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八一四卷)  2002/8/10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814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海間香河」偈頌最後一首:

  【清淨珠王布若雲,一切香河悉彌覆,其珠等佛眉間相,炳然顯現諸佛影。】

  這是「海間香河」最後的一首偈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「水出光雲,更有影略,可以意得」。『珠王』,「珠」在這個地方不是真的有一個圓圓的珠,它還是表法的意思,代表圓滿。「王」,加上個王,那是究竟的圓滿,第一圓滿。說的是清淨心行,我們要明瞭這個意思。『布』是展布。展布在哪裡?下面給我們說明,『一切香河悉彌覆』,展布在「一切香河」,香河是表心所。由此可知,法身菩薩心心所清淨到極處,我們常講的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這樣說法大家容易體會。說一個清淨,清淨裡面必定圓滿具足了真誠,具足了平等、慈悲;少一條,清淨就不圓滿,珠就不能稱王。由此可知,這是圓滿的具足,心行都真正做到了純淨純善。

  『雲』,在佛法裡面用得最多,它代表的是非有非無,它的用意是教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能變;它所變的是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。能變既然不可得,所變哪裡是真實的?能變的剎那不住,這個諸位一定要明瞭,能變的剎那不住,所變的決定沒有永恆。所以佛在經上跟我們講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國土是講的星球,不是講的我們現在世界上的一個國家,不是講的這個。這些事實真相,現代人可以說是相當的清楚,科學技術發達,幫助我們理解這些事實真相。宇宙之間星球、星系的確是無常的,星系是危脆的,小行星撞擊大行星這種事情常常發生,木星、土星、金星、地球上都曾經遇到這些撞擊。如果小行星體積相當大,這一撞擊兩個都碎了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,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因此在一切現象裡面我們要學佛菩薩,可得受用,不可執著。不但不可執著,分別都錯了。執著是煩惱的根源,叫煩惱障,分別是所知障。事實非有非無,你怎麼能分別它?還是佛菩薩那個態度正確,我們應當效法,應當要學習。學習佛菩薩純淨純善,沒有絲毫不善染污,這才是真正對了。

  『其珠等佛眉間相』。這個「珠」意思懂得了,清淨圓滿;或者我們說圓滿的清淨、圓滿的真誠、圓滿的平等,這是「清淨珠王」的意思。「等」是等於。「佛眉間相」,佛的眉間白毫相,它是一根白毫盤旋在一起,也好像是一個珠子一樣。這是諸佛無量劫修積功德所成的一個相好,三十二相裡面一種,表無量無邊的功德。白毫能放光,光中有化佛,「光中化佛無數億」,這一句是說明清淨心具足的功德相好。相好從哪裡看?從末後這一句看,『炳然顯現諸佛影』,「炳」是清清楚楚顯現出諸佛的影像。這就是白毫放光,光中化佛,我們在讚佛偈裡面常常念。

  「顯現諸佛影」,諸佛怎麼講法?前面曾經說過,諸佛有三個意思。第一個意思是講十方三世一切究竟果佛,這是現諸佛。第二個意思是講的法身大士,像《金剛經》上講的諸佛。江味農居士在《講義》裡面就說明,那個諸佛是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;四十一就是諸,諸是指四十一。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那是真佛,不是相似佛。宗門裡面常講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成佛是沒錯,但是他沒有圓滿;從圓教初住到等覺,還有四十一個位次,分證佛。這是一個說法。另外一個說法,意思非常之廣。天台大師講的「六即佛」,這個範圍太廣了,把所有眾生都包括進去了。佛經裡面常講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這個話怎麼解釋?天台大師說這是「理即佛」,是從心性上說的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既然有佛性,他怎麼不是佛?他是佛。但是六道裡面的眾生,雖有佛性,他被煩惱習氣蓋覆住,有佛性不能夠起作用,我們稱之為理即佛。理上有,事上沒有。

