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八0卷)  2003/3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980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偈頌的第九首:

  【如汝所見十方中。一切剎海極嚴淨。汝剎嚴淨亦如是。無邊願者所當得。】

  這首偈是佛為威光菩薩授記,你將來成佛,所證得的果相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,「示其果相,得同諸佛」。經文好懂,『如汝所見十方中,一切剎海極嚴淨』,莊嚴清淨到極處。這兩句話裡面含義無限的深廣,不是這個境界的人,沒有法子想像,真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大威光菩薩,我們在前面看到了,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他都見到,他都契入,所以佛說這個話,一說他就明瞭。將來你的剎土,你成佛,你的佛國土,莊嚴清淨就像諸佛剎土一樣。

  我們知道,大威光成佛了,就是本經所說的毘盧遮那如來。他的剎土就是我們前面讀到過的華藏世界,這是一個大世界。釋迦、彌陀、藥師如來都是毘盧遮那的化身,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「千百億化身」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則現佛身而為說法;應以菩薩身得度者,那就現菩薩身而為說法。就像《普門品》裡面講的三十二應,確實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三十二應是把無量無邊的形象,歸納為三十二大類。大威光菩薩所證得。

  偈頌最後一句讚歎他,『無邊願者所當得』,這一句我們要特別留意,我們要像威光菩薩一樣,真正發無量無邊的大願。這個「無邊願」是什麼願?跟諸位說就是「四弘誓願」。四弘誓願這個四條,每一願都沒有邊際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沒有邊際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也沒有邊際。所以斷煩惱不是短時間的,很長很長的時間慢慢去斷,你要真有心去斷才行,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用什麼方法?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,方法、門道,無量法門,方法門道也是無量無邊。這無量無邊方法裡面,實實在在世尊跟我們講,最方便的、最簡單的、最容易的、最穩當的、最快速的、成就最高的,無過於念阿彌陀佛。這些話真實不虛。

  念從心起,心裡一個念頭冒出來了,你不要管它這個念頭是善是惡,是好是壞,是邪是正,統統不要去理會,立刻你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。最怕的,念頭起來之後,它繼續生長,這個麻煩了。古大德講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你要是不覺,這個念就念念相續。諸位要曉得,第一個念頭起來是無明,還沒有造業,第二、第三個念頭接著起來就造業了。這個就是第一個念頭起了相續相了,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就跟著起來了,這造業了。

  覺悟的人,頭一個念頭起來,立刻覺察了,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,就把這一念轉變成阿彌陀佛,要轉得快!這個方法真的八萬四千法門裡頭確實是很殊勝。殊勝在哪裡?它容易、簡單、穩當、快速,這個就是它的方便。大勢至菩薩講得好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這個「見佛」就跟前面所說的,「悉見無量無邊佛,汝以妙解皆能見」。見佛,就入佛境界了,就成佛了。

  一般人,就是念佛的人,也不知道這個法門殊勝,只是聽人家講講,實際上,殊勝在什麼地方,自己說不出來。因此願心、信心不堅固,聽別人幾句閒話,他就動搖了,他就疑惑了,這是了解得不夠深透;了解得深,了解得透就不會了,你的信心、願心才會堅固。所以「無邊願者所當得」。

  我們那個四弘誓願要真實不是假的。斷煩惱你怎麼個斷法?你今天有沒有斷?天天要斷。怎麼個斷法?天天要發現自己煩惱,要發現自己的毛病習氣,把它改掉就是斷。凡夫初學,你看看明朝末年,明末清初,連祖師大德都挺認真在做斷煩惱的工作,他們怎麼做?用功過格。你們現在讀《了凡四訓》知道,了凡先生用功過格這個方法來斷煩惱,來改過。蓮池大師也用功過格,我們淨土中的祖師。

  蕅益大師學蓮池,那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,他仰慕蓮池大師,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;就像儒家孟子對孔子一樣,孟子學孔子。但是孔子已經不在世了,他讀孔子的著作,有疑問則問孔子的學生,向他們請教,他的成就超過孔子所有的學生。蕅益大師學蓮池學得很像,確確實實蕅益大師的成就也超過了老師,世間跟出世間兩個最好的榜樣。

  所以我們如果在這一世當中遇不到真善知識,學古人,以古大德做老師。你要依他做老師,你就認真跟他學,他的著作天天念,老老實實念。念了之後學,念懂一句學一句,念懂兩句學兩句,天天認真努力學習,至少要學十年。這跟老師至少要跟十年,你自己的根才扎穩;你沒有十年,你沒有根,你不會有成就。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麼一個時代,濁惡到極處這個時代,十年是最少最少的,你把根扎下去,五根五力,它慢慢才會開花結果。所以要斷煩惱,要學法門。再看下面第十首:

