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0六卷)  2003/4/1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006

  諸位同修,請接著看第二段眾海雲集,總有十方,每一方就是一段,一個小段。前面四方我們念過了,現在再從第五段東北方,我們把經文念一念:

  【東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,名優缽羅華色,佛號明相智。彼有菩薩,名功德首,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,來詣佛所,到已作禮,即於東北方,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,結跏趺坐。】

  這跟前面四方完全相同,我們把經文念完之後,再來看清涼大師跟李長者給我們的講解。請看第六段:

  【東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,名金色,佛號究竟智。彼有菩薩,名目首。】

  這個字是錯的,這不是自是目,上頭沒有這一撇,『目首』,註解裡面沒有錯,經文裡這是一個錯字。

  【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,來詣佛所,到已作禮,即於東南,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,結跏趺坐。】

  這一段上首菩薩的名字,注意改一改。第七段:

  【西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,名寶色,佛號最勝智。】

  佛號都有一個智。

  【彼有菩薩,名精進首,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,來詣佛所,到已作禮,即於西南方,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,結跏趺坐。】

  第八段:

  【西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,名金剛色,佛號自在智。彼有菩薩名法首,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,來詣佛所,到已作禮,即於西北方,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,結跏趺坐。】

  第九段下方:

  【下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,名玻璃色,佛號梵智。彼有菩薩名智首,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,來詣佛所,到已作禮,即於下方,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,結跏趺坐。】

  末後一段,上方:

  【上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,有世界,名平等色,佛號觀察智。彼有菩薩名賢首,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,來詣佛所,到已作禮,即於上方,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,結跏趺坐。】

  這一大段經文,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流水文,就是大致上都是相同,可以一次念過,念完之後,總的來說。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,就是這一大段的講解:「眾海雲集,即現相答初十句之問」,所以這也是神通的示現。前面十句在「直爾疑問」開端的時候,問過佛剎、佛剎莊嚴,問過佛剎體性,這在前面都跟諸位介紹過了。我們在此地看世尊這個示相答, 這個意思很深,也非常重要。如果明瞭之後,我們就曉得宇宙之間萬事萬物,無一不是表法,無一不是世尊在此地幫助我們覺悟,所以這是現相答初十句之問。

  「光現佛剎」,這是「答佛剎問」,諸位要記住這是佛現神通,神通裡面變現出來的境界。「剎有金色等」,我們這裡看到十個佛剎,光色不相同,這是答莊嚴,「是剎莊嚴」,答佛剎莊嚴問。既然是金成的,也就答了剎體。這個體是講的質體。我們要懂得佛法裡面講體有兩種,一種是性體,一種是質體。性體難懂,質體好懂。譬如我們這把扇子,這個扇子的體是什麼?這是質體,這是紙做的,紙扇,扇骨是竹子,竹子做的,所以它的體是紙和竹子。東方世界的體是什麼?體是金。我們也不要把這個文字看得這麼呆板,呆板就錯了。金是七寶之一,體是七寶。稱為金色,換句話說,這七寶裡面金佔的比例比較多,所以就稱它為金色世界。

  這一個佛剎裡面有這麼多的菩薩,菩薩是聖人,三賢十聖,地上菩薩是聖人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是賢人,聖賢這麼多,這也是「剎莊嚴」。莊嚴有兩方面,一方面是人的莊嚴,住在這個地方的眾生莊嚴,德高智廣智深。第二種是物質的莊嚴,眾寶所成的世界。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比較清楚了,實在說,物質的世界是隨著這個地區居民心念變化的。這個地方的居民心都清淨,念都善良,所有一切物質自然就變成珍寶,無量的珍寶;境隨心轉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
  所以回頭想想我們這個世界,在中國典籍裡面所記載的,只是在三皇五帝那個時代,人的心地厚道善良。往後這兩千年來,中國可以說從春秋戰國一直到今天,兩千多年了,人心逐漸逐漸變了,道德倫理的教誨失掉了。中國古時候,一般人民都能夠遵守道德仁義,是由聖賢帶頭來做。當時的帝王大臣沒有私心,確確實實他們做為一個部落的領導人(那時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小國家),他絕對不是為了自私自利,為了個人的權位享受,沒有,沒有這個念頭。他過的生活跟一般平民完全一樣,完全是為社會大眾服務,是這個心,這個心好!所以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能給社會大眾做模範。那個時候沒有學校,到哪裡學?你看看我們的領導人,看看我們帶頭人,他是怎麼做的,他就是我們的好樣子。