  第二種「名字即佛」,有名無實。我們今天是在哪個位次?實在講就是在名字即佛。我們學佛功夫不得力,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、一切作為還是煩惱習氣做主,像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的,依然不能逃過命運的主宰。這樣學佛有名無實,叫名字即佛,你連改變你命運的能力都沒有。從這再向上提升,我學佛功夫得力,自己能夠轉得了命運,像了凡先生一樣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。在佛法裡面講持戒修善,真的有戒、有善、有定、有慧,這叫「觀行即佛」。觀行是功夫得力,業障真的是在消,智慧確實是在增長。煩惱習氣沒斷,但是有能力把它控制住,這叫功夫得力。所以有人問什麼叫功夫得力?你修行的功夫能夠控制住煩惱,讓煩惱不發作,這就叫功夫得力。如果煩惱還照樣發作,你的功夫不得力。得力與不得力從這個地方去觀察,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。

  再向上那就比較難了,「相似即佛」,有一點像,像佛了。那是什麼?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控制住了,這個境界不在六道,超越六道了,在十法界裡面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叫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裡面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也有佛;這個佛是天台家講的藏教佛、通教佛,賢首大師講的小教佛、始教的佛,沒有離開十法界,他們是相似位。在無上正等正覺果證上,他證得了正覺。證得正覺,見思煩惱斷掉了,相似位。如果能夠再破一品無明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破一品,脫離十法界,入華藏世界,這個時候是分證即佛。他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雖是真的,不圓滿。所以究竟圓滿的果位只有一個,究竟圓滿。分證位有四十一個,相似位就很多了,愈往下愈多;究竟圓滿佛,只有一位。

  「炳然顯現諸佛影」,這個說法都能夠講得通。由此可知,光中化佛無量無邊。光化佛決定沒有意思,不是佛在那裡想放個光。想放光,你還有念頭;有念頭是凡夫,不是佛。佛這個光是怎麼放出來的?自己沒有念頭,怎麼會放光?大乘經教裡面給我們說的,眾生有感,佛自然有應,是感應放的光明。感應,光中現相,就是這麼回事情。你不要以為佛有意思,我們凡夫感真的是有意思,佛的應沒有意思。我們在光中見什麼樣的佛像?也是感應,是見究竟佛還是分證佛、還是相似佛,甚至於觀行佛?不一樣!說實在話是隨著自己的心,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,你在光中見的相不一樣。這個道理也不難懂,就在我們這個世間,我們能夠找到證據。

  許多同學們曾經去參訪過普陀山,普陀山有一個梵音洞,觀音菩薩常常在這個洞裡頭現身,感應非常殊勝。大概到普陀山去朝聖,沒有不到梵音洞的,多少人在梵音洞門口拜觀音菩薩,希求能見到觀音菩薩的寶相。大多數的人拜一個鐘點、兩個鐘點、三個鐘點見不到,也有的人拜上半個鐘點、一個鐘點見到了,非常歡喜,總算是有了感應。同參道友幾個人一起去拜,我沒有緣分朝山,我沒有去過。我的一位老朋友聖一法師在八二年的時候,他一同有三位出家人結伴去朝普陀。在梵音洞,他告訴我,他們拜了半個多小時,三個人都見到觀音菩薩,都非常歡喜。回來的時候,彼此交談:你見的觀音菩薩是什麼相?大家這一談,三個人見的都不一樣。聖一法師所見的觀音菩薩戴毘盧帽,全身是金色的,就像我們現在齋堂裡面供的西方三聖,觀音、勢至都是戴毘盧帽,他見的是這樣的相,完全是金色的;另外一個出家人見到的是我們一般看到的白衣大士,不一樣;第三位法師見到的是比丘相,是個出家人。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體會到,觀音菩薩現相,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,所現的、見到的相不相同。你要問:是不是真的觀音菩薩在那裡現身?不能說是,也不能說不是。你要是記住佛在經上常常說的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三個人心想不一樣,見到的相就不相同。