  【今此道場眾會海。聞汝願已生欣樂。皆入普賢廣大乘。發心迴向趣菩提。】

  末後兩首是讚歎大威光菩薩,現前就能夠自行化他,「讚其現能利他,住普賢行」。所以自己要不能成就,怎麼能夠幫助別人。必須要知道,自行就是化他,自己不肯真正依教修行,化他談不上。你說你講一點東西給別人聽聽,那是化他嗎?自己都沒搞懂,你怎麼能講得出來?講了大半天,別人沒聽懂,不但沒聽懂,常常把你的意思曲解了。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,不但是我們今天末世,古時候有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有。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談何容易?

  你不入佛的境界,你怎麼懂得佛的真實義?幾個人入佛境界?法身菩薩入佛境界。這常說的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也破了一品了,至少破一品,你才真正能體會到少分如來真實義,少分。十住菩薩少分,要到十行、十迴向才算是多分,十地那是名副其實的多分。我們今天曉得,我們為什麼一分都不能契入?見思煩惱沒斷。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,還有這個念頭,這是你的念頭沒斷;還有這種行為,你的業沒斷。你看看惑沒有斷,業沒有斷,你就知道你的果報就不斷。果報現前,這就可怕了,那個時候後悔莫及,不能不知道。

  佛在此地讚歎『今此道場眾會海』。這個道場,如來道場。除了大威光帶他的眷屬臣民來拜佛之外,佛道場周邊菩薩聲聞不知道有多少?所以「眾會海」。這個眾是團體,一個團體、一個團體、一個團體,就像我們在這個經前面所看到的許許多多團體。

  『聞汝願已生欣樂』,聽到威光菩薩發的大願,讚歎!替他慶幸,有這樣一個大心的,發這麼大心的菩薩,他將來的成就不可思議。他是『皆入普賢廣大乘』,威光菩薩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點點滴滴都跟普賢行願相應。換句話說,就是普賢行願。普賢行願就是威光菩薩。普賢行願的特色,廣大、甚深沒有邊際,禮敬如是,稱讚供養,懺悔業障,常隨佛學,恆順眾生,沒有一樣不如是。這是一個普賢大行,百分之百圓滿的成就。

  大威光現在這個地位是什麼菩薩?普賢菩薩。跟諸位說,當位的普賢菩薩,你們看看對不對?偈頌最後一句,第十一首最後一句,「普賢菩薩一切行」,當位的普賢菩薩。所以大經裡面講「菩薩不修普賢行,不能圓成佛道」。你要想圓滿證得無上菩提,修什麼法門?普賢法門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普賢法門,極樂世界;你看看《無量壽經》頭一句話,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。學大乘,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可不能不知道,要真幹,要認真努力。再看下面一首:

  【無邊國土一一中。悉入修行經劫海。以諸願力能圓滿。普賢菩薩一切行。】

  這個句子是連起來的,第一句講的是空間,第二句講的是時間。空間,無量無邊剎土一一處,那個『中』就是處,一一處。時間,『經劫海』。我們曉得,當位普賢,前面我們讀過,他有能力入微塵裡面的法界虛空界。一一微塵裡面有法界虛空界,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微塵裡頭又有微塵,那個微塵裡頭也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。

  前面我們在經上讀過,這個世界重重無盡,誰能入?普賢菩薩能入。大威光今天是當位的普賢,所以他這個才叫做圓修圓證。這個一般菩薩沒有辦法入微塵裡面的世界,遍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你都去了,你都有能力在那邊供佛、聽經聞法,也能為人演說;微塵裡頭的剎土你不知道。你只能在一個表層,你沒有辦法透過重重無盡的法界。這個道理太深太深了。

  我們的學習知道這些事情,知道這些事實真相,怎麼樣學?得按部就班的學。首先要斷煩惱,要拓開心量,你要記住:小心量沒成就。中國古人常說「量大福大」,你看威光菩薩的量多大?普賢菩薩的量多大?他那個大量從哪裡來的?跟諸位說,心量本來就是這樣。我們的心量為什麼這麼小?我們的心量跟威光菩薩跟普賢菩薩沒有兩樣,本來就是沒有邊際,現在為什麼心量這麼小?心量變小的原因,就是因為你迷失了本性,起了無明煩惱,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東西把你的心量變小了。無量無邊的心量,現在變成小得可憐,連一個人都不能容納,甚至於小到連自己也不能容納,你說你可憐不可憐。

