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七八卷)  2003/3/23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978

  諸位同學,請看大威光遇第三佛最後的一段偈頌,最後一段如來記別。請看經文:

  【時彼佛為大威光菩薩而說頌言。】

  這說偈儀很簡單也非常好懂。前面第五段講到大威光菩薩聞佛說法所得到的殊勝利益。這一段偈頌總共有十一首,十一首分成四個段落,是如來對大威光菩薩的讚歎,最主要的佛法裡面講的授記,也就是預先告訴他,他將來很快就要證得無上的佛果。現在請看經文偈頌:

  【善哉福德大威光。汝等今來至我所。愍念一切眾生海。發勝菩提大願心。】

  這是十一首裡頭的第一首。這四段裡面第一段有四首,四首顯示威光菩薩與所有大眾參與這個法會的人,都已經發菩提心了。四首偈,第一首著重在願,第二首著重在慈悲,第四首著重在智慧,第三首裡頭有精進的意思。這是前面一段,說明他的菩提心將要圓滿。菩提心圓滿,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當成妙智。

  我們讀這首偈,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局之下,我們的感慨非常之深,特別是第三句,『愍念一切眾生海』。發心不是為自己,是為眾生,這個心太殊勝了。世間人發心總沒有把自己忘掉,所以縱然證果,也只能證個小果,這個小果就是常講的人天小果,連阿羅漢都不能證得。為什麼?阿羅漢我執破了。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明瞭,不能不知道。這個我執,初學的同學不太好懂,所以我常常避開佛學的名相,把它的意思說出來。我執裡頭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想自己的利益,對我有沒有好處,對我有沒有利益,這個念頭你就出不了三界,出不了六道。不但是阿羅漢果你不能證得,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看到了,小乘須陀洹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你都沒有分。

  《金剛經》大家念得很熟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須陀洹已經不著證須陀洹的相。換句話說,須陀洹已經離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真正做到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,他才能證到須陀洹果。須陀洹如是,你就曉得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更是如是。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斷煩惱、破四相跟小乘須陀洹完全相同,證位不退,但是智慧比小乘須陀洹高。為什麼?小乘須陀洹沒有接觸大乘經典。初信位的菩薩對於大乘教,已經相當熟悉了,所以心量、開解智慧比須陀洹那高太多了,須陀洹是比不上的。

  這經文一開端,佛讚歎威光菩薩,『善哉福德』。這個善哉用現在的話來說,太好了!太難得了!就這個意思。難得他成就了真實的福德,福德圓滿,智慧福德圓滿,那就要成佛了。『汝等今來至我所』。這個「等」,隨從大威光菩薩一起來禮佛的這些人,人眾太多,我們在前面看到,這些人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議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。大威光菩薩就是毘盧遮那如來,這段事情是講毘盧遮那佛修因證果,毘盧遮那佛的因地就是大威光太子。經文在這邊不長,大威光菩薩的成就,實在講,這個示現就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三千年前在印度迦毘羅衛國的示現相似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,大威光菩薩在此地也是為我們示現成無上菩提。他的眷屬、他的臣民(大臣人民),隨著大威光轉輪聖王一起去拜佛,聽佛講經說法,各個當然都得到殊勝的利益。這經上雖然沒有講,我們能夠想像得到,開悟的、證果的、見性的,隨著各個根器不同,決定都有成就,無比的殊勝莊嚴。

  後面這兩句非常重要,「愍念一切眾生海,發勝菩提大願心」。菩提加個勝,殊勝,殊勝的菩提是無上菩提。我們知道菩薩所得的是菩提,但是不能講無上,不能講最勝,加個最勝,加個無上,那是如來果地上的大菩提。他們發的這個心,就是四弘誓願裡面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我們在這個地方明白了,他們的煩惱斷了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他已經斷了;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他也已經成就圓滿了。

  為什麼發這個心?為「愍念一切眾生海」。於是我們就懂得了,我們的心為什麼發不起來?我們對於苦難的眾生,缺乏同情心,只顧自己,沒有想到別人。你看看威光菩薩這一些人,跟我們不一樣,他不是為自己發心。換句話說,他斷煩惱是為愍念一切眾生海,這個一切眾生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裡面苦難眾生,你說這個心多大?十方世界,九法界裡面,有一個眾生還沒有成佛,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還沒了。

