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五七九卷)  2002/1/14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579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現自在用,助佛揚化第八句:

  【念念中,以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周遍法界示現神變法門,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。】

  『念念中』,念念不捨。我們在這裡看到法身菩薩他們的大仁大德,我們雖然是在初學,應當知道如何來效法,向他們學習。『光明普照十方國土』,他們確確實實做到了,毛孔放光,光中化菩薩,無量無邊的菩薩,念念都幫助佛教化眾生,這就叫做學佛,這樣做才是真正成佛之道。學佛學得不像佛,那怎麼能成就?總得學得像。什麼是「光明」?在我們現前分上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待人接物,顯示出聰明智慧是光明,光明多!誠懇老實是光明,待人有分寸是光明,處事有條理是光明,然後你就想想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,點點滴滴無一不是光明。法身菩薩光明普照十方國土,我們的光明沒有那麼大,為什麼?佛在經上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的心量很小。這個光明,就是我們的影響力,你心量愈大影響就愈大,心量小影響就小,你的光就小。一般不要說聖者,就是以天神、鬼神來看我們,我們有沒有光?有,很小,光不大,心量愈小的人光愈小,真的佛講的話沒錯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
 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想盡虛空、遍法界,常常這樣想,想久了這個心胸自然開闊,自自然然把小心量變成了大心量。我們常講拓開心量,大乘佛法是幫助我們拓開心量最好的教學。我們想到這個地球,心量還是不大,起心動念能夠想到全世界整個地球上的眾生,是不錯了,但是科學家常常跟我們講的星際戰爭,可能!如何能夠化解星際戰爭,那我們起心動念一定要包括其他的星球,不但是為我們這個星球想,為整個太空當中所有星球著想。那些星球裡頭有沒有眾生?學佛的人肯定有,有些眾生我們見不到。這個國土是凡聖同居土,我們這個地球上面有沒有聖人住?有,有菩薩住,有阿羅漢住,有鬼神住,這些眾生跟我們是不同空間維次,雖然跟我們住在一起,我們看不到他。高維次能夠看到低維次,低維次看不到高維次,這些事情經典裡面說得很多。古人筆記小說也記得很多,甚至於正史《二十五史》裡面記載這些事情就不少,史書裡頭記載的,肯定是事實,不是事實不能寫在歷史上。古德真正是有心人,把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這些事情,節錄下來編成一本書《歷史感應統記》,那不是偽造的,每一條都有根據。

  早年我們追隨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,老師常常講,我們在講台上引用古人的公案因緣,他給我們三種參考資料,佛門裡面的《經律異相》、《法苑珠林》,加上《歷史感應統記》,他老人家一生講經說法,引用許許多多的公案故事,大概不出這三種書。為什麼?這是證據,這是可信的。可是引用這些公案因緣有個原則,愈是近代的愈好,為什麼?大家相信,報紙上登出來的、雜誌上登出來的,距離我們非常近,確有其人,確有其事,你可以去調查的,這是最有力的證明。在佛法裡面所謂三轉法輪,這是作證轉,現在人常講「拿證據來」,這是證據。業因果報,因果輪迴,種善因得善果的證據。證據在你面前,你不相信就沒有法子,不能教了。佛教導我們有理論、有方法,所以有示轉,指示你,有勸轉,勸導你,最後真的是拿出證據來。現在人的根鈍,上根人佛一指示立刻就明白,就接受,鈍根的人還差一截,必須得佛勸導他,「這是對你說的、是教你的」,他才恍惚覺悟。下等根的,「對我說,我未必相信」,拿出證據給你看。古人所留下的這些證據,現在人很難接受,認為是古人的寓言、小說,未必是真的,所以必須要蒐集現前的證據,本地的證據。

