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0四卷)  2003/4/14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004

  諸位同學,請看第二段「二十句問所成果」,我們先將這段文念一遍:

  【及說如來地,如來境界,如來神力,如來所行,如來力,如來無畏,如來三昧,如來神通,如來自在,如來無礙。】

  這十句是說的內德成就圓滿,下面有十句是問體相。我們接著看:

  【如來眼,如來耳,如來鼻,如來舌,如來身,如來意,如來辯才,如來智慧,如來最勝。】

  這一共有九句,應當有十句,我們在前面讀過。前面還有如來光明,這個地方漏掉了這一句,漏掉這一句「如來光明」。這二十句跟「現相品」裡面所問的完全相同,就是第二品「如來現相品」。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的,我們讀了一半,前面讀到『如來無礙』。

  「無礙」,清涼大師說了,「如來所作,無能障礙」。我們讀了之後,必須要明瞭經上說的「如來」就是說我們自己。如來是說的真如本性,一切眾生皆有此性,平等平等,無二無別。經上講如來有的,就是講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。我們本來有的,本來具足的,現在沒有了,這個值得我們反省、檢點、思考,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了?

  我們現在無論做什麼事情障礙很多,有一點覺悟,確實想做一點好事。佛在經上常常勸我們修善積德,哪個人不想做?為什麼不能修善?我們的過失、錯誤改不過來!這裡面最嚴重的過失是什麼?自己煩惱習氣很重,不能跟一切人事物和睦相處。我們常常能聽到,這個人跟他可以相處,那個人跟他處不來。有沒有立刻回想到自己,哪些人跟我能相處,哪些人跟我處不來,原因在哪裡?為什麼如來跟一切眾生都能和睦相處,沒有障礙?如來就是本來你自己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,現在為什麼不能?原因總免不了自私自利,執著自己的成見,不能夠接受別人意見。

  在歷史上真正聰明有智慧的大人物,辦大事!不同的意見,錯誤的意見,你看他都能夠歡喜接納。嚴重的錯誤,不厭其煩的為他分析,讓對方明瞭。對方為什麼會產生誤會?他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。和顏愛語為他分析,教導他,提升他的境界,沒有責備,沒有排斥。所以人都樂於為你服務,你成功了。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,唐太宗,什麼人都敢在他面前說話,說錯了不要緊,這個皇上不會怪罪。只要有人跟他說話,他都很歡喜。所以,他能聽到真正的聲音,能為人民解除痛苦。這是他長處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不能說別人所說的、所想的跟我意見不合,馬上就排斥,就拒絕,顏色就不好看,誰還有人敢在你面前說真話?一個人到沒有人敢在你面前說真話,你的前途事業就完了。

  我們在新聞報導裡面聽到,這一次美伊戰爭,伊拉克真的是不堪一擊。原因是什麼?薩達姆本人不知道自己實力,他底下的將軍在他面前沒有一個人敢講真話。講真話,他一發脾氣,你的命馬上就沒有了;都說假話,都說好聽的,都騙他。這是什麼?剛愎自用,不能容人,到最後失敗。美國打這一仗有沒有打贏?軍事上是打贏了,可能在政治上就輸了。這個後遺症影響我們冷靜來觀察。

  賢明的領導人不一樣,無論團體是大是小,道理是一個。我們這個小單位,你負責某一個部門,你能把這個部門做好,原理原則相同。心量要大、要能包容、要能接納,這個事情才能做得很圓滿,佛法裡面講的成就真實功德。自以為是,沒有不失敗的。所以,中國諺語常講,「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」,世間最大的學問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大學問!聖賢人教我們教什麼?就是教我們跟一切眾生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就是聖教,天下太平,什麼事都沒有了。

  儒家常說的「和為貴」,我們不懂得。滿清入主中國,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,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。我們讀歷史,滿清入關的時候,軍隊只有十二萬人,他靠什麼?跟諸位說就靠一個和字,他成功了。所以皇宮裡面三個大殿統統用「和」命名。你們到北京去遊玩,觀光旅遊,你去看故宮最主要的一個大殿,國家重大慶典都在那裡舉行,太和殿;太和殿後面的一個殿,中和殿;中和殿後面的一個殿,保和殿。你看看,太和、中和、保和,你就曉得滿清統治中國就是靠和,不和怎麼行!這一點我們要很認真努力來學習。從什麼地方學起?