  怎麼樣幫助這些眾生成佛?自己先要成佛。自己不成佛,不能幫助別人成佛,為這樁事情斷煩惱,學法門,哪裡是為自己?為自己,再大的成就是有限的。那個界限是什麼?六道輪迴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你要是為一切眾生,沒有他這麼大的心量,為全世界的眾生,為娑婆大千世界眾生,我們常講九法界,這個九法界是指娑婆世界裡面的九法界,沒有想到其他諸佛剎土,沒想到。這個心你可以證得阿羅漢,可以證得權教菩薩,還是有界限。什麼界限?十法界,你出不了十法界。

  所以中國諺語常說「量大福大」,如來在此地讚歎大威光,「善哉福德」,他的福德大!他心量大,他心量確確實實是大乘法裡頭常說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不是口頭上說的。我們今天一切法會疏文裡頭都會講這兩句話,那是口裡頭說的,心跟口不相應;口裡頭說大話,心量很小,所以不能成就。

  世間人,每逢苦難的時候,自自然然就生起求援之心,求別人援助,這是自然現象。但是人家肯不肯援助?難!早年我親近章嘉大師,大師就把這個道理告訴我。我那個時候生活非常困難,知道佛法好,我想,因為我在台灣是一個人,自己照顧自己,沒有後顧之憂。我是在家學佛好?還是出家學佛好?從事於哪一個行業好?那時候我很年輕,二十六歲。我向章嘉大師請教,他告訴我:還是出家好。我想想也有道理。

  但是出家,到哪裡去出家?他就跟我講:真誠發心,自然有感應。他說:你不要去找法師給你剃度。出家沒有法師剃度怎麼出家?他說:你要去找這個法師給你剃度,那個法師不肯給你剃度,你會不會覺得很難過?那是當然。你想到那個道場出家,那個道場不接受你。他講的話都是真的。我說那怎麼辦?求佛菩薩,求感應,他教我的。這一招很管用。我也並不是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磕頭禱告:我要出家,佛菩薩給我找一個師父,找個道場。不是這樣的,這樣你的心就不清淨。認真努力學習,只要有這個意念,跟佛菩薩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。

  我們曉得出家是大事因緣,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。出家也不可以沒有善根福德因緣,所以要修善根、修福德。善根、福德有那麼一點點了,因緣,這個佛菩薩加持。所以我學佛到第七年,這因緣成熟了。那個時候,我在台中學講經,小部經典我學了十三部,這個經典分量都很少的。你們知道我第一部學的經是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彌陀經》都是很短的。我在台中一年三個月,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。

  也許同學你們還會記得,我以前跟你們講的。我在台中十年,只學了五部經,為什麼會有十三部?五部經是我主修的,其他老師教別的同學,我旁聽的。我們統統都要旁聽,聽了之後,還要批評,這是我們學習的方法。我們學生批評之後,老師最後做總講評。我的記憶力好,理解力也很強,老師教別的同學,我在旁邊聽,我一聽就會。所以我在那個地方,連我自己所修的,跟旁聽的,這十三部經差不多是一個月學一部,我都能講得頭頭是道。這出家因緣成熟了,真的佛菩薩替我安排的,安排得非常好。這一出家,請白聖法師做我們寺廟裡面的方丈,圓山臨濟禪寺。

  白老法師在十普寺辦了一個三藏學院,聽說我在台中學講經,還能夠講個十三部,他就叫我到他佛學院裡面去教書、去上課。佛學院三年畢業,那個時候,在佛學院上課的出家人有四個人,白聖法師自己一個,明本法師,淨心法師,我一個,四個出家人,好像還有兩三個居士。我的課一個星期兩堂課,兩次,一次兩個小時,是一個星期四個小時。我在那裡把在台中學的,就在那個地方表演,一個學期教一部經,學生三年畢業了,我教六部經,我學的十三部經,才用一半。

  我很感慨,我們的學生,三年畢業出來的時候,一部經都不會講,真的學了一些佛學常識。這個時候,我才完全明瞭,李老師這是古時候教學的方法,我們一般講私塾教學的方法,有效!這我們親身經驗,我們一個月學一部,這一部就能上台講。他三年學了二十多種,二、三十種,一部都不能講。中國古聖先賢傳下來的那個方法,你要說它不科學,說它比不上現在,這個話說錯了。兩下一相比的時候,中國古時候這個方法比現在殊勝太多了。所以我以後我就不教佛學院了,佛學院來請我去教,我也不教。什麼原因?我覺得到佛學院去教課,真叫誤人子弟,對不起學生。

