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九一卷)  2007/7/1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9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無方大用」第八段,明毛光照益三昧門,我們從第二十一樂法光看起,我們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又放光明名樂法。此光能覺一切眾。令於正法常欣樂。聽聞演說及書寫。法欲盡時能演說。令求法者意充滿。於法愛樂勤修行。是故得成此光明。】

  這八句偈在現前這個時代,確實是佛門迫切的需要。為什麼?就像偈頌裡所說的『法欲盡時』。巴黎教科文總部法寶法師讓比爾帶個信給我,他說,在現前這個時代,一般宗教的信徒每年成長比率很高;唯獨佛教,聯合國的調查是負成長,負成長是衰相,信徒一年比一年少,他很擔心。他說要照目前這個調查的情況來看,三十年之後可能佛教就滅了。三十年不算長,很快就衰滅,所以他很憂慮。我們在經文上,今天正好讀到這一節。

  這個狀況因素當然非常之多,絕對不是單純的。從歷史,遠古歷史來觀察,科學愈是發達,宗教就愈趨於沒落。科學講現實、講證據,就是「上帝愛世人」,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上帝存在?有什麼證據證明上帝愛世人?拿不出證據,就不相信。我們看到西方書籍裡面有記載,幾百年前,柏拉圖就說過,他講過亞特蘭提斯,牛頓也講過。那個當時,這大概應該是在五萬年之前,地球上有這麼一個國家,科技很發達,大概比現在還要進步。人們把上帝丟掉、不要了,古聖先賢教誨也都否定了,於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統統不存在,人類走向狂妄、貪婪、無惡不作,結果這個大地沉到海裡面去。沉到海底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大西洋。所以那個時候,那個國叫大西國沉到海底。

  像這種情形在這個地球上,這是古人的推測,不止一次,已經有好幾次了。現在我們的科學技術發達差不多了,將要追上了;追上之後,那就是西方許多宗教所說的「世界末日」,這個大地也會沉到海底。可見得這個因緣是很複雜,不是那麼樣簡單。可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也可能這個劫難我們見不到。科學家告訴我們十年到三十年,我今年八十一了,十年九十一,能不能活到九十一,誰也不敢保證。如果三十年,那我也一百二十多歲了,所以這個事情我可能遇不到。但是,現代這一代的年輕人,尤其是二、三十歲的人肯定會遇到。到那個時候,如果相信古時候的傳說,那已經來不及了,已經太遲了。何以說太遲?你看,三十年之後佛教就沒有了,佛教可能是第一個在世界上消失;接著,我相信其他的宗教、聖賢教誨也都沒有了,末日怎麼會不現前?這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。

  孔子那個時代,孔子作《春秋》,左丘明給它作註解,稱之為《左傳》,傳就是註解。《左傳》裡面有一句話說:「人棄常則妖興」。常,就是倫理、就是道德、就是因果,這是自然,大自然的常道,永恆不變的。如果人背棄宇宙的常道,那人就不像人了,人是什麼?人就是妖魔鬼怪。就是人棄常則妖興,人都變成妖魔鬼怪。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。妖魔鬼怪的世界不是人天的世界,人心要反常,這個地球也會反常,大自然的現象會跟著反常,這就是災難來的時候。所以「法欲盡時」,末日就到了。現在是在邊緣上,交替的邊緣,如果佛弟子能覺悟,以身作則,依教修行,這個劫運可以轉,不是不能轉的。

  世間上,我們相信佛所說的話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為什麼會變成眾生?這個因緣我們也很清楚、也很明白,迷失了自性。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很具體,「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為什麼迷失?佛舉出這三個綱領,說盡了,妄想就是迷失自性,分別就是邪知邪見,執著就是造作罪業。所以《地藏經》上說得好,「閻浮提眾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」。我們讀經,冷靜細心去思惟觀察,看看眼前的現象,跟經上講的一模一樣。讀了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,這是我們從《大藏經》經論,一共有二十五種佛說地獄的狀況,我們把它節錄出來。讀了之後,再看看現在這個世間,是跟地獄相應還是跟極樂世界相應?你自己冷靜思惟觀察,全都明白了,用不著去問人。