  我們沒有辦法跟他和的人先跟他和,我們不能相處的人先跟他相處。不能相處的人都能相處、都能和睦,天下就和了,你的修行功夫就成就了。修行的功夫,內德是戒定慧,戒定慧要起作用,不起作用你的戒定慧有什麼用處?個人享受,你不能利益眾生。這個經典裡面告訴我們,「悲救眾生,佛種不斷」,這是你應當做的。你只是戒定慧成就了,沒有慈悲心,不能幫助這個社會,不能幫助苦難眾生,你有什麼功德?再大的成就,釋迦牟尼佛還是呵斥你焦芽敗種。

  你受社會大眾無量無邊的恩德,你不知道報恩。你想想你生生世世活在這個世間,你靠什麼活的?你吃的一碗飯,這個飯從哪兒來的?你有沒有想到,多少人為你服務,這碗飯供養在你面前;從農夫的耕作到收成,到怎麼樣變成米,糙米怎麼樣變成白米,經過多少人!你所穿的,你所住的,你所行的,哪一樣東西不是眾人之力。所以這個社會是合作的,互助合作;互助合作就是互相都有恩德。

  我們要想一想,我們在這個社會裡頭,這一生當中我們是以什麼為一切眾生服務,有沒有想過?想清楚、想明白了,知恩報恩。我有一份工作,這個工作就是我對社會服務的這一分。我把這一分盡心盡力做好,我報答眾生恩,報答社會。我這一份工作要沒有做好,我就有罪,我就愧對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這樣照顧我,我拿什麼回報?我是不是用自己的煩惱習氣、貢高我慢、自以為是、輕慢別人,我用這個回報嗎?

  所以一定要知道,凡是碰到障礙了,馬上要回過頭來反省,把障礙的原因找出來,還是要自己把這個原因消除,障礙就沒有了。這個人跟我不合作,看我不順眼,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他,讓他改善對我的態度,不可以對立。雙方要都覺悟,這是菩薩道。縱然對方不覺悟,我覺悟,那你要用長時間來感化。他對我有成見,我對他沒有成見;他對我態度不好,我對他態度善好。他在這一生都不能回頭,都不能覺悟,都不能改善對我的態度,他臨終的時候會明白。臨終時候他想想這一生跟許許多多人接觸,哪個人真心對我,哪個人是用虛情假意對我,他明瞭。縱然這一生死了他都沒有覺悟,來生會覺悟,後生會覺悟,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。

  以真誠,以平等,以仁慈厚道之心,永恆不變,對人謙虛恭敬,這是必要的。自己姿勢要低,才能得到大家互助合作。自己姿勢太高了,別人看到你害怕、畏懼,想替你做事情,不敢。為什麼?小不如意,脾氣就發出來了,別人對你是敬而遠之,不敢替你做事情。為什麼?怕有一樁小事讓你心裡不如意,你就會大發雷霆。如果你有這些習氣,你要知道,一般人怎樣對你?對你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無事。那你很苦很累,什麼事情你都一個人做,沒有人敢幫助你;不是人不願意幫助你,很多人願意幫助你而不敢幫助你。自己要反省,要覺悟,要改過!一個事業成功,大家的功德,好!不能說這個工作是我一個人做,功勞是我一個人的,這個太自私了,心量太小了。我這一樁事情做得很好,大家做的,功勞歸功於大眾;做得不好,責任一個人來擔負,這個人是英雄豪傑,這不是凡人。所以常常想到,佛為什麼無能障礙。

  「上文名無能攝取等,義皆同也」。無能攝取跟無能障礙的意思相同。讀大乘經最重要的要曉得佛有我也有,經典給我們啟示,幫助我們恢復性德。前面十句簡單介紹到此地。後面十句是講如來的體相,身體各個部位器官的功能,殊勝無比,萬德萬能。

