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七卷)  1999/4/14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127

  請掀開經本,看初禪天的偈頌第七首:

  【無量法門皆自在。調伏眾生遍十方。亦不於中起分別。此是普光之境界。】

  這是普光明梵王他的讚頌。在前面長行裡面,我們見到他得的是「隨一切眾生品類差別皆現前調伏解脫門」,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。這個法門,實在講我們也應當學習,特別是在這個時代。這個法門,中國人有一句俗話講「和事佬」,他修的就是這個法門;種種不同的意見,他能夠幫它調和,這很難得很難得。如果一個團體當中,有這麼一個人才,這個團體確實能夠得到和睦,共存共榮。我們佛法裡講六和敬,真正做到六和敬,確實需要這樣的人才。這種人才,在過去歷史當中,可以說是任何一個團體都非常重視,而這種人也會被大眾所尊敬。在佛法裡面,我們在此地看到,華藏世界毘盧遮那如來的教區,西方極樂世界,毘盧遮那佛,阿彌陀佛,乃至於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,都是最好的和事佬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信仰、不同的宗教,到他那裡都和睦相處,種種誤會隔閡都消除,你想這個法門多麼重要!讚頌裡面,前面兩句清涼大師在這裡給我們註解,「隨類調生,調法自在,故能隨類廣遍」,這個好。這兩句是講他修學的成就,他從這個法門裡面明心見性,修行證果。

  第一句講『無量法門皆自在』。此地講的無量法門,沒有限定佛法;如果你看到大乘法門、小乘法門、顯教法門、密教法門,這個範圍就很小。無量法門,包括虛空法界,換句話說,用現代話來講,無量無邊的世界,種種族群、種種思想、種種宗教、種種學術,都包括在這一句之中。不但他能夠通達,他已經做到無障礙;無障礙才自在,有障礙就不自在。此地跟四弘誓願第三句相應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,就是此地講的無量法門。換句話說,世出世間一切法,點點滴滴你都要知道、都要明瞭,你才能幫助一切眾生。

  幫助他什麼?『調伏』兩個字而已。「調」是調順,「伏」是幫助他伏煩惱、伏習氣。調伏這兩個字,是從功夫上講,是從教學成績上講的。你教得再好,學生煩惱習氣不能調伏,你的教學就沒有成績可言。真正的教學,絕不是在紙上做文章,來考試;拿考卷來評定成績,不是的,那是形式,那個不可靠。真正你覺悟了,真正你回頭了,這叫調伏。一切事理真相明瞭,那叫覺悟,智慧開了;永遠不犯過失,這真調伏。知道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正還是邪,是善還是惡,再說得明白一點,是福還是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呈現在眼前,這是佛家教學真正的成就。必須能調伏自己,然後才能幫助別人。

  所以在這首偈裡面,真正得力之處是在第三句,『亦不於中起分別』。沒有分別,給諸位說,就沒有執著,也就沒有妄想。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,你才得自在,你才有能力學無量法門。所以四弘誓願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是建立在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的基礎上,煩惱沒有斷,決定不能學很多的法門;學很多的法門,結果是增長邪見。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玄義裡面說,經題裡面講,他說得很好,「有解無行」,你學得很多,你懂得很多,但是你做不到,無行就是你煩惱習氣沒斷,「增長邪見」,大乘佛法也是增長邪見。「有行無解」,把經教捨棄掉了,念佛也好、參禪也好,做其他的功夫也好,也很難成就,清涼說「增長無明」。所以,必須要解行並重。

