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十九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099

 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五面倒數第二行:

  【名稱光善精進天王。得住自所悟處而以無邊廣大境界為所緣解脫門。】

  天王他所得的法門叫『住自所悟處』,他自己悟的是什麼?佛在大乘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多,可是我們自己沒有悟入佛的境界,無論怎麼說都很不容易體會。正如同我們世間人,如果一生從來沒有出過門,只是聽別人說某些國家、某些地區,人文如何的文明,山水多麼的壯觀,聽聽沒有見到,總是無法想像。在中國,未曾經到中國旅遊的人很多,中國的風景名勝太多了,前一次諸位同修組團到黃山旅遊,聽說黃山的風景很美,我沒去過,你們怎麼跟我說,我也想像不出來,不是憑空能想像的。你們帶了很多照片回來,又錄相來,能看到一點點,看到局部,沒有能看得完全,也只是知道一鱗半爪而已,必須自己親自去過,那叫親證的境界,別人一說你就會心的微笑,你曾經去過這個地方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所悟的境界我們沒悟過,怎麼說都是隔很多層,怎麼能體會?依照經上概括的說,《般若經》上講「諸法實相」,這是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所悟入的境界,用現代的話來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,我這個說法大家比較好懂。可是宇宙人生真相究竟是什麼,你還是不懂,為什麼?真相從來沒有見到過。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包括十法界,佛法裡面常講九界有情,所見的都不是真相。什麼人才見到真相?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你見到諸法實相;由此可知,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夠承當。他「住自悟處」,自悟處要用《華嚴經》上的話來說,一真法界,華藏世界,這是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的悟處,也是他們的住處;住,心安住在悟處之中,這叫「住自所悟處」。

  我們不能夠悟入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裡頭所說的明心見性,所謂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成的佛是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,那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給我們說,經上說諸佛也是說分證佛位,從圓教初住菩薩到究竟圓滿的佛果,一共是四十二位,所以稱之為「諸」,諸就是指四十二位;這些人都是法身大士,都是明心見性,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。最後究竟圓滿的佛果,稱為究竟即佛,六即佛裡是這個說法。佛告訴我們,我們凡夫為什麼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,佛講我們有煩惱,煩惱障礙了自性,所以你不能見性,你不能成佛。煩惱太多,佛將它分為三類: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這三類煩惱也是我們常常在講席當中提到的。佛在《華嚴經‧出現品》裡面所說,佛說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世尊這句話,把我們迷失自性不能成佛的業因一語道破。我們今天不能作佛,不能作菩薩,什麼原因?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就是無明煩惱,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。諸位想想,煩惱不斷,你怎麼能成就?

  今天午餐之後,寂公老和尚在小客廳給我們講開示,他老人家深深感慨現代年輕的學佛人不能從戒定上扎根,怎麼會有成就?我們四眾同修都要留意,你想不想作佛,想不想過菩薩的生活?如果想過佛菩薩的生活,一定要修戒定慧,一定要斷貪瞋痴,貪瞋痴是三毒煩惱,現在人講病毒。世間奇奇怪怪的病很多,這些病根在哪裡?病源在什麼地方?一直到今天醫學界也沒有說明白,佛說明白了,所有一切病毒的根源從貪瞋痴起,貪瞋痴是一切世間病毒的總根源。這個東西不能拔除,別說無上道沒指望,想修行功夫得力都不容易,你都做不到,所以一定要把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斷掉。怎麼斷法?佛教給我們持戒,廣義的持戒就是守法,決定遵守佛菩薩的教誡,依教奉行。我們常講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,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奉行,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敢違背,學佛從這裡學起。

  特別是教小朋友,現在我們這個地方開了小朋友的一個佛學班,聽說報名已經超過一百二十人,原先想像大概只四、五十個人,沒有想到還沒有正式開班,已經有一百二十多人,好現象;要從小教起,小朋友要給他種善根。教學的內容,我們抓住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所講的淨業三福綱領就行,從這個綱領上去蒐集教材,適合小朋友的程度,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環境,這就能契機契理,而為接受教育的人歡迎。這三個綱領,第一個「孝養父母」,教孝;第二個是「奉事師長」,要教他懂得尊師重道;第三句「慈心不殺」,第四句「修十善業」。我們今天辦學,我們辦學教的是什麼?內容是什麼?就這四句,用這十六個字做為教學的綱領、教學的宗旨,小朋友從小他紮下好的根基,一生受用不盡,這是人天善法。

