多少,是從這個地方論品位的。念佛不能往生的,都是被貪瞋痴慢害了。所以真正念佛人,我們知道這個人決定往生,你會看到什麼樣子?好像痴痴呆呆的,好像沒有什麼智慧,人非常老實,你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,那種人一生決定成就。為什麼?他真放下,這個世界所有一切人事物與我不相干,他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他沒有一個雜念,這些人往生品位都很高。而且往生的時候幾乎都是預知時至,絕對沒有疾病,自在往生的。他憑什麼?給諸位說,他所憑藉的就是放下。我們比不上他的,就是我們還有很多放不下的,麻煩在這裡。我們天天在研究教,就是想把這樁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然後也像他們一樣統統放下,我們的大功就告成。有這個緣分多做好事,利益一切眾生,為什麼?這功德帶得去的,會增高品位。有機會不願意做,這是過失;沒有機會不要去找,找也是錯誤,為什麼?你在攀緣。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你心永遠是定的,這就對了。做什麼樣的好事,做完了就沒有了;不要常常記住,我做過多少好事,我有多少功德,那個功德很有限,是有數量的。如果你做了很多好事,你都忘掉了,你完全不執著這些,你功德是無量的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你的清淨心跟虛空法界一樣大,用清淨心做一點好事,那一點好事是遍法界虛空界,你不能比。你心量很小,做很多好事,那些好事還是有限量。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,沒有大小、沒有內外,那個積功累德就是無量無邊,那就對了。

  所以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是多麼重要!怎麼學法?從哪裡學起?從《弟子規》學起、從十善業學起、從沙彌律儀學起。沙彌律儀是佛門的弟子規,在家人也應該學,佛法裡面的戒律,在家、出家男女老少都可以學習沙彌律儀跟菩薩戒。只有比丘戒是出家比丘學的,比丘尼戒是出家比丘尼學的,這是有限制的。沙彌戒跟菩薩戒沒有限制,在家、出家男女老少都可以學。也許有人要問,為什麼要限定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在家人不能學?那是佛的慈悲,怕你學了之後去批評出家人,你就造口業。你不知道的時候你不會批評他,你知道它,拿著這個尺碼子,天天量這個、量那個,你叫造罪業,就這麼回事情。如果你真正能做到一切都不批評,那什麼界限都沒有了。防止你造罪業!所以要曉得佛的慈悲,佛家沒有什麼祕密,沒有什麼不能告人之事,這些都要懂。看出家的戒律,比丘的戒律、比丘尼的戒律,在家人只有一個條件之下,他可以看,什麼條件?閱藏。它在《大藏經》裡,我當然從頭到尾我都看,我總不能這部分我不看,這個可以,閱藏可以全看。要不是閱藏的話不可以,這個部分東西你不可以看。你真的閱藏可以,真的閱藏你對整個佛法完全了解,你不會批評人,所以在這個條件之下許可。下面是「故安置普光明藏師子之座」,所以這表法的意思重。這些人有資格進入這個講堂,這個講堂是十住講堂,都有這個水平,都有這個資格進入。統統都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的人,才有資格進這個講堂。忉利天主也是具備這個條件,他在這個地方做示現,他不是凡夫!

  接著我們再往下看,「此十住中,安置其座,十千層級」,比十信多了,十千層級表示什麼?愈來愈高了。菩薩位置當中十信是基礎,十住是以十信為基礎,十信圓滿這進入十住,十住圓滿再進入十行,十行圓滿進入十迴向,十迴向圓滿就進入十地,十地圓滿再稱為等覺,等是跟佛平等。所以一層比一層高,你看十住是十千層級,十行,十行就是百萬層級,你從裡面看出真叫步步高升。下面說「為十住位中,初始入位」,這剛剛提升,「明須彌之上,猶連地居」。忉利天宮,忉利天叫地居天,因為它不是在空中,它是在山頂,山頂最高的地方還是連著地,這象徵十住。猶連地居,這句話裡真正的意思,雖然是妄想斷了,妄想的習氣很濃。這個東西不好講,我們從樂器裡的弦樂器,像中國的弦樂器,像琵琶、古箏,這大家都見過。古箏的弦我們撥動,彈了撥動,撥動它就響,就發聲音,振動發聲音,撥動完之後就不要再撥動,那個弦到什麼時候振動才沒有?很長一段時間。不是我們一不撥它馬上就不動,不是的。所以你看它撥動,它聲音從高,慢慢降到低,降到沒有聲音的時候它還在動,實際上它還有聲音,我們耳朵聽不見,我們把耳朵聽不見的那叫習氣。真的到完全不動,恐怕總得要一兩分鐘之後,它才真的沒有振動。所以我們用這個來體會到什麼叫習氣。初住菩薩是剛剛把起心動念止住,可是他有很濃厚的習氣,這猶連地居。