  可是我們在淨宗裡面,看到有很多老太婆、老阿公,經教確實不通,甚至於不認識字,念佛他能夠站著往生,能夠坐著往生,瑞相稀有。清涼講的話就有問題了,人家是有行無解,他不增長無明,他往生了。於是我們就曉得,清涼大師講這兩句話的對象是誰?不是那些老太婆,她不在內。清涼講的這個話,是除了上智、除了下愚,專門對當中這些人講的。當中,我們講半吊子,這種人最難度;說你沒智慧,好像還挺有;說你有智慧,你確實也沒有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清涼大師講這個話對象是誰?對象是今天我們所謂知識分子,這很麻煩的人;妄想分別執著特別多,也特別嚴重,對這種人就是要解行並重。上根利智的人少,所謂是一聞千悟,他一接觸就通達明瞭,好度。下愚也好度,他不需要知道,也不需要聽經,也不需要那麼多大道理,你教他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他就死心塌地念到底,他真的沒有妄想、沒有夾雜,所以他很容易成就。這兩種人最容易成就,這兩種人少,很難得,都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具足的人,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到。《彌陀經》上講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他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厚,這一生遇到緣他就沒有疑惑,他就能夠深信,他就能夠發願,真正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

  我們想想,我們不是這兩種人,我們是當中這一部分的人,這一部分的人最麻煩。因此我們從哪裡學?從斷煩惱學起。煩惱斷了之後,無量法門就自在了。這個自在就是佛家講的開悟,大徹大悟,他才自在。怎麼開悟的?障礙除掉了。覺悟,佛說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本能,你本來就覺悟,所以覺叫本覺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你本來就通達,本來就沒有障礙,過去、未來沒有一樣你不知道,佛說這是你的本能。我們現在本能迷失了,並不是真的失掉,是迷失掉。怎麼迷了?就是因為起了妄想、起了分別、起了執著。執著也叫做煩惱障,無明跟分別,就是妄想跟分別也叫做所知障,這兩種障本來是沒有的,可是現在有了。我們的性德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就被這兩樣東西障礙住。佛告訴我們這些事實真相,只要我們自己把這些障礙排除,我們的本覺本能就恢復。大經上常講,佛不度眾生,眾生得度是自己度的,佛對於我們只做一個增上緣而已。迷是自己迷的,所以覺還要自己覺;只要自己把自己那些障礙排除,覺就恢復了。馬鳴菩薩講得好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我們的迷執本來沒有,本來沒有的現在有了,現在雖然有,決定可以除掉;本覺現在雖然迷失了,決定可以恢復。我們的信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。信佛,佛是誰?佛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所以佛法裡所說的那些意思,我們要正確的理解,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。怎樣才算信釋迦牟尼佛?你要是相信三千年前在古印度出現的那個釋迦牟尼佛,你就完全錯了。那是什麼?那叫迷信。迷信能不能解決問題?不能解決問題,你要信自己的釋迦牟尼佛,你才能解決問題。什麼是自己的釋迦牟尼佛?釋迦是仁慈,牟尼是清淨,相信自己有仁慈的心處事待人接物,相信自己真心是清淨平等的,這叫相信你自己的釋迦牟尼佛。佛沒有形相,佛也沒有名字,一切形相、名字都是幫助我們自己覺悟,幫助我們回頭的,佛家講「表法」,你要懂得表法的意思。所以一切諸佛菩薩都是自性的性德,我們在佛法裡才真正學到東西。

  我們相信毘盧遮那佛,毘盧遮那佛是我們自性的大圓滿。毘盧遮那是梵語,它的意思是「遍一切處」。什麼遍一切處?心量遍一切處,佛法裡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那就遍一切處,這是總說。然後再舉例跟你別說,智慧遍一切處,慈悲遍一切處,愛心遍一切處,無條件的布施供養遍一切處,這叫毘盧遮那。我們真正能體會到,真正能覺悟到,真正能做到,就遍一切處。諸位同修住在新加坡的佛教居士林,居士林今天所作所為就是向這個教誨去落實。我們的布施供齋落實了,一年三百六十天,每天三餐無條件的供齋,這遍一切處。人家來吃飯歡喜,不管你學不學佛,不管你信不信佛教,你信任何宗教,甚至於你罵佛、毀謗佛,到這裡來吃飯都歡迎,我們歡迎你來吃飯,遍一切處。這是什麼?毘盧遮那的精神,毘盧遮那的教誨,我們向他學習。我們做到這一點,還要進一步,進一步就建彌陀村,衣食住行樂育樣樣無條件的供養,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、不分信仰,只要有緣,你歡喜接受,我們就平等的供養,學佛從這裡學起。所以一切經教,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字字句句會歸自性,這才是真正的落實。「阿彌陀佛」,阿彌陀佛什麼意思?從字面上來講,「阿」是無,「彌陀」是量,「佛」是覺,我們信阿彌陀佛就是信自性無量覺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覺而不迷,樣樣清楚、樣樣明瞭、樣樣通達,這就是阿彌陀佛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給我們講信,第一個「信自」,這是主,其餘的五條,他講六個信,其餘五條是陪襯,是信自的解釋。佛教給我們,信心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。

