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一四卷)  2002/2/5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614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東北方法海菩薩偈頌第三首:

  【一一心念中,普觀一切法,安住真如地,了達諸法海。】

  這一首是「讚時無空過」,是我們迫切需要學習的。前面一首是講空間,這首則講時間,時間是『一一心念中』;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講一分一秒都不空過。這裡講的比分秒還要短,是講念頭中,每個念頭都不空過。『普觀一切法』,我們應當要學菩薩,「一切法」就是我們六根所對的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。這個境界有多大?前面一首偈裡面講「一一國土中」,又說「周聞十方剎」,從這裡我們就知道菩薩「善修眾智慧」,空間無限大,時間是無限長,時時處處他都不空過,人家當然會成就。

  清涼大師註解文字不多,說得好,「念念觀法,證真實故」,六根所接觸都用一個「觀」。為什麼?觀裡面就有慧。觀是什麼意思?離妄想分別執著叫「觀」。我們眼見外面的色相,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叫「觀」。功夫也分三個層次,我們開始學習的時候是「觀照」。它不叫「看見」,叫「觀照」,像鏡子一樣照外面的境界,照得很清楚。鏡子有沒有分別?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,古德常常教導我們「用心如鏡」。

  耳聞聲也叫「觀照」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用「觀照」這兩個字。宗門裡面常講的「離心意識參」,它叫「參究」,不叫「研究」。我們世間人講「研究」,研究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。如果說「參究」,這裡頭就不能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有妄想分別執著是研究,不是參究;有妄想分別執著是看見,不能叫觀照。這個名詞術語的意思,我們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佛菩薩跟我們凡夫的差別在哪裡?你總得要知道。佛菩薩就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一切法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。清淨是什麼?沒有染著。哪些是染著?「貪瞋痴慢」是染著,「七情五欲」是染著。這些染著根本的原因就是有「我」,我們常講你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就是佛法裡講的「我執」。你執著這個身是我,於是就起染著了。佛與大菩薩「無我」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無我,誰染著!當然就沒有染著了。「我」都沒有了,誰起貪瞋痴慢,誰起名聞利養,誰貪圖五欲六塵,都是個「我」!

  佛菩薩為什麼沒有「我」?佛菩薩知道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裡頭確確實實沒有我。那這個東西是什麼?這個身體是什麼?佛菩薩告訴我們,這個身不是我,身是「我所」。什麼叫「我所」?「我所」後面加個字你就懂了,是「我所有」,不是「我」,是「我所有的」。譬如這個衣服,我穿的這件衣服,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,這個好懂。衣服決定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。身體也不是我,是我所有的,我們凡夫的身。菩薩的身、佛的身,佛菩薩清楚明白,所以他不執著這個身,身是我所有。

  我們凡夫如果明白清楚衣服是我所有的,他也就不執著了,衣服髒了換一件,很容易!凡夫迷惑顛倒,他把「我所有的」當作「我」,堅固的執著;就好像小孩,一、兩歲的小孩,他執著他的衣服,非常喜歡身上的衣服,要把這件衣服脫下來換一件,他就大哭大鬧,就像這個情形一樣。我們曉得這小孩愚痴,殊不知道我們今天跟這個小孩一樣的愚痴。

  佛菩薩明瞭,所以佛菩薩捨身受生,就像換衣服一樣,歡歡喜喜,一點都沒有在意,非常正常!我們換這個身體痛苦不堪,這是生死大事,追究根源是因為不曉得事實真相,叫迷惑顛倒。哪一天你真的看破了,佛法的術語叫「了生死」,了是明瞭,明瞭生死究竟是一樁什麼事情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然後問你有沒有生死?沒有生死。世間人講的「有生死」是錯覺、是個錯誤的觀念,實實在在說,諸佛菩薩沒有生死,我們凡夫哪個有生死!都沒有。