  前些年,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,培訓班同學們很深的感觸。我們培訓班,三個月、四個月,他們的學習報告我看過,他們在新加坡受三、四個月這種訓練,超過過去在佛學院裡頭念的四年。他們講這個話我懂,我很清楚,佛學院四年學很多科目,跟一般學校一樣,精神時間不能集中,他是散漫的,一天要學好幾門課。我們培訓班雖然只有三、四個月,我們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把你的精神時間統統集中,專搞一門,這一門的效果非常殊勝。學生能上台、能講,三個月學一部經,他就真能夠出來表演。

  所以無論世法佛法,學習還是古人那個方法有道理,他們使用了兩、三千年,他不改變,要不是有效果,怎麼能夠用這麼久?非常可惜,中國在最近一百年,迷信西方的文化,西洋文化,科學技術,把中國傳統捨棄了。所以今天中國人遭這個劫難,不是沒有原因。古聖先賢,不單是佛菩薩,世間這些大聖大賢,他們修身養性,成就自己的道德學問也不是為自己。為什麼?為社會、為眾生,依舊是「愍念一切眾生海」。當然心量不像經上講的這麼大,這個地方的一切是遍法界虛空界。古聖先賢他們的念頭,他們的發心,那個境界是國家民族世界大同。

  那個時候講世界大同,還講不到現在講的全球,還講不到。是我們自己這個國家,以這個國家為中心,我們這個國家四周圍的鄰國,那個時候世界,觀念上只有這麼大。這是由於交通閉塞,非常不方便。你看旅遊,我們看看中國的古籍,喜歡旅遊的,範圍五湖四海。這個四海就是中國的沿海,渤海、黃海、東海、南海。五湖,洞庭、鄱陽、太湖、巢湖,這就是中國這麼個小範圍,那就很了不起了,這個人很有見識了。心量也不是為個人,也不是為自己的一家,確確實實,他那個心量包含的是國家民族以及周邊的這些鄰國。為這個修身,成就自己的德行、學問、技術、能力,為社會服務。發的這個願心,所以他們在世法有成就。

  學佛,特別是中國大乘佛法,心量拓開,知道有大千世界。那個時候講,我們居住這個世界,南贍部洲,這是一個單位世界裡面的一部分。這一個小世界,像這樣的小世界,一千個小世界,稱為一個小千世界,在佛經上有小千、中千、大千。有這個概念了,知道這個世界很大,可是真正發大心的人依然不多。佛經上這樣講,從來沒有人證明過,所以我們現在學佛,比古人是幸運多了,現在科學技術幫了很大的忙。我們知道浩瀚宇宙沒有邊際,跟佛經上講的相應。所以我們要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,沒有覺悟的眾生都是有苦難的。要發無上菩提心,跟大威光一樣,這是我們的典型,是我們的榜樣。再看第二首:

  【汝為一切苦眾生。起大悲心令解脫。當作群迷所依怙。是名菩薩方便行。】

  佛教導威光菩薩,實際上是教導我們。我們雖然沒有參與當時這個法會,但是在今天我們看到當時法會的記錄,這個經典就是記錄,現在人講的報告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報告,我們看到了,我們要直下承當。我們能不能愍念一切眾生?能不能一切都為苦難眾生?學佛、學菩薩,不能沒有這個心。所以有一些同學,我常遇到,甚至於痛哭流涕,告訴我他煩惱習氣很重,沒有能力改,想改改不掉。這是什麼道理?心量不夠大!一切為自己,自自然然會起僥倖的心,常常原諒自己,他不原諒別人,常常饒恕自己,所以他的業障習氣改不過來。

  如果念頭一轉,為苦難眾生,我要不改過來,這一切眾生就要受苦受難。我早一天改過來,他們早一天離開苦難,我遲一天改過來,他就多受一天苦難。如果你常常存這個心,你看你要不要改過?斷惡修善不為自己,為眾生。你的心就不一樣,慈悲心生起來了,願心生起來了。