  所以佛法裡面沒有迷信,佛法有真實的受用,從這個信願修學無量法門,哪有不自在的道理?我們現在社會上一般人講觸類貫通,能夠做到觸類貫通,那就皆自在;無論哪個法門,你一接觸就貫通。你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?這個能力是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是從哪裡來的?是你在一切法裡面斷了分別。斷了分別,就決定沒有執著。諸位要知道,有執著的人決定有分別,有分別的人沒有執著。有分別、有執著,諸位都知道,決定是六道輪迴的眾生;有分別,沒有執著,超越六道,那是十法界裡面的眾生,四聖法界。四聖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他有分別,他沒有執著。所以分別沒有了,執著當然沒有了;分別沒有了,不是十法界,一真法界。所以這第三句給我們講,他已經超越十法界,他是一真法界裡面,《華嚴》上講的法身大士,他怎麼不自在?這些是證得清淨法身。我們要努力,我們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,也能夠契入這個境界;不但一生當中要入這個境界,希望快速的入這個境界。能不能做到?答案是肯定的。問題在你自己肯不肯放下你的分別執著,你如果說不肯放下你的分別執著,那就沒法子。你哪一天放下,你哪一天入佛境界,你什麼時候放下,你什麼時候就是法身大士。換句話說,凡聖就在一念之間,轉凡成聖要多久,這個沒有一定,問題就在你肯不肯把念頭轉過來。

  也許同修要問:從哪裡轉起?這個話問得好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最初方便」。從哪裡轉起?從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起,這個念頭一轉,一切都轉過來了。過去沒有接觸佛法,還不能透徹理解的時候,念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。我們學佛也是如此,第一個念頭總想自己,這就迷了,這就是分別,這就是執著。轉過來之後,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,不是想自己。李會長是常常一夜睡不著覺,都是為眾生著想,沒有為自己想過,這回頭了。他從前是凡夫,你聽聽他這些報告,以前念念是為自己想,受戒,受菩薩戒還要吃肉,還不肯吃長素。這幾年他聽經聽得多了,慢慢的覺悟了,真正放下了。可見得入華嚴境界不難,難在自己能不能真正放下,為眾生,不再為自己。念念為眾生,行行為眾生,智慧就開了,聽話也能聽得懂,看事也能看得明白,看人、看事都跟以往不一樣了。以往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看人看不清楚,聽話聽不明白,為什麼?有業障。這一轉過來,看事、看經、聽講跟從前完全不相同;經卷一展開,字字句句無量義;聽講也能聽得清楚,所謂是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他真能聽懂,真有體會,他怎麼會一樣?

  自己明瞭之後,就能夠幫助別人,「調伏眾生遍十方」。雖然是眼前的少數一些人,有緣人,佛法常講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;不是佛不度無緣之人,無緣他不肯接受,你想幫助他,他不要你幫助,這沒法子;有緣就是說,我們幫助他,他肯接受,樂意接受,這有緣人。心量遍十方法界,我們所做的事情也是遍十方法界,這一點就很難懂了,這個要不是契入境界的人,他沒有辦法體會。一般人講你的心遍十方也許可能,你的事遍十方不可能;實際上,事也遍十方,點點滴滴沒有一樣不遍十方。如果不遍十方,菩薩布施一文錢,為什麼功德不可思量?凡夫布施十萬、百萬、千萬、億萬,福報還是有限;為什麼菩薩捨一文,功德遍十方法界?這個理太深了。佛菩薩做事,這裡講沒有分別執著;沒有分別執著,點點滴滴很小的福報都周遍法界,它沒有界限,所以自然就大了,道理在此地。極其微細的那一點點小福小善,它與性相應,它稱性,稱性就周遍法界。所以小善變成大的果報,不可思議的果報,小福變成無量的福德。