  從這個善法再往上提升,將來我們辦佛學院,我們有預科、有正科班、有研究班,我們也可以用三福做為我們教學的中心綱領。預科一年,要把淨業三福第一條做到,我們教育偏重在這裡。正科班的三年,我們要實行第二福跟第三福,第二福是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三皈是什麼要講清楚、要講明白,皈是回頭,你真的回頭了,依是依靠。皈依佛,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得很清楚,「佛者覺也」,皈依佛怎麼講?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這叫皈,依自性覺,自性覺就是佛,換句話說,真正皈依佛的人,每天面對著一切大眾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覺而不迷,你就真的皈依了。覺迷的標準是什麼?這個難講。我們再看看皈依法,法是什麼意思?法是正知正見;換句話說,是教我們從一切邪知邪見回頭。邪知邪見,現在的話就是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見解,你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,依正知正見。正知正見的標準在哪裡?佛的經論就是標準。所以我們讀經有兩個目的:第一個目的我們是跟隨佛菩薩學習,聽他講經說法向他學習,這是初學;第二個目的是印證,聽聽佛所講的,看看經裡所寫的,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,我的想法、我的看法有沒有錯誤,拿經典來對照一下;如果我的看法想法跟佛講的一樣,那就對了,你的知見就是正知正見;如果自己想法看法跟經上講的不一樣,我錯了,佛沒有錯,我錯了,我趕緊依照佛的教誨,把自己的錯誤修正過來,這叫皈依法。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,從邪知見回過頭來,依正知見,知見正那就是佛。所以三皈依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一條明白三條都得到。第三句皈依僧,僧是什麼?僧是清淨,也就是說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,僧代表六根清淨、一塵不染,表這個意思。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,污染現象非常嚴重,大家都有很深的感觸。我們生活環境污染,我們的身體健康受到污染,除此之外你要曉得,我們的心理被污染,心不清淨,我們的精神被污染,我們的思想被污染,我們的見解也被污染,污染得太多太嚴重了。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,這叫皈依僧。這是皈依自性三寶才管用,才真的有效果。我們學佛的同修們,你們早晚課都要念三皈依,到底皈了沒有?不能說只把這幾句話念念就算,那沒有用處,你念了真的回頭,我這一天真有依靠,你才能得真受用。

  「具足眾戒」,我們初學的人不能好高騖遠,第一你把五戒、十戒做好,你就很了不起,要真做。諸位要曉得,戒跟善不一樣。第一條給你講十善業,修十善業你得的是三界的善報。在佛家講我們一個人到世間來投胎,到這一道來是引業,法相宗裡面說引業,引導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受生。得到這個身體之後,世間每一個人富貴貧賤不相同,智慧不相等,這是屬於滿業,那就是你過去生中所修善惡業的果報。一個人在世間,一生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誰定的?自己造作的。因果通三世,你行善必定得福報,你作惡一定得殃禍,這是沒法子避免的,所以善得福。戒就不一樣,戒得什麼?戒得定,戒叫三無漏學。這是戒跟善不一樣,善是有漏的,戒是無漏的,我們要辨別清楚,不可以把戒跟善混合一談,那你就錯了。五戒跟十善裡面名詞有些地方相同,意思不一樣,精神不相同,做法也不一樣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我們真的能把十善、五戒修好,你就是世間的大善人,將來往生才有把握。因為西方極樂世界,世尊告訴我們那邊都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你天天念阿彌陀佛,心也不善、口也不善、行也不善,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?去到那個地方天天跟人鬧事,天天跟人吵架,哪有這個道理?去不了的。所以要心善行善,念佛才能往生。

  末後一句「不犯威儀」,威儀就是禮貌,人與人往來要懂禮貌,現在講禮的人不多,甚至你講禮人家說你落伍,你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了。不管怎麼說,你對人有禮,人家見到總會很歡喜,一定要懂。最近我找到一部舊書《禮記菁華》,我們知道《禮記》的分量很多,那是大部頭的著作,菁華編得好,分量大概只有全文的二十分之一,大幅度的濃縮,編得也非常好。我已經把這個書送到台灣,請他們給我印一萬冊,聽說已經印好了,大概下個月就可以寄過來,希望諸位多看看。雖然我們不必學古代的這些禮儀,但是禮的精神要懂得。在佛門裡面,古大德給我們編的有在家律儀,但是現在這個東西沒有人講,講了也沒人聽,講經還有人聽,講戒律你頭一天講,第二天人跑光了,為什麼?句句都在罵我,這一講都是毛病,誰願意聽人家罵?第二天人就不來,沒人聽。所以現在講戒律的人沒有,也不敢講。可是我們自己要多看,必須把儒、佛禮法的精神融合到現代生活當中,融合到現代的禮節,這樣大家就很容易接受,這才能行得通;精神不變,方式是可以變的。

