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四二卷)  2006/10/23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42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十地位裡面第四段,有一頌:

  【若能兼利一切眾。則處生死無疲厭。若處生死無疲厭。則能勇健無能勝。】

 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雖然不多,說得很好,我們也把它念一遍。「四有一頌,明五地」,說明五地。「謂雖得出世,而還處生死,故無厭。真俗互違,難合能合,餘地不過,故云勇健無能勝。此是難勝之名也」。五地叫難勝地,勝是超勝,也就是說五地菩薩在一般是很不容易能夠超越他的,所以稱為難勝地的菩薩。這都是從前一地學習圓滿,這才能提升。前一地是第四地燄慧地,四地菩薩能兼利一切眾,自己把煩惱習氣斷掉,能夠應機利眾,幫助一切眾生。

  所以第一句說,『若能兼利一切眾,則處生死無疲厭』。「處生死」是應化在六道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,有這種能力,有這種智慧,有菩薩的悲心、善巧方便,廣度眾生。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雖然他得出世法,實在講,世跟出世沒有界限。什麼叫出世?覺悟了就出世,迷了就是世間。所以菩薩得出世法,就是對這個世間一切法徹底明白、覺悟了。明白什麼?明白一切法有而非有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他如果把這個事實真相認清楚,對於世間法一絲毫貪戀都沒有,一絲毫罣礙都沒有,這就出世。

  人,他還有身體,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,叫有餘依涅槃。涅槃就是把煩惱習氣統統滅掉。我們凡夫有自私自利、有是非人我、有五欲六塵、有貪瞋痴慢,把這個東西統統斷掉,斷滅掉,就叫做涅槃;但是身體還在,還在這世間,叫有餘依。這是我們凡夫修行證果的境界。如果是上面菩薩,像地上菩薩就是上面菩薩,這已經超越六道,十地菩薩超越了,他再回到六道裡面來度化眾生;六道他還有很多有緣眾生,眾生有求,求佛菩薩幫助他,菩薩就有應。應,當然要現身,現什麼樣的身沒有一定,隨眾生的根性,現身說法,都還要回到世間。雖然回到世間,他不迷惑,覺而不迷,他很清楚,一點都不糊塗。

  所以說雖得出世,而還處生死。這個生死就是六道,他還在六道。如果這個有緣的眾生在地獄,他就到地獄去度化,就像地藏菩薩一樣到地獄度化。他在餓鬼道,菩薩就現身到鬼道,像焦面大士。你們放燄口,看燄口台對面紮的鬼王叫焦面大士。焦面大士是誰?觀世音菩薩,在鬼道裡面現的鬼身。在畜生道就現畜生同類身。他是真的開悟證果,他真的不是在六道,可是他能夠到六道裡面來現身說法度眾生。所以還處生死故無厭,諸位想想,他為什麼不厭六道三途?因為他已經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如果還有討厭、還有喜歡,換句話說,他的分別執著沒有斷!分別執著真斷是菩薩,這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得很清楚、很透徹,總要記住。有為的修行,十法界;十法界以上,那叫無功用道,那個境界我們不好懂。因為十法界以上,不但分別執著沒有,起心動念都沒有,你說他怎麼個修法?我們雖然還沒有讀到,很快,下一品就讀到。

  這品經是十信菩薩最後的一品,讓我們在這品經裡面看到《華嚴經》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;一法即一切法,這個一法是任何一法,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即一法;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我們在這裡看到,十信位的菩薩,裡面居然有十地菩薩修行的理念跟方法,都在其中,這就是一即一切。對前面講,十信具足前面九信位;對後面講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圓滿具足。

  你明白這個道理,對於基礎的,就是初信、二信這基礎的,你就會非常重視,到等覺菩薩也不能捨棄,還是要靠這個。基礎就好比是地基,最上面就好比是大樓的頂層,我們用《華嚴經》,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好像是五十一層大樓,五十一層大樓建立在什麼基礎上?諸位要知道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、《沙彌律儀》。你說最高的一層第五十二層,五十二層是究竟佛果,他可不可以把這個不要?弟子規、十善業都不要了,可不可以?不要就垮掉了。學佛從哪裡學?從這裡學起。沒有這個基礎,什麼都不能成就,這諸位一定要明白。祖師教導我們,淨宗學人持戒念佛,持戒是基礎。這個戒就是我所講的,《弟子規》是戒、《感應篇》是戒、十善業是戒。有這三個基礎,三皈五戒、《沙彌律儀》你才能落實;沒有這前面三條,沙彌律儀不能落實,你做不到!出家,連沙彌資格都做不到,還能有什麼成就?

