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七二八卷)  2007/4/1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728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第五段「現諸法門三昧門」,最後的三首偈,第六首:

  【或以無常眾苦門。或以無我壽者門。或以不淨離欲門。或以滅盡三昧門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首偈,這是二十門裡面最後的一段,也就是佛法裡面常說「無常、無我、苦空」。確實有不少的眾生從這些法門當中體會到了,只要能體會自然他就能夠放下煩惱習氣。六道凡夫,特別是我們現前感受到的社會現象,這是我們親身體會到的,親身感受的,無常、苦空。只要自己稍稍冷靜細心的觀察我們的周邊、我們的社會,從什麼地方最明顯?我有四十年沒看報紙,四十多年。我在學佛之前每天也看看報紙,是公家訂的,在公家機關服務,早晨報紙就送來了。我的習慣,翻開報紙首先看訃聞,這個跟一般人不一樣。這是沒學佛之前我就感覺得世間無常,看看今天哪些人走了、過世了,登的訃聞。看這裡面有男女老少,正是諺語所說「黃泉路上無老少」。我那個時候雖然很年輕,你看每天這麼多人走了,總有一天輪到自己,這是很年輕就有這個警覺心。但是無可奈何,這好像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,命中注定的。只是沒想到學佛能突破,不學佛,真的是沒有法子突破,學佛說實在話也不是個容易事情。

  二次大戰之後這半個世紀,中國人講一甲子,社會動亂頻率是年年在上升,災害是一次比一次嚴重,到今天確實是令人無法忍受了。所以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不少志士仁人、學者專家,都在這裡很有心的在討論、在研究,如何能化解。聯合國做這個事情也做了三十多年,將近四十年,找不到有效的方法。會議是不斷在開,這種國際會議規模都相當可觀,一年不知道多少次,投下去的人力、財力、物力真的是不計其數。我也參加了十次,對這裡面的情況相當的了解。我們也曾經把東方,特別是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,提出來向大會報告。大眾聽了之後,不能說沒有感動,也很歡喜,可是最後來問我「法師,這是理想,做不到!」為什麼中國在五千年前一直到近代都能做到?我是講近代,不是現代,現代怎麼樣?現代是中國人把老祖宗的教誨疏忽了,一昧看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,學外國,中國東西不要了。

  這樣的疏忽至少也有一個世紀,換句話說,有一百年了,一百年的時間不算太長,但是也不短。我們丟掉老祖宗東西有三代、四代、五代,不但我們不知道,我們的父母不知道,我們的祖父母不知道,大概我們的曾祖父母他們知道,高祖父母他們明瞭。現在人相信科學,科學第一個要拿證據出來,所以我們就把中國傳統的教育做個實驗,實驗就是證據。真的是三寶加持、祖宗有德,我們能夠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實驗成功,化解衝突、安定和平真的落實了,民風一百八十度的轉變。我們感到非常驚訝!去年我們把這個成果向聯合國總部提出了,古聖先賢的辦法不是理想,現在如果去做,還是非常有效果。這就是湯池小鎮實驗的成就,我們介紹給聯合國。現在國內外到那裡去參觀、觀摩、學習的人,絡繹不絕。中心打電話告訴我,平均每天去參觀的有一百多人,從海內外各地去的,這個影響還不斷的在擴大。

  無常苦空是問題,這個問題我們要有對治的方法,佛法裡面有更殊勝的。我們現在做實驗是用儒家的,諸位要曉得,中國在這兩千年來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不單單是用儒家,而是用儒釋道三家。所以,過去有過輝煌的成就,特別是在前清兩百年的盛世,這個歷史上所謂是天下大治。用的什麼方法?儒釋道三家。這是學術,不能把它看作宗教。宗教,說實在話,是清朝中葉以後才形成的。乾隆那個時代還不是宗教,一般談講三家、三教,三教是講教育,不是宗教;三家是講學派,儒釋道這三個學派。乾隆以後才慢慢變成宗教,而宗教這個名稱不是從中國來的,外來語。西方人講宗教,首先傳到日本,從日本傳到中國,才有所謂宗教。

  但是中國佛教本身也講宗教,與現在宗教這個意思完全不相同。佛門為什麼稱宗教?因為它有宗門、教下,合起來講宗教。宗教在中國佛教裡頭講是宗門、教下,宗門專門指禪宗,這是講求頓超頓悟,上上根人所學的,它沒有階級。教下就指其他九個宗派,中國總共有十個宗派,其他的九個宗派是上中下三根,都是有次第的。像現在讀書一樣,有小學、有中學、有大學,逐漸向上提升。這上中下三等根性,他們的學習進度不相同,上根的人快,中根的人其次,下根的人慢。下根人一定像念小學六年,中學念六年,大學念四年,這才能畢得了業,那是下根。中根的人根性利一點,小學可能念個五年就畢業,中學也五年就畢業,他可以省掉幾年,進度就快。上根人那就不同,我們現在講天才兒童,他的進度非常快。上上根人那很少、很特殊,所以宗門是講頓悟。佛門裡面講宗教,跟現在社會講宗教意思完全不一樣,這個一定要知道,不可以混為一談,那就錯誤。

