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七九卷)  2009/12/2  台灣高雄  檔名:12-017-207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方廣佛華嚴經.十住品第十五》,本分最後的一段,別陳其名。

  我們學到第三修行住,清涼大師註解的不多,「巧觀空有,增修正行故」。怎麼樣巧觀?我們在本經裡面說的修行住的菩薩,他所修的十種行,觀一切法,我們學到第四,「觀一切法無我」。在末後有一句,為什麼說他無我?他沒有真正證得八自在故,八自在是真我。所以我們將八自在找出來,過去這麼多年,前面我想應該是學過,隔的時間太長,我們閻浮提眾生很健忘,所以多學幾遍決定有好處。所以前面查出來,我們學到第六「得一切法如無法想」,這一條很重要。得一切法為什麼要無法想?佛在大乘教,尤其在《般若經》裡面,許多次的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有為法就是剎那生滅。我們仔細去觀察,哪一法不是有為法?所有的物質現象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這是經教裡常講的四相遷流,變化,這是有為法。

  法相宗入門的課程《百法明門論》,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為一百類,稱為百法,百法明門,百法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的一切法。這百法講什麼?講兩樁事情,一個是講一切法,一個是講無我,一切法無我,真的無我。這個無我就是我們此地學的八種自在,在這一切法裡面都看不出,所以這個我是假的,我不是真的。這八種自在如果你都得到,真我就現前。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能力證得,應當知道,知道佛經裡講的有真我。得一切法,誰得?初住以上的菩薩得到。《華嚴》初住以上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尤其是妄想,不起心不動念,這個境界裡面才真正是得一切法無得想,沒有得的這個念頭。怎麼得到?緣,緣生我們叫它做得到,緣滅我們叫失掉。確實只有緣生緣滅,哪來的得失?所以緣生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,緣滅的時候也不起心不動念,所以他得自在。凡夫患得患失,沒有得到想得到,得到之後又怕失掉,所以無論是得或失,都起分別執著,這就錯了,起分別執著叫造業。這個現象不但六道裡頭全有,天道,天也很複雜,二十八層天,愈往上面去他愈淡薄,他並沒有真正失掉。甚至於我們在四聖法界裡,看到這些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好像他們對於得失已經不放在心上,這是真的,但是他還有得失微細的習氣存在,這個習氣要是斷掉之後,他就超越十法界。這個習氣不能帶到一真法界,帶到一真法界只有無始無明習氣。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看什麼事情,要看得淡,不要執著、不要分別,就好,那就很如法。

  修行一定要從扎根教育修起,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頭一個釋迦牟尼佛,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為我們做為一個修學的好榜樣。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,就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。實在說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有沒有菩薩?有,真有,你有緣就遇到,你沒有緣你遇不到。如果世間沒有這些佛菩薩現身,這個世界早就毀滅。有這麼多佛菩薩示現在其中,這個就是中國人所謂龍蛇混雜,凡夫是蛇,佛菩薩是龍。凡夫造作一切罪業,佛菩薩的心行純淨純善,把這個惡業沖淡,這個世間還能夠安穩的存在,這是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。他在等,等什麼?等機緣成熟,我們一般中國人講,等你良心發現。什麼時候你良心發現,他就把正法傳授給你,良心沒有發現,傳正法你不能接受。你看現在一般年輕人,心浮氣躁,心定不下來。佛法的承傳要具足三個條件,戒定慧,這才能接受正法,沒有戒定慧,佛菩薩再慈悲,雙手把正法捧著送給你,你沒辦法接受。我們前面講過加持,加分,佛菩薩加持一個人是相對的,這個人有一分功德,佛菩薩能加持他一分,就變兩分,這個人有十分功德,佛菩薩加持他十分,就變成二十分。如果我們自己沒有,一分功德都沒有,佛菩薩想加,加不上。不是他不慈悲,他很慈悲,念念不捨眾生,好像念念他追逐眾生,這是真正的恩德,這不是假的。我們跟佛菩薩求感應,沒有別的,真修、真幹,你才能得到感應,真幹就是緣。佛菩薩的教誨,你能知道多少你就做多少,知道不做跟不知道沒有兩樣。所以要真幹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。從哪裡做起?從十善業做起。我們現在依照《十善業道經》來做行不行?行是行,怕你做不到。這是什麼原因?這個原因你必須要懂得,十善業道下面還有基礎,你要沒有這個基礎,十善業道你修不成功。為什麼古人都能做到,現在人做不到?古人有根,從小就受過倫理道德的教育,那是根。