  真正發心,「遠紹如來,近光大法」,這兩句話是玄奘大師講的。他在參加考試,那個時候出家要考試,考試官出題,這是他的回答,人家立刻就錄取了。為什麼出家?遠紹如來,就是續佛慧命,我們不能讓佛法在這個世間斷滅,我要把它繼承下來,還要把它傳下去。這個紹就是承先啟後,我從上面接下來,我還要傳下去,紹的意思。近光,近是現前,現前我要把佛法發揚光大,普度眾生,這是菩提大願。主考官一看到這個卷子立刻就取了。這發的是真正的大願,他也確實了不起,他也真正做到。祖師給我們做下榜樣,我們應該要怎麼做、要怎麼學?

  「兼利」,範圍非常之廣,一切時、一切處用什麼來利益眾生?首先用身教,就是我要做出好樣子給人看,沒有人在的地方,有鬼神在。現在對這個事情有很多人都知道,鬼魂不分晝夜他在我們的周邊,我們看不見他,他能看見我們。這是佛、道都講,鬼有五通,除了漏盡沒有,他有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,鬼有五通。這個通的大小與他的福報有關係,他福報大的,他這個通的能力就大;福報小的,他能力就小,不是平等的。這個原因我們不難懂,那就是迷悟差別不一樣。所以,我們不但給人做好樣子,也要給鬼做好樣子,怎麼可以懈怠?怎麼可以懶惰?我們懈怠懶散,鬼神瞧不起你。你還有福的時候,鬼神在旁邊看著,笑你,他不會惹你。到你沒有福報的時候,我們人講運衰了,好運走完了,運衰了,鬼神很可能來欺負你,來找你麻煩,讓你事事都不如意。這個事情就在我們眼前,你只要稍微細心去觀察周邊的人,你就能看出來。

  利益一切眾生,包括鬼神眾,我們拿什麼利益?諸位要知道,最殊勝的利益就是持戒、修定、念佛。你持戒,鬼神尊重你,你是聖人。持戒就是學聖人。大聖大賢,他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你把他記錄下來,就叫戒律。所以我講得很清楚、講得很明白,戒律不是哪個人制定的,你要以為哪個人制定叫你遵守,你就錯了。戒律是性德,你要覺悟、你要開悟了,你的思想行為自然就是這樣。古人常講,性德流露。性德流露記載下來就是戒律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你會歡喜戒律,為什麼?我要恢復性德,我要恢復自性。恢復性德,恢復自性,就叫做成佛,宗門裡面所說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那就是!

  修行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尤其出家,古人說得好,出家這樁事情「非將相之所能為」。這個意思是什麼?「將」是武官裡面的地位,武官最高的地位是元帥,出家,元帥做不到;「相」是什麼?國家的總理,總理、元帥都做不到,你能做到,了不起。為什麼這樣說?將相是世間法,名聞利養沒有放下,貪瞋痴慢沒有放下。發心出家的人,名聞利養、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、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了,將相要不要向你低頭、要不要佩服你?

  我們自己要知道,我們學佛,是不是真的放下?如果沒有真的放下,還跟他們一樣,那他比我們高太多,我們怎麼能跟他相比?我們出家,首先要問問自己,我出家是把佛教興旺起來,還是把佛教滅掉?如果出家不持戒,你就是滅佛法。滅佛法,你的果報就在阿鼻地獄,不是我說的,《菩薩戒經》裡面所講的。你出家能夠興佛法,無量功德。如果不貪戀人間的富貴,你決定修行證果;如果還有少分貪戀人間富貴,你來生得大福報。