  後十句當中,前面六句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這個好懂。但是如來的六根跟我們一般凡夫的六根不一樣,後面解答的時候會給我們說明。這都是問如來之果德,果必有因。所以看到果我們就想到因,善因善果,就提醒自己要修善因,種善因肯定得善果。後面三句是三業,「辯才是語業,智慧是意業,最勝是身業」,身業裡面就包括前面所講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後頭清涼大師說了,「準前會中,唯欠佛光明之一句,餘如前釋」。這裡應當是十句,它只有九句,所以最後這一句應該是如來光明。有這一句,這一段的文跟前會「如來現相品」裡面所講的完全相同。

  「其所答文,亦如前引出現、不思議、相海品說」。前面所答的只是略略的引用,詳細的說明在「如來出現品」。「如來出現品」是第三十七品,就是這一會第二大單元最後的一品,「不思議品」是三十三品,「相海品」是三十四品,都是說如來的果地正報,到那裡有詳細的說明。「但前總會,故引此文」。前面第一個大單元是總會,所以引用後面經文來答覆。「所引之文,正答今問,說者宜重引之」。現在世尊為我們說明,所以在此地有重說的必要,這個地方才真正是想學習的,我們要問的是想學習的。前面是世主所問的,那是發起;「世主妙嚴品」是發起。

  世主的範圍太廣太廣了,你在一個家庭裡面,你是家長,也是世主;你在一個小團體裡面,譬如你開個店,你是老闆,老闆是世主,你下頭有員工,員工要聽你的。前面我們所看到的無量無邊各行各業,九法界各個不同的身分,這些世主都是如來法身菩薩示現的,不是凡夫。凡夫怎麼能參與華嚴法會?又何況華嚴法會是在定中開的,我們世間凡人看不到。我們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,哪裡知道他在定中有這麼大的法會,講這樣殊勝的法門,我們意想不到的。

  第三個小段就是末後這兩句,『願佛世尊,亦為我說』,這是「結請,請同彼說,故致亦言,請分竟」,到這個地方介紹完了。下面李長者在《合論》裡面,他老人家說得很多,也說得非常精采,道霈禪師把最精華的地方節錄在此地。我們看看《疏論纂要》裡面註解《疏鈔》的精華、《合論》的精華。實在講對我們初學《華嚴》來說,道霈禪師的《纂要》貢獻很大。

  「問曰,初會中世主所問,與此義多相似,但廣略不同,何故此第二會,還復再問如上之問」。這一段話很重要。在第一會,這些問題世主們統統都問過了,跟這是一樣的,為什麼在第二會重問?長者為我們解答。「答曰,前會是世主問」,問的目的用意不一樣,「舉佛果勸修,信佛所得」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前面問的是,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成佛的好處,這些世主們這一問提醒我們,你看看如來成就的,讓我們生起羨慕之心:他成就了,我也應該成就。我跟他本來是一樣,我迷了當凡夫,他也曾經迷過,但是他今天恢復了,我今天還不知道回頭。所以看到他的形相,聽說他這些狀況,激發我們自己的信心,也希望有如是成就,這是前面一會的問義。

  「此會」,我們現前這一會,「是自信自身自心是佛」。所以這個十信位,十信位的信心在此地。自己一定要相信,我自己的身,我自己的心是佛;我的身是佛身,我的心是佛心。跟諸佛相比不相同在哪裡?諸佛覺,我迷。現在我怎樣破迷開悟,我能夠證入佛位?末後講「及入位修行,故須再問」,所以這個問的意思不相同,現在要問的是我自己問,我想修行,我想成就。