  往後道德仁義逐漸逐漸淡薄了,這個觀念愈來愈淡,欲望愈來愈濃,欲望代替了道德。到中古以後,也就是宋以後,道德仁義衰了,人欲橫流;到近代一個世紀,道德仁義沒有了,沒有人在說了,聽都聽不到了,當然你更見不到。現代人展開中國這些古書,看了看跟現在社會完全不一樣,於是打很多問號,懷疑:這不是真的,這是一般好像有一點道德觀念的人他們的理想,這哪裡是真的!尤其是這個世紀來,西方科學技術發達,對東方產生很大的影響,衝擊。東方人把自己的東西完全拋棄掉,向西方學習。西方的觀念是競爭,鬥爭,最後是戰爭。現代的戰爭非常殘酷,武器太可怕了。

  我們冷靜的思惟,現在這個世間,佛法裡頭所說的,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果報。累積的是什麼?不是善業,是惡業。如果生生世世累積的是善業,你不會到這個世間來,為什麼?跟這個世間的人沒有共業。你到哪裡去了?天上去了。欲界天、色界天那個地方所受的是福報,人間是一切不善業造成的苦報。我們細心觀察,活在這個世間哪一個不苦?貧賤人活得很辛苦,富貴人活得也很辛苦,甚至於富貴人生活得比貧賤人還要辛苦。貧賤人勞身勞力,不勞心,富貴人勞心,我們講操心,一般都是身心不安。所以今天的社會,自殺率很高,每天都有很多起,在世界各地。人活在這個世間失去了意義,不想活。不但老人自殺很多,年歲大了,又有病苦,沒有人照顧,不如早一點走,這還情有可原。再仔細觀察,青少年自殺,這為什麼?小學生、中學生自殺,一般講大概是功課壓力太大,他受不了,他活在世間沒有快樂。

  為什麼這個世界會變成這個樣子?我們在這個經上所看到的,宇宙無窮大,又何況大宇宙裡面有無邊無盡無量的重疊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這是不思議的心性,心現識變,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心地清淨,有清淨的世界;心地善良,有善良的世界;心地慈悲,有慈悲的世界。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心地充滿自私自利,貪瞋痴慢,這有娑婆五濁惡世。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我們沒有能力轉變境界,也應該懂得選擇世界。世界這麼多,我不想在這裡住了,咱們移民!像在這個地球上,哪個地方你覺得住的不合適了,你可以移民到其他地區去。

  同樣的道理,我們可以離開娑婆世界,移民到其他諸佛剎土。到哪些諸佛剎土?佛在四十九年教學裡面,確實給我們介紹不少的諸佛剎土,他跟我們介紹單單是諸佛的剎土名號,一萬多!我沒有統計,但是我最保守的估計,不會少於一萬三千,這是佛給我們說出來的,沒有說出來的不曉得有多少?你看這個地方一講就是『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』,這是以華藏為中心,華藏世界以外的都像華藏一樣的大世界。這個世界不是講娑婆世界,娑婆很小,一個大千世界。這個世界是講大世界,講華藏世界,無量無邊。我們在這裡看十佛剎,往下你就看的是百佛剎,千佛剎,億佛剎,佛剎微塵數佛剎,這個數字沒有辦法形容。