  事實真相要了解,我們的虧,無量劫來吃了分別執著的虧,一直到今天還不肯放下分別執著。這個就是迷而不覺!佛常常講,常常提醒我們,我們讀了、聽了怎麼樣?依舊不覺。世間人常講麻木不仁,我們真的是麻木不仁。尤其是現前的社會,修行決定要靠自己,沒人幫忙。從前有老師會幫助你,同參道友會幫助你,現在沒有了。現在為什麼沒有?現在不敢。

  現在的社會,民主、自由、開放,講人權。父母不能管兒女,兒女們有人權;老師不敢管學生。昨天我還跟格里菲斯大學校長,我們在一起吃飯,他們講到人權。我跟他們講,我說:中國古時候有「親權」,你們有沒有聽說過?我們在座一桌人都不知道。親是父母,親權。在清朝末年,過去,因為我不是學法律,我能夠記得,小時候我知道,法律上有講「親權處分」。就是你做父母的,父母沒有不愛兒女的,天下父母心,兒女怎麼壞,在父母心目當中都好。哪一天父母說這個兒子不好,說這個兒子不孝、很壞,父母要告到地方官那個地方去,「我這個兒女不好、不孝,你把他處死刑」,立刻就執行,沒有辯論的。這叫親權處分。

  實在講,這個法律是有好處,古時候很少有不孝父母的。縱然不孝,表面上還是要裝著孝,為什麼?這條法律太厲害了,不可以找律師的,親權處分。這一條法律大概是在民國二十年初廢除的,那個時候我還不到十歲,大概是六、七歲的時候,我知道這樁事情。所以在台中李老師談到親權我知道,他跟我們同學們講,我說我有這個印象。所以父母能管教兒女,能處罰兒女,現在不行。從前老師能處罰學生,能管教學生,學生不敢不聽,受約束了,現在沒有了。所以今天要成就,沒人教你了,你得要靠自己,完全要靠自己自覺自發,不能自覺自發的都不可能有成就。

  這個說起來,我們現在生活的年頭不對,時節因緣不好。所以我是非常羨慕古時候那種社會,父母教兒女,老師教學生。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。所以這個小孩將來長大了,他如果要做不善的事情,昧著良心的事情,他就想到什麼?對不起父母,對不起老師。常常想到父母、老師,不善的事情不敢做。重大惡行,他會想到,我這樣做對不起孔老夫子,對不起我的祖宗,這點善念維繫中國兩千多年來社會安定,國家統一。靠什麼?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靠這個。

  我們看這首偈,這個境界還得了嗎?這是不可思議,無邊國土是包括微塵裡面的世界,重重無盡的世界,普賢能入。在這個裡面「修行經劫海」,無量劫又無量劫,沒有法子計算的。他修的是什麼?『以諸願力能圓滿,普賢菩薩一切行』。「普賢菩薩一切行」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特別「離世間品」,大家都知道,清涼大師把這一部經分成四大段,現在人講四個單元,信、解、行、證。第三個單元「行」,「離世間品」那就是普賢菩薩一切行。

  普賢菩薩一切行說不盡,《華嚴經》上略舉兩千種行門。這一品經也長,一共有五卷,第三個單元。「一切行」的綱領,就是本經最後普賢菩薩所說的十大願,十大願是普賢行的總綱領,展開是無量無邊,一切行。我們初學從哪裡下手?從綱領上下手。學「禮敬諸佛」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要真誠恭敬,這是在我們現在境界裡頭可以學習的。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不可以不真誠,不可以不恭敬。

  「稱讚」,古大德教給我們「隱惡揚善」,這個話什麼?別人不善的絕口不提,別人有善的地方,應當我們加以稱揚。你們想想,如果這個社會,人人都能夠稱揚別人的善,不說別人的不善,這個社會你們好好想想,多和善;和睦善良,世風淳厚。今天社會恰恰相反,你有好的事情絕口不提,你做的惡事,給你加倍的渲染。你有一分不善,他能夠把你說成十分,整個社會彼此都是如此,稱揚自己的善,稱揚別人的不善。所以社會混亂,動盪不安。天災人禍從哪裡來?從這裡來的,我們要曉得。