  這些學派,這些教學,方法非常之多,佛家講的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。賢首菩薩在這品經裡面給我們略舉二十門,『無常眾苦門』是第十七門,『無我壽者門』是第十八門,知道萬法無常。眾苦必須要曉得,佛家最常講的三苦、八苦。三苦的範圍很廣,包括六道。欲界裡面,這三種苦統統具足,有苦苦,有壞苦,有行苦。所謂苦苦這兩個字,上面是動詞,下面是名詞,真的感受到苦,生老病死、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,真苦,你真要受,誰也逃不了。古時候講上至天子,下至庶民,沒有一個能逃得過,你都得要受,苦苦。什麼叫壞苦?壞苦就是所有一切,包括身體,你所享受的,最後都要敗壞。身體不能永遠保存,它要壞的,富貴一樣不能長保,所以它有壞苦。行苦,那是講剎那剎那它在變化,你沒有辦法把它止住。三界裡面欲界眾生,這三種統統要受。

  到色界天,色界天很好,為什麼?他們修的是四禪,禪定的功夫把七情五欲控制住;七情五欲沒有了,給諸位說,苦苦就沒有了,苦苦的根源就是情執。這個在佛家戒律裡面講定共戒,你有真正的定功,煩惱伏住。但是他有壞苦,為什麼?色界天他五欲斷掉了,財,貪財,他不要財了;色,男女的欲他沒有了;名沒有了,也不要吃飯,也不需要睡眠,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他都不要了。所以,五欲不是真的,可以斷掉的,得初禪就沒有了。他不是從根斷掉的,他是定功把它控制住,不起作用,所以他苦苦就沒有了。苦苦包括什麼?像生老病死、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,他這個沒有了,全部控制住。但是他有壞苦。你生到初禪,如果不能再往上提升,初禪的功力還是有限,時間到了定功就失掉,失掉苦就來了,煩惱習氣又現行,不究竟,叫壞苦。

  到無色界天,諸位要曉得,到四禪還有色身,名聞利養沒有,財色名食睡沒有,這個東西沒有,他完全不需要。無色界天連身體都沒有,《老子》所說的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,這道家講的。老子說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?是有個身體。如果沒有身體多好,沒有身體,也不需要居住的房子了;色界天還要宮殿,還要居住的地方,因為他有身。好,是不錯!身體沒有了,我們一般講靈界,一般人講靈魂,沒有肉身,可是他有行苦。什麼叫行苦?他不能永久保持這個狀態,還是受定功的限制。非想非非想處天定的時間長,佛說八萬大劫,八萬大劫雖然長,還是有期限。到了八萬大劫,定失掉,失掉之後煩惱起現行。他爬得最高,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,他掉下來掉到哪裡?掉到阿鼻地獄。

  為什麼會掉到阿鼻地獄?原本在四禪、四空天不是普通人,都是修行人,修行人所求的是不生不滅。他們把四禪天、四空天就當作不生不滅的大涅槃,以為自己都成就了。到定功失掉,煩惱又起現行,他就懷疑了,這些過去聖人講的話不是真的,我到這裡怎麼還會起煩惱?我的功夫怎麼還會失掉?這些聖賢人、佛菩薩都是講妄語。這樣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毀謗三寶、毀謗聖賢、懷疑聖賢,這個罪墮阿鼻地獄,這不究竟。

  所以,這三種苦就包括整個六道,這是屬於世間法,現在我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為什麼他這樣深的定功還會墮落?他不開智慧,如果開智慧問題就解決了,他就明瞭;不開智慧,永遠是無明裹著他,只有定沒有慧。佛菩薩、聖賢人教我們修定,定裡頭有慧,所以佛家的定跟世間四禪八定不一樣,四禪八定有定沒有慧。佛法裡面是從開始學就是定慧均等,有定、有慧這樣才能提升。定功愈深,智慧就愈大,真的是煩惱輕智慧長,智慧解決了問題,不迷!智慧是破無明,無明習氣很深,慢慢的破,這是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。

  佛給我們說的法運,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教學的影響,一萬二千年。依照中國古大德的記載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三十五年。一萬二千年,後面還有九千年,這才末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我們現在在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。可是眾生的根性大不如古時候,真的我們從歷史上來看,很遺憾的是一代不如一代。科技文明是上升,是一代比一代強,但是倫理道德、清淨心、智慧是一代不如一代。智慧跟聰明不一樣,現在這個世間人聰明,真的是愈來愈聰明,智慧沒有了。