  所以真正的莊嚴不是別的,是德行,道德!這些菩薩們有道德。這大菩薩們,真正覺悟了,有德、有智、有能,這剎莊嚴。所以大師說「菩薩大寶以為嚴故」。這個大寶就是大智、大德、大能,這是寶。世間物質裡頭,說老實話沒有寶,你要看清楚了,物質沒有一樣不是平等的,金剛鑽、寶石跟泥沙是平等的,只是它結晶不同。清淨心,善心善意,泥沙就變成寶石;心地不善、不清淨,寶石就變成泥沙,它的體是一不是二。它隨著外面給它的訊息自然產生了變化,這個道理是法性起用,法性的作用法爾如是。我們真的把這個道理搞清楚,事實真相搞清楚,我們對於所有一切的世界,心就平等了;對於所有一切萬事萬物,我們再也不會執著。不但不執著,分別心都不起,平等真法界。這是我們入法界最初方便的學習,《般若經》裡頭講得非常多。

  「亦剎清淨」,這也是答覆佛剎清淨,「純淨佛剎,唯菩薩故」。上面從十方來的這些菩薩,這些菩薩人數太多太多,十佛剎微塵數菩薩,每一方都這麼多,這些菩薩他們所修的純淨純善。「淨修梵行,是剎成就,淨土行故」。梵是印度話,意思是清淨,淨修梵行就是修清淨心。清淨心就是真誠心,就是平等心,就是正覺心,就是慈悲心;沒有絲毫夾雜,沒有絲毫染污,這是諸佛淨土成就。淨土是諸佛如來的報土。

  「亦剎清淨,所修淨故」。修什麼?就修這個淨。心要清淨,身要清淨,境界要清淨,無一而不清淨。淨土教裡面常常說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這個地方佛示相答,莊嚴講得多,清淨講得多,清淨莊嚴。什麼是莊嚴?清淨是真正的莊嚴,沒有比這個更莊嚴。我們每天念讚佛偈,念迴向偈,「莊嚴佛淨土」,用什麼來莊嚴?世間人不懂,用幢幡寶蓋、香花之類的,有福報的人造七寶宮殿,以這個為莊嚴。佛慈悲,佛恆順眾生,你們覺得怎麼好就好,佛沒有意見。真正的莊嚴是清淨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這是真正莊嚴。為什麼?能把穢土轉變成淨土。你才懂得這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莊嚴淨土,莊嚴佛剎。

  所以我們所修,修什麼?修正我們的思想,修正我們的念頭,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,這是最重要的。起心動念、思想見解都與性德相應,真正莊嚴佛淨土。性德是什麼?性德無一物,無一物就是純淨純善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立刻,不用思索,立刻就能夠正確判斷邪正是非,立刻能判斷。這是智慧,決定沒有染著,那是清淨。《金剛般若經》裡面告訴我們,不著四相,不著四見,這叫修淨業。業,換句話說,為一切眾生服務,這是業。為一切眾生服務,不著服務的相,那就淨,那叫淨業,果報是淨土。淨土很多,一切諸佛如來的報土,都是淨土。大乘佛法裡面講四土,常寂光土,實報莊嚴土,這兩種是淨土,純淨純善;第三種方便有餘土,小聖所居,小聖修學的處所。最後第四種凡聖同居土,這裡面迷得深的、業障重的不知道修行;迷得輕的、業障淺的漸漸覺悟,知道修行。

  居住環境、生活環境,要想向上提升,第一個條件就是淨業。這個決不是專指彌陀淨土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無論你希望將來生到什麼地方,你所憑藉的都是淨業,諸位想想對不對?我們要不在這上面留意,不在這上面下功夫,我們就錯了。沒有這個觀念,修學一切法門,古大德所謂事倍功半。這個意思就是講,你修行得很苦,修行得很累,你得到的結果很少。為什麼?你的方向目標錯了。方向目標正確,我修清淨心,我修清淨行,我修清淨業,你的成就肯定是事半功倍,你的成就非常殊勝,不可思議。起心動念,言行舉止與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相應,這淨業。