  佛白毫放光,光中化佛亦復如是。從這個境界裡面能夠測驗自己的功行,等於像學生讀書,這是一個考試,看看自己學習的成績。從感應當中看自己修學的成績,這個一點都不假。我們再看這一首偈的表法,做一個總結。心地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」,心如佛心,願同佛願,行像佛行,你見到的佛相至少是分證位的佛相,不會是相似位的。如果說我心同佛心,願跟佛不一樣,沒有佛願那麼大,行跟佛不一樣,還不能放下自私自利,你見到的佛相大概就是天台大師講的觀行位佛;觀行位佛就是現比丘相。相似位佛現羅漢相、權教菩薩相,不一樣。這一段我們就報告到此地。下面接著請看第五段「河間華林」。這一段裡面有長行,也有偈頌。請看經文:

  【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:諸佛子,此諸香水河兩間之地,悉以妙寶種種莊嚴。】

  『兩間之地』是講的兩岸,兩岸中間的大地也有許許多多莊嚴的事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這一段長行分為三段,我們念的是第一段「總標」,標示出來給我們說明,我們能夠體會到經文裡面的含義。前面所說的心心所,屬於能變。心心所純淨純善,它起作用當然是「行好事、說好話、做好人」,前面講的都是「存好心」。『妙寶種種莊嚴』,指的形式這些等等;換句話說,這個地方已經落實到日常生活,落實到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愈來愈具體化了。我們看下面經文:

  【一一各有四天下微塵數眾寶莊嚴,芬陀利華周匝遍滿。】

  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,從這個以下有八句。我們在一般看的時候都有十句,這個地方跟一般不一樣,它裡頭分為長行有五句,這是前面一個段落;後面一個段落,有八句。註解裡面註得很清楚,「別顯二事」。莊嚴的東西太多了,一個說華,一個說樹,「謂華及樹。水陸各一,實有多事」。下面特別給我們註解,「然此一段,文勢少異。不列十事,以顯無盡。而但舉二,展轉明多。」第一,舉的白蓮華,「後一寶樹,於此一樹,出五業用」。這裡有五句,五種業用,這是跟前面經文不相同的處所,清涼大師特別給我們指出來。

  無量無邊的莊嚴,舉這兩樁事情。蓮華是在水裡頭。我們在此地要注意的是『一一』,「一一」是指的香水河,一一香水河『各有四天下微塵數眾寶莊嚴,芬陀利華』,周匝圍繞。「芬陀利」是白色的蓮華,白代表潔淨,清潔清淨,表這個意思。蓮華代表圓滿,蓮華代表因果同時,蓮華又代表清淨不染,這是說菩薩行。為什麼佛教用蓮華來表法?我們要懂得。華藏世界在大蓮華當中,諸佛菩薩腳底下踏到的都是蓮華,是不是真的有個蓮華在腳底下?不見得,它是取其意,我們懂這個意思。造像把它造出來,讓你看到之後,你就能夠覺悟。真的能像諸佛菩薩一樣,在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絲毫染著,一定知道因果同時,果中有因,因中有果,於是我們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自然就向純淨純善去做了。因淨善,果當然也就淨善,這就是諸佛菩薩與一般凡夫不一樣的地方。

  在顯教裡頭,特別是在中國,佛菩薩跟眾生緣最深的,實在是無過於觀世音菩薩跟阿彌陀佛。所以中國有個諺語說「家家觀世音,戶戶彌陀佛」,這個確實是有道理,說明緣分很深。沒有人不念觀世音菩薩名號、阿彌陀佛名號,你要去調查一下,中國人你在一生當中,有沒有念過一句阿彌陀佛、一句觀世音菩薩?肯定有!不管是有心無心,全國人民都念。不相信的也念一句阿彌陀佛,隨口他就出來了,你就知道他阿賴耶識裡頭那個種子的力量多麼強大!這樣殊勝的種子,他為什麼不能成就?這裡頭缺少所緣緣、無間緣,缺這兩樣東西。換句話說,親因緣真的有,增上緣也不太缺乏,缺的是所緣緣跟無間緣,所以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。

  在中國的密宗、藏傳佛教,也是念觀世音菩薩、念阿彌陀佛。他們不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他們念六字大明咒,六字大明咒還是念觀世音菩薩。六字大明咒就是念「芬陀利華」,這個咒語翻成中文的意思,「保持身心像芬陀利華一樣」,念念不忘。在這個世間不被世間法所染污,這是這個咒子真正的意義。這個咒語時時刻刻在提醒自己,也提醒別人,在這個世間不要被世間所染污,你說這個咒語的意思多好!這就是妙寶莊嚴。所以妙寶莊嚴就落實在佛菩薩的名號,落實在佛菩薩的教誨,落實在「唵、嘛、呢、叭、咪、吽」,這是六字大明咒。

