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八三四卷)  2002/8/31  澳洲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834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,隨門廣釋,偈頌的第二首:

  【須彌城樹壇墠形。一切剎種遍十方。種種莊嚴形相別。各各布列而安住。】

  這一首偈是講華藏世界的「形狀」以及「布列安住」,這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講,就是這一個大宇宙的狀況。現代天文學算是有相當的進步,但是要從《華嚴經》華藏世界來看,好像還達不到。因為這一個大世界,這一個剎土,佛經裡面常講的一佛剎,一尊佛的教化區域,它有範圍。就一般來說,這個範圍多大?過去黃念祖老居士講過,十億個銀河系。那我們今天天文的知識有沒有超越十億個銀河系?如果要不能超過十億個銀河系,那我們的範圍還沒有辦法突破娑婆世界,也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教學的範圍。

  華藏世界這是講世界種,「種」是以佛剎為單位,就是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,以這個為單位。經上用的形容詞來給我們說,說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,這是一個剎種。在大宇宙裡面這個剎種無量無邊,又何況重重無盡,《華嚴經》的宇宙觀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!這一段說的就是這一個星系裡頭,這是一個大星系,我們講娑婆世界是這個裡面的一個小星系,這個小星系就是三千大千世界。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,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,這個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星球。它的形狀像須彌山,像一個山的形狀,像一個城的形狀,城市。

  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,我們現在坐飛機飛到高空看到地面上的城市,就像我們在望遠鏡裡面看到太空當中的星系一樣,有這種形狀,有樹的形狀、有壇墠的形狀。形狀之多,前面長行裡面說過,若廣說者,有世界海微塵數,說不盡!經上只舉了這幾個例子,這幾個例子含義很深,『須彌』是表智慧德能的高廣;『城』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;『樹』是講種種建樹、種種建立;『壇墠』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鬼神的場所,它的含義是真誠恭敬。所以舉出這幾個例子,這幾個例子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瞭。

  下面說『一切剎種遍十方』,不是一個剎種,華藏世界是一個剎種,像華藏世界這樣的剎種,種就是集團,許許多多的佛剎聚集在一起,成為一個最大的星系,稱為剎種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華藏世界有二十重,就是二十層,娑婆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。像個大樓一樣,這個大樓裡面房間很多,釋迦牟尼佛有個教室,阿彌陀佛也有個教室,他們的教室都在第十三層,從這個比喻,諸位去想想這世界之大,不可思議!

  『種種莊嚴形相別』,在一般講,講星球多半是圓形的、橢圓形的,但是要講一個星系,那形狀就不一樣了。我們現在在天文望遠鏡裡面看到許許多多的照片,跟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說的來對一對,對比一下就知道了,星系、星團的形狀不一樣。這裡面我們又要曉得我們在哪個角度來看這個星系,那又不一樣。現在我們曉得,我們這個依住的銀河系是個圓形的,當中高,愈往旁邊愈稀薄;從當中看好像是「須彌」,從側面看你能看到當中高,慢慢的低下去。可是如果你要是在銀河正中來看,你看到這個銀河是個圓形的。所以,我們觀察角度不一樣,看到它的形狀就不相同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,決定不能夠執著。所以說種種莊嚴形相有差別,不相同的,就是一個星系從不同的角度來看,它也不一樣。

  『各各布列而安住』,這些星球星系在太空當中的運行,它很有規則。為什麼它一點都不亂?像地球這是太陽系的行星,圍繞著太陽旋轉。太陽帶著這麼一大群,好像一個家族一樣,圍繞著銀河系旋轉。從《華嚴經》裡面我們了解,銀河系又繞一個大星系在旋轉。所以,從這些地方我們去思惟、去觀察,人太渺小了!在整個大宇宙裡頭實實在在是微不足道!《華嚴經》在這一品經介紹這個宇宙的狀況,依報莊嚴,我們的生活環境。這一大段經文就像現在學校裡頭所上的天文太空物理,講的是這個科目。

