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九九卷)  2003/4/11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999

  諸位同學,請看經文第二段引例請問,別中第六句看起。我們把經文念一念:

  【淨除一切雜染故。永斷一切疑網故。拔除一切希望故。滅壞一切愛著處故。】

  這一共有四句,四句都是講成就的利益。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「成何益,(第)一除集諦染,(第)二決道諦疑,(第)三拔苦希望,(第)四證滅愛處故」,這是大師給我們的提示。我們看經文,成益第一個。

  『淨除一切雜染故』,雜染就是煩惱習氣。怎麼個除法?在這一大段經文裡面,總共有十句,第一句是總說,其他九句是別說。別說裡面又分成兩段,前面五句是說出菩薩行願怎麼成就的。所以第一句講「上繼佛種」,一定要發心續佛慧命,經文上「令如來種性不斷故」。怎樣才能夠續佛慧命?一定要生起慈悲心,救護一切眾生。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一樣,他是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苦,還有許許多多的折磨災難,引發了大慈悲心。救護眾生怎麼個救護法?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所有一切苦難的業因,這個業因是煩惱惡業感召的果報。要怎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?一定要讓眾生覺悟,特別是明瞭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真相,這就是經文裡頭講的「了知一切行故」。怎樣幫助眾生明瞭覺悟?這一定要說法,所以「演說一切諸法」,這一句是這一段裡頭的核心,最重要的這一句。底下這四句另外成為一段,這是講的利益。

  聞法之後,覺悟之後,他得的什麼利益?頭一個斷煩惱,「淨除一切雜染」。我們想一想,我們學佛、聞法了,我們的煩惱有沒有輕?斷很難,煩惱輕智慧長,我們聞法得利益了。如果天天在學教、在聽經,煩惱沒有斷,沒有減少,甚至於不但沒有減少,還在增長,那就錯了,我們的學習方向目標那就偏差了。說得不好聽的話,這不是在學佛。佛跟魔實在說一念之差,什麼念頭?覺迷。一念覺,我們走的是佛道;一念迷,我們走的是魔道。

  經典沒有錯,決定是正法,我們用什麼心來學習?我們學習希望得到什麼?這個重要!如果是用名利心來學習,我學佛希望將來成名,希望將來得供養、得大眾尊敬,這個心不是佛心。大經裡頭說「因地不真,果招紆曲」。換句話說,經教裡佛講的這些話我們沒聽進去。果然聽進去了,觀念轉變了,你對於整個宇宙人生想法看法跟從前不同了。從前想法看法總離不開自己的利益,利益總不外名聞利養,真正了解之後,名聞利養放下了。放下名聞利養,我們天天在這裡學習,學什麼?求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真相,絕對不求名利。

  我們在講席裡常講,自私自利,名聞利養,五欲六塵,貪瞋痴慢,真的放下了,與這十六個字肯定不相應,這是正法;與這十六個字相應的話,我們不是在學佛,說得好聽一點,把佛法當作世間追求名利一種學術來學習。這是世出世間法差別之處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這一句我們要常常記住,做為自己的座右銘,每一天念念想想,我的煩惱習氣有沒有降低,檢驗自己修學的成果。這下面三句亦復如是。如果煩惱習氣沒有降低,甚至於還增長,那我們要提高警覺,要真正的懺悔,懺悔的方法還是要依教奉行。

  實在對於這個教理沒有辦法透徹的契入,這是事實,中下根性的人難處在此地。但是還有一個辦法,讀《高僧傳》,讀《居士傳》、《比丘尼傳》、《善女人傳》,見賢思齊,這個有好處,能夠激發自己的道心。修淨土的同學,念《往生傳》、念《淨土聖賢錄》,宋朝瑩珂法師就是讀《往生傳》激發道心的。看到別人一個一個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菩薩作佛去了,他能,我為什麼不能?仔細看看這些人,在這個世間我們跟他比比,並不比他差很多,為什麼他能成就,我不能成就?從這些地方回頭,放下萬緣,一心專念專修而成就的人,比比皆是。尤其是當代的,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決定不是假的。我們在學佛四、五十年當中,接觸到的不少,出家在家總有幾十個人,這是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這些人真的去了。