  大師在這一段後頭一句說「此已上答五句依問,兼答五句正報」。正答的是五句依報,「佛剎,佛剎莊嚴,佛剎體性,佛剎清淨,佛剎成就」,這正答。兼答五句正報,為什麼?佛剎裡頭有佛。「及見如來坐蓮華藏,是答佛住」。佛住在哪裡?蓮華藏是佛住。後面還會詳細解釋什麼叫蓮華藏,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透一點意思。「坐」這個字不是說我們坐在此地,坐的意思是安住不動,主要是講心。你的心安住在哪裡?我們世間一般人講,念茲在茲。你的心念什麼?有念就是有住。蓮花是清淨,是不染污。我們從這個表法的意思上,你就曉得,佛住在哪裡?佛住在清淨,佛住在平等,佛住在真誠。所以清淨、平等、真誠、正覺,慈悲就是蓮華藏。藏,含藏的意思,這個裡頭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無量的無量,這個三類統統都包括了。佛心安住在這裡,用蓮花來代表,特別顯示住清淨。

  所以我們修淨業的人,就是修清淨心,心清淨了,還有什麼不清淨?一切都清淨了。念頭清淨,思想清淨,一塵不染。對這個世間,對人、對事、對一切萬事萬法,確確實實沒有自私自利,你才能修清淨。有自私自利,自私自利是染污的因素,只要有這個東西,你一定會染污,你沒有辦法做到不染污。真正做到不染污的人,沒有自私自利,無我。無我就不染污了,有我,哪有不染污的道理?大乘法裡頭一個講無我相,無我見,這個重要。我這個身在這個世間是為眾生服務的,我為眾生,不是眾生為我,我為眾生。「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」,我已經被染污了,這個理很深很深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繼續看這一大段清涼大師的開示。

  前面講到「兼答五句正報」,這五句正報在前面我們讀到的「佛住,佛法性,佛說法,佛威德,佛大菩提」,這五句是正報;「佛剎,佛剎莊嚴,佛剎清淨,佛剎體性,佛剎成就」,這是依報。你看這示相這麼一大段,前面問的十個問題,佛現神通,神通裡面所示現的就解答了。這個現通,清涼大師在開示裡面告訴我們,這個現通是貫這一個大單元,就是第二大單元。清涼稱為四分,四個大單元,「修因契果生解分」,這是第二大單元,總共有六會三十一品經。此地現通是一直貫穿下去,這是我們學習不能不了解的。根利的人一看到這個現相,他就明白了,中下根性的人看不出來,一定要有人給我們詳細講解介紹,我們才能明瞭。菩薩為我們講解的,說老實話,我們的根很鈍,還是沒辦法懂。這再勞祖師大德,麻煩他們給我們用最淺顯的言詞教導我們,讓我們凡夫也能夠認識這個境界。

  第一個是「答佛住」。剎土都有佛,這麼多菩薩都來拜佛,佛坐在蓮華藏,坐蓮華藏就是佛住。所以我們曉得蓮花的意思很深,我們在講席裡頭也講過很多。蓮生長在池塘裡面,根在池底,還是長在池底泥土之中。泥土就代表穢土,代表的是六道,六道染污;泥上面是水,水代表清淨,代表四聖法界,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(十法界裡面的佛)。所以,池表十法界,池底是六道,池水是四聖,六凡四聖十法界。蓮花,蓮花開在水上面,代表什麼?超越十法界了。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你看它表的意思。這裡更深的意思,在六道不染六道,在四聖法界不染四聖,染淨兩邊都不染,叫純淨。純善純淨,善惡兩邊都不染,染淨兩邊都不染,這個意思不能不懂。

  你要想真正在這一生當中成就,你不能不學,在哪裡學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學。生活要不要?要。穿衣吃飯要,不染著。不染著就是決定不起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不染;起一念妄想分別執著,你染了。起個妄想,染了,起一念分別,也染了,起一念執著,那你嚴重的染了。佛住純淨純善,不可以染著。我們平常講的大菩提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你要是心裡頭真正有這個東西,你也染污了;這個五句是「淨」,你染了淨。怎麼樣不染這個東西?這五句完全變成自然的。處事待人接物,日常生活確確實實這樣。你有沒有誠敬念頭?沒有。有沒有清淨念頭?沒有。真誠清淨平等尚且沒有,虛偽、染污、不平,更沒有了。六祖能大師講「本來無一物」,真的清淨,真的不染。