  這個話我也講得很多,古時候行禮最敬禮都是跪拜,人民見到帝王行三跪九叩首,我們佛弟子遇到佛菩薩,遇到自己的長一輩,都是要頂禮三拜。這個禮表敬,恭敬我們一定要有,決定不能打折扣,但是拜可以改一個形式。要知道我們佛門行跪拜禮,已經攔阻了許許多多人不願意學佛,你要問他為什麼不學佛?學佛要跪下來拜,我做不到;他就不來了。所以我就告訴他,學佛跪下來拜是從前的禮節,你要生在滿清,你見到大官要不要三跪九叩首?你是生在現代,現代人我們用現代的禮節,我們恭敬心沒有兩樣,在形式上要現代化、要本土化,佛法流通就毫無障礙。我們學佛用什麼方式行禮?合掌、鞠躬,這個他懂;合掌鞠躬,不要說問訊,問訊他不懂,解釋半天很麻煩,合掌鞠躬他懂得,這就很好。現代的禮節、現代的禮儀,融合佛法、儒家的精神,就非常美滿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有很多老同修當然沒有問題,你們見到出家人都禮拜,在公共場合遇到,他也趴在地上磕頭,「法師,頂禮三拜」,我都嚇一跳!為什麼?這個形式看起來是不錯,把很多想學佛的人嚇呆了,不敢再到佛門問津,你說你做得對不對?你要顧忌到廣大群眾,接引他們學佛,你要有智慧,你要有善巧,在這種場合是合掌問訊;大家看到佛教禮節我也可以,你就帶好多人進來。帶進來之後,慢慢他懂得道理,他自然就會拜,何必要勉強?我是個過來人,所以我懂得。我年輕的時候很傲慢,不會低頭的,我親近章嘉大師三年我沒有拜過他,我見到他只是合掌鞠躬,他沒有怪我,反而他對我特別好;我看那些信徒,他老人家對待他們不如對待我,他對我特別好。說老實話,如果不是章嘉大師,其他的法師度不了我,我個性是《地藏經》上講的「剛強難化」,我一生都記住他老人家的教誨,我非常感激他。

  所以通權達變我們才能接引眾生,這是佛法的禮節,一定要明白它的深義。戒律,制戒的因緣,制戒的理論,戒行戒法,開遮持犯,你都要懂才行;你要不懂,你死在戒條之下,你怎麼修持?你明瞭之後,才知道戒學的偉大,戒學的殊勝處;戒能幫助你得清淨心,幫助你得定。我們今天能把心安住在三福就行。這是法身大士。三福末後一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我們初學的人真正能把心安住在三福上,你就是法器,你一定會有成就。如果連這個根基都沒有,無論怎樣認真努力修學,你不會有成就;像蓋房子一樣,沒有地基,搭個小茅蓬行,搭個帳篷可以,蓋房子就倒掉了。這三條世尊說得很重,他老人家跟我們說得很明白,這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。此地所講的境界高,得住自所悟處這個境界高,這是自悟。

  下面說『而以無邊廣大境界為所緣』,這是我們要學,這是真正覺悟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所緣的是什麼境界?不外乎家親眷屬、親朋好友,你緣的境界多小,圈子多小。雖然我們學佛也有幾年,也曾經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過四弘誓願,不說發,念過,發未必,念過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個眾生我討厭他,那個眾生我不喜歡他,我才不度他,不是跟這個願相違背嗎?你怎麼能成就?所以這個偈子念了之後,念多了要起作用。老法師也說學佛要「一門深入」,我還加了一句「長時薰修」,你才能有效果,才有收穫。心量一定要大,法身大士他們的確跟我們不一樣,他們起心動念想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所以人家是法身大士,人家是諸佛如來。我們的心量實在太小太小了,那怎麼行?怎麼可能有成就?今天我們最低限度,起心動念要想到全世界一切眾生,你在佛法上功夫才會得力,你才能得清淨心、得平等心。這個得到是相似的,還不是真實的,因為你範圍還是不大,整個世界還是不大,這一個星球你想到、你關懷到,我們這個星球以外還有別的星球,你就沒想到。沒想到,會產生什麼結果?星際大戰,我們這個星球跟別的星球打仗,就會有這個毛病發生。諸佛菩薩了不起,他的心量包盡虛空遍法界,這裡面矛盾沒有了,衝突沒有了。我們要有佛菩薩這麼大的心量,「無邊廣大境界」就是佛門常講的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,這樣才能真正把你四弘誓願第一願兌現,眾生無邊誓願度,這叫菩提心,菩提是覺悟的心,覺悟的心是究竟圓滿的心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,必須要拓開心量。