  我們多看看,常常多想想,再仔細觀察現前這個世間,有什麼值得留戀的?常常以佛陀教誨提醒自己,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不止滄海桑田,所以只要稍稍留意,你就了解了。現在這個社會,整個世界動盪不安,人心沒有依靠,沒有安全感。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,淨宗欣厭二門,對現前這個世界一定要有厭離心,對西方極樂世界要生歡喜心、希求心。我們不求別的,我們只希求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我們的緣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,依大《華嚴》歸《無量壽》,這個緣太殊勝了。我們主修的《無量壽經》,淨土法門,《無量壽經》是我們主修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我們助修,我們用它來幫助。這個緣非常非常希有,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。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,《華嚴經》就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的細說,我們用它做緣,做助緣。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》的精華,中本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的精華,容易受持;分量不多容易受持,拿它做為主修,一心一意的投入,現在人講投入,我們佛學的術語叫契入,這樣不難得念佛三昧。

  得少分的念佛三昧,你就會法喜充滿,你的心神定了。這個世界怎麼樣動亂,環境怎麼樣不安,你的心神是安穩的,你可以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了,這個利益就不可思議。然後我們真正能夠相信,佛在經上講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利益,我們才會懂這句話。否則的話,看到經上這句話的時候,很不容易接受。

  今天大千世界七寶來供養你,你願意要大千世界七寶?你還是願意要這麼一本《彌陀經》?我相信肯定你不要這個東西。不要說大千世界七寶了,現在有人要供養你一百萬美金,告訴你,你把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放下,這兩個在面前,你選擇哪一個?肯定是選擇那個一百萬。由此可知,你學佛那個心不是真的。一百萬就把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法門拋棄掉了,還搞六道輪迴,還去搞三途地獄,這不叫迷惑顛倒到所以然處!學佛學了十幾年了,學了幾十年了,學到哪裡去了?所以要常常想到什麼?生死輪迴苦。

  生死輪迴苦從哪裡去體驗?從自己這一生受報行業上去體驗。再仔細觀察這個世間苦人,世間人哪個不苦?沒有福報的人受苦,有福報的人他在造苦因,後面苦果等著他,統統是苦。所以我們要細心觀察一切眾生他受的是什麼報,他現在造的是什麼業。經論上常說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。所以自己常常想到,我這一生所受的,我這一生所造的是什麼,就很清楚很明白,我來生還要受嗎?還要造嗎?這個造作很可怕!可怕在哪裡?想想我自己沒有遇到佛法之前,我想些什麼?我說的是什麼?我造的是什麼?自己要反省,然後仔細觀察別人,你就會覺得太可怕了。

  學佛之後才曉得這些道理,才知道這個因果輪迴的事實真相。但是自己煩惱習氣非常重,雖然聽得不少,讀得也不少,境界現前,自己還是做不了主,還是被境界牽著走,放不下名聞利養,放不下自私自利,你說怎麼辦?這個世間什麼人來勸你?什麼人天天來告訴你?沒有人。你的父母不告訴你,一般老師也不告訴你,你的朋友們只恭惟你、隨順你。我們真正不容易,遇到大乘、遇到一乘法,生真正的歡喜心。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在一起共修,幾個人就夠了,不要求人多。老師同學也是過去生中的緣分,可遇不可求,有緣大家在一起,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都有成就。