  所以我們造惡、造善,都隨著你自己心量在轉變。世間人在事相上做得再多,福報不大,受他心量範圍住了。他心量不大,他起心動念只想他自身,修再大的福報,那個福報只限於自身;如果他心量想到他的家族,他所修的福報不能超越家族這個界限。這些界限,這些框架,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。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極小之善都遍十方,道理在此地。由此可知,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最大的障礙。尤其是執著,執著這個身是我,執著我們居住的環境是家,這個錯了。佛的家在哪裡?虛空法界是家,一切眾生是自己。那是佛的境界,那是真的,是事實真相,那是完全覺悟了。我們迷惑顛倒,不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己家,不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。這個我在此地也不必細講,前面都講過,講過好幾遍了。我們要在這裡面去體會、去認知、去肯定,把「大方廣佛華嚴」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上,我們自己自然就契入這個境界。入這個境界就是《法華經》上講「入佛知見」,就能夠轉凡成聖;能轉凡成聖,那轉迷為悟還有什麼問題?

  所以這個法門,要真正落實是要覺悟,是要去做到才行。一切剛強難化的眾生不是不能調伏,而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夠,自己沒有智慧,方法錯誤,所以才沒有辦法調伏。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,許許多多地方衝突、戰爭,這麼樣的頻繁,這麼樣的殘酷,這是人為的災害,不是自然的,沒有人去調伏。我們今天覺悟了,今天明白了,這個調伏的工作就落在我們的雙肩上。我們深深相信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這是我們深信一切眾生都能夠調伏根本的道理,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王陽明所講的一切眾生都有良心,「致良知」,都有良心。良心是被物欲蒙蔽了,蒙蔽得再厚,良心也會發現,你要用什麼方法使他良心發現?那個調伏就有成就了。

  佛教給我們用什麼?真誠、清淨平等覺,我們在佛經裡歸納出來。「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」,沒有不能調伏的,地獄眾生也能調伏。不能調伏,我們的真誠、平等、慈悲做得不夠。諸佛菩薩在這個苦難的世間,幫助這些苦難眾生,哪些是諸佛菩薩?我們自己要覺悟,我們就是。我們學佛的人捨棄佛菩薩的教誨,等待著有佛菩薩從天上掉下來,哪有這回事情!誰發菩提心?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。菩提心,老老實實說,就是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心、慈悲心,你發這個心,你就是佛菩薩。你再能真正看破放下,那就是「亦不於中起分別」,就是看破放下了。你自己轉迷成悟,轉凡成聖,叫自度;你幫助別人,叫度他。你自己沒有自度,你決定沒有能力幫助別人。

  佛在這些經典上,無論是從理從事、從因從果,都講得透徹、講得明白,教我們怎麼過日子,過佛菩薩的日子,怎麼樣工作,做佛菩薩的工作,怎樣處事待人接物,那就是怎樣調伏眾生,這是落實「佛華嚴」。佛法通常講普度眾生,普度就是此地講「調伏眾生遍十方」,這句話就是普度眾生。無條件的利益眾生,如果起分別就是有條件,有條件就落在情識裡。諸位要曉得,情識是假的,我們世間人常講虛情假意,這是我們要覺悟的。你看看世間,在社會上常常看到、常常聽到,世間人男女相愛是情執,假的不是真的,沒到幾天聽說他離婚、分手了,那假的,哪裡是真的?所以情愛不是真的,是假的。能夠結合久而不分離的,在我們中國古時候是道義的結合,不是感情的;道義的結合就不容易分手,縱遇到挫折、遇到困難,彼此都能忍讓。現在人沒有接受過道德的教育,不懂什麼叫道義,所以虛情假意,我們就看得比過去要明顯太多,全是虛妄的,全是彼此欺騙,所謂是自欺欺人。

