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十七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067

 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八頁第一行,我們從頭看起:

  「復有無量諸大龍王,所謂毘樓博叉龍王,娑竭羅龍王,雲音妙幢龍王,燄口海光龍王」,昨天講到這個地方,今天接著看第五尊:

  【普高雲幢龍王。】

  在四天王表法裡面,西方廣目天王他就是大龍王,此地講的毘樓博叉就是廣目天王。用他們來表多變的社會、多變的人事,龍是善於變化的。社會的變遷、人事的變化,都是在一切眾生錯誤的想法與看法,這種差錯就引起人與人之間不能夠和睦相處,乃至於影響到我們居住的環境、居住的地球也產生許許多多變化,災變。這些變化的緣由,我們在過去曾經講過很多次,說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。人心善良,依報的環境就好。我們看到《華嚴經》上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,在《無量壽經》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,人家的居住環境為什麼那麼樣清淨莊嚴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那個地方的居民都是上善之人,不是普通善,上善。上善之人的思想業感,當然感到清淨莊嚴的居住環境。

  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一切眾生,想的是什麼?做的是什麼?正是世尊在經上講「五濁惡世」,尤其是現前濁惡已經達到極處,所以世間的災難災變層出不窮,一年比一年多,一次比一次嚴重,我們還能夠不警覺嗎?今天我們已經不談生死問題,有生必有死,誰能夠逃得過生死這個關口?今天我們最重要的問題是,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所以我說出死生事大,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投生,這才是我們現前頭一樁大事。死了以後,擺在我們面前十條路,十法界。這十條路我們如何取捨,那就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、修的是什麼行,這個要緊。現前這個道場,講堂跟念佛堂,提供我們最好的條件,讓我們在重大災變的時候可以選擇成佛之道。在講堂裡面聽經念佛,我們的心跟佛心相應。這個道場是提供大家作佛的道場,你願意來作佛,你就到這個道場來,殊勝無比。

  下面這尊龍王名號叫『普高雲幢』,他確實表這個意思。「高」,位高,十法界裡面,佛菩薩的位次位高,德高、行高,加一個「普」,樣樣都高。樣樣高,會不會產生傲慢?世間人樣樣高了,傲慢心就跟著增長,那就錯了。樣樣都高,還要顯得謙虛恭敬,他底下有「雲幢」。由此可知,菩薩的修行,一定是向純善這個方向、這個目標去精進,即使功德圓滿,心裡面也一絲毫都不執著,若無其事,那才叫真的高明,跟我們凡夫不一樣。凡夫小小有一點成就,就值得驕傲了,這是凡夫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扎根,都不能成就的因素。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諸佛菩薩成了佛,毘盧遮那佛有沒有驕慢的念頭?阿彌陀佛有沒有驕慢的態度?沒有。他為什麼沒有?他清楚、他明瞭,一切眾生跟他是平等的;他不比別人高,別人也不比他矮一截。平等法,你從哪裡去驕慢?佛跟我們講生佛平等,眾生跟佛平等,性相平等,理事平等,無有一法不平等。不但理平等,事也平等,這話通常說得少,很少說,華嚴會上那就說得多,華嚴會上講真話,跟我們說明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相是平等的。

  你要說是理上平等,也許我們會點頭,理是什麼?法性變現出來的,能變的是平等。所變的怎麼會平等?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跟我們較量,福德也顯示出不平等,一個乞丐跟一個帝王相比,怎麼能平等?帝王跟忉利天主相比,怎麼能平等?這是事相。不平等是隨順眾生說的;隨順如來說的,平等。怎麼平等?乞丐、帝王,乞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他也是虛妄的;帝王凡所有相也是虛妄,虛妄跟虛妄怎麼會不平等?《般若經》上講得更清楚,講這些現相、事相,事相是因緣所生,無有自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它怎麼不平等?這個平等,凡夫、二乘、權教菩薩看不出來。誰能看得出來?法身大士。所以法身大士他不是不修行,天天修行,積功累德,斷惡修善。斷惡沒有斷惡的意念,修善也沒有修善的意念,只知道應該這個做法,法爾如是,確實沒有起心動念,這叫普高雲幢。

