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二卷)  澳洲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162

  請看知足天王第七句,知足天長行第七句看起:

  【勇健力天王。得開示一切佛正覺境界解脫門。】

  天王所得的法門,也就是他所修學的法門,是『開示一切佛正覺境界』。佛法跟世法差別就是在迷悟,迷了這是凡夫境界,覺悟了就是佛的正覺境界。而境界裡面沒有迷悟,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的,迷悟在人,不在境界。境界的範圍包括非常廣,佛在講經說法,為了方便起見,將境界分為三大類:有情的世間境界,無情的我們稱為器世間境界,特別對覺悟的人來說,有智正覺的境界。其實境界是一不是二,因為迷悟,所以才有這種說法。這個說法,我們知道佛是隨順俗諦而說的,也就是說隨順我們眾生知見而說的,統稱為方便說。境界實實在在講是一不是二,所以大乘經論都給我們講一真法界,唯有這個見解才是純正的,法界原本是一真。這個真,是根據什麼說的?是根據心性說的,一切法中只有心性最真實。佛家講真實的定義,是永恆不變,這是真的;凡是有變化的,在佛法就稱它是虛妄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跟我們講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為什麼稱它虛妄?它有變化。像我們在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一切萬法,動物有生老病死的變化,植物有生住異滅的變化,礦物有成住壞空的變化,所謂滄海桑田,乃至於虛空界,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星球在太空運行,那也是變化。凡是有變化的都不是真的,永恆不變才是真的,那才是真實。唯有能變能現的心性是永恆不變的,《中觀論》上講的「八不」,形容心性,「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」,佛是用這八個詞句來形容我們的自性。見到自性的人就叫做佛,禪宗裡面常說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我們學佛的人,唯一的一樁大事就在此地。

  如果不能見性,一切都落空,在我們凡夫地就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在輪迴裡面,我們要覺悟,決定墮三惡道。為什麼我們這樣肯定的說?只要我們自己很冷靜的反省一下就知道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,你先算一天,這一天從早到晚十幾個小時,這十幾個小時當中,我們的念頭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,就知道了。惡念多過善念,那不就三途去了。惡念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都為自己著想,為什麼?為這個軀殼著想。這樁事情,不但佛法裡面講得清楚,道家也很明瞭,老子所謂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。最大的憂患就是這個身體,要為了照顧這個身體、養活這個身體,讓這個身體生活得舒服自在,於是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要想滿足它。它是什麼?沒有人搞得清楚,都把它誤會認為這個東西是我,一切為我,佛說這個東西不是「我」。《金剛經》上四相,頭一個就說「我相」。諸佛菩薩四相離了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」,那是正覺境界。換句話說,我們還墮落在四相裡面,起心動念都著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佛家講著相了。著相是凡夫,著相是不覺,著相是迷惑顛倒。我們要問,到底有沒有「我」?佛說有,有真我;這個身是假我。佛說涅槃四淨德裡面有「常樂我淨」,法身有常樂我淨,這有我,真我,般若有我,解脫有我;解脫,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大自在。有我,才有大自在;沒有我,哪來的大自在!有我才有真實的智慧,有我才有真正的法身。真我,菩薩才證得;聲聞、緣覺所證的是相似的我,常樂我淨是相似的,不是真實的。真實的常樂我淨,大聖才證得,大乘菩薩。聲聞、緣覺、權小菩薩,他所證得是相似的,不是真實的。由此可知,佛正覺境界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法身大士,這裡面跟我們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位,這是菩薩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加上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,最後一個位次是如來果地上的地位,究竟圓滿佛。這四十一位,天台家稱為分證佛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,真正正覺,不是相似的正覺。