  智慧跟聰明不一樣,智慧是從禪定裡面生的,自性本定,六祖大師講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本無動搖」,那是自性本定。聰明從哪裡來的?是從廣學多聞裡頭來的,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常識豐富。他沒有定,沒有定當然就沒有慧,沒有定從哪裡看?你看看他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心浮氣躁,還有很強的七情五欲,這就沒有定。定一定能夠降伏情欲,聰明智慧不能降伏,這就很明顯的你能看得出來。佛為我們提出來,我們常常想想,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,能夠喚醒我們回頭,喚醒我們覺悟一類眾生,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,所以佛要開無量法門。

  下面一句說,「或以無我壽者門」,這一類的人比前面一類人聰明。這一類人是求什麼?求長壽,學無我。連當年的秦始皇,做了皇帝,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他還有沒有求?有。求什麼?想求長生不老。派徐福帶童男童女到海島裡面去求神仙,求長生不老藥,結果也沒求到。徐福一去就沒有再回來,到日本去了,把這些人都帶到日本去了。求壽者。求長壽的人可多了,哪個人不希望求長壽?能不能得到?答案是肯定的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就告訴我,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我們聽了很歡喜。可是老師講,也有很多人求不應,什麼原因?它有道理你要懂得,有方法,如理如法,有求必應。如果你不懂這裡頭的理論,又不知道方法,盲目的去求,那是沒有感應的。求升官發財、求家裡平安、求長壽、求沒有病苦,每天去拜佛,天天去供養,那是假的,那個求不到,那叫迷信。你真的升官、發財了,是你命裡本來有的,你不求它到時候也來,你求,恰好的時候碰上了,這不是真的。

  真的是什麼?命裡沒有的,像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所講的,了凡先生沒有功名。功名就是現在所講的學位,你命裡沒有博士學位,沒有碩士學位,你就拿不到,你就考不上。在從前最高的學位是進士,就相當現在的博士,舉人相當現在講的碩士,秀才相當現在講的學士,它是學位的名稱。有這個學位,你才能在政府任職,所以講出身。了凡先生命裡面只有秀才,貢生也是屬於秀才,沒有舉人,沒有進士。你看他以後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,他去考試,果然也考取舉人,最後也考取進士,這命裡沒有的,他得到的,如理如法的求。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,這個他沒有求,但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,壽命自然延長。他七十四歲走的,命只有五十三歲,延長了二十年。命裡沒有兒子,這是他向佛菩薩求,真的求了一個兒子。以後子孫很發達。命裡沒有的他真求到了,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

  了凡先生求的都是小事,他沒有求大的,大的是什麼?求作佛、求作菩薩,這大事!作佛、作菩薩能不能求到?能。真的!有求必應的理是什麼?這個要懂得你才能產生信心,理就是佛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道理是在此地。你如理如法的去想,哪裡有不感應的道理!這個不一定是在佛門,只要懂得這個道理,不學佛的人也是有求必應,不一定要學佛,所以要明瞭道理,要懂得方法。老師教導我們,我們從這兒生起信心,認真努力好好去做,不為自己。如果迴向為自己總是有限的,有界限;不為自己就沒有界限,真的是無我壽者。我這個身留在世間幹什麼?如果說身留在世間去享受五欲六塵,去享受榮華富貴,那個享得盡的,是有限的,怎麼修都是有限的。

  只有一個是沒有限量的,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,乘願再來,這是沒有限量的。沒有限量,釋迦牟尼佛的示現,中國人講八十年,祖師大德的示現,五、六十歲走的很多,七、八十歲走的不少!這什麼原因?這是感應。凡是乘願再來的,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,他住世不是自己壽命,是跟眾生的緣分。有緣多住一段時期,什麼叫有緣?確實有眾生非常認真跟他學習,這叫有緣;學生很多,並不是真正想學的,這就沒有緣,這個道理要懂。凡是乘願再來的,為什麼?是來教化眾生的。人多,應身來;人少,一個、兩個成就的,化身來,應化身。化身時間很短,你遇到了,給你講一段開示,你明白了,他就走了,再也找不到。

  像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,記載他老人家朝五台山。虛雲老和尚住在南方,五台山在山西,他怎麼去?三步一拜,你就曉得他一天能走多少里路。從廣東拜到山西五台山,時間總得一、二年,路上是千辛萬苦。路上生病了,在野外,曠野,周邊都沒有村莊,沒有人,這個時候病倒怎麼辦?他的心很虔誠,生死置之於度外,只念文殊菩薩。文殊菩薩來了,化身,是個什麼樣的人?乞丐。正在這個苦難的時候遇到一個乞丐,乞丐照顧他,每天給他一點東西吃,幫助他,用一點草藥給他治病。病治好了,他去朝山,乞丐就不見了,不曉得到哪兒去了。

