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三0六卷)  2000/5/24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306

  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得法讚佛,八部四王眾,夜叉王偈頌第三首:

  【眾生惡業為重障,佛示妙理令開解,譬以明燈照世間,此法嚴仗能觀見。】

  嚴持器仗夜叉王,他修學的法門是「得能資益一切甚羸惡眾生解脫門」。『眾生惡業為重障』,六道眾生,甚至於包括了九法界,我們講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,這都在十法界之內,這些人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業,業裡面有分做善業、惡業,這是六道眾生所造作的。善、惡業同稱為「染業」,與染業相對的是「淨業」;換句話說,四聖法界裡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六道之外的他們這些人造作的業,我們稱它作「淨業」,這是首先要辨別清楚的。業決定是障礙,障礙什麼?障礙我們明心見性,就是連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所造的都障礙見性,出不了十法界。六道眾生可憐,造作善惡業,善惡都屬於染業,染污我們的清淨心,染污真如本性,所以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。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,我們總得辨別清楚,如何把這些障礙除掉,讓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。

  造作諸業當中,最嚴重的、最可怖畏的是三途,那我們試問問:今天這個世間幾個人不造三途業?回過頭來再自己認真反省反省,我們自己有沒有造作三途業?什麼是三途業?「自私自利,是非人我,名聞利養,貪瞋痴慢」,這是三途業,這是重障,我們要清楚。我們弘法利生造的是什麼業?弘法利生算不算是善業?不見得。如果我們弘法利生的目的,是在名聞利養,是在求社會大眾的恭敬,是在要求在社會上有很高的知名度,如果以這個為目的,弘法利生也是惡業,也沒有辦法脫離三途果報。

  前清乾隆時間那個時代,慈雲灌頂法師,這是我們佛門的大德,他的著作很多,蒐集在《卍續藏經》裡面,就將近有十幾種。我們過去講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參考他的註解,他在這個註解末後,特別為我們說出,念佛人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,我們學佛的老同修都知道。那個「一百」不是數字,但是他確確實實舉了一百條,舉這個一百條是舉例。由此可知,念佛人的果報各個不相同。頭一條就是念佛人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這第一條;最後一條是上上品往生。這是特別提醒我們,念佛是好事情,為什麼還會墮地獄?

  我那個時候年輕,在李炳南老居士會下學教的時候,看到這一部書我非常疑惑,我向老師請教:造其他的惡業墮地獄,我們還能接受;念佛人墮地獄,那我們還不能接受。老師聽到我提出這個問題,他說:你這個問題是大問題,這不是普通問題,我不跟你講,我要在講經的時候跟大眾宣布。老師為我們說出來,這個念佛人,所謂是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古德講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表面上看起來他很虔誠,一天到晚手拿著念珠,「阿彌陀佛」不間斷,心裡面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,盡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,打著佛的招牌,所以他的罪過是罪上又加罪,讓一般人看到,「這是阿彌陀佛的弟子,阿彌陀佛的弟子盡做這些壞事」,於是世間一些無知的人,把這個事情就怪到阿彌陀佛頭上去了,「阿彌陀佛教的學生幹這些壞事」,這個罪過就墮阿鼻地獄。他叫社會一切大眾因他而毀謗佛法,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罪是從這個地方結的。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。

 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對事對物,試問問我們如不如法?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。什麼叫如法?經典上的教誨,我們有沒有做到?經典上所說的道理,我們究竟懂得多少?大家都是以《無量壽經》為主修的法門,這個很好,務必在這個法門裡面得幾分相應,然後才能夠廣學多聞。這標準在哪裡?我們接觸其他法門,對於其他法門通達明瞭,這是智慧;如如不動,決不受它影響,這是念佛三昧;有這個能力才行,才可以廣學多聞。如果我們聽到別人一些言論,我們的信心就動搖,就產生疑惑,這是我們既無智慧,又沒有念佛三昧,那怎麼辦?老老實實學自己的法門,少跟別人接觸。

  現在是比較難,難在沒有師承。過去的人,跟一個老師,在一個道場,老師管教很嚴,不准你到其他道場參學,不准你聽別人講經說法,管得嚴,行!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,言論自由,著作發表自由,都沒有人干涉,於是邪知邪見充滿了社會,我們不幸而生在這個時代,所以我們的道業很難成就。但是要曉得,我們不能成就真正的原因,是我們自己的基礎沒打好,基礎打好,什麼問題都沒有了。可是幾個念佛人、修行人,真正在基礎上下過功夫?

