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八一二卷)  2002/8/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812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「海間香河」,偈頌第六首:

  【摩尼王中現佛身,光明普照十方剎,以此為輪嚴飾地,香水映徹常盈滿。】

  這首偈我們也介紹了很多,最重要的意思就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們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,示現的目的是教學、是感化,我們要懂這個意思;更重要的我們要懂得學習,要懂得效法。佛當年在世,這一生的行誼就是我們學佛的榜樣。佛去我們的年代久遠了,近代的祖師大德為我們現代人示現做榜樣,我們更應當留意來學習,這是這首偈裡頭重要的意思。在學習過程當中,一定要懂得要不斷的重複,在生活裡面天天都一樣的,這就是旋澓的形象。世間人常常要改花樣,有新的樣子,修道的人沒有,修道的人有很多確實一生都不改變。能隨緣,但是隨緣當中他有不變的形態,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去觀察,我們才真正的學到佛法裡頭真實的義趣。

  經文末後兩行,『以此為輪嚴飾地』。「此」是指現身,我們今天講形象,大家更容易懂得。我們一定要做很好的佛弟子的形象,佛的教誡一定要遵守;不遵守,這不是佛的學生。佛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,我們要常常想到;如果不能給世人做最好的榜樣,這個事情我們就不能做。一切事要知道時節因緣,因緣不成熟,決定不可以勉強,勉強一定有災難,要隨順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建立的道場,規模都很小,可不可以擴大?確實是有財力,也有能力擴大建個大道場,為什麼不建?時節因緣沒有成熟;換句話說,沒有這個必要。我們在一起共修的同學人數有限,你建那麼大幹什麼?也就是說超過我們需要的,不可以。

  過去我們景美的圖書館沒有超過兩百五十坪。台灣的坪,一坪是三十六平方英呎。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也是兩百五十坪。在台灣所有道場裡面,我們是最小型的。我們要懂得,道場小,開銷小,容易維護。道場太大了,開銷大,也容易讓住在這裡面的人起貪瞋痴慢。佛法的教學是要幫助大眾息滅貪瞋痴,增長戒定慧。道場大了,它就相反,增長貪瞋痴,戒定慧就沒有了,那就錯了,那不是佛的道場。我們在此地這個道場,現在有三層,夠了。需不需要再多幾層?不需要。為什麼?沒有那麼多人。我在這個地方每天講經,人多一點;我不在此地,這兒人就不多。深圳,你們的圖書館來跟我說,那邊有機緣可以能夠擴展,是不是好事?要仔細去觀察有沒有需要。如果有需要,可以擴展;如果沒有需要,就不能擴展。

  學佛的人,我們要靠佛菩薩,不能靠人,這是我最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我的。連出家,出家要剃度,總得有寺廟、有個老和尚給你剃度,章嘉大師都不叫我去求法師、去求道場,我就感覺得奇怪。我說:我要不去找個寺廟、找個法師給我剃度,那怎麼出家?章嘉大師跟我說:如果你去找這個道場,這個道場不同意;你去找個法師給你剃度,他不給你剃度,你是不是感覺得很難過?我說:是,那當然!他說:那你就不要去找了!那不要去找怎麼辦?他教我:一切求佛菩薩,感應道交,你就自在了。而且教導我一心向佛,一生當中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。這個好!我聽了很歡喜。所以什麼都求佛菩薩。

  發心出家也求佛菩薩。那個因緣成熟了,果然是的,圓山臨濟寺的住持心悟法師派人來找我,一個半月來找我九次。我想這個法師倒是很誠意,我還有幾個條件,這個道場、法師都接受,我這才去出家。出家之後受戒,受戒也是佛菩薩安排的,有人來找我:基隆八堵傳戒,你要不要去?我沒有錢,那個時候受戒要交錢的,不是免費的,我哪有那麼多錢!過了不到一個星期,就有人把受戒需要用的錢統統送來了,緣成熟了。什麼都是佛菩薩安排的,好!省心省事,不要自己操一點心。自己的心用在經教上,念念與佛相應,與佛的心相應,與佛的願相應,與佛的行相應。這個相應的形象,就是第三句。「輪」是表圓滿,圓滿的相應,莊嚴裝飾這個地區。