  道場,要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是什麼樣子的道場?經上講的「普光明殿」,我們在前面讀了,是不是真的有那麼一個殿?沒有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在定中說的。他在什麼地方入定?菩提樹下,這個經上講菩提場。經上也有清涼大師給我們詳細介紹,天人天王供養的講堂,供養的寶殿,我們人間肉眼看不見,那是另一個維次的空間。我們一般凡夫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坐在一個草鋪的坐墊上,但是經上講釋迦牟尼佛坐的是金剛寶座。天人看到是金剛寶座,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草墊上。這個道理,現在我們也略略能夠體會到了。

  佛菩薩沒有身,隨類現身,你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,你所看到的是什麼樣的身。正如同一九八二年,聖一法師他們幾個人到普陀山去拜觀音菩薩,潮音洞。聖一法師回到香港告訴我,他們三個出家人在梵音洞洞口拜了半個多小時,觀音菩薩出現了,三個人都非常歡喜。離開之後,大家就問:你見到觀音菩薩什麼樣子?三個人都不一樣。聖一法師見到的觀音菩薩是戴毘盧帽,全身都是金色的,另外一位法師見的是白衣觀音,第三位法師見到的是個比丘,出家人。你看看同樣在一個時間見到的,不一樣!所以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,我們凡夫看到的釋迦牟尼佛是凡人,天人看到釋迦牟尼佛那不一樣,跟我們看到的相貌不相同,確確實實他是坐在金剛寶座上;阿羅漢、菩薩來看佛的時候,又不相同。

  所以佛沒有形相,形相從哪裡來的?形相是見的人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相分,所以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誰的心想生?是你自己的心想生,不關別人。每一個人心想,他感受的那個相不一樣,就是他所見到的、他所感觸到的不相同。正如同日本科學家實驗這個水結晶,每一個人去看結晶都不一樣,為什麼?它隨著你的心在變。我看隨著我的心變,他看隨著他的心變,怎麼會一樣?我們兩個心是一樣,那它變的結晶就是一樣,這個不可能。在佛經裡面只有說「佛佛道同」,兩個人都是佛,他看的結晶是一樣的;兩個人都是菩薩,他看的很接近相似,絕對不會完全一樣,只有佛佛道同。所以從這個科學的實驗,我們對於經典裡面講的很多東西比較有深一層的體會,增長了我們的信心。

  所以記住,煩惱習氣不能不斷。我們每天學習、修行,成效就在這一句,我的心比昨天是不是清淨一些?天天要想,這叫真修行。天天去檢驗,天天發現自己煩惱習氣,天天改正自己煩惱習氣,真修行。

  『永斷一切疑網故』。疑,這個地方特別是對於聖教的疑惑,疑惑的事情太多用網來做比喻。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裡面跟我們說的,少分又少分。前面我們讀過,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宮殿裡面,看到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完整的本子,他告訴我們,有多大的分量?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。我們現在懂得了,一偈是四句,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。換句話說,要用句子來講,就是四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句,每一句字數多少不一樣,你就曉得這個分量多大,我們這個世界容納不下。

  實在講,他所說的表法的意思,完整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什麼?實實在在講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依正莊嚴,這是完整的《華嚴經》。中本、小本是如來對各種根性不相同的人解說而已;中本對菩薩解說的,下本對人天解說的,人天程度低。龍樹菩薩把下本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,四十八品傳到世間。這個經在印度用梵文寫出來的,傳到中國一半都不到,所以傳到中國來是殘缺不完整的本子,四十八品現在我們中文翻譯的只有三十九品,十萬偈現在中文本子大概也只有五萬偈的樣子,少了一半。

  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我們聽了有沒有疑惑?疑惑很多,因為有疑惑所以就不能相信,信心生不起來。在這一品經裡頭,你看看世尊是教我們怎麼樣生起信心,依什麼生起信心,這一點非常重要,所以《華嚴》不容易!從這個經的標準來看,我們哪裡有信心?這也是我們學佛為什麼不能成就,現在多少能明白一些了。我們的信跟真正修行證果的人,那個信心不一樣,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。你看看他們的信心是依根本智起來的,我們的信心依什麼?這個裡頭講的「法界乘中以根本智為信心」,法界乘就是「大方廣佛華嚴」,我們哪有根本智?