  所以「兼利」這兩個字你要懂得,然後才曉得,無論是在順境、是在逆境,你都會很自在,你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,得大自在。所以他「處生死無疲厭」,他得自在。疲是疲勞,厭是厭倦,在六道裡頭,無論是順境、是逆境,無論是善緣、是惡緣,他都不分別、都不執著,所以他不疲不厭。不疲不厭,他就能常生歡喜心,念念生智慧,不生煩惱。智慧能提升自己的靈性,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不在物質,為什麼?菩薩要是以物質供養眾生,就把眾生送到三途去。你要問為什麼?如果用物質幫助眾生,肯定引發眾生永無止境的貪婪。貪心墮餓鬼,嚴重的墮地獄,那就是三途的因。所以菩薩絕對不以物質來幫助眾生。

  物質幫助在什麼時候?在你身體衰弱到極處,到死亡的邊緣了,他來幫助你。幫助你多少?給你一碗稀飯吃,給你一碗水喝。你們看看虛雲老和尚傳記裡面所記載的,老和尚住在南方廣東這個地區,發願朝五台山,五台山在山西,怎麼去?三步一拜,從廣東拜到山西,你就曉得那是多麼苦。走三步磕個頭,磕大頭,要多長的時間才能拜到?差不多要到一年。路上沒人照顧,有時候遇到風寒生病,真的就倒下去了。在曠野裡面,人煙稀少,沒有人救他,菩薩就來了,文殊菩薩。菩薩示現什麼相?乞丐的相,遇到一個討飯的乞丐,看到這個出家人病得這麼重,真的是給他一碗水喝,給他一點東西吃,讓他好好的休息,養養精神,過一、二天再走。這菩薩在物質上幫助他,菩薩沒有送很多錢給他,沒有叫他僱個小驢代步,還是讓他三步一拜,一直真的拜到五台山。

  老和尚問這個乞丐尊姓大名,這救命之恩。乞丐就告訴他,你是到五台山朝山,我的老家也在五台山,他姓文,名字叫吉,吉祥的吉,叫文吉。虛雲老和尚記住了,到五台山之後,到處打聽有個乞丐叫文吉,路上救了他二、三次。人家告訴他,文吉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,他這才恍然大悟。在真正遇到困難生死交關的時候,佛菩薩示現來幫助你,絕對不是送錢給你,絕對不是給很多物質給你,不是的,這個你要懂。

  所以佛教給我們,「以戒為師、以苦為師」。你不持戒,你不能吃苦,你肯定增長貪瞋痴。佛法是要斷貪瞋痴的,你那個貪瞋痴年年在增長,那怎麼行?貪瞋痴增長,就是說你將來死了之後到三途的機會是愈來愈多,為什麼?三途的業因就是貪瞋痴。所以增長不是好事情,你一定要清楚。你學佛將來是到三途去嗎?這不能不知道。

  『若處生死無疲厭,則能勇健無能勝』。清涼註解裡頭說得好,「真俗互違,難合能合」。真是覺,俗是迷,覺跟迷是對立的。難合能合,就妙在這個地方,為什麼他能合?覺而不迷,這就能合。合是和合,現在中國人講的和諧,合是和諧。人與人之間難合,可是菩薩能合。為什麼?只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就能合,如果有分別、有執著,那就難合,道理在此地。有分別、有執著是迷,放下分別執著是覺。覺跟迷能合,迷跟覺不能合,很難合。所以佛菩薩跟九法界眾生能合,九法界跟佛菩薩不能合。那個沒有關係,只要佛能跟他合,他慢慢接受佛的氣分,接受佛的感化,漸漸把自己的性德也開發出來。性德開發一分,你的煩惱習氣決定就少一分。只要你不離開佛菩薩,你只要願意親近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

  什麼叫願意親近?願意親近就是肯學。如果不肯學,沒有用處。我天天跟佛在一起,我不想學佛,我只想佔佛一點便宜,這樣學佛,還是往三途墜落,沒有法子。所以一定要親近佛陀。現在佛陀在哪裡?佛告訴我們,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在。經典不要多,一部就夠了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你只要專學一部經,把這部經念熟,這部經的意思搞明白,搞明白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,慢慢來,一點一滴的了解它,明瞭多少,你要做到多少,你是真的明白;明瞭而做不到,你沒有明白。