  怎樣才能真正落實?我們細心觀察,不外兩個條件。第一個是你真正明達教理,縱然不能夠明達教理,至少你也能夠通達教義,你會做到。為什麼?覺悟了!對於宇宙人生真相,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,你有相當的認知,你不迷了,你覺悟了,這是一類的。第二類,善根福德深厚,他不需要學,不需要多涉獵經教;我們一般講天性純厚,厚道,他不被環境染污。這兩種人都不多,這兩種人都可貴,這一生當中如果遇到緣,沒有不成就的。也許你說,也許他一生遇不到緣呢?這個假設我不同意,為什麼?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種根性在佛法裡面說是根熟的眾生,根熟的眾生諸佛菩薩沒有不來給他做增上緣的道理;換句話說,諸佛菩薩肯定會給他做增上緣。什麼時候給他做增上緣?我們凡夫就不得而知。有很早,有在中年,甚至於還在臨終的時候,這些事情我們曾經聽說過,或許也有人見過。從這個地方能看到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真的是不捨一人。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、去體會,會給我們帶來信心,也會增長我們的願心。只要自己這一生努力,不會空過的,尤其是我們的緣分非常殊勝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  諸位同學,我們繼續看下面一句:

  【各有四天下微塵數眾寶樹林,次第行列。】

  『各有』,前面還是有個「一一」,跟前面句子是一樣的,它「一一」省略掉了。『四天下微塵數』這是數量。『眾寶樹林,次第行列』,這是純淨純善的心行,顯示在事相上、在德用上那就無量無邊了。像我們這個世間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這裡面都有佛菩薩示現,所示現的一一都與性德相應,那就是「眾寶樹林」。我這個話說得大家要是依舊不容易體會,我們舉例子講,《華嚴經》末後一品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這五十三位善知識,你想想看是不是「眾寶樹林,次第行列」?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這五十三位善知識,我們世間有,也許你說:我這一生都沒有遇到。不是你沒有遇到,你遇到了不認識。這是真的,哪有遇不到的道理?

  為什麼說遇到了你不認識?你的心裡頭有障礙,心理有障礙!什麼障礙?迷而不覺,所以你見不到。假如你轉過來是覺而不迷,你就會發現到統統在我的四周圍,我眼所見的、耳所聽的、鼻所嗅的、身體所接觸的,無一不是「眾寶樹林,次第行列」;換句話說,無一不是諸佛菩薩在為我示現。我有那麼一點點體會,我不吝法,我沒有絲毫隱瞞,點點滴滴真的所謂是和盤托出,供養大眾。沒有一點點隱瞞,知道多少,我都把它全部拿出來供養大家。我們生活在世間,總而言之,這一生遭遇到的不外乎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你的一生的遭遇統統都包括了。順境,好環境,一切感覺得很舒適、很滿意;逆境是很不好的環境,不如意,非常困苦,難以煎熬。善緣是你所遇到的都是好人,都對你有所幫助;惡緣,你所遭遇到都是惡人,欺騙你,陷害你,遇到是這樣的人事環境。佛菩薩在哪裡?佛菩薩就在其中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要是把它歸納起來,總而言之,也就是這四種緣,順境、逆境、善緣、惡緣。

  為什麼善財處這個環境,他一生能圓滿成佛,我們不能?這個地方你得要細心去觀察,他成就的原因在哪裡?我們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裡?善財修的是淨行,純淨純善,我們所修的可以說是純染純惡,跟他完全顛倒。我們在善緣裡頭忘恩負義,在逆緣裡頭怨天尤人,你們想想是不是這樣?再回頭看看善財童子他是怎麼成就的?無論是逆境順境、善緣惡緣,他只用一個清淨心,用一個真誠心,一絲毫都不染著,順境善緣不生貪戀,逆境惡緣不生瞋恚,他貪瞋痴斷了。不在境界裡頭磨鍊,你怎麼能斷得了?清涼大師跟我們講五十三參叫「歷事練心」,你不經歷這些事,你怎麼能夠練清淨平等心?那叫真修行,那叫真功夫。不是言說,不是文字,不是討論,是完全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所以善財自始至終一個感恩的心,感謝境緣成就自己的道業,消弭自己的業障。