  淨宗修學的基礎,也就是所有法門共同的基礎,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跟我們講的「淨業三福」,我們有沒有去做?「孝養父母」,我們懂不懂?說實在話,這一句話我們不懂,這「孝養」兩個字怎麼能做到?道理、事相、境界都非常模糊。「奉事師長」,亦復如是。所以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我們做不到。十善業是修行的根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也說了很多次,經文一開端教我們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這三句就是十善業道,身、語、意三業。

  講到「三輩往生」,佛又特別給我們說出修十善業:「一不殺生,二不偷盜」,一直到「八不貪,九不瞋,十不痴」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天天念,沒有想到去落實。每天念十遍、念二十遍,不能落實,那也是枉然。真的要把它做到!日常生活當中斷惡修善,要與《無量壽經》上的總綱領相應,總綱領是什麼?在經題裡面,經題裡面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是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。我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?一天比一天清淨做不到,我們把幅度放寬一點,今年跟去年相比,心是不是清淨了一些?這一個月跟上一個月相比,有沒有進步?標準就是「清淨平等覺」。人修「清淨平等覺」,果報就是「無量壽莊嚴」,那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。如果我們的心行與清淨平等覺不相應,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把握。

  善知識、好老師教導我們,斬釘截鐵,讓我們一絲毫的猶豫都沒有,簡單明瞭。我在往年學佛,第一個親近章嘉大師,第一次跟他見面,他老人家就教我「看破、放下」,直截了當。你能夠放得下,你就能得三昧,我們修念佛法門就得念佛三昧;你能看得破,你就開智慧,煩惱輕、智慧長。不需要知道的事情,知道得愈少愈好,古大德常常教人,「知事少時煩惱少」。你的煩惱為什麼斷不了?你知道的事情太多了。還要天天去打聽,唯恐知道太少了,你的煩惱哪一天能斷得了?決定斷不了的。「識人多處是非多」,交際應酬,認識的人愈多,是非就愈多。知道事情愈多,煩惱就愈多,這個與清淨平等覺背道而馳。所以真正修道人言語少,連道家老子都說,他說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」做世間的學問是要天天去增長,像現在講要吸收新的科技知識,這是「日益」;修道的人要天天減少,減少你的妄想,減少你的分別,減少你的執著,這是修道。不需要知道的事情,最好是不要去接觸。

  所以很多老同修都知道我,我是凡夫,不是聖人,凡夫要守凡夫的本分,那就要好好的跟佛菩薩學習。我說過很多次,都是在講台上講的,我不看信件,所以你們不需要給我寫信,你們給我寫信我不會看的。為什麼?看就知道事情太多了,煩惱就多了,我的心就不清淨了。非必要的事情,不要來找我。我也曾經說過很多次,真正老實念佛,他不會來找我,凡是來找我的都是不老實。老實人一定是如理如法的在家裡用功修行,他來找我沒有必要。他應當到念佛堂,沒有念佛堂,在家裡可以修,家裡不供佛也能修。不供佛,西方就是阿彌陀佛。我們每天拜佛,向西方禮拜就可以了,觀想就行了,不必供佛菩薩的形像。這是講沒有條件供佛的,可以這樣做,非常如法。如果你有條件,你請得佛像,或者是塑像,或者是畫像都可以,你可以供在你的家裡面,朝暮禮拜。

  佛像供在家裡面要供什麼地方?如果你們家裡面的房子很多,應當要空出一間做佛堂,供養佛;如果房間不多,就供在客廳,都行。客廳供在上方,這個上下怎麼區別?坐在這個位子,每一個人進到這個房子,他第一眼看到,這個方就是上方。像我們現在這個講堂,我們坐的這個地方就是上方,門窗都在兩旁跟對面,無論什麼人進來,你在這裡第一眼一定看到,這個方向就叫上方。每一個家庭的建設都不一樣,所以上方不能按東南西北來說,要看他門戶怎麼開法。如果家裡面人不信佛,反對佛,客堂也不能供佛,那怎麼辦?我們可以做一個小佛龕,供養在你的臥房都沒關係。做個小佛龕,有門,或者用個帘子,你拜佛的時候打開,拜完之後再把它的門關好,這樣很好,很恭敬。我們的恭敬心到了就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

