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四三一卷) 2005/9/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017-143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菩薩問明品」,「第九一道甚深」,今天我們還是繼續看,清涼大師在長行經文裡面的註解,前面我們講到「法住」,第十「法住者」,這一段意思還沒有講盡,我們時間到了,現在我們繼續要來看看這個問題。
所謂法住,清涼大師這個地方解釋的是「有久近故,各有差別者,通上十位」,這是註解裡頭舉的例子很好。所謂法住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法運,這個事情絕對不是迷信。不但每一個人都有命運,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,包括植物,花草樹木,乃至於礦物,山河大地,有沒有常住的?給諸位說,沒有。確確實實像佛在《八大人覺經》上所說的,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國土是講山河大地,當然包括所有一切動物、植物。因此住在世間的,它都有一定的數,有住世時間長,有住世時間短,久就是長,近就是短。此地是講佛的法運。
小註,清涼大師舉了個例子,「如法華說」,《法華經》裡面講,「華光佛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,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」,這是講華光佛,這個時間長。「若光明佛,正像各二十小劫」,比華光佛少了三分之一,還是很長,諸位要曉得,二十小劫就是一個中劫。「山海慧自在通王佛,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」,這就更長了。「正法住世,復倍壽命」,就是正法住世的時間是佛壽命再加一倍;「像法住世,復倍正法,則正法二無量(兩個無量)千萬億阿僧祇劫,像法亦爾」。
再看看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本師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,跟這些佛來講差太遠了。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多,這些都是從眾生緣分上說的。如果就如來果地是佛佛平等,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念劫圓融」,這個道理要懂。世尊出現在我們娑婆世界,又生在娑婆世界減劫,減劫是人的壽命往下面降,每一百年降一歲。世尊當年在世人壽,這是講平均的壽量,平均壽量百歲,每一百年減一歲,世尊去我們現在三千年,所以現在人的壽命,講平均年齡,正常壽命七十歲。中國古人常常講:人生七十古來稀。壽有長也有不足的,有短命的,這都是各人的業緣不相同。
所以個人有個人的命運,家有家的命運。我們這個地區,譬如城市有城市的命運、地區的命運,國家有國運,整個世界有世運。這個運到底是什麼人主宰的?什麼人決定的?佛在經教裡告訴我們,沒有人主宰,沒有人決定,不是佛菩薩制定的,也不是天地決定的,更不是閻羅王鬼神決定的,誰定的?自己定的,眾生的業力。我們個人的命運是別業,像一個家庭,像一個國家,像世界,共業。這是經教裡頭講得很清楚的,別業裡頭有共業,共業裡頭有別業。
住在這個地方的眾生跟他方世界眾生行業不相同,從這一方面來看,就是壽命的長短,壽命是福報裡面的第一福。所以諸佛讚歎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我們都稱他為無量壽佛。實際上他那個無量是不是真的無量?不是的,還是有限量。阿彌陀佛度化眾生有終止的時候,終止之後,他老人家就滅度了,在西方極樂世界滅度了。但是很奇怪,沒有正法,也沒有像法,也沒有末法,很奇怪。阿彌陀佛示現滅度,觀世音菩薩立刻就示現成佛,接著的。所以極樂世界奇怪,極樂世界沒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永遠是佛親自住世。將來觀世音菩薩化緣盡的時候,他老人家示現滅度,大勢至菩薩示現成佛,是一尊接一尊,壽命都是無量無邊。
諸位一定要知道,阿彌陀佛無量壽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他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才十劫,就好像這個道場剛剛開張,時間還不久。所以現在我們真是要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狀況,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將來在極樂世界都是元老。你看你什麼時候來的,佛在那裡教化眾生,第十劫我就來了!這個機緣多難得。不要拖延,拖延之後,諸位要曉得,失掉人身之後再得人身,非常困難。得人身再聞這個法門,那又不知道要多少時間,可能這一個耽誤,下一次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,就會是幾千年、幾萬年,甚至於幾個劫,都很難講。你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才知道說機會難得,一定要把握住,我要早去。