  今天佛法的衰,衰在什麼地方?沒有人修行,真正修行的人沒有了,真正講經弘法的人沒有了。確實如世尊的懸記,也就是預言,佛滅度之後五五百年,第五個五百年,「鬥諍堅固」,你看現在是不是的?佛弟子,無論在家出家的,他修的是什麼心?鬥爭,彼此互相不能包容,自讚毀他,自己讚歎自己,毀謗別人。為什麼要這樣做?爭名奪利,這鬥爭。無論是在家的佛弟子、出家的佛弟子,細心觀察,是不是這樣的?中國古老的諺語常講:家和萬事興。佛門裡頭不和,不和當然就衰滅,這是肯定的。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垂訓後人,特別要緊的就是以戒為師、以苦為師,僧團務必要修六和敬,佛教才能興旺。自己能持戒,不怕吃苦,自己能成就,自己能成就就能夠教化眾生。

  僧團能夠和睦,這六和敬我們講得很多,僧團這個「僧」不一定是指出家人,在家人也稱僧團,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,遵守六和敬。六和敬裡面頭一條「見和同解」,這一條怎麼落實?這一條要這個地方講的『聽聞』,淨業三福裡面跟我們講的「讀誦大乘」就是聽聞。我們展開經卷恭恭敬敬的讀經,那是世尊給我們說法,菩薩跟我們說法,我們念給自己聽;幾個人在一起共修,每天讀經,那就是落實見和同解。你要不讀經,對一切人事物的看法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,不一樣。所以要建立共識,不讀經怎麼行?行為上、道行上的落實要持戒,「戒和同修」。這兩個是基礎。在家同學的道場,十善、五戒、菩薩戒也要天天講解,天天反省,天天改過,這才叫真的共修。我們依淨業三福的指導,這是最高的指導綱領,頭一個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把儒釋道三個根都包括了。

  孝親尊師,現在人沒有了,不知道孝順父母,不知道尊重老師。不知道尊重老師,這個世間老師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你不要他。所以今天真正發心做老師的人是這個時代最可憐的人,人家不要他,厚臉皮賴在這個世界上。為的是什麼?為續佛慧命,什麼委屈都要受,什麼苦難都要承當,不是容易事。世尊知道現前的狀況,發心的人不容易,所以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,就已經做出持戒、受苦受難的樣子給大家看。我們今天無論受什麼樣的委屈,無論受什麼樣的障難,想想世尊當年在世,自然就有很大的安慰,他做給我們看。在中國惠能大師,你看得法之後,在獵人隊裡面住了十五年。那是一尊活佛,去伺候打獵的人,他的工作是給打獵的人煮飯,照顧他們日常生活,你說多可憐,要熬十五年,不是容易事情。

  今天這個時代,發心真正弘法利生,續佛慧命,你所遭遇的苦難肯定超過釋迦牟尼佛、超過六祖能大師。首先要問一問,能受得了嗎?發心的時候容易,都是菩薩,能;真正苦難現前的時候,忍不住就退心。我們不是指現代人,古代都不例外,發心的人多,退心的人也多,所以真正成就的很少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真正成就就更少了。所以誰願意吃苦,吃別人不願意吃的苦,受別人不願意受的侮辱,你才能成就。那要能保護自己,這護法首先護自己,沒有別的,每天不能離開經卷。如果是一個僧團,僧團至少四個人,在一起共同修學生活,天天講經,天天反省、改過、學習。這個僧團,世間人雖然瞧不起你,沒把你放在眼睛裡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,他們知道。他知道什麼?這是佛的種子。佛法滅掉了,這個種子還在,非常可貴。達摩祖師到中國,到第六代,佛法才發揚光大。前面五代都是單傳,就一個人,一個傳一個,單傳,傳了五代,到能大師這才發揚光大。這些歷史、這些事實,我們都應當知道。