  佛家常講「解行相應」,要懂這個道理,解是明瞭,行是做到。我把我所明瞭的都做到,然後再去讀經,又有一層深的意思被你看出來,這樣子行幫助解,解幫助行,這叫解行相應。相輔相成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。然後你才明白這部經的義理無有窮盡。不要說是你一輩子無法窮盡,你就是生生世世、百千大劫也無法窮盡。到什麼時候窮盡?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就能窮盡。大乘教裡面等覺再上去,妙覺位就窮盡了,等覺還差一等。窮盡是什麼樣子?是自己性德圓滿具足,不是外頭來的。從這個基礎上,佛法跟我們講平等,真平等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眾生差別這麼大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。妄想分別執著輕一點的,這個人就有福報、有智慧;妄想分別執著重一點的人,這個人就愚痴,就沒有福報,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所以你哪天真正想通了,戒律、《弟子規》這一類書,原來是自己的性德,自己本有的。我依照這個修行就是恢復自己的性德,你就會非常歡喜學習。並不是哪一個做這本書來約束我,牽著我的鼻子走,我怎麼能服?這麼想,你就錯了,你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了解了,非常歡喜接受,原來這就是我自己的性德,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現在處處反常,那是什麼?自己迷惑顛倒,違背了性德是錯誤,隨順性德,這是正確的。這個道理非常重要,不能不懂。

  我們跟人能相合,那再擴大,我們跟不同國家的人可以合,可以和諧相處;跟不同的族群,跟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信仰(就是不同宗教),都能夠和諧相處,都能夠互相尊重,都能互相敬愛、互助合作,這個世界多美好。能合就美好,不能合,你生活就痛苦了。四地菩薩燄慧地能兼利一切眾生,五地成熟了。所以說難合能合,沒有不能合的。我們世間人看到難,佛菩薩太容易。訣竅在哪裡?我們得問一問,我們也想學。訣竅很簡單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教導我們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你們想想這兩句,是不是菩薩在真俗互違、難合能合裡做到究竟圓滿?就是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。眾生迷惑顛倒,菩薩隨順他,不跟他計較,隨順裡面幫助他,要用身做示範,教導他、影響他。難捨能捨,捨就是放下,菩薩先要做樣子給他看,難捨能捨;難行能行,難行,一般世間人什麼難行?持戒難行,苦行難行,菩薩要示現。我們歷代祖師大德都是給我們做示範的。

  現在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,外出都有車,在從前走路,沒有車。走路辛苦,不怕,但是距離遠的時候,時間長!像我們參加法國的會議,從中國要走到法國,至少要走一年。還要翻山越嶺,你要翻過崑崙山脈,新疆的帕米爾高原、天山;如果走蘇俄那邊要繞道,一年多、二年才能走到。現在有飛機,十幾個小時就飛到,要不要坐?可以,不是不可以。但是怎麼樣?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我一定要坐頭等艙,我一定要得很舒服,那就錯了,為什麼?你還是怕苦。難行,你不能行,難忍,你不能忍,這就錯了。菩薩隨緣而不攀緣,永遠守住這個原則,什麼都好。請你坐頭等艙,沒有感覺到我很舒服,沒有感覺到我很榮耀,你要能把頭等艙跟經濟艙看平等,你就難合能合。

  什麼樣的飲食都能接受,一定要吃怎樣的飲食,錯了。可是到外國,有很多華僑、佛教徒,他都用中國的這些飲食來供養,非常難得,隨緣,他們的一份心。那沒有,沒有,外國人這些東西我們一樣吃,決定沒有分別,這能合。一定要怎樣怎樣,那可麻煩,那可難伺候,那就錯了。所以無論在什麼時代、什麼環境之下,通權達變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決定不讓別人添麻煩,什麼都隨其自然,就好!沒有一個不歡喜,皆大歡喜,這就好。

