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七一卷)  2007/6/2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7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無方大用」第八段,明毛光照益三昧門。前面講到除熱光,這兩首偈是六度裡面持戒波羅蜜。我們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又放光明名除熱。此光能覺毀禁者。普使受持清淨戒。發心願證無師道。】

  前面講到這個地方。因為看到這個經文,使我們感到無盡的感慨,那就是世界社會的動亂,佛法聖教的衰微,與持戒關係非常密切,佛門裡面學佛的同學把戒律疏忽掉了;這個時間很久了,至少也能夠回溯到一百年。到今天,學佛的人很多,大家都仰慕佛法裡面的學說理論,而疏忽了戒律,總認為這戒律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生活規範,可能不適合現代的社會。這個錯誤的看法使我們完全廢棄了戒律,造成今天學佛的不能得到學佛應得的效果。所以在這小段裡面,我們就說的多一些。

  你看它光的名字叫『除熱』,熱是煩惱,除熱就是能除煩惱,使修行的人得到身心清涼自在,它有這樣的效果。前面講到『普使受持清淨戒,發心願證無師道』,無師道是成佛之道。我們講到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說的「一切智,佛智,自然智」,這三種智都是自己悟的,不是老師傳授的,老師沒有法子傳授,老師只能夠做增上緣,一定要自己悟入。在歷史上確實有,老師沒有開悟,學生開悟了,為什麼?無師智,這就說明學生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比老師深厚,也是中國人所謂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。其實古時候的老師無不是希望學生能超過他,那是他的光榮。如果學生學得還不如老師,這個老師就會非常慚愧,沒有能把學生教好,沒有幫助學生,甚至於有人誤會老師吝法,自己知道的不肯教給學生。所以在古時候,學生考取進士,中了狀元,老師的兒子沒有考取,這是榮耀,這個老師沒有私心;如果說老師的兒子考中,學生沒有考中,那沒有人不罵這個老師偏心。這從前人的一種風俗習氣,我們要知道。

  所以講到無師智,無師智實在講也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。這個智慧是什麼?還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」,這個智慧是無師智,是你自性裡頭本具般若智慧,為什麼不能現前?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由此可知,要想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現前,沒有別的,你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放下到一定的程度,這個智慧就現前了。釋迦牟尼佛成佛,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放下,放下就是;惠能大師在忍和尚方丈室裡面也是徹底放下,所以他是頓超圓悟。這都是屬於無師智。能大師開悟的境界跟忍和尚所證的境界沒有兩樣,跟釋迦牟尼佛所證的境界也沒有兩樣。

  所以《大日經疏》裡面幾句話講得好,他說這是「自證之境」,這個「如是」就是講前面的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,這是自己證的境界。「說者無言,觀者無見」。老師可以做增上緣,老師沒有辦法傳給你。下面舉個比喻說,「不同手中菴摩勒果」。我手裡拿著一個水果,我可以送給人,這可以轉授的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是你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,別人有,你也有,但是你智慧沒有開,別人無法傳授給你,你也沒有辦法從別人手中得到,一定要自悟、自證,這就對了。這裡面講的菴摩勒果,我想香港市場應該也很多,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,在台灣叫芭樂,就是這個地方講的菴摩勒果。

  下面說,「釋迦」,這舉例子來講,說如果可以用言語、用種種方法傳授給別人,這舉個例子講的,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做菩薩的時候,蒙定光佛的授記,「授決之」就是授記,那時候他就可以成佛了。為什麼不行?為什麼還要等在這個時代才能示現成佛?所以授記不等於傳授,一定要自己放下,把那個障礙放下,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自然就現前。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所以一定要到「無師自覺」,這才能成佛。

  《大寶積經》裡給我們講了真實的話,這個修行,「百千萬劫,久習結業」,這就是我們講的煩惱習氣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有多久?百千萬劫。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看這麼長久的時間,你染的這種煩惱習氣(妄想煩惱習氣)不是容易斷的。怎麼斷法?「以一實觀,即皆消滅。一實無相,一實圓頓」。實是真實,要一實觀,你能真正見到諸法實相。見到諸法實相,肯定你放下;你沒放下,見不到。好像烏雲遮住太陽一樣,看不到太陽,雲彩遮住了;雲散掉之後,太陽就看到了。久習結業就是烏雲,把烏雲比喻作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現在知道,常常坐飛機出去旅行,知道雲層確實是一層一層的,我們飛到一層,看看上面,上面還有;飛到上面,再上面還有,層雲。佛用這個比喻,比喻得好。最下面這一層是執著,中間這一層是分別,上面那一層是妄想,能夠透過一層就接近實相,三層都突破了,你就看到太陽。這個比喻就容易懂。