  過去我在美國,我託美國許多同修們替我蒐集,蒐集之後把它翻成中文,我們也蒐集了一些。在國外許許多多地區這些靈鬼的事情,我們接觸不少,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聞,每一個地方都有。你怎麼能不信?你要不相信,最後吃虧的是自己。這個事情怎麼叫你相信?一定要親身經歷。早年最初對我學佛有影響的朱鏡宙老居士,朱老居士親身經歷的很多很多,常常給我們講故事,他不是講別人的,自家親身經歷的。尤其是他講他學佛的因緣,看別人業因果報不敢說沒有,也不可能完全相信,總感覺得這個事情很希奇,我們一般常識不能解釋,不能說它沒有,也不敢肯定它真有;到他自己真正遇到,證實決定不是幻覺,他才肯聽話,他才肯回頭。這些沒有一樣不是諸佛菩薩「念念中以光明普照十方國土」,真正覺悟的人、真正明白的人感恩,示現無量無邊種種神變法門,讓我們覺悟。

  所以許多人視為迷信的這一類書,它是事實真相。今天許多人偏重在理論,學佛實在講羨慕經典上所講的理論,也佩服經典裡面所說的一些方法,但是對於果報這樁事情他就不相信,到他相信的時候後悔莫及,太遲了。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,理論不太懂得、方法也很模糊的相信因果報應這些人,往往有厚福。為什麼?他起心動念決定不敢為惡,縱然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放下,他怕報應,所以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自自然然他會收斂。我這一生今年七十六歲了,在動盪不安的社會當中還能夠平平安安度過,靠什麼?深信因果。我相信,我為什麼相信?我也是親身經歷,小時候看到的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七、八歲的時候,印象最深刻的是城隍搬家。我們家鄉有個城隍廟,小時候常常到城隍廟裡面去玩,家裡老人帶著,城隍廟的教育功德不可思議。父母教導我們,那時候我們很小,四、五歲就到城隍廟燒香,父母指著閻王殿: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刑罰,造什麼樣的業因,將來得什麼樣的果報。

  現在一般人看作是迷信,我們從小深受這個教育,一生不敢為非作歹,不敢做違背良心的事情,不敢害人。現在人不相信這些,這是鬼神所謂的膽大妄為,敢造惡業,他敢,以為造惡業沒有報應,看到我們這些相信因果的人,指著我們鼻子罵「迷信!」說老實話,我這個迷信有什麼不好?我這個迷信平平安安幫助我度過一生;你不迷信,你究竟佔了多少便宜?得多少好處?我們兩個要好好做個比較,我感覺到不迷信的不如迷信,造業不相同,果報不一樣。哪一樣不是諸佛菩薩神變的示現?我們學佛之後,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善根。這個善根最重要的是要從小培養,那個時候非常單純的時候,古人所說的「先入為主」,我們從這三四歲、五六歲種下的這個善根,影響一生!縱然遇到一些人說我們是迷信,我們也不會動搖、也不會改變,你信你的我信我的,我並不糊塗,我並不盲從,我相信那些事實,然後再去尋求理論上的依據。

  在中國經史裡面找到了,佛法裡面講得更徹底、更清楚。現在這個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中國古人所講的一句話,失教!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從小你沒有受到好的教育,這個教育是中國幾千年相傳的家庭教育,你的父母沒有把你教好。因果教育西方不是沒有,跟東方沒有兩樣,時有所聞,但是西方人沒有重視,不像中國人這麼重視。古時候東方人對這個事情非常重視,把這個當作教育,特別是教育兒童、教育少年主要的題材,讓他從小佛家講阿賴耶識裡頭留下深刻的印象,這就是東方古人跟西方古人對於教學理念上不相同的地方。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,過去胡秋原先生講的話沒有錯,他說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的老百姓,他給我們講過好幾次,這是近代的一位學者。我覺得他這句話講得非常中肯、講得很公道,為什麼中國老百姓是世上最好的老百姓?那就是中國兒童普遍都受到因果教育。現在不一樣了,現在的中國西化了,跟著西方人走,把中國自己古老的東西拋棄,人心變了,這是比什麼都可怕。