  以上這十位天王,他們所得的法門介紹過。這裡頭特別要提醒諸位同修,每一個人都是一門,一門深入,沒有一個天王說他學兩個法門、三個法門,無量無邊法門,他在其中學一個法門。這一門透了,透就解脫,解是什麼?解是現在的術語講解放,見思煩惱解放,塵沙煩惱解放,無明煩惱也解放;脫是什麼?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,證一真法界,解脫是這個意思。用什麼方法?前面所講的方法,一門深入,他就得解脫。每一位天王,他們的方法不一樣,解脫門相同,都能夠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,證得一真法界;門就是通達一真法界的門徑。我們對這個地方要特別留意,然後你才曉得怎樣修學。在無量法門當中,我們也要選擇一門,這一門一定適合自己的根性,適合自己的程度,適合自己生活環境,修學起來就方便。所以一切法門都叫方便門,哪一種對自己最方便,你就選擇哪一種,一門深入,絕不改變,你就決定成功;這一點怕大家疏忽,特別提醒諸位。我們今天走的路子有經典做印證,那就沒錯,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沒錯,《華嚴經》上得到了印證。再看底下第二段,上首偈讚:

  【爾時妙燄海天王。承佛威力。普觀一切自在天眾。而說頌言。】

  『燄海天王』,是這一類當中的上首。這一類,用現在的話來說,我們講族群,大家好懂,這一個族群,或者說這一個社團、這一個團體。但是你一定要記住,這一類的族群、這一類的團體,我們要講這一類,為什麼?他這個團體在法會裡是無量無邊,我們前面讀過「其數無量」,無量不是人,不是講團體的人數無量,這一類的團體在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。今天所謂是多元文化,如果你要覺得多元文化是現代社會所必需,你就要曉得現在許許多多人在尋求多元文化的教材,用什麼東西來達到把多元融合成一元,許多人正在尋求。我在今年的春天,訪問澳洲的邦德大學,接待我的是一位人文社會科學院的院長,澳洲人,他就向我提出這個問題,要找教材。他告訴我,他們的學校是澳洲最好的私立大學,貴族學校,學生兩千多人來自三十多個國家地區,他們是小型的聯合國,那不就跟《華嚴經》一樣?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、社會、種族,宗教信仰、生活方式都不同,真正是多元文化。現在在一個學校生活,在一起上課,怎樣能把多元融合成一元?他向我提這個問題。我就給他介紹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。我這一次建議格麗菲斯大學,成立一個多元文化研究所,培養團結全世界各種不同族群、不同文化、不同宗教信仰的這些人才,學什麼東西?學《華嚴》,學會《華嚴》你就有辦法普度眾生,他們現在對這個很有興趣,我給他們建議,非常有興趣。希望明年我能把這個事情促成,這個對於社會安定、世界和平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,這是好事情,現在講這是佛事,真正的佛事。

  天王在讚佛之前,我們看看他的舉止,舉止就是講威儀,他的風采、他的風度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『承佛威力』,這個意思是說,不是我有能力,佛力加持。正如同我們今天坐在此地,跟大家一起學習《華嚴經》,我們有能力講嗎?沒有。我們怎麼會講?佛菩薩加持,靠佛力;我在升法座之前頂禮三拜,求佛加持。諸位能聽,聽得很有興趣,我看你聽了之後也笑也點頭,表示你聽懂,你能夠接受。你為什麼會聽懂?為什麼會點頭?為什麼會歡喜?也是佛力加持,佛力加持這個道場,我們大家在此地才能生歡喜心。「承佛威力」,顯示不是自己有能力。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告訴我們,「承佛力者,顯無我慢」,他說得好,謙虛。無論在什麼地方,不但法身大士們講經說法謙虛,處事待人接物也謙虛,菩薩如是,諸佛如來亦如是,我們憑什麼傲慢?現在人稍微有一點能力就值得驕傲,一值得驕傲就完了。孔老夫子講的話,他舉個比喻說,假如一個人,這個人他的才華、他的智慧如周公之美,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一個大聖人,他說假如有一個人智慧才華跟周公一樣,「使驕且吝,其餘不足觀也」。這個人怎樣?驕傲、吝嗇,孔老夫子說:那不必說,這人沒什麼,不希奇了。