  「明心有所得」,真的他心裡面的,就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恢復,這個時候恢復起作用,所以「從信創會見法之報」,創是創始,會見法之報從信位,十信到這個地方見到法身。這在大乘教裡面很多同學都聽說,「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法身」,就這個意思,見一分法身這就成佛了,真成佛不是假成佛。法身是什麼?法身是你的自性。法身是什麼樣子?《壇經》裡頭惠能大師講得很清楚。他在五祖,五祖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豁然大悟,徹見本性,就是這個境界,他見性了。所以他提出報告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何期,用現在的說,沒想到,沒想到自性本來清淨,從來也沒有染著過。這就是真的,他真的見到了,心是那麼清淨,真性。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沒有生死、沒有變易,沒有變化,永恆的,他說出來了。他說我們的自性是一樣的,我們現在迷了。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具足萬法,一樣不缺。智慧是圓滿的、德能是圓滿的、才藝是圓滿的、相好是圓滿的、福報是圓滿的,沒有一樣不是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所以這個見,你得到是什麼?你得到是整個宇宙,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。所以經上常講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我們在前面讀過,是一體、一個心、一個智慧。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,統統一樣,一點差別都沒有,在這裡見到法身了,明心見性了。性怎麼樣?本來不動搖的,這就自性本定,如如不動,本定。最後一句「能生萬法」,法界虛空界是自性現的,心現識變。你不全接觸了嗎?全都明白了嗎?

  「以此義故,師子座須有安置」,要表這個意思,所以師子座這個座位、座席,要入席,中國人叫入席,席位有這些安置,它用來表法的。下面說「又方便三昧是安置故」,安置是代表方便三昧,方是方法、是方式,便是便宜,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,最恰當的、最合適的安置。最恰當、最合適是我們已經盡心盡力,不要超過,超過就不是方便。像我們現在要用這句的話,在我們的財力、物力許可之下,我們做到盡善盡美。所以盡善盡美沒有標準的,只要你盡心盡力做好了就是盡善盡美;不是有個一定的示現,不是,所以這要曉得。忉利天主他的福報大,所以他每個座席都可以用太師椅,都可以用最好的,他有這個能力。像到我們這兒來的時候,我們現在普通椅子也是我們盡心盡力,我們只有這麼大福報,只有這種財力。我們把它布置得很乾淨,整整齊齊、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,這就盡善盡美,讓每個人坐在這個講堂都感覺到很舒適。最重要的這裡頭有道、有法,這個最重要。一切設施它表法的,所以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知道,有這些設施好,沒有也行。最後要記住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如果我們在山上住茅蓬,草蓬、土牆,很簡單的設施,高僧大德到我們這兒來訪問,或者是經過這個地方,我們禮請他來供養,我們供養得非常簡單,都是盡善盡美。一碗菜也表三德六味,所以佛家用缽,法法都具足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所以,懂得表法的義趣。

  「十行位中」,這是下面的一會,「約十住位中理智妙慧功成,即十行位中以妙用而化其座」。這到下一會我們會看到,因為這一會是忉利天主布置這些會場。到底下福報更大了,他那個會場是變化的,不需要用人工布置,變化的,福報大!一層一層不一樣。你看這個地方,十住是得一切諸佛智慧光明,剛剛開悟。到十行位不一樣了,開悟已經很久了,智慧功力有相當成就,所以說理智妙慧功成;也就是說,無始無明的習氣漸漸淡了,那個透明度,就是智慧德相的透明度愈來愈純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到十行位裡面,就是妙用而化其座,它不是製作,而是變化。