  下面第三首頌,這一共有三首,是說體性,長行裡面所講的體性。體是理體,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,宇宙的本體。體是什麼?也就是說這個宇宙的現象從哪裡來的?根據什麼道理形成的、發生的?生命從哪裡來的?萬物怎麼發生的?它總有個道理,這個道理就是本體。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不但我們講的是星球星系、生命萬物,還包括虛空。我們一般人研究這些現象,往往把虛空疏忽掉了,佛法把虛空也算在其中。

  這虛空從哪來的?這個不能夠疏忽,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由此可知,宇宙萬有的本體是性識,性,真如本性;識,是佛在經上講的阿賴耶識。性識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,覺悟了就稱之為性,迷了就稱之為識。覺悟所現的是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,這是覺悟的時候所現的。迷了的時候,所現的十法界、三途六道,是我們自性迷了現出的境界。所以性識是能現、能變,這個境界,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所現、是所變。但是在佛法裡面講,能所是一不是二,這才是事實真相!請看經文:

  【或有體是淨光明。或是華藏及寶雲。或有剎種燄所成。安住摩尼不壞藏。】

  這個第一句我們一看就曉得,如來的報土,法身菩薩的報土,我們常講「淨土」。淨土有沒有?真有。為什麼會有淨土?心清淨。《維摩經》上講得好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。所有一切境界包括虛空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跟我們說出它的真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佛把所有一切現象的真相跟我們說出來了,「如露亦如電」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。

  《楞嚴經》裡面說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為什麼如露如電?電是閃電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,所有一切現象,包括虛空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一現一切現,沒有前後次序的,這個話很難懂,確實是事實真相。六道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,誤以為這些現象是真實的,在這個裡面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這虧就吃大了!誤以為真有,佛菩薩清楚這個有叫幻有、妙有;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!能現能變的性、識它不是物質,沒有形相,所以叫它做空。我們六根接觸不到,連思惟想像都達不到,六根緣不到稱之為空;它確實是有,它能現能變,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它所現所變的。所現所變剎那生滅,那個生滅太快了,快到我們沒有辦法想像,生滅幾乎是同時的,生滅同時也可以說不生不滅。生滅這個分別、這個執著、這個念頭都不能存在,不能成立,到這個時候你才真正能夠明瞭事實真相。這在佛經裡面說,是什麼樣的一個程度?八地菩薩,八地菩薩叫不動地,他看到事實真相,我們想像八地菩薩那個定功多深!

  所以佛法的修學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修什麼?都是修的禪定;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手段,都是修的禪定。我們用的方法是「持名念佛」,持名念佛修什麼?還是修禪定。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」。我們念佛修什麼?修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、就是禪定;心不顛倒是智慧,那就是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跟宗門有什麼兩樣!方法不一樣,目的完全相同。所以佛在經上才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這是真的!那在我們分上來說,好像法門不平等,有高下,這什麼原因?這是我們各個人根性不平等,善根福德因緣有高下,不是法不平等,我們人不平等,所以學習才需要選擇法門,道理在此地。

  選擇什麼樣的法門?選擇我們學習容易,與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相應,與自己現前生活環境相應,學起來,我們現在人講,很輕鬆沒有壓力,很容易沒有困難,這就適合自己的根性。法門很多,自己沒有能力選擇,釋迦牟尼佛曾經提供一些參考資料,像《大集經》上佛講的「正法時期,戒律成就;像法時期,禪定成就;末法時期,淨土成就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提供給我們的參考資料。那想想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,釋迦牟尼佛講末法時期淨土成就,我們就選擇淨土法門。

  淨土法門裡面修行的方法也很多,我們平常讀《十六觀經》,《十六觀經》理面講的是大的區別,就是修行的方法就有十六種。「持名念佛」是十六種裡面最後的一種,第十六種;最後的一種,往往也是最適合娑婆世界眾生根機的一種,這很值得我們做參考。所以我們的選擇不是盲目的,也是有道理、有依據的。

  用持名的方法修什麼?修一心不亂。迷悟的差別就在此,覺悟的人一心;迷惑的人妄念很多,所謂三心二意,迷了。三心二意有出處的,法相唯識宗裡面講的心、意、識叫做三心;二意是末那、意識,末那是意根,第六是意識,叫二意。九法界眾生起心動念都落在三心二意,所以三心二意是妄心,真心是一心,一心是真心!