  所以「前位是普賢入定舉果」,前一會。這一會,這一會是「文殊生起,入信之初,即明凡夫始信,為彰信心粗故,不入定說」。彰是彰顯,顯示你的信心才生起,所以不需要入定。才生起是凡夫境界。雖然才生起,跟諸位說,無比的尊貴,為什麼?無量劫來你從來不曉得,你自己的身心跟諸佛如來一樣,你不知道!現在雖然文殊菩薩告訴你了,告訴你怎麼樣?自己業障習氣非常深重,聽了之後不敢當!說我身、說我心是佛,這個不敢當,我不敢這樣想。這種人太多了,自己承認是凡夫,不敢見佛,我遇到好幾位。人很善良,自己覺得這一生造的惡業太多,到寺廟裡觀光旅遊不敢進大殿,為什麼?不好意思見佛。那佛是泥塑木雕的,泥塑木雕的,他有慚愧心,不敢,不好意思見佛。這種人有善根,這種人要度他,要幫助他。這一點心就非常可貴,自己有慚有愧,慚愧是善心所。

  有些人無慚無愧,他不相信,實在講佛菩薩形像他根本就沒看在眼裡,那樣的人就很難度,他排斥。這一類人他有慚愧心,他不排斥佛法,他相信佛太偉大了,佛太高了,我比不上。我自己造作很多不善,佛是大善人,我沒有臉見他。所以我們要把事實真相告訴他,佛菩薩慈悲,你說你有罪孽、有過失,哪個人沒有罪?哪個人沒有過失?中國古聖先賢常講,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。我們不是天生的聖人,不是天生的賢人,怎麼可能沒有過失?「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

  我們為什麼要親近佛菩薩?佛菩薩不在,我們造佛菩薩的像來供養,造像供養的意義在哪裡?沒有別的,提醒自己,我要向他學習,所謂見賢思齊,這是佛弟子供養佛菩薩形像最重要的一個意思。我供養地藏菩薩,學地藏菩薩的孝親尊師。我供養文殊菩薩,是要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、理智;在生活當中,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不是感情用事,文殊菩薩代表這個。看到文殊,想到:我怎麼能感情用事!供養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教我們大慈大悲,救護一切苦難眾生,是這麼個意思,不能搞錯。供養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是教我們拓開心量,大肚能容,什麼都能包容,一團和氣,笑臉迎人。你只要見人,特別是那個冤家債主,跟你不太愉快的,你見到他先用笑面對他,問候他。常常這樣做,久而久之,那個人對你的誤會完全可以無形當中化解掉了。

  佛沒有冤家沒有對頭,我們要知道,佛就是我們自性,我們本來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沒有一個是對立的,要常常記住這一點。為什麼會對立?迷了,我迷了,我跟人對立;人跟我對立的時候,他迷了。我不迷,他跟我對立,我跟他不對立,我這個不對立逐漸逐漸慢慢就化解他的對立,幫助他破迷開悟。覺悟不容易,要想到自己很幸運,好不容易覺悟了。我覺悟我就有義務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我回頭我就曉得要幫助一切眾生回頭。眾生煩惱習氣很重,我知道,因為我自己過去也是煩惱習氣深重。你看我怎麼轉過來的?好不容易轉過來。那我就想到別人跟我一樣,轉過來很不容易,要有耐心,要有慈悲心,要有誠意。

  十信菩薩,十信菩薩修的什麼?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預先透露一點。十信菩薩修十種心,第一個是信心,這我們在經裡面已經念到了。真正相信自己的真心、自己的本性跟一切諸佛如來是一樣的。真正相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眾生,即使是在三途地獄,他們的真心本性跟我、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。再要深入一點,你就要曉得「情與無情」,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的物象,因心成體。這個心在有情眾生的分上,叫佛性,在無情眾生的分上,叫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所以「同圓種智」。同圓種智就是一體,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。所以自信自身自心是佛,要有這樣的信心。

  第二是念心。初信位的菩薩修信心,這個信心果然成就了,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薩。二信位修念心,念念不忘,念念不捨;三信位修精進心,四信位是修慧心,五信位修定心,六信是不退心,七信是迴向心,八信是護法心,九信是戒心,十信是願心。你看看十種心,這十種心都成就了,你就是初住菩薩;十信心滿,就入住。