  所以道場沒有天天講經,淨宗道場沒有天天念佛,不行。如果沒有念佛、沒有講經,六和敬決定做不到。念佛、講經才能夠真正落實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,我們自己逐漸慢慢省悟過來,這要很長的時間才真正省悟過來。省悟過來之後,就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。想想自己,還會受外面境界影響,還有很多放不下的,這個理解沒透,不夠。要想真的是以戒為師,那你就曉得,戒律的根本、戒律的基礎,是《弟子規》,是《感應篇》,是《十善業道》。這三樣東西不能夠百分之百的落實,那沒有戒;這三樣東西百分之百的落實,這是你有戒律的基礎,你才可以學戒。從五戒、從十戒,十戒,在家有八關齋戒,出家有沙彌十戒,再向上提升,比丘戒、菩薩戒。沒有前面的根,後頭全沒有。

  所以你要問從哪裡學起?從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,決定不能疏忽。這三樣東西,你會背、你會講,有沒有用?沒有用。會背、會講是佛學,真正做到是學佛,不一樣。佛學,你沒有基礎,在日常生活當中,境界現前的時候,你心被境轉,順境,你生歡喜心;逆境,你生瞋恚心;見到別人不如你,你生輕慢心,瞧不起人;見到別人比你好,你生嫉妒心。我們是不是這樣情形?如果是的,那你就想到,佛法殊勝功德利益你一分都沒有得到,你搞的是什麼?你搞的是佛學,你沒有學佛。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、去檢點,然後你才能真正發現,我自己這一生是搞佛學還是在學佛。如果是搞佛學,佛祖都這樣告訴我們,說「此事佛不能救」,你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。此事是什麼事?生死大事,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的大事,佛學辦不到,不能解決。真正能解決的,學佛就能解決,這個事情是關於自己的事情,不是別人的事情。

  自己事情,我相信每個同學幾乎沒有例外的,都想得清淨心,都想斷煩惱。煩惱,就是五欲七情,貪瞋痴慢、喜怒哀樂愛惡欲,都想把它斷掉,可是就是斷不掉。怎麼斷法?你不能不從《弟子規》下手,不能不從《感應篇》下手。《感應篇》是講因果報應,你要是熟知、明白了,你起心動念不敢損人利己。為什麼?你知道果報可畏。這是佛門裡常講: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。眾生敢造作,果報現前他害怕,來不及了,你不能不受。菩薩知道果報可怕,所以在起心動念之處,他非常謹慎,處事待人接物不敢起個惡念,他真正知道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我們不能不曉得。

  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天天讀,天天講,十年回不了頭,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,會回頭,自自然然的長時薰修,就有效果出來了。薰習的時間不夠不行,為什麼?煩惱習氣養成的時間太長,這個習氣太重,哪裡說是一下就能夠改過來的,這做不到。所以祖師大德教導我們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道理就在此地。特別是在現代的時代,為什麼?一門,你要知道,你是學佛,你不是搞佛學。搞佛學是什麼?多聞,廣學多聞,樣樣我都知道。廣學多聞搞佛學,學佛,一門深入。學佛是要成就戒定慧三學。成就戒定慧,那就是一門。守住一門就是持戒,長時薰修就是修定。你學一樣東西,你的思惟就一門,不亂,讓你的思想、意志、精神、時間慢慢都集中,集中到一定的程度,人就開悟了。這個悟不是大徹大悟。所以悟有小悟,小悟可能常常有,每個月會有個二、三次,小悟;大悟,可能一、二年有一次大悟,最後到徹悟。所以搞佛學,他不斷分別執著,他天天還用這個東西,用分別執著,他不斷,學佛要斷分別執著。所以一門深入,這就是斷分別執著最好的善巧方便法,學一樣東西。