  過幾個月之後又生病,又在路上,又碰到這個乞丐,第二次碰到。這個人有感情,他就向乞丐問,你叫什麼名字?他說他叫文吉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他叫文吉,姓文名吉。他說他就住在五台山,你到五台山去問,他們都知道我。病治好了,文吉沒有了。老和尚到五台山去朝文殊菩薩,就到處打聽,路上兩次生病,遇到這個乞丐把他治好,幫助他。就問他,他說他是五台山的人,大家都知道。人家說:那是文殊菩薩化身。這是化身,化身來幫你忙,幫完之後就沒有了。祖師大德他能在世間,一樣好像來投胎,來住世幾十年,那是應身,這個都沒有壽命,真正是無我壽者。這也是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,虛雲和尚生病的時候是真求,果然就有人來幫助他,幫助他的人是佛菩薩。

  下面說『或以不淨離欲門,或以滅盡三昧門』,這是講修清淨心的。確實在家、出家的同修,有很多人想修,「欲」,知道這個東西不好,怎麼樣才能離開?真正發心要修的,佛教你修「不淨觀」。在一般教下裡面講,四念處就是教你修不淨觀,所以那是智慧門,是看破。「觀身不淨」,你對你身體那樣的愛惜,念頭自然就淡薄,就可以隨緣了。「觀受是苦」,你對於人生就沒有留戀,你在這個世間無論是什麼身分,無論過的是什麼生活,你想想看苦不苦?窮人有窮人的苦處,富貴有富貴的苦處,沒有一個人不苦。這個苦日子什麼時候離開?死了沒有離開,死了之後,一般人講四十九天之後他又回來了,他又來投胎,還要繼續過苦日子。輪迴苦!「魏斯四書」裡面講得很清楚。

  真正要離開苦,確實不淨觀是個好方法,四念處幫助你看破,看破之後你才放下。功夫成就是要靠放下的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真的離苦得樂了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。自性裡頭,就像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本來具足」,具足什麼?智慧、德行、技能、福報統統具足,感得的果報是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。你總要記住,佛在經上沒騙你,華藏、極樂是什麼?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那就是惠能大師開悟之後所證得的,悟了之後他住淨土,雖然跟我們在一起,真的空間維次不同。他住的是實報莊嚴土,我們住的是凡聖同居土,雖然在一起,受用不一樣,這就是佛法裡講的共業跟別業。所以「不淨離欲」也度一類眾生。

  「滅盡三昧」亦復如是,這是最後的一門,第二十門。滅是滅什麼?滅妄想、滅分別、滅執著,一般大乘裡面講,滅見思煩惱、滅塵沙煩惱、滅無明煩惱、滅六道生死。六道裡頭兩種生死,變易生死、分段生死,滅四聖法界裡面的變易生死,滅盡了。現在,這些道理、方法我們都學過,關鍵在學以致用,我們學了管不管用?如果你把學的東西統統能用上,那就恭喜你,轉迷為悟,轉凡為聖,你在這一生當中可以成佛作祖,真的一生成就。《華嚴》講一生成就,善財童子的表演就是的,沒有到第二生。這是做榜樣給我們看,他從凡夫跟我們一樣的身分,最後成佛。他參訪德雲比丘就是初住菩薩,參訪海雲比丘他是二住菩薩,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就升一級,到最後參訪普賢菩薩,他成佛了。這個要懂得,不斷在提升自己,他怎麼會不歡喜!所以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道理在此地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偈頌裡面二十門介紹過了,後面兩首是總結,我們把經文念一遍:

  【隨諸眾生病不同。悉以法藥而對治。隨諸眾生心所樂。悉以方便而滿足。隨諸眾生行差別。悉以善巧而成就。如是三昧神通相。一切天人莫能測。】

  清涼大師有註解,註解我們也念一念,第七、第八的前面兩句,就是一共六句,「結多所因,由四悉檀故」。悉檀是梵語,梵華合譯,四悉這兩個字是中國話,檀是印度話翻譯出來的,叫檀那,四種,檀那翻成中國話是布施,就是四種。悉就是遍的意思,悉檀翻作遍施,普遍的布施,有四大類,這四大類普遍的布施。『隨諸眾生病不同』,這個就要遍施,佛必須要「隨諸眾生」,眾生病不一樣,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來對治,幫助他回頭是岸,幫助他破迷開悟。這個最重要,這是教育。教育一定要看學生的根性,因材施教,不能用一個方法教一切大眾,那是不可能的。

  現在的學校出了問題,怎麼出了問題?與這個原則恰好相違背,這個問題已經被現在很多學者專家發現了。昨天有個同學剪了一些報紙,這些訊息給我看,我昨天晚上回去翻了一翻。一百一十七個科學家他們來談話,討論這個世界確實發生了什麼問題,其中就有一條,教育發生問題。居然他們提出來,全世界各級政府不要辦學校,教育害死很多年輕人。這個話從來沒有人敢說,這科學家最新提出來的。他提出來我看到了,我今天才說出我的感想,為什麼?現在這些教育真的沒有從前私塾好。私塾老師教的學生不多,大概都是二、三十個人,超過五十人的幾乎沒有,沒有那麼大的規模。三、四十個學生,老師的精神能夠貫注到,而且老師教學確實是因材施教,老師對每個人教學的方法都不一樣。我小時候念了很短時間的私塾,有這麼個印象,不深。

