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九七六卷) 2003/3/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0976
諸位同學,請看經文,大威光菩薩遇第三佛,請看經文:
【諸佛子。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入涅槃已。喜見善慧王。尋亦去世。大威光童子受轉輪王位。】
這一段經文裡面給我們講三樁事情:第一樁是『波羅蜜善眼莊嚴王如來』,他的化緣已盡,就是在這個地區、時間告一個段落,示現入般涅槃;八相成道最後第八相,示現入般涅槃;佛,我們世俗人講,佛過世了。『喜見善慧王』是大威光太子的父親,他的父王也過世了,這個時候也過世了,這是第二樁事情,老王過世。『大威光童子受轉輪王位』,這第三樁事情,大威光繼承他父親的王位,他父親是個轉輪聖王,他接著這個王位。遇第三佛經文比遇第二佛文要短得多,但是也分六個段落,這是第一個段落。我們再看第二段:
【彼摩尼華枝輪大林中。第三如來出現於世。名最勝功德海。】
這是第二段,二段跟我們說明這第三佛。大威光在一生當中,遇到四尊佛,前面兩尊佛是他做太子的時候遇到的,第三尊佛是他做轉輪王遇到的。這是第三尊佛,同樣也是在『摩尼華枝輪大林中』,跟前面兩尊佛一樣,都在一個地方出現,示現成佛。像我們釋迦牟尼佛,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是同樣的意義。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表法的義趣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第三佛的德號『最勝功德海』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「立斯號者,功德海滿,無加過也」,文字不多,交代得很清楚。這一尊如來的德號,顯示功圓果滿,他的功德圓了,所以果報圓滿了,功圓果滿,沒有能夠再超過了。究竟圓滿就沒有辦法再超過了,好像我們夜晚看月亮,十五滿月,不能再超過了。十四的月亮還稍微有一點點欠缺,十五超過它;十五這個月亮,沒有再能超過它的。
如來怎麼樣成道究竟圓滿?沒有別的,功德圓滿。積功累德,我們要會學,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。我們的欠缺太多太多了,一百分的功德,我們連一分都沒有,這個要知道。何以說一分都沒有?我們煩惱裡面有瞋恚心,有嫉妒心。瞋恚、嫉妒,佛在經教裡頭做了個比喻,這是火。你看人在嫉妒、瞋恚的時候,血液上升,臉都是紅的;你看盛怒的時候,真的那個像是火,「火燒功德林」。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戒定慧。心裡不高興,脾氣一發,戒定慧都沒有了。所以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所以福德好修,福德不會被瞋恚火燒掉,功德就沒有辦法了。功德,我們平常講的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,那都是功德。你看,你一生氣、一發火,這十個字沒有了,你得再修!所以要有人問你,你到底修行有多少功德?你得想想,從什麼時候開始沒有發脾氣,如果昨天還發了一場脾氣,你修積的功德只有一天;早晨發了一頓脾氣,那你修行的功德只有幾個小時,很不容易!瞋恚之火,太可怕了。
所以菩薩學習綱領當中,這重要的六個綱領,六波羅蜜最重要的,布施、忍辱這兩條最重要。布施供養是修功德,福德、功德都是靠布施供養去修。忍辱能保持,把你的功德保住;你不能忍,換句話說,隨修隨著燒,修一輩子沒有功德,充其量有一點福德而已。福德裡面帶著瞋恚、帶著傲慢,果報在阿修羅道。阿修羅也不錯,你要曉得你是哪一類的阿修羅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好,阿修羅有四等,最高的天阿修羅,我們平常講六道,只講天阿修羅,其他三個不講;第二等的人阿修羅,第三等的畜生阿修羅,第四等的餓鬼阿修羅,地獄裡頭沒有。所以佛經裡頭也常常講五趣,五趣就是五道,就沒有六道,天阿修羅歸天道,就不再說阿修羅;就是天、人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就是五趣輪迴。所以五道跟六道是一個意思,六道沒有多,五道沒有減少。