  下面說,「十住已去,始明當位菩薩入定始說」。當位菩薩是什麼人?就好像十住這個科目的老師,我們十信修滿了,十信圓滿,我們入了初住。入了初住之後,初住菩薩有老師教導我們。他教導我們,他一定先入定,然後跟我們說法。十信位的菩薩不入定,不需要入定,前面講了,因為信心粗;換句話說,沒有脫離凡心。十信圓滿,脫離凡心,真的菩提心成就了。十信位是在學菩提心,在學習,沒有成功,沒有圓滿。到第十信菩提心修成功、修圓滿了,修圓滿就升級到初住。所以初住當位菩薩就是那個科目的老師,他教導我們,他一定先入定再說法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李長者下文的開示。

  「以是義故,前問雖義理少同,應緣差別故異」。他的說法跟清涼大師《疏鈔》裡面講法是一樣的。因為如前面所說的這個意思,也就是說前面是世主問,目的是勸我們相信。這一會是自己問,自己想學、想修,所以我們看到文裡頭有再問,義趣不相同,這就是緣的差別。

  「前會信他佛得」,世主問的是讓我們明瞭毘盧遮那成佛了,毘盧遮那就是前會末後一品「毘盧遮那品」。我們看到毘盧遮那佛在沒有成佛之前,大威光太子,在這一品經裡面告訴我們,他是怎樣發心修行證果的,我們是信他成佛了。這一會,「此會自入信修行也」,這個不相同。「古人說前會是請,此會是問,其義不然,前後總是其請,當請是問故」,這個長者說得非常之好。古人講前會是請,此會是問,我們聽起來覺得也滿有道理。聽聽長者的開示,長者說這個意思不然,前後都是請。請就是問,請問。差別在哪裡?前面請問是勸修,目的是在勸修。這個地方請問,意思在自己要契入境界,「法事少殊」,這裡有不同地方就在此地。

  再看下面長者開示,「如前會舉如來修行道滿,及過去諸佛已成道者行滿之果」。前一會的用意確實是在此地,讓我們看到古佛世尊,他們是怎樣發心的、怎樣修行而證得圓滿的佛果,讓我們在這個地方生起信心,他能我也能。我為什麼不能?是我沒有去修,我沒有發心,我沒有修行。我要發心把自己所有一切錯誤的行為統統修正過來,我跟他一樣,沒有兩樣。所以「此第二會舉十方諸佛根本之智,凡聖共有之果」,信心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。我們是凡夫,諸佛如來是聖人,在果德上我們是一樣的,沒有兩樣。果德既然是一樣,果報當然也不例外,所以下面這幾句話說得很重要。「即一切處金色世界」,金色世界是果報,「一切處不動智佛」,不動智佛是理,金色世界是事。不動智就是根本智,是自性本具的圓滿般若智慧,生佛平等,眾生跟佛平等一樣的,沒有兩樣的。事相,事相是隨著心在轉,這個道理佛經上講得很多,「境隨心轉」。《楞嚴經》上又說到,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。物,萬物,怎麼轉萬物?心善物就轉了。

  最近我們看日本對水結晶的研究報告,我們明瞭!不管哪個地方的水,它的結晶隨著外面感受的訊息,產生不同的變化。佛菩薩的心純淨純善,所以它受了這樣的訊息,變現出的境界是金色世界。這個「金」我們不能把它看作金銀的金,要把它看作究竟圓滿、美好寶貴的色相,金表這個意思。金還有一個意思,永恆不變,這個境界永恆不會變化。為什麼?佛菩薩的心不變,所感得的境界就不變。九法界眾生的心,他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。妄心是動的,剎那剎那不停止,所以外面的境界也是動的。

  總而言之,外境跟內心是決定相應的。我們的心善,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善,都用善意來應;我們的心、念頭是感,外面就有應。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磁場,這磁場為什麼這麼好?因為你放射出來的能量,資訊的能量,善!一切萬物感受這個善的,它的回應也善。從水結晶實驗就知道了,發現水,它能看,各種不同的文字它能看,這很奇妙,不可思議!文字是個符號,它怎麼能懂得?寫這個文字的人,他寫的時候心裡頭的意思,它從這個符號能感受到寫字人的心,所以它變得結晶不相同,道理在此地。