  「廣修供養」,廣修供養用今天的話來說,為社會大眾服務,沒有條件,盡心盡力。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?在佛門道場裡面,我們也常常看到有不少義工,常常來幫忙,是好事情。他有沒有真正修一點功德,功德很難,修一點福德。福德裡面還夾雜著不善,為什麼?到道場來,看到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都看不順眼,都不合自己的意思,心裡面難過,口裡面怨言,但是他還是為常住服務,所以說他夾雜著很多不善。所以福都不能全,果報裡頭將來還是有福,福裡面有很多氣,福氣。福是有,但是氣是有得受的。什麼原因?因如是,果就可想而知。

  為什麼要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裡頭?這我在講堂常講的,錯誤!別人不善,他的事情與我什麼相干?我何必把它放在我心上,把我的心染污。吃虧不是他是我,這是愚痴沒有智慧。有智慧的人,決定不幹這個傻事。懺悔業障,不但是天天懺悔,真正入普賢境界,念念懺悔,念念離過覺非,那是真懺悔。

  「常隨佛學,隨喜功德,請轉法輪,請佛住世」。對於善知識,有德行、有學問的人尊敬。一般人不認識,善知識住在這一方不得利益,他認識,他代表大眾來啟請,請善知識教化一方,請善知識長住此處。那這個地方,人就有福了。自己以身作則,做一個好樣子給大家看。在中國有最好的典型榜樣,印宗法師對待惠能,最好的榜樣。你仔細去觀察,你去讀《壇經》,印宗把普賢十願表演出來了。你們想想看,禮敬、讚歎、供養,懺悔業障,隨喜功德,請轉法輪,請佛住世,你仔細去觀察,印宗做出來了。

  他做給當時人看,《壇經》裡把它記錄流傳到今天,我們今天讀《壇經》,我們明白,他做給我們看的。你看他怎樣對待善知識,想想我今天是怎樣對待善知識的?所以他有成就,我沒有成就,這裡頭有原因。當然真正根本原因,古人從小受過好教育,從小有人教他;我們現在這一代,沒人教了,跟從前人不能相比。但是要不能改過來,那就沒法子了,我們的學業不能成就。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。再看下面經文,下面經文是大威光遇第四尊佛。請看經文:

  【諸佛子。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。】

  這個地方我們就很熟了,佛都在這個地方示現出世。

  【復有佛出。號名稱普聞蓮華眼幢。】

  這個世界真的是有大福德,大福德的人才能夠感得如來出世。遇第四佛,經文有四段,文分為四,這是第一段「佛出人中」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,「約相目類青蓮」。從相上講佛的眼睛像青蓮花葉。要是就德行上來講?德行,「心無所染」,這是講的德。跟我們講這個名字,「相德高顯,名稱外彰,摧邪眾歸,故曰幢也」。這幾句話都是為我們解釋佛陀名號裡面表法的意思。

  先從『蓮花眼』說起,蓮花眼從相上說,佛的眼睛像蓮花細長。從德行上,蓮花也表德,出污泥而不染。能夠在六道九法界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,教化一切眾生,決不受絲毫的染污。換句話說,心地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一絲毫影響沒有。不但沒有影響,他的德行不斷向上提升。這是顯示出他有大定、大智,所以在九法界裡頭不染污。相好、德高,『名稱』,我們講知名度自自然然就出去了;名稱就是知名度。『普聞』,知名度高。摧邪,佛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,幫助眾生斷煩惱,幫助眾生斷習氣,大眾來皈依。皈依是來到佛所向佛學習,所以末後有『幢』這個字,幢,高顯。這是講佛的德號,含義略略介紹出來了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遇第四佛第二段:

  【是時大威光於此命終。生須彌山上。寂靜寶宮天城中。為大天王。名離垢福德幢。共諸天眾。俱詣佛所。雨寶華雲以為供養。】

  大威光以等覺普賢的地位,他示現的做轉輪王位,菩薩示現為轉輪王位。這個時候轉輪王命終了,福報大,功德殊勝,真的是不斷在示現。底下,他在轉輪王位(這是人間)示現命終,『生須彌山上』。須彌山上是忉利天,忉利天,三十三天,到天上去做天王去了,示現為天王。『寂靜寶宮天城中』,他生到這個地方,這是一個『大天王』。

  『名離垢福德幢』。真正是究竟圓滿的福德。福,稱之為德,什麼是他的德?清淨不染,這是德,這是大德。「幢」,佛經裡面用得最多,高顯,德高明顯。這是介紹,我們曉得威光太子,他生在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福報很大,人的壽命兩小劫,我們前面看到,兩個小劫。所以在他一生當中,他曾經遇到三尊佛,第四尊佛,他是在轉輪王位命終之後生忉利天,在忉利天上也做了天王。這個時候還是同樣在「摩尼華枝輪大林當中」,第四尊佛出現了,在這個地方出現了。他雖然是生到天上,這個地方是他從前居住的地方,非常熟悉,法緣很深,佛又在這裡出世了。