  可是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李老師開了一個經學班,一共有二十多個同學,他是用私塾的方法。兩個人一組,同學一部經,是他來教;經典,選擇學什麼經,是學生自己選擇。選擇出來的時候給他看,他認為可以,行,就教你這個;認為不行,你選得太深,選得不適合你,重新再選。你可以選三次,三次都選得老師不同意,老師替你選一樣,他用這個方法。所以,我們二十多個人等於分十幾個組,就是十幾種經。兩個人只能學這一部,其他的經你可以旁聽,那不是你學的,你學的是你這一部,個別教。所以你看一班二十多個人,程度不一樣,根性不一樣,好樂不一樣。我喜歡般若,那個喜歡三論,那個喜歡法相,這個喜歡淨土,還有喜歡禪的,各人愛好不相同,你要隨著眾生的愛好。你看這裡頭第三句,『隨諸眾生心所樂』,他學了才生歡喜心,進度也快,也能得真實受用。你所講的是他不願意學的,枯燥無味,浪費時間,浪費精力。

  實在講,這樁事情,我在抗戰勝利之後,在南京第一中學念書,我那時候念初中三年級。我很不重視功課,但是為了文憑,我讀書很專心聽,就是聽那一次,我從來不複習。考試的時候,考試之前我只需要十分鐘把功課複習一遍,我一定會及格,我也不要分數多,六十幾分就夠了,及格了!我從來不爭名次,只要年年升級就行了。我的時間,到圖書館去念我喜歡念的書,所以我在同班同學當中我常識最豐富,讀得多,課外東西學得多;課內東西不想學,只保持及格。我給我的校長都講過,我說現在學校學的東西,所學非所用,校長也笑起來了。這學了有什麼用處?我們現在想學的是能夠學的東西很管用,將來我離開學校踏進社會,我都用得上。現在學校功課拿到社會上,好多東西用不上,那不叫浪費嗎?浪費太多。

  現在可以說從幼稚園一直到高中,幼稚園假設是三年的話,小學六年、中學六年,十二年,再加上三年,十五年,這十五年的時間可惜掉了。幼稚園教的小貓跳,小狗叫,有什麼用處?你說有什麼用處?不如從前念《三字經》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那個管用;不如念《弟子規》,真管用,學以致用。所以我看到這個科學家提出來,使我想到我年輕的時候,我就知道,我學校功課敷衍,所有的時間、精力都在課外找我喜歡讀的東西,找我喜歡學的東西。在學校念書的時代,在初中時代,我喜歡國文,國文課我就很認真,作文課我能寫三千字的文章,我喜歡的。喜歡寫字、喜歡畫畫、喜歡篆刻,這個對修心養性真有幫助,也喜歡音樂。其他排的這些課程,重要的課程,我認為對我都不重要,這敷衍了事就行了,但是我能夠混到門門都能及格。所以這是說明,現在學校的課程真的要好好檢討。科學家不提出這個問題來,我不敢講,我只能自己曉得我該怎麼做法。所以我學的東西不是學校學來的。

  方老師介紹佛經哲學給我,方老師教我一對一,跟私塾沒兩樣。不是在學校聽他的課,他不讓我到學校聽課,當時我們也不敢問,現在我們就曉得了。他當時只說了一句話,現在的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你到學校去聽課一定大失所望,只告訴我這個。今天我們看這一百多位學者專家提出這個問題,我們就明白了。章嘉大師教我佛法也是一對一,有一、二個旁聽,一個星期兩個小時。李老師給我上課,雖然是一班,一班還是一對一。他老人家授課的時候,教的這兩個同學坐在第一排當中的位置,跟他面對面。其他的,不是學這部經的,全部旁聽,不能夠缺席,堂堂課都要到,旁聽。我跟他學經教,因為我去得晚,排到最後面一名,所以他沒有直接教我,我是旁聽生,旁聽得來的。我旁聽得很認真,那個受教的他沒有學會,我在旁邊旁聽學會了。所以這些旁聽的同學,有疑問的時候還來找我,我那個時候就無形當中變成李老師的助教,我幫助這班同學。

  這個時候我在同學當中佔一個便宜,就是我的記憶力很好,我聽一遍,至少能夠記住百分之九十五,有這個能力。另外,我的悟性比他們強,我能體會得到。所以,李老師對我的教學,聽經不准我寫筆記。別的同學寫筆記他不制止,我寫筆記的時候就要罵人,不准寫筆記,專心聽講。告訴我,寫筆記沒有用,明年你的境界提升,你所寫的東西全等於零。我想對!這麼多年講經,同學有跟我很多年的,你們知道,年年境界不相同。《無量壽經》講十一遍,遍遍不一樣,最後一遍好一點,前面的都作廢了。講過去之後,我自己從來沒有一遍是滿意的,沒有。為什麼不滿意?這就是說明還是不斷在提升。我沒有一樣東西滿意,沒有一樣東西覺得我還講得不錯,沒有,從來沒有。我自己總感覺得毛病很多,不夠透徹,不夠透徹就是我領悟沒有到。