早去,在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早成就!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給我們介紹得很詳細,有道理,有歷史,阿彌陀佛在那裡修行有歷史,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成就的,有這個因緣。我們在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因地裡發的弘願,我們的願跟他老人家的願要相應,依照他的教誨去做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善導大師給我們講的,這個法門是「萬修萬人去」。在中國、在日本都有這麼一個傳說,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應化而來的。所以祖師大德講,阿彌陀佛應化到這兒來的,他所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親口所宣,我們要是不相信,那就錯了。一定要誠信不疑,完全接受,依教奉行,我們這一生真的是有無比殊勝的成就。十方世界那些菩薩們都非常羨慕,他沒有這個緣分遇到,我們今天叫凡夫地,有這個緣分遇到多難得。在這個地方講到法住,我們補充這幾句。
底下接著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「然若約一佛十事各不同者,德首已明,今問諸佛十事,互望不同耳」。這個裡面清涼大師也有說明,文殊菩薩給我們介紹的確實非常難得,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。你看他老人家給我們介紹,有條理、有層次一點都不亂。如來修證、化他,在事相上無量無邊,說之不盡,他有方法把它歸納,歸納成十條,每一條裡面境界都是無量的,這就像是十條科目。是不是每一尊佛都如是?真的,你要介紹的話,每一尊佛都可以用這十條來介紹。但是這裡頭出入很大,就是此地講的互望不同,像我們釋迦牟尼佛跟《法華經》上講的華光佛,十樣都有,這個裡面差別就很大。法住,華光佛的正法、像法三十二劫,所以每一尊佛的化緣都不一樣。
我們要問,我們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也有機會像華光佛一樣那麼殊勝?有沒有?我們可以肯定的說,一定有。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方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現身是應眾生之感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所以這是佛的應身。應現在我們娑婆世界,正好遇到現前這些眾生,在六道裡頭迷得太久,業障習氣太重。所以許多經典裡面,佛都很感嘆的說,這一批眾生剛強難化,所以佛現的身,劣應身,示現住世時間不長。你看世尊,如果照一般來講,他應當住世一百年,可是八十歲就走了,沒有住一百年。就是應身,佛也沒有壽命,都是眾生的業感,眾生感沒有了,佛的應就不現。
也許有人說,世間還有這麼多人想學佛,想跟他老人家學,他怎麼可以走?早年有一位泰國小乘法師就這樣問我,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走得那麼早,我還沒有成佛,他怎麼可以走?」那小乘法師說。所謂的緣,這前面我們都說得很多,根熟的眾生,這叫做緣,佛的感應,這是真正的緣。沒有成熟的幫助他提升,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,這種緣是附帶的。如果連這種緣都包括在裡面,那釋迦牟尼佛應該現在還在,他現在為什麼那麼早走?這就我們曉得,這兩種緣不算。
這兩種緣算的話,我們今天有心有願,這個求佛菩薩,佛菩薩為什麼不降生在這世間?這個道理你要懂。尤其是佛法裡頭常說: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如果有一個人得度的緣成熟了,佛都要來。但是度一個、兩個,佛不會用應身,用什麼身?化身來幫助你,所以應身都包括這化身。應身是到這個世間來跟我們一般人一樣,要來投胎,母親十個月懷孕再生下來,跟我們一般人一樣沒有兩樣的,這叫應身。化身沒有,突然而來的,事情辦完之後就不見了,就沒有了。
早年我一個師母,校長的夫人,就是抗戰期間國立第三中學,在貴州銅仁,我們的老校長周邦道,他是創校的校長。我在學校念書是很晚了,好像學校是第六年,還是第七年的時候,我才到學校。我們校長已經換了兩屆,但是他曾經到學校去過一次,做了一次講演,所以在學校裡見過一次面。以後在台灣,他也到台灣來了,所以我們見面機會就比較多。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,沒有想到,他在台中也拜李炳南老居士做老師,於是我們就每個星期都有一、二次見面的機會。
我們的師母,在我們自己有生之年所見到的,真的可以說天下第一善人。抗戰那個期間時候,她沒有學佛,但我看她的樣子,她拜神,因為曾經學校發生過一樁事情,我們有個同學。因為那個時候在學校裡念書都是流亡學生,都沒有家,學校就是家,老師就是父母。所以我們對於老師、同學那一分的情義跟一般學校完全不一樣。真的我們跟老師那種親情比父子還要深,同學比親兄弟還要親,這個都是特殊因緣造成的。
有一個同學害病,病得很重,醫生都放棄治療,把這個人抬到關帝廟等死了。我們師母知道這個事情非常關心,她說他決定不能死,為什麼?師母曉得他是幾房就這麼一個小孩,這是他家裡的繼承人,好幾房共這麼一個小孩。師母在神像面前發願,她說我自己願以死來代替他,真難得,我們那時候聽了非常感動。以後我們這個同學真的醒過來了,醒過來同學們問他:你好像剛才都死過去了,你自己知不知道?他說:我知道,我好像被人關在一個黑屋子裡頭,什麼都看不見,好像關了很久,只有聽到一個聲音,周師母叫他的名,以後就看到門縫裡一點點光,他就從那光裡頭走出來。所以我們師母確實是希有難逢的一個善人。