所以阿修羅有四等,你是屬於哪一等?通常阿修羅他有福報,他沒有德行,所以他仗恃他的福報,往往造作嚴重的罪業。因此阿修羅大概福報盡了,都是墮地獄。你普通人沒有福報,想做大的惡事,你沒有能力做。你看普通人,你要殺一個人,你要償命。大福德的人,他做了國王,做了大將軍,他殺多少人,他沒有罪。人間是沒有罪,死了以後,他那個罪業就發作了,果報在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真正明白了,我們一定要聽佛陀的教誨,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修忍辱波羅蜜。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好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那個「一切法」不但是包括一切佛法,包括一切世間法。一切世出世間法要想有成就就靠忍耐,你能忍就有成就,你不能忍,什麼成就都沒有,過去生中福報也不行,你不可能有真實成就。那修行就非常非常重要了。你要不忍,不能忍,你就沒有辦法精進,你就沒有辦法得禪定、開智慧,統統都沒有了。你所能做的,只可以做布施、持戒,修一點有漏的福報,太有限了。
我們看到諸佛如來的成就,圓滿的成就。圓滿的成就,一定有圓滿的忍辱波羅蜜。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,他在沒有成佛之前,修菩薩道(我們今天講學佛),學習忍辱波羅蜜,人家稱他為忍辱仙人。其實那是菩薩修忍辱波羅蜜,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,真正沒有一絲毫瞋恚心,沒有一點點瞋恚的念頭,沒有一點報復的念頭,忍辱波羅蜜圓滿。
他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冤枉!他不叫冤枉,他要叫一句冤枉,忍辱波羅蜜就不圓滿了,連這個念頭都沒有。是什麼念頭?歌利王這個善知識來考驗。忍辱仙人是學生,歌利王是老師,來考考學生,你的忍辱究竟到什麼程度。經過最嚴厲的考試,及格了,通過了,他證得究竟的佛果。所以忍辱仙心目當中,歌利王是他的善知識,幫助他提升的。歌利王害死忍辱仙人,有沒有罪過?跟諸位說沒有罪過,不但沒有罪過,他有功德。他把忍辱仙人把他提升,推上去了,使他達到究竟圓滿,給忍辱仙人做最好的增上緣,他的功德。
所以諸位要曉得,世出世間法這個是非沒有決定的標準,完全要看當時事實真相。假如歌利王殺害的不是忍辱仙人,殺害的是他沒有力量來抗拒,怨恨心存在,報復心存在,那歌利王做這個事情,那就是無量的罪業。他所殺害的這個人,心不服,仇恨在,將來來世遇到的時候,冤冤相報,一世一世的報復沒完沒了。這樁事情諸位可以去參考《安士全書‧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你看看前面,文昌帝君敘說他過去生中沒有遇到佛法,不知道這個道理,這報復心很重。生生世世幹什麼事情?都是報仇,報來報去,幾十世沒完沒了。那個報仇不僅僅是殺他一個仇人、一家的仇人,無辜的百姓遭殃。大的報復,發動戰爭。發動戰爭,你想想多少無辜的百姓遭殃?這個帳都要算在你頭上,真的是沒完沒了。
你要遇到一個真正修行人,修行證果的人,你對他這個傷害,過失很小,不在這裡結罪,沒有罪。這是不善的心,做了善的事,把修行人境界提升,他有沒有罪?他還有罪。罪在哪裡?如果他毀謗佛法,破壞真正修行人,讓一般信徒對佛法,對於這個修行人失掉信心,不再跟他學了,他的罪從那個地方結。斷許許多多眾生的法身慧命,這個道理你要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所以一個念頭,一個動作,影響很複雜。這裡頭有善有惡,有功有罪,業因果報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一點都不會錯亂。善因當然得善果,惡因一定感惡報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。我們看諸佛如來,因圓果滿,非常值得我們尊敬嚮往。當然更重要的,我們要知道如何向佛陀學習,這個才重要。再看第三段:
【時大威光轉輪聖王。】
威光菩薩現在已經就轉輪聖王位了。
【見彼如來成佛之相。與其眷屬。及四兵眾。城邑聚落一切人民。並持七寶俱往佛所。以一切香摩尼莊嚴大樓閣。奉上於佛。】
這一段經文,清涼大師註解只有四個字,「威光往供」。第三尊佛出現了,大威光,我們現在可以說他是過來人,他一生當中前面經歷了兩尊佛,這是第三尊佛。見到如來示現成佛,這一尊佛在這個地區、在這個時節,與眾生緣成熟了。所以在這些地方,我們要知道學習。
佛度化眾生也是觀察,與他緣熟,他才能度脫眾生。這個緣熟諸位必須要很清楚的明瞭,這個地方的人見到他生歡喜心,願意聽他教誨。佛對他所說的,他們能信、能解、能行、能證,這叫緣熟了。緣熟,佛一定來,佛不來,緣沒成熟。我為什麼遇不到佛?說老實話,真的你遇到佛了,你對他打很多問號,你不相信,他給你講的你聽不懂,你也不會依教奉行。那佛來了之後,增長你的罪業,佛不幹這個事情。佛出現於世間,對眾生一定是幫助大家離苦得樂,決定不會增長你的罪業,叫你受苦。所以在這個時候他不來,什麼時候你真能接受,真能信解,真能行證,他來了。
從這個地方,他一生遇到四尊佛,可見得一切眾生跟哪個佛有緣,跟哪個佛沒有緣,這都是前生定的。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跟這個佛結了緣,一遇到佛,遇到他就歡喜。跟這個佛前世沒有緣分,他雖然成佛了,他能度別人,他度不了我,我跟他沒緣;別人相信他,我不相信他。這個情形古今中外是太多太多了。我們曉得這個事實,曉得這個道理,應當要學的,與一切眾生結歡喜緣。你結的緣愈多,將來你度的眾生愈多。你要不肯跟眾生結歡喜緣,你將來成佛,是個很清高的佛。為什麼?沒人得度,大家都不希望接近你。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跟其他的佛沒有兩樣,就是沒有緣。
結法緣比什麼都重要,特別是講經弘法的法師。我們過去親近李老師,李老師對我們常常講,要跟眾生結緣。我們那時都是窮學生,初初學教,用什麼結緣?李老師教給我方法,他老人家一個星期講兩次經,一次在慈光圖書館是星期三晚上,一次是在台中靈山寺是下午。他講經,聽眾都很多,我們結緣,在沒有講經之前,因為我們聽經位子是固定的,前面第一排。老師還沒有升座之前,我們跟大家結緣。
怎麼結緣?我們到門口做招待。這些聽眾來了,看哪個地方有空座位,我們帶他坐位,親切招待他,結緣。如果你還有一點小錢,你買一包糖果,一個人一個,結緣。再不然買一包花生米,一個人給兩粒,歡歡喜喜的結緣,方法很多。沒有錢的時候,合掌歡喜,歡迎你來聽經,替你找座位,來送你。舉一個例子。我們在物質生活最困難的時候,也給一切眾生結法緣,所以我們到那個地方去講經,喜歡聽經的人很多。為什麼?從前跟他結的小緣,就這麼回事情。如果你在這個講堂裡面,跟大眾接觸,端起架子,理都不理會人。你不理他,將來他也不理你,你講得再好,你真的開悟了,真的證果了,他不會來聽,他不會來供養你。
佛門裡頭有兩句話說得非常好,「修慧不修福」,不知道修福,不知道跟大家結緣;「羅漢托空缽」,證得阿羅漢果了,出去托缽沒人供養,天天挨餓。另外一個,是「修福不修慧」,也很糟糕,緣很勝,福報很大,沒有智慧;「大象掛瓔珞」,他到哪裡去了?他投胎投大象,國王所飼養的,滿身掛的瓔珞,國王騎在上面,果報不可思議。所以你要想將來你的法緣殊勝,對一切人、一切物,你都有真誠的愛心,照顧他們,為他們服務,你的法緣就殊勝了;盡心盡力去做,你的功德就圓滿了。我們做學生的時代,我的能力,全部能力只能買一包花生米,看到許多聽經的人,我一個人供養他一粒,圓滿的功德。為什麼?我只有這麼大能力,我都盡到了。
今天大威光他是轉輪聖王,這個福報大。太子供養,還不能完全自由,還要得到他父王同意,現在他自己做了國王,這個很自在。你看看,他看到最勝功德海佛示現成佛,『與其眷屬,及四兵眾』,這個「四兵眾」就是我們從前講的御林軍,保護皇宮的這個隊伍。這四種兵他有四類,有象、象兵,有馬,有車,有步兵。這是古時候在那個時代,帶著眷屬,帶著他的衛隊,這非常莊嚴。除這個之外,『城邑聚落一切人民』,城市村莊很多居民,也都跟著國王,在國王隊伍的後面。
『並持七寶,俱往佛所』,這是帶了許多的禮物,去供佛。每個人都盡他自己的心力,去拜佛,帶一點供養。國王的禮物是最大了,這裡說得很清楚,國王供養的禮物,是『一切香摩尼莊嚴大樓閣』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國王供養一個大道場給佛陀,在這邊講經說法教化眾生。轉輪聖王他有這個福報,有這個能力,供養一個道場。『奉上於佛』。再看下面第四段,第四段是六段裡頭最重要的一段。