  我們跟諸佛菩薩差別在哪裡?就在迷、悟的差別,而實際上的事相決定沒有兩樣。但是迷、悟的受用可大不同,覺悟的人受用快樂、大自在,沒有苦,真的是離苦得樂;迷惑的人有苦。苦從哪裡來?苦是迷了的時候自作自受,沒人給你苦受,是自己迷惑顛倒,不了解事實真相。所以我們要學佛菩薩「照見」,在開頭就講初步要學「觀照」,觀照用智慧,不用心意識。

  我們初學想過佛菩薩的生活,實在講想過真正的人生幸福美滿的生活,是從觀念上做起,不是在外頭環境上做,環境上做不出來的。記住佛在經典上常常教導我們「心轉境界」,不是「境界轉心」;境界轉心是凡夫,心轉境界是佛菩薩。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轉境界,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,這個叫真正學佛。

  觀照功夫深了就叫「照住」,照住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得三昧,或者我們講的得禪定。照住的時候,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。外面境界不管它怎麼變換,你在境界裡頭如如不動,你不會被它轉。你不被它轉,它就被你轉,這是一定的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你就入如來境界了,你能轉境界,而不為境界所轉。境界再往上提升一層就「照見」。《般若心經》,「觀自在菩薩」,觀就得自在,這個觀照、照住、照見得自在了,得大自在,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到「照見」的時候,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所以一般性宗、禪宗裡面講功夫有這三個階段。

  我們念佛也有三個階段,念佛功夫真正得力,我們常講「功夫成片」,這個境界就是性宗裡面講的「觀照」。所以你不用「觀照」,你的功夫就不會得力,你常常受環境的干擾,沒有辦法離開環境。離開不是捨棄環境,不是的,是心裡頭不執著了,不必要離開。為什麼不需要離開?因為所有的環境都不是真實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要離開它幹什麼!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善緣也好、惡緣也好,總而言之,都是夢幻泡影,「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所以諸佛菩薩在阿鼻地獄度眾生,他一樣很自在、很快樂,決不受環境干擾。不論天堂、地獄,佛菩薩在那邊是「平等住」。

  這個「平等住」,就是此地講的『安住真如地』,他得平等住。他知道這個境界是夢幻泡影,在這個境界裡面福慧雙修。迷的人在這裡頭造業受報,苦不堪言;覺悟的人在這個境界裡頭福慧雙修,不礙事。這個不礙事是不障礙他雙修福慧,這多自在!所以他修行的時間不空過。順境、善緣,他不生歡喜心。諸位要記住,這個歡喜是世間人那種歡喜心。他生的是什麼?法喜充滿。我們經上講「常生歡喜心」,那個歡喜是法喜充滿。世間人的歡喜是外面的刺激,親朋好友,你喜歡的人來了,喜歡的事現前了,歡喜。佛菩薩不著這個相。佛菩薩的歡喜是從哪裡來的?煩惱天天輕,智慧天天長,他的歡喜從這兒來的。天天覺悟;不是天天,這裡是「一一心念中」,念念覺悟,他怎麼不歡喜!叫法喜充滿。逆境惡緣,他還是法喜充滿,決定沒有憂悲苦惱,他沒有!所以佛法我們不能不學,這就是學佛法最高的享受。

  我跟方先生學哲學,方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就是這麼說的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是被他這句話引入佛門。為什麼?我非常羨慕最高的享受,這個太難得了。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真正能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一生就沒有空過,這一生就沒有白來。所以聽到這個訊息生歡喜心就想學,希望我這一生也能夠得到。這些年來,境界愈來愈殊勝,日子愈過愈歡喜,對老師感恩戴德之心,真的是與日俱增,要不是老師這句話的接引,我們哪裡懂得佛法!