  他從天上下來,來供佛。所以『共諸天眾』,帶了諸天大眾,當然也帶了禮物,『俱詣佛所,雨寶華雲以為供養』,這是天人對於佛的供養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「天王就供」,就是這一段文,也有兩個小段。第一段說明「菩薩行進,報處天宮」,進是進步,進展,果報在天宮。這個城,「即是品初所列之一」,是屬於三十三天。第二段,這就是「共諸天眾」,供佛,「知佛可歸,持華往供」。沒有一樣不是做出樣子給眾生看。讓眾生看到,你看天神都來供養佛,可見得佛的德行之大,感召得天神都來供養,增長大眾對佛的信心,對佛的仰慕,發心向佛學習。助佛,幫助佛教化眾生。

  這個佛法裡不是常說嗎?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如果沒有千佛在那個地方擁護,這尊佛也沒有辦法教化眾生,眾生不認識,不知道。他怎麼會知道你有德行?怎麼會知道你有學問,你有能力?所以一定要有真正內行人來介紹,哪是內行人?諸佛是內行人。所以一尊佛出世,諸佛都來做他的弟子,做他的徒眾,做他的護法,那都不是普通人。諸佛如來好像唱戲一樣,你唱主角,我們大家都給你唱配角,給你跑龍套。在後台,說不定跑龍套還是他的老師,是他的長輩,多得是。因此確確實實不能小看著。

  你看世尊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,他的這些大弟子當中,舍利弗、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,久遠劫已經成佛了,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他來示現做學生。故意裝著什麼都不懂,釋迦牟尼佛來教他,其實教他,是教廣大眾生。他們是來唱這台戲,眾生是觀眾。佛如是,世間大聖人,我們想想孔、孟是不是?也是來演戲的、來表演的。在中國這些聖者、老莊都是,你只要細心觀察,你就了解了。再看第三段,第三段說法:

  【時彼如來。為說廣大方便普門遍照修多羅。】

  這是這個名稱普聞蓮華眼幢如來為大家說的主經,這個經的名字叫『廣大方便普門遍照修多羅』。「修多羅」,這翻成經。

  【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。】

  我們想想,他所講的這部經是不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?跟諸位說,一點都沒錯。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的這部經。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,這第三段講的「說經」,清涼大師說「方便之言,略有三種」,經題裡面講的廣大方便。什麼叫方便?這有三種,這個三種是佛學常識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第一種「無實權施,曲巧方便也」。曲是委曲,巧是巧妙,這是什麼?根本沒有這個事實,但是說這些方法能夠把你引入真實,這才叫方便。清涼大師在這個《鈔》裡面舉了個例子,他說「無實者,如無三乘」。哪來的有三乘佛法?現在我們講三乘、五乘,這根本都是假設的!沒有什麼三乘。他說有三乘,跟你說菩薩乘、緣覺乘、聲聞乘,所以這個是叫權說。「虛指三車,出門不獲」,這是《法華經》上的例子。《法華經》上舉的例子,度小朋友,門外有三個車,有馬車、有鹿車、有羊車。到了門外去了之後,鹿車也沒有,羊車也沒有,有馬車。鹿車、羊車是虛構的,不是真的。希望你們心裡想這個東西,房子裡面起火,叫你們趕快出去,你們也不懂,用這個方法來引誘你,那邊有好玩的東西,出去就好了。這個說的話不見得完全是真實的,這個叫方便,這是第一種方便,目的達到了。

  這第二種方便,說「理本無言,假言而言,大方便也」。這個方便是什麼?就是一切諸佛現身說法。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,為大家講經說法三百餘會,四十九年,方便說。為什麼?理本無言。他所證的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哪裡有一句話說?所以佛在《法華經》上說了幾句話,說「諸法寂滅相,不可以言宣,以方便力故,為五比丘說」。諸法寂滅相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宇宙人生真相能說得出嗎?說不出,不但說不出,你想也想像不到。