  所以,因材施教不容易,我的修學是這麼來的。真的是佛菩薩沒有定法。你看因眾生的病,病就是根性不同,因眾生的愛好、興趣不同,你用什麼方法去對治,用善巧方便讓他生歡喜心,他感到真學到東西,才生歡喜心。

  第二句,『悉以法藥而對治』,這就是破惡,對治它,對治悉檀。第四句,『悉以方便而滿足』,歡喜悉檀。四悉檀第一個是世界悉檀,世界悉檀就是歡喜。你一定要讓他生歡喜心,他沒有歡喜他就不想學了,學不下去。底下一句,『隨諸眾生行差別』,這是為人悉檀,生善,你要幫助他斷惡修善。第六句,『悉以善巧而成就』,這是第一義悉檀。第一義悉檀是悟入,這是最難的。終究的目標,你要幫助人開悟,幫助人開悟你就要懂得他為什麼迷的,這個要知道。他不知道,尤其是初學,他怎麼會知道?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才曉得,怎麼迷的?一念不覺。什麼時候一念不覺?現前。

  佛家講無明叫無始無明,我們看到這個字想到,無始,沒有開始,大概很久很久以前,解釋錯了。無始的意思很簡單,就是字面上,沒有開始。那為什麼會出了這個毛病?一念不覺。《楞嚴經》上有個好比喻,「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」,這是個故事。這個故事實在講常常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當學生就常常發生,自己也發生過。抗戰期間學校裡都要受軍訓,有這門課,受軍訓。緊急集合,教官一吹哨子,趕快去集合。服裝整齊,身上穿著服裝往外頭跑了,剛剛跑到大門口,問同學,你們有沒有看到我的帽子?慌慌張張的。人家說,你的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?一摸頭上果然戴上,這叫迷頭認影,常常有。你說迷了,一念不覺,是什麼時候?沒有開始。佛給我們說,我們今天一念無明,就像這個樣子,哪有什麼開始!有開始就變成真的,有始有終是真的,沒有開始,所以說一念迷。

  為什麼會有一念迷?現在我們曉得這是煩惱習氣,哪裡是真的!所有一切的不善全是煩惱習氣,沒有開始。所以它也沒有終結,只要一念覺就沒有了,覺太重要了。有沒有一念覺的時候?有,心地清淨,一個念頭沒有。不是沒有,是有,但是怎麼樣?時間很短,真的像閃電一樣閃一下光明,第二念又迷了,你不能保持。如果能保持到這個一念,有保持的念頭,錯了,為什麼?妄念又起來了。這個意思很深,諸位要細心體會。怎樣保持你念念都覺而不迷,可是你不能起這個念頭,起這個念頭你就迷了,你又錯了。所以宗門講開悟,老師提出問題,學生才一開口,馬上把口給你摀住,不准你動念頭,那就是保持你的清淨心。你聽到外面的聲音,馬上就要應,錯了,你起心動念了。一起心動念,跟著就是分別執著,速度太快。所以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用三個有色的透明紙給諸位看,這個東西是一個錯誤的抽象意念,不是事實。

  我們的習氣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馬上反應,這一反應,錯了,這個東西馬上就起作用,就把智慧德相全障礙住,應該怎麼樣?《般若經》上講「照見」,照見就對了。照見是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那叫照見。照見就跟如來、跟法身菩薩完全相同,《心經》上講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然後你就懂得了,禪宗裡面老師問個問題,你要想開口回答為什麼的時候,香板就打下去,把你口摀住了。為什麼?你起心動念。怎麼我問你一句,要考考你的時候,你不會觀照,你不是用照見,你是用什麼?馬上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。把你妄想分別執著打掉!可是,那個老師看到什麼?真把它打掉,他一打下去就開悟了,這個才要打;如果打了他還不開悟,打死了都不開悟,那就沒用,就不要打了,那個打了沒意思。所以,香板是什麼時候?老師看出來,將悟未悟,這一板下去馬上就覺悟。什麼覺悟?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這是第一義。這個意思很深,棒喝要在這個邊緣上,將悟未悟的時候那真有效果;不是在這個境界裡,打死了也沒用處,他也不開悟。不但不開悟,恨你一輩子,還惹得來生冤冤相報,這個道理要懂。老師是真有功夫,自己是開悟的人,他要不開悟他看不出來,你的境界他看不出來。四悉檀最後這是真有成就。