  年輕的時候,看看佛教充滿了迷信,怎麼也不肯進佛門,進佛門都感覺到很不好意思:我怎麼會到這兒來?這是由於不了解佛教真正的內容,產生了嚴重的誤會。這個世間,像我當時對佛教有誤會的人多的是;正因為這個原因,我才講了一個專題叫《認識佛教》,希望把這個誤會解除。佛法無比殊勝的利益在我們面前,我們要是不知道修學,你說多可惜!一生沒有機會遇到,那就難講,也不必說了;遇到而不認識、空過,這才真正叫可惜!所以希望遇到了,你要真正的認識它、了解它,無比殊勝的利益你才能嘗到。這裡頭真正的好處,不是一個人能夠想像得到的,佛經常用「不可思議」,這句話是真話,是諸佛菩薩的真實語。怎麼樣才能知道?必須親證,你要不親證,你決定不能知道。

  那要怎樣才能親證?清涼大師在這部經裡面教我們修行要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首先你要對它建立信心,信心不容易!如何建立信心?一定要親近善知識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佛教導我們修學,第一個條件是「親近明師」,真正有修有證、有德有學的老師,你對這個老師要能信得過,這個老師說話你才會聽,你不會懷疑。如果對這個老師沒有信心,老師再高明,老師是佛都沒有用處。為什麼?你不相信他。

  所以,誰是我的善知識?我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、最佩服的人、最尊重的人,他說的話我一絲毫不懷疑,百分之百我會去奉行,這個人就是我的善知識。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,我的善知識未必是你的善知識,你的善知識也不是我的善知識,善知識的標準是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。一旦遇到了,那個善知識一定會誠心誠意的教導你。為什麼?這個在佛法裡面講是緣分,古人講你們師徒是緣分。

  這個緣分,古人常講「可遇不可求」。學生要親近一個好老師要緣分。沒有緣到哪裡去找!老師想要得一個好的學生,那是真的一點不假。為什麼?傳法就跟世間人的傳宗接代是一樣的。世間人總希望自己有好兒女能夠繼承家業,這是一生當中最大的希望。做學問的人、修道的人,一生當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有好的學生能夠傳法。這個學生不容易遇到,有許多高僧大德一生當中一個都沒有遇到,他的法就斷掉了。

  為了彌補,有一個方法,就是著書。沒有學生就著書,希望把他自己的修證,藉著文字流傳給後人,也許後人讀到他的書會開悟。這個是有的,不是沒有,利用這個方法來彌補。現在比古時候方便多了,現在我們藉著科技的工具,我們用錄相、錄音來做彌補。現在在外國講究遠程教學,利用衛星電視、利用網際網路來教學,學生不在面前,他可以依照你的網址同時來收聽。所以眼前你沒有傳法的學生,可能有傳法的學生在螢光幕前面。

  什麼人能得法?剛才講的,對這個善知識真誠仰慕,聽善知識教誨,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,這個人就是得法的弟子。不是這樣的學生,人數再多都沒有用,他不能承傳,不能續佛慧命,不能光大聖教,那有什麼用!所以傳法的人真的是可遇不可求。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個傳法的材料,以現在的話來講,有沒有條件來傳法。這個條件是什麼?做學生之道。如果你真正是一個好學生,老師一定把法傳給你。好學生的標準是《弟子規》,弟子就是學生,規是規矩。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《弟子規》是做學生必須具備的條件,就這個意思。真正具足做學生的條件,哪個老師不歡喜!

  條件眾多,最重要的是真誠,就是李老師傳給我的「至誠感通」,沒有誠意不行。每個人都覺得「我真誠、我對人誠心誠意」,他不懂那個「誠」字的定義是什麼。前清曾國藩先生對「誠」的解釋,解釋得很好,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舉這個例子。他讀書的書房,他給書房起個名字叫「求闕齋」。這個人跟別人不一樣,別人都求圓滿,他不求圓滿,他求欠缺,他的書房叫「求闕齋」,很有意思、很有味道。《書經》裡面說「滿招損,謙受益」,他是個讀書人,懂得一切圓滿不如有一點欠缺來得好。求闕齋讀書筆記裡,他對於「誠」下了個定義,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,這個定義好!