  所以說「則能勇健無能勝」,勇是勇猛,健是強健,說在什麼地方?說在自行化他。特別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你看現代這個時代,全世界的社會問題,第一個大問題就是衝突,衝突的事件,在家庭、在父子、在兄弟、在朋友、在社會上,領導跟被領導的衝突,鄰里鄉黨的衝突,族群跟族群的衝突,國家跟國家的衝突。原因在哪裡?還不是為了名利,每個人都爭名逐利,他怎麼會不衝突?如果我們把名利捨棄掉,衝突就沒有了。我們把仁義拿出來,仁是什麼?愛人,仁者愛人;義者循理,義是什麼?循規蹈矩,無論做事,合情合理合法,就叫義。走遍全世界,沒有走不通的,這就叫勇健無能勝。所以勇健無能勝,你用的什麼方法?就是用一個仁、一個義,就行了。你只要用這兩個,放下名利,提起仁義,你就勇健無能勝。現在時間到了,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接著看下面第五段,有一首頌:

  【若能勇健無能勝。則能發起大神通。若能發起大神通。則知一切眾生行。】

  清涼大師的註解,我們念一念,「五有一頌,明第六地,悲智不住,般若現前,謂神通攝物,是大悲行,知眾生行,是十二緣生,是大智行」。六地叫現前地,就是註解裡面講的般若現前。般若是智慧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十波羅蜜,般若是第六,第七是方便,第八是願,第九是力,第十是智,後面的四種也都是屬於智慧,是從般若波羅蜜裡面開出來。所以般若稱為根本智,後面這四種稱為後得智,就是方便願力智是後得智。根本智也叫做實智,真實智慧;方便智叫權智,就是善巧方便。

  我們看經文,『若能勇健無能勝』,前面我們用最簡單的言語來詮釋,就是仁義,能夠放下分別執著,能行仁義,就能做到勇健無能勝。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化解一切衝突,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,如果不放下分別執著,這是做不到;放下分別執著,能行仁、能行義,就做到。

  『則能發起大神通』,這個「神通」是屬於定慧,前面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「真俗互違,難合能合」,他用這句話來解釋勇健無能勝。實際上,我們細心去觀察,那就是戒定慧三學具足。三學具足,當然能發神通。所以清涼在此地講般若現前,謂神通攝物,這是大悲行,大慈大悲。在這個地方,我們要說明「神通」兩個字的意義。當然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「通」,通是通達無礙。我們今天沒有智慧,所以說觸事成障,跟人往來處處是障礙,做什麼都行不通;研究經教,也不知道這經典裡面究竟講的是什麼一回事,不能通達。什麼時候我們真的能有神通?你只要能得神通就什麼都通了,神就通了。

  什麼叫做神?神這個字要從篆字來看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這個字左面(是我們自己的左面),「示」字,示現的示。示現的示要寫成篆字,上面是兩橫,上面一橫短一點,下面一橫長一點,這個在篆字裡面就是上字,上下的上。如果是下字,上面一橫長一點,下面一橫短一點,那就是下字。兩橫一樣長,就是二字。所以在篆字裡面,二字是兩橫一樣長的。上面一橫短,下面一橫長,那不是二字,那是上字,上下的上,要懂得這個。這個上是什麼?上天。下面呢?下面是三條,這三條什麼意思?現象、垂象。所以這個示是上天垂象。指示的示,從篆字看是這個意思。我們現在用淺顯的話來說,我們稱之為大自然的現象,這個「上」就是大自然,大自然的現象包括了整個宇宙,都是自然現象。

  這個自然現象,你懂不懂?你要是明瞭、懂得,就通了。你要是不明瞭、不懂,說老實話,今天許多科學家、哲學家,懂不懂?研究、探測,用科學儀器觀察,從數學的理論上來推測,說出很多的說法,都講得頭頭是道,但是怎麼樣?很難叫人心服口服。什麼原因不能叫人心服口服?因為種種科學的推測,都不可以說是定論,這是從經驗當中我們所得到的。前面一個科學家發現的定律,過個幾十年之後,又來一個科學家把它推翻。

  現在講宇宙的起源,科學家的觀察,宇宙不斷在膨脹,在往外擴張,就是這個星系慢慢距離我們都遠了。這個現象,許多科學家在望遠鏡裡面看到,所以根據這個現象來推論,宇宙的起源應該是爆炸,這是幾億年,或者幾十億、幾百億年之前,宇宙是一個大爆炸,現在科學家相信這個。由爆炸形成,一直到現在,還在往外擴張。有沒有收縮的?既然有膨脹,一定就會有收縮,這個收縮是什麼東西?收縮就是現在講黑洞,黑洞是個收縮,宇宙在膨脹。