  到什麼時候再廣學多聞?諸位要曉得,走戒定慧開悟的這個路子是自利,這不是利他。到自己得定、得清淨心了,也就是心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影響,真的開悟了。開悟是什麼樣子?你沒有學習過的這些經書,你一展開全懂,這是你真開悟了;如果展開你還看不懂,你沒有。悟了之後,所謂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為什麼?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,你見性了!一個法門通了,門門都通了,這是你真開悟了,佛法通了,世間法也通了,世法佛法不二!佛教通了,所有宗教都通,這是真悟了,這是走學佛的路子。悟了之後,廣學多聞。

  你看四弘誓願先教給你的,頭一個是教你發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的方向、目標確定了。你要普度一切眾生,你必須要成就你的德行、學問,德行在先,學問在後。成就德行,就是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換句話說,你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,德行成就了。然後再學法門,那個學法門是廣學多聞,不是一門深入。一門深入是在斷煩惱裡面,所以一門深入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的一種方法,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斷煩惱的方法,這個要懂。

  所以佛學跟學佛一定要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們到底走哪個路?這個路一定要走通,那就是讀誦。你就依照淨業三福的指導的原則去做,決定不錯。淨業三福,「發菩提心」,菩提心就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是在第三個階段。發菩提心之後,「深信因果」,然後才是「讀誦大乘」,末後才是教化眾生。自己成就之後,這是教人,「勸進行者」就是教化眾生。

  現在這個時代典型少了,榜樣沒有,我們沒有見過。真正為我做示現的,李老師,我一生就看過這麼一個人,依教奉行的。李老師一生居住的小房子,他那個小房子現在沒有了,拆掉了。但是台中蓮社不錯,用他小房子那個模型做了一個一樣大,你們到台中蓮社去參觀就知道了,台灣的面積是十五坪。一坪是三十六呎,十坪是三百六十呎,它十五坪,大概居住的房子合香港計算應該在四百呎的樣子,四、五百呎,不大!很小的小房子,一個人住,到九十五歲才答應兩個學生發心照顧他。在這個末法時期,他做樣子給我們看。我們如果沒有親自看到過,書上講的,別人所說的,也不過聽聽而已,會有疑問:這是真的嗎?是事實嗎?所以難得,李老師做了個榜樣給我們看。

  我出家之後,一再囑咐我,學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他老人家的關房,我去拜訪過,印祖居住的那個環境,比李老師的還要小。李老師還有三個房間,印光法師只有一個臥室、一個小佛堂。那個佛堂只有我們攝影棚一半大,大概他的房間也就這麼一半大,他居住的整個面積就攝影棚這麼大,關房,祖師給我們做出示現。為什麼要這樣?教導後人,你在這個世間,不能過這樣的生活,你就不能成就,道也不能成就,你也不能教化眾生。所以永遠要記住,以苦為師、以戒為師,天天讀經,聽佛菩薩教誨。

  如果有緣,有四個同學在一起,那就是僧團,天天講經。四個人輪流講,一個人講,三個人聽。每天一個人講一個小時,一天四個小時。每個人可以學習不同的經典,四部經典。如果有十個人學,我曾經講過,每天每個人講半個小時,一天五個小時講經。這除講經之外,應該有共同的課誦,讀經,共同的課誦。淨宗最好是讀《無量壽經》,早課讀《無量壽經》,晚課也讀《無量壽經》,每天《無量壽經》讀兩遍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見和同解。每天至少有五到六個小時念佛。這是一個如法的道場。不要大,印光大師教導我們,在現前這個時代,小道場,住眾不要超過二十人。如果這二十人要包括護法的,護持道場的;換句話說,在這個道場真正修行的人只能有十個,另外有十個人護持的。這護持是菩薩,不是普通人,是來成就這十個人的,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。這是真正能把佛法救起來。如果能夠收到快速的效果,那就必須要用現代科技的手段,用網路、用衛星。十個人,他們學習的殿堂,也就是教室,這個教室就是一個攝影棚。十個人在一起共修,攝影棚不要很大,我想像我們這麼大的攝影棚夠了,坐十個人就夠了。課誦在這裡面,講演在這裡面。課誦就是此地講的「聽聞」。