  『香水映徹常盈滿』。「香水」就是心水,就是心地。你的心心所跟戒定慧三學、跟五分法身完全相應,這個形象就是「映徹常盈滿」。這個地方特別注重這個「常」字,它不是暫時的,不是短時間偶爾表演的,不是的;恆常就是這個樣子。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,那就是常常講我們的形象很重要。形象是招牌!這個樣子就是招牌,像一個學佛的樣子。要往深處去說,要像佛的樣子,要像菩薩的樣子,要像祖師大德的樣子。我們學佛這點很重要,你要找一個樣子,你的修學進步就快了。我在初學的時候,出家了,李老師多次的教我學印光法師。在我沒有出家的時候,做居士跟他學教的時候,他跟我講過:「古人別學蘇東坡,今人不學梁啟超」。那時我在家做居士。我們曉得蘇東坡跟梁啟超都是佛弟子,都是佛門弟子,在歷史上都很有名望的。為什麼不學他?老師講他們是佛學家,研究佛的經典,不能依教奉行。佛經理論他很通達,我們都比不上他,他沒有去做到!

  學佛,佛的樣子,外表這是最重要的,招牌!是什麼?是律儀,是戒律,是威儀。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律儀戒學起。佛的心是禪定,禪定是空寂,一無所有,本來無一物;禪是佛心。與一切眾生交談,不離經論的教誨,經論教誨是佛言。我們這樣學佛的身,學佛的語,學佛的意。近代的祖師,你看看祖師的身語意,李老師說近代高僧當中,我們是修淨土的,印光大師是最近一代的祖師,我們不學他,學誰?我們懂這個道理。這就是「映徹常盈滿」。學要學個滿分,不能有欠缺,那就不好了。這首偈我們就說到此地。再看下面第七首:

  【摩尼為網金為鐸,遍覆香河演佛音,克宣一切菩提道,及以普賢之妙行。】

  這首偈裡頭真的是包羅萬象。在這一首裡面,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「網鐸垂覆」,這個意思很明顯,很好懂。下面說「及總現諸嚴」,總說。「前現事嚴,此說道行」,前面所講的全是事相,事相裡面表法,你得要會看,你要懂。這一首把修道的事情明顯的為我們說出來,還是香河的莊嚴。香河兩岸有網,網是防護,也是裝飾。網常常在當中繫小鈴,風吹動的時候就像風鈴一樣,音聲很美妙,網當中繫小鈴。羅網現在我們看到的不多,這是現代跟古時候河的沿岸美化裝飾不相同。現代我們看河邊上,特別是這個河流通過市區,年節我們都會把兩岸裝飾得非常的美化,張燈結彩,多半是用電燈、霓虹燈,夜景非常好看。古時候沒有這些莊嚴具,所以夜景就看不到,多半是用在白天。羅網是很流行的,羅網當中繫著鈴鐺。現在我們看到的寶塔,塔還常常能見到,塔的飛簷也繫鈴鐺,這是比較常見的,說起來我們有印象,有這個概念。「鐸」,前面跟各位解釋過,是上課訊號,搖鈴上課,前面跟諸位解釋得很清楚。古時候私塾念書,只有上課的時候打鈴,下課沒有。因為學生下課不是同時的,有早下課,有晚下課,只看你的功課有沒有做完,早做完的早下課,晚做完的晚下課。不像現在學校上課,時間定得那樣的嚴謹,從前沒有。所以,搖鈴是上課。

  下面說,『遍覆香河演佛音』,佛在這裡說法。我們要在香河兩岸羅網、鈴鐺裡面體會這一層的表法。這個表法非常非常之深,佛為一切眾生演說妙法,無量無邊。要很冷靜,用真誠恭敬心,你坐在那裡細細去觀察,你會發現。愈發現愈多,多到不可勝數,沒法子計算。無量無邊的法門,從哪裡看?從河兩岸,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你去觀察,你會發現。這裡面會看的,就體會到佛所講的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呈現在你的眼底;不會的,你就看不出來了,一個法門也沒看出來。會的,看無量無邊的法門。這個地方講的是香河,現在我們居住在都市,你們想想看,都市裡面的馬路像不像河流?許許多多的車輛在馬路上流動,就像水在那裡流一樣。特別是在高樓往下面看,很像一條河,各式各樣的車輛就像小船一樣,在河裡頭流動;馬路兩旁的人行道,就像是岸邊。你有沒有在這個地方看出門道?有沒有在一切人事物裡面看到「大方廣佛華嚴」?「大方廣佛華嚴」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。細心去觀察,你明白了,「大方廣佛華嚴」講得是什麼?宇宙人生真相。