  佛法說宇宙是怎麼回事情?與這些統統不相干。這是用科學觀察,數據的統計,數學的演繹,得到的這些結論,確實不能完全可靠。佛法是怎麼樣明瞭的?佛法是神通明瞭的,它不是觀察。所以這個宇宙自然的現象,你怎麼樣明瞭它?那就是神旁邊這個字,右面這個「申」,這個申要寫成篆字,你看它有三個像欄杆一樣,這個三重真的很像佛門裡面講的三大類的煩惱: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因為有這三大類的煩惱,所以對宇宙現象你就迷了,就是我們今天講大自然的現象你就迷了。

  宇宙怎麼來的?生命怎麼來的?一切眾生、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?來這裡幹什麼?有沒有主宰?到底有什麼意義?這都是大問題。佛在經典上有詳細的解釋。《華嚴》有,我們還沒念到,前面已經透了不少訊息,後面還有詳細說明。《楞嚴》、《圓覺》、法相的論典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它不是用科學的方法,它是用的看破、放下的方法。佛跟我們講,這三大類的煩惱,佛講得太好了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你沒法子了解。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那你全都明白了,這叫神通。

  所以神當中這一劃,就像寶劍一樣,慧劍。第一個你要突破執著,這是第一個難關。執著就是大乘經上講的見思煩惱,你把這個放下,這一層放下,在佛法裡面叫阿羅漢,你就證阿羅漢果。阿羅漢的智慧雖然不大,但是他的智慧是可靠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佛說,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,就是自己的想法、看法是錯誤的,你不要相信,以為你是正確的,其實你是錯了。證得阿羅漢之後,你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想法、看法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,佛家的標準在此地。

  再往上突破第二層,第二層是分別,分別突破了,佛法裡叫菩薩,菩薩的智慧德能比阿羅漢要大得太多!如果我們三分三分的來說,阿羅漢是三分之一,智慧開三分之一;菩薩的智慧是開三分之二。我們用晚上月亮來比喻來說,大概阿羅漢的智慧就像初三、初四的月亮,菩薩的智慧大概就像十一、十二的月亮,大得太多。再突破最後一層,無明,無明也破了,那就是滿月,十五的月亮,智慧就圓滿。所以,這個申是突破三個難關:執著、分別、妄想。

  突破這三個關,對大自然的現象就通了,就沒有障礙。什麼人能夠放下,什麼人他就通達。所以佛給我們說,這個能力是我們的本能,我們本來通達,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障礙,變成不通。這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德是德能,相是相好,一切眾生是平等的。所以通達宇宙一切的現象,是你的本能,你本來有。科學家這些說法都不是正確的。可是科學不斷在進步,近代的科學家所講的跟佛法有一點相應,譬如愛因斯坦所講的,宇宙之間存在的是什麼?他說只有場是真的,除了場之外,都不是真的。這有一點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很接近。可是這個虛妄的現象怎麼來的?還是搞不清楚。不過也有發現,發現什麼?物質是沒有的。物質沒有,換句話說,現象都不是真的,現象離不開物質,物質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。

  物質從哪裡來的?我們知道場就是能量,能量在稀薄的時候就叫做場,能量在集中的時候,它就變成物質。所以物質是場裡面變現出來的,場是能變,物質是所變。這跟佛法裡面講的法性,法性是能變,所有一切現象叫法相,法相是所變。能變,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,精神還是屬於現象。我們從科學這樣說法,回過頭來看相宗講的八識,我們得到了啟示。八識裡面講四分,阿賴耶的四分,阿賴耶有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、見分、相分,這四分。自證分是本體,就是法性。證自證分是自性裡面本來有的般若智慧,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,就說這個,智慧。德相,見分是德,相分就是現相;見分是精神,德就是精神,相分是物質。科學能有這個講法,跟八識能夠配合,不容易!