  我們想想,我們學佛了,是不是每天也在幹自欺欺人的勾當,為什麼?我們幹這些事情自己不知道,自己還認為自己是在修行、在證行,哪裡曉得將來墮落?正因為如此,經不可不讀,不能不聽,天天要讀,天天要聽。為什麼?怕自己不知不覺墮落了,還以為自己在修行,還以為自己修得不錯,哪裡知道全是幹的自欺欺人,完全為了自己的利益。講經弘法為什麼?為名聞利養。你也很精進、也很努力,天天在發憤,為的是什麼?為的是將來取得高的知名度,有很多人皈依,很多人供養,將來蓋大廟,過皇帝的生活。這個生活是可以過得到的,但是死了之後阿鼻地獄去了,你能過幾天好日子?你要是不覺悟、不小心,你就墮落了。你要提高到你自己有聲望、有地位,有許多人來供養你,至少你要花二十年的時間。你很努力裝模作樣,裝得很像,才能騙這些人。二十年之後,你這個福報現前,你能享受幾年?你現在已經三十歲了,二十年後五十歲,頂多再享二十年,二十年享福就要墮阿鼻地獄,你算算這個帳。所以聰明人要冷靜的去思惟、去盤算,不值得!我這個時間,可以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那得的是真樂。為什麼貪圖世間名利,貪圖五欲六塵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拿著佛法去欺騙眾生,這還得了嗎?

  我明白這個道理,我覺悟這個道理,所以我決定不建道場。這個地方建個彌陀村,緣成熟了,我們看到這個念佛堂有這麼多人念佛,念得這麼殊勝,我們才努力來建。我自己修學搭個小茅蓬就夠了,如果我建個廟,這些人跟著我在一塊修學,我要是死了之後,爭廟產、爭名奪利,個個鉤心鬥角,心不在道上。什麼都沒有,大家都是菩薩,心還有點道心;蓋一個大廟,道心就沒有了,靠不住。所以我主張建小茅蓬,在山上砍幾棵樹,建個小茅蓬就地取材,那個地方沒人要的,人家不會起貪心。所以你才曉得,古來這些祖師大德,他們真的聰明、真的明瞭,不會讓周邊的人起貪瞋痴,這是真實智慧,真實的教誨。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、細心去體會,然後才不會做錯事情。

  清涼這個註,註得很簡單,非常扼要,「隨類調生,調法自在」,這個類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族群。菩薩有這個能力,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思想,不同的分別、不同的執著,他都有辦法調和。「調法自在」,這是使用的方法,善巧方便,能夠叫大家都能接受,還不破壞族群,也不破壞宗教。佛家常講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,這個道理要懂。我們現在有一些虔誠的佛教徒,甚至於一些老法師,常常存著什麼觀念?我們佛法是正法,其他宗教都是邪法,你們要有慈悲心,把那些宗教徒都度來學佛,叫他們捨棄他的宗教。這個老和尚迷,沒有開悟,錯了!這不是調伏眾生,這是什麼?分化眾生,製造鬥爭,你是正、他是邪,殊不知道自己是邪,他那邊正不正不知道,自己這個觀念就是個邪見。這種邪知見不能調伏眾生,跟眾生對立了,《華嚴經》上沒有。《華嚴經》上,所有族類、所有宗教都平等,都第一,都彼此互相讚歎,絕不破壞對方,這才調伏。所以我們應該有個觀念,他是基督教徒,我們要幫助他做一個最好的基督教徒,模範的基督教徒,將來決定升天堂。他的願望,他願望升天,我們幫助他,將來決定升天,這就對了。這就是調伏眾生,他樂意接受了。