  挽救之道我們就想到印光大師,這一位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我們看他一生的行誼,他一生極力提倡因果教育。用三種教材,他用的教材很多、很普遍,這三種是最常用的: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大力的提倡。這三種教材的內容非常豐富,如果真正有有心人,把它編成連續劇本,那真是無量功德,幫助這一個世界眾生,幫助他覺悟、幫助他回頭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講理論,確實如果沒有相當深厚的根性他不能接受,你讓他聽,聽上幾句他沒興趣就跑了,不願意再來了;你現相,現什麼樣道德端莊之相,他看不慣,他認為是你太古板,你不是現代人,你是十八世紀的人,他恥笑你。所以佛度有緣人,什麼有緣?他有善根,而且有相當深厚的善根,你跟他講因果報應他有感觸,如果沒有這些基礎,那就難了,真的是太難太難了。我們一定要能體會印光大師的用意,大師離開了我們,他的精神、他的教導,我們應當繼續努力,踏著他的足跡努力精進,自行化他。我們自己決定服從善因善果的教誨,打念頭上不起惡念,肯吃虧、肯上當,真正能夠理解、落實「吃虧是福」。

  現代的教育,從小大人教小孩競爭,好像不競爭你將來就不能夠生存,這個教導錯了,這個教導是違背因果的。你命裡有,你爭什麼!不需要爭它也來了,命裡沒有怎麼爭也爭不到。《了凡四訓》就說明這樁事情,真正明白了,心是定的。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大師之前,那個二十年,你看他悠哉游哉,為什麼?他完全相信孔先生給他算的命真的,算他的流年,你每年能拿到什麼樣的地位,能拿到多少的俸祿,絲毫不差,這才真正相信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。你努力斷惡修善,你的命會改,會向上提升;你要是作惡折福,你命裡的福祿折損,打折扣了。這個道理如果現在人要能夠搞清楚、搞明白,哪一個不回頭?各個都回頭了,為什麼?利害當前,趨利避害,修福才得利,造惡就有禍害。所以他心是定的,他心是善良的,果報是吉利的。我們今天讀這個經文,看這個社會感慨萬千,自己絕不辜負佛的教誨,不辜負佛菩薩的恩德,要想自己在現前怎樣作法,我們如何示現,也就是做出榜樣開悟眾生。第九句:

  【念念中,以普現佛身充遍法界一切如來解脫力法門,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。】

  這一句是教導我們示現世間最好的榜樣,世出世間我們講好人、最好的人,沒有絲毫缺陷的人是誰?佛!佛身是戒律,佛心是禪。你示現持戒,就是示現佛身;你示現禪定,那是佛心;你開口都是教化眾生,那是佛的言,字字句句都不違背經教,你的言語是佛的言語。我們的心如果不是清淨心,不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你的心不是佛心;你的行為顯示的還是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,造作的還是殺盜淫妄,你的身不是佛身。佛的行,六度四攝,我們要學佛,要在這些地方學,要學得很像。這些菩薩們,四十問裡面前面二十問都是問佛身,佛的六根三業,不是問佛身、佛心、佛行嗎?三業是身業、語業、意業。

  這些年來,我們在海外各地弘法,提倡四好。「存好心」,佛心最好。存好心是真誠心,決定不要怕,整個世間人都是假心假意,都沒有真心待人,我用真誠心待人。為什麼?我要走佛道,佛是真誠心待人,佛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我心一動念決定與這十個字相應;如果與這十個字相違背,那你就完全錯了,你的心已經離開菩提道。念念相應,我念念在菩提道裡頭,沒有離開。「說好話」,好話的根本是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我的言語決定與口的四善相應,決定不造口業,言語的內容決定是助佛勸化眾生;這一大段文,菩薩助佛教化眾生,我們要有這個念頭,與佛同心同願、同德同行。「行好事」,好事就是六度四攝,把六度四攝變成我們自己的形象,那你就像菩薩,菩薩的形象。「做好人」,我們把它結歸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起心動念一定要想到:我這個念頭能不能給世間人做榜樣,世間人都像我這個念頭行不行?如果不行,這個念頭就不能起。我的言語、我的行為點點滴滴都要想到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榜樣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。