  我跟諸位同學說過,我的信心是對老師尊敬,是對老師不懷疑,我的信心從這兒生的。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教導初學尊師重道,我的信心從這兒生的,不是從根本智。從根本智生的信心,這個才叫做圓頓根性,《華嚴》的當機。學習《華嚴》它有條件,它條件是信心,這個經你看四分,信、解、行、證,那他很順利,他能成就。你從這上仔細去觀察,現代人的信心,難,為什麼?他不信老師。我還是古大德教導的老方法,有這麼一點成就。如果對老師信心成了問題了,我曾經跟諸位說,那我就一事無成。

  不聽老師教誨,聽許許多多的人的意見就不得了。聽老師的教誨,實在說最難得的是李老師。我前面那兩位老師,實在講都是用這個方法,但是沒有明說,因為什麼?我剛剛初學,我是一張白紙。所以方東美先生教我,叫我到他家裡去上課,不到學校。為什麼?這是一張白紙,肯學,要防止一切雜染,這老師這點高明。我到學校接觸很多老師,接觸很多同學,肯定受影響,影響就是雜染。所以他用這個方法,他不讓我去,叫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,他給我上兩個鐘點課,我感恩!後來我知道他用心。認識章嘉大師之後,章嘉大師也是這樣的,每一個星期也是兩個小時,防止雜染。

  李老師那邊因為學生多,他自己有道場,他的人眾很多,所以就說得很明白:除了他講經說法之外,任何人講經說法不可以去聽;所有一切文字書籍包括佛經,沒有得到他同意不可以看;第三個條件是你過去所學的統統不承認,一律作廢,從今天起一切從頭學起,聽他一個人指教。諸位想想看,你們能遇到這個老師嗎?你們遇到這個老師,肯接受嗎?不肯接受就沒有法子了,信心從這裡建立的,疑惑從這裡斷除的。相信一個老師,有疑問只向他請教,絕對不會向別人請教。你要向別人請教,這個老師就不要你了,為什麼?你夾雜了,雜染了。老師對你負完全責任,這個難得,這個恩德多大!你要不聽話,老師沒有辦法教你,這個師生關係不能建立。這個意思還沒講完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還看上面這一句:

  【永斷一切疑網故。】

  這一句實在講關係我們學習功夫的成敗。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疑,所以怎樣斷疑生信,這是一樁很不容易的事情。我們細心從歷史上觀察,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有成就的人,對於他的所學所習的,肯定沒有懷疑,他有堅定的信心,所以他能有成就。所以「疑」你看看世尊把它列在六個根本煩惱之中,排列的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這個疑就是對於聖教的懷疑,大煩惱。

  因為對聖教懷疑,你就不肯學,信心生不起來,學習的意念也生不出來,那就是與佛沒有緣。這是與佛沒有緣,這一生不但得度的機會落空了,連在這一生把你的功夫境界提升一級的機會都沒有了,你說這多可惜!所以只要是與佛有緣,信心縱然不堅固,這一生不能成就,阿賴耶識裡頭確確實實種下菩提種子。過去生中已經有菩提種子的,這一生當中你的菩提種子肯定它增長,它還繼續,為什麼不能開花結果?是因為你信心不足,你還是有疑,疑障礙住你的成就。在這一生當中,這個境界的提升,功夫的提升與你的疑性有密切的關係,確實它是成正比例的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古人在真正學業、道業上成就的人比現在人多,特別是在中國,原因是什麼?原因是儒家的基礎好,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,這個教訓好。他的斷疑生信是從這個地方生的,從小教養成的。非常不幸,特別是最近的半個世紀,對於孝親尊師沒有人談了,不說了。前半個世紀還有人說,後半個世紀沒人說了。因此我們要是就因果上來看,往後聖教承傳難了。