  會看的人,我們平常講得最簡單的,講了六個字,看「性相、理事、因果」,會開悟!不僅是在香河,在街道,一切時一切處,面對一切人事物,你都要懂得這個看法,你不會迷,覺而不迷。看久了會開悟,看久了,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照是看得很清楚,寂是心裡頭如如不動,你才真正能夠看到性相、理事、因果。你的心不能隨境界轉,隨境界轉你就看不到,不隨境界轉你就看到了。譬如在馬路上,你坐在一輛車,隨著車走,你什麼都看不到。你在高處不動,你看底下這個現象,那就清楚了。所以我們的心不能動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要保持清淨心,你才能看出實相。《般若經》上常講的「實相」,實相就是真相,你能看出來。如果你自己心動,隨波逐流,你見到的是幻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見到幻相,你見不到真相。

  誰能見到真相?說實在的話,阿羅漢以上,智慧開了。人家證正覺,佛對他們讚歎,他們真的修行證果了。佛說阿羅漢所證的是小果,小乘的果,大乘的果德他們還沒證到,已經證得小乘的果德,他有受用。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。學佛所以不能契入境界,不能夠證果,原因在哪裡?原因是被情執迷了,放不下。不單是在家同修,出家同修又有幾個人能把情執放下?我們常講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難!這個東西障礙了我們。每一個人都曉得業障,什麼叫業障?這些東西就是業障。只要有這些障礙在,我們就沒有辦法觀察,行門裡面講的「觀照」,就沒法子觀照,所以學佛頭一步就是要把這些放下。

  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去歷練。《四十華嚴》五十三參,清涼大師講的「歷事練心」,練不動心,練清淨平等覺,我們真的見到佛了。佛就是清淨平等覺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這是阿彌陀佛的別名,阿彌陀佛另外一個名字「清淨平等覺」。我們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了,真的見佛了,跟阿彌陀佛見面了。所以要曉得佛跟我們說的是些什麼。在現代的社會裡頭,說來說去,老生常談,還是持戒念佛,這是修行真正的永恆不變的總綱領。你要不持戒,你想改你的毛病習氣,那是不可能的事情,所以我們要從持戒下手。持戒,廣義的說就是守法,我們在講席講得很多,佛在經論裡頭所有的教誨我們要遵守,這是如來的教誡。佛講得太多太多了,會學的人抓住綱領,容易落實。綱抓到了,經論裡面的教誨就常常能夠現前,你能想得起來,你能記得住。

  不但佛陀教誨我們要依教奉行,我們生在世間,住在這個地區,這個地區的法律要遵守,這個地區的典章制度、風俗習慣樣樣都要遵守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」,那個法是世間的規矩,我們要跟世間人在一起相處。佛菩薩到這個地方來應化,對這個地區的法律規章一定嚴格的遵守,佛不破壞。你要破壞,你就破壞這個地區社會的安定,那是害眾生,不是利益眾生,佛不會做。所以佛弟子第一個形象就是守法、守規矩,令人尊敬。但是佛法實實在在脫節至少兩百年以上,什麼叫脫節?寺院庵堂、一切佛教道場不教學、不上課,鈴鐺沒有了。古時候這些道場是學校,天天上課,有法師每天講經說法教學,給大家解答疑難。教學的內容無所不包,教學的對象,只要你願意到這個地方來參加上課,一律歡迎。他不是固定的學生,也不是固定的聽眾,固定的人不多。寺廟的常住,這是固定的;在道場裡面做義工的,是半固定的;一般聽眾有時候來,有時候不來,所以他不是固定的。

 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校?我們懂得了,這是社會教育,它不是家庭教育,不是學校教育,是社會教育。這個教育偏重在德行、在道德、在修養,這社會教育,我們可以稱它為聖賢教育。為什麼?教育的目標是教你做聖人、做賢人,所以它不是普通教育。普通如果有了疑難問題提出來,和尚(和尚是老師)也會給你解答,也不會拒絕你,會幫助你解決生活的問題、家庭的問題、事業的問題、處事待人接物的問題,包括很廣。從前出家人真的有道德、有學問,世出世法他都學、都通達,他來擔任教學。這個教學剛才說過,至少有兩百多年疏忽了。到近代這一個世紀,我們看到佛教道場是以做法會、做超度以這些事情為主,請法師講經偶爾做個點綴,一年難得有個一、兩次;時間,現在大概多半是一個星期。我早年參加過,也有不少寺廟請我去講經,時間多久?一個星期。每天大概是一個半小時,當中沒有休息,一個半小時;如果有翻譯,兩個小時。一個星期這一部經講完,或者講一品、講一個段落。一年,有的寺廟一次,有的寺廟兩次,點綴!所以佛陀的教誨確確實實學不到了。