  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告訴我們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我在內,也包括你在內,一個也沒有漏掉。皆有如來果地上的圓滿智慧,這個智慧真的是無所不知,確確實實知過去未來,過去無量劫,未來無量劫,你原本都知道。德是能力,佛家常講萬德萬能,你無所不能,圓滿的能力。第三是圓滿的相好。現在這三種,佛給我們說出來,說我們有,而實際上這三種我們都沒有;沒有,失掉了。佛給我們說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了,是迷失,你迷了自性。所以自性這三大圓滿,智慧圓滿、德能圓滿、相好圓滿,這三種圓滿你喪失了,迷失了。什麼時候你覺悟了,你自性這三個圓滿就現前了。

  為什麼會迷失?佛說得好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,我們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;妄想阿賴耶,分別第六意識,執著末那。所以,我們今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誰做主?三心二意做主,這叫凡夫,大乘經裡面佛常常講的顛倒錯亂,說我們這些人。

  佛菩薩的教誨沒有別的,千經萬論只有一個宗旨,勸教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放下你就成佛了。這一放下,就是說你自性裡頭的大圓滿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就現前了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給我們看,這經上常講「為人演說」,演是表演,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。不僅僅是用言語來教導,他的一生是我們的榜樣、是我們的模範,覺悟的榜樣,覺悟的模範。

  我們學佛常常想著本師釋迦牟尼佛,向他學習,他是真正放得下。世間人哪一個不貪圖名聞利養、功名富貴?釋迦牟尼佛王子出身,把王位捨棄掉了;榮華富貴他統統具足,他捨得乾乾淨淨,他就出家去。出家之後過什麼生活?三衣一缽是他全副的家當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他過這個生活。我們乍看起來,這個生活太苦了,我們很不容易接受。如果你要再深入的去觀察,你就看出門道了,那是真實智慧的生活。

  佛的思想、佛的心跟宇宙融合成一體,佛的身跟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星系星球、一切眾生也合成一體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清淨法身,這種享受、這種的大樂,我們一般人連作夢都想不到!我們現在的話,他的精神跟肉體跟大宇宙合而為一,真正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所以,能現能變,所現所變是一個自己,「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」。我們才真正了解佛陀的圓滿智慧,無量的德能,圓滿的相好,從這裡來體會出來。要是用言語文字來做一個說明,那就是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世尊當年在世完全表演給我們看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在哪裡?不是在經本上,《華嚴經》就是現實的宇宙,就是現實的人生。

 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講到本體,法身菩薩他們所依的理體是『淨光明』,淨是清淨心,真心!純淨光明是智慧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般若智慧。所現的境界,以「淨光明」為體所現的境界是什麼?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。華藏、極樂的居民心地都是清淨的,一塵不染,世出世間法都不染著,真淨,這是純淨!在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如來的報土,在四土裡面這是屬於常寂光土、實報莊嚴土,是淨光明為體。

  再次一等的方便有餘土、凡聖同居土,那就是底下一句所說的,『或是華藏及寶雲』,「華藏」是毘盧遮那佛的教區,這是個大世界。毘盧遮那,法身佛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盧舍那是報身佛,千百億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。所以遮那(毘盧遮那)、盧舍那、釋迦牟尼佛一而三、三而一。我們要知道,阿彌陀佛也是毘盧遮那的應身佛。宇宙確實是一體,從來沒有分割過的。只是眾生無知,在這個裡頭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造作無量無邊的業習,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、變成六道、變成三途,這個叫自作自受。