  我自己沒有德行,我發心為一切眾生來服務,幫助他,人家不相信我,對我懷疑,不接受我為他服務,這是人之常情。別人要接受你的幫助,你要有相當長時間很好的表現,讓人家看到,你確實沒有私心,確實沒有瞋恚、沒有貪心,人家就歡喜你了,就接受你了。真正把十善業做好了,不要說做到百分之百,你能夠做到百分之五十,你是真的幹,永遠在幹。三年五載,別人看出來了,你是個好人,你這個人可以信賴。你對他的幫助,他歡喜接受,你教導他的,他會依教奉行。

  我們今天教別人,為什麼這麼困難?德行不夠。縱然自己德行修成了,那還要有一段時間的表演。換句話說,要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落實在自己工作裡面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讓大家看看你是真的?還是假的?佛法、世法都講時節因緣,時節因緣沒成熟,勉強去做,古人講的欲速則不達。不但不能快速成就,反而把成就的時間延後了。所以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急著要把這個事情做成功,是做不成功的,產生反效果。

  我常常講的一句話就是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。不相信聖賢教誨,不相信佛菩薩的經論,自以為聰明,自作主張,胡作妄為,把好事變成惡事;本來是會成就的,往往這個事情可能因為你的做法不恰當,破壞了,不能成就了。你是很熱心,是想快速成就這樁好事情,你沒有智慧,你沒有善巧方便,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,把這樁好事破壞了。這一樁事情,對苦難眾生是有利益的,你把它破壞了,不是說我無心,我好心想成就,雖然沒有罪,你有過失。

  如何避免這個過失?沒有別的,學。不學怎麼行?中國諺語裡頭常說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。在佛法裡面,從初發心到等覺,學習沒有中斷,教化沒有中斷,永遠是學不厭,教不倦,天天在學,沒有畢業的。我們要想避免一切過失,這不學怎麼行?

  看到眾生苦,慈悲心生起來。慈,是我們想方法讓他得樂;悲,是想方法幫助他離苦。我們知道,諸佛菩薩最有智慧的、最有福報的、最有能力的。仔細觀察,他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?他用教學。苦眾生,佛菩薩為什麼不送一筆財富給他,讓他生活過得舒舒服服的,不要再過那麼苦難的生活了,我們凡夫總是這麼想。我們凡夫只曉得現前,不知道前因後果,佛菩薩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這個眾生,現在在受苦受難的眾生,前世沒有造善業,你要給他福報,他受不了。

  佛經上常講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。佛菩薩做事情,幫助眾生,決定不違背因果,所以他的事情做得圓滿。佛菩薩苦口婆心教你懺悔,教你修善因,你才能得善果。你命裡頭沒有財富,是你前生沒有修財布施,這一生如果佛菩薩給你一大筆財富,你不但不能享福,你災難就來了,你會更苦。為什麼?你沒有那個命,承受不了。這個道理世間人不懂。所以佛菩薩的方法好,教你修因,教你懺悔,教你改過,這樣慢慢讓你覺悟。你自己這樣做法,真的,你把你的命改過來了,了不起的智慧,真實的善巧方便。只要肯聽佛的話,肯接受佛的教誨,依教奉行,沒有不離苦得樂的。

  諸佛菩薩是我們一切眾生的依靠,我們得皈依佛菩薩,佛菩薩在哪裡?現在來講就是經典,經典裡面的教誨是我們的皈依處。我們一定要信受奉行。我們自己修,這是『菩薩方便行』。我們把自己所學習的經驗告訴別人,提供給別人做參考,勉勵別人,我們一起來修,都是叫做菩薩方便行,這是善巧方便。

  你肯修,你肯定得利益,利益大小不一樣,完全看你的因心(你因地的心),跟你的行為,心善,行善,一切利益眾生,一切幫助苦難,你的果報就很殊勝。殊勝的果報現前,不能有貪心,不可以自己享用,自己可以改善一點,不能夠過分。過分,你又在哪裡累積罪業了。應當怎麼樣?最好是保持自己清苦的生活。所有一切福報,都給一切眾生共享,這個人是菩薩。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都保持日中一食,每天出門去托缽,保持這個生活方式,除了人家供養房舍之外,他自己肯定是樹下一宿,一生不改變。在中國祖師大德當中,到晚年德行成就,信徒很多、供養很多,他老人家的生活也是永遠保持不變。我們要記在心裡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第三首:

  【若有菩薩能堅固。修諸勝行無厭怠。最勝最上無礙解。如是妙智彼當得。】

  這一首偈,是佛不但是為大威光,為所有一切的學人,普遍的在授記。希望我們讀了也能夠直下承當。學經教的同學們,都希望自己趕快開智慧,我們也很清楚,唯有真實智慧,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疑難雜症。不但利益自己,確實能夠利益一切苦難眾生。從小的方面來說,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學習經教,展開課本,我們理解很有限。聽說經本字字句句都含有無量義,這我們只聽說,但是我們自己展開經卷,能看得出的義趣是非常非常有限,甚至於完全看不懂。原因在哪裡?

  佛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出了,就是前面這兩句,『若有菩薩能堅固』,這個接著下面這一句,用堅固的信心,堅固的願心,堅固的落實,淨土宗講的信願行三個原則,在淨宗講,這往生的三資糧,三個重要條件。實在講,世出世間一切法,要想得到圓滿的成就,還是這三個條件。你要能夠有這堅固的三個條件,問題就解決了。『修諸勝行』。『無厭怠』就是精進的意思,不疲不厭,怠就是疲倦的意思,「無厭怠」就是不疲不厭。哪一種行是最殊勝的?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由此可知,所謂「殊勝行」,只要你能用堅固的信願行,你去修,那一個行門就是最殊勝的行門,並不專指哪一門。專指哪一門那就不平等了,怎麼可以說法門平等?這個道理要懂得。

  我們今天在許多法門裡面選擇的是淨土法門,依照經教的教誨來學習,經教裡面教我們要做的,一定要做到,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能違犯,這就叫修行。修行是以經教為標準,不是以我們自己成見、想像、煩惱、習氣,這個不能做標準。要以這些做標準,你所造的是三途惡業;惡行,那不是勝行,勝行一定是以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標準。

  修淨業的,你要知道從哪裡修起?淨宗法門裡面世尊跟我們講得很好,從淨業三福學起。許許多多修淨宗念佛人到最後不能往生,他怪佛菩薩所說的不靈,殊不知他自己錯了。他自己聽經太少,知道的事情不多,把修行的基礎給疏忽了。這個淨業三福三條,不僅是淨宗法門,所有一切大小乘的法門統統在裡頭,所謂是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。淨業三福三條:第一條人天福報,你要想得人天福報,基礎在第一條,你有這個根基,你確實得人天福報。第二條二乘福報,第三條大乘菩薩福報。這怎麼能疏忽?最低限度要把第一條做到,這個是標準。我對父母的孝養疏忽了,趕緊回頭;我對於老師奉事疏忽了,從今天起改過自新。

  對老師的奉事,最重要的依教奉行。我們的老師是誰?釋迦牟尼佛,阿彌陀佛,你看我們稱他為本師。釋迦牟尼佛的教誨,阿彌陀佛的教誨,都在《無量壽經》中。我們每天讀誦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在接受這兩尊佛陀的教誨,要把它記住,要把它落實。我們有沒有去做?如果沒有去做,那你是違反了奉事師長。歷代祖師大德的註解,那是幫助我們信解,等於學校裡面老師一樣,這是助教,我們要依靠他。對於這個經典意思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個要靠這些助教,佛經裡面稱為善友、善知識,稱為和尚,稱為阿闍梨,不能離開他們。他們幫助我們堅固信解,堅固行願,都是屬於奉事師長這一條裡面。

  另外,佛教給我們要培養慈悲心,決定不能殺生,決定不能夠做傷害一切眾生的事情。這些統統落實在十善業道,修十善業。用十善業來修正我們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的標準。起心動念決定不能有貪瞋痴,一定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痴;言語決定是不妄語,不兩舌,不綺語,不惡口;這身體一切的造作,決定是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。這叫「修諸勝行」。然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,這是殊勝行。

  不能懈怠,不可以懶惰,永遠不疲不厭,那普賢菩薩。他為什麼不疲不厭?他在這個裡面得到法味了,這個法味無比殊勝。我們今天為什麼會厭倦?我們學習裡頭,沒有得到法味。這個沒有得法味跟得法味,我們也有個比喻,得法味的人,好比吃了這個東西,他消化了,營養完全吸收了,身體強壯,容光煥發;沒有得到法味,這個東西他雖然吃了,沒有消化,養分完全沒有吸收,他就排泄掉了。就好比病人,他的腸胃沒有能力吸收養分,這個人病,病得很嚴重,食而無味。