  最近這些年來,我們採取錄相來幫助喜歡學習佛法的同學們在一起學習,這個方法便利多了。尤其是現代從錄相帶提升到VCD,VCD可能很快也會被淘汰,現在提升到DVD。在美國、在日本完全是DVD,品質好,效果好,保存的時間長久。用這個方法來上課。到哪裡上課?在你家裡上課。你家裡有電視,打開電視把上課的光碟放出來,你就可以在家裡跟著學,效果非常殊勝。為什麼?你能夠專心。你要是在講堂,講堂人多,不容易專心。講堂常常有干擾,你在家裡學習沒有干擾,很好的學習環境。你要是有疑問,你把它寫出來傳真給我,我會找時間來解答。一個月我總會找兩、三天的時間解答大家的問題,這個解答也做成光盤,「佛學答問」。這個光盤好像現在也有好幾十片,我看至少有七、八十片。

  諸位要有空,聽聽這些光盤,有很多的問題都解決了。你可能問的問題別人已經問過,你還沒想到的問題,別人代你問了。你今天提出來是你自己的問題,你也代許許多多人提出問題,跟你有同樣問題的人一定有。這是學佛,所以諸位特別要記住,學佛在某一個時代、某一個地區、某一種社會型態有不一樣的方式。今天在我們這個環境裡面,許多人不守秩序,我們要做出守秩序的好榜樣。人家讚歎:「學佛的人不錯,你看他們都守秩序,他們一點都不亂!」這是對佛教的讚歎,是為佛教爭光,是在這裡弘法利生。如果學佛的人亂得一團糟,社會上批評:「你看學佛人這個樣子,別去學了!」那我們在做什麼?我們在破壞佛教,那有罪過的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偈頌第七首的後面兩句:

  【克宣一切菩提道,及以普賢之妙行。】

  什麼叫『菩提道』?「菩提」這兩個字是梵語,古印度話,這是中文音譯的,翻成中國意思是覺。「菩提道」就是覺悟之道,可以說是覺悟的方法、覺悟的門道。覺悟的方法、門道多,所以加上『一切』。覺悟的層次千差萬別,我們常常聽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說,小悟、大悟、大徹大悟,這還是很籠統的說;小悟裡頭也有很多層次,大悟、徹悟亦復如是。一般講大徹大悟,可以說圓教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都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大徹大悟裡面還有四十一個等級,其他的那就不必說了,你才知道佛法修學的等級之複雜。這個要不要懂得?要懂。要是不懂,你就沒有法子提升自己境界。像我們在學校念書,我現在念哪個學校、念幾年級,清清楚楚。這一年念完,明年升級,你念得很快樂,真的是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如果不知道念什麼學校,也不知道念哪一年級,明年到底是升還是降都不曉得,你讀書的樂趣沒有了,那是愈念愈糊塗。

  所以「一切菩提道」,佛在經論理頭講了很多。我們學淨土的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們看經上所講的四土三輩九品,這是菩提道,也是一層一層的。這一方面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《無量壽經》上只講三輩往生,講一個籠統的原則,沒有細說,我們修淨土的人要知道。知道一個大概就可以了,也不必去分別。為什麼?分別,你的心不清淨了。分別執著,心都不清淨,都產生往生的障礙。往生的基本條件是要清淨心,佛經上講得很多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,凡是往生到那個地方的心都清淨,清淨心生清淨佛土;心不清淨,念佛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。我們知道淨宗確實有這個品位、等級,不要放在心上,不要分別,不要執著,老實念就好了。一定要分別、一定要執著,錯了!