  我們迷得太久了,對於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。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,都與妄想分別執著相應,煩惱天天在增長,業習永遠不會斷,這個就是六道輪迴的因,你怎麼能夠超越六道輪迴?六道輪迴是假的,確實不是真的,這個世間就像作夢一樣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夢幻泡影」,用這四個字來形容宇宙人生真相非常恰當,而且這個現象剎那生滅,這個道理前面說過很多了。

  這裡面講「或是華藏」,以華藏為體,這裡面就有實報莊嚴土,這是最高的,有方便有餘土,有凡聖同居土。後面講「寶雲」,這寶雲是什麼?現在科學家明白了,星球怎麼產生的?太空當中的雲霧,很小的物質,粒子原子電子布滿在太空當中。若有一個因緣,它們慢慢的靠攏,密度濃厚的時候就變成一個雲霧一樣。那個密度再加大(它都是一個動的,不是靜的,它在那裡運動),慢慢的它會形成一個星球。所以寶雲是完全講物質的世界,我們講的是依報器世間,華藏裡頭有智正覺世間,有有情世間。

  『或有剎種燄所成』,火燄、火球,這是現代一般人常識裡面都不會陌生,都能接受,太陽就是個火球。天文學家告訴我們,我們在晚上,特別在澳洲,澳洲這個地區還沒有被污染,晚上你看到晴空,星星特別明亮。每一顆亮晶晶的那個星球都是太陽,都是火球,「燄所成」。那我們能夠想像得到,一個太陽肯定有許許多多不放光的行星圍繞著它。火球大小不一樣,我們的太陽在太空當中自己放光,完全是被燃燒的。太陽並不算很大,比太陽大的多得很,也有比太陽小的。這是現在科學家的說法,太陽這樣的星球完全在被燃燒,核分裂,它的這些物質是有限的,所以它能夠燒得盡,燒盡了,光就沒有了,這個星系可能就解體了。

  所以佛說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我們一定要認識。佛說這些話,他的用意是在勉勵我們,我們在無常的國土裡面去修真常。真常是什麼?淨光明是真常,迷是無常,覺是真常。馬鳴菩薩講得很好,一切眾生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不覺是無常,本覺是真常的,我們在這個世間得人身遇佛法,最大的一樁事情,最重要的一樁事情,利用這一個環境、利用這個緣分要修真常,永恆不變,那我們就成就了。不要再去搞六道輪迴了,當然更不應該造三途惡業,去受三途苦報,這錯了。

  『安住摩尼不壞藏』,「摩尼」是寶,古人翻作如意寶,稱心如意,把它比喻作心性、比喻作阿賴耶。好,這首偈我們就介紹到此地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偈頌的第四首:

  【燈雲燄彩光明等。種種無邊清淨色。或有言音以為體。是佛所演不思議。】

  這一首是講的「教體」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們示現在九法界,所為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以什麼為教學的理體?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了三樁事情,第一句是講智慧,第二句是講形象,第三句是講音聲。雖然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,他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這個意思說明了,娑婆世界眾生在六根裡面耳根最利,有時候他看不清楚,他聽得清楚。聽跟看還是非常重要,在我們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人,他看東西看得很仔細,聽有的時候會疏忽了;看跟聽都不能離開智慧。

  佛法的修學是以智慧為本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在遍法界虛空界教化一切眾生,總的綱領原則就是戒定慧三學。我們從佛法裡頭常常說的四句偈就明瞭了,這四句偈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前面三句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,是「諸」佛教,不是一尊佛,是所有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的方向、目標、綱領。前面兩句是戒,自淨其意是定慧,戒定慧三樁事情,把戒說了兩條,定慧說一條,這什麼意思?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體會到,戒重要!戒是修學的基礎,戒就是這一首偈的第二句『種種無邊清淨色』,離開戒律,就沒有佛法了;離開禮樂,儒就沒有了。儒家講的禮樂跟佛法講的戒律是一樁事情。