  所以從菩薩名號裡面來看,我們也很清楚的體會到,這不是凡夫,不是權小,最低的地位是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還不是普通的,地上菩薩的境界,說得更貼切一點,十地菩薩的水平。菩薩在此地顯示給我們看,就是要告訴我們,我們要向他學習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而不著相,永遠尊敬別人。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,對佛菩薩禮敬,對好人禮敬,對惡人也禮敬,對陷害我們的人也禮敬。為什麼?「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所以我的禮敬也是平等法。普賢菩薩告訴我們,對於惡人惡事不讚歎,但是要禮敬;善人善事讚歎,稱讚如來,他的德行與如來相應,我們要稱讚。與如來,如來就是性德,與性德不相應不讚歎;沒有說不恭敬,沒有說不供養,還是要供養,還是要恭敬,只是不讚歎而已。不讚歎是怕影響社會大眾,因為對惡人、惡法也要讚歎,世間人就迷惑了,善惡不能辨別;不讚歎,世間人曉得這是惡,不應該做,意思在此地。你看看佛菩薩修行,他多麼含蓄,他沒有批評,他沒有毀謗,只是不讚歎而已。除了不讚歎之外,其餘九條都修,對他有禮敬、有供養、有懺悔,樣樣都具足。這是菩薩心、菩薩行業,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第六尊:

  【德叉迦龍王。】

  『德叉迦』是梵語,他的意思是能害,就是傷害,有能害、有所害的意思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這些龍他是八部鬼神之一,龍的瞋恨心很重,如果他是用瞋恨的眼光來看人,那個人就要受到毒害了。經上講,他以瞋恨看人畜,人畜皆亡,都不能活命。龍他能害人,能害眾生,一切眾生被他所害。這個德號裡面他究竟顯示什麼意思?這個意思是雙關的。對於惡人,他用一種惡的手段幫他消業障,這是菩薩法。正如同末後五十三參裡面甘露火王,甘露火王是個國王,這個國王脾氣很大,瞋恚心很重,以非常殘酷的手段,對治犯過失的人,沒有饒恕的。善財童子去參訪,對他有禮敬,沒有讚歎,為什麼?他代表貪瞋痴裡面的瞋恚,跟德叉迦龍王是一類的人物。可是這些人是諸佛如來示現的,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,有的人你對他慈悲不能幫他改過,惡人要用惡的方法來對治,他就乖了,他就回頭。由此可知,貪瞋痴雖然是三毒,用得妥當能治病。

  所以在教學裡面,我們也時常聽到恩威並施。學生有性情很好的、很善良的,老師對他很慈愛,他蒙得老師的慈愛,他懂得,他會努力精進,不辜負老師的期望。有一類頑皮的學生,老師對他慈悲,不但不能治他的病,他變本加厲,這個老師好好先生可以騙他。所以老師對這一類的學生要用嚴厲的處罰,他才不敢越軌。所以教學是一昧慈悲、一昧溺愛,這學生就完了。現代有許多家庭,作父母的常常感歎兒女不成器,心裡看到很難過。什麼原因造成的?溺愛造成的。從小嬌生慣養,現在生活富裕了,小孩要什麼都給他,樣樣滿他的願,父母對小孩有求必應,這還得了嗎?養成一種依賴性,沒有自己創業的精神,沒有魄力,這小孩怎麼能成器?我們看看歷史,中國、外國幾乎都差不多,英雄豪傑都是在貧窮苦難裡面煎熬出來的,歷史上的偉人幾個是富貴家出來的?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。我們體會到這個意思才曉得,諸佛菩薩度眾生,特別是在《地藏經》上看到,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示現在餓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裡面作鬼王,幫助這些造作極重罪業的眾生幫他消業,業障消除他才能脫離三途,才能夠恢復人天的果報,這正是一種惡度。另外一個意思,龍常常犯過失,能害眾生,一切眾生為他所害,菩薩示現為大龍王,教導他們,不准許他們傷害一切眾生,這又是一個意思。這些意思統統都具足,統統都有。第七尊龍王:

  【無邊步龍王。】

  這個名號的含義比較難體會。『無邊』意思比較好懂,『步』在此地代表什麼?步在此地代表行。「無邊步」,盡虛空遍法界,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哪個地方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,有能力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。也正是佛菩薩,所謂是應以龍身得度,他就現龍身而為說法。說也不一定是說,往往示現這個形狀,令一切眾生接觸之後有所感悟,他有感動、他有領悟,這也是屬於說法,也是屬於度眾。沒有地方他不能到的,龍能變大身、能變小身。他變成微細的小身,往往我們一般人不能夠覺察。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遇到一些小爬蟲,我們也不能夠欺負牠,說不定這個小爬蟲是龍王變現的。這些事情確實常有,這些諸佛菩薩在世間示現,以種種身分出現在世間。