  可不要像「答問」裡面,還有同學來問,有疑惑。疑惑從哪裡生的?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。臨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來接引,阿彌陀佛拿著蓮花,大勢至菩薩也拿著蓮花,到底去坐哪個蓮花?你心裡頭存這樣的妄想分別執著,你去不了!你是疑惑心,縱然你的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,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在哪裡?邊地疑城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過的。你真用功,真想求生,你的疑根沒斷,對自己有障礙,不能入品,九品下下品都沒有他的分。何必自己做障礙?為什麼不放下?徹底放下,什麼都沒有。印光大師教人,他也是教自己,他老人家做榜樣給我們看,一身之外無長物,告訴我們他徹底放下了。他的關房很小一間,我去參觀了,我看不到十個平方米。當中一個小桌子,一尊佛像,一對蠟臺,一個香爐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。佛像背後他老人家寫了一個大字「死」,這個字好!教我們常常想到:我就要死了,死了你還能帶什麼去?這個大家都曉得「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」!祖師是教我們,不要說到死的時候我才放下,為什麼現在不放下?死的時候,你那個時候想放下,你還有障礙;現在放下,沒有障礙。現在放下了,你往生是自在往生。所以現前就要放下,徹底放下,心裡頭沒有絲毫罣礙,隨時隨處都能夠自在往生,這是功夫,這個才真正的了不起。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。

  菩提道確確實實是有許許多多的層次,許許多多的法門,我們學一個。我們今天只選擇「持名念佛」,十六觀裡頭最後第十六觀,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。古大德常講這個法門簡單、容易、穩當、快速,希有的法門!所以情執決定不能有,有情執不是佛弟子,決定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我們要做真佛弟子,這一生當中決定要親近阿彌陀佛,要往生極樂世界。我們要把這個方向、這個目標確定,這是我一生努力的方向、目標,我一定要達到。你真的要達到,一定要放下身心世界,放下萬緣。你明白、學到了,以後還要不要到香港來看我?不要了!有人到處打聽:淨空法師是在澳洲,還是在新加坡?為什麼打聽?都想來看看我。有什麼好看的?這個講演的錄相帶帶回去,你不是天天都看到!不要有這個執著。有這個執著障礙你往生,那倒變成是我害了你。

  其實我沒有害你,是你自己害了自己。有很多人看到,要照一張照片,這是什麼?著相!我現在不叫照相,叫著相。佛法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我們道場也掛了一些照片,那是道場。道場要表現他們工作的成績,那是成績展覽,是給別人看的。給誰看?給不信佛的人看的,真正信佛的人不看這些,真正信佛的人心地清淨不染。所以許多人歡喜把這些照片留著作紀念,這個問題很嚴重,你念念不忘這個,極樂世界去不了。為什麼?紀念你就沒有放下。也許諸位聽了之後,好了,「我們要放下,我統統都不要了。」是的,真正修行是應該這樣的,這個作法是對的。但是佛法是活的,不是一成不變的,某些地方可以用這些手法接引眾生,佛法是活的!為什麼我們要造寺廟?為什麼我們要塑佛像?是為了接引眾生。為什麼我們還要建一個先祖紀念堂?提倡孝道。現代人把孝道忘掉了,不知道孝順父母,不知道紀念祖先,是提倡這個,是幫助這些人的。這是教學的方便、教學的藝術,執著就錯了。

  我們看到就是釋迦牟尼佛、諸佛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也有種種這些設施,全是教學的道具,全是教學的表演,他們心地清淨,的確是一塵都不染。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好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雖然是虛妄,雖然是夢幻泡影,《華嚴經》上好熱鬧,這是怎麼一回事情?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入無障礙的境界。這個我們不能不懂,我們不能不學。你要不懂,你要不知道學,那就變成佛呆子,沒有智慧。種種這些表演是屬於權智,諸位一定要曉得,權智是利益眾生的,不是自利;自利是實智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般若無知」,無知之智是實智,是自利,自受用。自己修行證果,菩提道上暢通無阻,靠實智。權智是無所不知,是接引眾生、教化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眾生回頭是岸,不一樣!我們不能不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所以在佛菩薩、真正覺悟的人,那真叫「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」,他沒有錯。在我們沒有覺悟、沒有契入境界,怎麼學怎麼做都犯錯,佛菩薩都搖頭。這個境界,在從前禪堂裡面最容易看到。禪堂裡面坐香參禪,堂主和尚提出一個話頭來考考學生,你回答,香板供養你,打你。打什麼?把你的妄想打掉。你不回答,也打你,打什麼?把你的無明打掉。答也不是,不答也不是,那該怎麼樣才是?必須堂主和尚是開悟的人,你一開悟的時候他知道,這兩個人心裡頭有默契,一絲毫做作不得。我們講作弊,那是做不得的,一眼就看穿了。真正境界達到那個地方。