  另外一個念佛堂,念佛堂因為有繞佛,十個人在一塊共修,念佛堂的面積,像我們九樓的萬姓先祖紀念堂那麼大,夠了。真能成就!每天我們念佛,佛號從網路、衛星播出去,我們每天讀誦播出去,我們每天學習的講演播出去,這樣就能收到很快的效果,既能夠獨善其身,又能兼善天下,真的成就!所以這麼一個小地方,不難。大乘教裡常講:佛法因緣生。真正有心的人、發心的人,真正要救佛法的人,這未嘗不是一個有效的方式。所以,只要佛法天天有人講,只要佛法天天有人修行,讓大家看到、聽到了,對佛法歡喜心就能生得出來,所以說『令於正法常欣樂』,他能生得起歡喜心,這不講不行。

  講要從哪裡講起?這四個根本是一定要細講的,那就是《弟子規》要細講,《感應篇》要細講,《十善業道》跟《沙彌律儀》。為什麼?這是根。《沙彌律儀》是出家的根,在家也可以學習,你要是能學習,你的根就更厚;三個根是像鼎一樣,三個足,四個根是一張桌子一樣,更穩當,比三個更穩。從那裡扎根,然後一生是專攻一門。我們看古來大德,一生專攻一部經的人不少!我還聽說,好像是《高僧傳》裡頭還是《淨土聖賢錄》,我忘了,我記不清楚。古時候有個修淨土的法師,一生專講《阿彌陀經》,一生講兩百多遍。他不講別的,就這一部經,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講,這都是給我們初學人示現一個好的榜樣。所以聽聞重要。

  『演說』,「演」是要做到,表演。你要把經典裡面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,經典裡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言論行為。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就在你面孔上,就在你身上,就在你一舉一止之間,言談舉止,活的無量壽經,這是真實的成就。這樣的修學,這真的跟古人沒有什麼兩樣,確實反璞歸真。

  我們說十個人,十個人不好找。大概在二十年前,香港洗塵法師到台灣找過我幾次,有二、三次,跟我談起佛教用什麼方法能把它興起來?好像那個時候我在台灣講《金剛經》,我用江味農居士的《講義》做參考。江居士在《講義》裡頭極力提倡出家人一定要恢復托缽的制度,要效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種形式。所以我曾經跟洗塵法師談到這個問題。我說能不能找五個人,五個出家人,我們來學《金剛經》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五比丘起家的,現在我們要找五比丘,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方式,也能把佛教興旺起來。我說你去找,我算一個,你是一個,你帶頭。找不到!誰願意吃這苦頭?談了二、三次,不了了之。

  江味農說的話是沒錯的,為什麼?人果然發心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我說現在樹下一宿,當然我們的體力比不上古人,現在什麼?現在可以住帳棚。你看童子軍露營的小帳棚,白天背在身上,晚上架起來,裡面就可以睡覺,能遮蔽風雨,那一個帳棚可以使用三年,又很便宜。五個帳棚擺在一起,這就是一個僧團。出來托缽,我想香港的供養會很豐富,香港的佛教徒很多,出來托缽的時候,每餐一定會吃得很好。回去之後,我們在一塊就是研究經教,太好了,太理想了。這真的變成理想,不能落實。我們現在想這個方法是可以落實的,就是一個小型的道場,印祖所說的,住眾不超過二十人,建立小型的道場。確實在法欲盡時能夠把正法護持延續下去。所以說一定要真正發道心,把佛陀教誨做到,這個「演」是做到。

  『書寫』,前面跟諸位說過,印光法師弘化社,楊仁山居士的金陵刻經處,丁福保居士的佛學書店,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應該做這個事情。在香港,做得很有成就的,智開法師,香港佛經流通處。規模雖然比不上前面這三位大德,比不上印光大師,也比不上金陵刻經處,連丁福保的佛學書店也比不上,但是在香港就非常難得,佛經流通處。我也很多年沒去看過了。智開法師跟我同年,他到這個地方來看過我。當年,我初學佛的時候,他對我的幫助很多,我念念不忘。所以搞佛學書店,做印刷廠,這都是此地講的書寫,流通經論善書。