  但是在今天我們又看到一線光明,那就是台灣跟中國大陸現在不少人在提倡兒童讀經,這個的確是一線光明,一線生機。推動這樁事情的人,從事於這個工作的人,我心目當中都認為那是佛菩薩應化再來的,不是凡人。凡人怎麼會想到這個事情?縱然這些人不是佛菩薩應化,肯定得佛菩薩加持,這個我一絲毫不懷疑。與佛有緣得佛菩薩加持,這個裡頭佛菩薩應化在其中是肯定有的,多少我們不曉得,肯定有佛菩薩應化在其中,加持的一定是更多。為什麼?這個事情與性德相應。凡是與性德相應的就跟佛菩薩有緣,就跟佛菩薩的慈悲弘願相應。與佛菩薩慈悲大願相應,你想想看,哪有不得加持的道理?肯定得佛力加持。

  所以斷疑生信,這個在教學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。因此有疑一定要問,如果不問,你這個疑不斷,決定障礙你的信心。信心受到障礙了,後面的解分、行分、證分統統都障礙住了。利害得失,一定要知道。下面第三句:

  【拔除一切希望故。】

  一般人講:希望都沒有了,這人活在世間還有什麼意思?確實,六道眾生活在哪裡?活在『希望』裡面。他今天很勤奮的工作,什麼力量在推動他?跟諸位說,「希望」在推動他。他希望得名聞利養,他希望得五欲六塵的享受,所以他才肯認真努力學習,認真努力工作,以達到他的希望,滿足他的希望。希望怎麼能拔除?

  不拔除希望,跟諸位說,世間法。現在你要學出世間法,出世間法,不但對於世間一切不能有希望,對出世間也不能有希望。絕不可以說,我把世間放下了,我希望出世間,那你的希望沒有改變,只是換了希望的對象而已,這個不行,這個不是換對象的。諺語有所謂「有希望,你就一定有失望」,這一句話是真理。為什麼要拔除?因為這個念頭是攀緣心,你們天天念三時繫念,中峰禪師所講的緣慮心,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。佛在楞嚴會上講,因地心跟果地覺一定要相應;希望的心與果地覺不相應,道理在這個地方。

  所以世間許許多多人修行不能得成正果,原因在哪裡?錯用了心。你要想求真正的大道,真正的證果,你要用真心,大乘經上常說「真心離念」。「希望」是一個妄念,世法裡頭講可以,佛法裡頭不可以有;你求世間功名富貴行,求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行,求佛法不行。換句話說,希望只有在六道,你要出六道的話,有這個心出不了六道。換句話說,不但是阿羅漢果你沒有辦法證得,須陀洹果你也沒法子證得。須陀洹就是聖人,我們一般講小聖。為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明白,須陀洹已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。四相離了,你想想看,希望是不是離了,拔除了?你只要有希望在,肯定四相具足。四相具足,六道凡夫,出不了六道範圍。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真正了解大乘經上所說的真理。為什麼?真心裡頭沒有希望,希望是妄心裡頭才有。

  我們常常講,要希望怎樣怎樣。現在,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還有沒有希望?不能沒有希望。我們今天很多很多的工作,在外面應酬,我到外面應酬就是為了一個希望,什麼希望?希望世界和平,希望大家能夠化解衝突,希望種族與種族,宗教與宗教,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尊重,和睦相處,還是一個希望。但是要曉得這希望在事,心理上能不能有?不能有。心理上要有這個,那就成了很大的障礙了,這個道理要懂。這個就是大乘法裡頭常常說的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相」。

  世間人所有的希望,不可以破壞,他這個希望是好的、是善的,我們要幫助他,要成全他。但是自己?自己不能掉在裡頭去,自己要掉在裡面去,那你就錯誤了。所以我們有許多工作是要滿足苦難眾生的希望,不是自己。自己已經不受順逆善惡境緣的影響了,為什麼不受影響?因為你那個希望放下去了,拔除一切希望了,你入了另外一個境界。入另外一個境界的時候,你還是有慈悲心,你不捨慈悲,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乘願再來。這個意思很深,希望大家細心去參究,把它搞清楚,我們才能夠學佛菩薩,才能夠過佛菩薩的生活,隨緣自在!