  我們現在要講,覺與不覺界限在哪裡?六道眾生,除了地獄道之外,地獄很苦,可以說沒有智慧;其餘五道裡面的眾生,都有很聰明、很伶俐的。在人間所謂英雄豪傑,在現在社會,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教育家都有超過常人的智慧,他們覺不覺悟?他們覺,也有相當高度的覺悟。可是在佛法裡面不算正覺,佛法正覺的標準依什麼建立?大小乘經論裡面都說得好,說得很多,必須將見思煩惱斷盡,那個覺就叫正覺。換句話說,世間的這些聖哲,他們雖有高度的覺悟,有的時候覺悟的境界跟佛菩薩很接近、很相似,可是見思煩惱沒斷,是非人我沒忘,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大家好懂,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,依舊有執著,執著的程度比一般人輕,但是執著沒有斷掉,所以佛法當中就不能稱為正覺。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,眾生迷了才出現十法界的現象,迷得愈輕,在十法界裡就愈往上升,迷得愈重就往下沉,往下墜落。我們迷悟有淺深不同,所以感受到的境界有四聖六凡的差異。六道是什麼原因來的?無明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統統具足,一真法界就變成六道輪迴。所以六道輪迴不是本來有的,不是佛菩薩建立的,也不是上帝、閻羅王造出來的,沒有這回事情。真正的造物主是我們的念頭,經上講得好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十法界依正莊嚴從我們念頭生起來的,念頭才是造物主。妄想是最輕的迷惑,分別比較重,執著就更重,這三種煩惱統統具足就現六道。

  如果這三種妄想分別執著裡面,我們把執著捨掉,於世出世間法一切都不執著,不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斷了;在煩惱裡面講得詳細,我們說得很粗,放下執著。在佛法裡面講「身見,邊見,見取見,戒取見,邪見」,五種錯誤的成見,我們世間人講成見,成見很深,見解上的錯誤。另外有五種:貪心、瞋恚心、愚痴心、傲慢心、疑惑心,這是五種錯誤的思想、叫思惑,迷惑了。覺悟的人沒有,我們說正覺,正覺的人沒有五種成見,也沒有這五種想法,於一切法之中決定不會起貪的念頭,順境沒有貪的念頭,逆境決定沒有瞋恚的念頭。這個事情,我們自己可以細心去觀察體會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說緣是講人事環境,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面,我們還會不會起心動念?善緣、順境裡面有沒有貪心?逆境、惡緣當中有沒有瞋恚?還會有這個念頭,我們完全不覺,不覺就是六道凡夫。

  六道凡夫,佛在經上講得很好,決定是住三惡道的時間長,三善道的時間短;三惡道是六道眾生的老家,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遊,時間很短暫。人間尤其短暫,人生一百歲,大家覺得很長,可是跟餓鬼道比一比,壽命太短了。人間跟餓鬼道時差很大,我們人間一個月是餓鬼道的一天,所以世間世俗,初一、十五去拜鬼神、祭祀鬼神、供養鬼神,正好是他吃飯的時候。我們人間一個月是他們的一天,如果也是一年算三百六十天,餓鬼的壽命,短命的都是千歲,你們想想這個時間多長。一天是一個月,壽命是千歲,那合人間的話,短命的也是三萬歲。餓鬼道裡面,果報差別也相當複雜,還有壽命很長的。地獄道就更可怕了,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在大專佛學講座,給學生介紹地獄狀況,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,中國人在世界上很自豪,號稱有五千年的歷史,在地獄還不到兩天。地獄的壽命短命也是萬歲,長命是萬萬歲。我們才曉得,在六道輪迴裡面,三惡道真的是老家。惡道裡頭罪受滿了,出來觀光旅行一下;觀光旅遊不錯,可以遇到很多好的機會,脫離六道三界的機會。這是你遇到佛法,就遇到機會,你能夠把握這個機會就超越了,把握不到還要回老家,所以這個機會非常難得,非常可貴。

  遇到其他的法門生天,生天也不究竟,何況生天的條件也不容易修得,欲界天要修十善業道,上品的十善業道,還要修禪定;用我們淨宗的話來說,要修清淨心,心不清淨不能生天。更高的色界天,條件更嚴格,除了上品十善業道之外,要修四種禪定,還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,這才能生到四禪天。六道裡面最高級的凡夫是無色界天,他們知道這個身是禍患的根本,跟老子的思想一樣,身不要了,形色完全不要了,所以叫無色界,這是最高級的。無色界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靈界,完全是精神的世界,決定沒有物質的現象,所以他的生活空間大,生活空間是三千大千世界。三千大千世界他不能超越,為什麼?我執沒放下,出不了三界。無色界天,非想非非想處天是最高的,佛跟我們講壽命八萬大劫。八萬大劫不可思議,佛在經上說,我們這個世界一個大劫有一次成住壞空,八萬大劫;換句話說,這個娑婆世界、大千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,他的定功這麼深,壽命這麼長。可是八萬大劫要比起無限的時空,那還是個小數字,壽命到了還要往下墮落,因為他沒有更上,往下墮落還是搞六道輪迴。我們這才了解,生天不是究竟法,生天不過就好像在外面觀光旅遊時間久一點,到最後還是要落葉歸根。哪裡是根?地獄是根。