  可是無師智是怎麼開的?開悟的時候,說老實話,不是漸修,漸修是淘汰習氣,漸漸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那是漸修。見性決定是頓悟,沒有見一分、見二分、見三分,沒有,一定是徹悟的。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像惠能大師表現的一樣,悟決定是頓悟,但是習氣的淘汰要天天幹。用什麼方法?方法太多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方法真多。所以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為什麼?都能幫助你見性,都能幫助你達到頓悟。法門真的是平等,可是眾生根性不相同,法門對於各人修行就有難易差別。適合自己根性修起來容易,那就是過去生中曾經學過,這一生接著再學就很熟,很容易、很方便。過去生中沒有學過的法門,這一生當中是初學,你就會感覺到很困難。

  這種事情在平常我們稍稍留意,你能看得很清楚。顯教裡面,這兩樁事情,一個學唱念的,一個學經教的;有人學經教很容易,學唱念他就覺得很困難,那是什麼?我們就曉得過去生中大概是學講經的,這個唱念他不太熟悉,初學起來困難。有人唱念一聽就會了,很快他就學會了。往年我們韓館長對這個就很容易,唱念一聽就會,她常常講過去大概是趕經懺的法師,有這個習氣,一聽一琢磨,她就會了,所以她能領眾,她能教人。我們圖書館這些法師,像悟道他們都是韓館長教的。教下裡面,你看看幾個宗派難易也不相同,都與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修學有關聯,才會有這個現象。如果要沒有關聯,這個現象就講不通,你找不到理由了。從這裡我們也能夠體會到,人真的有過去世,既然有過去世,肯定就有未來世,三世因果。

  如果要是加速度,這是可以做得到的,幫助我們對於悟入佛智時間能縮短一點,速度加快一點,這一實相觀,確實是好方法。實相就是要看宇宙萬有的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好,「一切法」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例外的,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;《金剛經》上的四句偈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你能常常這樣觀想,觀是什麼?前面說過,細心,仔細的去想想,每天都不要間斷。時間短一點沒有關係,天天都這樣想,想成習慣,你對於一切人事物自然就看淡了。

  看淡有什麼好處?容易放下。現在我們聽了佛講這麼多,還是放不下,原因是什麼?沒有看淡。聽得很多,沒有仔細去想它,沒有認真的去觀察這個事情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,擺在我們面前所有這一切現象是什麼,我們不能夠不清楚。我們用現代的話說,這所有一切現象只是一個錯誤的、虛妄的抽象概念,是抽象概念的相續相,要加個相續相。如果不加相續相,這個抽象概念所現的相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,為什麼?它太快了。現在看這些現象就是這麼一樁事情,所以真的無所有,不可得。不但包括我們的身體,現在有很多人講靈魂,靈魂也是虛妄相想,《楞嚴經》上這句話講得好,「虛妄相想」。

  你看相是物質,想是精神,精神跟物質統統是虛妄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如果徹底明白,他怎麼不會放下?很容易放下。我們今天是沒有見到,見到就是你證得,要親證,親自見到,那就不難放下。這一放下,無師道就現前。這個境界現前,好!《華嚴經》上講,你成佛了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佛是真佛,不是假佛;這個佛不是十法界的佛,是一真法界的,天台家講分證即佛。雖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為什麼?你見性,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盡。無始無明習氣要斷掉,那是沒有方法的,就要靠時間,什麼都不要理會,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。古人說「此處用不得力」,你一用力,妄想分別執著就跟著起來,你就全錯了,所以用不得力。

  這個境界也很難體會,從前老師跟我們講這段話的時候,他老人家舉譬喻,這個譬喻我們很容易懂。他舉船,船是什麼船?帆船,古老的這種帆船,你才能體會得到。帆船快要到岸的時候,帆一定收下來,收下來速度就減慢。漸漸靠近岸邊,距離岸還有一段,不遠的,就用竹竿,撐竿把船慢慢的撐讓它靠岸。快要到岸了,很近的距離了,這個竹竿也收起來,那個船還有一點推力,自自然然的往前走,那叫無功用道。你拿著竹竿撐,還是有功,風帆、搖櫓都是有功。就將要到的時候,用不得力,用力,船就撞到岸上去了。他跟我們講這個例子,我們就懂得什麼叫用不得力,完全是自然的。