  所以這個續佛慧命,再能演說。這個演說,你看,這兩首偈裡面,「演說」說了兩次;這個演說,「法欲盡時能演說」,跟前面「聽聞演說及書寫」,意思不一樣。前面「聽聞演說」是自利,是關起門來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;「法欲盡時能演說」,這個演說是對大眾的,對外宣揚的,像我們現在在外面辦這些活動,國內還沒有過,我在南洋,在新加坡、在吉隆坡、在印尼,他們辦的大型活動。今年也有兩場,八月間在吉隆坡,聽眾大概都是一萬多人到兩萬人;新加坡過去辦的幾次,聽眾也是一萬多人。或是講經,或者是講演,講演比較多。這次吉隆坡的邀請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前面講過的四攝法,我們就以這幾首偈子給大眾做介紹。

  『令求法者意充滿』。最重要的,在現在這個時代,是要人認識佛法。現在社會對佛法誤會太多了,單單說,別人的信心不夠堅定,一定要做出來給人看,所以演太重要。演是表演,真正做出來,這樣才能感動人。我們在湯池辦了一個文化中心,對當地居民教導《弟子規》,就這一門功課,真叫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從開辦到現在一年半了,這一年半當中收了很大的效果。整個小鎮風氣完全改變。靠什麼?靠這些老師個個都能夠演說。諸位要記住,演是他做到了,他表演。弟子規在哪裡?弟子規在他面孔上,弟子規在他言談舉止當中,他真做到了,所以能感動當地居民。你自己沒有做到,你收不到這個效果。自己一定要做到,你上台講演是報告你修學的心得,這一千零八十個字,我是怎樣把它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待人接物,是做出自己真實的心得報告,所以讓人聽到了,很多人都受感動,產生很大的效果。

  就是演太重要了,「演」放在前面,「說」放在後頭,就是做到之後,你才能說,沒有做到不能說,說了人家不相信。這個樣子才能夠教人『於法愛樂』。他對於聖賢教誨他要了解、要明白,才產生信心、產生好樂,認為什麼?做人應該是這樣的。這樣的人,人生才有意義、才有價值,才不至於空過這一生。所以他也能夠『勤修行』,行就是行為。我們的思想,一切的想法、一切的看法,是心裡的行為;我們的言語是口的行為;我們一切的造作是身的行為。行為再多,不出身口意這三大類,所以佛用身口意把我們一切的行為都包括在其中。行為有了錯誤,把它修正過來,叫修行。所以諸位一定要了解,修行是不是每天我們念念經、拜拜佛、做做法會,是不是這樣就修行?不能說不是,也不能說是。為什麼?如果真的是依照佛陀教誨,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,那就是修行;如果只是有課誦的儀式、法會的儀式,對於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一絲毫沒有影響,那就不是修行,這個要懂得。

  早晚課,我過去也略略跟大家講過幾次,早課的意思是提醒自己,這一天思想行為不要違背佛菩薩的教誨,這是早課的意義。所以從前課誦本,《朝暮課誦本》,早課的內容是什麼?《楞嚴咒》、《大悲咒》、《十小咒》,念這些東西。從前念有用,為什麼?人的心地厚道,妄想分別少,念這個東西是修清淨心的,管用。現在不管用,時代變了,經咒都沒有意義,會念,什麼意思不懂,所以說是戒定慧三學都得不到。我們淨宗學會是在美國成立的,成立之後,我們就編了一個課誦本,《淨宗朝暮課誦》,我們把這些咒統統捨棄,換成念經。念《無量壽經》第六品,就是四十八願,早晨念四十八願,希望我們的心、我們的願要跟阿彌陀佛一樣,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變成我們自己的心願,我們求生淨土這才能往生。晚課,原來的晚課是《阿彌陀經》、八十八佛,我們也把它改掉,晚課改念《無量壽經》三十二到三十七品。這一段的經文是什麼?五戒十善,我們要認真依照經典的教誨來反省、來改過,持戒念佛。所以我們編成一個新的課誦本,這些年在海外流通得很廣,我們淨宗的同學也很愛好這個本子,依照這個本子來修行。最近,我重新把這個本子看了一遍,在晚課裡面加一個「小蒙山」,這從前我都沒有,都把它捨掉,現在把小蒙山加在裡面,冥陽兩利。在這個世界動亂,災難頻繁,這些年來,我們也接見了許多的靈媒,傳給我們很多的資訊,這些靈媒不是一個地方人,彼此都不認識,但是傳來的訊息都非常接近,很值得我們做參考。所以我們最新印的這個本子是有小蒙山的。這是講到修行。