  我們學佛的人,常常讀誦《華嚴》,看到這些爬蟲就合掌阿彌陀佛,可能牠是龍王變現的。是不是真的龍王變現的?相隨心轉,你如果認為牠是龍王變現的,牠真的就是龍王變現的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心想什麼就現什麼境界。凡夫心裡面想貪瞋痴慢,心裡面所想的自私自利,這個想不好!諸佛菩薩變現殊勝的境界,被他那個想攪亂了。諸佛菩薩所示現至善的境界,至善圓滿。只要眾生存善心,存好一個心,你能跟佛菩薩善意相感,依報的環境就非常美好,得佛力加持。非常可惜,我們不懂佛的意思,偏偏跟佛相違背。佛的善心善行,我們得不到受用,反而在這裡面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受無盡的苦報,這是經上常說的可憐憫者。下面第八尊:

  【清淨色龍王。】

  『色』是色相,『清淨』的色相就好。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面,每天所接觸許許多多的人物,可惜我們沒有天眼,我們沒有他心通,如果有天眼、有他心通,你必定會常常見到,人群當中有佛菩薩,也有妖魔鬼怪,同時出現。我們的心行善良、清淨、慈悲,你看到的諸佛菩薩多,妖魔鬼怪少,他們少。如果自己的心行邪惡,你看諸佛菩薩少,妖魔鬼怪多。沒離開我們的生活圈子,事實的真相確確實實如是。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,必定會斷惡修善。斷惡修善從哪裡斷起?念頭,念頭善,你的行為當然就善。念念與佛相應,念念與經教相應,所以自己色相端嚴,清淨心現的相清淨,慈悲心現的相慈悲,真誠心現的相真誠,這不就是相隨心轉嗎?相能隨心轉,體質也隨心轉。過去,好像是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裡頭有,印光法師聽說諦閑老和尚生病了,諦閑老和尚是天台宗講經說法的法師,印光大師給他寫封信:「你是講經法師,怎麼可以生病?」這個話我們聽起來感覺得莫名其妙,講經的法師他也是人,他怎麼會不生病?印光法師講,講經的法師、真正修行人不應該生病。如果你真的生病,是示現,用生病這個方法度眾生;如果不是示現的話,你就不可能生病。這個意思就深。

 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那個身,實在講也是金剛不壞身。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三身一體。法身就是報身、應身,應身就是法身、報身,我們凡夫有差別,覺悟的人沒有差別。不但色相體質清淨,他居住的環境也清淨,居住的國土也清淨,境隨心轉。我們在此地要學的,一定要學清淨色。他為什麼不說清淨心,他要說清淨色?清淨心是能現,清淨色是所現,能現是因,所現是果,從果就看到你修的因殊不殊勝;換句話說,正是你修行成績的表現,拿出成績來給別人看。成績就在我們色身上,就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行為上,看你修行的功夫,看你契入的境界。功夫得力了,必定契入清淨平等的法界,這是你真正得受用。第九尊:

  【普運大聲龍王。】

  『運』是運行,『普』是普遍,『大聲』是說法,音聲遍虛空法界。我們聽這句話都感覺得很奇怪,音聲是屬於振動的現象,振動的波距離愈遠波就愈微弱。我們在此地說法、談話,遠處的人聽不見,為什麼?距離遠了,音波傳到那個地方就變得很微弱,這是我們講的物理現象。可是心理的現象就不一樣,明白物理現象的人很多,科學家都知道,懂得心理現象的人就少。我們今天在此地說話,很小聲的說話,悄悄的在說話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聽得清清楚楚,那是怎麼回事情?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遠,音波傳過去根本就聽不見。但是我們要問,波會不會達到西方極樂世界?決定達到,達到那個地方波已經非常微弱了,幾乎接近於零。可是西方世界的人心地清淨,極其微弱的波動他都能收到,他都能聽得清楚。就從物理現象上來說,也沒有障礙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事事無礙。言為心聲,心的波動就沒有強弱之分,也沒有遠近之分,這裡音聲才發,已經周遍法界了,速度之快幾乎同時。

  所以佛才跟我們講,時空是我們凡夫妄想裡面產生的,不是真相,不是事實,用現代的話,純粹是一個抽象的概念。諸佛菩薩契入真實的境界,遠離虛妄,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法界,一真法界。一法界裡面沒有遠近、沒有先後、沒有次第,佛在大經裡面講剎那際,將來到《十定品》要細說。這情形正如同我們這個身是一體,如果身任何一個部分被一根針刺了,被一個小蟲咬了,全身都感覺得疼痛。諸佛菩薩在真實法界裡面的感受就彷彿如是,所以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、都清楚。