  你看孔老夫子在《論語》裡面講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他怎麼會疲厭?他把他所學的統統落實在生活上。「時習之」就是時時刻刻落實在生活上,快樂!學了馬上就管用,就用上了,身心喜悅,所以他不會疲倦,他不會討厭,愈學愈歡喜,樂此不疲,真快樂,法味嘗到了。佛法裡面深一層的入三昧了,我們念佛人,他得念佛三昧了。學《無量壽經》得無量壽三昧了,那就不一樣了。

  你要怎麼樣才能得三昧?記住,堅固的信願行。你的法味是什麼?最勝,最殊勝、最上的無礙解,你學《無量壽經》,你對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的真實義體會到了。我常常說,這古人講的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。《無量壽》的義趣要是得到了,《華嚴經》就通了,這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全都通了,你沒有一樣不通。那就是『最勝最上無礙解』。這個解一定要有行,沒有行你那個解不踏實,你的解沒有通過實驗。現在的科學家講的一切都有實證,實驗來證明,你沒有通過實驗;換句話說,你那個解,上面還打問號在裡頭。實驗是什麼?在生活上,你把你所學的統統用在生活上,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的解通過實驗證實,這是正解,沒錯誤。

  我在講《無量壽經》跟大家報告過,如果你真的能夠把《無量壽經》上的教誨,百分之百的都能做到,你能夠百分之百的理解,百分之百的落實,你念佛只要一念就行。真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臨終一聲佛號,你上上品往生。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九十,還有百分之十還做不到,上品中生。這個九品你逐漸逐漸往下降,下下品往生,你也要做到兩成。《無量壽經》的教訓,你至少要做到兩成,你才能下下品往生;做到三成,下品中生;做到四成,下品上生;能做到一半,中品下生。我用這個角度來看九品往生的因行。

  所以末後這一句佛陀給我們授記,『如是妙智彼當得』。這個「彼」就是你能有堅固的信願行來學習,你一定成就。這個「妙智」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會現前。再看第四首,這第一段的最後一首:

  【福德光者福幢者。福德處者福海者。普賢菩薩所有願。是汝大光能趣入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,這個第四首有智光,就是末後這一句『是汝大光能趣入』。趣入哪裡?趣入福德、福幢、福海。福跟智離不開的,我們中國諺語裡頭有所謂的「福至心靈」。說這個人福報現前了,他忽然聰明了,從前看他傻頭傻腦的,福報一來這個人聰明,福至心靈。那個聰明是智慧,所以福當中有慧,慧當中有福。但是福要有德,他才有智慧,福要沒有德,就沒有智慧。沒有德的福我們中國人通常講福氣,某人福氣很好,福氣它不是福德,所以他沒有智慧;福德裡面那一定有智慧。

  他這個前面兩句講四樁事情,『福德光者』,真實智慧,才能夠修殊勝的福德。由此可知,人不學怎麼行?不親近善知識怎麼行?我跟同學們說過,我是一個最沒有福報的人,我的物質生活,四十歲以後才好轉了一些。四十歲以前,從前一些法師朋友知道,因為他們看到,都以憐憫心來看我,很可憐,是真的。但是我自己並不覺得,年輕還有體力,再苦能忍受得過。同時跟著老師學教,精神生活很豐富,物質生活非常貧苦。

 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,那個時候承蒙甘老太太,甘貴穗的母親,她照顧我。我跟她認識是在埔里茅蓬,她皈依懺雲法師,到埔里來看懺雲法師,我們這樣認識的。她照顧我十年,她的照顧方法,她是找十五個朋友,十五個人當中有她自己一個,每一個人一個月拿十塊錢,由她來收集,每一個月幫助我一百五十塊錢的生活費用,我就靠這個度過十年。這個數目也是李老師規定的,所以這個我們過得很心安,這些護法一點困難都沒有,沒有加重她的壓力,一個月十塊錢,這個是輕而易舉的。