  念念當中都是像此地一樣,開悟眾生,心量要廣大,也要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,盡虛空遍法界!我們能力雖然沒有,有這個念。有這個念,那個影響力,我們思想的波、我們行為的波確確實實能夠達到虛空法界,這是佛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常常這樣想,常常這樣做,真幹不是假幹,到一定的程度就有感應道交現前,感應道交證實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感應不要求,求感應就錯了,為什麼?求感應你的心不真誠、不清淨,往往誰來示現?魔來示現。你為什麼會著魔?就是因為你喜歡感應,喜歡神通。

  我這些年來遇到很多人著魔的,他的家親眷屬帶來見我,要我幫忙,我幫不上忙。所以我問他,他是不是喜歡神通、喜歡感應?答案幾乎是千篇一律,都是喜歡神通、喜歡感應,魔得其便!魔抓住你的弱點,他來變現來欺騙你,冒充佛菩薩,你覺得很歡喜,你有了感應,其實魔來作祟,你上當了。如果心地很厚非常善良,不造惡業,魔不敢,為什麼?你有護法神。你心地不善,惡業不斷,又要求神通、求感應,魔就來了。一上魔的當,用世間的話來說,你就得精神病,最後沒有法子都進了精神病院。很好的人、很聰明,書念得很好,念到碩士、博士,不信佛時,很正常沒事情,學了佛,學了一年兩年,變成精神分裂,非常可惜!我們看到很多很多,這一點不能不知道。所以存心要厚道、要善良,不求神通感應;到一定的時候,神通感應會現前,現前自己也不在意,也不把它當作一回事情,一切都是正常的。知道有這些事情,對自己不產生影響,不被它所轉,這就對了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這些境界現前不以為然都是好境界,如果你一執著你就錯了,你就會上當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助佛揚化第十句:

  【念念中,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眾會道場海法門,開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。】

  末後這一句,是以普賢的大願為依歸,如果沒有普賢大願,這個修學就不圓滿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古大德常說,《華嚴》最後的圓滿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如果沒有這個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不能夠圓滿。這個事實在《華嚴經》在在處處我們都能夠見到,要能體會得這個意思,對於普賢弘願的重要,不能不重視。《無量壽經》一開頭第一句話: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這句話是總結與會的大眾,世尊講《無量壽經》,參加這一會的大眾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我看了這一句經文,所以我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的法界。為什麼?所以有一切往生的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無論你是哪一輩、哪一品,沒有一個不是修普賢大士之德。普賢大士之德是把無量無邊一切菩薩行全部都包括了,沒有絲毫欠缺。

  世尊為了演說方便起見,把它歸納為十條,這叫十大願王。每一條的境界都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都是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,沒有法子形容的。前面雖然講到一切如來解脫力法門,這一句沒有細說,為什麼?都包括在普賢弘願之中。我們想學學不來,為什麼?我們沒有普賢菩薩那麼大的心量,普賢菩薩的心真正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樣大心修菩薩行,菩薩行就叫做普賢行。所以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所有一切菩薩他們的心量都是等虛空法界,念念當中希求的、成就的都是「世界海微塵數眾生」。這個世界海,一個世界海如是,一切世界海亦復如是,所以就遍一切世界海。不是侷限在一個世界海,侷限在一個世界海那不是普賢菩薩,也不是《華嚴經》的教義。《華嚴經》上講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個眾生沒漏,包括我們在內,這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,《華嚴》稱為「大不思議經」,理由就在此地。普賢菩薩的行法,他這個十願,真正的願只有前面七條,後面三條是迴向,『念念中,以普賢菩薩建立一切眾會道場海法門』。

  在台灣道源法師是修淨土的,他的道場叫海會寺,我們一看到「海會」、「蓮池海會」就知道他是修淨土的。真正淨土道場,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。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,你修淨土,你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如果你心量不大,你去不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為什麼?西方極樂世界,用我們現代話來說,它是多元文化的社會,這裡面的同修來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來自一切剎土的九法界。你的心量能不能包容?如果說這個看不順眼、那個還有意見,你這一生念佛念得很好,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種下深厚的緣分,這一生不能去。為什麼?你還有這些分別執著,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以前你的冤家對頭,「你怎麼到這裡來了?」你們兩個還在極樂世界吵一架、打一架不成?那不像話!一定要知道,別人可以不能包容我,我不能不包容別人,這是往生必要的條件。這個念頭差不得,念頭差了這一生往生的機會破壞了。