  最近,還有不少人要來找我寫字。前一個月茗山老和尚在此地,告訴我說,太苦了。找他寫字的人太多了,堆成一大堆,一天到晚寫不完,累死了!八十四歲了,天天叫人家站到那個地方寫字,於心不忍。他說幸虧他還沒有學畫畫,如果學畫畫,那就完了。所以現在有些人找我寫字,我要找人代筆。真的找我寫,我寫小字,你們去放大。我們不可以開這個例子,開這個例子茗山法師是榜樣,真的會累死。所以這一些應酬都是形式,形式不重要,佛法的修學重實質。實質是如何破障,怎樣去斷煩惱,怎樣恢復自己清淨平等覺,這個重要!

  第二句,『佛示妙理令開解』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所以叫「妙理」。六道凡夫,包括十法界裡面這些菩薩、聲聞、緣覺們,他們起心動念都是從意識裡面流出來的,從識心裡頭流出來的,不是從自性,所以他們東西就不妙了。稱性,這叫妙;不稱性,這就不妙。如來與法身大士,所謂是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這一些人都是超越十法界,住在一真法界,他們的法妙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。

  不但諸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,更難得的是他表演給我們看。此地文字裡頭的「示」,這個「示」,言說跟表演都包括在其中。佛為我們開示,我們做學生的人要能夠悟入。如果佛對我們的開示,我們看到了、聽到了,不開悟、不懂,不能夠依教奉行,這就是我們的業障太重,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。這事怎麼辦?一定要知道消除業障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告訴我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這一句話是真的,決定不是妄語。可是我們有很多人求佛並沒有感應,這是什麼原因?大師說,這是我們自己有業障,障礙住感應,必須將自己的業障消除,感應就現前。

  要怎樣消除業障?老師說,要改過、要懺悔。懺悔就是改過,儒家講的「不貳過」。因此真正會用功的人,真正會修行的人,他用的是什麼功夫?他所用的功夫,天天反省、思惟、檢點自己的過失。這一天從早到晚,起心動念,對人對事對物,與佛的經教;我們受持《無量壽經》,就用《無量壽經》就行;跟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所講的比照一下,有幾樁跟佛講的相應,那你就做到了,好;有幾樁跟佛所講的不相應,沒做到。你能這樣的檢點,你就覺悟了,佛法講開悟,你開解了、明白了。已經做到的要保持,明天還要繼續做到,不要忘掉了;沒有做到的,明天應當努力去把它做到。所以經要熟讀的原因就在此地,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,念頭才起來就知道,我這個念頭該不該起,我這個話該不該說,我這個事情該不該做。佛菩薩怎樣教導我們,我們應當怎樣學習,這個叫悟入,要契入佛的境界。

  淨宗,夏蓮居老居士講得好,這是「大乘之大乘,了義當中的了義」。他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,有經論的依據,也有古大德的說法。近代人,有一些人提出自己的意見,反對這個會集本,說經不應該會集。我在前幾天聽李木源居士告訴我,他說有法師就提出這個問題,向一位老法師請教,這個老法師是反對會集的。這些年輕法師都經常在外面做佛事,就跟老法師說,「我們每一堂佛事都是會集的」,向老法師質疑。古人編的《朝暮課誦》,編的種種懺儀,都是取自於許許多多經論,不都是會集的嗎?那要不能會集的話,早晚課不能做了?早晚課的儀規都要改過來了?所有這些佛事也都統統要改了?老法師聽了,沒有話說,掉頭就走了。

  再說得親切一點,我們每個人有這個身體,身體也是會集的,許許多多不同器官會集的,眼睛不是耳朵,耳朵不是鼻子,如果不准會集,好,只有一個眼睛,其他都不要,行不行?講不通!我們身體不就明明是個會集的嗎?釋迦牟尼佛講一切經,給諸位說,統統是會集的。他從哪裡會集?會集古佛所說的。所以世尊說,他一生沒有說一句法,誰要說他說法,那是謗佛。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,都是說過去古佛所講的,他也是會集。只要你會集得好,會集得讓一切眾生讀到了、聽到了、接觸到了,能夠開解,你就度了眾生,你就幫了眾生的忙。

  這一部經裡面,有許多的理論,有許多的方法,有許多境界,它還是會集的。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我們現在所讀的這個本子,八十卷的本子,七處九會三十九品,它怎麼不是會集的?佛不是在一個地方講的,七個地方講的,九次法會,這不是會集成這個本子嗎?由此可知,凡是有意見的,都是妄想分別執著。佛跟大菩薩教導我們,怎樣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?要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天天還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做活計,你哪一天能出頭?換句話說,你的心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清淨,能平靜下來?