  你要是能把這個意思參透,五十三參圓滿了。五十三參,四十卷《華嚴》就講完了。四十卷經就講這麼一回事情,就講這個道理。你在這個地方真的要體會得,恍然悟過來,這四十卷經你就學圓滿了。你肯定從今而後你會學善財童子,你會學得很像;順境善緣不起貪戀,逆境惡緣不起瞋恚。不起貪瞋痴是消業障,增長戒定慧是成就道業,他怎麼不感恩!他怎麼不歡喜!所以善財參訪善知識,離開善知識的時候,「戀德禮辭」,戀德是感恩,禮是恭敬,辭是一絲毫都不染著。我看得很清楚,聽得很明白,智慧開了嘛!辭是永遠保持清淨心,清淨平等覺一絲毫沒有被外面境界影響,沒有被外面境界動搖,他怎麼會不感恩!

  明白這個道理,你再看這一句經文的味道,你才能看得出來。「各有四天下微塵數」,這個數字不大,我的體會是世尊最保守的說法,這個數字是什麼?我們六根所緣的境界,你說有多少?你眼見的、耳聞的、鼻嗅的、舌嘗的,起心動念所想的,剋實而論,何止四天下微塵數!要說一句老實話,說個真話,這個數量應當要像前面所講的「一切世界海微塵數」,不是「一四天下」。回過頭來,就看我們現前身邊,我們現在這個身,明顯所接觸到的是這個地球。這個地球上從早到晚,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,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這些事相有多少?沒法子計算。這些是什麼?這些就是像樹林次第行列。覺悟了,那就是眾寶;不覺悟,那就叫五濁惡世。

  所以佛境界跟六道境界是一不是二,這個道理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總要懂得。你的心是佛心,你的境界就是佛境界,境隨心轉。你的心是輪迴心,你所現的境界就是六道輪迴。真正境界跟你說,沒有華藏,也沒有六道,這是跟你說真的。華藏跟六道都是「唯識所現」的,離開了心識,才能夠真正回歸到自性,圓滿的性德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前面講的大世界,這在前一品講的,「世界成就品」裡講的,華藏世界是「世界成就品」裡面的一小部分。從這裡才知道,諸佛如來、八地以上的菩薩是深位菩薩,他們證的位次深,那個境界不僅是華藏世界。華藏世界夠大了,我們沒有法子想像,沒有法子思議,但是它並不圓滿。法身菩薩修學的道場,他們生活的環境可以說是相當的清淨、善良,但是還沒有達到極、沒有達到純。極淨純淨,極善純善,這是經上講的八地以上的菩薩。

  我們要學,要認真努力的修學,知道這個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如來示現的。我們這個念頭一轉,真的,確確實實諸佛如來示現的。示現做什麼?示現來度我的。無量無邊諸佛如來、無量無邊法身菩薩,照顧我一個人,成就我一個人,你說這個恩德多大!天高地厚不能比喻,天高地厚有限,這個恩德無窮!幾個人懂得?「知恩報恩」這四個字,《大智度論》上說得很清楚,二地菩薩所修的。這個意思就說明二地以下根本就不知道恩德,何況六道凡夫?六道凡夫講恩德,沾一點皮毛,恩德到底有多大?沒有人知道。二地菩薩才知道,摩訶薩!他們才曉得報恩,知恩報恩。不知恩怎麼會報恩?知恩才會報恩,這是肯定的。你就曉得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,也給我們顯示出知難行易。