  這樣才發「大聲」,大聲就是經上常講的獅子吼,為一切眾生說微妙法。法決定是微妙的,微妙的意義,非有非無,說而無說、無說而說,這是微妙。塵說剎說,永遠沒有間斷說,這是微妙。《華嚴經》確確實實展現出這個現象,讓我們體會。根利的人、聰明的人體會到,體會到,那與一真法界就接近,再加一把勁,用點功很可能就契入,入這個法界,末後一品「入法界品」。入才有用,真正得受用,你沒有白學;不入不行,一定要契入。這個入,確實只有根性利的人,什麼叫根性利?煩惱輕的人,也就是真正能夠放得下、看得破的人,這種人容易契入。如果我們放不下、看不破,世出世間法裡頭只要有一法放不下,你就不能入法界。不能入法界,還搞六道輪迴,這一定的道理;由此可知,入法界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。

  怎麼入法?我們可以參照各宗派的經典,細細的來較量、來觀察,意思就比較清楚。相宗所說的是轉識成智,轉識成智就入法界;法界是四智菩提,那是真正的法界。虛妄的法界是六道、十法界,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虛妄境界,正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為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,是幻境,夢幻泡影。如果你轉識成智,那你就住真境。真境,法相家所說,阿賴耶的相分,這是真境,縱然不是純真,跟真是非常靠近,也就是自性的相分。這裡面沒有產生變化,所以這個境界是真實的,叫一真法界。相宗怎麼入?轉識成智。教下怎麼入?斷煩惱、證菩提。教下用的方法跟禪宗很接近,也都是屬於禪。教下所修的止觀,止是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觀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自性的般若現前,那是觀,教下常常用這個功夫。這個功夫說得更淺顯一點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鍊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鍊這個功夫。又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,裡面是真用功夫,修清淨心。功夫逐漸深了,功夫得力,功夫深了,沒有一絲毫勉強,這個境界也能現前,那你就得定,這叫得定。得定就是得清淨心,就是明心見性,清淨心是真心。真心現前,真心起用,自自然然就觀照,照見了。這是教下契入的過程。

  我們淨宗方法就更巧妙,一句佛號念到底。怎麼念法?專注在這句佛號上。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很清楚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專念就是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沒有,那才叫一向專念。發菩提心,菩提心是覺悟的心,徹底覺悟了,覺悟這個世間苦,覺悟這個世間虛幻不實。一心稱念,你才能夠功夫得力。開始學習勉強,幾時到了不勉強,這個心也清淨,妄想分別執著也都不起來,不勉強它也不起來。這一句佛號,一點不勉強,自自然然就會念出來,這叫功夫成片,是你念佛的功夫開始得力。你可別歡喜,為什麼?很淺,不深,一歡喜功夫就沒有了,就不見了。歡喜是什麼?歡喜是煩惱現前,才有一點功夫,煩惱就起來了。歡喜是七情之一,喜怒哀樂愛惡欲,七情。萬不可以傲慢,我清淨心現前,我不念也聽到佛號,你們都沒有,你們不如我,貢高我慢也現前了。動了這個妄念,你那個功夫很快就失掉。功夫得力,境界現前,佛在《楞嚴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這個境界現前,根本不理會它,若無其事,好境界!根本就不必理會。知道這個功夫很淺,並不深,不值得去理會它,永遠保持著清淨心,這就對了,正確了。

  所以往生的條件是兩句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。如果你有一向專念,沒有菩提心,那就是古人所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不能往生。有菩提心,不肯一向專念,也不能往生。兩個條件必須具足,這才能往生。《無量壽經》「三輩往生」這一品裡面,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乃至於一心三輩,佛都是這樣教導我們。我們才真正明瞭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基本條件,是要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;一向專念就是一心念佛。念佛法門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讚歎的、所宣揚的,真的是「普運大聲」。我們將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,與普運大聲相應,與諸佛菩薩的心願相應,與諸佛菩薩的教學相應。這樣自自然然就得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,我們做的跟他相應。末後這一尊:

  【無熱惱龍王。】

  『無熱惱龍王』,在梵文裡面是阿耨達池龍王。阿耨達池在哪裡?佛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在雪山,雪山就是喜瑪拉雅山。喜瑪拉雅山是高原,高原裡面有個很大的湖泊,書本裡面記載叫池,實際上是大湖。這裡面這一尊龍王,他無熱惱。我們知道雪山,喜瑪拉雅山的積雪終年不化的。我在加拿大看過冰河,那個冰是一年四季不化的。在冰河裡面有大湖,這裡面的龍王無熱惱。熱惱是煩惱,貪瞋痴都是煩惱。龍本來就是煩惱很重的,煩惱不重怎麼會墮落到這一道?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多,心裡面有毒害之心,就容易墮在這一道。虎狼蛇蠍這都是有毒的,龍也是有毒的,而且毒性很大。龍吐的氣都能傷人,傷畜生,你說那個毒多大!這是三毒煩惱重的。

  「無熱惱龍王」,這個名稱我們一聽就曉得,佛與大菩薩示現在龍這一類眾生裡面,龍是屬於畜生道,你要度這一類畜生,一定要現同類身。諸佛菩薩示現大龍王,龍都有毒,心裡面充滿了三毒煩惱。大龍王很慈悲、很清淨,沒有毒害,用這個方法來度這些龍眾。這些龍眾是誰?恐怕我們自己也是其中之一。我們一天到晚還有貪瞋痴慢,還有三毒煩惱,你能保證你死後不墮落到龍中嗎?菩薩示現這個身,示現這個法門,是警惕我們,讓我們聽到、讓我們看到經文,回光返照,自己好好反省反省、檢點檢點,我們現在心裡三毒煩惱重不重?如果三毒煩惱重就很麻煩,念佛修行,念佛修行很好,不能往生,到龍眾裡面去投生。龍的福報很大,把你一生所修的變成有漏的福報;福報大的當龍王去了,福報小的,龍子、龍孫,搞這個去了。所以讀這些經文,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,一定要斷煩惱。煩惱斷不掉,我很想斷,斷不掉,愈斷愈多。好像不斷還沒有,愈想斷愈多,這是怎麼回事情?不是說你想斷的時候就多,你想斷的時候發現你煩惱多。你在沒有念頭想斷煩惱的時候,你煩惱就那麼多,但是你沒有去發現,它就這麼多。想斷煩惱,才發現這麼多。多不怕,愈是多,愈要用功夫去斷。

  斷煩惱的方法,佛教給我們三個方法:戒、定、慧。戒是把煩惱控制住,約束它,這是用很勉強的方法來防範。如果因戒得定,你戒的功夫得力,持戒功夫得力,得力了定的境界現前,不必要勉強,煩惱也不起作用,那就真正把煩惱伏住,煩惱不起作用。但是煩惱的根沒斷,定能夠控制煩惱不能斷根,定能伏住它。定愈深,你伏的時間愈長久,伏的效果愈大。要用什麼方法斷煩惱?要智慧。《般若心經》大家常常念,《心經》開頭一句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煩惱就斷了。怎麼斷?照見就斷了,它就沒有了。煩惱到哪裡去?煩惱變成菩提,轉煩惱為菩提。說老實話,煩惱不會斷,煩惱是性德,那一斷性德就沒有了。說斷煩惱是煩惱轉變成菩提,這有智慧照見。我們沒有智慧,我們沒有辦法照見,把自性裡面的菩提都轉變成煩惱。所以諸佛菩薩得菩提之受用,沒有煩惱的傷害。我們今天受煩惱的傷害,不得菩提的作用。你想想看,凡夫跟佛就是那一念的轉變。所以大乘經裡面常講,聖凡不隔毫端,就是那一念之差。這一念你能不能轉過來?轉過來,超凡入聖,你就不是凡夫。希望你能夠轉得過來,轉過來就是大徹大悟。

  我們為什麼轉不過來?習氣太深,無量劫來的習氣,養成一種習慣。雖然聽經聞法,好像閃電一樣放了一道光,忽然覺悟,可是第二念馬上就迷了,快得很。這種現象我想很多同修都有,聽的時候忽然覺悟了,再一低頭又迷了。可是你要曉得,你這一念覺悟雖然是短,一剎那的時間,很可貴。為什麼很可貴?你無量劫來從來都沒有閃一次光,現在居然閃了一次,有一次就有第二次,有第二次就有第三次,然後愈來愈多,愈來愈密集。這就是我們常講,「積小悟成大悟,積大悟成徹悟」,這是中下根性人普遍的現象。上根、利根才能夠豁然大悟,我們講頓悟。頓悟頓超,這種人少,非常稀有,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。漸悟的人很多,我們剛才說的現象是漸悟的現象。漸悟最重要的是緣,每天讀經,每天聽經,這個緣就殊勝,你那個光一閃的機會就多,次數就慢慢密集了。緣,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