 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的心現前,這樣我們學佛才真正找到了方向、找到了目標,我們才會有成就。所以常常要反省,每天晚上做晚課;這個早晚課我說的次數太多了,早課是用佛法提醒我們自己,這一天起心動念,對人對事對物要遵守佛的教誨,不要犯過失;晚課是反省、是檢點、是懺悔、是改過,這個早晚課真的在用功夫。決不是說早晨、晚上,把這些經咒念一遍給佛菩薩聽聽,念完之後就沒事了,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跟經上講的全不相干。這樣作法罪重了,為什麼?早晨騙佛菩薩騙一次,晚上又騙一次,一年到頭都在騙佛菩薩,你這個罪業重!佛菩薩沒有真的在面前,只是造的像,連這個像你都欺騙它,你說你這個心太殘忍了。所以一定要懂得做早晚課真正的意思,依教奉行,功德真的是無量無邊。

  下一句是比喻,『譬以明燈照世間』。這個世間黑暗,「明燈」是佛菩薩的智慧。這個地方也提示了我們,唯有真實智慧,才能夠解決問題。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?求的是智慧。智慧從哪裡來的?不是從經教裡面來的。經教念得再多、記得再多,如果不能夠體悟,那你所學的叫「記問之學」。你也會說,也能說得天花亂墜,你的煩惱沒斷,你的習氣沒斷,只要有煩惱習氣夾雜在你所修學的裡面,都叫做「世智辯聰」,你沒有智慧。智慧從哪裡來?智慧從定裡頭來的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。你的心清淨平等就生智慧,下面一個「覺」,覺是智慧。智慧是從清淨平等裡面生的,不是從經典文字裡頭生的,這個我們要懂。

  經典文字是諸佛如來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實智慧,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清淨平等心,你決定看不到經典裡頭的智慧,你能夠理解的經文都是世智辯聰,都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菩薩的意思。我們開經偈裡面講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是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佛經,不是佛的意思。經典裡面的意思無量無邊,字字句句都是大圓滿,不僅《華嚴》是圓教,圓滿,一切經教無一不是大圓滿。大乘佛法裡常說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所以不一定限制這一部經,部部經都是大圓滿,字字句句都是大圓滿,你能看得出來嗎?一字一句講一百年也講不完,那是你的智慧開了。智慧不開,這一句,兩、三句話就講完了,再就沒得講了,這是智慧不開。

  所以一定要懂得,學佛就是學開智慧,要學開智慧一定要依照佛菩薩的教誨,有次序,按部就班。頭一條是戒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戒是什麼?絕對不是講五戒、十戒,這個意思太窄小了。戒學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誡;換句話說,所有一切經、律、論都是教誡,我們要遵守。對初學,入門要選擇一門,專修。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這是佛菩薩、祖師教誡我們的,我們遵守。可是這一門,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經論,你要讀誦,你要受持,還要為人演說。這一句話,佛在所有經裡面不知道說多少遍,「讀誦受持,為人演說」。讀誦是戒學,受持就有定慧,受是完全接受,接受佛所講的理論,接受佛所教導的方法,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,把這些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,把佛所教的方法變成我們的生活行持,完全落實才管用。這叫「受持」,「受」是接受,「持」是保持,永遠不失掉。「為人演說」,就是讀誦、受持具體的行法。「演」是表演,我們把佛的教誨,譬如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佛教我們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我們做到了,完全落實了,這叫「演」,表演給別人看,演是做給別人看。「說」,別人看了之後向你請教,你就講解給他聽,這叫「說」。做到以後再說,這是真修行,這是真正得受用。