  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教導我們,佛法修學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淨業三福,三條,依照這三條指導去做,沒有不成功的。這三條第一條四句話,我們想想我們做到沒有?第一個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個「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前面兩句孝親尊師,這兩千年來在中國佛教裡面,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儒家教育代替了,慈心不殺,道家的《感應篇》代替了。所以中國人不學小乘,有這樣的基礎,再修《十善業道》就沒問題。有這三個根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對於戒律就很容易。戒律的基礎是《沙彌律儀》,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,你很容易做到,這是真正的基礎。沒有這個基礎,學什麼,學得再好,你變成佛門裡的一位學者。那就是什麼?能說不能行,你知道得很多,你做不到。所以真正做到,從孝親尊師,從因果,從十善業,然後三皈五戒,具足眾戒輕而易舉你就做到。所以我們學佛,如果沒有這三個根,你怎麼會有成就?我們在以往、在近代,看到許多人發憤用功、勇猛精進,真的把成績做出來給我們看,你想一想這些人,他有沒有具備孝親、尊師重道、深信因果、十善業,你想想他們有沒有具足?他雖然沒學過,他真具足。他要沒有這個條件,他怎麼能修得成功?這一點我們要知道。

  德行的教育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。中國在古代沒有那麼多學校,古代國家所辦的學校,都是培養各個階層領導人的。所以古時候讀書,「學而優則仕」,仕就是在國家機構裡面做公務員,他就是從事這個行業的,我們今天講從政。一般呢?一般都是私人辦的學校,私塾,私塾通常是家學,一個家族,這個家族的晚輩很多,子弟很多,請了好老師來教子弟。學得很好的,參加國家的考試,考試很優秀,被選中,國家就培養你,你將來就是國家各個階層的幹部。由此可知,私人辦學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力。私塾先生的教學,科目也繁多,各種學科都有。一般的教育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人人都懂,不認識字的、沒念過書,他懂,他懂得做人,他懂得做事一些原理原則,終身遵守。所以家有家規、國有國法,這個社會是安定的、是有秩序的、是和諧的。人與人之間知道謙虛,知道尊重別人,懂得禮。雖然學校不多,他真受過教育,受過聖賢教育。現在學校是多了,多什麼?聖賢教育不教了,沒有這個課程了,所教的科學、技術,所以往往在科技上的確他有常識,可是他不會做人,不會做人怎麼能做佛?佛是人做的,先要學會做人,然後你才會作菩薩、作佛,這個很重要。