抗戰勝利她住在南京,南京那個房子我曾經去過一次,是一個很大的院子。外面是院子,大門,裡面有二門,再往裡面才是她住的房子。院子裡面樹木很多,好像是古木樹。她曾經跟李老師做了報告,因為那時候不學佛,她說她遇到一樁奇怪的事情。什麼怪事?有一個和尚到她家化緣,說化五斤香油,請她布施五斤香油,結果我們師母沒給他。問他從哪裡來的?從九華山來的,這和尚就走了。走了以後,這一想的時候,奇怪,為什麼?她們家院子很深,有相當的距離,大概至少有二、三十公尺那麼遠距離到大門,門關的,沒有開,就想這個和尚怎麼進來的?大門、二門沒有開。走了之後,這門也沒有開,他到哪裡去?愈想就愈納悶,多少年這個疑問解不開。就到台中去請教李老師,李老師告訴她,那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,她聽了之後後悔莫及。
當時化五斤香油沒有給他,那是地藏菩薩化身。你跟菩薩有緣,菩薩來示現。一生念《地藏經》,念地藏菩薩名號,感應不可思議。特別是她的大悲水,那個時候在台灣很有名,她的大悲水非常靈驗,這什麼道理?她有大悲心,大悲水是從大悲心裡頭流出來的。現在我們看到日本江本博士水實驗,我們得到科學的證明,那就是自己大慈悲加持!所以她那個水就很靈驗,能治許許多多疑難雜症。這是化身,突如其來,事情辦完之後就不見。這周師母親自給我們講的,決定不是妄語。
另外我們在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上看到,老法師為報父母恩朝五台山拜文殊菩薩,三步一拜,從普陀到五台,走三步拜一拜,恐怕要走一年多才能走到。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,難免感受風寒害病,有一次,確實還是在這個荒山野嶺,沒有人跡、人家的地方,他老人家在那裡拜的時候昏倒,沒有人去幫助他。這個時候來了個要飯的、討飯的乞丐,看到他躺在那邊,把他扶起來,給一點水給他喝,找一些草藥來給他治療,休息幾天身體恢復了。
很感謝這個叫化子,就問他:你叫什麼名字?叫花子給他講,他說:我姓文,我名字叫吉,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。問他住在哪裡?他說:我住在五台山的下面。他說:你到五台山去,你去朝聖朝五台山,那邊人都知道我。在這一路上三次生病,三次都是這個叫化子幫助他,那是菩薩!到五台山之後,拜了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是塑像,拜了文殊菩薩之後,就向人打聽文吉,有沒有人知道?人家一聽告訴他,「文吉就是文殊菩薩」,他才恍然大悟。這是什麼?化身。你有災難的時候,他突然出現來幫助你,等你恢復到正常,他就不見了。文吉這個人到哪裡去找?沒有了,找不到了。我們相信虛雲老和尚不會打妄語,他這個記載肯定是真實的,他說他在路上曾經害三次病,都是他來救的。
所以諸佛如來對於有緣的眾生,有應身、有化身,應身不常見,因為應身要根熟的眾生人多,他就用這個方式。尤其根熟,他不在一個時期根熟,像釋迦牟尼佛這一次在我們這個世間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這前面跟諸位報告,這個眾會,世尊是多次;你看不像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將來下生,「龍華三會」,會少;釋迦牟尼佛三百多會。
每一會,我前面都跟諸位報告,一定有當機的。這個當機就是一定有人在這一會緣成熟了,一聽佛說法他就開悟,他就證果,因為這個不是附帶的事情。幫助我們善根向上提升,幫助一切眾生種善根,這是附帶的。如果你對這樁事實明白,你才曉得諸佛的教儀,他教學的方式,為什麼會示現,這個我們統統都明白了。有些佛確實很整齊,一會就行了,他所得度的人在一會當中統統得度。這就是「諸佛十事,互望不同」。
這是把前面這一段,第二段這個十樁事情介紹過了。後面這一段這是總結,「第三無有下」,我們把文念一念,「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」,這一句是文殊菩薩發問的總結。「結成前難」,意思是說,「謂若諸佛於因行法,有具不具(有具足,有不具足),可有剎等不同,今皆同具,剎等那別,同具即是一道」。這就說明一道甚深。
所以前面這個十條,諸佛都同具,同具說一道。雖是同具,但是裡面還是有差別,佛佛都不同,不但佛佛不同,一尊佛在不同的世界,我們講不同的世間,不同的時代也各個不相同。譬如《梵網經》裡面世尊告訴我們,他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,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作佛很頻繁,第八千次了。你要問這八千次當中有沒有相同?這十條事完全相同,我們可以說肯定沒有。為什麼?度的眾生不一樣!佛菩薩示現都是眾生的業感,眾生有感他就現,現,肯定都會有這麼多事情。但是這些事情,這個內容、這個時節因緣肯定不一樣。這個意思就顯示出一道。一道甚深的意思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。問就介紹到此地。
下面第二個大段是答,答意!在沒有介紹賢首菩薩解答之前,清涼大師把這個答意首先為我們做一個介紹,這是很難得的。我們看這段文,「答中意云,非唯因同,果德亦同,而見異者,隨機感耳,非佛自位而有差別」。我們先說這一段,這個意思在前面也都簡單的報告過了。你看一切諸佛如來不但是因同,果也相同,因果都同,為什麼我們看到不同?不同不是佛,是眾生之機,隨眾生機感不一樣。這樁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諸位如果細心一點,你能夠體會得出來,而且很容易。我們不說看、不說聽,那是很微細,我們講吃東西,這個大家很容易體會了。我們都是人,都喜歡吃,口味各個人不一樣,有人喜歡吃甜的,有人喜歡吃辣的,有人喜歡吃酸的,有人喜歡吃鹹的,還有人喜歡吃臭的;同樣愛好的,都喜歡辣的,辣的程度有差別,又不一樣。諸位想想,這是不是隨機感耳?