【時彼如來。於其林中。說菩薩普眼光明行修多羅。】
『菩薩普眼光明』,這個字還是念去聲,動詞,行,『普眼光明行修多羅』。「修多羅」是經,這個經題叫做普眼光明行。
【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。】
前面講的這是佛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,主經、主法門,他的眷屬就是附帶的、附屬的,那太多了。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教化眾生,主經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是主經,其他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祖師大德常常說,都是華嚴眷屬。這尊佛講的是不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?是的。名字不一樣,跟前面我們在第二尊佛裡面所讀到的,他所講的經,我們在經文上看到,「法界體性清淨莊嚴修多羅」。「法界體性清淨莊嚴」,清涼大師講,就是大方廣,法界體性就是大方廣;清淨就是佛;莊嚴就是華嚴。名稱換了,內容完全相同。
這尊佛所講的也不例外。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,註解裡面講這一段「佛為說經」。「時彼如來下」,這個就是指這一段的經文。這段經文說什麼?「佛為說經,見普法故,名為普眼」。諸位想想,普眼是不是大方廣?確實,確實是的。「見普法故」,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見到了,都明瞭了,都通達了。
「以慧為性故曰光明」。慧是靈明覺知,一切法的自性。一切法的本性是什麼?就是戒定慧裡面的慧。在中國經教、祖師大德註疏裡頭,常講的靈知心。那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般若智慧,這個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樣的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,遍虛空法界。一切諸法,唯心所現,就是這個智慧,靈明覺知的智慧所現的。所以它是一切諸法的本體,我們想一切諸法有沒有靈性?有。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一切因果世界微塵」,大的講世界,小的講微塵,「因心成體」,它的本體就是靈知。
所以一切諸法跟一切眾生(有情眾生),確實感應道交;我們心行善,所有一切萬物都善。所以佛在經上常說,菩薩成佛的時候,看大地一切眾生同成佛道。這話是真的是假的?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大地眾生同成佛道,我為什麼沒成佛道?我在菩薩心眼裡面已經成佛道了,我自己沒成佛道,都是事實真相。他那個心,他心是純淨純善,一切萬物在他心目當中,都轉變成純淨純善。就像日本人拿這個水來實驗,純淨純善的人去觀察這個水的結晶,那個結晶是美到極處。換一個人,心地不善、不清淨,他去看的時候,那個水結晶很不好看,很難看。就這麼個道理。
一九八二年,我在香港講經,聖一法師告訴我,他在不久之前,跟幾個道友,也都是出家人,到普陀山去朝山。在梵音洞拜觀音菩薩,求觀音菩薩示現。三個人都在洞門口拜,拜了半個多鐘點,觀音菩薩出現,非常歡喜。離開梵音洞之後,這三個人就問:看到觀音菩薩了?看到了。觀音菩薩像什麼?像莊嚴!聖一法師講,他看到的像,觀音菩薩是金色身,戴毘盧帽,就像地藏菩薩戴的帽子一樣,戴毘盧帽,全身都是金色的,帽子也是金色的,他看到的。另外一個人,問他:你看到是什麼樣子?他看到是白衣大士,不是金色的。第三個,問他:你看到什麼?他看到是個比丘,和尚,出家和尚。你看,三個人同時看觀音菩薩,各人看的不一樣。他所見的觀音菩薩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各人的善根不相同,所以現的相不一樣。同時現的,三個人同時看的,居然各人看的不一樣,都看到了。也有人在那裡拜,拜很久什麼都沒看到。那是什麼?那是心不清淨。不真誠,不清淨,不善,你什麼都看不到。