  「又約行,從空而立,還約位在夜摩空居之天,云座十千層級,又百萬層級,及帝釋天宮,夜摩天,總明隨位升進行相」。這就是夜摩以上不在地面了,這在空中,在空居天,還是欲界,欲界六層天上面四層不在地面,是在空中,叫空居天。用我們現在科學的話來說,是不同維次空間,他有色相,不但有色相他還有五欲,還有欲。如果把五欲六塵的念頭都沒有了,他就到色界去了,那就是色界天,比這個更高,所以夜摩是空居天。他們的座位十千層級提升到百萬層級,這也從忉利天升到夜摩天。這些都顯示隨著你自己修學的地位,不斷的上升,用這個來表示。所以這個經裡面講到最高,只講到他化自在天。

  下面這句話很重要,「若也正入法智慧流,不出毫塵,遍諸剎海,其座乃至十迴向十地,高下嚴飾,各各隨位不同,准例知之」。這也就是讓我們明瞭、體會到,福德因緣不一樣,我們把它用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,就是你自己現行的、現有的布置會場、莊嚴會場,絕不過分。我們有多大力量都用上了,就叫盡善盡美,就叫圓滿功德。實智,實智就是正入法智慧流,法智慧流是講法身菩薩初住以上。不出毫塵,毫是毫毛,正報;塵是微塵,是依報,你看這兩個字,正報最小的是毛端,依報最小的微塵。遍諸剎海,剎海是遍法界虛空界,只要見性,不見性就有大小、就有先後,見了性之後就沒有了。一毛端裡面,也是十方一切諸佛的海會都在一毛端上,依報裡面講一微塵,這是前面我們讀過的。一微塵裡面有無量無邊無盡的諸佛剎海,前面跟我們說了,普賢菩薩能入。誰是普賢菩薩?修普賢行的人見性了,就叫普賢菩薩。那我們要問一下,哪個見性的菩薩不是修普賢行?普賢行就是一切行,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,一個行都不漏!

  在《華嚴經》末後,把普賢菩薩的一切行歸納為十類,我們稱它作十大願王,稱為十類,這就好說。第一個是禮敬,世出世法哪個聖賢教人不是教人禮敬,教自己要謙卑,要恭敬別人?都教!跟普賢菩薩有什麼不一樣?普賢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不一樣在這裡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才普,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普。有妄想,就畫了個圈,就有了範圍;再有分別,在妄想裡頭又畫個小圈;再有執著,又畫個小圈,圈愈畫愈小,不普!你把這個圈統統突破,就普了,就這麼回事情,不能畫圈圈。起心動念都是遍法界虛空界,所以大乘教裡頭,佛常常提醒我們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是誰?每個眾生都是的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你的心本來是包虛空遍法界。現在為什麼變成這麼小?就是自己畫圈圈,畫好多圈子,愈畫愈小,把自己畫到最後動彈不得。不是別人替你畫的,是你自己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

  所以一定要了解事實真相,然後知道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的,是假的,是個錯誤抽象的概念,根本沒有這個事實。明白了、覺悟了它就沒有了,迷的時候有妄想分別執著,悟的時候就沒有了,迷的時候好像烏雲把太陽都遮住,悟的時候萬里晴空。十方三世諸佛菩薩、千經萬論就說這樁事情,利根的人,幾句話言下大悟,他問題解決了,一點都不囉嗦。執著不悟的人才要千經萬論,四十九年長時間的薰修,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。不管是頓悟,或者長時間的漸悟,都沒有關係,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肯定自己、相信自己,這第一個條件。然後相信佛菩薩的教誨,相信依循經論不會有差錯的。中國人比古印度的人執著,古印度他們分別執著比我們淡,所以他們不重視歷史、不重視考據,他們對於傳說都能相信得過。中國人不行,傳說一定要考證,證明是真的、是假的,這就是執著。在凡夫境界裡面講都是好事,為什麼?考證清楚了,你能斷疑生信,他的信心從這兒建立的,對中根人講。上上根人不需要,一聞千悟,上根人;下下根人也不需要,沒有這個囉嗦。為什麼?他相信,你教他念佛往生,就跟他講這句話,他就肯定,他就相信,一點懷疑都沒有,他念了幾年佛真往生了。麻煩的就是當中這個,上不上、下不下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為中根,不是上下根。所以上下根好度,最麻煩的就是中根。