  所以真實話說不出的,凡是能夠說得出的,是方便法,不是真實法。因此佛在《般若經》上才教我們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這兩句話你要真正聽清楚,你可不能望文生義。「法尚應捨」,法要不要?法要。要,怎麼捨法?捨妄想分別執著,然後這個法就變成無障礙法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礙在哪裡?礙就是在妄想分別執著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無礙,無障礙,不思議解脫境界,這就是華嚴境界。華嚴境界在哪裡?就在現前。為什麼你不能證得?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不能證得。往後文殊菩薩還有言說答,來跟我們解釋。

  「現通放光,是答威德」。現神通,放光到以後六會裡面我們就看到了。在本會,本會是第二會,有六品經,往下經文你看到佛講十信,足指放光,看到十行,膝蓋放光,十地,講十地菩薩,眉間放光。放光在哪裡放的,都有表法的,表這個法淺深高下不等;十信是最低的,腳指放光,十地是最高的,眉間放光。所以現神通放光是答威德,佛的威德。威是威儀,德,我們一般講道德。

  在這裡十大段,我們看到佛的名號,東方佛的名號「不動智」,你看這裡加個「等」,等就是等其他九方,這是「答法性」。性德不可思議,所以在此地用十個智的佛來表法,統統是表法性。我們在這十段裡面所看到的,不動智,無礙智,滅暗智,威儀智,明相智,都是講的佛性。

  「見佛轉法輪,是答說法」。佛轉法輪,這個地方經文上沒有這一句,意思有。這些十方菩薩來,來了之後在自己那個方位,化現的寶座,坐在那個地方幹什麼?等著聽佛講經說法。意思含著有佛要為這些菩薩們說法,「答說法」。你看在示相裡頭,《華嚴經》上佛代表法性,法性沒有話說,所以示相。菩薩來解釋,菩薩是覺有情,所以他有話可說。佛代表性體,體哪裡說話,沒話好說,意思都很深。佛,在二種智裡面講,代表根本智,《般若經》上講,根本智是什麼?無知,「般若無知」,那是根本智。菩薩代表後得智,有話可說,「無所不知」,無所不知是依無知而有的。我們今天苦,苦在哪裡?沒有根本智,所以也沒有後得智。

  我們今天在學佛,學習的這些東西,不是智慧。這些東西是什麼?佛經裡面所講的世智辯聰。我們把佛經當作世間學問來研究,所以是屬於世智辯聰。為什麼我們不是研究佛法?我們沒有依照佛經上講的方法去做,所以就不是佛法。佛經上跟我們講的方法是什麼?在日常生活當中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我們做了沒有?大乘教的心,學習的心是菩提心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真誠,清淨,平等,正覺,慈悲」,我們有沒有這個心?沒有這個心,所以我們今天聽經研教是世間學術,世智辯聰。什麼好處?阿賴耶識裡頭落一個佛法的種子,這是好處。

  什麼時候我們才真正契入佛法?心行相應就入了。心行不相應,沒入,這個道理要懂。佛在教導我們的,我們確確實實具足信、解、行、證,我們真的在學佛了。不論你學哪一部經,你學哪一個法門,你統統要具足這四個字。我現在學一部小乘經,我學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我對於這部經典信不信?真信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。我能不能理解?我都理解了。有沒有做到?字字句句我統統做到了。做到之後,你把你做到的跟你所信所解的對比,相不相應?相應,那就是證。證明你所信的真實,所解的正確。證實!你就入這個境界了。

  學《彌陀經》、學《無量壽經》、學《十善業道經》、學《地藏經》,無論學哪一部經論,不具信解行證,你沒學!《吉凶經》一開端就講得很明白,具足信解行證,你學這部經,吉!學這部經沒有信解行證,凶!吉凶,非常明顯。我們學《華嚴》,我們對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講的道理,所講的現象,所講的境界,所說的方法,我們相不相信?前面在第一會裡頭,我們念過「世界成就品」、「華藏世界品」,這是講宇宙的來源。我們對佛有沒有信心?還是相信現代科學家所說的?