  由此可知,科學家也相當聰明,但是他沒有佛講的那麼圓融。他只是發現,發現到「場」,發現這個物質是場變現出來的,場在濃縮狀態之下就產生物質,而物質存在的時間是非常短暫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現象,這是科學家講的,他們講是「相似相續」,這話講得很好,跟佛法講的相應,相似相續,不是真的相續,精神跟物質都不例外。佛法講心法、色法,心法剎那生滅,色法也是剎那生滅。剎那的時間短,短到什麼程度?我們在《華嚴》前面講過好幾次,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,你怎麼知道它的生滅?佛用方便說,我們能體會;佛用真實說,我們完全不懂。

  方便說的是《仁王經》上講的,《仁王經》,佛舉的例子,舉我們這一彈指,這彈指,一彈指時間很短。我們是彈得快的話,我這一秒鐘可以彈四次。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,叫一剎那。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,四六二百四十,就是一秒鐘的二百四十分之一,二百四十分之一秒,叫一剎那,這個速度非常快。我們現在用照相機的快門,有二百五十秒,有這樣的快門。通常一般照相是百分之一秒,比這個慢,它要快一倍。大概我們用五百分之一秒就可以照現在的噴射機,它在天上飛,飛的速度一個小時一千公里,我們把它照下來,好像它沒有動,照下來清清楚楚,好像它沒有動一樣。大概五百分之一秒也能照得下來。

  可是這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,《仁王經》上說的。這個我們可以算得出來,一秒鐘可以彈四次,四乘六十乘九百,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,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生滅。我們這心理的現象、物質的現象,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,我們怎麼能辨別出來它是假的?我們現在看電影,電影銀幕上那個現相,從前用膠片(幻燈片),那個鏡頭開關一秒鐘二十四次。一秒鐘二十四次,我們在電影裡頭,已經迷在這個境界裡,以為是真的,不知道它是幻相。現在一秒鐘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,所以你不知道它是假的,以為是真的。

  我給大家說,這是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為什麼?我們稍稍有一點數學的常識就知道,釋迦牟尼佛這是隨順眾生說的,不是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,不止二十一萬六千次,而是一秒鐘的,真的是億萬分之一,不是二十萬分,不止百萬、千萬,億萬分之一秒,太快了。快到什麼程度?快到生滅幾乎要同時,佛家講生滅不二、生滅同時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你才能了解宇宙萬象的實相。

  明瞭實相之後,《般若經》上給我們講的話,你就肯定了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,不可得;甚至現在外國人講的靈魂,靈魂也不可得,靈魂是屬於見分。什麼東西不生不滅?我們的性不生不滅。所以證自證分是什麼?佛家講的佛性,證自證分就是佛性。證自證分在這一首偈裡面,就是「般若現前」。通達諸法實相,般若現前,這就叫「發起大神通」。所以這個智慧不是修來的,是你自己自性裡頭本來有的,只要把障礙去掉。你能夠放下執著,對於世法、出世法一切不再執著,你的般若智慧透出一點點;再能把分別放下,這個智慧就透出來一大半;最後再把妄想斷掉,就是於一切法不再分別執著,這個智慧圓滿的透出來。

  此地是六地菩薩,距離等覺、妙覺不遠。像這個夜晚,雖然不是滿月,大概也是十三、十四的月亮,接近圓滿,非常的明亮。他應化在世間,有這麼大的智慧,這麼大的能力,他攝受眾生,教化眾生,我們一般人講得心應手,自在無礙,他到這樣的程度,這叫神通攝物。所以我們先要了解,把神這個字要認識,對我們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幫助。這個幫助的是什麼?你就知道應該放下,一定要放下。不放下,那就是六道輪迴。放下了執著,就是放下六道輪迴,證阿羅漢果。沒有執著,就證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。超越六道,到哪裡去?到四聖法界。這個地位是四聖法界裡面的大菩薩,只要再破一品無明,他就永遠脫離十法界。

  末後一句,『則知一切眾生行』。這句話很重要,真正通達明瞭,知曉一切眾生,這個一切眾生是十法界依正莊嚴。眾生這兩個字意思也要搞得很清楚。生是出生、出現,是這個意思;眾是眾緣和合,這個現象就出現。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礦物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乃至大自然的現象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。所以,一切眾生的範圍就太大!包括動物、植物、礦物、自然現象。一切眾生,他的行,行就是動相,動,他不是靜止的,我們今天講他的運作,你就全都明白了。整個宇宙萬有,萬法、萬事,你都通達明瞭,這叫知一切眾生行。