  學佛哪裡學起?首先要學像個佛的樣子,佛的日常生活、言談舉止、待人接物,紀錄下來就是戒律。而佛說實在話,連戒律這個念頭他都沒有,我們稱它為戒律,佛確確實實沒這個念頭。佛的一切作為是心性自然的流露;換句話說,是性德的自然起用,起作用。由此可知,戒律是什麼?戒律就是我們自己的性德,而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,思想見解、言語造作與性德完全相違背。違背的時間久了,就變成一種習慣,而以為這個習慣是對的、是正確的。看到佛菩薩表現的那個,我們還覺得不太能接受,不以為然,這個原因、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搞清楚。

  所以學佛第一要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放棄自己的成見,隨順佛陀的教誨,特別是戒律。隨順佛陀的教誨,是隨順自己的性德,王陽明先生所講的,隨順自己的良知良能。戒律不是佛發明的,不是佛製作這一套東西來約束人的,不是的,完全是自然的流露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你才會真正發心去學戒律,才知道持戒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不二法門。見性之後,自自然然那就是戒律了,你對於一切人事物,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會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,佛佛道同!我們想法、看法跟佛不一樣,是我們迷失了自性,要想把自性找回來,除這個方法之外,找不到第二個方法了。

  經文裡頭『燈雲燄彩光明等』都是表智慧的,這裡面有表權智、有表實智,「光明」是實智,真實智慧,「燈雲燄彩」是權智,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智慧從哪裡來的?智慧從清淨心裡頭生的。

  偈子裡面講的色是色相,眼根所緣的。『種種無邊清淨色』,這是真的,無量無邊的色相,沒有一樣不清淨的。我們今天舉目所見的,在這個地球上,所有一切的色相都被污染了。從外面看,環境污染、地球的污染;從內裡面看,我們心性的污染、精神的污染、生理的污染。哪來的清淨?現在這個污染是非常非常嚴重!

  這些年來,有許多人講世界末日,就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他們的看法,以他們的科學技術的知識,說地球會毀滅。什麼原因毀滅?污染毀滅了地球。現在儲存在地球上空,這些有劇毒的物質,數量天天在增加。最明顯的,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的,這些年來整個地球上氣候不正常。什麼原因造成的?大氣的染污。許許多多人知道,但是不肯放棄。染污裡最嚴重的是哪些?工廠、飛機、車輛、船隻所排出來這些廢氣,這些廢氣都含著有嚴重的劇毒。每一天排出多少,長年累月累積在雲層裡頭,將來這些東西落下來之後,這個地區就一片死亡,草木都不能夠生長,何況動物!這些科學家認為「恐怖大王從天而降」是指的這樁事情,愈想愈可怕!但是我們要有智慧,怕,不能解決問題,這是眾生的共業,逃不過的。

  我們算是非常幸運遇到佛法,遇到佛法,這個問題就能解決。人活在世間哪有不死的?死亡並不恐怖,死亡是很正常的現象,問題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大問題。我們死了有好地方去,肯定人不是只有這一生,人只有這一生,我們學這些東西幹嘛,沒有意義了!一切眾生他有過去、有未來。所以,我在這兩年當中,託付鍾茂森居士在美國給我收集,美、加有些學者,著名的學者,他們在最近半個世紀在研究輪迴,研究人們過去今生,有許許多多的報告,他替我收集了二十幾本,說明人確確實實有前世。人有前世,當然就有來世,如果我們肯定這個事實,我們對生死的看法就不一樣了,知道人的生死就像穿衣服、脫衣服一樣,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,衰老了,不好使用了,換一個!

  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這身不是我,一切眾生誤以為是我。那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,我所有的,就像那衣服一樣,衣服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,身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我所有的丟掉不心痛,我又去找一個新的身體,我們中國人講「投胎」,換一個身體,要愈換愈好。今生我們得人身,來生我們得佛身、得菩薩身,最低限度也要得天身,這一生算是沒有白過。來生如果還得個人身,你毫無進步,你還在原地踏步;至少來生要得天身,你進了一步。

 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,我們要向佛學,向佛學一定要認真,不能只學形式,要學佛的實質。佛在總的原則綱領上來說,佛具足圓滿的戒定慧,我們要學佛,要不要在這上面下功夫?修淨土的同學,佛在《觀經》上對韋提希夫人的開示,那就是教我們的。學習的根本基礎「淨業三福」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我們做到了沒有?學會了沒有?《十善業道經》我們講過,真學、真幹!第二條「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我們學到了沒有?第三條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我們有沒有做到?