  所以我們就曉得,《華嚴》是圓教,從初住菩薩到究竟佛位,經上講四十二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四十二個位次,這四十二個位次都是無功用道,八萬四千法門統統用不上,一個法門都用不上。只要一用法門,你煩惱習氣全都起來了。所以他那個境界確實沒有妄想,沒有妄想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。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分別執著當然沒有,是這麼一個境界,所以叫寂滅忍,在五忍裡頭叫寂滅忍。

  成就之後,這是講證無師道,就是我們一般講成佛了。成佛之後,這肯定的,因為你在菩薩道的時候都發過大願,度眾生的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都發過,這時候一定要兌現。佛沒有妄語,成道之後一定度眾生。度眾生是無功用道,怎麼度法?眾生有感,自然就有應,感應道交。《楞嚴經》裡面佛說的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就是隨心應量。眾生有感,你自然就有應,這個感是有緣分的。每一尊佛成佛度眾生的狀況並不相同,有的佛度眾生度得很多,有些佛度眾生的數量有限,這是什麼原因?就是佛在因地裡跟眾生結的緣不相同。我們可以說一句,緣都是沒有條件、沒有界限的,可以說都是廣大而沒有邊際。雖然廣大沒有邊際,每尊佛還是不一樣。跟十法界一切眾生緣最深、最廣的,阿彌陀佛第一。這我們在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的。十方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法門雖然很多,決定有念佛往生彌陀極樂世界這一門,這肯定有的。換句話說,一切諸佛都代阿彌陀佛招生,跟阿彌陀佛有緣的他都介紹、推薦,可見得阿彌陀佛的緣是超越一切諸佛如來。你從這個地方去想去。所以他應化在十法界:

  【勸引眾生受持戒。】

  這是最基本的,為什麼?學佛首先要把人做好,人都做不好,你怎麼能作佛?你要想作佛、作菩薩,先要做個好人。佛經裡面常講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善的標準就是底下一句:

  【十善業道悉清淨。】

  這個重要。『十善業道悉清淨』很難,我們十善業道條條都做到了,但是做到悉清淨可不容易,為什麼?十善業道做到悉清淨是如來果位。如果我們同學細心一點,你會看到佛像,特別是畫的佛像,佛像頂上有個圓光。你看我們現在背景,毘盧遮那佛後面是圓光。畫像通常圓光頂上寫了三個字,多半是用梵文寫的,也有用藏文寫的,藏傳的佛教大概都是用藏文寫的,中國漢傳佛教用中文寫的,寫法不一樣,發音相同,「唵阿吽」這三個字。這三個字什麼意思?就是這個意思,十善業道悉清淨。所以十善業道悉清淨是佛,做到究竟圓滿。

  我們凡夫把十善業道做到,這是粗相。如果十善業道我們真的很用心去學習,不殺生、不邪淫、不偷盜,你真做到了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統統做到了,可是要問你,你執著有沒有放下?執著沒有放下;誰做到了?我做到了。你看我見沒放下,我相沒有放下,這個十善業道果報是什麼?人天果報。所以《十善業道經》上佛說得很好,他講到人天法,十善業道是人天法,是聲聞菩提、是緣覺菩提,乃至無上菩提的根本,都從這個根生長出來的,一步一步向上提升。所以你十善業道學得很好,執著沒有了,執著放下了,那就是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;再把分別放下,那就是菩薩菩提;再把妄想放下,那是無上菩提。這你才曉得十善業道是什麼戒律?是清淨戒裡面的根本戒。所以我們從哪裡學?從十善業道學。

  十善業道從前人好學,幾乎在家、出家學佛的人都很容易做到,真的叫善知識,男女老少都能做到。現在為什麼這麼困難?這我們不能不細心去觀察。為什麼現在做不到?我們不要看別人做不到,首先要回過來想想自己,我自己為什麼做不到?沒有十善業道就沒有佛法,前面我跟諸位報告過,不是說世間佛法沒有了,世間佛法有沒有與我不相干,問題是我自己有沒有佛法?這個與自己關係才密切。我能把十善業道做到,我住在佛法之中;我沒有做到十善業道,世間雖有正法久住,我沒有沾到佛法,我沒有佛法。你才曉得這個問題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。