  經論雖然多,佛教人方向跟目標決定是一致的,所以無論修學哪個宗派,顯宗好、密宗也好,教下好、宗門也好,沒有一個法門不好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佛說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關鍵在契機,我的根機,我的程度,我現前生活的方式,哪一個法門對我最適合,我就選擇哪個法門。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,佛很慈悲,他代我們選擇,這個選擇提供我們做一個參考。佛在《大集經》裡面說,「正法時期,戒律成就;像法時期,禪定成就;末法時期,淨土成就」,這是佛跟我們說了一個大方向。我們實在不會選擇,想想佛說這三個時期,三種不同的根性,三種不同的成就,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,那佛說「末法時期,淨土成就」,我就老老實實修淨土。這是佛提供我們的參考資料,幫助我們選擇法門,這是依教奉行。

  淨土經論,確實在這個末法一萬年,已經過了一千年,後面還有九千年,我們想想一定可以大行其道。什麼原因?它簡單、容易,能夠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。現代進入到工業高科技的時代,每一個人生活分秒必爭,如果有大量的典籍,一般人看到都會感到困難,很難學習。淨土經論在所有宗派裡頭最少,它只有六種,六種的分量都不大,是以《無量壽經》的分量最大,其他的經論跟《無量壽經》比,分量都少很多。六種東西合在一起,現在我們可以把它訂成薄薄的一小冊,單單就這個現象就會被現代人接受、現代人歡迎。又何況這六種裡面,不必完全受持,選擇一種就可以了。任何一種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,這一生當中決定能夠破障,斷煩惱,往生不退作佛。

  六種裡面經文最少的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全文二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般若心經》還少。《般若心經》二百六十個字,它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最少的。經文雖然少,義理圓滿,方法精要。大勢至菩薩,這是夏蓮居老居士說出來的,他老人家沒說出來之前,古人沒有人說過,這是他的慧眼獨具。他在《淨修捷要》裡面跟我們說,「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」。我早年,黃念祖老居士將這本書送給我,我一翻到這一句,我嚇了一跳;然後一想,果然不錯,他確實是淨宗初祖。他是虛空法界的初祖,盡虛空、遍法界頭一個提倡念佛,專修專弘的是大勢至菩薩,法界初祖。於是我們就想到,咱們娑婆世界頭一個提倡的是誰?普賢菩薩。釋迦牟尼佛成道,第一部宣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經佛是在定中講的。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在最後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,他是我們娑婆世界初祖。慧遠大師在中國提倡,是中國初祖。所以要講到淨宗初祖,我們要問是哪一個初祖?法界是大勢至菩薩,娑婆是普賢菩薩,中國是慧遠大師,這事我們就搞清楚了。

  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話真是簡要詳明,他講修行的方法八個字: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這八個字要懂得了,依教奉行,那就恭喜你,你決定往生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保證。「都攝六根」是戒學,「淨念相繼」是定慧,這八個字裡頭具足圓滿的戒定慧三學。如何「都攝六根」?我們在去年印了一個圖畫,我想很多同修都看到,四隻猴子。我們就在樓下二樓辦公室裡頭做的,去照相,把這個圖案做成功,印了不少張,很多人都喜歡。那四隻猴子代表,就是「都攝六根」,我們應當要學。我們今天念佛,心為什麼定不下來?六根往外面六境去跑,眼喜歡看,非看不行,什麼都要看,耳什麼都要聽,嘴什麼都要說,這個就麻煩大了,你的六根怎麼能攝得住?你的心定不下來。真正要想定下來,你真正做到不要看、也不要聽、也不要說,為什麼?天下本無事。事從哪裡來的?事從你的多看、多聽、多說裡頭來的。《金剛經》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你的心就收了。

  古德教我們修道,有兩句話說得很好,「少說話,多閉目」。少說話,多把眼睛閉起來,閉目養神。這個意思就是少看,少看、少聽、少說,你的心自然就定下來,就靜下來了,清淨心生智慧。所以這個世界上一切事情,不必要知道那麼多,臨時有事情發生了,人家向你請教,你一聽就明瞭。你為什麼會明瞭?你有智慧。他們天天在打聽、天天在研究、天天在討論,墮在五里霧中,他不明瞭。為什麼原因?沒有智慧,他心不清淨。清淨心生智慧,智慧「照世間」,智慧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,指點迷津,做一切眾生智慧光明的引導,這個人就是佛菩薩。