你們想想,跟這些科學家在顯微鏡裡看水結晶,是不是一個道理。這樣我們才真正肯定、明白,一點都不懷疑了,「相隨心轉」、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宇宙之間,六根所對的一切萬象,確確實實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不是外頭真有,是自己性識變現出來的,自己受用。各人性識不相同,各個人變現的境界受用不一樣。雖然講共同,講共業,共業裡頭還是不共。怎麼曉得?譬如晚上我們看月光,去賞月,那不是一樣的嗎?有人賞月的時候非常歡喜,有人賞月非常悲哀。那什麼原因?共業裡頭還是有差別,只不過我的業跟你的業有相似之處,絕對不是完全一樣的。
這些道理統統在《楞嚴經》上,《楞嚴經》講的同分妄見、別業妄見,就是說明這個道理。是不是有真正共同的?有,只有到成佛,那是真正完全相同,佛佛道同。為什麼?佛的心純淨純善,不夾雜絲毫不善不淨,那個現的相完全相同。等覺菩薩還不行,為什麼?他還有一品無明沒破。那這一品無明,各個也不是完全一樣的。所以等覺菩薩在一起,同分,可以說是非常非常接近,並不是圓滿,不是完全一樣;完全一樣,一定要到成佛的境界。這些理、事你明瞭之後,你就不會有疑惑。
疑是修行人的障礙,因為你有疑,你的所知障破不了。所知障肯定牽涉到煩惱障,這兩種障,它有彼此有關聯的,並不是完全獨立的。煩惱不能斷,我們定慧就不能夠增長,這是一定道理。所以我們從這裡「普眼光明」,下面還有一個「行」。現在時間到了,下一堂我們接著講。
諸位同修,請看威光菩薩遇第三佛,遇第三佛第四段佛為說經。請看經文:
【時彼如來。於其林中。說菩薩普眼光明行修多羅。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。】
這一段非常重要。如來為大威光菩薩大眾說的是什麼經?經題,這是經的總綱領。主經經題叫「普眼光明」,『菩薩普眼光明行』。清涼大師不但在《疏》裡面,跟我們把這個意思說出來,還怕我們不能夠理解,所以他後面還有《鈔》,《鈔》也是清涼大師自己作的。疏是註經的,鈔是註疏的,所以叫疏鈔,鈔就是註解的註解。
我們來看《疏》裡頭說「見普法故,名為普眼,以慧為性故曰光明」。這是解釋什麼叫普眼,什麼叫光明。《鈔》裡頭講得詳細,「見普法故,名為普眼者,此釋經名,而有三義」。第一個「約所見稱普,言普法者,一具一切,一一稱性,同時具足等,斯即十眼之內,一眼之能,經云一切智眼見普門法界故」。清涼這樣跟我們一說,我們就清楚多了。他引經據典,證明他所說的意思跟經義相應。前面這兩句話非常重要,「一具一切,一一稱性,同時具足」,這十二個字比什麼都重要,這十二個字是宇宙萬法的真相。
所以我們講法界虛空界,法界虛空界在哪裡?你看看從前禪宗,禪宗大德考驗學生,這個學生功夫成熟了,明心見性了。測驗測驗你,是不是真的明心見性?隨便出一個題目問你:真性在哪裡?學生絲毫不考慮,真的是隨拈一法,表示一下。老和尚看了,點點頭,這考試通過了。他真正懂得了一具一切,任何一法都圓滿具足一切法。
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前面讀到,一微塵裡面具足遍法界虛空界。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無量無邊諸佛菩薩九界眾生,在哪裡?一微塵。你要想,那一微塵裡頭還有沒有微塵?當然有。一微塵裡面的一微塵,具不具足一切法?同樣具足一切法。重重無盡,無量無邊,這是性德,法爾如是,這個境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。沒人懂!誰能入?前面我們讀過,法身菩薩都不能入。這前面經裡面告訴我們,普賢菩薩能入。我們今天學普賢行,那我們也是普賢菩薩?是的,普賢菩薩,小菩薩不行。什麼樣的普賢菩薩能入?當位普賢,當位是等覺,等覺菩薩能入。十地以前的叫位前菩薩,他不能入這個境界,重重無盡的法界。這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到的。
所以,我們現在曉得這回事情,今天科學的發現,比佛經上講的這個事實真相,還有很大的差距。什麼時候能在一微塵裡面看到世界,看到圓滿的法界虛空界?現在科學看到水裡頭的結晶,這是很粗、很粗的現象;極其微細的,沒法子。可能是每一個結晶體裡面,那個粒子裡面所包含的是法界虛空界,這是我們從《華嚴經》經教裡面來推想,應該是這樣的。你說為什麼原因?一一稱性。