  做人就必須要從孝敬父母做起,孝親尊師,這是聖賢的大根大本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為什麼?我們的身體得自於父母,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,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,老師給我們法身慧命。一個人,無論是世法、是佛法,真正成就,得力於這兩個大恩人,知恩報恩。忘恩負義不會有成就,無論他有多大的福報,有多麼能幹,做多大的事業,最後都不會成就,為什麼?像樹一樣,沒根。像這些道理古人都懂,現在人不懂,這不能怪他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好,為什麼不能怪他?你看佛在經上講,先人無知。傳統的教育已經丟掉好幾代,滿清亡國之後我們就疏忽了,但是它的影響還影響了二十幾年。日本人在中國發動的戰爭,我們八年抗戰,這八年戰爭之後,傳統的文化影響沒有了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算起,至少要算到四代。所以現在人他自己不知道,他父母不知道,他祖父母也不知道,曾祖父母可能知道一點,你怎麼能怪他?所以佛非常慈悲,先人無知,「不識道德」,不認識道德,「無有語者」,沒人教,沒有人講,「殊無怪也」,你不能怪他。我們聽了佛這個話心就平了,知道現前這個社會因緣很複雜,不是那麼簡單的,我們要生憐憫心。為什麼?在因果裡面講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心行不善果報在後面。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是遭遇到果報叫現報,也叫花報,像植物開花,來生後世叫果報,佛家講因果通三世的,現報。生報是什麼?來生有果報,後報是第三生以後。真的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,時辰是什麼?時辰是緣分。因永遠不會喪失,叫阿賴耶保存的因,遇到緣,果報就現前,叫起現行。真正懂得、明瞭,肯定這不是假的,那麼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就不能不謹慎,時時刻刻防範自己犯過失。無意的是過失,要有意的那就是罪孽。不但罪孽有果報,無意的過失還是有果報,這不懂不行。所以真正修行心量要拓開,心量要大,要能夠原諒別人,凡事不要計較。

  末法修行只有念佛最可靠、最穩當、最簡單、最容易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裡面說,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,這個果報太殊勝,殊勝到一般人都不敢相信。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等級的菩薩?大乘教裡面講七地以上,我們現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這個境界,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的境界。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沒斷,帶業往生就有這樣殊勝的果報。所以真正聰明人,老實念佛,萬緣放下。你念佛不成功原因在哪裡?你放不下,心浮氣躁,妄念太多。佛號甚至於念不成句,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裡頭,你還夾雜著許多妄念,這個很可怕。所以要放下。妄念多了怎麼辦?多你要想方法克制你的妄念,功夫才能得力。覺明妙行菩薩教人三個原則,這三個原則跟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裡講的相應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這裡面最嚴重的障礙就是夾雜,妄念太多,夾雜。妄念從哪裡來的?妄念從懷疑來的,你對於這個法門有疑,疑障礙了你的信心。這怎麼辦?這就不能不學教,多聽經。聽經,一門深入,不要聽太多。你必須要曉得,佛當年在世講經都是有對象的,就像大夫給人治病一樣,每個人他的病況不一樣,所以處方不相同。這一大堆經典流傳下來,就是世尊當時替那個時代的人治病的藥方,我們今天害的病跟他是不是相同?如果不相同,用了這個藥方,不但治不好病,還得送命。吃錯了藥大家知道問題嚴重,學錯法門比吃錯藥還要嚴重。

  佛法是好,佛法能救人,佛法也能害人。我早年講經,講了這句話,有同學聽到了不以為然,去問李老師。李老師說對,沒錯,大家才相信。我們學經教跟吃藥的確是一樁事情,所以佛法需要人指導。《華嚴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裡面佛菩薩都說過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,這就是說,你要想學佛,不能不依止善知識。善知識在哪裡?我到哪裡去找善知識?找不到的時候怎麼辦?找不到的時候你就好好修善根,你先把基礎打好。善根就是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《十善業》暫且不談,你就好好的學前面這兩樣,學《弟子規》,這儒家,倫理道德,學《感應篇》,學因果,學《安士全書》,這扎根。這個根紮好之後,有這樣的根基,你找不到善知識也能成就,特別是淨土宗。我給你介紹三個人,你找他,你這一生沒有不成就的。第一個是,從近代說起,印光大師。這老人家不在了,往生了,他的著作在,印光大師的《文鈔》,你天天讀《文鈔》,你就是聽印光大師給你說法,跟一個人學,我從他這個地方奠定基礎。這個基礎真正奠定好了,我再介紹你第二個老師,蕅益大師,明朝時候的人,專攻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,然後你再去讀蓮池大師《彌陀經疏鈔》,就行了。三位大善知識。當然這三位他們的著作是文言文,不深,不是很深的,淺顯的文言文。