從這上面你就能體會到每一個眾生,我們說每個人,大家容易體會,我們的受想行識不相同。感是用這個東西感,受想行識感,而且受想行識剎那剎那在變化。不可能咱們前念跟後念有個念頭相同的,沒有,決定沒有,只有相似,沒有決定相同。我們從小到老,你就算活一百歲,從你出生到一百歲,你那個念頭剎那生滅,決定沒有兩個念頭相同的;那你感,佛菩薩這個應化哪裡會完全相同?為什麼會見異,見到不同,道理就在此地。
所以說「非佛自位而有差別」,佛的自位決定沒有差別,為什麼?佛佛道同,那就是佛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,佛沒有念。無念,那就如如不動,就沒有差別了,有念就有差別。所以我們可以說,菩薩有沒有差別?有,因為菩薩無明沒斷,菩薩決定沒有執著,決定沒有分別;他要有執著、有分別,那他是凡夫,他不是菩薩。他在菩薩位子上見這個佛境界有差別,那差別就很小,不像我們看到差別這麼大,這麼明顯。因為他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所以他看的差別就很小。菩薩地位愈高愈接近平等心,自性是平等的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
所以權教菩薩,我們講的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,四聖法界執著斷掉了,分別沒有斷,他們在這上下功夫。從聲聞到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,四個等級,這四個等級從哪裡來?就是分別的程度不一樣。阿羅漢分別還相當嚴重,執著斷掉了,還有相當嚴重的分別。辟支佛那比阿羅漢輕,輕很多;菩薩就更輕,到佛幾乎就沒有了,就斷掉了;再破一品無明,他就是分證佛。這些道理事實真相,我們了解,才知道怎麼用功,就如法。
功夫什麼叫得力?你妄想分別執著完全不斷,沒功夫,你怎麼可能叫得力。功夫得力沒有別的,執著沒有了,世出世間法統統沒有執著了,那恭喜你,你很快就脫離六道輪迴。如果你再能把分別也斷掉,一切都不分別,那恭喜你,你很快就出離十法界。所以佛自位上沒有一點點差別。這個法身菩薩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自位上有差別,差別不大。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他的差別,但是他們自己清楚,有差別,差別不大。我們凡夫必須要有分別執著才能看出嚴重的差別。所以從如來、從法身菩薩,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一道甚深。
下面提出一個疑問,說得很好,「何者(這何是為什麼),諸佛因果具同異故」,前面講具同,因同、果德也同,現在講這個同裡頭又加了個異,那就是跟你說,體同相異,相隨眾生之感而現的。體是什麼?體是慈悲心。換句話說,諸佛在十法界示現,菩提心相同,我們說淺顯一點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完全相同,現相不一樣。你看這就很明顯的,華光佛現的像跟我們釋迦牟尼佛現的像不一樣;將來下生彌勒佛,彌勒佛現的像跟我們釋迦牟尼佛現的像不一樣。相不一樣,菩提心一樣,菩提心同,相異。相異是眾生之感,眾生不一樣,感不一樣,他現的相不一樣。
下面說得好,「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,將此同因,隨所調伏種種迴向應機之果,是異因也。由此異因,感差別果,由上同因,同感真應身土等果」。這一段說得很好,把前面所講的因同因異、果同果異,具體給我們說出來。首先講「同滿行海」,一切諸佛因圓果滿,因行是什麼?通常簡單的說,六波羅蜜、十波羅蜜圓滿。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,那我們就走錯路了,就是一般人常講的「盲修瞎練」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底下的下一個小時接著再討論。