  要曉得傲慢是大煩惱,僅次於三毒,你看它的排名,貪瞋痴慢,還得了嗎?我們自己常常要想一想,有沒有傲慢的習氣?我老實告訴你,決定有!這有我,我總比別人強一點,傲慢就出來。新加坡沒有乞丐,美國都有乞丐,中國大陸有。我小的時候遇到討飯、要飯的乞丐,也傲慢,這是在社會上貧賤到極處,貧是沒有財富,賤是沒有地位,淪到乞丐,看到一個有錢的人,駕個車從他身邊過,他還要哼一聲,「有什麼了不起,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」,他還是傲慢,他還瞧不起他。所以要知道儒家教人,因為儒家沒有講了生死、出三界,儒家教人對傲慢這樁事情,只說到「傲不可長」,別增加了。佛法是教你要了生死、出三界,這個煩惱一定要斷,不可以有。我們看看諸佛菩薩,他們多謙虛,我們要在這裡學習。這些人從跡象上來講,他的身分是天王,比人間的帝王高得太多,而實際上是諸佛如來化身,諸佛如來示現,不是凡人,他們都這麼謙虛,我們憑什麼傲慢?這個人看不順眼,那個事情看不慣,你會有什麼成就?諸佛菩薩看一切人都順眼,看什麼事都習慣,我們要學這一點。你能夠學到之後,你的心情永遠保持平和,心平氣和你就健康長壽,你就不會有病。病從哪來的?傲慢會生病,貪瞋痴會生病,所以這個地方不能夠疏忽,要認真學習。

  下面這一句,『普觀一切自在天眾』。不僅他要看看自己這個團體,還要看看盡虛空遍法界跟他同類的族群、同類的團體,表示心地平等,沒有偏向。諸位學講經,我們在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的規矩裡告訴諸位,升座之前還沒有開講,先要把底下大眾都看一遍,表示沒有偏心。你講經專看這邊不看那邊,那邊人說偏心,法師看都不看我們一眼,所以一定要把全場都照顧到,沒有偏心。現在我們有機器在此地,不但諸位在現場聽,全世界許許多多地方人家在電視機面前聽,他們把網路接上電視,在電視機前面聽我們現場講經的人很多,所以我們要看鏡頭,看鏡頭就是看他們那些人,也不能把那些人忘掉了。我們現在正在做,聽說我們同修也很能幹,大概這一兩天他們就給我裝一個電視,讓我也能看到外國的同修在那裡聽我講經;他可以看到我,我也能看到他,他有沒有注意聽,我看得很清楚,這個很好,過兩天他們就給我裝。下面說偈,請看偈頌,在五十六面:

  【佛身普遍諸大會。充滿法界無窮盡。寂滅無性不可取。為救世間而出現。】

  說偈是讚歎佛的德能,也是感恩到極處。普賢菩薩在修行方法裡面,給我們說了十個綱領,我們稱它作十大願王,第一個「禮敬諸佛」,第二個「稱讚如來」。稱讚屬於禮節,一定要把這個教誨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無論對什麼人一定要有禮,一定要懂得笑臉迎人,不可以有絲毫傲慢輕視的態度,那你就完全錯了,你就不是佛弟子,你就不是在學佛了。諸位看到正規的佛教道場的建立,建築都不是隨便的,裡面都有表法、都有學問,不是隨便建造的,喜歡怎麼造就怎麼造,不可以的。佛教完全用來表法,正統的道場第一個建築物是山門,山門是天王殿,這是你看到第一個建築物。天王殿裡面供養護法神四天王,《華嚴經》上都有,都介紹過;四天王分站在兩旁,當中是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的造形是取後梁布袋和尚,幾乎現在全中國寺院庵堂供養彌勒菩薩都供養布袋和尚,他是五代後梁時代的人。為什麼塑造他?他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,他是彌勒菩薩化身,說完就走了;這個話不假,彌勒菩薩化身。