  什麼叫誠?你有妄想,心就不誠,你有分別、有執著,哪裡來的誠意!由此可知,「誠」這個字的意思,是妄想分別執著不生叫做「誠」。你的心原本是真誠,這個話是真的,一切眾生他的真心、他的本性就叫真誠。自從起了無明,就是你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真誠失掉了,沒有誠意了,誠意變成妄想。所以佛家講「菩提心」,菩提心的體是什麼?「至誠心」。李老師跟我講的至誠就感通,只要心做到至誠,你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通了。「不誠無物」,這話都是古人講的,不誠就什麼都不是。這個字的定義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,永遠保持你的真誠心,對老師真誠、對佛菩薩真誠、對一切眾生真誠、對冤家對頭都真誠,一味真誠,你就具備傳法的條件了。你要遇到真善知識,老師不會捨棄你。

  我跟同學們說得很多,我這一生真正是多災多難,年輕的時候失學,我很喜歡讀書,家境清寒沒有能力讀書。十四歲就離開學校,自己要找工作謀生,要賺一點錢過日子。我十四歲開始很想念書,沒有機會,但是好學的心永遠沒有放棄。到台灣,還是在工作之餘想方法求學,我們在公家機關做事,每天八小時上班,我就想辦法利用星期假日。

  到哪裡去學?星期假日學校也放假,我就找那些教授,找那個學校的好老師。我要求他們在星期假日能給我一點時間,我親近他們,向他們學習。怎麼找法呢?寫信。打聽,到處打聽好老師,再打聽他家住在哪裡,給他寫信,我們的信寫得很懇切。我有個想法,如果我是一個好老師,有這麼一個失學的年輕人,寫了這一封誠誠懇懇的信來求我教導他,我一定會教他。我就是從這麼一個觀念,我有這個膽量給許許多多教授寫信,差不多都有回信來,在星期天約我見面。

  我那個時候初到台灣,兩年當中大概認識十七、八位名教授,我就用這個方法,很靈、很管用。然後在這些教授裡面,我再來選擇,我想學的是什麼東西、專攻什麼東西。這些教授都有專長,多聽聽他們談話,增長許許多多的見識,長學問、長見識。最後我想來想去哲學重要,一心想學哲學,方先生在哲學界裡頭最負盛名,跟他見了面,不錯!確確實實是心目當中仰慕的人,決定專心學哲學。他也非常熱心肯教,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,在他家裡小客廳開課。

  方先生上課沒有教科書,沒有講義,什麼都沒有。只是他講我們聽,聽了以後再有疑問提出來,他老人家為我解答;有的時候我沒有問題,他提出問題來問我,這個教學法。以後我接觸方老師的一些學生,台大的學生、輔仁大學博士班的學生,才知道方老師上課跟家裡頭上課是一樣的。他老人家上課從來沒有書本的、沒有講義,海闊天空。所以學生講他上課是天馬行空,沒有邊際的。確實是如此。所以《弟子規》非常重要。

  在佛法裡面,你是不是能夠接受大法的承傳,佛門講「法器」。佛法的承傳跟世法承傳的標準又不相同,除了誠意之外,還要有悟性,這一條最重要。李老師常講要有個非常靈活的頭腦,他常常比喻,他說學佛人的頭腦是八面玲瓏的水晶球,透明的。如果是四方木頭頭腦轉不動的,這個人沒有法子學。這個人有沒有成就?如果他有善根有福德,他能成就,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念到底,他能成就,他能往生,真的!諦閑法師的徒弟鍋漏匠、修無法師這一類的,都是屬於這種人;他雖然沒有慧、沒有悟性,但他有福、他有定力、他老實。老師怎麼教他,他完全百分之百的信受奉行,他也不會受外面閒言閒語所動搖,他尊重老師,聽老師的。所以「尊師重道」是第一個條件,這是說你能不能成就。但是傳法一定要慧解,要智慧,所謂是「一聞千悟」。不能一聞千悟,至少要「聞一知十」,才有能力傳法;沒有悟性,傳法不容易。

  所以這一句偈「時無空過」,我們不能不學,光陰一去不再來,一定要抓住。人生學法的光陰最為可貴,只有契入境界,才曉得這樁事情重要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法海菩薩讚頌第四首:

  【一一佛身中,億劫不思議,修習波羅蜜,及嚴淨國土。】

  這一首偈是讚歎這些菩薩們「能入勝處」,勝是最殊勝,他們能入。「諸佛身中,修淨國故」,清涼註解得很簡單,把這一首的義趣很清楚的為我們指示出來。我們在經文當中,還要把前一偈略微做一個結束。