  從前人為什麼學那麼容易?諸位要曉得,從前家教好,從小,從你一出生,你的父母、你的長輩、比你大的人都教你做一個好人。教你的內容,總的原則、總的綱領就是弟子規。弟子規,父母沒有教你念過,沒有教你讀過,而是什麼?而是你的父母、你家裡面的長輩,都是做出來給你看。所以他是用身教,從小耳濡目染,自然他就學會了,所以他有根。稍大一點,大概多大?三、四歲的時候,你會走路了,父母到寺廟裡面去燒香拜佛,會帶著你去,要帶你到城隍廟燒香,你就受到道教的因果教育。《太上感應篇》我們也沒念過,也不知道有這麼一本書,可是那裡面講的因果,真的我們全都相信,為什麼?城隍廟去過幾次,母親帶著你去看閻王殿,十殿閻王,會告訴你,你也會問,為什麼這個人被剖肚子?為什麼那個人會下油鍋?為什麼這個人會上刀山?母親就告訴你,那人做了什麼壞事,他就受這個果報。

  這個教育是從小先入為主,根深蒂固。它很管用,它能叫你在一生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敢不謹慎。你看看不需要法律,用不著這些刑罰,自然他就能夠小心謹慎,不但不敢作惡,連惡念都不敢想。為什麼?惡念是意業,還是有果報的,何況言語造作!有這樣的底子,學佛總得至少也是十歲左右,所以他接觸到佛法,這十善業對他一點困難都沒有。沒有學佛的時候已經做得很不錯了,學佛再這一加強很容易,原因在此地。

 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情形不一樣,從小沒有學過,老人沒有教我們,學校更沒有了。學校從前私塾老師教,會講這些故事給我們聽;改制之後,學校沒有教了,老師認為這是迷信,絕口不談。這些教育學不到了,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慣,年歲逐漸大了,這些不好的習慣要改過來就非常困難。這是中國人講的近朱則赤、近墨則黑。我們從小能跟善人在一起,自然就染了善的習氣;跟不善的人,居住在不善的環境,自然就養成不善的習氣,這不容易改。所以現在看到十善業道,害怕!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,有個同事年歲比我長,大我十幾歲,他《金剛經》能背,《金剛經》從頭到尾背一遍十三分鐘,你看背得多熟。他怕戒律,他說一看到戒律,這樣也不能做,那樣也不能做,算了,乾脆不看戒律,戒律碰都不碰,只研究經教,對經教很有興趣。這我們現在都明白了,這一類是屬於佛學,一生搞佛學,不是學佛,這要懂。學佛,有戒律的人就是學佛,沒有戒律的人就是佛學。但是佛學,你要記住,不能解決生死大事,為什麼?佛學是世俗間的福報,學佛是智慧,學佛是戒定慧。學佛才能解決問題,佛學不能解決問題。

  佛學是什麼?只研究經典的,我們現在人講佛經哲學,他沒有戒定慧。戒沒有當然就沒有定,定沒有哪來的慧?所以他那個智慧是我們佛法講的世智辯聰,是世間的聰明智慧辯才。經念得很熟、念得很多,真的是出口成章,引經據典來跟你辯論,自己沒有戒、沒有定、沒有慧。我們學佛,我們是屬於哪一邊的?是學佛這一邊的、還是佛學那一邊的?這要搞清楚。這一生當中要想真實得到受用,要學佛,要學佛那十善業道要精進,要真做到,這根本戒。具足十善業道才有三皈五戒,如果沒有十善業道,三皈五戒是有名無實。

  你們看看淨業三福的次第: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第二條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你想想看,這就是說三皈五戒的基礎是十善業道,沒有十善業道就沒有三皈。三皈是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你想想看,你從思想到言行,每天是不是跟覺正淨相應?跟覺正淨相應,你有三皈;如果不相應,你的思想言行還是迷邪染,你就沒有三皈。三皈沒有,五戒當然就沒有了,你就曉得十善業道多麼重要。

  可是十善業道我們今天怎麼學法?我們今天要從弟子規、感應篇學。為什麼?這是淨業三福教我們的,淨業三福頭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在《弟子規》裡面;「慈心不殺」,在《感應篇》裡面,在《太上感應篇》。所以第一句裡面三個根,儒釋道三個根,佛統統都有。這個三福,第一條像蓋三層樓一樣這是第一層,第二福是中間一層,最後一條是最上面一層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那是第三。佛在經上講得好,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這句話講得重,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所有修行成佛的人都是依這三個原則,修行證果的正因。你要是不遵守這個方法、這個原則來修行,你怎麼會有成就?哪有這種道理的。