  最值得我們學習是笑面迎人,我們把它供奉在天王殿的正當中做什麼?學他常生歡喜心,對一切眾生行大慈悲。他代表是「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」,對待一切眾生平等歡喜,其實就是代表普賢菩薩十願的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,所以你要曉得供奉在那裡是什麼意思,教導我們的。造形表法的意義很深,彌勒菩薩肚皮很大,表能容人、能包容,要學彌勒菩薩的包容,要學彌勒菩薩的寬厚,要學彌勒菩薩常生歡喜心,想到彌勒菩薩教化眾生,他留給後人東西雖然不多,印象深刻。曾經有人向他請教,佛法的修學怎麼樣修行?布袋和尚也不說話,笑瞇瞇的,你問的時候給你點頭,把大布袋往地上一放,兩個手一伸,你就明白了。怎麼修行法?放下,人家一看懂得,放下!放下以後怎麼辦?他把布袋提起來背在肩膀上走了,理也不理,這什麼意思?放下之後還要提起。諸位細細想這個,你要是想通,你一生受用不盡。世出世間一切法放得下,放下之後提起什麼?普度眾生。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相,那叫放下,度眾生是提起,不著度眾生的相是放下。

  所以讚歎意思就很深,禮敬讚歎,我們在這裡都看到,看人家是怎樣讚歎法。與他自己所修的法門一定相應,妙燄海天王得的是「法界虛空界寂靜方便力解脫門」,他讚的意思不離本行。換句話說,讚歎正是他修學心得的報告,前面兩句就是他得法裡頭所講的法界虛空界,而在讚歎裡面顯示出佛身普遍。《華嚴經》上講佛有十身,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,一般經論裡面把十身歸納為三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這是講得最多的。一一身皆遍法界,『佛身普遍諸大會』,大會是法界;《華嚴經》這一會會場多大?盡虛空遍法界是一會。我們從開講以來,雖然經文講得不多,這才是第二卷的開端,我們對這個概念已經很清楚,它是以虛空法界為一個法會。諸位必須要知道,華嚴如是,世尊哪一會不如是?最近星期四、星期五我們在講《地藏經》,《地藏經》一開端,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召集的大會,與會大眾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到,一個都沒缺,你想想這個大會豈不也是盡虛空遍法界,跟華嚴有什麼兩樣?經裡說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真的是如此。

  第二句是『充滿法界無窮盡』,「無窮盡」是講十身或者講三身,無有窮盡。佛如是,菩薩如是,我們要問問,我們怎麼樣?我們也如是,我們如是自己不知道。眾生跟佛的差別就是迷悟,佛知道,我們不知道。我們怎麼會知道也如是?我舉一個例子你們想一想,你要是想通,你就恍然大悟了。我們這個地方才起心動念,念頭很微細,可能自己還沒有覺察到,十方三世諸佛如來都知道。你想想,我們這一念要不遍虛空法界,他怎麼會知道?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,為什麼成佛的時候他說「大地眾生皆成佛道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我們在佛眼睛裡面看是什麼?諸佛。什麼佛?糊塗佛、迷惑顛倒的佛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,可惜迷惑顛倒,糊塗佛而已。就正如我們跟一群人在一起,那一群人喝酒喝醉,喝醉了不能說他不是人,他糊裡糊塗是醉漢,所以佛眼睛看我們是醉佛,喝醉了的佛,就這麼回事情。我們要是覺醒過來,跟他沒有兩樣,無二無別,現在就是怎樣能夠醒悟過來。大家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,才知道整個《華嚴經》所講的是什麼?講的是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的真心,自己的本性,自己的智慧,自己的德能,除此之外,別無一法可說。換句話說,你要認識你自己,宗門裡面常說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就是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你才曉得這個經跟我們關係多麼親切,世出世間還有什麼東西比這個更親切?沒有,比父母還親切,所以怎麼能不學?不能說這個經太大,一定要認真努力來學習。