  這兩首偈前面六句是講四悉檀,主要的你看眾生根性、煩惱習氣,你要知道;眾生的欲望、愛好,你要知道。眾生他修行,「隨諸眾生行差別」,這是講他所修學的法門,修學依據的理論,修學的方法,他修行究竟到什麼境界,統統都要明瞭,你才能有方法。就好像大夫治病一樣,診斷很清楚之後,然後下藥,藥到病除,這是個好大夫;幫助你轉迷為悟,幫助你轉凡為聖,這是個好老師。這樣的老師找不到,可是你要記住有句話說,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我要求個好老師,能不能求得到?如果求不到,佛門這句話不就是騙人嗎?不就是妄語嗎?真的有求必應,你要是真修、真肯修、真想成就,佛菩薩會感應。最低的感應就像化身,像虛雲老和尚生病遇到的文吉,化身感應的很多。

  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,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,我們的校長周邦道先生,是我們一生最佩服的、最敬仰的一個老師。這個老師,倫理道德真的是百分之百的落實,他都做到,我們一生當中沒有看到第二個人。學佛,戒律真的是清淨,心地慈悲,決定沒有傷害別人的念頭。他在台灣,官也做得不小,考試院考選部的政務次長,就是副部長,公家配的有車給他。他那個行持你想不到,公事,辦公事他坐他那個車;私事,他出門坐巴士。他的小孩從來不可以坐車的,那是公家的車,汽油是國家的,不可以浪費。

  公家給他裝電話,公事用這個電話,外面打來的可以接,私人的事情不可以用這個電話。私人,家裡小孩要幹什麼,到門口公共電話去打電話,不可以用這個。他的兒子是我們同學,他說我那個老爸爸古板到這種程度,天下哪裡有!找不到第二個人。給你裝的電話,就是方便你家裡用的,不可以用,管得這麼嚴。中國官員要是都像他,沒有一個貪污的,沒有一個不守本分的。他老人家是以身作則,對我們同學影響很大,我們同學雖然做不到他那樣子,受他的影響,受他的感召。雖然做,不敢太過分,用公家電話辦私事也得長話短說,做到這一點。但是他是私事決定不能浪費國家的,我們這一生當中就見到這麼一個人。

  我們的李老師也在公家機關做事情,常常寫信用公家的信紙。公家的信紙、信封是讓你做公務用的,不是給你私人寫信的。可是我們老師用公家的信封、信紙私人寫信,但是什麼?他都要跟他的主管說,我要用公家的信紙、信封寫私人信件,可不可以?那個長官說,哪個不是這樣的,你問這個幹什麼!老師說要問,我要不問我犯偷盜戒,我要問的時候,是你答應我的。可是我們周老師不問,決定不能這麼做,這是各人所行有差別。前一輩的,他們所學、所修這些行誼,都是我們的典範,這樣的心行才減少過失。

  我們今天講懺除業障,天天懺悔,沒做到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我們所求求不應,什麼原因?你有業障。怎麼辦?業障消除,你所求的感應就現前。怎樣懺除業障?後不再造,這老師教的。佛菩薩面前懺悔了,明天還照樣幹,這個不行,這個沒有感應。像李老師,特別是周老師,他真的是後不再造,他真做到了。他的生活,私生活非常清苦,衣服確實跟李老師一樣,外面一套看起來還像個樣子,裡面都是補補丁。他收入也不錯,為什麼還穿破衣,補補丁?他那點收入都去幫助更窮苦的人,幫助哪些?家親眷屬。我們知道老師那個時候幫助家親眷屬,不是在台灣,在大陸。大陸家鄉有很多很清苦的家親眷屬,每個月都給他寄點錢,長年不斷,自己節儉到最低程度。《弟子規》裡面所講的他全做到,統統落實了,他不是講的,不是念的,他做出來給我們看,身教。

  我在學佛之後這三個老師,方老師、章嘉大師、李老師,對我們最重要的都是身教。你看他日常生活,你看他工作、待人接物,儒釋道三家所說的,都能在他日常生活當中看到。這對我們晚輩、對底下一代「善巧而成就」,這個善巧就是自己要做出來。這個做出來已經成了習慣,並不是因為面對著我們,他要裝模作樣,不是的;有學生能夠教,裝出這個樣子,也不是的,他成習慣。有緣的人,跟他接觸真的就有成就,有緣的是你看出來了,你學會了;沒有緣的人是天天跟他在一起,沒看出來,天天在一起也看不出來,太多了。

  《金剛經》的發起,諸位曉得,須菩提發現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,他在那邊表法。《金剛般若》是什麼時候講的?諸位想想看,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之後,《華嚴》不算,《華嚴》是二七日中在定中講的,只有法身菩薩才有能力參與法會,凡夫不可能。出定之後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,開始講阿含,阿含講十二年。有了根基了再提升講方等,阿含十二年,方等八年,二十年。這二十年當中須菩提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,二十年之後開始講般若。《金剛經》是第十六會,換句話說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,至少是二十五年到三十年這個時候,講《金剛經》。他才發現,發現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這裡頭有大學問,有大道理,讚歎世尊希有,發起《金剛般若》這一會,就是看出來了,看了二十多年才看出。看出什麼?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最著名的一句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