  所以我們在今天,特別是現前這個時代,我們要不紮這個根就不能成就。如果希望這個根更穩固一點,你再加一個《沙彌律儀》,四個根,像一張桌子四個腿一樣,穩穩當當,你決定成就。《沙彌律儀》在家可以學,它前面通在家戒,後面通出家戒。比丘、比丘尼戒,沒有受過戒的人不能看。為什麼?這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,看了之後怎麼樣?怕你去批評出家人。出家人做的跟戒律不相應,你看了這個本子,那個做錯、那個做錯,你批評他。批評他,你造口業,你不夠厚道,你常常見人過,是這個意思,並沒有什麼祕密在裡頭。佛是避免大家批評出家人,不要造這個業,叫你不看,沒有其他的祕密,所以你懂這個意思。菩薩戒呢?菩薩戒你沒有受戒也能看,也可以看。只有比丘、比丘尼真正是出家戒。沙彌跟沙彌尼、菩薩,沒有受戒的人都可以看這個戒本,都可以學習,提升自己。

  戒,總的來說,它的作用是防非止過,防範我們從思想到言行一切過失,戒律真正作用是這個。讓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能與性德相應,不要跟性德相違背。修行人,證果的人,從佛、菩薩到聲聞、緣覺,他的思想言行跟戒律完全相應。他要不相應,他就不能證得這個位子。現在我們懂得了,世出世間區別在哪裡?出世間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;世間,就是不能超越六道輪迴,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那是世間法。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,這個戒律是人天的標準。佛經上講,人天標準講最低的就是講十善,中品十善,得人身;上品十善,欲界天;下品十善,阿修羅。

  為什麼說阿修羅是下品十善?阿修羅的十善可能比人修得還要多、還要好,他的瞋恚、傲慢特別嚴重,好勝。就是他修的也是上品十善,這中上品十善,就是這個煩惱習氣太重,傲慢、瞋恚,所以他在人間是人中的阿修羅,他在天上是天上阿修羅。你就曉得,天上上品十善,上品十善裡面,他沒有放下瞋恚、傲慢;他修中品十善,裡面也帶著傲慢、帶著瞋恚。這些都是有大福報的,不是普通人。在人間是人王,人間這些國王、大富長者,福報雖然大,脾氣很大,瞋恚心、報復心很重,這一類人。天上亦復如此。如果這個瞋恚傲慢沒有了,這個人上品十善再加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他就會生到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如果修禪定,他就到色界天去了。這些因與果我們都清楚,清楚之後自己想想,自己將來會到哪裡去?不要問人,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十善的反面是十惡,十惡也附帶說一說。十惡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、貪、瞋、痴。上品的十惡,地獄道;中品的十惡,餓鬼道;下品的十惡,畜生道。惡裡面也有修福,修福是前面講修布施,雖然是個惡人,他喜歡布施,他將來在惡道裡面他有福報。下品十惡,這喜歡修布施、喜歡修忍辱,畜生道裡面有福報的。像現在許多人家養的寵物,真有福報,一家人未必能和,可是對他的寵物沒有一個不喜歡,這是什麼?這是他的福報。在餓鬼道,餓鬼道有福的餓鬼叫多財鬼,像城隍、土地、山神,民間所供的鬼神,給他修廟,初一、十五去燒香拜拜,那都是有福的鬼。只有地獄沒有,地獄是純苦,沒有享福的。為什麼?地獄是瞋恚重的墮地獄。貪瞋痴,瞋恚墮地獄。

  所以十善、十惡的果報要清楚,一定要知道斷十惡、修十善,這是我們現前最重要的功課。有這個基礎,念佛求生淨土就決定得生。因為你已經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就決定得生。你信願行這三資糧具足,如果沒有十善業,不能生,為什麼?你的心行不善,阿彌陀佛不會來接引你。因為接引你到極樂世界,你會跟那邊諸上善人天天吵架、天天不和,鬧彆扭,把極樂世界和諧的社會破壞了。阿彌陀佛很清楚,不會來接引你,道理就在此地。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學法?我們應該在這個世間學習跟什麼人都能相處,都能和睦相處,那到極樂世界沒有問題了。跟這個看不順眼,跟那個不高興,這不行,極樂世界去不了。所以學佛,先學做人,這非常重要。底下這一句:

  【又令發大菩提心。】

  你看不但要勸導眾生,「勸引眾生受持戒,十善業道悉清淨」,不但要常常勸人,這個勸人一定是自己做到,你才能夠感動人,還要勸導大眾『發大菩提心』。淨業三福裡頭這就是第三條。第三條頭一句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。這個深信因果跟前面講的不一樣,這個因果是特別的因果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就是你相信念佛成佛,這就是淨土法門。「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讀誦大乘,專修淨土的人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那就是淨土經典你只選一種,或是選《無量壽經》、或是選《阿彌陀經》。要是選《阿彌陀經》,最好是讀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或者是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那個內容就非常豐富,一生讀不厭。一面是讀,一面是依教修行,一面是為人演說,勸導大家。

  【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
  這句是因。你這樣的修學,你自己才成就戒光,就是除熱光。除熱光是戒光,持戒之光。再看下面第十三「忍嚴光」,它也是兩首,把經文念一念:

  【又放光明名忍嚴。此光覺悟瞋恚者。令彼除瞋離我慢。常樂忍辱柔和法。眾生暴惡難可忍。為菩提故心不動。常樂稱揚忍功德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
  這是六度裡面第三,忍辱從持戒來的,它是有先後次第的。能布施才能持戒,為什麼?布施是放下,持戒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惡業,能持戒這才能忍。後後深於前前。就是這個光能『覺悟瞋恚者』,瞋恚、傲慢心重的人,在六度氛圍當中,他能感覺到他的瞋恚、傲慢暫時伏住,暫時不起作用,有這種功能。所以『令彼除瞋離我慢』。慢是瞋恚裡面的一分,這個煩惱習氣很重,所以在根本煩惱裡面特別把它提出來。根本煩惱是貪瞋痴,痴後面有慢,慢是從瞋裡面來的,你就曉得它嚴重了。

  有我慢的人往往自己不知道,我沒有傲慢,我很謙虛,自己都是這樣認為。其實別人看到你很傲慢,自己很難發現。到自己能發現的時候,你自己有相當功夫了,也就平常人講,你有相當的修養,你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過失。覺察到自己的過失就容易改過了。為什麼人習氣毛病改不掉?他不知道,他習慣了,不知道自己有過失,所以他就不會刻意去改過。特別是在境界裡面看到別人不如自己,他就有優越感,他不曉得每個人都有長處,他的長處我沒有,我的長處他也沒有。你能這樣想,人跟人就平等了,平等心就現前了。

  平等心是真心,平等心是佛心。你由這裡就能體會到,傲慢把平等心破壞掉,也就是使你的佛心不能現前。這個傲慢是六道,不但是六道,從傲慢如果引發瞋恚、引發愚痴,那就變成三惡道,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。六道凡夫統統都有我慢,所以我慢是俱生煩惱,也就是你生下來就有。法相宗裡面講末那識,第七識,第七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,就是它有四個煩惱永遠是跟著它的,不會離開它的。這四大煩惱裡面就有我慢,真叫根本煩惱。

  忍辱就是對治瞋恚、對治傲慢,是對它來的。叫人『常樂忍辱柔和法』,樂是愛好。這句話說得好,我記得弘一大師寫《華嚴經》偈子,寫了三百首對聯,這一句話他寫了好多次,「常樂忍辱柔和法」。跟底下這一句也可以配起來,『為菩提故心不動』,這兩個配起來是一副對聯。忍辱,順境、逆境,順境裡面不起貪愛,逆境裡面沒有瞋恚,把心安住在與性德相應當中,這叫安忍。

  我們在前幾年,離開新加坡移民到澳洲,我寫了一副對聯,「處逆境隨惡緣」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都不順利,在這時候沒有瞋恚心,「業障全消」。這消業障,沒有瞋恚。「處順境隨善緣」,就是環境跟人事都順心、都好,不起貪痴,你的福慧就現前。所以順境跟逆境你要會學,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。逆境裡面消業障,順境裡面長福慧,都好。修行在哪裡修?就是在境界裡頭去磨鍊,境界天天來考你,看你能不能通過。

  佛法裡面教我們有三種忍,第一種是人害,這就講緣,惡緣。他毀謗你、侮辱你、陷害你,人害,你要能忍,要不生瞋恚,沒有報復的念頭。我們學佛的人懂得這個道理,不但沒有報復、沒有瞋恚,而且生感恩的心。這感恩從哪裡來的?很多人就不知道。我們聽到人家毀謗,應該認真反省,我有沒有過失?有過失,你看人家毀謗,我才認真反省,真的我有這個過失,他提醒我,我改過自新,我要感激他。我沒有這個過失,沒有這個過失,大概過去生中有這個過失,這一生沒有,過去生中有,還是要感恩他。所以有過則改,無則嘉勉,勉勵自己不要犯他所說的過失,這不都是善知識嗎?所以逆增上緣,我們自己境界向上提升,這考試通過了。