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來看「同滿行海是同因也」,在佛門當中,我們在道場常常看到一個匾額上面題著「因圓果滿」,就是這個意思,因是因行,就是此地講的行海,海是比喻。行海裡面一定是自他二利,佛門裡面常講「自利利他」,行滿,自利利他兩種都圓滿了,這就是此地講的同滿。知道這個道理,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把一切諸佛因地上的行海統統包括盡了,總不出這六樁事情。
第一個布施,布施能不能得到圓滿?不行,布施只能夠說是聲聞、緣覺的圓滿,權教菩薩的圓滿。圓教一乘不叫做布施,叫做供養;那個布施跟供養,事是一樣,心不一樣。你看看普賢菩薩十願就是圓教一乘修學的十個綱領;文殊菩薩在《華嚴》裡面教導我們的十波羅蜜,不是講布施。第一個禮敬諸佛,第二個稱讚如來,第三個廣修供養,對一切眾生,甚至於對動物,我們飼養去餵牠都是合掌供養,不是布施,布施裡面沒有那麼恭敬的心。
這就什麼?每一行裡面,這個大經上講的是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供養裡面有禮敬、有稱讚。我們稱讚菩薩,菩薩這個話就是稱讚,對蚊蟲螞蟻,蚊蟲菩薩、蒼蠅菩薩、螞蟻菩薩,有禮敬、有稱讚、有供養。供養也有很多很多方面,也有很多很多種類,餵牠吃的是供養;除這個之外,其他一切都幫助牠得到安全,幫助牠能夠生活得很愉快,全都屬於供養。所以供養裡面,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裡面,特別是重視法供養,我們對這些畜生用什麼法供養?三皈依。一定會跟牠說:「皈依佛不墮地獄,皈依法不墮餓鬼,皈依僧不墮旁生」,旁生就是畜生。念佛給牠迴向,也勸導牠念佛、聽經求生淨土,永脫輪迴,法供養。
有人要問,我們幹這些事情好像都是迷信,牠真懂嗎?我說牠會懂,你怎麼知道牠懂?有些人說得好聽一點,這不過是一種慈悲心,自我安慰而已,未必是真的。我們在學了這麼多年之後,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,從哪裡知道?從一些靈媒傳遞的訊息。靈媒是不是迷信?不是,為什麼?他不是一個,一個也許他在造謠生事。不同的地區,不同的人,這些傳遞訊息的人,彼此互相都不認識,但是見到我跟我說的話,居然很多人講的是一種話。於是我相信了,我不懷疑了,幾十年來我遇到就很多,感應不可思議。
所以我現在知道,我們常常這樣做,誠誠懇懇這樣做,沒有懷疑心這樣做,真有感應。這個是儒家講的「誠則靈」,所謂是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,這金是講的礦物,你真誠到極處,連礦物都受感動。「生公說法,頑石點頭」,這個故事傳了很久,石頭是不是真的點頭?好像是真的,不是人故意造的。將來有機會,我要到江浙去旅行,這生公法師的道場,我一定去參禮,我一定去看看頑石點頭的現場,確有其事。
所以「迷信」這兩個字很難說。迷,是對於理事不清楚不明白,沒有搞清楚,你就相信,這叫迷信;理跟事沒有搞清楚,我不相信,不相信也是迷信。因為你信,你都不相信,你那個信也沒有搞清楚,所以統統是迷信。對於迷信的事怎麼辦?先把信跟不信放在一邊,先把它的理事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信是正信,你不信也是正信,你就不叫做迷信。凡是沒有搞清楚就相信它,這是迷信。
我這個人從小就是這麼樣一個性格,凡是事情搞不清楚叫我去相信它,幾乎都是不可能的。年輕的時候,我常常上基督教,聽講道,牧師也很喜歡我,朋友們也對我非常好。教友勸我去受洗,我跟他講:我現在還沒搞清楚,等我搞清楚了,我再去領洗。哪些不清楚?我聽他們講道,我看《聖經》,隨隨便便我在裡面,那時候提出問題,好像提出六、七十個問題,他們都不能替我解答。還不說我有理,說我什麼?說我太頑固了。不搞清楚搞明白,我這個受洗我不是甘心情願。所以一定要搞到清楚。
佛法,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,我本來對佛法是最排斥的,最反對的,跟社會大眾是一樣看法,迷信。而我對於基督教跟伊斯蘭教都有好感,好感是什麼?他們那個道場裡面講道、講經,可以常常去聽聽,佛門裡頭從來沒有聽說過有講經的,沒聽說過。寺廟裡面全都是為死人服務的,經懺佛事、超度亡魂都搞這些。我們一般人是連邊際都摸不到,總是老人過世了搞這麼一套,取個精神上的安慰。哪裡說是當真?