一具一切是現象,一一稱性是原理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相?告訴你一一稱性。《華嚴經》到後面說出來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識都是性,它一一稱性,所以同時具足,它不是有相隔,同時。像聖一法師這三位法師在潮音洞拜觀音菩薩,看到觀音菩薩現身,同時。同時具足一切法相,所以各個人看的不一樣。假如我去看跟聖一法師一樣,聖一法師看到完全是金色身,我也看到金色身。這兩個金色身是不是一樣的?跟你說肯定不一樣。你細心觀察,不會一樣的。
正如同日本的科學家,這麼多年來,在顯微鏡底下觀察水結晶的圖案,他說從來沒有發現兩個圖案是相同的,道理在此地。到什麼時候才看出相同?兩尊佛去看是相同的,佛佛道同。不是在究竟果位上,看不到完全相同;能夠看到相似,不能看到完全。這個道理在此地,這個《鈔》裡頭講的。下面這句話說得好,「斯即十眼之內,一眼之能」,這句話說得好,很不容易。他下面引經作證,「經云,一切智眼見普門法界故」,普門法界,普遍法界,平等法界。十眼之內的一眼,這個一眼是一切智眼。一切智眼,如來果地上證得的。這是普眼三個意思裡頭第一個意思。
再看第二個意思,「況一眼即十眼,融無障礙」。「約能見稱普,如五眼中佛眼,四眼入佛眼,皆名佛眼」。《金剛經》上講佛有五眼,這個常識同學們都知道,肉眼我們都有,我們凡夫都有肉眼;天眼,我們沒有,天人有天眼,阿羅漢有慧眼,菩薩有法眼,到如來有佛眼。如來是五個眼都有,如來是佛眼,那其他的四個眼統統是佛眼;如來的肉眼也是佛眼,天眼也是佛眼,慧眼、法眼都是佛眼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菩薩沒有佛眼,菩薩有法眼,菩薩的肉眼也是法眼,菩薩的慧眼也是法眼,菩薩的天眼也是法眼。阿羅漢的肉眼、天眼都是慧眼。這是第二個解釋。一眼就是十眼。為什麼?圓融,沒有障礙。所以他能見一切法,能見遍虛空法界,能見微塵裡面的法界虛空界,能見重重無盡的法界虛空界。
清涼在這個地方舉例說明,使我們更容易理解,「如四河入海,無復河名,而具河味」。這是個比喻。譬如在中國黃河、長江、閩江、粵江,在陸地上分得很清楚,統統流向大海,流到海裡面去了,就不叫長江水、黃河水,就不叫了,都叫海水了。這是用這個比喻來說,到如來果地上,佛眼所有一切眼都叫佛眼,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統統叫佛眼,不再叫其他的名稱了,用這個比喻來說明。
「金剛經云」,再引經為證,「如來有肉眼不」,這個字不能念不,要念否。「如是世尊,如來有肉眼,乃至如來有佛眼不。如是世尊,如來有佛眼」,這用《金剛經》的文句來做證明。「今十眼亦爾」。《華嚴經》上講十眼,十是代表圓滿。十眼,任何一眼都具足其他的九眼,所以「隨一具十」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我們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。下面還說「而諸教唯佛眼具五,餘四則無」。這是一般教下裡面常說的,佛眼具足五眼,這大家承認,其餘這個四種就好像不具足。
「今因果之人,皆許一眼,即具十眼,不唯後勝具於前劣,若一不具十,則非普眼」。清涼在此地為我們說出,《華嚴》圓教的說法,圓教的看法。我剛才跟大家說的,都是圓教裡頭的講法。阿羅漢、菩薩這是因地的人,如來是果地的人,果地的人,佛眼具其他的,四眼都融入佛眼,都叫佛眼。所以我住在因地裡面,菩薩法眼,菩薩的慧眼也是法眼,天眼也是法眼,肉眼也是法眼,圓教說的。圓教說的是真實圓滿法。《華嚴》一切是用「十」表大圓滿,所以《華嚴經》裡頭獨說十眼。大乘經裡面通常只講五眼,沒有講十眼的。十眼,這個地方《鈔》裡頭也引出來了,我們在此地都能夠讀到。
「言十眼者,離世間品說」。這《華嚴經》第三十八品「離世間品」,裡面說十種眼:第一個是肉眼,第二個是天眼,第三個是慧眼,第四個是法眼,第五個是佛眼。這是一切大乘經上說的。它後面又加了五個,第六個智眼,第七個光明眼,第八個出生死眼,第九個無礙眼,第十個一切智眼。一切智眼,前面說過,這個引經說「一切智眼,見普門法界故」,這都是「離世間品」的經文。這十種眼名稱我們讀過了,顧名思義,我們有一個概念;詳細的講解,等講到「離世間品」這一段經文,一定跟大家細說。這是普眼第二個意思。