  前面雖然說得很多,都是說我們現前境界當中怎樣來學習。經文裡面,「普觀一切法,安住真如地,了達諸法海」,這個開示好!我們現前的社會環境不是順境,是逆境,這點我相信每個同學都很清楚、都很明瞭。因此更要認真學佛菩薩,唯有認真學佛菩薩,我們才能夠安安穩穩度過劫難。頭一條就是要「看破世界」,用什麼方法看破?用「觀照、照住、照見」,只要我們有觀照的功夫,這是最底層的功夫,「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」,我們就有把握了;往生有把握,往生不難,我們的心就安了。

  現在我們這個身還住在這個世界,把這個世界當作旅館來住,必須要知道這個世界一切所有,與我不相干。就像我們住旅館一樣,旅館裡面一切所有的,我們都能放下。為什麼?住個一兩天就走了。這個事實不能不清楚,我們在這個世間連這個身體都帶不去,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什麼時候放下?現在就要放下。千萬不要等著,等我將來往生的時候才放下,遲了,來不及,會有障礙的。而且你什麼時候放下,你什麼時候得自在;你什麼時候放下,你什麼時候開智慧。

  不但世法要放下,佛法也要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佛法也要放下,智慧才能開。佛法放不下,天天在那裡鑽研,請你上台講經,講一個小時要準備十個小時,累死了還講不好。什麼原因?智慧不開。為什麼不開?放不下。佛法要學,不能執著,得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好老師教、而且督導。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,我跟他十年,他教我。我剛剛跟他,他就教我專心聽他講經,不要記筆記,不要找這些參考資料。我能聽他的,我能接受。在從前我是看不少參考資料,而且聽經的時候寫筆記;接受他這個指導之後,我把這個習慣改過來了,專心聽。

  他教我的方法是上等的「聽教理」,教我專心聽,明白教理。好處在哪裡?理通了之後,所有一切境界你都通了,這個方法好!你要寫筆記,要找參考資料,你的心不專,你能夠聽到、能記住的是言語,理不通。你很認真、很用心去學習,你學一部經,頂多你會講這部經,另外一部經不通,理沒搞清楚。把你的精神專注在教理上,上上乘。

  萬一我們沒有這個天分,沒有這個能力,他老人家說不得已而求其次,「聽教義」。教義有什麼好處?教義雖然不能完全貫通,不能像理完全貫通,能夠貫通一部分;換句話說,與這部經同類的能貫通。譬如我們聽《無量壽經》,至少淨宗的經論你能夠貫通。這都是孔老夫子所謂的「舉一隅而以三隅反」,我們平常講「聞一知十」,這樣的學生老師喜歡教,好教!很容易他就學成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過去那個習慣是不懂這個道理,學一樣只知道一樣,不能學一樣知道十樣;要是能夠從教理上下手,那一通一切貫通。

  說老實話,我還沒有這個能力,所以我跟李老師學,專注在教義上。自己清楚不是上上根人,沒有辦法一聞千悟,我們只能夠做到聞一知十。老師教導這條路,他要不這樣教我,我如果不認真跟他學習,大乘佛法這條路不容易走。專注,真正把意思聽懂了,明納在心,這是今天講的「領受」,受是受持,不知不覺、自自然然,你的思想、觀念就改變了。教化的「化」有了,接受這個教學果然變化氣質,儒家講變化氣質,我們佛法講變化心理,你的心理產生變化了;心理變化了,行為當然就變化了。所以才能在一切法裡面(這個一切法前面說過,不管是善緣惡緣、順境逆境都無所謂了),在這裡面學到「安住真如地,了達諸法海」,從一法明瞭通達一切法,我們不能不學這個本事;學這個本事自己有大受用,得大自在,得真正離苦得樂,學佛的好處在此地。