  科學家用精密的儀器觀察,高深的數學理論來推斷,現在很多科學家說,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。但是佛在《華嚴經》裡沒有講到大爆炸,我們到底信哪一個?是不是把這一部分的經文當作神話來看,釋迦牟尼佛編的故事講給我們聽。我們要有這個疑心,我們就不是在學《華嚴經》了,我們對佛沒有信心。釋迦牟尼佛極高明之處,他不武斷,他不主觀,不是要求你一定要信我的,我說的就是真的。佛不是這個意思,佛講:我所講的這個,你都可以證明。這一點了不起!你只要依照他的方法去學習,通過學習之後,你就有能力證明,他講的這個境界你能見到。表法是表法的意思,不能說表法,它沒有事實,它有事,它真有事。這個十方菩薩雲集,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憑空想像用這個東西來表法,不是,真有事實。確確實實十方世界有這些佛,有這些上首菩薩,有無量無邊這些菩薩跟著他們的上首(上首就好像是班長),來參加世尊的法會,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學佛,我是在很早年了,好像我出家的第二年還是第三年,四十多年前。有一年農曆年,我在高雄興隆寺,天乙法師的道場。我記得在那裡住了幾天,每天兩個小時給他們大眾講講佛法。天乙法師問到我學經的方法,我寫了一個「內典修學要領」,在興隆寺寫的,文字不多,好像講了三天六個小時。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講學習的態度,我是分四段;第一段是學習的目的,第二段是學習的態度,第三段是學習的方法,第四段是學習的果用,學了有什麼用處。分成四個段落來講的,最重要是第二段,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。很多人著重在方法,方法固然重要,成功失敗的關鍵在心態,不在方法,我說得很清楚。照比例來說,心態要佔百分之九十,方法頂多佔百分之十而已。你用什麼心來學,你會有什麼成就。大乘經上不是常常講,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用什麼心想?許多人學佛,他著重方法,偏重在方法,把心態疏忽了,所以他不能成就。即使有一點小小的成就,非常有限。有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錯在哪裡?

  佛確實慈悲、真誠、平等、有智慧,講得詳細,講得透徹。什麼樣的心態?菩提心就是心態。你學大乘法,你沒有菩提心,你學什麼?你修小乘法,小乘法是四諦心;大乘菩薩是六度心,六度四攝大乘法;一乘法是普賢菩薩的十願,願心;人天小果,十善心;色界、無色界,還要修四無量心、慈悲喜捨,你才能夠生上天,二十八層天你生在上層。

  「佛成正覺」,這是「答菩提」。佛成正覺,這一段文沒有,前面有,都是與始成正覺有關係。成正覺之後才能現通,不成正覺拿什麼來現神通?所以初成正覺是答菩提問。「文雖在下,義皆此具」,答覆的文在後面,那個答覆的意思,這個地方圓滿具足,只是我們凡夫業障煩惱深重,看不出來。清涼大師後面有這麼一句,「光明覺現,即現此故」。光明覺是這一會裡面的第三品,現相答十種問。

  佛成正覺,怎麼成的?我們要明瞭、要清楚。在這個大單元,最後一品「如來出現品」,佛跟我們說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句話是如來世尊給遍法界一切剎土裡面的眾生普遍授記,把事實真相全說出來了。這句話裡包括我,包括你,我們都包括在其中,一切眾生。我們統統都有如來的智慧,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,諸佛如來有,我們也有。德是什麼?德是能力,萬德萬能。我們常講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;無所不知是智慧,無所不能是能力,現在人講技能,這個能力是本來具足的。相,德相,相就是相好,我們一般人講福報,無量的相好。