  我們要像佛陀一樣,把心量拓開。阿彌陀佛最值得人讚歎的,就是心量大、願大,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。世尊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,菩薩示現成佛,都是有一個教區的,有一個區域,這個地方的眾生跟他有緣,他在這裡示現成佛,好像辦學校一樣。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,現在在這個階段,釋迦牟尼佛的教學,期限多長?這個學校辦多久?在佛法裡面講佛的法運,一萬二千年,不算太長,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。所以法寶禪師用不著擔心,三十年之後佛法就滅掉,不可能,因為佛法的法運還有九千年,怎麼會滅掉?這樁事情,我以前向章嘉大師請教過。他告訴我,他說佛的佛法,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是衰,可以說衰到底谷了。將來能不能復興?肯定會興的,末法時期有起有伏。起伏真正的原因,眾生的緣分,我們一般講眾生的福報。眾生有福,佛法就興;眾生沒有福報,佛法就衰了。講這個話有道理。我們從佛法傳到中國來這兩千年的歷史來看,真的,眾生有福報,天下太平,中國人講盛世,佛法興旺!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法的黃金時代,十個宗派都是那個時候建立的,祖師大德們太多了,國家提倡,帝王皈依三寶,佛法興旺。近代,前清,你看看康熙、雍正、乾隆,這三朝一百多年,中國的國力在那個時候世界第一!而佛法也非常興旺。到咸豐以後衰了,道光、咸豐以後逐漸的衰了,這個衰下去就很難振作起來,這是一個下坡,今天跌到底谷,我們相信將來一定還會再興旺起來。

  我們意想不到的一樁事情,去年我們在聯合國辦的這個活動,這個活動有意義、有價值,使聯合國跟西方國家對佛教可以說另眼相看,影響有相當的深度,可以說是對整個世界是一個廣泛普遍的影響。我聽說今年大概是韓國有意思辦一個活動,也在巴黎聯合國總部,有這麼一個消息告訴我,今年他們再辦的時候,要邀請我去做一個主題講演,我說好,如果真的他們要辦,這個我會去參加。我希望聯合國將來每年都有一次大型的佛教或者是宗教的活動,改變現前社會大家對宗教,尤其對佛教的誤會,能藉這個活動使大家對宗教、對佛教逐漸的能夠明瞭化,帶動他們去研究、去學習,「於法愛樂勤修行」。

  因為實在講,今天的社會,這些頻繁的動亂以及天災人禍,使一般人真正覺察到不能忍受了,迫切需要的,如何能化解這個眼前的災變,學術界、科學家都提不出有效的方法。現在回來看看,就是大家所疏忽了這個層次,宗教,尤其我們提出世界傳統的文化、古聖先賢的教誨,我們從這個地方去尋找,試試看能不能有效幫助現前化解災變,消除衝突,恢復安定和諧。去年我們這個活動總是開了這一扇門。所以這個活動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,被聯合國肯定。

  這個偈子裡面關鍵的字眼,就是在勤。修行,有,修行怎麼能保持不退轉?這個難了。我們不但是看現前,自古以來就不例外,修行的人很多,退轉的人很多,真正成就的人沒幾個,所以這個關鍵就在「勤」字。勤,精進。佛在經教裡常常講:菩薩唯一的善根就是精進。在世間法裡面有三善根,大乘菩薩只有一個善根,勇猛精進,精進不懈,他就能成就。世間人的三善根就在世間法,你真正能成就善法,從哪裡生?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三善根。三善根的反面,三毒:貪、瞋、痴,佛稱它為三毒,為什麼?這三條是三惡道的第一個因素。貪心是餓鬼,瞋恚是地獄,愚痴是畜生。我們想想,我們有沒有?