  下面「其座上莊嚴皆十千者,明萬行報得故」。你看表法,你現在坐在這個師子座上,師子座上底下一層一層千層,就好像台階一樣一層一層,寶座台階一層一層,那代表什麼?代表你的修行圓滿了,你坐在這個上面,表這個意思。座位上都是十千,十千就是一萬,代表六度萬行,是圓滿之報,你坐在這個座位上。你現在是十住菩薩,十行菩薩、十迴向菩薩、十地菩薩,愈往上面去愈高,統統代表六度萬行的圓滿。

  「令發心入位菩薩,識果行因,無疑惑故」,這在莊嚴具裡面顯示就是這個。你看座,座上刻這些我們現在講圖案,裡面含這麼深的意思。令發心入位菩薩,這對我們說的,我們初發心看到這些形相,懂得它代表的意思,我們要坐上十住位就要修十信心,十信心圓滿你就坐上十住位。坐上之後還繼續去修十住法,十住法圓滿你就離開忉利天,到夜摩天去了,夜摩天裡面修十行法。十住,我們用比喻的話來講,奠定自己的根基;十信位是基礎,像我們現在講三個根、四個根那是基礎,基礎完成之後,我們學習一門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那是你自己成就。十行是什麼?十行是化他,我自己成就之後,我要幫助別人。十迴向是把自己的成就,自己修行的成就、利益眾生的成就,推廣到遍法界虛空界,那是推廣。自行化他功德圓滿,那就登地。是讓我們對於修因證果清清楚楚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。為什麼?疑惑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,我們全是被它障礙了。如果我們沒有疑惑,早就入住。

  惠能大師沒有疑惑,對自己不懷疑,所以他到黃梅見五祖,五祖問他:你到這裡來想得什麼?想求什麼?他的回答讓我們感到很驚訝,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這麼一個人。他說:我來求作佛,不求別的。我想五祖忍和尚一生也沒有遇到這麼個人。一般人到佛門裡來拜老和尚,老和尚你求什麼?求發財、求升官、求兒女、求身體健康、求消災免難,他求這個。碰到這麼一個人,他什麼都不求,他求作佛,你就想想他的自信心。我們作不了佛,為什麼?從來沒有想作佛。一切法從心想生!能大師一生真成佛了,而且很年輕,二十四歲就成佛了,為什麼?他真的想作佛,心想事成。怎麼樣才能成佛?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放下執著你就成阿羅漢,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,放下妄想你就成佛。能大師很了不起,一言之下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他圓滿了。

  我們說老實話不是不放,年年在放,天天在放,放得怎麼樣?不乾不淨。是放了,放了一點,後頭還留一點,不是徹底放下。人家放得乾乾淨淨,連渣子都沒有,痕跡都找不到,這就圓滿成就。智慧德相現成的,與學習不學習沒有關係。所以六祖對無盡藏比丘尼那幾句話,很值得我們學習。無盡藏比丘尼拿著《大涅槃經》,去向惠能大師請教,惠能大師告訴她:我不認識字。無盡藏比丘尼非常驚訝,你不認識字,你怎麼會對經典道理講得這麼透徹?能大師回她一句話,這跟經典,跟認識字、不認識字沒關係。另外一層,讓我們很驚訝,也很佩服的,他聽別人念經,他能夠記住,一字不漏。所以他在講經教學時候引經據典,聽別人念,他全記得,他也沒有去查資料。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,用不著到外求,從這裡給我們印證,佛學叫內學,佛經稱為內典,內是什麼?自性。你向自性裡面求就對了,那叫學佛;你從自性之外去求,佛法叫外道。所以外道不是罵人的,外道不是輕視別人,外道是心外求法。