  所以學佛法,古來高僧大德的著作全是文言文寫的,我們必須要有文言文的基礎,把文言文的鑰匙拿到,這鑰匙是什麼?古文。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李老師用《古文觀止》教我們,一個星期教一篇。我在那裡十年,十年這一本《古文觀止》講完了,三百多篇。老師教我們,你要熟讀五十篇,這五十篇能夠背誦,能夠講解、能夠背誦,文言文的鑰匙你拿到了,你有能力看《大藏經》,你有能力看《四庫全書》,文字的障礙沒有了,如果你能夠熟讀背誦一百篇,有這個基礎,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。老師把這個祕訣告訴我們,肯不肯學在自己。真正發心,相信,沒有懷疑,你就去選五十篇古文,先選五十篇,首先熟讀,然後再求解,字字句句講清楚,這是扎根教育。德行上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是德行。文字上,五十篇古文。現在在台灣,台灣緣殊勝,過去國語日報每個星期,是一個星期還是十天我記不清楚,它出一個小的副刊,叫「古今文選」。這麼多年來,他選的東西很多,而且註解得很詳細,有注音、有註解,你不必查參考資料,你在這一套東西裡面選五十篇。選的標準怎麼樣?《古文觀止》裡頭有的你就選,以前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是用《古文觀止》,《古文觀止》裡頭沒有的我們暫時不選它。等於說我們念《古文觀止》我們有人指導,生字有注音,註解很詳細。這樣子花一年的時間,一年五十個星期,一個星期念一篇,要把它念背,要把這個字字句句都搞清楚,一年時間把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拿到,這一年值得。如果沒有這一年的工夫,那就很麻煩,你學習會非常辛苦,你查資料、你查字典取正確的讀音,很費事,你缺乏人指導,這一條路就非常艱難。

  我這麼大年歲,一生沒有福報,講經講了五十一年,現在十二月了,過了這個月就講五十二年了,連個道場都沒有,沒有福報。很多人想跟我學,我沒地方給你住。跟我學,像從前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,李老師有個台中蓮社、有個慈光圖書館,有兩個道場,我是一個都沒有,這是諸位要了解的。我懂得這些方法,我完全和盤托出供養大家,你們聽到之後,依照我說的方法去修學,個個成就,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你修淨宗,跟定這三位大善知識,印光大師、蕅益大師、蓮池大師。德行這個基礎要紮穩,文言文的鑰匙要拿到,這是祖宗給我們的寶貝,不能夠輕視,不能夠疏忽。

  我們今天再看八自在第七,「說一偈義經無量劫」。一首偈,在佛經裡面講四句就叫一首偈,不一定是偈頌的形式。我們中國人習慣上,讀一本書,讀一篇文章,這個長短的標準是講字數。老子《道德經》五千言,就是五千多個字,跟《金剛經》差不多,《金剛經》也只有五千多個字,是一個字一個字算的。印度不是的,印度是算四句,句子不管長短,四句叫一偈,它用這個來算數。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分量多大?十萬偈,那你就曉得,《華嚴經》全經是四十萬句,一首偈是四句,四十萬句,它跟中國人算法不一樣。偈頌也有很整齊的,四個字一句的,五個字一句的,六個字一句的,七個字、八個字、九個字也不一定,但是四句就叫一首偈;由此可知,一首偈並不長。