  諸位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你給眾生做得度的因緣,這個功德大。古人懂得,現在人似懂非懂。古人懂得,肯發心建道場。古時候的帝王以國家的力量來建大道場,諸位在中國要去觀光,寺院觀光,你往往看到寺院的匾額上面寫著「敕建」,那就是皇帝下命令建的道場。還有一些道場是地方上大富長者,他們懂得建寺安僧,讓出家人身心安穩,他能在這個地方修道,成就他們。這也正是佛法裡面常說,「法輪未轉,食輪先」。修行人如果生活不安定,天天為生活憂慮,他這個心怎麼能定下來?怎麼能夠修行?除非是根性很利的人,他是隨遇而安,那種人行。一般中等人不行,明天沒有得吃的時候他就憂慮,他阿彌陀佛都忘記了;中等根性的人不行,一定要照顧他的生活。

  所以古代這些大富長者們,他們學佛,他們明白,往往把自己的家宅捐獻出來做道場。像宋朝司馬光,司馬光的晚年,就把他自己家裡面的房地捐獻出來做道場。中國古代很多。在近代,像民國初年,清末民初楊仁山居士,把他自己的房子捐獻出來做刻經處。諸位現在如果到南京去參觀「金陵刻經處」,那就是楊仁山的私宅,捐獻出來做道場,流通經書。刻經處裡面也有一些出家、在家學佛人,在那個地方做研究工作,他提供你研究的環境,使你身心安穩,你可以在那裡住多少年,成就你的學問。這就是真實功德。古人建道場一定有真正修行人,是為真正修行人提供的。不是說建個道場,再到外面去找修行人,那個事情叫攀緣。不是去找人,看到真正有人在這裡修行,所以才建道場。沒有修行人,你建道場,道場建好之後裡面打架,爭權奪利。那是什麼道場?那是惡道的道場,三惡道的道場。

  我過去在台灣遇到過,出家人,老師父派他的徒弟到處去化緣,建道場。道場建好之後,這些徒弟每個人都化了不少錢,在老和尚面前,我化的錢比他多,我要做當家師;那個人說,我化的緣也不少,我要當維那。彼此天天吵架,擺不平。所以李老師常說,道場沒建的時候,大家在外面化緣,同心同力來建道場,各個都是菩薩;道場建好之後,各個都變成羅剎。這樣的心行,將來到哪裡去?三惡道去了。出錢出力的那些人,他不是成就你作菩薩、作佛,成就你墮阿鼻地獄;那個出錢出力的人也有罪過。你不出錢不出力,他的道場蓋不成,他還是真正修行人,還在那裡修苦行,還修得不錯。你這一供養,就把他供養到阿鼻地獄去了。

  所以佛知道,佛慈悲到極處,教導你們在家同修對出家人供養,四事。你是真正成就這個出家人,幫助出家人斷貪瞋痴慢。四事供養,他沒得吃,你供養他一缽飯;他沒有衣服穿,你供養他一件衣服;他生病了,你供養他醫藥;他晚上睡覺,供養他鋪蓋,四事供養。沒有說供養房舍,沒有!你們大家出錢出力,寺廟蓋好了,宮殿似的,富麗堂皇,他在裡面過皇帝的生活,你們在家信徒跟他比差遠了。這種生活一過的時候,貢高我慢,自己以為不得了,造罪業!沒有錢的時候有道心,一有錢的時候,迷了,就造罪業了。出家人發心出家的時候,哪個不是好出家人?各個都是的。後來為什麼變質?都被信徒供養供壞了。

  古時候人不一樣,古時候人富麗堂皇的宮殿是供養佛的、供養大眾的。講經說法,大家在一塊修行,修行的道場富麗堂皇。自己住的地方,寮房很小。住持,寺廟裡面的領導人,他住的房子多大?叫方丈。居住房子中最大的,寮房最大的;一丈,四方的,方丈。建築很平常、很簡陋,叫方丈。所以寺廟建得再好,是供養大眾的,是供養佛菩薩形像的,不是供養我的。裡面出家人絕對沒有這個念頭,那是供養我的,沒有!生活非常簡單。世間人講求營養,修行人不講究營養,他講求清淨心;吃飽就行了,沒有挑剔的、沒有選擇的。所以現代人修行,為什麼比不上古人?沒有古人那種成績,那樣的成就?現在修行人養尊處優,生活太富裕,對這個世間貪戀。古人再大的道場,生活都很清苦,對世間沒有留戀,他有出離的心。現在人沒有出離的心,如果念佛聽說阿彌陀佛來接引,不去念了,這還得了,這要死的。口裡是希望往生,真的阿彌陀佛接引的時候,趕緊躲起來,深怕見到,口是心非。