  接著底下這一首偈,第四首講的『一一佛身中』,注意「佛身」,『億劫不思議,修習波羅蜜,及嚴淨國土』,清涼大師給我們指點的「能入勝處」,勝是最殊勝之處,你契入了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,你學佛學得很像佛。偈子裡頭講得很清楚,「一一佛身中」,「一一」是雙關語,意思很深很廣。第一個意思,「一一」是講一切諸佛,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,每尊佛的身中,我們都要向他學習。

  「億劫不思議」,這句話是講時間,諸佛如來從初發心到成佛,無量劫!成佛之後並沒有休息,成佛之後示現學佛,那是教化眾生的。教化眾生必須要給眾生做榜樣、做模範,所以要做出像初發心的人怎麼樣修學,做出這個樣子來表演給大家看。就好像我們念戲劇學校,在學校裡學習的時候,成就自己,學習怎麼樣表演。畢業之後怎麼樣?上舞台,天天表演給別人看。沒有畢業之前,那是完全「自受用」,畢業之後是「他受用」,自他不二。你才曉得,一切諸佛如來學習沒中斷。不是說成佛,畢業了,畢業就沒事了;不是,畢業了事更多。畢業之後要到十方世界,哪裡有感就哪裡有應,一切時、一切處,無時無處不現身。現什麼樣的身?無量無邊身。

  「一一佛身中」的第二個意思,每一尊佛都是一切時、一切處現無量無邊身。表演什麼?「修習波羅蜜」,修是修行,習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落實、實習。波羅蜜是什麼意思?是印度梵語,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是究竟圓滿,樣樣都究竟圓滿,沒有一樣不是究竟圓滿的。諸佛菩薩真的叫「萬德萬能」,沒有一樣他不會的,世出世間一切法,哪一樣佛菩薩不會!不會,那他的智慧能力不圓滿,還有欠缺,他還要好好學。樣樣圓滿,沒有不會的,所以才能夠普度眾生。

  「普度」用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,我樣樣都會,我什麼都能做,服務才圓滿、才周到。有一條不會,不行,那你不圓滿。你才曉得這句話把整個生活的狀況、菩薩工作的狀況顯示出來。要知道一切諸佛的示現,能夠示現各行各業,不是只有講經說法,那你就搞錯了。因為講經說法是無量行業當中的一個行業,他是什麼都示現的。我們在這部經末後五十三參看到,你看看那些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無論在哪個行業裡頭,都是頂尖的人物。所以佛菩薩不是專家,他是通家,大通家,沒有一樣他不通達。

  他為什麼能夠作大通家?就是他生生世世在學習。你看看佛給我們做示範,菩薩成佛,示現成佛,特別還用一百劫的時間,這一百劫時間可長了,專門修福。這是說什麼?大概菩薩生生世世修行,偏重在智慧,福報也注意、也修,沒有刻意專修;也就是說以慧為主,以福為助,福跟慧不平等。到你要示現成佛的時候,必須福跟慧要平等,福裡頭欠缺的那些要刻意去修,一百劫修福報,彌補過去修行之不足。為什麼?沒有福不能幫助眾生。

  為眾生服務頭一個要有福報。我們在經上讀到,佛的身相,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」,那是福相,那是福報。每個相好都有不同的業因,修善因才能得善果。我們的相貌、體質有缺陷,不圓滿、不健康,福不足。佛家常講「百福莊嚴」,那個「百」不是數目字,是表法的,代表圓滿,一切福都要修,你是圓滿的福報。我們讚佛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個「二」就是智慧圓滿、福報圓滿,不是天生的,是修來的。

  再看看世出世間的聖人,沒有一個不是多才多藝的。我們在《論語》裡面看到孔老夫子的日常生活,家裡頭瑣瑣碎碎事情,孔老夫子都會做,從小學成的習慣。孔老夫子不是生在貴族家庭,不是富貴家庭,也是清寒的家庭,所以從小「多能鄙事」,一般家裡佣人做的事情,他統統都會做。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明理,真正愛護自己的子女,那個愛護不是溺愛,是嚴格的管教,所以後代代代都有賢人。這是真正明理的好父母,他真正把父母的責任做到了。