  我們要知道,諸佛菩薩留下來的典籍,都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。如果我們見性了,一切經教裡面所說的,也是自性自然流露,哪裡會不懂,哪有這個道理!釋迦牟尼佛的自性就是我的自性,所以佛門說自性釋迦、自性彌陀、唯心淨土。這不是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嗎?麻煩就是障礙沒去掉,障礙不是別人設施,自己造的。自己為什麼造的?沒有理由,你不要去找理由,找不到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這佛跟我們說出來沒有理由,「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」,沒有理由。我們做學生時代,早晨緊急集合,帽子正在頭上,到處問人我的帽子在哪裡?急得一身汗,沒有理由。問別人,人家一句話點醒:你帽子在頭上,摸一摸果然如此,沒有理由。要有理由就變成真的,就不是虛妄的,所以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那夢幻泡影有理由嗎?所以一念那就是起因,所有的麻煩就是從一念起來。所以佛講得好,「迷唯一念,悟止一心」,一心是什麼?一心是沒有念頭了,沒有念頭你就回歸自性。才起一念就是無明,所以無明叫無始無明,無始兩個字用得太好,無始是什麼?沒有開始。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的?就是現在,沒有開始,念念都沒有開始,念念也沒有結束。凡是有開始、有結束,這真的;告訴你沒有開始、沒有結束。就好像演電影一樣,電影的放映機打在銀幕上的畫面,有沒有開始、有沒有結束?沒有,一樣的道理,你自己去想。所以《永嘉證道歌》上講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這就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夢中佛事。

  下面這段也非常重要,我們應當好好學習。「從曲躬已下」,這就是佛進了忉利天主的宮殿,忉利天主率領大眾在門口迎接,曲躬是行禮。這是說明「帝釋於如來致敬,請佛入宮,明行謙行也」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謙卑、恭敬,中國自古以來講禮,什麼是禮?《禮記》裡頭有句話說,「禮者,自卑而尊人也」,自己謙卑尊重別人,這叫禮。謙卑是性德,敬人也是性德,是自性的德行自然的流露。你看看中國人造的文字,你看篆字,篆字這個人,那個人字就是謙卑的相。而且那個相非常像人在胎胞的時候,你看手腳拘束在那裡,人字它就那樣,那是什麼?謙卑的相。所以中國的文字很有意思,這就說做人永遠要保持像在胎胞那樣的謙卑,那就對了。謙受益,謙裡面完全是和睦,我們講清淨、平等、慈悲都在謙行裡頭。有絲毫傲慢,就完了,德就沒有了。

  唐朝悟達國師這也很了不起,我們在傳記上看到十世高僧,很難得。出生下來之後,以後就是出家做法師,死了之後來世投胎又做法師,連續十世。我們就算,一世就算五十年,十世要五百年,五百年修行沒間斷,所以做到國師。帝王是他皈依弟子,對他很恭敬,送他一個沉香寶座,就太師椅,我們現在叫太師椅。沉香雕的,這很貴了,沉香現在賣是論兩賣的。他接受這個寶座就有點傲慢心起來,認為:這在全國我是第一,沒有任何人能比得上我,皇帝對我這麼尊重。這一念心起來,護法神都跑掉了。這些護法神跟他十世,由此可知,十世都謙卑尊人,感動護法神。這個念頭才起來護法神走了,冤親債主找到身上來,害了個人面瘡,幾乎送了命。實在講因為他十世修行,遭這大難的時候,所以有菩薩護念他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護念諸菩薩」,大菩薩護念小菩薩,小菩薩有災難的時候要去救他。他遇到迦諾迦尊者,阿羅漢,人面瘡是他的冤親債主,來給他調解。這個冤親債主也答應,不再找他麻煩了,離開了,他的病好了。《慈悲三昧水懺》就是這個因緣傳下來,調解糾紛,化解衝突,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所以用慈悲才能化解,用謙卑才能解決問題。

  「如來受請,明從信入住,如文可知」。如來受請這裡頭就表法,表什麼?這些人十信心修圓滿,他入初住位了,入十住位。所以如來示現沒有離開菩提樹,表什麼?不離根本。這個諸位要知道,將來十行升夜摩天,十迴向升兜率天,都沒有離開座,這表示什麼?表示永遠不離開根本。根本是什麼?《十善業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,永遠不離,那是菩提樹。我們今天有加一個,樹底下還有根,加上《感應篇》、《弟子規》。永遠不離,這叫不離菩提樹而升忉利天、升夜摩天、升兜率天、升化樂天、升他化自在天,取這個意思;你要是根本離了,一切就完了。所以無論你修到多麼高的地位,修到佛的地位,佛對一切人還是謙卑,決定沒有一點傲慢的意思在裡頭,這個意思要懂,要知道學習。學佛真正要回歸自性,讓性德現前,這個根太重要了,根就是自性。會有一點傲慢心,這就是自己的功夫不夠,智慧不夠、德行不夠,才會有這個煩惱習氣起現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