  菩薩用什麼方法來報恩?沒有別的,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,就跟諸佛如來給我做示現一樣。做什麼樣子的示現?隨眾生的感,自自然然就應。你說:我不會。對,你是不會。為什麼?你不是二地菩薩,你怎麼會?那要問:現在我要怎麼做?現在做的方法,有,佛菩薩教給我們依教奉行,就是這個。你沒有在經上讀到嗎?佛常常教我們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這就是菩薩報佛恩的行動綱領。現在佛菩薩不在世間,在世間你也不認識,明顯的住世那就是經論,經論是明顯的住世。諸佛菩薩現身那是隱藏的住世,他不暴露身分,他跟凡夫完全一樣,你認不出來。

  經論你清楚,依照經論的理論修行。你看看《大藏經》,《大藏經》裡頭有多少種經?大小乘合起來幾千種,加上歷代祖師的著述,幾萬種。這是不是眾寶樹次第行列?是有這個意思。我們稱經典稱法寶,幾千部的法寶,眾寶!次第行列,現在編輯的《大藏經》,分門別類,有次第,有條理,一點都不亂,我們要發心努力去學習。上上根人閱藏,把全部《大藏經》看幾遍。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也沒有這個時間。現在緣是具足,《大藏經》很多,緣不缺乏,善根福德不足。那怎麼辦?祖師大德教我們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只要自己能夠契入你所學習的經典,你真正入了,契入這個經典的境界,入的還要深,所謂深入經藏。《金剛經》上佛教導我們「深解義趣」,你解得淺不行,你要解得深。深解你才在經文裡頭字字句句你見到很多很多的意思,展開經卷字字句句無量義。這個裡頭趣味無窮,在佛法裡面講法味。

  法味不好懂,我講趣味,大家好懂。無量的歡喜,佛家講法喜充滿,這是佛學名詞。到這樣的程度,你再去閱《大藏經》,不一樣了。為什麼?障礙沒有了,你都能夠理解,都能通達。所以一經通則一切經通,你一經沒有通,你就不要搞第二部。通了之後,你再涉獵,沒有一樣不通。不但是佛法通了,世間法也通了,一通一切通。這是我早年跟李老師學經教,李老師傳給我的。這個原理知道了,用什麼方法?老師跟我說學是學不來的,即使有聰明智慧也相當困難。為什麼?典籍太多了,就算你一天看八個小時,你看到一百歲,你都看不完;包括世出世間法,你哪有這個壽命?你哪有這個悟性?所以他教我一個方法,用感應!用什麼感?用真誠心感。真誠就是至誠,真誠到極處,用這個心,一絲毫虛偽的心都不能有。用真誠心對佛,用真誠心對一切眾生。不能說我對佛用真誠心,對人、對其他的那就可以馬虎一點,你這個心是假的,你不是真誠心。你對佛那個真誠心,那是裝模作樣,是假裝的,不是真的;真的,只有一沒有二。我們能懂這個意思嗎?

  一味真誠,這個感應就很明顯,感應那個力量不可思議。我們平常講你得諸佛如來威神加持,就跟普賢菩薩每一個段落說偈「承佛神力」。怎麼樣才能承佛神力?真誠到極處!對佛是這個心,對人是這個心,對一切眾生都是這個心,決定沒有第二個心,才能起感應道交作用。所以求佛的人很多,為什麼沒有顯著的感應,道理在此地。你沒有真誠心。記住,要學!對任何一個人,對一切動物、花草樹木、天地鬼神,跟對一切諸佛如來同一個心,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決定沒有二心,你感應就現前了。你就能得一切諸佛加持,你展開經卷就能看無量義。不是你讀得多、學得多,不是!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他聽你念經,他一聽就曉得這個經裡面講的是什麼道理、什麼意思。念的人、學的人不懂,他明白了,他能開導你,他能幫助你,他能成就你。憑什麼?真誠。真誠是寶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是眾寶。

  樹是樹立,林是許許多多的建樹,無量無邊的建樹,無一不是出於真誠。寶不是物質,物質的寶沒有什麼多大用處,佛在經上常常用它做比喻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福德。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,我們常常讀到的,所以物質的珍寶有什麼希奇!珍寶是什麼?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寶,戒定慧三學是寶,六度、十波羅蜜是寶,諸佛菩薩、聖賢教誨是寶。你要從這地方去認知,從這個地方去學習。只要你認真努力,學了你能夠落實,也就是學了你能夠做到;你做不到沒有用處。學了都能做到,寶你就得到了。這個寶是真的,不是假的,破迷開悟,了生死出三界、出十法界。