  李老師告訴我,因為那個時候我已經出家了,再回到台中,李老師說:你一個月要超過一百五十塊錢,你就不是出家人了。我一個月的生活費用,吃飯,生活費用,我在那時候吃一餐,這一餐要三塊錢;換句話說,吃飯一個月就要花九十塊錢,另外六十塊錢這是零用。我比不上李老師,李老師一個月吃飯,他也吃一餐,他一餐兩塊錢,一個月六十塊錢,我怎麼樣沒辦法跟他比,他吃得少,我比他吃得多。所以很多人講:法師,你在修苦行,一天吃一餐。我說我哪裡是修苦行,我是被逼的,沒有辦法,我吃不起兩頓。如果我要有錢,我一天可以吃五頓,沒有這個福報,這個自己要曉得。但是一餐吃得很舒服,真的省事,這是跟李老師學的。李老師一生日中一食,而且吃得那麼簡單,吃得那麼少,這是心地清淨,我比不上他。

  我從生活上真正體會到,人這個體能消耗,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,真正說是工作,無論你是勞心還是勞力,消耗能量都不多。這是我們在台中親眼看到李老師,李老師這個勞心、勞力工作量,至少是一般人的五倍。他每天那麼多事情,那麼忙碌,可是一點點的飲食補充,他就足夠了。我這個體驗曾經向老師報告過,老師點頭:對的,沒錯。

  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日中一食,他的工作量也很大,每一天跟大家講經說法八個小時,還要應付一些信徒,接待信徒。信徒來的時候都要請教,不可以不接待,佛非常慈悲。所以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我們在經典上看到,阿羅漢一個星期吃一餐,辟支佛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,托缽一次就是吃一餐。為什麼?心地更清淨。就好像真正省油的車一樣,它一個星期加一次油夠了,半個月加一次油夠了。那個凡夫很麻煩,真的是耗油的車,一天要加三次,不加三次他就不能動了。這是我在台中那麼多年,體會到的這麼一個事實真相。所以著重在修清淨心,清淨心工作沒有妨礙,甚至於應酬也沒妨礙,只要在一切人事物裡面不染著。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就行了。這個就是積功累德,就是在修福德,這福德裡頭有智慧。

  『福幢』,幢是高顯,你的福德很大很高,產生影響的效果了,不要宣傳,人家自然看見。世間賢人君子,對於自己表彰自己,都感覺得這很可恥的一樁事情,人怎麼可以這樣做?別人為你宣揚,你也要看看,他所宣揚的有沒有過分?有過分的要阻止,要勸告他,不可以。寧可以少一點,不能過分。我們只有三分德行,人家給我們宣揚,最好是宣揚一分、兩分,不能超過!要宣揚你五分、六分太過分了。過分就變成虛偽,那有過失。如果這個裡面帶著還有欺騙眾生的,那這裡頭就有罪業了,那就稱不上「福幢」。這是有德、有慧,福幢高顯。這個福幢就是自己的形象。福慧都是修成的,天天要修,天天要幹。從哪裡?前面那首偈子裡,「修勝行無厭怠」。

  『福德處者福德海』,這是說你的福德有成就了,就像大威光菩薩。菩薩所在之處,這是「福德處」,中國看風水的先生常說「福地福人居,福人居福地」。這個人有福德,他住在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就有福德。大福德之人,曾經有人告訴我,心行不善的人,見到大福德的人,他那個不善的心行,暫時他就伏住了,他不會以不善的心行來對這個福德的人,有這麼大的力量。這個話我們可以相信。那是什麼道理?你的善心善行,足以能夠降伏對方這個惡念惡行,你超過他,把他蓋住了,所以他雖有,他見到你,在你面前不會起惡念,不會有惡的行為。外國人講磁場,你的磁場殊勝超過他,自自然然降伏他。這種惡人,如果常常跟善人在一起,久而久之,他的惡慢慢就衰退了,他的善就逐漸逐漸增長了,轉惡為善,所以親近善知識重要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雖然沒有福報,但是我有一個長處,喜歡親近善知識。我年輕的時候,因為自己太苦了,一個人在外面流浪,沒有依靠,沒有人照顧,前途不堪設想,一定要靠自己努力。娛樂的場所裡面找不到我,為什麼?我沒有能力到那些場所去,我也沒有時間,我的時間去拜訪善知識。那個時候(不是佛家的術語),就是要親近好老師,希望多學一點,因為自己失學很痛苦,只有利用星期假日,去訪問那些名教授。