  第一條做到,你不會失人身,來生確確實實能得人天福報,你決定不會墮三途。第二條做到,你真正是佛弟子了,肯定超凡入聖,這個聖是小聖,小乘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;在大乘,信位的菩薩,初信位、二信位、三信位,信位的菩薩。如果第三條也做到了,你念佛求生淨土有把握了,往生淨土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你也成佛了。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,諸佛讚歎,菩薩嚮往。

  所以佛的這些教誨,這些教誨是大道,是與性德圓滿相應的,不是局部的。特別是在今天的社會,我們看到年輕人不知道孝順父母,我們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給他看。「為人演說」,演是表演,做給他看!現在人不知道尊重師長,我做出來,做出尊師重道的樣子;現代人不知道仁義,我們要做出仁義的形象,不但自己得好處,自行就是化他,令一切眾生得利益。

  哪些眾生得利益?一切眾生都得利益,得的利益不一樣。根利的、緣成熟的,他看到了,他會反省,他就覺悟了,他跟你學習。煩惱習氣業障深重的,雖然他沒有辦法覺悟,也不會跟著你做,阿賴耶識裡頭種了善根,所以說一切眾生沒有不得利益的。這個得利益有明顯的、有隱伏的、有自己清清楚楚明白的、有自己懵懵懂懂不明瞭的。覺悟的人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,所以形象非常重要!在在處處要顯自己無邊清淨身。

  這些年來,我們在新加坡辦了幾屆弘法人才培訓班。我勉勵年輕的同學,怎樣學習才能與佛菩薩相應,才能夠得到真實利益?沒有別的,你要把你自己的障礙放下。根本的障礙就是自私自利,你要不能放下自私自利,你就是遇到諸佛如來來教你,你也入不了門。絕對不是佛菩薩不慈悲,佛菩薩大慈大悲,你自己有障礙。不但你不能證得,你連覺悟都不可能,悟門堵塞了。自私自利很可怕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我講的這十六個字;十六個字裡頭只要有一個,你就不會開悟。你在佛法修學,無論時間多長,無論你怎麼樣用功,你得不到利益。佛法常講真實利益,你沒分。

  用什麼方法來對治我們這些煩惱習氣?持戒、讀經。佛在經上教導我們,教我們應當要做的,老老實實去做;告訴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違犯,這個習氣慢慢就斷了。自私自利的這個念頭是與生俱來的煩惱,不須要人教。我們細心觀察,嬰兒還不會說話,五、六個月的嬰兒,你看兩個小孩放在一起,或者是玩的東西,或者吃的東西,他兩個就在爭,還不會說話,你就能看出來,俱生煩惱!

  怎麼樣把它斷掉?學佛之後明白了,起心動念替別人想,不要替自己想,自私自利這個煩惱可以斷,為社會想、為眾生想、為整個世界著想。在《華嚴經》裡面那範圍還大,他要為世界海微塵數剎土眾生著想,佛菩薩的想法!我們起心動念沒有離開自己、沒有離開家庭、沒有離開我這個小道場,你怎麼能入佛境界?真正入佛境界,那的確要學普賢菩薩,起心動念都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世界海微塵數剎土眾生著想的,念念不離、念念不捨,完全沒有自己,自己跟大宇宙融合成一體,普賢菩薩!