  我們要先了解這個狀況,我們這個地方要建念佛堂,念佛堂為什麼要建?看到真正念佛的人這麼多容納不下,這才建念佛堂。不是我們建了念佛堂之後,再去找人來念佛,不是的。念佛堂建好之後供養誰?供養我們現在四樓念佛的這些同修。外面到這裡來,那是來參學的。這裡面念佛的是真正要求往生的,真正想作佛的,不一樣。還有同修來打聽,將來念佛堂的房間,是一個人一間房,還是幾個人同住一間房。這個事情,李居士今天晚上回來,明天我跟他好好研究研究。一個人一間房,不能往生,他在裡面享福。從前中國寺院叢林,清眾住廣單,廣單是通鋪,那才能成就。一個人一個房間,不可能成就,為什麼?門一關起來,打妄想。大家統統晚上睡在一起,睡得規規矩矩的,依眾靠眾。你不規矩,大家都看到你,沒有胡思亂想了。

  祖師大德想的方法好,我們的毛病他都知道,都做出防範,所以一定要做廣單,才能真正有成就。到這裡來是念佛的,不是來享福的。這個地方享福,你有多大的福報,你能夠在這裡享福?十方的信眾善信恭敬供養,你到裡面去享福,那還得了!所以一定要了解。我記得有一年,我在香港講經,聖一法師來告訴我,大陸上現在有些廟恢復了,也就是為住眾寮房的事情向聖一法師請教。聖一法師立刻就告訴他,決定不能夠一個人一個房間,決定要做通鋪,還是雲水單;不知道是哪個道場向他請教?聖一法師是個修行人,非常難得,我很尊敬他,也很佩服他。今年他的身體不太好,我也鼓勵他發大心。他對於中國佛教復興貢獻很大,做了很多好事情。

  所以記住,一定要修清淨心,要以無熱惱為我們修行的標準。無論修行哪個法門,煩惱現行就錯了。尤其是心裡一點不高興,完了,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佛經也常講「火燒功德林」,你所修積的功德全都毀掉了。問問你修的是什麼?你真正修行,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,逆境裡面不生瞋恚心,你有功夫。功夫不是說你每天念多少部經,念多少聲佛號,不是的。真的功夫禁得起境界的考驗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還能保持著心地清淨、平等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為外境所動搖,這叫功夫,你修行有功夫。經念得再多,一天念十部《無量壽經》、念十二部《無量壽經》,他還打妄想,他還自私自利,他遇到不高興的事情還要發瞋恚心,還想種種方法去害人,造阿鼻地獄的罪業。那個經念得有什麼用處?佛號念得有什麼用處?

  真正功夫是在日常生活當中。《華嚴經》到末後五十三參,善財童子學什麼?歷事鍊心。什麼樣的人他接觸,什麼樣的事他也接觸,在接觸裡面鍊清淨心,這叫真功夫。過去方東美先生讀《華嚴》,無比的歡喜讚歎,他把《華嚴經》看作是哲學概論,他學哲學的。他說《華嚴》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哲學概論,裡面有理論、有方法還帶表演。在歷事鍊心當中,成就真實的智慧,禁得起考驗的智慧,這不是假的。所以他在晚年,在學校裡面開「華嚴哲學」。他在台大、在輔仁大學博士班純粹講佛法,大乘佛法《華嚴》是他的教材。

  所以無熱惱就非常重要,我們要常常反省、常常檢點,還生不生煩惱?煩惱的心才動,趕緊要懺悔。怎麼懺悔法?念阿彌陀佛,那個念頭一轉,轉成阿彌陀佛,把你的妄念、貪瞋痴的念頭,把它壓住了。一句阿彌陀佛喚醒自己,把煩惱壓住,這個人叫會用功。功夫得力,在一切順逆境界裡面都不起心動念了,順境不生歡喜心,逆境不生煩惱心,功夫得力。念佛人到這個境界叫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,你就有把握了。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一句話,我們要常常記住。