  這些事實真相,這些生活境界,我們真的明白了,真正懂得了,出離之心才能夠生得起來,真的不想再搞六道輪迴,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。我們想超越,有沒有能力超越?阿彌陀佛幫了我們一個大忙,沒有阿彌陀佛、沒有極樂世界,那我們就難,末法時期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就。末法時期人修行,生天行,有成就的;脫離六道輪迴沒有。彌陀這個法門能幫得上忙,那就是說明,我們沒有捨棄執著也能往生。諸位要知道,大小乘佛法裡面,執著要不完全斷掉,不能證果,唯獨淨土法門較方便,帶業往生。這種執著雖然不斷,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。所以淨宗不叫你斷煩惱,叫你伏煩惱,用這一句佛號把你的煩惱壓住,果然壓住就能往生,壓住煩惱就叫功夫成片。其他法門裡頭不能成就,淨宗法門能成就。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也是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才能普度一切眾生。你能斷煩惱,往生極樂世界當然品位高。煩惱沒有斷,就是我執沒有斷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叫凡聖同居土;如果我執斷掉了,見思煩惱斷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;再能夠把分別也斷了,妄想也破一分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。

  諸佛如來四種淨土層次分明,我們現在生活在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,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我們看不到,實報莊嚴土我們更看不到,不入那個境界見都見不到。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特別,我們雖然生到凡聖同居土,彌陀的方便土、實報土、常寂光淨土統統可以看到,統統可以接觸到,它四土融合在一起。所以我們生到那裡,就能夠見到無量無邊的菩薩佛陀,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,極樂世界第一功德。古人講,生同居土即是生方便土,即是生實報土,即是生寂光土,這在如來一切經論裡面都沒有說過。我們今天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,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,稀有難逢。這個法門難信易修,你要修這個法門很容易,相信這個法門太難了。我們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哪裡?信心不足,這是真的。為什麼信心不足?了解得不夠透徹。對於我們現在居住的環境,極樂世界的環境,以及十方諸佛剎土的環境,知道得不夠,所以信心就不堅定。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我們接觸會動心、會起念、會分別、會執著,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機會就失掉了。果然認識清楚了,對於這個世間沒有一絲毫留戀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統統能放得下,念佛的功夫就得力,往生你才有把握。比起正覺的標準還差得很遠很遠,但是往生的條件夠了。

  由此可知,「執著」是我們最大的禍患,如何擺脫這個煩惱?有同修來跟我說,他修一心,修清淨心,話說得沒錯,意思很好,做不到。如果一心、清淨心得到,那就是正覺世間,很不容易做到。所以我教給他,你這一生當中要想真正成就,只要把念頭轉過來,怎麼轉法?過去起心動念都為自己,現在換個念頭,起心動念為社會、為眾生,這個好修,比修一心容易多了,這是我們可以能做得到的。一心,說老實話做不到。這個念頭一轉,給諸位說,就是修一心。修一心、修清淨心,要有修清淨心的方法。為眾生,不為自己,心就清淨很多了,為什麼?沒有得失、沒有憂喜。為自己,得到了歡喜,失掉了很痛苦;為別人,得到了眾生有福,得不到眾生沒福,與自己不相干。自己沒有得失,沒有憂喜,你的心就平靜很多,這是方法。尤其是要把心量拓開,佛門裡面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要能容忍、要能包容。量大福大,佛的福報最大,我們常念「皈依佛,二足尊」,這個二,一個是智慧,一個是福報;智慧跟福報,佛都圓滿,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佛。他為什麼圓滿?量大,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,所以他的福報跟智慧圓滿。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智慧?量太小。所以你的心量能夠放開一分,你的福慧就增長一分,你能放開兩分,你的福慧就增長兩分。小心量怎麼樣修福修慧都很有限,不能超過你的心量,怎麼苦修還都在你的心量範圍之內。這個道理,佛菩薩懂,佛菩薩清楚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,能照顧這一個地區,你的心量就比普通人大,你的智慧福報也就比別人大;你起心動念能照顧這一個國家,你的福慧就更大;起心動念能照顧整個世界,福慧隨之增長。但是比不上佛,佛的起心動念照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。我們今天佛堂不錯,也供一個牌位,迴向給法界眾生;那是牌位在迴向,我們的心還是那麼小,所以智慧福報還是不能夠增長一些,那個牌位供的沒什麼用處。供在那裡也有一點好處,教我們看看、想一想,心量趕快拓開。真的是量大福大,我們要想求大智慧、大福報,沒有別的,心量拓開,為一切眾生服務,不要為自己。