  所以學佛最低限度,我們在一切時、一切處所表現的,是個覺悟的樣子,表裡一如,誠於中,自自然然形於外。所以戒律裡頭有定共戒、有道共戒,要不要刻意去學?大乘法裡認為沒有必要,只要心正,心正行就正,言語就正。所以我們這些年在大乘法裡面學習,得到一個總的修學綱領,我寫了二十個字,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這是大菩提心,起心動念決定與這十個字相應,我們就轉過來了。

  別人用虛假的心對我,我用真誠心對他,一般人講,那你不吃虧了?那你不上當了?跟你說一點都不吃虧。他用虛忘心是輪迴心,他搞六道輪迴;我用真誠心,我用的是佛心,我走的是佛道,怎麼會吃虧?如果你要怕吃虧、怕上當,他以虛情假意對我,我也以虛情假意對他,好了,他搞六道,你還跟他輪迴,錯了!別人用染污的心對我,我用清淨心對他;別人用高下心對我,我用平等心對他;別人用自私自利的心對我,我用大慈大悲的心對他。從自己心地上做一個轉變,這叫學佛,學佛的存心,學佛的處事待人接物,向佛菩薩學習。佛菩薩在哪裡?在經典裡頭。經典裡面所記載的沒有別的,佛菩薩的存心、佛菩薩的行為、佛菩薩的言語,多讀、多聽、多學習,要學得像!

  「種種無邊清淨色」就是佛法常講的「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」。沒有捨離眾生,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,外表看是一樣,裡面看不一樣,不染著。不染著就是決定不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你就染著了,你就被污染、就著相了,心地要清淨。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說得很好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心裡面放一物,錯了!我們學淨土的同學,沒有本事做到純淨純善,所以我們心裡頭容許有一物,這一物是什麼?阿彌陀佛。我們以這個為依靠,除阿彌陀佛之外,這心裡頭什麼都不放;二六時中起心動念有阿彌陀佛,這個法門是著相修行。不著相那很高,我們做不到。我們用一念代替無量無邊的妄念,這一念是清淨念,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。

  底下一句『或有言音以為體』,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,自己沒有成就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,自他是一不是二,平常與別人談話不離佛法;以佛法薰修自己,同時也薰習別人,這樣就好。心裡面有佛、有法、有僧,有三寶!僧是什麼?一般人聽到這個名詞,他就著相了,僧是出家人。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教導我們,從相上要體會到它的真實義。僧的意思是什麼?是清淨、是和合,這是僧的意義,我們要懂。聽到這個名詞立刻回光返照,這個世間是個大染缸,五濁惡世,濁惡到了極處,我們在這個裡頭不染。得有這個本事,依舊能保持心地清淨,心清淨,身清淨、行清淨,這是功夫,這就是修行。決定不被環境所染,不被環境影響,真功夫!

  身心清淨,言語當然清淨,清淨語跟佛教給我們的「語業」就相應了,「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」,一定要知道遵守。尤其是現在這個世界,古人常講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,言語形象不能不認真,修行從這個地方修起!言行不慎,有時候會造成重大的災難,這些事情,諸位要細細讀歷史,你就明白了。

  古往今來許許多多戰爭是可以避免的,為什麼它會爆發?形象、語言令人生起了誤會,從誤會引發他的報復、他的憎恨,戰爭爆發了。大的不善的形象言語會引起國際戰爭;小的,引起一個家庭事業的破裂。孔老夫子把這一樁事情,言語,列在教學第二個科目,他教學是四個科目,第一個是德行、第二個是言語,你就想它多重要!

  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教我們善護三業,把語業擺在第一位。我們在許許多多經典裡面看到,都是講身業、語業、意業,都這麼排列的。《無量壽經》排列的頭一個是口業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然後才「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。為什麼把口業放在第一條?我們有沒有想它的用意?言語態度很容易惹禍,不能不小心、不能不謹慎,縱然遇到別人無理的對待我們,我們要有智慧,要能忍辱,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,決定避免誤會,這是真正的學問,這是高明之處。一切時、一切處要樹立自己覺悟的形象、道德的形象,這叫自行化他。得到別人的尊重、得到別人的信任,你才能夠開導他,他才會接受。

  末後這一句『是佛所演不思議』,你看他不是講「是佛所說」,演是什麼?表演。佛講經說法也是表演,三業教化用意很深,我們應當要能體會,要知道學習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