  清涼大師在一切眾生行裡面,特別給我們舉出是十二緣生。十二緣生是緣覺悟入的、獨覺悟入的,比阿羅漢高一個等級,辟支佛。阿羅漢是從四諦悟入的。十二因緣,第一個是無明,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前面一個字是因,後面一個字是果,離不開因緣果報。由名色、六入一直發展到愛取有、老死,一重因果;愛取有又是來生的因,來生有老、有死,有生老病死,這裡面就兩重因果。永遠在循環,說明十法界,特別是六道眾生,非常的明顯。因為四聖法界他離開六道了,也就是說,神識投胎,我們講靈魂投胎,輪迴,輪迴沒有了,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。十二因緣是輪迴裡面的現象,阿羅漢就明白,辟支佛就更清楚,到現前地的菩薩,他怎麼會不清楚!

  了解十二因緣,就是對於整個宇宙的,我們常常講「性、相、理、事、因、果」,我們通常用這六個字把整個宇宙現象包括。性能生,法性;相是法相,所有一切現象都叫做法相,法相是所生、所變。性是能生,識是能變,識就是性迷了,帶著無明,變成阿賴耶。法性能現,阿賴耶能變,把法相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,它能變。而能現、能變幾乎在同時,正是剎那之間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進化就講不通。所以世間這些科學家,他們這些定律,一些理論,只能在某一個階段,它是階段性的,好像滿有道理;超越這個階段,它就講不通。不像佛法,佛法跟你講的這些道理,永恆的,那叫真理。無論在哪個法界,無論在哪一尊佛的剎土,永遠不會變,正確的,所以叫正知正見,所以稱之為佛佛道同。今佛跟古佛,此佛跟他方佛,所證、所說完全相同,絕對沒有兩樣,所以說佛佛道同,就這個意思。他怎麼知道?佛講得好,這個知是真知,是你自己本來有的,只是你現前迷失了;迷失不是真的失掉,只要你把迷放下,你的智慧德相就現前,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我們要多想一想,是很難,但是還是可以體會得到。你要能體會到,你要能信,最重要是你要能信,你能夠理解,你能信,怎麼樣?趕緊放下,沒有別的,放下就是。經論上說,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你能把煩惱習氣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放下一分,不要多,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就透一分,你放下兩分就透兩分。為什麼有人智慧高很聰明,有人很愚痴?愚痴就是煩惱重。智慧高的、悟性高的,沒有別的,煩惱輕。煩惱輕是什麼?他對於一切人事物不在乎,那就是放下,不那麼執著,不是斤斤計較。斤斤計較的人沒有智慧,大而化之的人,智慧就比他高多了,不執著。得來,沒有什麼歡喜;丟掉,決不會心痛。永遠保持你心地的清淨、平等,這生智慧不生煩惱。

  你接觸佛法,這是緣,有緣接觸佛法,一接觸你就能通達。尤其祖師幫我們這個忙,幫忙就是給我們加一點註解,怕這個經的意思我們不能體會,我們這一看祖師註解就能看得懂,就能明瞭。你能夠明瞭之後,你就放得更多;放得更多,你智慧就又增長。看破是智慧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又幫助看破。看破放下,放下看破,如是輾轉,相輔相成。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用什麼方法?就是這個辦法。這辦法好,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,頭一天見面,他就把這個方法告訴我,只要依教奉行,決定有效果。

  我這五十年來,時時刻刻記住他老人家的教誨,認真努力奉行,所以才有這一點成就。愈是到晚年,對這個事情,諸法實相,愈來愈清楚,愈來愈不在乎。我們一般人講,放得很徹底。得什麼好處?得大自在。身心沒有罣礙,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,沒有得失。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小環境、大環境,愈來愈清楚,愈來愈明瞭,知一切眾生行。我們自己才知道如何去隨順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如果一無所知,你怎麼恆順法?知道就好隨順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