  現在科學家天天在探索,說出了許許多多那些道理,那些道理都是在猜測,這種理論跟那種理論不能夠圓融;這個科學家發現的,那個科學家發現的,有一點不太一樣。他能不能找到事實真相?永遠找不到。為什麼?不可以言宣,你天天要用思想,要用言語,找不到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是離言語,離思惟想像。所以說「不可思議」,思就是不能想,議就是不能說。到不可思,不可議,這個事實真相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你要一思就錯了。一思怎麼樣?把真相變成十法界了,變成六道三途。

  所以諸位要曉得,十法界六道三途從哪裡來?從思惟想像來的。所以你用思想,用言說,永遠沒有辦法得到事實真相。那事實真相能不能明瞭?能。離言說、離思惟,事實真相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這就是我們常講:定中境界。你的定功愈深,你所見到的就愈廣,愈透徹。普賢,當位普賢那定功是極深,能入微塵裡面的世界,不可思議!所以,他為九法界眾生,當然這是包括我們六道,為我們示相。

  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,他這個現身、示相,方便。本來沒有身,哪來的身,能現一切身,能隨眾生身而現身。就像日本人研究這個水一樣,能隨一切眾生心,它現不同的結晶,那個不同的結晶就是水的相,就是它的身相。眾生有感它就有應,不同的感就有不同的應,妙不可言。雖然示相,它也沒有思想,他也沒有言說;示相是方便,言說更是方便。

  所以「以方便力故,為五比丘說」,這是佛開始講經說法,為五比丘。以後示現的場面愈來愈大,到最後形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的僧團。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跟諸位說都不是凡夫,都是諸佛菩薩來應化、來示現的,來跟釋迦牟尼佛唱配角的,釋迦牟尼佛唱主角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法,因此佛法不可以執著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不是說得清楚明瞭嗎?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意思就是在此地。

  佛法不可以執著,你不要以為真有,你要是執著了,你錯了。為什麼不可以執著?所謂方便法就是因緣生法。諸佛菩薩示現是因緣生法,諸佛菩薩講經說法也是因緣生法,希望你透過這個方便悟入真實,這是要靠你,完全靠自己。所以佛對一切眾生的幫助加持,只做到「開示」,眾生得利益,要他自己「悟入」,這個「開示悟入」是世尊在《法華經》上講的。

  眾生為什麼不能悟,不能入?你的煩惱習氣沒放下,把你的悟門堵塞了,把你的入處障礙了,所以你沒辦法悟,你也沒辦法入。佛說得這麼清楚,這麼明白,煩惱不能不放下,習氣不能不捨掉。這個東西害得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,我們跟佛緣深,生生世世都接觸到佛法,都不能夠悟入,原因就是我們不肯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不肯放下自私自利,不肯放下貪瞋痴慢。這一生還是不肯放下,這一生跟過去生一樣,依舊不能悟入。

  不能悟入,那就是李老師講的,這個世間一切的苦、災難、果報你要承受。這個東西雖然是假的,夢幻泡影。換句話說,你天天還是要做惡夢,惡夢裡面恐怖的境界,你天天還要感受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個真理,真實的那就是一真法界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不可思議。不可思議就是說,不是說這個不能想,這個不能說,不是這個意思,我們理解力達不到他的境界,一有思議就落到意識裡去了,就不是一真了,一真裡頭沒有思議。

  我們現前非常麻煩,我們什麼也不思,什麼也不議,能不能入一真法界?不能。為什麼?你一切都不想了,你墮在無明裡頭,麻煩大!那個也很不容易,什麼都不想,什麼也不說,真的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了。你將來果報在哪裡?四禪無想天,無想天是個外道天,死了以後還是墮落,還是搞輪迴。為什麼?墮在無明裡頭,你不覺悟。佛菩薩他們入不思議的境界,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他不糊塗,那就對了。樣樣清楚,樣樣明瞭,遍虛空法界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沒有一樣不知道,靈明覺知。這是佛境界,這個境界就對了。如果你什麼都不想,什麼也都不說,什麼都不知道,那是無明,那個不能解決問題。

  所以必須要曉得,禪定,定中有境界,定中不是沒有境界。定中裡面的境界,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大乘菩薩禪定的情形。世間凡夫有四禪八定,他為什麼叫凡夫?四禪八定,定中也有境界,但是這個定中境界,他沒有離分別,沒有離執著,所以是凡夫,他這個定不能開悟。大乘佛法裡面,定,他開悟。為什麼開悟?他定中境界,他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有悟處。你就想想這個分別執著是多麻煩。四禪天人,四空天人,那樣甚深的禪定,悟門、佛境依舊被妄想分別執著給堵塞了。