  第三句說『寂滅無性不可取,為救世間而出現』。寂靜是自性的本體,自性確實有,但是它不是物質,所以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,看不到、聽不到,身體也接觸不到;不但前面五根沒有法子接觸到,你也想不到,意根對它也失去作用,六根達不到。六根裡面功能最大的是意識,相宗經論裡面告訴我們,意識對外能緣法界,能緣十法界,對內能緣阿賴耶,這個能力太大了,但是一真法界它緣不到,自性它緣不到。所以大乘經上常常講到這個事情,就用「不可思議」四個字來說,不可以思是第六意識達不到,不可以議論是言語達不到,它真存在!所以叫它做空,這就是六根緣不到稱它為空,這個空是真空,真空不空,為什麼不空?它能現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現的,一真法界也是它現的,它能現相當然就不空。所現的這些相稱為妙有,妙有非有,不好懂,真空跟妙有都不好懂。大乘經論裡面,世尊以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善巧方便,不可思議他也教我們如何思議,太難得了;使我們在他教誨之下,雖然沒有辦法見到自性,自性的邊緣靠近了一點,沾到一點氣氛,這個對我們的生活、對我們的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你了解性體寂靜,你才曉得,佛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、指導原則,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不能執著、不能分別。為什麼不能分別、不能執著?因為體是寂靜的,你分別執著就錯,你起心動念就錯。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接觸一切人、一切事,萬事萬法你能夠保持自己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給諸位說,你這是高級的禪定,正是經上所講的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行住坐臥都在定中,這個難。誰做到?釋迦牟尼佛做到了。釋迦牟尼佛早晨起來,也要整理自己的環境,然後出去托缽,托缽回來之後,吃完飯要跟這些學生們講經說法,還要帶他到外去旅遊,一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,釋迦牟尼佛常在定中,示現跟我們世間凡人有什麼兩樣?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?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過,這叫佛。我們凡夫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叫凡夫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叫正行、正受,那叫三昧。我們的生活心行跟他恰恰相反,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,所以才會有妄想,才會有分別執著。諸佛如來對於事實真相清清楚楚,知道體是空寂的,此地講寂靜的,所以他在生活當中,我們用我們的話來說,念念與寂靜相應。諸位要知道,我用念念與寂靜相應,念念是多餘的,但是不說這個就沒得說,不好說了,連念都沒有才真寂靜,有念就不寂靜。這是與性體相應。

  在作用當中,就是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不分別、不執著,與自性的相用相應,本經經題「大方廣」三個字就是代表體相用,他與大方廣相應。相是幻有不是真有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大乘經上常講「諸法緣生」,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你還要分別嗎?你還要執著嗎?你所有的分別執著結果都等於零,都是空的。所以了解事實真相之後,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再有分別執著,他的心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才真正是常生歡喜心。歡喜心從哪裡來的?從體性、現相、作用裡面生出來的,我們平常講自性的流露,法爾如是,你說這個多自在,多有受用。

  末後方便這一句,「為救世間而出現」,這正是善導大師所謂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諸佛如來到這個世間來示現,幹什麼?寂用無礙,用同體寂,用同體遍。這個能力絕不是有意的,我們講自然還怕諸位誤會,所以佛家用「法爾」兩個字,《楞嚴經》裡面給我們講「非自然非因緣」,是讓我們在這個地方把一切意見消除,希望你在這句話當中相應,相應一般講悟入。你從這裡頭去體會,體會到了豁然大悟,你明白了,了解諸法實相,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,這個樣子你才能自在度脫一切眾生,「為救世間而出現」,出現兩個字,就是隨類現身、隨機說法,得大自在。現身說法的目的是「為救世間」,世間是一切眾生墮落的場所,佛慈悲幫助你超越世間;這個世間就是六道十法界,幫助你超越。再看第二首:

  【如來法王出世間。能然照世妙法燈。境界無邊亦無盡。此自在名之所證。】

  這是自在名稱光天王,這是輪到他來讚歎。實在這種情形諸位要曉得,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,是不是這些讚佛的人一個個都排隊,你讚歎完了我再來,一個一個輪流?這樣輪流的話,你看這麼多人,盡虛空遍法界,釋迦牟尼佛到何年何月才講經說法?諸位一定要想通,華嚴會上這個境界非常微妙,清涼大師給我們講,「圓融不礙行布,行布不礙圓融」,所有一切與會的菩薩大家同時讚歎,這是圓融,同時讚歎當中也不礙各別,各別就是行布、就是次第,次第跟圓融同時,不可分離,這也是不思議境界,所以古人稱《華嚴》為大不思議解脫經,就是這個意思;《維摩》稱小不思議,這稱大不思議。