  如果這個字不是我們寫的,現在印刷印出的,在日本都做過實驗了,印刷印出來的。把水裝在玻璃瓶裡,把這個字貼在玻璃瓶上,造這個字的人,或者是我們用印刷體剪貼,我們去貼的人,我們的心情,這個資訊能量它感受到了,它產生的反應不相同。給它聽,它聽聲音,這杯水你給它好的資訊,「我喜歡你,我愛你」,你常常對它這樣說,它的結晶很美;如果你常常說,「我討厭你,我恨你」,它的結晶就很不好看。證明水能夠接受外面的資訊能量。水如是,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無一不如是!這是跟我們說的金色世界。

  所以《大乘經》上常講,境隨心轉,相由心生。看相算命的也常常講,相隨心轉,命也隨心轉。心是主宰,經上講「因心成體」,這句話一點都不錯。所以你一生的享受,生生世世的享受,你不可以怨天尤人,完全要自己負責任。你怨天尤人,你造的是罪業,所感受的是痛苦、是苦報,不是樂報。孟子教人「反求諸己」,遇到一切挫折、不如意的事情,回過頭來想自己,不要想外面的人,與外人不相干。九法界依正莊嚴,總而言之,自作自受,與什麼人都不相干。

  業因果報我們懂得太少了。說老實話,今天我們講到因緣果報,我們懂得是表皮,沒有真正的深入。稍稍有一點深入的話,你就覺悟了,你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肯定有很大的轉變。這個轉變別人看得很清楚,你自己也明瞭。《八大人覺經》教我們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。你落實了,你真做到了。從前決定辦不到的,現在能做到,這就是修行;把做不到的改變成能做到,不能容人的,現在學習能容人,這就叫修行。把你不善的行為修正過來,不善的想法、看法、作法統統修正過來了,你的修行有功夫。看到這個人還是不行,還是受不了,你的修行沒功夫。沒功夫這一句話裡面含藏著有話,你還依舊造罪業,你造業哪有不受果報的道理。這個事情怎麼辦?這經上一再教給我們,說法。

  真正教我們覺悟,教我們契入,沒有別的辦法,說法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天天在教,天天在學。教學好,教學相長。我教人,教人要這樣作法,時間長了,不知不覺自己就是這個作法。這是什麼?長時薰習,薰習成的。自己也沒有刻意要去改,但是時間長了,受佛法的薰陶久了,阿賴耶識裡佛法的種子有了力量,起了作用,使我在生活上真的能夠改過。我的心行跟從前真的不相同,變了一個人,改了一個人,這就正確了。

  「一切處不動智佛」,不動智佛是根本智。根本智在哪裡?確實在一切處在一切時,整個宇宙是一個不動智佛!「十智佛等」,是不動智佛的作用,是不動智佛的別說,不動智佛是總說。「明一切諸佛眾生,共有此不動智,金色是理,法性身也,為信心生滅,故言色也,以十色世界表之」。經上所說的這個,要懂得表法的意思,你才能真正得受用。你要不懂得表法的意思,你到哪裡學,你就學錯了。你學錯了就誤導了社會大眾,社會大眾認為你是迷信,認為你這些是神話。你這些思想言論迷惑人心,對社會沒有貢獻;沒有貢獻,你就會被淘汰掉了。這是事實。如果佛法被社會大眾誤會,被社會大眾輕視,被社會大眾遺棄,我們四眾弟子有責任。不能怪他們,怪我們自己,我們沒有學好,我們沒有做好。我們果然學到、做到了,社會大眾敬愛,社會大眾歡喜,社會大眾擁護。

 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世,在當時那個社會上,上至帝王,下至庶民,對世尊沒有不尊敬的,對世尊的教誨都能信受奉行,這個了不起。為什麼世尊能,到我們今天起了反效果,這什麼原因?原因沒別的,佛的意思我們沒懂得。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把佛的意思曲解了,誤會了,我們的思想行為違背了佛的教訓。思想行為裡面充滿了自私自利,充滿了貪瞋痴慢,這還得了嗎?這個社會當然不歡迎你,當然排斥你。社會大眾許多這些行為,是不是他的過?他沒有過,過失在後世的佛弟子。你們敗壞了世尊的教誨,敗壞了世尊教化眾生的大業,招惹大眾的誤會,這個罪過很深很重。