  我們在這一生很幸運,得人身,聞佛法。可是你必須要知道,聞佛法要不能認真修行,不能勇猛精進,佛法裡面殊勝的功德利益你沒有分。為什麼?你細心想想,你搞佛學,你沒有學佛;護法,也是護的佛學,不是護的學佛。護法自己要不學佛,是護持的學佛,這很大的功德,你的果報還是在人天。所以護法一定要像古時候那些大德們一樣,真修行,甚至於修得比出家人還好,那就對了,這些護法人將來都成佛、成菩薩,功德肯定是這樣的。譬如我們剛才所說的,我們建個小道場,培養一個,五個、十個人,人不在多,找不到,這裡每一個修行人他是一尊佛,你說哪裡能找得到那麼多佛?你來發心照顧,發心來供養,他們將來成就,佛法能夠從衰再能復興起來,誰救的?你救的,這功德多大!幾個人能知道?幾個人能認識?

  我們常常提示到,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。弘法的人是老師,護法的人是校長,佛法的興衰命脈抓在護法人手上。為什麼?弘法人多半都是有這個心願,沒有能力,至少,你要真正想去學,你生活來源從哪來?現在沒有真正的護法,出家人必須自己要解決生活問題。解決生活問題,首先就是經懺佛事,這能有點收入。古時候寺廟,它的經濟問題是很穩定的,它有田地,它有山,這都是大富長者捐贈給寺院的,給寺院有產業。它的山林,它的田地,農夫們承租,收成的時候分一些給寺院,所以寺院有收入,而且固定的,經濟來源一點都不愁,它不靠經懺佛事,它也沒有去化緣,它有固定的收入,這是正確的。

  現代社會轉型了,從農業轉變成工商業,所以寺院也應該有現代化的生產的事業。譬如說是,如果有這個緣分,有土地可以做農場,可以做這個。現在全世界人口老化,就是養老的問題,每個國家地區政府都頭痛。佛教就有寺院道場,可以經營老人院,這個有收入。總得有事業。像前面我們講的書寫,我們可以從事於書店、印刷廠,這都是好事情。我們的書店可以印刷這些經論善書。外面的印刷我們也可以接受,只要不是敗壞社會倫理道德的,我們都可以幫他印。像這些給寺院有固定的收入,他不要搞經懺佛事,經濟能夠穩定,能夠不要求人。

  如果靠一些信徒來支持,也不容易。為什麼?沒有保障。這信徒離開、走了,這就斷掉了。如果我們搞一個,培養這些法師需要十年的時間,這些經濟來源要可靠。所以古時候這個寺院經濟做得很好,讓大眾在這裡修行,身心安穩,沒有後顧之憂,心才向道。這是連佛在經上都講,所謂是「法輪未轉,食輪先」。法輪未轉是什麼?你自己生活能活得下去,你要能吃得飽,能穿得暖,能有一個小道場,可以給你做修學活動的地方,這很重要,這都是先決這些條件。

  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那種做法,那當然是最徹底、最究竟,托缽,樹下一宿,這是最乾淨的。但是也得在佛教國家,很多人願意供養。不相信佛教的國家,你到外面托缽,沒有人供養你。所以都要看現前的環境。我們多想想應該怎樣做法,如理如法,生財有道,都是屬於「於法愛樂勤修行」。這些理事我們都明瞭,就知道應該怎樣做。如理如法,護持正法久住,培養弘護人才。弘法人才要培養,護法一樣也要培養。護法要真正懂得佛法,他才能護法;他要不懂佛法,他護法就有問題出來,有副作用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