  父母對兒女跟國君對全國人民是一樣的,他有三個責任,「君、親、師」。父母對待兒女如果只做到「親」,「君」跟「師」兩個字沒有做到,那他的責任只盡到三分之一,還有三分之二他沒做到,大錯特錯!你是他的父母親,當然你有義務、有責任養你的兒女,養你做到了。你有沒有教他?養了沒教他,「師」這個字你沒有做到。你有沒有帶他?帶他就是你做帶頭,你做出榜樣給他看,這是領導、君的意思。這個「君」就是我們今天講做帶頭人。什麼叫帶頭人?做最好的榜樣給他看,引導他。用現在的話講,是家裡面的最高的領導,你把這個家領導到哪個方向。現在大家不讀聖賢書了,所以說「父不父、子不子,君不君、臣不臣」,地位是得到了,義務沒盡到。對待兒女很好,但沒有教,這怎麼行!

  我們看看古代印光大師一生最佩服的三個人,他的著作裡頭我們常常看到,第一個他佩服的是孔老夫子,聖人,這個沒有話說。第二位是范仲淹先生,宋朝的名宰相。我們讀過他的傳記,他出身清寒,貧窮人家出身的,自己少年就有大志,救國救民,發憤努力讀書求學,以後真的成就了,做過元帥,做過宰相。年輕時做窮秀才,窮到什麼地步?幾乎沒飯吃。我們看他在寺院裡念書,每天煮一鍋粥,把它分成三份,一餐吃一份,過這個日子。

  有一天他在寺院裡面,偶然發現不知道什麼人埋的黃金,數量相當可觀,實在講他就可以發一筆大財了。他看到後,怎麼樣?還是用土把它埋起來,也不對任何人講,若無其事,毫不動心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到以後做了宰相,這個廟裡頭的人想起來,宰相從前在我廟裡念書,跟我廟裡有緣,現在我們的廟要重修,得要請他幫幫忙,向他化緣。范先生非常慷慨大方,一寫黃金真的不曉得是幾千兩、幾萬兩。廟裡一看,生大歡喜。但寫了之後,他又沒有東西拿出來。這個時候范先生才跟他講,從前小時候在你們廟裡什麼地方,地下埋的有黃金,你回去挖下去,修廟足夠了。大家這才佩服他,他那個時候窮到那樣,看到這個不動心,大人物他的氣質確確實實跟凡夫不一樣。那麼年輕,做窮秀才的時候,「財色名食睡」無動於衷,「名聞利養」沒有放在心上,這才能成就大事業。印光大師讚歎佩服!

  范先生發達之後,一生還是過他窮秀才的生活,了不起!國家給他的俸祿,我們在「義田記」裡面看到,他養三百多家貧苦的人家。養三百多家,這三百多家享他的福報。他自己有福不享,布施給別人,給這個世間苦難的人。鄉村裡面有很聰明的小孩,能夠成就的,他辦義學、辦學校,請老師來教,免學費,還供養他們的食宿,替國家培養人才,不為自己,這是我們的好榜樣。

  第三位是清朝初年的葉狀元,他的事蹟我知道的不多,大概也是范仲淹一類的人物,家道一直到印光大師在生的時候,家道不衰。孔老夫子七十多代了,到現在他的後代都受到社會廣大群眾的尊敬;范仲淹差不多九百年了,家道不衰;葉狀元在那個時候三百多年了,家道不衰。什麼原因?先人把「君親師」這三個字做到了。教兒女,嚴格的管教,所以代代都是人才。不教怎麼行,哪裡會!

 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不得了,你們學經的年輕法師,你們要非常努力。為什麼?你們將來弘法教學遭遇到的困難是我的十倍。你看看現在中國、外國年輕的這一代,這都是你們將來教學的對象,你們對他們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。現代這些年輕人都受父母的溺愛,什麼都不會。而且現在差不多都是小家庭,不知道孝順父母,不知道尊重尊長,更不懂得尊師重道。你在這個環境裡頭,你怎樣幫助他,大難!大難!