  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,念佛真正往生的人實在不多。過去李炳南老師常講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兩三個。換句話說,一萬個念佛人,其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個恐怕都不能往生,真正能往生的三個到五個。那是什麼條件?他心裡沒有界限,真正做到像世尊在《八大人覺經》上講的,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」,他的心真正到清淨平等。古德常講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這是往生的真因。我們念佛,念佛的功夫是什麼?就是念到心清淨,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平等,心不顛倒就是正覺慈悲。這個人過去對我不好,毀謗我、欺負我,甚至於陷害我,我見了他,他有苦難我就不肯幫助他,錯了!這不是菩薩,這是凡夫。為什麼?你有報復的念頭,報復的念頭就是冤冤相報,你還有這個念頭怎麼行?再不好的人、再惡的人,看他做的善事我們歡喜讚歎;看他做的惡事要生憐憫心,他愚痴又做惡事了。能幫助他的時候,要以善巧方便幫助他,慈悲憐憫,怎麼可以記恨在心?這哪裡是菩薩?普通菩薩都做不到,哪裡是普賢菩薩?普賢菩薩看世間一切眾生,造惡的眾生,也是過去父母、未來諸佛,真慈悲、真平等!他那個心真是廣大、真是自在,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,純淨純善。我們不能不學,不能不知道。

  頭一條教我們「禮敬」,禮貌是在外表,敬是在內心,真誠的尊敬,外表不失禮。禮裡頭是有分寸的,不能夠超過也不能不及,也就是說外面表現的是恰到好處,隨順眾生的根性。換句話說,隨順他能夠接受的程度,我們是發心幫助他,他能接受多少,要有智慧,所以你要會觀機。一定要落實在現實的生活裡頭,菩薩道、菩薩行不是在口裡說的,不是我們在經本上念的,不是,是自己實際上的生活行為、思想、見解。

  第二是「稱讚如來」,言語古人講「口為禍福之門」,祖師大德時時提示我們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別人有過失,絕口不提,為什麼?我們如果想別人的過失、說別人的過失,就是自己的過失,我們純善純淨的心被破壞了。你看到的、聽到的,你受人家的影響。不能說,成就自己真實的德行。真實德行是什麼?純淨的心、純善的行為。佛教經典裡面這個話不知道講了多少,我們實在講粗心大意,沒有能體會得。聽過、看過,沒有記在心上,沒有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,所以我們德之不修,起心動念依舊是偏邪,不是中正,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。所以稱讚如來,稱讚要如其分,他這是善行好事,我們要稱讚;不是好事,絕口不提。

  新加坡許哲居士,她一生的行持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一生不僅是不說別人過失,不記別人過失,看到任何人過失,她不放在心上。有一次李木源居士問她:「你看到別人作惡,別人不善,你是怎麼想法?」她舉一個比喻很好,「我看到別人作惡、作不善,就好像我每天看到街上來來往往的人一樣,我也看見,他們說話我也聽見,我一句都沒有放在心上。你要問我,我什麼都不知道。」正確!這就是佛法說的「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」,並不是真的不見不聞,沒有放在心上。我們從街上走到這邊來,路上看到行人,你要問這個人怎麼樣?沒有注意,是知道有人,但是人長什麼樣子、穿什麼衣服說不出來,沒有留意;聽到他說話,也記不得,這就對了。我們講是不注意,就是沒有把這些形象、言音注入自己的意識,沒有注意。好的事情、好的形象要注意,許哲就是這樣的,看人家善的這一面,記人家好的這一面,成就自己終身純善純淨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沒有自私的念頭。起心動念都是想到這個世間有很多貧苦受災受難的這些人,她天天想這些,想的是怎樣去幫助他?怎樣去為他們服務、去照顧他們?今年一百零四歲,還在不疲不厭的幹這個事情。我們出家人看到這個人,我們有沒有生慚愧心?在家人!她能夠做到,能夠在一生當中就從事於這樁事情,真的是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救苦救難,盡心盡力在做,做了一輩子沒有厭倦,不知道疲勞。這在佛法裡面講給我們作證,行菩薩道。