這第二個意思裡面,最重要的我們要記住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。就是這裡開頭所說的,「一眼即十眼,融無障礙」。所以在如來果地上,這十眼無論稱哪一個眼,無不是一切智眼,一切智眼是究竟圓滿。唯獨如來果地上證得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是自性裡面的圓滿般若智慧,完全透露出來了,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了。它起作用就叫眼,不起作用,不用的時候叫智,用的時候叫眼,普眼的意思。所以從這些地方來看,我們的智慧太小了,小得不能再小了。也顯示出來,我們愚迷是多麼的嚴重。
十眼是自性本具,一切眾生自性是平等的,一切諸佛如來有,我們每個人都有,一切眾生也都有!為什麼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?世間人講恥辱,還有比這樁事情更恥辱的嗎?沒有了。中國古人說得好,「知恥近乎勇」,人不知恥,沒有前途,沒有出息。知恥的人才知道發憤圖強,勇猛精進。我應當要跟佛看齊,應當跟佛一樣,這才對。怎麼可以說,甘心淪落成個凡夫?甘心做凡夫,還以為不錯,這是真正不知恥。
我有一次在美國德州休斯頓講經,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,他是個大學教授,跟我在一起吃飯。談到我們今天社會的動亂,人性不善。他說:總的來講,就是不知恥。我很同意他的說法,當時我們兩個談得很投機。只要人知恥,知恥就是我們中國人俗話常講「有良心」,社會就有前途,就有救了。人到沒有良心,不知恥,這社會災難無窮,說恢復正常那不是容易事情。當時我們就想到恥是八德之一,我們現在印的《德育課本》,課程就根據八個字排的,孝悌忠信禮義廉恥。人不能不知恥,尤其是讀書人,學佛的人就更不必說了。你要不知恥,你不能夠證果,你決定不能夠勇猛精進,你怎麼會認真學佛菩薩?這個字,關係大!
所以我們商量,我們來提倡,辦一個學社,這個學社的名字就叫知恥學社。非常好!我就請他:你有時間寫一個緣起,知恥學社的緣起。我們大家制定一個知恥學社修學的綱領,在世界各地提倡。但是我離開美國這麼多年了,再沒有聯絡了。這個事情雖然停下來了,但是這個動機非常之好。要重建世界倫理道德,無論是世法、是佛法,真的要從知恥做起,這是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。一個人到不知恥,那是沒法子救了,諸佛菩薩來都幫不上忙。真的是看著他墮落,看著他作惡,醒不過來。所以他這幾句話是非常非常重要。
我們再看《鈔》裡頭講第三個意思,「眼外無法,方真普眼」,這是解釋《疏》裡面這兩句的,「約心境互收,方稱普眼,此上標也」。把一切法,真的都收入眼底,無所不見,無所不明,無所不知,這才真正是普眼。能見是心,所見是境,心境互收,就是心境交融。境在心中,心在境中,這是事實真相。心要不在境中,境何以有靈知?相何以能存在?
古大德還有一個比喻,用金來做比喻,譬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。我們用金做成,現在人講做成金器,首飾。我們有一個同修,也是常常有往來的,他做珠寶,他做假的,假珠寶,這個假珠寶是鍍金的,非常漂亮。我到他的展覽室去參觀,大概有兩萬多不同的品種,他的樣品。去參觀的時候,琳琅滿目,美不勝收,他銷全世界,價錢很便宜,丟掉不心痛,人人都喜歡。實在講,比真的還美、還漂亮。他的生意做得很好。從前館長在的時候,館長一起去參觀,他送館長不少,館長隨自己喜歡的挑了一些,統統都是鍍金的,都是金。金在哪裡?金在器裡頭。器在哪裡?器在金裡頭。金跟器不分家,是一不是二,就跟這個比喻一樣。
一切智,一切智在哪裡?一切智眼,在一切法裡頭。一切智眼就是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一切智眼。心在境中,境在心中,它確實是一體,它不能分的。我們今天講精神跟物質,精神物質你能分得了家嗎?分不了家。精神好比是金,物質好比是器,離開了金,沒有器,離開了器,金也不能獨立生存。