所以我學佛,是從方先生教誨、是從學術裡面進去的。他把佛經看作哲學,給我介紹佛經哲學,我是從這裡入門的。我對於老師非常尊敬,對老師的教誨,我沒有懷疑,為什麼?他是過來人,他絕對不是迷信。晚年在學校,大概他老人家五十歲以後(我認識他的時候才四十多歲),在學校裡所開的課全是佛經。在台大,他老人家所講的「魏晉佛學」、「隋唐佛學」、「大乘佛學」,他開這三個系列。以後從台大退休了,輔仁大學聘請他去,他在輔仁博士班開「華嚴哲學」。
他的晚年,我給他計算一下,大概總有二十五年到三十年的時間統統講佛經。我們聽了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真用功,記憶力又好,經文重要的地方,他都能夠背誦,引經據典全都能背得下來。我們那時候聽了不能不佩服,比不上他!我們還要查很多參考資料擺在講台上,他不需要,他老人家上課從來沒有講義的,不帶書本的。
我跟他老人家學,那時候一個星期兩個小時,星期天到他家裡,沒有書本,沒有講義,真的就好像從前釋迦牟尼佛、孔子在世一樣,那樣一種教學的方式。我們這個記憶力還算是不錯,聽完之後在一個星期之內,我能夠保持、能夠記得九成,百分之百不敢講,百分之九十敢說,有這麼好的記憶力。如果寫一點筆記,回去再寫,不是在當時。我們對老師敬仰,對老師尊敬,從這入門。
入門到若干年之後,因為入門之後我就找專家,章嘉大師,這是佛學專家,李老師這是一生研究儒佛,也是專家,我找到這兩個人。學了五、六年之後,我才真正態度轉變了,本來以為佛教裡頭還有一部分是迷信的部分。我們學是學哲學這一部分;所以十個宗派裡面簡單講,性相兩宗,我們最喜歡的。其他裡面總覺得裡頭還有迷信,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就不能接受,哪有西方極樂世界?這應當是理想,像孔子所講,《禮記》裡頭的「禮運大同篇」,那是一種理想不是事實。以為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都是佛家的理想,不是真實的。深入之後,這觀念慢慢改變了,知道。
早年以為佛經裡頭迷信的這一部分,是我們對它的理論、學術、境界、知識深度不夠產生的誤會。所以佛法好處,不管你是從哪裡進門,只要你好學,到最後你統統都認識清楚。才知道我們以前講佛經哲學,那就好像是什麼?入門。認為迷信這一部分,原來是它的堂、是它的室,我們沒有登堂入室,在它的門外。哲學是在它的門外,院子裡面沒進去,不知道宮室之美。
方老師到晚年也完全進去了,跟我剛剛接觸他的時候,那個講法不一樣。我剛剛跟他學的時候,他告訴我,佛經裡面百分之二十哲學,高深的哲學;百分之八十的迷信,那不要去理它,我們就學這兩部門,性相兩宗。可是到晚年的時候,他居然講「華嚴哲學」,講了那麼多東西,晚年再不提這個問題。所以這是佛法無比殊勝之處,不怕你誤會,就怕你不肯學,只要好學,你的誤會一定會澄清,你的疑慮一定會化解,真正是大學問。
如果你不能夠普遍的供養,心量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、一切眾生,我都發願盡心盡力的供養,誠意沒有一絲毫虛假,真正到了慳貪完全斷掉,連意念裡面都沒有絲毫慳貪,這個供養才圓滿,就是六度裡頭的布施,因圓果滿。果滿之下,這一般講三種自在,我們現在說是物質的需求決不會缺乏,智慧圓滿,生死自在,那就是健康長壽的圓滿。
從自分上來說無量壽,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自分上來講沒有身相。什麼是身?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真身,這個真身不是物質,也不是精神,能隨眾生的感應,眾生什麼樣的感,自自然然就有應。三十二應,觀世音菩薩把應身分為三十二大類,每一類無量無邊,沒有邊際。哪個地方眾生有感,哪個地方就現身,無處不現身,無時不現身。同時異處,同處異時,同處同時,都能夠自自然然現無量無邊身,圓滿,布施供養圓滿的果德,因圓果滿。
你不能不修,你要不修,你永遠不能圓滿,在哪裡修?就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修。首先心量要拓開,我常常教初學同學們,我們今天最嚴重的障礙,就是第一關不容易突破,第一關能突破往後就方便了。入門很難,第一關是什麼?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,十六個字,這頭一關。頭一關突破之後,就是我們這個經上講,你已經入門了,初信位,初信位的菩薩,你入門了。這一關不能突破,你沒入門。《華嚴經》縱然念上三千遍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都還在,三千遍念了還是在門外,沒入門。
修行在哪裡修?就在這裡修,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恭恭敬敬,把這些無始劫以來的錯誤的知見、錯誤的行為放下。自私自利錯誤的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它自性裡統統沒有,這些東西迷失自性才發生的,所以它是迷的現象。我們今天要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有這些相,苦!捨掉之後,你才知道自在,樂。你要有勇氣,你要有智慧,有智慧把這個事情真相看清楚了,有勇氣是什麼?敢捨。一般人知道這個事情,不敢,「捨掉之後,明天我怎麼辦?」他害怕,不敢輕易捨掉。換句話說,永遠不能向上提升,這是佛法第一個關口。