  【如是等而為上首。其數無量。】

  這一句是總結,意思跟前面一樣。末後這一句:

  【莫不勤力興雲布雨。令諸眾生熱惱消滅。】

  這地方跟「無熱惱龍王」表法的意思完全相應。龍,在過去大家觀念當中,都是興雲布雨的。乾旱的時候,大家都要到龍王廟去求雨。管這些雨水的是龍王,他們是『勤力興雲布雨』。雨水要下得適時適量,大地眾生才能得到它的滋潤,欣欣向榮。如果雨水少,或者雨水過多,都造成災害。像大陸上最近發生嚴重的水災,龍王負不負責任?他真有責任,他為什麼下這麼多雨?為什麼害這麼多人?眾生心念業力與天地鬼神有感應。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,貪愛感得水災,瞋恚感火災,愚痴是風災。佛經上常講的三災,水火風三災怎麼來的?眾生貪瞋痴達到飽和點,三災就現前。如果每個人都能拔除心裡面的三毒,外面哪裡會有三災?不可能。

  所以天地的災變,實在是由於人心,我們三毒煩惱太重。在這個社會,許許多多的眾生都充滿貪瞋痴三毒,佛菩薩示現的龍王遠離了,那些惡的龍都來了,這事情就麻煩大了。善神遠離,魔鬼下凡了。佛菩薩為什麼遠離?眾生造的業太重,佛菩薩不能不離開;如果不離開,眾生造的業更重,離開是慈悲。為什麼說不離開造業更重?眾生毀謗佛菩薩、侮辱佛菩薩,根本就不能夠接受佛菩薩,在這種情況之下,佛菩薩遠離,不讓眾生造業。所以佛菩薩示現是慈悲,離開還是慈悲。佛菩薩離開了,妖魔鬼怪現前了,這些惡魔、惡鬼他要傷害眾生,眾生要遭劫難。這個劫難,實實在在講,它的真因是業感變現出的境界,這些妖魔鬼怪他做增上緣而已。是我們心裡邪惡,把這些妖魔鬼怪找來了。如果我們心正,妖魔鬼怪趕緊就離開,邊都不能夠沾,他怎麼敢傷害你?所以是我們自己心邪、心不正,才招來這些災難。

  這些是善神,是諸佛菩薩化現的,他們興雲布雨,『令諸眾生熱惱消滅』,這個好!所謂是風調雨順,五穀豐登,這是善心感得的善神。這句話也有雙關的意思,外面所現的是行雲施雨,散去炎熱的毒害。這幾天新加坡陰天,常常有雨,所以我們感覺得很清涼、很舒適。如果是大晴天就很熱,熱就叫人生煩惱,也容易得傳染病。所以這個雨就很適中適時,對於一切眾生有利益。菩薩的內心大慈大悲,慈,佛門常常用雲來比喻,慈雲;法雨,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用法雨來比喻、來形容。慈雲法雨,這是講他的內德。慈雲法雨就能夠散除眾生的惡業,消除眾生的煩惱,貪瞋痴慢這些煩惱。就像我們身體感覺得炎熱、煩躁,有一陣雨太好了,炎熱、煩躁立刻就被消除。而佛菩薩以大慈悲心為我們講經說法,我們聽了接受了,能夠除心裡面貪瞋痴慢的毒害,貪瞋痴是嚴重的病毒。這個病毒要是擴散,不得了!那個災難實在講不是你身體的死亡,你帶來無窮的禍害,真的是自害又害眾生。

  可是世間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愚痴!以為自己造的業與別人不相干,頂多是自作自受,與他有什麼相干?他不知道自作自受之外,還影響你周邊的環境,影響你周邊的這些人物,自害害他。不是與他無干,與他無干,事就好辦了。自害害他,你的罪業就愈來愈重;換句話說,你來生的生活狀況愈來愈苦。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,我們必須要了解、要明白,然後才曉得我們自愛就是愛他,我們自重就是尊重他,自他不二,自他是一體,怎麼能說不相關?佛菩薩的修學勇猛精進,不懈怠、不退轉,不怕一切的艱苦,什麼力量在推動他?眾生。願一切眾生得福,四弘誓願第一條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希望一切眾生得福,希望一切眾生都能生活得美好,自己才勇猛精進,這個力量很大。世間人勤奮工作,名利在推動;佛菩薩希望一切眾生得福,這個願望在推動,比名利推動殊勝多了。名利失掉,他馬上退轉。而佛菩薩這個願力推動,永遠不會退轉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