  修行,緣,真不容易!這個我們世間人,如果說遇到一個神仙,高興得不得了:我今天跟老神仙修行!將來到哪裡?將來生天,出不了三界。跟老神仙修定,將來到哪裡去了?到四禪天,到四空天,出不了輪迴。這是遇緣不同。你要遇到了菩薩,遇到了羅漢,不一樣。遇到羅漢,羅漢能幫助你出六道輪迴;你遇到個菩薩,他能幫助你出十法界。他怎樣幫助你?總的原則,教你看破放下,祕訣在此地。看破是什麼?是明瞭,明瞭事實真相、明瞭道理,叫做看破。明瞭之後,你自然就放下了。放下什麼?放下妄想,放下分別,放下執著。換句話說,你悟門打開了,沒有障礙了。

  你契入佛境界的障礙沒有了,你能悟,你能入。你能悟多少,你能入多少,那就看你放下多少,決定成正比例。你放下的愈多,你悟入的愈多。還要不斷放下,永遠沒有止境的放下。自己以為都放下了,到那個境界曉得,還有一些沒放下。所以凡夫修行成佛,怎麼成的?沒有別的,放下而已。三界之內,能把一切執著放下,六道輪迴就沒有了;能把一切分別放下了,十法界就沒有了;能把一切妄想放下了,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個階位沒有了。然後你就曉得,佛法的設施沒有一法不是方便法,統統是方便法。

  再看第三個方便的意思,「權實無滯」。滯就是障礙的意思,「亦大方便」。後面兩句「事理皆照,方曰普門」,這個兩句是解釋什麼叫普門,前面都是解釋,叫方便。權實無礙,那就是華嚴境界了。清涼常常跟我們講「理事無礙」,權是事,實是理;「性相無礙」,權是相,實是性。你要契入這個境界了,起作用的時候,事事無礙。哪來的障礙?我們初學佛的時候,佛給我們設了很多障礙,什麼障礙?戒律就是的,這個可以做,那個不可以做,這不是處處都有礙嗎?沒錯。因為你沒有辦法離開障礙,所以佛來給你設定,所有一切惡的統統不能做,所有一切善的統統要修。哪一樣不是方便?

  為什麼要給你設這麼多戒律,來教你,約束你,叫你遵守?因為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妄想分別執著都離開了,跟諸位說,戒律沒有了。完全不講了,事事無礙。那個時候,戒律沒有了,那是什麼境界?孔老夫子七十歲以後的境界,隨心所欲不踰矩。真的一切隨心所欲,隨心所欲完全合乎戒律,唯善無惡,就是你的思想、你的見解、你的言語、你的造作只有善沒有惡;只有利益一切眾生,決定沒有傷害一切眾生,不踰矩。

  夫子,佛菩薩再來。我能肯定,但是沒有證據。為什麼?否則的話,一個人修行,從十五歲開始,到七十歲達到這個境界,談何容易,太難了。但是夫子為我們表現的,他完成了。他自己,這《論語》裡頭記載的,「十五歲有志於學,三十而立」,三十歲學成了,等於說畢業了。畢業之後,怎麼樣?畢業之後磨鍊,把你所學的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書本上所學的,老師、善友教導你的,你要做到。他真做,做了十年,四十歲,「四十而不惑」。不惑是什麼?說明他因戒得定。

  這三十歲到四十歲這個十年,他能夠把他所學的統統落實,這就是持戒。十年下來心地清淨,不惑就是什麼?不受外面境界誘惑了;孔老夫子四十歲,不受外境誘惑了,在我們佛法講這是禪定,因戒得定。「五十而知天命」,智慧開了,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知道得不多,能夠攝入少分。我們一般所講的因緣果報,種善因得善果,造惡業必定有惡報。孔子在五十歲的時候,對這些事實真相,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透徹了。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人不會造惡業了。為什麼?他知道造惡業,自己要承受惡果,誰也不能代替,不會幹這個傻事。

  所以我今天還勸我們的同學。從美國寄來的,美國的一些學者專家,研究前世今生輪迴報應的事實,這個報告他們寄了三十冊來,依舊在研究階段。他們做了差不多半個世紀,現在很多人說:肯定輪迴是事實,果報是事實。但是還不能夠普遍為社會大眾所接受,還是當作學術研究。你看外國還在這個階段,但是在中國幾千年,我們完全接受了。

  這樣說起來,外國人比我們落後至少兩千年。在這一門學術上,我們超過外國兩千年。我們相信,深信不疑。所以一生不敢做壞事,縱然被別人坑了,我們也甘心情願的接受,決定沒有瞋恚,決定沒有報復。為什麼?瞋恚報復冤冤相報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彼此都痛苦。何必?吃一點虧算了,來生來世好朋友,彼此兩方面都得利益,這個好。所以中國在這方面比外國人進步至少兩千年。

  所以今天外國人這些研究的東西,我們要幫助他,幫助他宣傳,這個也是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。他的發現,我們在旁邊讚歎,我們當影響眾,我們聽到了,我們相信、我們接受。我們在全世界到處宣揚,讓大家了解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謹言慎行,有助於世界和平,有助於世界大同,這好事!