  再看下面第三大段,第三大段是「說分」,就是解釋。前面是請問,問了之後當然有答覆、有說明,說分。「於中通下六會,答此所問」,問的問題好像是不多,但是問的問題,每一個問題意思很深很廣,解答要費相當時間。要用現在的話說,一個問題就是像學校裡頭一個科目,一個學習的科目,三十個問題就變成三十個科目。解答下面六會,從第二會到第七會,這總共是第二大單元;第二大單元修因契果生解分,這是第二大單元。第二大單元裡面有六會三十一品經,答這個地方的問題,這個地方有三十句問題。清涼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說明。

  「準問長科,亦為三分」,長科就是大科,我們今天講大段落,也分三分。「此初三品,答所依果問」,這個二會初三品是「如來名號品」,「四聖諦品」,「光明覺品」。「名號品」答的是如來身,「四聖諦品」是如來的語業,「光明覺品」如來的意業。所以這個三品答依果。「問明已下」,「問明品」是第十品,這以下有二十三品經,「答所修因問」。

  先說果,讓你生起信心,生起仰慕。你看到佛的果報,歡喜!佛的果報就是我自己本有的果報。我本來的果報是這樣的美好,這樣的莊嚴,我今天為什麼落到這個地步,夠慚愧的了。真的搞清楚了,我真對不起自己,怎麼會搞到這種程度!這一覺悟,當然你就會生起個念頭:我要恢復,我不可以再墮落了!這就是你的道心發起來了。我不要再搞六道輪迴了,我應當住一真法界,華藏、極樂那是我的家園,諸佛菩薩是我的親人。

  第三個大段從「不思議品」以下,第二問「問明品」一直到「菩薩住處品」,總共有二十三品經,這答所修因問。「不思議品」是第三十三品。那以下到「如來出現品」,這一共有六品經,「答所成果問,其平等因果」。「普賢行品」,「如來出現品」,這兩品講平等因果。怎麼說平等因果?「因乃果中之因,果乃此果之用,故屬果收」。它屬於果這一邊,它不屬於因那一邊。到這個地方是把大段落,這一個大單元總有六會三十一品經,大段落為我們交代出來了。

  這一大段落,我們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講完。你看第一個大段落在這個經裡面是最短的,它只有一會,只有六品經,總共十一卷,我們講了九百八十次。這個大單元比前面長得多了,有四十一卷經。記住前面只有十一卷經,現在有四十一卷三十一品,我們估計應該要講兩千次,才能把這個大單元講完。

  現在我們看第一段,就是初三品,「初中分二,先如來現相答」。這一段的意思說明這一品經解答前面請問之所以,如來先現相答,這個文字是先如來現相答,「後文殊言說答」。如來現相不說話,文殊菩薩來說明。「由其念請故,又如來證窮故」。《華嚴經》上如來表自性,自性沒有形相,自性沒有言語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前面大眾請分,請不是言說,心裡頭有這個意思,所以屬於念請。念請所以佛用現相來答,你們所問的,佛一示現全都答覆了。那是上根利智,一看佛菩薩的示現,統統明瞭了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但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行,看不出來,必須要有解釋他才會明瞭,沒有人解釋他不懂。

  所以後面,「文殊言說答,伴助主故,假言顯故」。佛是主,菩薩是伴,主示現,伴解釋,在旁邊解釋。如果沒有言語詳細解釋,佛所示現的,大眾很難理解,很難體會。現在我們看第一段經文「佛現神通」,這就是現相答。經文不長:

  【爾時世尊,知諸菩薩心之所念,各隨其類,為現神通。】

  此地我們要注意到,『各隨其類』。清涼大師的解釋也著重這一句。註解裡面說,「知其心念者,領念請也」。世尊知道諸菩薩心裡想什麼,世尊接受了:我給你解答。「現神通,示相答」,不必用言說,你看看這個形相,你應當就明瞭。下面說,「言隨類者,有其三義」。這裡頭有三個意思,第一「隨疑者所宜異故」。其實這裡面這些菩薩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,佛門常說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。一尊菩薩修行圓滿,示現成佛了,就有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來幫助他,示現作菩薩,示現作聲聞,示現作世主,幫助他教化眾生。絕不以為:你才剛剛成佛,我已經成佛久遠劫,我的資格比你老!沒有,諸佛如來果地上絕對沒有這個念頭。看到你新成佛的,久遠劫成佛的古佛跟你平等平等,你始成正覺,我也始成正覺。

  有先佛後佛,有古佛今佛,有資格很老,這是凡夫的情見。這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。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為這尊佛作伴,就是幫助他,做他的學生,做他的護法,他是自自然然的,一絲毫勉強都沒有。好像什麼?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這個意思我們要細心體會,我們要學習。為什麼古佛,無量無邊古佛、如來統統能做到,做得那麼自然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我們還要擺架子,總認為我資格比你老,你不如我,你初學,你剛成就。這個念頭是煩惱,這個念頭與性德不相應。性德,我們總說了五條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不相應!與什麼相應?與自私自利,與貪瞋痴慢,與這個相應。

  所以古大德常常提醒我們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我們念頭一起來,立刻就覺察到,是跟性德相應,還是跟煩惱相應?馬上就覺察到。與性德相應的好,這個念頭要保持,發揚光大;與煩惱相應,這個念頭錯了,馬上就要斷掉。這是真修行,這叫真用功!用功不是說每天念多少卷經,念多少佛號,打坐多少個小時,那是形式,那是樣子,有沒有功德?沒有。真正的功德是在你覺悟,是在你改過自新。你真的覺悟,真的改過來了,這是功德。積功累德是從這個角度說的,不是說你天天念多少卷經。你念經有口無心,自己的思想、念頭、言行一絲毫沒有改變,這一天空過了,這一年空過了。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隨類,這個第一類,隨疑者所宜異故。菩薩代表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的疑慮無量無邊。所以菩薩怎樣幫助你破迷開悟?你看或「示色令見」,或者是「以聲令聞」,這兩種用得最多;或者是「冥資令曉」,這個就是冥應。你也沒有見色,也沒有聞聲,佛在冥冥當中幫助你。這個資就是資助,幫助你,豁然你明白了。「皆是現通」。對我們一般凡夫來說,冥資最多,暗暗當中幫助你,你自己不會覺察。可是學佛時間久的人,長時間接受佛法薰修,冥冥當中的加持能感受得到。

  從前李老師給我們這些學經教的學生講,最明顯的佛力加持,就在講台上。我們初學講經,在講前都有充分的準備,老法師也不例外,他也是有充分準備。李老師告訴我,往往所準備這些東西,上了台之後,一句都沒用上。所說的都不是自己準備的,也不是自己預先講到的,為什麼這樣流利順暢講下去?聽眾聽了都很歡喜?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你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學講《圓覺經》,在台北內湖圓覺寺。圓覺寺請我講經,我就講《圓覺經》。講《圓覺經》我的參考資料,主要的是參考圓瑛法師《圓覺經講義》,我主要參考這種。另外還有一個幫助的參考資料,諦閑老法師的《圓覺經講義》、《圓覺經親聞記》。《親聞記》是聽眾記錄的,《講義》是諦閑老法師自己準備的。《親聞記》的序文好,寫《親聞記》的人有好多個居士,但是這裡頭有一個總集成的是江味農居士(金剛經講義是他做的,他是專修般若的),他來整理;大概有五、六個人來記,由他來整理。整理好的時候,送給老法師看,諦老法師看。諦老法師看了非常驚訝:這是我講的?怎麼會講得這麼好?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,自己不知道。很明顯、很明顯,大概每個講經的人都有這個經驗。

  所以講經,說實實在在話我講了四十五年了,有很多人讚歎。不是我講得好,我哪有這個能力,諸佛如來暗中加持。眾生有福,有如是的感應,不是我有能力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