所以一切萬物,佛經上講的「世界微塵因心成體」。世界是大的,微塵是小的,從哪裡來的?心現心變的。心在哪裡?心就在這裡頭。大而世界,小而微塵,統統是心變現的。它不是心是什麼?所以宗門測驗學人,學人真的悟了,隨拈一法,無不是,真的契入了。入了之後,這曉得我們身體每個部分,每個細胞,頭髮、指甲,這是什麼?因心成體,它有靈知。你把頭髮、指甲剪下來,你放在顯微鏡裡面去觀察,你看它有沒有結晶?你看它對於外面境界有沒有反應?我們的心善良,它一定反應非常美的畫面;我們有瞋恨心、嫉妒心、不善的心,它的反應一定是很不好看的。所以不僅僅是水,一切萬事萬物,因心成體。我們從一個實驗,一切都明瞭了。
所以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道理,古時候這些大德們,他們能夠悟入,真的比我們聰明,我們在這一點趕不上他。但是現在有些科學技術,幫助我們悟入,這是那個時候人沒有的;我們很幸運,科技幫助我們開悟。科技幫助開悟,實在講,你自己也有相當功行,然後再得科學這一證明,你就完全通達了。你自己如果沒有相當基礎,科技研究東西擺在你面前,還是不能悟入。
不能悟入最大的障礙,這是我常常講,你的煩惱習氣不能放下。特別是你不能放下你的成見,這是真的嚴重障礙。換句話說,你不能夠虛心學習。心要虛,心要空。空,它就靈;虛,它就覺悟了。每一個人的心、一切眾生心都是靈明覺知,活的不是死的。為什麼靈明覺知沒有了?變成這樣的愚鈍?迷失了真心,迷失了靈明覺知,就變成冥頑不靈,變成迷惑不覺,搞成這個樣子了。這是我們要認真反省,要改過自新。不能改正過來,這是真正的恥辱,不但是對不起佛菩薩,對不起自己,對不起自己的真心,對不起自己的本性。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?
下面「以諸緣發見,即緣名為根」。這一句清涼大師有講解,在《鈔》裡面,這是「別釋所以」。所以是所以然的道理,前面跟你講的當然之事。你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,你的疑惑沒有能拔除。所以大師非常慈悲,再特別跟你解釋所以然的道理。《鈔》裡頭說「如大乘法師,以九緣發識,眼根名眼,餘不名眼」。九緣生識是法相唯識裡面所說的。這個大乘法師,就是指法相唯識這一個學派的他們的主張,他們的看法、說法。說「今則例之」,以這個來做例子。
「眼根能發識,眼根得名眼,空明能發識,亦得同名眼,餘六例然」。這個講法,這是華嚴宗的說法,圓教的說法,就跟前面這個意思一樣。譬如一般大乘經裡面講五眼,五眼最高的、最圓滿的,佛眼。絕對不是說只有佛眼才稱為佛眼,四眼融入佛眼都稱為佛眼。所以在如來果地上,如來的肉眼,我們稱佛眼,天眼也稱佛眼,慧眼、法眼都稱佛眼。「離世間品」講十眼,十眼最後一切智眼,前面九條都入一切智眼,每一個眼都可以稱為一切智眼。這個意思圓了,圓融了,確確實實能破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。
人不能夠圓悟,圓滿的覺悟,障礙在哪裡?障礙就是分別執著。所以經教,學經教為什麼要老師?我自己看《大藏經》,難道不能成就嗎?真的不能。不能的原因在哪裡?因為自己有分別、有執著。佛在經上對這個人是這個講法,對那個人是那個講法,佛無有定法可說。你要是看多了,你妄想起來了,佛說法前後矛盾,怎麼一會說空,一會說有?到底是空還是有?障礙就來了。這個時候就需要好的善知識、好老師來幫助你。
佛說一切法,說法不一樣,對象不相同,肯定是圓融的,肯定是無礙的。你要入圓融,入無礙,你才真正入境界,真正得了普眼。稍稍有一點疑惑,有一點分別執著,你決定得不到。所以大乘法不是一乘法。為什麼要說大乘?有一類大乘根性,你先跟他講圓融,講一即是多,他聽不懂,他沒辦法接受,跟他講大乘,他能接受;你跟他講肉眼不是天眼,天眼不是法眼,他能接受。為什麼?他有分別有執著。
五眼圓融,十眼圓融,真的,圓教根性的人,他才能接受,聽到他不反對,別人不行,所以這種根性的人不容易。唯有這種根性的人,大心凡夫是華嚴教的當機,普通人還是做不到。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九緣發識這個例子也非常之好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下一堂課,再繼續一同來學習清涼大師的開示,就是《鈔》裡面這段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