  你要說,為什麼要為一切眾生服務?一切眾生就是自己,這是真理,是事實真相。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,佛家講的清淨法身。我們也常念「清淨法身佛」,清淨法身佛是誰?是自己本來面目,禪宗裡頭說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我們自己本來面目就是清淨法身佛。所以我們覺悟了,圓滿覺悟了,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佛原來是自己。《楞嚴經》上世尊說得好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。圓滿菩提,你得到什麼?你什麼都沒得到,恢復你自己的清淨法身而已,清淨法身是你本有的。本有之外沒有的,你得到才算是得;本來有的,你得到的時候不算得,所以無所得。無量的智慧是你本有的,無量的壽命也是你本有的,無量的德能還是你本有的,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家園。我們迷了,我們完全不知道,執著這個身是自己,身外都不是自己,都跟他對立了。所以我們的法身生病了,我們的法身出了事情,佛菩薩慈悲教誨,是來醫療我們的法身,恢復我們清淨法身的健康而已,我們要明瞭。大乘經上常常稱讚佛為大醫王,意思也就在此地。

  這樁事情,如果不經歷長時間的薰習,實在講很不容易體會到,很難相信。我學佛四十七年,在講台上講經四十年了,四十年才搞清楚、才明白,才有那麼一點消息。我這個路可以提供諸位做參考,四十七年鍥而不捨,天天在幹,沒有一天空過,才得這麼一點消息,才相信,所以短時間怎麼可能?我現在對一些年輕法師,感覺得非常惋惜的,是他們的功夫間斷,所以成就不容易。修行這一門,諺語講得好,打鐵趁熱,涼了就不行,那個熱要保持。所以經要天天讀、天天研究、天天討論、天天講解,我們才能夠契入。一暴十寒沒用處,只能說在佛法裡面種一點善根而已,這一生不能成就,下一次再遇到,不曉得什麼時候。來生能遇到,決定靠不住,來生我們能得人身嗎?想一想五戒十善我們做到幾成?五戒十善果然做到八成,來生得人身有希望;如果沒有做到八成,得人身就靠不住。所以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。我們想想自己,是不是將五戒十善能做到八成?

  《無量壽經》,世尊教導我們修學的總綱領是善護三業,頭一個就是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我們有沒有做到?常常還講人家是是非非,那不是馬上就違背了嗎?處處隱瞞別人,那就是妄語。最容易造的是口業,所以佛把這個放在第一條;身口意三業,他的順序是口身意,口放在第一條。我們何嘗有絲毫的覺悟?真正覺悟的人,決定不說別人是非。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縱然別人真正有過失,我們都不能說。為什麼?說不定那個人是菩薩示現的,他示現的用意我們不知道。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多,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愈是世間有苦難,佛菩薩悲心愈切,到這個地方來示現化身就愈多。諸佛菩薩跟我們混在一起,我們享他的福,所以這個世界不至於毀滅,因為他們住在此地。這就是他們布施我們的恩德,我們哪裡曉得?所以這個地方,記住是凡聖同居土,天天圍繞在我們周邊的人物,不知道哪個是佛菩薩、羅漢再來的,不曉得,他不肯透露身分。他日常生活表現得跟我們差不多,他到這個世間來的目的,是化解我們的災難,憐憫我們造作一些罪業。一切示現勸導我們、啟示我們,希望我們看到聽到能回頭;短時間看不出來,長時間,三年五載、十年八年看出來了,還算是早的。

  我們在佛經上,我也曾經舉例跟諸位說。《金剛經》,須菩提尊者看出釋迦牟尼佛生活真正的意義,花多少年時間?我們算一算至少三十年的時間,他跟釋迦牟尼佛生活在一起三十年,才看到釋迦牟尼佛生活表演的那一套,不容易!我們怎麼知道三十年?諸位想想看,釋迦牟尼佛從鹿野苑開始說法,講阿含、講方等,阿含、方等加起來整整二十年;般若二十二年,《金剛經》是在般若中期講的,所以從這裡來看是三十年。須菩提跟釋迦牟尼佛三十年,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生活的味道,他才突然看出來,讚歎「希有世尊」;佛聽到的時候很開心,總算被你看出來了。我們今天福慧比須菩提差得太遠,短時期能夠看得出來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,必定也是長時間的表演,慢慢讓我們覺悟,讓我們警覺過來,再回頭,回頭是岸。