  順境也一樣,也在考試。順境最怕的什麼?你起貪戀,這一有貪戀,立刻你就下降,你就墮落了。所以順境裡頭要修忍辱,不貪、不戀。順逆裡頭都要修忍,沒有忍就不能成就。這個忍不是專門對逆境的,順境裡頭更重要。在一般世出世間修行當中,逆境忍辱好修,順境不好修。逆境裡往往還能夠讓人激發道心,他能夠向上;順境淘汰人是最厲害的,你自己不知不覺墮落,這是特別要加以警惕的。所以人為的災害要能忍。

  第二類是環境,我們修學環境自然的災害,譬如,夏天的炎熱、冬天的寒冷都要能忍受。飲食起居,有時候會豐足、有時候缺乏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馬麥之報,托缽沒東西吃。飢荒,荒年的時候,一般信徒都吃不飽,哪有東西供養出家人?要忍耐。孔子在陳絕糧,這是聖人,都示現給我們看,物質環境缺乏的時候要忍耐。現在的都市是比較好一些,還是有災難,像我們在澳洲,我聽說澳洲最近乾旱,乾旱缺水,我聽人家講,現在是六級控制用水;換句話說,你每天想洗澡都不許可,三天洗一次,嚴重的時候一個星期洗一次。家裡面花草樹木都不能澆水,都限制了。我們學院還算不錯,我們打了幾口井,水的控制是自來水,我們自己有井;用井水來灌溉我們的菜園、果木樹,這可以,用自來水是決定不可以。遇到這些都要忍受。就是現在所講的自然災害,不是人為的,要能夠忍受,不怨天不尤人。修行人跟一般人又不一樣,修行人遇到自然災害,這是自己沒有德行。因為我們曉得,境隨心轉,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沒有德行,感召外面自然環境變異,使我們在生活上遇到困難。如果大家都能夠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自然災害就沒有了。

  第三類的是修行,修法也要苦行。譬如早晨早起,早晨的功課天天不缺乏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認真努力學習、理解,還要落實。一定要把你所學的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言行、生活,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。而且要時間很長,長年,你沒有耐心不能成就。世法亦如此,譬如在學校念書,小學要念六年你才能畢業,中學也要六年,你要是不能夠忍耐,你就念不下去了。還要通過許多的考試,不用功、不發憤,你怎麼能成就?

  佛法更是如此,佛法我們現在很清楚、很明白,八萬四千法門,五千多部的經典,是世尊給我們的增上緣。我們要會學,所謂善學,宗門裡面講「會麼」,你要會,你要善學,幫助你覺悟。覺悟之後怎麼辦?覺悟之後你要會放下,你才能從世法轉入佛法。如果不放下,你所學的是世法。近代人講五乘佛法,講得很好。世尊當年在世只講三乘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講五乘加上人跟天,這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說的。

  譬如《華嚴經》,同樣是《華嚴經》,如果我們沒有戒律,我們連十善都做不到,我們學的華嚴,人乘的華嚴;假如我們能夠做到上品十善,天乘的華嚴;我們能夠放下一切人事物的執著,聲聞的華嚴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就是十信位的華嚴;再放下一切分別,那是十信位裡面第八信、第九信、第十信的華嚴;如果能夠把妄想也放下,那就是初住以上的華嚴,不一樣!初住以上的那就超越十法界,十信位裡面七信位的菩薩超越六道。所以七信相當於小乘的聲聞,八信相當於緣覺,九信是菩薩,十信是佛,四聖法界。十法界,那個妄想沒斷。妄想斷了就不在十法界,到一真法界。同樣學這部經,境界不一樣。

  所以我們現在是很清楚、很明白,佛法沒有別的,放下而已。所有經教這一開頭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明白了,不再貪戀、不再執著了。我們非常堅固的控制的念頭,你看對人的控制、對事的控制、對萬物的控制,這個念頭放下,佔有的念頭放下,不再為我了,那你的智慧就開了。這兩樣東西沒有的話,頭一關就通過了。我們常講的十六個字,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諸位想想,這十六個字都在控制、佔有這裡面,歸納起來是控制、佔有。於一切法沒有控制的念頭,沒有佔有的念頭,就能夠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說老實話,才能學《華嚴》。如果還有心要控制,還有心要佔有,那絕對不是華嚴境界。所以說,有自私自利念頭,不是華嚴境界;華嚴境界,那個心量是等虛空法界,跟虛空法界平等。這是講這三種忍,我們修法要忍。