  普賢菩薩第三願教我們「廣修供養」,盡心盡力去做,我們所有這些災難都沒有了,累劫的冤親債主都歡喜,不但不找麻煩,擁護你。有些人懂得,也知道自己冤親債主很多,也修福,不是全心全力,修福的時候疑慮甚多,懷疑、顧慮。那些懷疑顧慮,不能說不正確,為什麼有這麼多疑慮?聞法太少,智慧不開。所以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苦口婆心,常常教導我們、勸勉我們要讀誦大乘,這句話在現在講確實有難處,為什麼?現在大家統統學白話文。翻經的大師早已經想到,經典上使用的文字是古文裡最淺顯的。《華嚴經》是唐朝時候翻的,你看看唐朝時候一些文人的著作,《華嚴經》跟它一比,《華嚴經》好懂,文字淺。換句話說,就是當時的白話文,不能夠再淺,再淺翻不出來了。翻經不是一個容易事情,如果不契入境界,你怎麼能翻得出來?經文展開對著你的面前,你怎麼會懂得這一句經文裡面的含義?

  我曾經說過,佛經無論大小、無論淺深,字字句句都是含無量義,在這段經文尤其明顯。我們在這個地方,這一段跟後面一段,總共二十句,二十句諸位要曉得,「念念中」,念念統統具足,不是念念中只有一個意思、只有一句,不是的!念念都是圓滿具足,這才是真正的意思。念念只有一樁事情、一個事情,錯了!那是凡夫,那是權教菩薩,不是法身大士。法身大士一念遍滿虛空法界,一念具足一切法門,整個《大方廣佛華嚴》一念之中圓滿具足!圓滿具足還不是這個略本小本,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所看到的大本,十個三千三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,一念圓融,念念圓融!這是《華嚴》,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,這是真供養。供養誰?供養真如自性,供養毘盧遮那,毘盧遮那是法身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自己也在裡頭,也不例外。這才叫真正的廣修供養,廣的意思真正是太深太廣。這樣修學,與性德圓滿的相應。

  世間我們所見到的、所聽到的,確實有一些過去生中修大福報,這一生當中享有億萬財富,他不懂得這個道理,這一生享福不曉得修福。如果他要懂得修福,那他的福報生生世世享不盡。不懂得修福,但是他也修一些小福報,每年他在利潤當中也撥相當數量的財物,在這個世間救濟一切貧苦,甚至於也辦很多學校來培養年輕人,在他整個財力裡面小事一樁。什麼是真正的大福?不學佛、不學大乘永遠都找不到,開悟一切眾生這是大福。所以佛在一切經上常常講,「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為人演說」。四句偈,我們常常在外面講經,是不是真的修的大福?不盡然,為什麼?對方要是開悟,這個福報就成就。你雖然說,說了對方沒悟,等於沒有說。有沒有福?有福,福沒有那麼大。因為你有善心、你有誠意,你的心確實是真誠清淨平等慈悲,有相當的福報,但是那個福報不是經上所講的;對方開悟,那是經上所說的。現在我們能做得到的,對方沒有開悟,但是阿賴耶識裡種了一個種子,這個種子是金剛種子,永遠不壞,等到來生後世遇到緣,這個種子起現行,他就有成就。從這些地方仔細來觀察,財布施確實抵不過法布施。