  佛法是智慧,絕不能破壞,你捨棄你這個教,來信我的教,宗教就會有衝突、就會有戰爭,這個結永遠解不開。我們彼此和睦相處多好,個個都第一。所以我們要讚美他,不但不破壞,要讚歎他、愛護他、幫助他。不同的族群,並沒有破壞,不同的族群能夠和睦相處,不同的宗教也能和睦相處,互相讚歎,互相協助,社會才會安定,世界才有和平。我們於其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個愛心是真誠的、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。有條件,一定要信我,我才幫助你,不信我的我不幫助你,有條件的不行,這個目的做不到。那就是虛妄,那是邪知邪見,你所作所為都錯了,這個道理要懂。所以「調法自在,故能隨類廣遍」。第三句,「顯明前義,無思成事故」。你這裡頭有分別、有執著,前面這個事業就不能成就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大事業才能成就。「分別」這兩個字,就是包含了妄想分別執著,也就是佛經上常講,無明、見思、塵沙這三類的煩惱。煩惱永遠離開了,心地真正恢復到清淨平等覺,這才行。我們看底下一首;這首是普光明梵王他所契入的境界。下面第八首:

  【佛身如空不可盡。無相無礙遍十方。所有應現皆如化。變化音王悟斯道。】

  這是變化音梵王他所修學契入的法門,在長行文裡面我們看到,他是「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」。這些法門,我們雖然沒有專修,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學到幾分,我們的受用就很大了。清涼在註解裡面,前面兩句是說明佛的體性,體性就是清淨寂滅。「不可盡下」,就是底下這一句,「顯四義如空」,四義就是「相、礙、遍、應現」這四個意思。佛身不能看作是釋迦牟尼佛的身、阿彌陀佛的身、一切諸佛的身,看作他們的身,跟我們就不相干,我們哪裡得受用?佛身如是,我們的身也如是,生佛不二,性相一如,然後才曉得佛身就是我自己的身,我自己的身『如空不可盡』,我們自己不知道。我們自己的法身如空不可盡,學佛的人聽到這個話會點頭,不會提出反對。再跟諸位說,我們的色身也如空不可盡,這個你就不懂了。色身怎麼如空不可盡?實在講,現在用科學的方法可以證明。實在講,這個身相了不可得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三心不可得」,身相也不可得。我們在前面,曾經用過很長的時間,跟諸位同學分析過。身相是什麼?身相,實在講所有一切的色相都是波動的現象,佛家講剎那生滅。《仁王經》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,色相怎麼可得?色心都不可得,色心都遍法界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是無相,無相不是沒有相,沒有相說無相這個毫無意義。「相即無相,無相即相」,有跟無是同時的,有跟無是一體的,這個難懂。我們把有跟無看作兩樁事情,把空有也放在兩樁事情,沒有曉得佛法裡面所講的空有是同時的,是一樁事情。《心經》上講得很好,大家都念得很熟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一樁事情,萬法一如。所以它的真相,真相是無相,無相當然就無礙;我們執著有相,所以就產生障礙。障礙從哪裡來的?障礙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,本來沒有。《華嚴》裡面所講的四無礙法界:理無礙,事無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;這是覺悟人的境界。真正覺悟、真正明白了,「亦不於中起分別」。這個中是什麼?中是一切法。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,你都不會起心動念,你都沒有分別執著,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永遠不會生起,你就能入無障礙的法界。無障礙的法界就佛華嚴的法界,你才得佛華嚴的受用。

  『無相無礙遍十方』,「十方」是講自性,圓滿的稱性了。在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,在教下講大開圓解,在我們淨土宗講,你得理一心不亂。契入這個境界之後,我們要問有沒有十法界?有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依然展現在我們現前,這是一回什麼事?「所有應現」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應現。應現裡面意思很深,沒有覺悟的人是業因果報的應現,這種人很多,不少,所謂是六道凡夫。十法界有情眾生是業因果報的應現,諸佛菩薩也在其中,從來沒有間斷過,他也在這裡頭應現。他怎麼應現?他是乘願而應現的;因地裡面曾經發過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現在已經成佛,已經見性,你必定要以你的行為去兌現,你不能說話不算話。所以諸佛菩薩也應現在這個世間,也應現在各行各業之中。