  有希望就不能隨緣,就得不到自在;有希望,你隨緣你會考慮,我們一般講:你有顧慮。如果沒有希望,隨緣的時候沒有顧慮,心是清淨的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所以這一條我們不能不知道。《六祖壇經》裡面你看講得多好,講到真心「本來無一物」,哪裡還會有希望?一切希望可就麻煩大了。他這四句都有「一切」,六道眾生的常情,從這四句你就看到這六道眾生。你看淨除、永斷、拔除、滅壞,這就超越了,跟一切眾生在一起和光同塵,心地決定沒有雜染,決定沒有疑惑。到這個第三句的時候,決定不雜希望,為什麼?對於一切性相、理事、因果都透徹明瞭了,就像佛在經上常說的「法爾如是」、「法如是爾」。

  世間法裡面說穿了就是因果報應,欲界裡頭,你要是把它看穿了、看明白了,冤冤相報。這些事情大小乘經論裡頭,佛講得太多太多,講得非常詳細非常明白,一定要覺悟。覺悟了的人,這是我們要學,對待一切人、事、物,絕對不會有一個惡念;如果還有惡意還有惡念,自己立刻要警覺到我還是迷而不覺。真正覺悟的時候,怎麼可以會有念頭生起?

  念從哪裡生起來的?從無明生起來的。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好,「真心離念」,真心裡頭沒有念,無念之念那才叫正念,所以那個正不是邪正的正,邪正的正是相對的,不是正念,無念才是真正的正念。但是這個無念又要曉得,一般人說無想了,我什麼都不想了,什麼都不思,把思想斷掉了,那是無念嗎?不是,那叫無想定。無想定也不容易,修成之後,果報在四禪無想天。無想天,佛說那是外道,為什麼?他不能破無明。

  所以無念是什麼?無所不知,無所不覺,這個裡頭不起一個念頭,這才叫真正無念,它不是無明。經典裡頭有個比喻,實在講比喻得很好,佛常常用鏡子做比喻,古大德常常引用,這個我們好懂。鏡子照外面景象照得很清楚,那是自性的德用,它有沒有念?沒有。你看鏡子照外面境界相,你要問它有沒有妄想?它有沒有分別?它有沒有執著?真的都沒有。

  所以我們眼見色,就跟鏡子照外面境界相一樣,耳聞聲,鼻嗅香,舌嘗味,身接觸外面境界,乃至於意對的是法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像鏡子照東西一樣,沒有一樣不清楚。所以我們前面講的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這三條把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統統都包括盡了,沒有一樣不清楚,沒有一樣不明瞭,這是般若智慧。這個裡頭決定沒有一絲毫的染著,就是說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念頭起來、意思起來,沒有。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這叫正念。修無想定的人,他雖然是什麼他也不想了,他也不念了,但是外面境界他什麼都不知道,不同!

  諸佛菩薩他什麼都知道,清清楚楚明明瞭瞭。他給我們示相,應化在世間,你看他所表演的,覺悟;他所教導我們的,顯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;他的生活,他的工作,他的處事待人接物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你看他能夠將性相、理事、因果統統表演出來給我們看,覺悟的人看出來了,明白了,歡喜向他學習。我們一般講這種人上根利智,根性很利的人他看出來了。中下根性的人不行,看不出來,天天接觸也看不出來,中下根性的人還要言教。