  實在講,堂主拿香板打人的時候是什麼?是在你功夫將成就還沒有到,將到未到的時候,用這種非常的手段。可能那個香板一板打下來你就大徹大悟,真的把你的無明妄想一香板打掉了,你就明心見性了。不能隨便打人,那個沒有開悟的人,你把他打死了,他也不開悟。現在有些禪堂裡頭也供養了香板,誰有資格拿這香板?沒有人。必定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人才有資格拿這個香板。我們沒有開悟的拿這個香板,那好了,打下去之後,將來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這是宗門幫助學人提升境界的一種手段。教下對象是中下根性的人,也有講教下也有上根的人,它不講上上根。宗門講上上根,教下有上中下三等,教學的方法不一樣。這個在釋迦牟尼佛在世,他老人家教學我們能夠體會得到,什麼樣根性的人,他用什麼方法來教他,學生學習的成績都非常可觀。老師好,有智慧,有方法。

  但是再高明的老師,學生要能跟老師配合。那就是說學生對老師尊敬,古人常講的尊師重道;你對老師沒有尊敬心,你什麼都學不成。為什麼?對老師沒有尊敬心,對老師的教學肯定不尊重,不會去學,所謂是陽奉陰違。表面上敷衍,實際上根本就不睬不理,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。這個學生沒有法子,他學不到東西,老師也沒法子教導。師資道合,合不攏來就沒有辦法了。老師教的學生很多,學生將來在社會上真正有成就的人不多。什麼原因?是不是老師有偏心,決定不是的。甚至於真正得老師心傳的,可能在老師面前接受教誨的時間很短;在老師身邊時間很長的,他一無所成,這個原因就是學生是不是真的重視道業。尊師不是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,不是這個意思。尊是什麼?真正依教奉行,這個才叫尊。教學裡頭,無論世法、佛法確實重實質不重形式,形式並不是很重要,實質重要。一定要真幹!

  菩提道,如果我們用引、滿二業來比喻,菩提道是引業,引導我們提升境界;『普賢之妙行』是滿業,滿業裡頭最殊勝的是法緣。同樣成佛,同樣證得菩薩的果位,法緣不一樣。在一切諸佛如來,法緣最殊勝的是阿彌陀佛。我們怎麼知道阿彌陀佛法緣殊勝?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他讚歎,勸導我們往生,這個殊勝。沒有聽說阿彌陀佛勸他的學生、弟子到娑婆世界來親近釋迦牟尼佛,沒有聽說;沒有聽說極樂世界的人求生娑婆世界,你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。又何況在經中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,都勸他們的弟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你看看,阿彌陀佛的法緣多殊勝!

  阿彌陀佛法緣何以這麼殊勝?沒有別的,阿彌陀佛在沒有成佛之前,生生世世修普賢行,這一點我們能夠明顯體會得到。《無量壽經》展開,頭一句話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《華嚴經》末後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我們明白了。那我們現前能不能修普賢行?實在講我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原因是什麼地方?我們業障太重。普賢行,關鍵所在就是大心量,這個跟大乘菩薩不一樣的。大乘菩薩的心量很大,也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跟普賢菩薩比,差很多。差在什麼地方?大乘菩薩不知道一一微塵、一一毛端毛孔裡面都包含世界海微塵數剎土眾生,沒入這個境界。普賢菩薩能入毛孔裡面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,能入微塵中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,盡虛空遍法界普賢菩薩是真的入了。大乘菩薩還是有範圍的。重重無盡的法界,唯獨普賢能入,所以普賢行稱為「妙行」!