第二、持戒圓滿。持戒最難的,你要曉得,長時持戒,多長?無限量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這個時間就很長,大乘教裡面講無量劫的修行,不止三阿僧祇劫。我們讀了《華嚴》這才曉得,大乘教裡面常常講三大阿僧祇劫,沒錯,經上是這樣說的,從什麼時候算起?從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那一天算起,三大阿僧祇劫成佛。
就好像我們講,你拿博士學位,博士學位好比是成佛,要多少時間?從你上大學那一年開始。進到大學一年級,大學四年,碩士班兩年,博士班兩年,算起來要八年,大概總是八年到十年,你才能拿到。是從大學一年級算起的,前面沒算!加上前面時間可長了,佛門亦復如是。所以前面沒算,前面的時間非常非常之長。不要說別的,就是這入門,想入門想了多少世?生生世世都在想,就是入不了門,生生世世都在學,也還沒有入門,沒放下!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戒律是生活規範,規範不是人制定的,到底從哪裡來的?佛法裡頭常講「法爾如是」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。自性裡面功德都是圓滿的,自性裡頭哪裡有殺生?偷盜、淫欲全都沒有!純淨純善。絕對沒有妄語,沒有兩舌,沒有綺語,沒有惡口,沒有貪,沒有瞋,沒有痴,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。這些惡業怎麼來的?迷失了自性之後產生的,才有殺盜淫妄這個東西出現,這不是性德。所以在沒有見性之前,持戒就是原理,凡是自性裡頭沒有的,違背自性的,決定不做,所以才堅持十善業。
我們看一般畫的佛像,一般畫的佛像,佛這個頭部有個圓光,圓光頂上有三個字。那三個字有用中文寫的,也有用梵文寫的,還有用藏文寫的,音都一樣,「唵阿吽」,什麼意思?就是十善業。「唵」是身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;「阿」是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;「吽」是意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換句話說,佛頂上那個圓光,大圓滿就是十善業的大圓滿。你看十善業,從初發心就要開始學,學到成佛十善大圓滿。十善是性德,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,一切眾生相同的。
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,現在起心動念跟性德成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。這反方向,你看這個十善業道圖,反方向是往下墜落,正的方向是向上提升,反方向就往下面去。我們在到人道了,人在反面的時候就到畜生道,畜生道反面就是餓鬼道,餓鬼道再反面就是地獄道。我們人道上面是欲界天,欲界天上面是色界天,色界天再上是無色界天,無色界天再上是聲聞,聲聞再上是緣覺,往上去。所以十善業道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能不能捨?不能捨,為什麼不能捨?他法性是如此,你要是捨,性德就沒有了。所以這個要懂得。
成佛之後圓滿了,圓滿菩提,還要不要修十善業?自自然然還是十善業。三皈五戒一點都沒有缺乏,還是這個樣子,為什麼?本來就是這樣的,這是自分一切諸佛圓滿的,因同,德相同,果同,果德。另外一個意思,教化眾生,身教,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,你看他的這個十善、三皈、五戒、比丘戒、菩薩戒,他是不是具足?條條具足。他是做出來給人看的?不是,他本來就是這樣的。你在他身語意三業上找不到一點缺點,圓滿的功德。
我們今天如果把持戒疏忽掉,你就沒法子圓滿,不但沒有法子圓滿,而且更嚴重的,你不能向上提升。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知道,從《弟子規》做起,《弟子規》是什麼?性德。你看連外國人聽了這個講演之後,都深深的感慨說:做人應該要這樣。你想想話這個味道,應該要這樣,那就是自分的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違背這個樣子,錯了!這能不學嗎?不學就錯了!學《弟子規》就是學做人,做人就是這個樣子。做一個好人,做一個完美的人就是這樣的,這是個基礎。再往上提升就是十善業,十善業裡頭包括了《弟子規》。
《弟子規》是十善業的基礎,好像蓋房子,十善業是第一層,《弟子規》是地基,一體!再往上去,那是三皈眾戒。所以你沒有這個基礎,我們今天受了三皈、受了五戒、受了菩薩戒,不管用。原因在哪裡?沒有地基,沒有下頭一層,我們搞空中樓閣,只想搞第二層、第三層,下頭都不要,結果搞了一輩子沒搞成功。如果不從這裡覺悟,不從這裡回頭,我們要不想往下墜落,那幾乎是不可能。
第三講到忍辱,忍辱是忍耐,有耐心,也是長時,絕對沒有說時間限制,這個科目你修學了幾年你就畢業了,沒有。沒有一樣不能忍,在世出世法裡頭,為什麼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明白這個道理,忍辱,還要說忍辱,那是多餘的,完全融化了。忍辱波羅蜜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融成一體,表現出來什麼?是真誠、是仁慈、是博愛。在我們沒有見性,沒有證得法身,就是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,那你就要學忍耐,特別是在初學。