  因為我好學,這些教授都很喜歡我,不但他們教我,他們認識的一些好教授,他都寫信給我介紹。所以我在沒有學佛之前,我是二十二歲到台灣的,那幾年當中,我二十六歲學佛,我認識大概有十七、八個名教授。我跟他們認識都是寫信,慕名,然後他來接見,就這麼就認識了。只要是星期假日有時間,我就先用電話聯絡拜訪他們,這是我常去的地方。另外常去的,圖書館、書店,這我常去的地方,其他地方都不去。

  雖然是失學,工作了,我的學習沒有中斷,所以我的同事,我的長官,常常笑我書呆子。你看放假的時候,人家都去玩去了,他不去玩。我跟他說:我不是不喜歡玩,玩不起,沒有本錢。我的環境跟大家不一樣,如果今天我要不拼命努力學習,我將來怎麼辦?這是逼迫我不能不學。我跟他們講,等我學成了之後,我也會玩。這話也兌現了,以後真的我差不多是將近五十歲到國外去弘法,到處去遊玩了,這是他們都親眼看見的。到那個時候,逐漸像現在大家都退休了,跟我相比差得就太遠了。那個時候我跟他們比,我比他們不如,差很遠。現在倒過來的時候,他比我,他差很遠。都是這一生認真努力學出來的。

  很幸運的就是遇到一些好老師。好老師要你真正發心肯學,尊重老師,對老師不能懷疑,老老實實的依教奉行。我有疑難,我找誰來解決?請教老師。我那麼多年,諸位知道,我對老師沒有一分錢的供養,沒有錢,只是尊敬。老師知道,教我這個學生義務的。到我有了能力之後,我對老師有報答,我不忘老師的恩德。老師的兒女,我都看作親兄弟一樣,他有困難,我有義務照顧,人不可以忘恩負義。中國人常講,人與人之間要有恩、有德、有情、有義,這是做人基本的態度,基本的一個德行。

  所以這個「福德處」意思就很廣,「福德海」更廣。「福德海」只有法身菩薩才能稱,就是他的智慧福德影響太大了。我們今天這個修養道德,說老實話,你能夠影響你居住這一個地區,這一個鄉鎮就不錯了,能影響一個城市,這大德!更大的能影響這一個地區,影響這一個國家。在今天影響一個世界,勉強可以稱福海,這個世界是小海。大威光菩薩他的「福海」是遍法界虛空界,他的「福德處」也是遍法界虛空界。

  後面這兩句『普賢菩薩所有願,是汝大光能趣入』。普賢菩薩的願是究竟圓滿的大願。你看禮敬,禮敬諸佛,諸佛,所指的十方三世,這個三世現在佛、過去佛、未來佛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」。佛在哪裡?無有一法不是佛。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。我們在大經裡面讀到的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,一切因果,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」。這一段經文就能夠解釋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

  說佛,那就是講的心,這個心是靈明覺知,虛空法界是心變現的,唯心所現。那哪個不是佛?所以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。普賢的「禮敬」,圓滿周遍,沒有一個眾生他不敬,沒有一法他不敬,乃至微塵毛端,他的敬意決定沒有兩樣。所以他那個誠敬遍虛空法界。他的稱讚,他的供養,乃至於迴向,所有的願,那個所有願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全經所說的,無一不周遍虛空法界。誰能入?

  「是汝大光能趣入」,這個汝是大威光菩薩。佛陀在這裡稱讚,只有你大威光,你的大智就是圓滿的大智,文殊普賢的智慧,你能入。能入普賢的境界,他就是普賢菩薩。這個普賢菩薩是當位的普賢菩薩,不是位前。當位是等覺,十地以前叫位前。我們今天也學普賢行願,我們也算是普賢菩薩,我們是幼稚園的普賢菩薩。他這個普賢菩薩是博士班的普賢菩薩,馬上要畢業了。所以這個菩薩的福稱海,「福海」,這個福海是無量無邊。這意思就是說他的智慧福德的影響,他的影響面是遍法界虛空界;他的影響的時間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無不周遍。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末後兩句話說,「菩提心圓,當成妙智」。這兩句話把這個佛對威光讚歎義趣統統說出來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