  佛法確確實實知難行易,須菩提尊者花三十年看出來了,知難;一看出來之後,就入佛境界,他的觀念完全轉過來了,接受佛的囑咐,真正肩負起教化眾生的事業。佛囑咐他,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教化眾生,也就是為人演說?佛給他兩句話: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你就永遠不會退失菩薩位,就能夠不退轉。這兩句話要做不到,菩薩還會退轉。「不取於相」,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,也就是說順境不起貪心,逆境不起瞋恚心,永遠保持平常心,平常心是道。不受外頭人事、物質環境的干擾,有定功;外面所有這些境界相,世法、佛法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是慧心,有定有慧。「如如不動」,是說在教化眾生當中,接觸廣大的群眾,毫不動心,這個樣子菩薩地位永遠往上提升,不會墜落。須菩提不入這個境界,釋迦牟尼佛這兩句話不跟他講,跟他講沒用處,他做不到。實際上,須菩提尊者那是古佛再來的,跟釋迦牟尼佛唱雙簧、演戲,演給我們看的。那個意思就是說,得要二十年、三十年,你才能看出門道,才會大徹大悟。

  也許我們要問,須菩提尊者跟在釋迦牟尼佛身邊,佛天天表演他看到了,我們今天誰表演給我們看?有人說,善財很幸運,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,我們不幸,一個善知識都遇不到。其實全錯了,你果然明瞭佛的意思,佛告訴我們,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,一切眾生都是善知識,你就跟善財童子一樣,一生圓滿成就。這個話說的是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,為什麼?一切眾生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性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如本性,能變的是真如本性,所變的怎麼不是真如本性?《金剛經》上,稱「如來」是從性上說,稱「佛」是從相上講,所以從性上說,哪一個眾生不是如來?大乘經上說得好,菩薩成佛的時候,看到大地眾生都成佛道,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為什麼說大地一切眾生都成佛道?見性。佛是什麼?佛是真性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,善財童子第一參,參訪德雲比丘。德雲是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、見一分真性,他跟善財講,他見的是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他見到的。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一切眾生都在裡頭。三世佛: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。沒有見性的時候,時間、空間不能突破,過去不是現在,現在不是未來;見性之後,時空界限突破了,所以一切眾生皆成佛道。一切眾生的生活都是在表演,不是表演善緣、就是表演惡緣,不是表演順境、就是表演逆境,我們在境界裡學什麼?學佛;順境裡面斷貪,逆境裡頭斷瞋,順逆境界裡頭斷痴,不就是成就了嗎?宗門開悟之後,「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菩薩學處就是我們周邊環境,一切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,教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修什麼?修真誠,我們佛像旁邊寫的,就這二十個字。這二十個字在哪裡學?生活裡頭學,以真誠心對待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清淨心,沒有染著是清淨;真誠是沒有虛偽;平等是沒有分別,有分別就不平等;正覺是不迷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;慈悲是真正的愛心,愛一切人、愛一切事、愛一切物,這個愛心周遍虛空法界。平等的愛、清淨的愛、真誠的愛,所以能夠接觸一切不同的族類、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文化,真正的愛心融合了。《華嚴經》上二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思想、不同的生活方式、不同的形色,毘盧遮那佛用什麼方法融合?就這十個字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,互相尊敬、互相尊重、互助合作,那個清淨法身是健康的。這是事實真相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諸法實相」,我們用現代話來說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他表演的是些什麼?這邊講的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」,是他表演的。細細觀察,他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這二十個字圓滿的顯露,就是圓滿的佛法,一絲毫的隱瞞都沒有,這是一切佛正覺境界。我們搞了幾十年才搞清楚,才把這個綱領拈出來了。抓住這個綱領,念念與這個綱領相應,行行與這個綱領相應,不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給諸位說,決定往生實報莊嚴土,哪裡是在凡聖同居土?超過方便有餘土,直接往生實報莊嚴土。這才是如來真正的弟子,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期望。