  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,言教是以身教為基礎,演說,以演為主,以說為輔助。你說為什麼?幫助眾生斷疑生信,你教他這樣做,你自己沒有做到,他不相信,他不能接受;你教他這樣做法,你自己本身做到,他就相信,他不懷疑。所以自己要先做到,然後你才能夠教人。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是這樣教導我們的,我們對他生恭敬心。

  觀察要細心,態度要誠懇,要知道菩提道上障礙多,障礙從哪兒來的?我們過去生中業障習氣深厚。障礙不是障礙善知識,像我們親近老師,有人在我面前毀謗老師,有沒有障礙老師?沒有。老師縱然聽到毀謗,一笑了之,沒在意。障礙了哪裡?障礙誰?障礙我們做學生的,我們對老師起了疑惑,這個信心、恭敬心衰退了。所以魔是來找我們的麻煩,沒有找老師,與老師不相干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我親近三個老師,在我面前毀謗的人都很多,但是我聽了之後絕不放在心上,也用不著跟他辯駁。因為那時候我們初學,我們講不過他,他很會講,我們只有聽,聽完之後,我還是一樣跟老師學東西,我決不受你的影響。因為我心裡很清楚很明白,我要離開這個老師,再找一個好老師,我到哪裡去找?我找不到。你說這個老師怎麼怎麼不好,還有很多人讚歎他的,還有很多人尊敬他的,還有很多人跟他學的,一半一半!我又何必受你影響?

  所以這一生一點點成就,正是印光大師所說的,「一分誠敬一分成就,十分誠敬十分成就」。老師教的學生很多,我們同學都很多,這麼多同學當中,我能有一點成就沒有別的,我對老師誠敬的心比別的同學多幾分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誠敬是自己的性德,凡是與性德相應的,好!所以這成就不是外來的,總與性德有關係。孝親尊師是性德。

  這是希望我們要了解這句話裡頭真正的含義,在世法、在出世法,知道如何去用它,要用得活潑,用得靈活。出世不壞世間法,世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,總在迷悟之不同,迷了一切法都是世間法,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。所以古德常講:哪一法不是佛法?悟了,三途地獄都是佛法,迷了,佛菩薩也是世間法,總在迷悟之不同。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,搞明白。末後這一句:

  【滅壞一切愛著處故。】

  這一句也是我常常講,我們要覺悟世間無常,一口氣不來就是另外一世了。所以你要常常想到,這個世間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哪一樣你能帶走?要常常作如是觀。最好的一個方法,就是你晚上睡覺的時候,人說死了以後帶不去。你每天晚上睡覺就是死一次,每天死一次,你知道嗎?死了是什麼?不過就是睡著了,他不再起來了,不再醒來就叫死。每天你都死一次,當你睡著的時候,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人事物,哪一樣是你的?熟睡的時候,你身體被人抬走了,你都不曉得,包括這個身體都不是自己的。你看你晚上作夢,你已經入到另外一個境界裡去了,入到另外一個維次空間去了。這樣才能真正提起自己高度的警覺性,對這個世間一切法沒有一絲毫的留戀。記住佛門有一句話說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千萬不要被這個花花世界欺騙了,那你是愚痴人,你是凡夫,你造業,起心動念無不是業。

  只有真正覺悟的人,這是覺悟的一個依據,我要怎麼樣真正覺悟?我要怎麼樣才能真正放下?我舉的這個例子是個好方法。我利用這個方法自己提升自己境界,得力很多。我很清楚很明白,真的《金剛經》上講那個話,你從這個實驗當中你能夠體會,證明佛這兩句話真實不虛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個相包括自己身體,何況身外之物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決定不是真實的。你要把它當作真實看,你看錯了,你已經被這些法相欺騙了,你已經迷了,你已經墮在三途六道了。警覺要高,高度的警覺,對於一切法的貪愛、執著要放下,這就是「滅壞」。先從壞,從這個地方下手。這個壞是什麼?原理,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諸位要知道,這個愛是一種情執,「愛著」都是情執,迷情執著,不是真正的愛。真正的愛在佛法叫慈悲,慈悲是性德,慈悲的那個愛不是感情的,這個愛裡面沒有貪、沒有著。這個慈悲跟愛的意思一定要能分清楚,實在講很不容易分。我們性德裡頭有愛,那個愛是平等的愛,平等是沒有分別;有分別就不平等,愛這個不愛那一個,這個愛就是說的這個。清淨的愛的裡面,不附帶任何條件;換句話說,我們常講絕對沒有控制的念頭,絕對沒有佔有的念頭。你有控制的念頭,有佔有的念頭,這個愛是屬於貪瞋痴的,貪痴裡面的一分,這個不是性德。