  自在名稱光天王得的是「普觀一切法悉自在解脫門」,所以他的讚偈與他的法門相應,也就是說他修學這個法門成就,他的讚歎總是讚歎這個法門;不能說我修學這個法門成就,我讚歎是讚歎別人的法門,那就不相應,決定是讚歎自分修學的法門。『如來法王出世間』,「如來」是對佛的稱呼,佛的十種通號之一,經上用得很多。在《金剛經》上我們看到,有時候稱「諸佛」,有時候稱「如來」,古德給我們解釋,稱諸佛是就相上說,稱如來是就性上說,這個講法也非常好。《般若》是大乘,《華嚴》也是大乘,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解釋。「法王」是對佛的尊稱,佛於一切法得自在,稱為法王;世出世間法他沒有不通達,他完全沒有障礙,這稱法王。如來、法王這個名稱,如來是從性德上讚歎,法王是從形相上讚歎,很圓滿。出現在世間,他出現在世間幹什麼?

  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只為一樁事情,第二句所講的『能然照世妙法燈』,這句話是比喻。世間的眾生包括十法界,十法界裡面眾生沒有破無明,無明沒有破就猶如在昏暗之中,沒破無明,一定要佛陀大慈大悲給我們照明,在黑暗當中給我們一線光明,引導我們出離黑暗。這都是比喻,比喻的是世尊為我們演說一切妙法,妙法是出離法,妙法是破無明、證法身之法,這是妙法,佛才有這個能力。經論裡佛曾經說一句話說了無數次,稍稍讀一點佛經的人,別的話記不住,這句話能記住,佛教給我們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這句話我們記得很清楚,一字不漏,遍數太多了。佛出現在世間教導我們,他老人家做到,做出來給我們看;受持是依教奉行,他自己做到,教我們。佛教我們持戒,他哪一條戒律沒做到?全做到他才教我們,他做不到決定不教我們,那教我們我們不服,你要做到我才肯相信,我才肯跟你學;佛統統做到,戒圓滿、定圓滿、慧圓滿,樣樣圓滿,這是受持。讀誦,佛何必還要讀誦?讀誦給我們看,給我們做榜樣;佛教我們讀經,他不讀經,我們也不會服,所以他讀。

  而且佛非常謙虛,清涼在《疏鈔》裡面為我們說出來,我們看經粗心大意看不懂。佛說他沒說過經,沒有說過一個字,他說了四十九年,說了這麼多,為什麼說沒說過一個字?他所說的都是古佛所說的,沒有一個字一句是自己的意思,謙虛到極處,所以說「今佛如古佛之再來,稱之為如來」,人家多謙虛。現在人抄別人東西,還把人家名字抹掉,這是我的創作,他很有作為。佛所講的是「述而不作」,他是轉述古佛所講的,自己一句話沒有,這就是所謂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」,我們哪懂這個意思?釋迦牟尼佛如是,在我們中國也了不起,我們中國出了孔老夫子,孔老夫子也講他述而不作,他所講的、他所教人的都是古聖先賢的,沒有自己的東西,謙虛到極處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。諸佛如來都沒有創作,我們今天處處創作,還得了!創作是傲慢高山,高到高處,人都看見了。諸佛如來、世間聖人都沒有創作,這一點我們要好好想一想,我們有什麼德能敢創作,那你比孔老夫子、比釋迦牟尼佛還要高幾層。所以要學述而不作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我們的智慧、我們的能力能超過《華嚴經》嗎?你能寫出一個作品跟《華嚴經》比一比嗎?做不到,還是謙虛一點好,不要太驕傲。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,我們活一輩子都學不了,要認真努力學習,受用無量無邊,福德無量無邊。

  第三句是『境界無邊亦無盡』,這是普。因為天王他得法叫「普觀一切法」,能照是觀,境界無邊無盡是普,他得的是普觀一切法自在。末後總結這裡頭有他的名字『自在名』,這位天王叫「自在名稱光天王」,這裡頭含著有他自己的名字;名字是人,他所證的,他所證也會為別人說,這句裡含義就有自行、有化他。所以經典裡面字字句句,我們都要細心的去讀誦,細心去體會。記住修學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那就一定要明瞭這四種經「教理行果」,我們學習的方法是信解行證。一部經有這四個意思「教理行果」,一卷經也有這四個意思,一段經文也有這四個意思,一句經文也有這四個意思,乃至一個字都包含四個意思「教理行果」,我們要用信解行證,你才真正能得到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