  因此,我們要把反面的完全放下。真誠的反面是虛偽,要把虛偽放下。清淨的反面是染污,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都是染污,我們的心被染污、精神被染污、思想被染污、見解被染污,乃至於身體也被染污,要把一切的染污放下。平等的反面是高下,我比你高,你不如我,這種妄想分別一定要放下。在佛法裡面個個第一,沒有第二的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個法門通世間,世出世間都平等;沒有高下,平等性就現前了。正覺是不迷,世出世間一切法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慈悲是愛心,悲是憐憫眾生之苦,慈是幫助眾生得樂,就是佛法教學的目標常講的離苦得樂,幫助眾生離苦是悲心,幫助眾生得樂是慈心,慈悲是愛心。諸佛菩薩們用心就是這十個字。

  他們的行為表現在外面,是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明瞭,沒有一樣不通達,沒有一樣不明瞭,明瞭叫看破。看破之後就放下,放下就是前面這十個字的反面,剛才說的,全放下了。放下之後,我們用的心是真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是真心。我們的生活,無論處什麼環境,順境好、逆境也好,都是自在,得大自在。這個世間承平盛世很好,過得很自在,大災大難過得也很自在,沒有一樣不自在。自在是自己享受,自受用。處眾,跟大家相處隨緣,隨緣決定不攀緣,隨緣跟什麼人都能相處,都能處得非常融洽、非常和睦。隨緣是沒有自己的成見,自己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就隨緣,有分別、有執著就不能隨緣。末後總結到念佛,這個「念佛」的意思是廣義的,實在上講,你存這種心,過這個日子,就是念佛,這是佛心佛行。你心裡常常存著佛心佛行,那就是念佛;念就是今心,你現前心裡是什麼,那叫念,這是廣義的。狹義的說,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圓成佛道。就是說,這二十個字你做到圓滿了,百分之百的做到了,要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。不到西方世界,不親近阿彌陀佛,可以做到幾分,做不到圓滿;要想徹底做到圓滿,實在講只有親近阿彌陀佛。

  所以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在《華嚴經》末後,都發願求生淨土。我過去讀《華嚴》,讀到這一段非常疑惑,以很長的時間才搞清楚。我的疑惑是什麼?文殊、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,為什麼要求生淨土?換句話說,沒有理由。到以後搞好長的時間才搞清楚、搞明白,其實經上講得很清楚,我們自己就是不懂。華藏世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講的,是對法身大士講的;就是你證得圓教初住那一天起,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;你沒有證得圓初住不算,以前你修行的時間不算。就好像大學四年可以拿到學士學位,是要你到一年級上課那一天開始,你沒有入大學不算。所以三大阿僧祇劫,不是對普通人講的。於是我們才明瞭,文殊、普賢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,到那裡去成就快,在華藏世界成就慢。時間我們可以算得出來,這佛講的,在華藏世界,從初住菩薩到十迴向菩薩,第十迴向,一個阿僧祇劫,你能夠修成三十個位次;然後從初地到七地,這七個位次又要一個阿僧祇劫;然後從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這三個位次又是一個阿僧祇劫。這三大阿僧祇劫圓滿,他證什麼果位?證等覺菩薩的果位。等覺要成佛,照前面這個例子來看,至少又要一個阿僧祇劫,等覺菩薩才能成佛,愈往上去愈難。文殊、普賢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天就能證得,哪裡需要一個阿僧祇劫?我們才恍然大悟,他到極樂世界爭取時間。

  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這麼多年常常念、也常常講,可是意思就是沒有體會到。搞了這麼多年,這才搞清楚,才恍然大悟。所以想想須菩提跟釋迦牟尼佛三十年,才看出釋迦牟尼佛生活的門道,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因此我們修學功夫要相續,決定不能中斷,中斷那就太難太難了。讀經、研究討論、聽講不能中斷,才能產生效果;常常中斷,又常常有事務在這個地方煩擾,心不得清淨,那個成就就太難太難了。縱然在佛門裡種一點福,這一點福報都是三界有漏的福報,很不值得。我們這一生得人身,遇到佛法,這麼空過,可惜!世出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比這個更可惜。所以勇健力天王「得開示」,開示兩個字是這一句的關鍵,開示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。說是「開」,「示」是演,我們要是體會到這個意思,就曉得學佛在什麼地方學了,能夠學到真正的東西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