  我們今天,特別在這個世界,因為現在這個世界人沒有愛心,我們講慈悲,許多其他宗教不懂,不能接受。我們講愛,他馬上就懂得,為什麼?他也講。天主教、基督教、猶太教,他們依據的都是《新舊約》,這《聖經》裡面講「神愛世人」、「上帝愛世人」,我們說愛,他馬上就能接受,他歡喜。伊斯蘭教講仁慈,「真主阿拉確實是仁慈的」,仁慈也是愛。佛法講慈悲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「仁慈博愛」。我們今天要把這個做為教化勸導大眾的中心理念,這個就是契機。

  現前這個社會大眾的根機迫切需要,迫切需要的是仁慈博愛。仁慈博愛就是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「仁」就是推己及人,你看中國這個仁字是會意的意思,兩個人,有我馬上就想到別人,我喜歡的他也喜歡,我討厭的他也討厭,所以推己及人。平等對待是依這個為基礎,這是我們講世間法。出世間法那是依的真心本性,那個高了,你跟一般人講他不容易接受,他不懂。你要跟他說這個整個宇宙一切眾生本來是一體的,他非常不容易接受;你要講到我們推己及人,他懂。我希望和平,他也希望和平;我希望別人尊重我,他也希望別人尊重他;我希望別人關懷我,他也希望;我有困難的時候,希望別人幫助我,他同樣的。這個容易懂,這個意思淺,容易懂。

  所以今天我們對一切大眾,真的這是幫助苦難眾生度過這個災難,愛心比什麼都重要。災難怎麼來的?彼此沒有愛心。沒有愛心的時候,彼此只有憎恨,這個不得了!誰也不服誰,這個社會怎麼能安定?如果說社會大眾彼此都互相敬愛,這個社會和睦。我們要拋棄一切怨恨,我們要互相敬愛。但是在出世間法,這個也是嚴重的情執,障礙你出離輪迴。你在這個世間,無論是家親眷屬,無論是田地財產,或者是珍寶玩物,有一樣東西執著,一樣東西貪愛,你的麻煩就大了。

  過去我在香港講經,香港有個龍華寺,這個大殿它的佛像很高大,外面是貼金的,裡面好像是翻砂用什麼東西做的,很輕,裡面是空的。佛像裡頭好多老鼠在裡頭,我們在講經,後面佛像裡頭老鼠在吵架。我就意識到了,老鼠在佛像裡頭去蓄窩,牠愛佛像。所以我們如果要是特別喜歡這個佛像的時候,麻煩了,這個愛著一定要把它滅壞,怕的是什麼?將來你就變成這些小蟲,附住在佛像上,你捨不得離開它。

  所以書、經本好不好?好。能不能愛它?是要好好的保護它,但是你要迷執在裡頭,那好了,來生我知道你到哪一道去投胎了,你會變成書裡面的蛀蟲,為什麼?你喜歡它,你離不開它。你才曉得愛著處之可怕,喜歡什麼將來就變什麼。佛教你永脫輪迴,你對於六道裡面沒有一樣貪愛,沒有一樣愛著,六道的緣就斷了,你下一次來,不到六道。所以你要懂這個道理,你才曉得佛教導我們這個意思多麼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