  釋迦牟尼佛生活裡頭顯示出來,跟他老人家在一起,生活在一起,天天跟他,天天聽他講經說法,都沒有看出來,二十多年才看出來。你才曉得,跟著一個老師面前,看不出來的人可多了!幾個人能看出來?絕對不是說一跟的時候就能看出來,沒有這個道理,至少都是十幾年以上,那是根利的。須菩提尊者二十多年,我們估計至少二十五年到三十年,你就知道不相同,這個事情難!

  佛為他講《金剛般若》,我們知道金剛般若會上,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的人多了。緣成熟了,看出來緣就成熟,沒看出來沒成熟,沒成熟不要緊,只要好好的跟著,不要離開,這個人就有福報。為什麼?等著機會成熟。什麼時候?因為你煩惱天天輕,智慧天天長,總有一天你看出來,你明白了,這是你真正體會到,真正學到,這才叫成就。你沒有悟入這個境界,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,不叫成就。所以經不能一天不學,我不是講不聽,我是講不學。聽跟學不一樣,學是真幹,聽是止於理解,解而不行沒有用處。學裡頭有信解行證,聽裡頭沒有,聽裡頭只有信解,後面的做不到,那不算成就。

  現在我們所講的佛學,佛學就是止於信、解,沒有行,境界轉不過來,佛學,佛學家很多。學佛就不一樣,學佛的有信、有解、有行、有證,那叫有成就,真得受用。佛經裡面所講的殊勝的功德你確實都能得到,我們一般所講的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、轉煩惱為菩提、轉生死為涅槃、轉凡成聖,你做得到。那你做不到在哪裡?做不到是沒有信心。《華嚴經》上最重要的兩句話,第一句話,佛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第二句話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這兩句開示太重要!你要是真的能夠相信,你這一生學習的目標、方向、道路就清清楚楚,不會再走冤枉路。相信自己自性本覺,相信自己本性本善,我們修什麼?無非就是回頭,把我們的本覺找回來,把我們的本善找回來。所有一切不覺、不善,本性裡頭沒有,現前有,這怎麼回事?這是習性,習性不是真的。

  馬鳴菩薩說得很好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不善、不覺本無,本無當然可以斷掉,你就能相信自己,我的毛病習氣我可以能改得掉,你就有信心。現在多少人談到毛病:我這麼大的年歲,這麼久了,改不掉!沒有信心,不是改不掉,沒有信心。有信心的人就成就了,所以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。頭一個是相信自己,自信,這個很重要。我信佛、信菩薩沒用,你沒有自信,那個信接不上,所以頭一個要相信自己。第二才相信佛菩薩,依照佛菩薩的方法,依照佛菩薩的道理去走,決定走得通,頭一個相信自己。人沒有自信,信佛是迷信,佛菩薩能不能保佑你?不能,鬼神也不能,一定要相信自己。實在求神、求鬼,鬼神能保佑還是你自信,信心成就一切;你要是沒有信心的話,你就做不到。但是,沒有自信,信鬼神、信上帝、信佛菩薩,對你的幫助非常有限。說個老實話,幫助你解決問題,也只不過是百分之二、三而已,你就曉得多麼有限。如果你自信,再加上信他,這個力量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,管用!人最可悲的是喪失自己的自信心。

  末後兩句總結,「結用難測」,『如是三昧神通相』,這就是前面十門所講的,中國道家所說「無為而無所不為」,佛法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。『一切天人莫能測』,為什麼?天人是凡夫,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,他有障礙,所以他不能理解。看到這些事情,諸佛菩薩接引眾生、度化眾生這些事相,感到很神奇,感到高深莫測。不要說妄想,就是把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看出來,門道你就看出來了,原來毫不希奇,自然應該是這樣做法。自己成就才能成就別人,自己不能成就,學得再多你是佛學,你是止於信解。信解不圓,為什麼不圓?你的信解沒有經過考試,沒有通過實驗。所以那個信解,人家真的問你的時候,你還半信半疑,你還一知半解。

  為什麼?沒有通過實驗。實驗是什麼?實驗是行。你把你所信的、所解的落實在自己的生活,落實在自己的工作,落實在自己處事待人接物,你都做到了,相信你解的是真,你信的是真,那就叫證。證不是別的證,證明我所信的、所解的跟我的生活是一不是二,這就叫證。那個信是真信,那個解是真解,真的懂得,明白了,這叫悟,悟入。不通過行門,沒有悟,沒有悟是道聽塗說,聽人家這麼講,看書上這麼講的。自己有信心,信心不堅固,不是真信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