  這個經上給我們講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經上常講劣應身。我們這個世間人心量很小,認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滿足了,夠了。所以小氣,氣量不大!實實在在講無量的福報!為什麼失掉了,現在搞成這個樣子?佛說了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我們說得清楚一點,妄想分別執著,把我們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德相障礙住了。現在我們要想恢復,怎麼辦?就要把這個障礙去掉!妄想,大乘經上常講的無明煩惱,妄想是無明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執著是見思煩惱,跟大乘經上講意思一樣,名詞不一樣,但是《華嚴經》講的好懂。我們講見思、塵沙、無明真的還不好懂,還要解釋。

  如果我們把執著放下,一切法當中我都不執著了。只要你不執著,你就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你心裡頭沒有煩惱了。果然斷盡了,佛就說了,正覺現前,你覺悟了。這個障礙去掉,你覺悟了,這個覺悟是正確的,不是邪知邪覺,正覺。正覺之人,佛門裡面稱他作阿羅漢,阿羅漢是正覺,三種障礙去了一種,正覺了。六道裡頭,人天聰明、有智慧,尤其是天人,佛不說他是正覺,為什麼?縱然是非想非非想處天,他的我執還在,執著沒有放下,所以他不叫正覺。佛法這個正覺的標準是要斷見思煩惱。見思煩惱是嚴重的執著,剛才講了非想非非想天天人都沒有斷,所以他是凡夫。他壽命到了還要搞六道輪迴,出不了六道輪迴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想出六道輪迴,很想!仗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帶業往生,帶著什麼?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去往生。能不能真的往生?實在講是真能,不是不能,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運氣?什麼叫有沒有運氣?臨命終時最後一念,你是念的阿彌陀佛,你沒有其他的。其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暫時放在一邊,你沒有想到它,只想到阿彌陀佛,行,臨終最後一念。如果臨終最後一念不是的,好了,馬上就回頭了,六道裡頭隨業受生,自己做不了主。所以我們想到這個問題,才知道可怕,才知道嚴重。那怎麼辦?現在就要幹,就要學著放下,就要學著不執著。

  跟一切人相處,各人都有各人的意見,都好,何必計較?何必執著?果然做到不執著了,你的人緣好起來了,大家都喜歡幫助你,都喜歡跟你合作。你要堅固執著,人家遠離你,你的成見太深。你看看這種執著不但障道,障你的正覺,在現前障你的人緣,學佛的時候,障你的法緣。以自我本位為主,虧就吃大了。我們今天要學,就要從這些地方下手,這是學真的東西。再破一重,分別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分別,執著斷了,分別也斷了,好!正等正覺現前了。正等正覺,菩薩證得的,什麼菩薩?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個高了,高超了;一切都不分別,你是法身菩薩。

  所以放下執著,你就超越六道輪迴,放下分別,你就超越十法界;你的分別沒有放下,不能超十法界,你的執著不能放下,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這是「出現品」裡頭佛教導我們的。這個地方的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還要把妄想斷掉,你才能證得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妙覺位,等覺之上。等覺是菩薩地的頂點,最高峰了,再往上去就是妙覺,妙覺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就是無明斷盡了。無明是非常微細的妄想,粗重的妄想就是分別執著,到最後是微細的妄想,那是在一真法界裡面去斷,不在十法界,當然更不在六道。這答菩提問,統統在這個大單元裡頭。

  所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無上正等正覺,你現在不幹,你到什麼時候幹?怎麼個幹法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學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不分別不執著是什麼?什麼都好。吃的穿的用的,一絲毫沒有計較,絕不刻意去希求,那就對了,一點煩惱都沒有。不要說這個合我的意思,那個不合我的意思,那又麻煩大了,你沒有在學佛,你還是搞六道輪迴。因為一切執著是輪迴心,你出不了輪迴;一切的分別是四聖法界的心,你出不了十法界。不能用這個心,用這個心是什麼?你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。

  佛是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。分別執著是極不平等,極不清淨,也不真誠;離開了,你的真誠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了。這個話佛真的是千經萬論,苦口婆心不曉得講多少遍了,總是希望提醒我們,我們能在這上面覺悟,立刻就幹。李老師常講,修行修什麼?改心。改心就是改變我們的想法看法,從這地方改起。想法看法改過來了,你的說法作法自然就改過來了。一切行業當中,心為主宰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