  「事理皆照」。照是智慧照了、照見,對於理通達明瞭,事清清楚楚,這叫普門。清涼大師《鈔》裡面說得很好,「涉有未始迷空,觀空不遺於事,即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,皆已具足」。這是如來果位上統統都具足,這是大德大能,能夠普度眾生。現在我們看最後一段,這是說這個經,把這個經題意思說出來,我們想想還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「廣大方便普門遍照修多羅」。

  【時天王眾聞此經已。得三昧。名普門歡喜藏。以三昧力。能入一切法實相海。獲是益已。從道場出。還歸本處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就簡單了,雖簡單,交代得還是很清楚。這一段是講「得益還歸」,供佛聞法決定得利益,得利益之後,這就回去。回去什麼?回去依教奉行,這才是真正佛的好學生。我們看清涼的註解,「聞上普門,正受安住」,正是正確,一絲毫沒有偏差,沒有錯誤。受是接受,身心安住在佛陀教誨之中。「法喜無盡,故名曰藏」,叫『歡喜藏』。「由此證達,諸實相海」,這個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由於他得到這個三昧,就是「普門歡喜藏三昧」,他能夠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這個就是『以三昧力,能入一切法實相海』。

  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,後面這幾句話很重要,「此劫之中,十須彌塵數如來」。在這一小劫,這人福報不可思議,一劫裡頭有十個須彌塵數如來出世,但是這個經上跟我們講的多少?經上講四尊,講四尊佛。說「今但云四」,又沒有總結,結會古今,沒有這個經文。「結會古今,見證得益」,這個等等應當有的,統統都沒有,這是什麼?「經來未盡」,就是這一品經不完整,傳到中國來這個本子是個殘缺不全的本子,後面,後面的失掉了,後面應該還有。

  大師在底下有幾句話說,「若結會者」,這個「舍」字是錯的,這個是開會的會,若結會。「應云,爾時威光菩薩者,毘盧遮那是」,他應該要有這個句,這在我們想像當中是肯定的。字幕上這個字把它改一下,這是開會的會,「若結會者」。

  經講到這個地方,所信因果周講完,但是這個後面李長者大師有幾句話說得很好,我們在此地也念一念,讓同學們都知道。我們現在採取這個本子是《疏論纂要》,道霈禪師給我們編的,這是疏跟論重要的地方,我們都能夠看到。《論》裡頭說「來文未足,未有終結之處」,這是非常明顯的。來文從印度傳來的梵文,不足,不足就是有欠缺,有失掉的,不完整。「此品但明引古印今」,引古佛來印證今天毘盧遮那佛出世之法。古佛怎麼樣出世的?怎麼樣教化眾生的?毘盧遮那佛這個出世之法跟古佛一樣的,「古今相襲不異」,沒有兩樣,佛佛道同。「又明所信樂,道高法勝」,這是我們在這一段、這一品經裡面看到,他所信的,他所愛好的,真的是道高法勝。「人壽命長遠」,我們看到真是很羨慕。「福德所居,依正果勝,見佛聞法,所獲利益勝故」。真的是歎為觀止,人的壽命兩小劫,所以這個人生在世間,不僅見一尊佛,總是要見好幾尊佛。你供佛種福,聞法開悟,得益是把自己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。

  我們常常在講席裡頭勸導同修,我們是真正的佛弟子,必須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,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,隨順經教的教誨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認真努力做,好好的學習;佛在經上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不可以想的,我們決定不要明知故犯。這才是真正修行,真正學佛,學得像佛。從相似的佛,學到真正跟佛一樣,那就成佛了。

  今天講到這個地方,是《華嚴經》四分,這是第一個大單元,「舉果勸樂生信分」,清涼大師把經分成四分,這一個大單元到這個地方講圓滿,這個單元可以獨立流通。我們這個經有四個單元,這是一個大段落,將來是一個段落一個段落流通,全經講完了,四個段落就是一部完整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好,謝謝大家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