  我們今天是在凡夫地位,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拓開心量。學著什麼?學著能包容。於一切眾生,不但是一切人,一切動物、一切植物,還有不同維次的空間,就是佛法裡面常講的九法界,圓滿的包容!對於九法界依正,真誠恭敬普等供養,普遍、平等。對九法界眾生尚且如是,那對眼前當然是這樣的,決定是這個心,決定是這個行。但是在事相上,有時候你看到不平等,這是什麼原因?這是緣,緣不同。譬如我們同學們在此地聚會,我們這個道場很小,不是一個大道場,不是在一層樓,三層。三層,我們沒有辦法分身,只能在一層樓上跟大家見面,另外兩層樓只好用電視。這是什麼?緣不同。我們在十一樓講堂跟大家見面,哪些人來參加?只能說是每一個團體有兩個代表來參加。大家統統都來,這個地方擠不下去,這是緣不同。如果我們這個道場是個一萬呎、兩萬呎的道場,大家統統都能夠聚集在一起,就沒有這個問題,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不能說是他參加,我不參加,我沒有參加,這個法師瞧得起他,瞧不起我。你要這樣想,完全錯誤。每一個團體經常帶隊的人,我們比較熟悉,所以總是請他們來做代表。或者以後我們是一個團體有兩位來參加,你們自己推選代表也很好,是你們自己推選出來的,我們常住不指定。但是有一些聚會是有特定的事務,像前天我們是解答問題,主要的是對道場常住、義工,換句話說多半是我們內部的問題,他們就優先。他們坐下來之後,我們看這個講堂還有多少空位,我們再邀請其他各個團體到這個地方來,跟我們一起共學的同學們。一起來,坐不下,只能推選幾位代表。我們學佛的同學要有心量包容,選我跟選他沒有兩樣,自他不二。入這個境界,你就入《華嚴》了。如果一定要爭取,爭不到心裡頭就不平,還要努力,還要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。為什麼?那個爭的心是不平的心,這個心不好!你修持得再好,種福再多,你將來到哪一道去?在經論上講得很多,阿修羅道。你好勝、競爭這個念頭沒有斷,阿修羅。阿修羅福報很大,講到德行就比不上天人,有天之福,沒有天之德。佛把六道裡面的情況跟我們講得很多。

  我們要學佛一定要記住,真正學佛,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無一不是教導我們從根本修。什麼是根本?心是根本,念頭是根本。這幾天講的這一大段的《華嚴》經文,都是講的心、念頭。華藏世界周圍的大海,那是心!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,那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心。華藏世界這個大蓮花,樣樣都是表法。蓮花這是表世界海的世界種,世界種裡面再講世界。這個世界裡面,世界就講到星球,星球有大地,大地有海洋,海洋有河流。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種子是什麼?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。見分是宇宙之間的能量,相分是宇宙之間布滿了的粒子,這是所有一切精神世界、物質世界的根源;阿賴耶含藏的種子。講到香河,香河是阿賴耶起作用,相應的心所。

  換句話說,覺悟的人起心動念是菩提道、是普賢行,對於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禮敬、稱讚、供養。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法供養,法怎麼供養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與性德相應,換句話說,都與菩提道、普賢行相應,真供養!這個供養是供養虛空法界,上供養法身如來,下供養一切眾生,這個一切眾生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一切眾生。相應!這個相應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表現在我們形象上,那就是佛常常教導我們的「信受奉行」,或者是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這就說得很具體。表演出來,做到,做給大家看。像佛、像祖師一樣,天天在表演,時時刻刻在表演,從來沒有中斷的在表演;表演出一副覺悟的樣子,一副正知正見的樣子,一副清淨不染的樣子。

  真的到正覺、正知正見、清淨不染,我們的相貌、體質變了。相貌自然變成佛菩薩的相貌,身體一定變成清淨不壞身,不但有光,而且有香。一生不洗澡,身體上清香,身體透明,沒有染污,這是我們的好榜樣。我們凡夫看不出這個身體透明,有功夫的人看透,能看得出來。現在社會上講的特異功能,有特異功能的人能看得出來。往年我在邁阿密,美國有幾個特異功能的人看夏蓮居老居士的照片,他給我們說:這個人的身體是透明的。沒有看人,他看照片,他知道這個人的身體是透明的。透明是說明什麼?他沒有染污;換句話說,他已經證得「覺正淨」,它才是透明的。證得覺正淨最低的地位是初住菩薩、法身大士,六道十法界裡頭的染污都沒有了,才能現這個相。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,天人能看到,有這個特殊能力的人他能看到。

  所以在此地提醒我們,「總現諸嚴」裡面,一個菩提道,一個普賢行。普賢行講得很多,前面講過,後面還不知道要講多少遍。凡是多次的提示,重要!唯恐我們忘掉,唯恐我們忽略了。這個的確是大慈大悲的開示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