沒有學佛之前,不懂這些道理,也不了解事實真相,聽都沒聽說過。所以對人、對事、對物總是會堅持自己的成見,自己的想法,自己的看法,總是要堅持這個。愈是往下面去,堅持愈堅固,愈是不肯放棄,所以愈陷愈深。你要是真正明白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不再堅持了,放棄成見。佛教導我們,隨緣而不攀緣,什麼叫攀緣?堅持自己的成見是攀緣。放棄自己成見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這樣才能夠跟一切眾生不再結惡緣了。
昨天有個同學到這邊來,我想你們有不少人都看到過,他很痛苦,我們也非常同情他。昨天來見我,這是我們親眼看見,很多同修自己都看到,他身上有六、七十個眾生住在他身上,今天我聽說還不止。昨天表演給我看的有八、九個,跟我說話口氣不一樣、態度不一樣、音聲不一樣,我們就立刻就曉得那不是一個人,昨天我看到八、九個。他們也覺悟了,住在人家身體,害人!住得那麼多,這個人很年輕,看這個樣子就要倒下去了。他們自己也覺得錯了,也覺得難過,出不來,為什麼出不來?堅固的執著。聞到佛法了,一定要曉得,知道要放下,知道要捨棄自己的成見,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,不可以冤冤相報。
我問他,你們為什麼住在人家身體?他告訴我的是過去生中的冤仇,他們的祖先,好幾代之前的祖先殺害他,怨恨在身,找他後世子孫的麻煩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你這世害他們,也害了不少人,將來翻過來的時候,他又來害你,你再不服氣還要害他,生生世世彼此雙方都痛苦,何必?這叫愚痴,這叫迷惑。想開了、想通了、想明白了,我不再搞這個,我們算了,我也不報復你,你也不要再報復我,咱們以後見面都是朋友,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豈不是很好嗎?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九法界眾生都不例外。
宇宙之間事情是非常複雜,誰搞得清楚?如來清楚,法身菩薩清楚;六道凡夫永遠是迷在其中。佛菩薩慈悲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幫助我們,為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真相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讓我們通達明瞭,這才肯認真修菩薩道,修菩薩道就是修六度萬行。期望我們也能在短時間因圓果滿,自己超越了、解脫了。一定要發心幫助這些苦難眾生,苦難是什麼?還在迷惑顛倒。我問他:你為什麼來找我?他說得很好,他說:法師,你不排斥我們,你能接受,所以我來求你幫忙,求你超度。這話說得沒錯,這麼多年來,我逐漸逐漸證明,逐漸逐漸這樁事情肯定了。所以我發心幫助他們,絕對不是迷信。
所以忍辱波羅蜜能成就世出世間一切事功佛法,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那個一切法包括世間法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你要想成就,你沒有耐心怎麼行!特別是如同經上所說的,一切逆境你要不能忍,你決定不能成就。大乘教裡頭常講,《華嚴經》講的又更深,不但逆境要忍,順境也要忍,為什麼?順境裡頭容易生貪愛,還是生煩惱!逆境裡頭容易生瞋恚,佛在經教裡頭告訴我們的,瞋恚是地獄業因。瞋恚心重墮地獄,貪愛心重墮餓鬼,都是下三道。所以你要能忍,順境裡面不起貪愛,逆境裡頭不起瞋恚,永遠要在境界裡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,清淨平等就是正覺真誠,這個非常重要。
所以菩提心,菩提心這是一道,一道從哪裡修?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還是在處事待人接物。事相上有差異,內心裡頭是一道。這正是《華嚴》常講的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一多圓融」。你從性上看是一,從相上看是多;從理上看是一,從事上看是多。從因上看有同因,有異因;果有同果,有異果;有同因異果,有異果同因。你的心要不清淨,你怎麼能看到真相!
這是菩薩六個修學綱領,我們介紹了三個。第四個是「精進」,精進是日新又新,也是長時間的,沒有時間限制的。一直到圓滿之後,到成佛、到究竟圓滿,還要表演精進。那個表演是利他的,眾生有感,佛菩薩有應,要用精進去應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精進,我們明天再跟諸位報告,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。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懂得學習,首先認識清楚,堅定信心才能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