  所以「都攝六根」重要,是我們學佛,修淨土,求生極樂世界,第一個條件,然後才做到「淨念相繼」。六根要收不住,「淨念」決定沒有,也就是淨念是清淨心。用清淨心、平等心念佛,就有感應。「相繼」是不間斷,確確實實做到二六時中都不間斷。也許有人問,那哪裡能做得到?人總得睡覺;睡覺,念佛不就斷了嗎?這個「念」不是口念,大家今天講「念佛」,意思也會錯了,以為一定是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,這才叫念佛,這是口頭念佛。「念」什麼意思?中國「念」字怎麼寫法,「念」是今心,心上真有佛,不是口上,口上有佛沒有用。古德講: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!」口念沒有用,心上真有佛。心上真有佛,口裡頭一句佛號也沒有,他是念佛人,他心裡頭真有。念茲在茲,他不是在口頭上,他在心上,睡覺也沒有忘記。這是我們要學的,我們要用這個功夫。

  我們活在這個世間,就為這麼一樁事情:念阿彌陀佛。換句話說,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,只有將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這個人叫念佛人。阿彌陀佛的形相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阿彌陀佛的教誨念念不忘,要把五經一論裡面所講的道理、所有的教訓,都要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我們日常工作裡面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這個人一天到晚一聲佛號都沒念,甚至於家裡也沒有供佛像,也沒有看他在佛面前磕一個頭,他是真正念佛人,他是「如來第一弟子」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天天讀經,天天念佛、拜佛,到臨命終時不能往生,這種人太多了,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常講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兩、三個人而已。為什麼那麼多念佛的人都不能往生?都是屬於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都是屬於這一類的。沒有將經典裡面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,沒有將經典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,錯在這裡。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一時一刻沒有離開我們,可惜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。佛菩薩在哪裡?佛菩薩在經典裡面。我們今天看這些形相,不懂經論的道理,對於佛像你也一無所知。社會上人說我們拜偶像、說我們迷信,我們聽了,點點頭,沒錯!我們是迷信。學佛,佛是什麼不知道,那你不是迷信嗎?拜菩薩,菩薩是什麼也不曉得。

  佛法是教學,佛法是教育,佛教育裡面所有一切的設施,都是教導我們的。我們見到佛菩薩的像,你們看看佛像,看看菩薩像,他多麼安詳,從這個造像裡面,我們就能夠體會到戒定慧三學,它完全表露在這個像上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你們看到下面大殿裡面,佛像兩旁供養的十八羅漢,羅漢每一個人相貌不相同、姿勢不相同,你仔細再觀察,他們都在定中,都從造像透出他的慈悲,透出他接引眾生的方便。我們去瞻仰佛菩薩、羅漢的形相,你就有收穫,你知道他代表的是什麼意思,他教我們是什麼東西,那就是佛像在放光「照世間」,我們要知道他的光明。

  我們現在這個講台上,供養的是一尊地藏菩薩,這也是一位同修供養我的。這一尊地藏菩薩的像造得好,我們把它特別供在這個講台上。為什麼?《地藏經》上說,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,一直要等下面這一尊彌勒菩薩出世之前,這一段長時間當中佛不住世,代替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就是地藏菩薩。所以佛不在世,地藏菩薩是代理佛,我們供奉在此地。為什麼要地藏菩薩來代表,為什麼不叫觀音菩薩代表?觀音菩薩名氣比他大;為什麼不叫文殊、普賢做代表?為什麼請他做代表?這是表法的意思,他代表什麼?「孝親尊師」。佛不在世,我們守住孝親尊師,就如同佛在世一樣。看到地藏菩薩,就想到要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下面接著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佛法裡頭的根本教誨。許多人都知道,佛家講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。頭一句「慈心不殺」,這就是「慈悲為本」,「修十善業」是「方便為門」。十善業是方便,就在淨業三福裡頭一條,地藏菩薩是代表頭一條。地藏菩薩的三經,都是淨業三福第一條四句、十六個字的具體說明,這十六個字裡頭無量義。我們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依教奉行,如佛住世沒有兩樣,所以這個偈頌裡頭以「明燈照世間」來比喻。

  《華嚴》、《大智度論》裡面都說到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佛法要講解、要研究、要討論。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學習,我們講經是上課,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當中互相觀摩、互相學習,交換心得,不斷的求改進,改過就精進,這是真正的學佛。『此法嚴仗能觀見』,這個方法嚴持器仗王能觀見,能觀見就是代表他明白了,他落實了,他得到真實的受用,然後能夠以這個方法教一些有緣的同學,自行化他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