  我們對於其他宗教,千萬不要用輕視的眼光去看,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說不定基督教的牧師是佛來應現的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;應以牧師身得度,佛菩薩現牧師身分;應以神父身得度,他就現神父身分;應以修女身得度,他就現修女身,佛菩薩。我們真正修學大乘的人、學佛的人,看到這些人都是諸佛菩薩,你就不會有過失,你要把他想成是諸佛菩薩示現的。我們自己性德裡面,那一分恭敬心才能現前,性德現前。普賢十願裡面講「禮敬諸佛」,我們的禮敬之心、真誠之心,真誠的禮敬,你跟他們接觸,他們很歡喜,願意接受,中國古人所說的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。

  這一次延續陪我到北京,我們去訪問澳大利亞駐北京的大使館,文化參事來接見我。我們過去不認識,可是一見面交談之下,他就講他非常喜歡我,很有緣分,第一次見面。什麼原因?真誠,沒有一絲毫的虛偽。我們所談的,在澳大利亞我們幫助那個地區,幫助那個國家,我們自己一無所求,這種真誠交往,他怎麼會不接受,怎麼會不歡喜?我在那裡做些什麼工作,我要些什麼報酬,要些什麼附帶條件,那人家要考慮願不願意接受。我沒有條件,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,我一無所求,這就是菩提心,這就是菩薩行。所以佛菩薩在十法界裡,沒有行不通的事,沒有不圓滿的事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  『所有應現』,聖哲的應現我們清楚,凡夫的應現我們也清楚。『皆如化』,皆如化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用智慧去觀察,用智慧去處理,就不會落在分別情執裡面。凡夫為什麼會墮落在情識而造作罪業?他不曉得這是夢幻泡影,他把它當真,當真就生煩惱。什麼是煩惱?情執就是煩惱,你在這裡面生起喜怒哀樂愛惡欲,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。七情五欲從哪裡生的?妄想裡頭生的,沒有根,是假的。但是你要是執著它,你會受它的害,這個害就是什麼?應現;應現三途、應現地獄。餓鬼、畜生、地獄也是夢幻泡影,可是你在那裡面,你因為有執著,你要受罪,你要受苦。就好比一個人做惡夢一樣,夢是假的不是真的,但是在夢中有執著,你在夢裡受苦,你在裡頭受罪。夢到一頭老虎要吃你,嚇得一身冷汗叫起來,不好受。墮落在三途是做惡夢,天天做惡夢,惡夢醒不過來。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,我們在這裡學習。

  清涼註子裡面講,前面這兩句就是佛的體性,就是前面所講的「清淨寂滅」。清淨心是沒有污染,怎麼樣沒有污染?用現在的話來說,決定不受一切外境的誘惑,你的心就清淨。世間法我們不受它誘惑,佛法也不受它誘惑,這個難!有許多學佛的人,功夫不錯了,世間東西他不動心,佛法裡頭還是被誘惑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非法是講世間法,佛法也不能執著。所以世出世間法都不可以分別、都不可以執著,你才能夠契入真實。為什麼佛法不能執著?佛法是因緣生,凡是因緣所生之法都沒有自性,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。世法、佛法都不可以執著,我們可以用它,不能執著它。我常常用比喻來講,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,於一切法我們有使用權,我們不可以有所有權。所有權是什麼?你有執著,這有大害。使用權,充其量有分別,沒有執著,你會用得很自在。決定不執著,知道一切無所有。世間人為什麼自己所有的不肯布施?堅固執著以為這是自己所有的,叫我所。明白人知道,「我」尚且沒有,哪來的「我所」?布施就很痛快了,不會有考慮,不會去想它了。看到別人有需求的,我們自己有的或者是有多餘的,那更沒話說了,立刻就會幫助別人;甚至於自己沒有多餘的,人家有迫切需要,我現在有需要但是不是很迫切,我也能捨。這個就是,是不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叫看破,了解事實真相沒有不能放下的,你會很自在、很自然的放下。你的生活自在隨緣,隨緣而不攀緣,你得大自在。變化梵音王他從這個地方開悟,從這個地方契入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