  他從小就染上不好的習氣,從哪裡染的?從電視。你看看我們看到那些嬰兒,生下來三、四個月,眼睛張開天天看電視。他不會說話,電視裡表演的這些畫面,全都印在他的腦海之中,先入為主,這怎麼辦!電視的教育,在今天是整個世界的主流教育,幾幾乎乎從嬰兒入胎就開始。小孩一入胎,父母天天看電視,他會受影響。我們愈想愈可怕,愈想愈恐怖。難道這個世界真的像西方宗教裡面所說的,必須經過一個大的毀滅,然後從頭再來,這就是宗教裡頭常講的世界末日,全部毀滅從頭再來,這個事情我們聽了很多。

  現在全世界都知道,法國十六世紀諾查丹瑪斯的預言,他的預言講這個災難就在兩千年。這個大劫難要照他的預言裡面講,將來這個災難之後,全世界剩下的人口多少?他說「一個大七之數」,剩下來是大七之數,有人講大概是七億。現在世界人口將近七十億,換句話說,這個災難當中,十個人當中要死九個,真的是全部毀滅重新再來。還有人說不是七億,是七千萬;要是七千萬,那就是一百個人當中要死九十九個。我們遇到這個時代,遇到了也無需要逃避。為什麼?緣分。

  這個緣分是好還是不好,那看你自己念頭怎麼轉了。你要是正念,有什麼不好!正念就是佛菩薩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,好事情!就像地藏菩薩講的,「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」;我不來受這個劫難,誰受劫難!我如何接受這個劫難,減輕眾生不善的果報,這是菩薩應世救度眾生。如果這個念頭回不過來,那你是應劫而來的,你過去造的不善業,你就要接受這個劫難。

  現在不管我們是怎麼樣、什麼原因到這個世間來,現在我們來了,「既來之,則安之」,來了很好,遇到佛法。遇到佛法就應當覺悟,覺悟之後一定轉業力為願力。袁了凡先生都能轉,我們當然可以轉,轉業力為願力,轉惡業為善業,轉惡報為善報,全心全力照顧苦難眾生。

  有沒有辦法化解這個劫難?理論上是有。怎樣化解?這個世間能夠有一部分人,不要多,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人覺悟、回頭了,這個劫難就化解。十分之一,要照現在的人口來講,要有七億人覺悟才行。七億人覺悟,可不是容易事!假如我們要努力,不是做不到,我們真正有志同道合,有個十個八個,不要多,十個八個就夠了。如果真正有大福德的護法,有這種雄厚的財力,我們自己能擁有一個衛星頻道,這七、八個人天天講經說法、勸善規過,向全世界廣播,二十四小時不中斷。如果能在電視有這麼一個節目,我相信兩三年之內,這個七億人應該是可以能做得到。有七億人回頭,這個災難就化掉了。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人有福報,九個人造罪業,造罪業的享這個人的福。

  我這一次從澳洲回來,前兩天澳洲大學找我,在討論如何挽救世間的災難。學校提出這問題,有意思要開這個科目,要招收學生,聽說報名的人還不少。學校打算開這個班,最多只收四十個學生,二十到四十,報名有一百多人。我跟校長、跟這些教授們談,我說我聽到這個訊息歡喜,這些人一定是上帝派來的使者,在佛法裡面一定是菩薩示現來的,這樣看來,我覺得這個世界前途還有一線光明。校長同意我的說法。

  他們要求我幫助,用什麼方法幫助?要求我去上課。我想想我應該要去,為祈求世界和平、社會安定,我也要做一點犧牲貢獻。我犧牲什麼?《華嚴經》我每天講四個小時,我要是去上課,那《華嚴經》就不能講。但是一個星期一天,他學校上課的老師很多,我跟他商量商量,我可以答應他上一天四個小時,我每個星期《華嚴經》少講四個小時,幫助他。這就是莊嚴佛國土,「修習波羅蜜,及嚴淨國土」;也是我們常常念的迴向偈,「莊嚴佛國土」。如果沒有這個機緣,那沒話說,我們在錄相室專門錄《華嚴》;《華嚴經》錄完,我繼續錄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「淨土五經一論」。現在有這麼一個機會,我應當去做。我是義務的性質,無條件的幫助他們,這是樁好事情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