  下面有五句,這五句是說明寶的用途。當然佛在此地講的都是原理原則,用途是無量無邊,略舉五端。第一:

  【一一樹中,恆出一切諸莊嚴雲。】

  這是第一句。『一一樹中』,我們懂得每一種的建樹,『恆』是永遠不間斷,『出一切諸莊嚴雲』。我們能不能見得到?見不到。為什麼見不到?迷而不覺。誰見到?法身菩薩見到了,這個經的對象是法身菩薩。在我們這個世間,佛在經上也說大心凡夫見到了。大心沒有私心,私心是小心量;換句話說,心量小的人見不到,心量大的人見到了。要大到什麼程度?大乘教的標準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樣的人也能見到;雖然不是法身菩薩,他也能體會得到,我們要懂。何謂大心菩薩?起心動念一定是想到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他心裡頭常常念的是這個。絕對不是只念自己、只是想著我這一家,我們出家人想到我這一個學院、我這個道場,你的心量太小了。這個心量是輪迴的心量,見不到大境界,深廣的境界你沒有分。你能懂這個道理嗎?你能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嗎?確實我們不了解,不是我們境界。

  我們要想得少分大經的利益,你不能不把心量拓開。從今而後不再想自己,不再想家庭,不再想我這個道場,你的智慧開了,你的思想、你的見解自自然然跟從前不一樣了。從前你有非常濃厚的分別執著,這個時候你的分別執著愈來愈淡,你的想法、看法逐漸逐漸跟佛菩薩接軌了,在佛法裡面講相應了。雖然還沒有入佛菩薩境界,氣氛已經感受到了。古人比喻,那邊燒火,火我還沒有看到、還沒有見到,暖氣感受到了。量大真的是福大,量小不行!許多同學知道這個道理,聽到時也歡喜,心量就是拓不開。什麼原因?恐懼,怕心量拓開之後,對我自己個人的利益有很大的損害。念念自私,沒有能把自私捨掉;害怕自私捨掉,我明天生活怎麼辦?明天誰來照顧我?我替別人著想,別人不替我著想。他在這裡妄想分別執著,愈想愈多,愈想愈害怕,愈想愈不敢,這是他為什麼發不起來的原因。說穿了,怕死怕苦,所以不敢。這個樣子跟佛菩薩那個地方永遠有一重障礙,這個障礙不能突破。幾時想通了,不怕死、不怕苦,這個障礙才能突破。死都不怕,苦算什麼?死不怕了,跟你說生死就了了。這個利益,實在講是你作夢都沒有想到的,古人所謂「始料所不及」。不怕苦了,你的業障消了,福報現前了,你才真正明瞭佛菩薩的恩德,才真正知道。《法華經》裡面的三車比喻,到最後佛菩薩給你的不是羊車、鹿車,而是大白牛車。這是三千年前的比喻,當時人懂得,佛要生在現代,那就不是這個比喻了。大白牛車是馬車,在古時候馬車是最高級的交通工具、最快速的交通工具。

  所以你要想到,任何一個建樹永遠在那個地方示現,在那個地方表演,幫助我覺悟。我們舉一個例子,佛像面前供的這杯水,這杯水是一一樹中的一個樹,樹就是樹立、建立。這杯水永遠在那個地方提醒我,用心要像水一樣乾淨,要像水一樣平等,乾淨沒有染污,平等沒有高下。它什麼時候停止過給我的啟示?它沒有。佛前面供的花,那又是一個建樹,花永遠提醒我們種善因得善果。花是因,植物先開花後結果,花好果就好。教導我們,提醒我們,永遠的你要種善因,你後來必定得善果。哪一樣不是建樹?所以建樹無量無邊,確實「恆出諸莊嚴雲」。善因善果是莊嚴,清淨平等是莊嚴,一切人事物都在那裡表演、都在那裡示現,無量無邊的莊嚴。時間到了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