  弘法利生的事情真正不可思議,真正的好事。可是現在這個社會誰能接受?我們往年也發心印《大藏經》,印的數量不少,送不出去;換句話說,世出世間無價之寶,但是許多人不認識,你送給他,他不要,這就沒有法子。所以修福,還要有智慧、有福德,你才真正能夠修到福報;你要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,想修福,找不到福田。種五穀雜糧你要找好田,土壤要肥沃,這個種子下去才長得好。今天多少想修福的人,找不到真正的福田,都找錯了,找到沙石之地,種子種下去不會生長,不能夠開花結果,比比皆是。這什麼原因?仔細觀察,無福之人!縱然現前有福,他沒有德、他沒有智,所以把福田搞錯、錯認,什麼是真正的福田他不知道。

  普賢第四願,後面我們可以略而不說,「懺除業障」。這一句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,自己一定要肯定業障深重,我沒有業障,怎麼會生到娑婆世界?我業障不重,怎麼會生到這樣一個動亂不安的社會?所以自己要曉得,唯有自己知道自己業障深重,才肯真正懺悔,修懺悔法。懺悔法怎麼修法?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導我「知過能改」,每天要反省、要檢點、要找自己的過失,千萬不要以為我今天沒有什麼過失。如果說今天沒有什麼過失,我今天這一天空過了。什麼人沒有過失?我在講席也講過多遍,諸佛如來沒有過失。地上菩薩、等覺菩薩還有過失,他們天天反省、天天懺悔。還有一種人沒有過失,不知道自己有過失的人,他自以為沒有過失,這樣的人無論學世法、佛法,決定沒有進步可言。進步是怎麼來的?是從改過來的。我們現在不是常講改進?把過失改掉你就進步,你不改你怎麼進法?改進這個術語也是佛門的。所以頭一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,要認真反省檢點,這是做真功夫,我們講修行,這是真修行。

  但是我們是凡夫,總以為自己沒有過失,叫你去想你真想不出來,這怎麼辦?古大德教我們讀經,經典上佛的教誨,佛教給我們做的,我們看看我們有沒有做到;佛教我們不能做的,我們有沒有違犯?在這裡面找。明朝末年盛行功過格,無論在家出家讀書人,常常用這個方法檢查自己的過失。蓮池大師就用這個方法,現在《全集》裡面《自知錄》就是他每天反省的條目。印光大師教我們用《太上感應篇》、用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每天去讀一遍,讀的時候每一條自己想想,「善的我有沒有做?不善的我有沒有做?」這是真正在培養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我們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檢點、不能不改進。這是十願裡頭最重要的前面四願。

  「請轉法輪」、「請佛住世」,那是開拓我們的心量,斷絕我們的嫉妒心。唐朝時候印宗法師給我們做了榜樣,他見六祖惠能,言談之下衷心的佩服。惠能大師求他剃度,他給他剃度,剃度之後反過來拜惠能大師為師父,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。《壇經》裡面記載,惠能大師二十四歲接受五祖傳的衣缽,在獵人隊裡面藏身十五年,他出家剃度的時候是三十九歲,二十四歲再加上十五年。印宗法師那在南方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師,教化一方,是當時的高僧大德,惠能剛剛出家他就能夠拜他為師父,把自己弘法利生的位子讓給他,菩薩再來!這哪裡是普通人?普通人覺得你比他高,想盡方法來貶低你、來排斥你,他沒有,他做的是對的。為什麼?六祖惠能的成就就是他的成就,諸位想想對不對?他從弘法的地位退下來護法,把弘法的事情讓給六祖去做,他護持,把六祖抬上來,六祖於是一下就成名了。敬仰印宗法師的那些信徒,全都歸惠能大師。這是真正大力護持,是為佛法不為個人,真的是為正法久住,為開悟眾生,沒有一絲毫私心。

 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這個人物,人家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我們要學習。今天我們看到同學或是同參道友,覺得比我好的我就嫉妒他、我就貶低他,這是滅佛法的行為,這不是弘法,這個罪業造得重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我們決定不能犯這個錯誤,這是我們懺悔裡頭最重要的一條,要把我們嫉妒障礙的心,從心裡把它斷掉,歡喜成人之美,歡喜修隨喜功德。要知道隨喜的功德跟弘法法師功德等同,決定沒有差別,這個道理要知道。全心全力的協助,功德完全一樣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一句裡面意思太豐富,下一堂課我們再做補充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