  沒有忍辱的功夫,這個忍實在講就是個忍字,翻經的法師加了個辱。因為中國這個族群把辱看得很重。古人講「士可殺,不可辱」,把辱看得比生命還重要,殺頭沒有關係,侮辱不可以。所以翻經的法師,好,你們對辱看得那麼重,忍辱,辱都能忍了,還有什麼不能忍的?就沒有不能忍的。所以忍辱這個翻法是專對中國人的。在原文裡頭只有忍,沒有這個辱字。這是翻經法師的一種苦心,特別提醒我們。

  在經教裡頭也有一種說法,這是從印度傳來原本的一個說法,就是忍。這個忍也有三種,身口意,身要忍,口也要忍,念頭也要忍。這三個說法也非常之好。身忍,別人打你、罵你,別人打你的時候,就像什麼?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看到,歌利王割截身體,那是身忍。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段故事在《涅槃經》裡面,《涅槃經》裡講得很詳細,《金剛經》只是提一提,舉這麼個例子。這就是說別人無緣無故的傷害你、打你,能忍,殺你也能忍,這是屬於身忍。口忍,就是別人的毀謗、辱罵,你能夠不生瞋恚,沒有報復,這是忍。別人打你,你身體受到傷害,也沒有怨恨、也沒有報復。第三種是意忍,這個意是不但沒有報復,而且沒有絲毫懷恨的念頭,這是意忍,心裡面沒有。所以這是忍原本的意思,身口意都要忍。

  忍是定的前方便,不能修忍辱,你就沒有辦法得定;換句話說,你的清淨心不能現前。清淨心從哪裡來?清淨心從忍辱來,這一定要懂。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,無論是自己的日常生活,或者在工作上,處事待人接物,諺語常說不如意事常八九,你要不能忍,這個日子怎麼過?所以一般人的確生活在痛苦當中。怎樣你才能得到樂趣、得到生活的快樂?忍辱能帶給你快樂。所以我們學佛要想在這一生成就,那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。

  大乘教裡通常講兩種忍,兩種忍有好多種講法,意思都能相通。第一種「眾生忍」,於一切眾生沒有瞋恚心、沒有惱害的心,即使眾生加害於我,我能夠忍耐。蚊蟲來咬你,一般的時候,一巴掌就打死了。這時候就看你是不是菩薩?菩薩以六度心對牠,牠到這裡來也是來托缽,也是來討一碗飯吃。牠來叮你,你就供養牠,供養牠是修布施;牠咬你,你沒有瞋恚心是忍辱;你不殺牠是持戒,你看看六度前面三個都修了!你一巴掌把牠打死,三個都沒有了,你布施也沒有了,持戒也沒有了,忍辱也沒有了,對一切眾生。這個說法很好,應當要學習。對什麼樣的小動物都如此,何況對人!人確實比對這些小動物還難應付,後面我們會說到。

  第二種叫「無生法忍」,這個高!無生是什麼?一切法不生不滅,無生當然就無滅。你能夠對佛所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道理,你能不動心嗎?不懷疑,我相信佛說的話,我相信佛沒有妄語,佛講的話一定是真實。所以對無生法,這個忍有同意的意思、有認可的意思。我同意佛的說法,雖然不是我的境界,我能信得過,對佛能信得過。

  另外,這個眾生忍說得更詳細一點,對於別人的恭敬供養能忍而不執著。這個忍就是不執著,有感恩的心,不能沒有感恩,有感恩的心。在這個事情裡面生起貪戀,那就錯了。受別人瞋罵、打害,不生瞋恚。這跟前面說法意思接近,可以作補充,我們看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所以這個說法應該是經典上原本的講法,講到忍辱,這是特別對中國人的講法。尤其是對中國士大夫階級,就是讀書人。

  對於法忍,前面說過,大自然的災害能忍,不怨天也不能尤人。為什麼?因素太多,現在自然災害多,因素至少一半以上是人為的,也就是人不知道愛惜自然環境,任意的破壞地球生態平衡,造成嚴重災難。能夠忍受,不怨天不尤人,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,使自己的煩惱不生,心安住在道業上。我們念佛人,無論遇到什麼災難,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都要安住在佛號之中,安住在經教裡面,這就對了,這樣就沒有過失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