  底下說,「謂如來智慧辯才,演說一偈之義,雖經多劫,無有窮盡,稱性宣揚,自在無礙也」。真的,這個不是假的,我們現在完全能接受,對於經上說的這個話沒有懷疑。為什麼?我們在賢首大師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學到,不要說一首偈的意思無量劫也說不完,這話真的,即使是一個字、一句,無量劫也說不完。為什麼?它稱性,只要稱性就沒有邊際,古人所形容的,「大而無外」,你說它大,大沒有邊際,說它小,「小而無內」,那怎麼能說得完?小而無內這個話很難懂,說大沒有邊際還能夠體會,小無內這個就不好懂。我們在《還源觀》三種周遍裡面讀到過,那是舉一個例子,什麼例子?一微塵,一粒微塵,我們今天科學家講的基本粒子,外國人叫夸克,肉眼看不到,要用高度顯微鏡才看到這個現象,佛說的一微塵跟這個相似。一微塵裡頭有世界這就不可思議,那一粒微塵裡頭有世界,整個宇宙在一微塵裡面,你看我們世界沒有縮小,微塵沒有放大,它居然是完全相同。一微塵裡頭有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科學家講的能量、物質、信息,圓滿的,絲毫不缺。

  佛在經上還告訴我們,真有人去,到微塵世界裡面去參學、去供佛、去聽法,到微塵世界裡面去。什麼人去?普賢菩薩去。諸位要知道,說普賢菩薩,每一位菩薩都是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代表什麼意思?真幹,真幹就是普賢,他不說別的菩薩。每個菩薩名號表法意思不同,地藏菩薩代表孝親尊師,所以《地藏經》是佛門的孝經;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千眼千手是眼到手到,他表這個意思;文殊菩薩代表智慧;普賢菩薩代表實踐,他真做到,把孝親尊師、慈悲、智慧統統做到、落實,他表這個意思。真幹的人他就能入微塵世界裡面,那你還得曉得,微塵世界裡頭還有沒有微塵?當然有微塵,微塵的裡頭又有世界,重重無盡,這叫其小無內,沒法子想像,真的是其深無底、其大無外,沒邊際。一微塵如是,一切微塵皆如是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。這個事情從理上講或許是哲學,方老師講的高等哲學,從事上講高等科學。換句話說,在《華嚴》裡面講的科學、哲學登峰造極,講到究竟圓滿,除這個之外,它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,也是講到究竟圓滿。這麼好的一部教科書,方東美先生早年把這個東西介紹給我,他說這是佛經概論,加哲學,佛經哲學概論,就是指的《華嚴經》,他特別介紹給我。而我對於這部書也特別有緣分,老師介紹之後,我相信老師的話,等於這部經是方老師鑑定的。我那個時候雖然把這部經論找到了,就是清涼大師的註解,《華嚴經疏鈔》找到了,看了非常歡喜,但是看不懂。看不懂,喜歡看,不捨棄,天天都看它,慢慢的就看出味道出來了。

  以後我們在台中,八個同學,我們私下商量,老師年歲大了,要請他長久住世,他老人家一生講經,那長久住世,我們就找一部大經給他講,他沒講完總不好意思走。我們八個人聯名去請,我是其中之一,請李老師講《華嚴經》。他很慈悲答應了,他說好,我把《華嚴經》講圓滿,然後再講一遍《彌陀經》,我就往生。我們聽了很開心、很歡喜。他《華嚴經》沒講完,講了一半他就走了。他怎麼走了?所以緣不一樣,他是食物中毒走的。他在生病那個期間我去看他,看他好幾次,每一次去都提醒我吃東西要小心、要謹慎。他慈悲,他是個好中醫,人家送給他的東西,當然是供養他的,也不是害他的。他是山東人,喜歡吃麵條,煮麵條給他吃,麵條怎麼?麵條是一把一把的硬麵,那都有防腐劑,時間過了它裡頭確實就有毒,你煮去聞聞味道都不一樣,變味了。這個老同修也無知,好心好意煮了送給老師,老師當他面吃,讓他心裡歡喜。他走了,老師用中藥解毒,把這個毒化解掉,他真的化解了。最後這一次,年歲太大,他走了之後再用解藥,那個毒擴散,這一次受了傷害,害他好像講經停了兩個多月,休養兩個多月才恢復。他告訴我吃東西要特別小心,不要說我們慈悲,要惜福,惜福是會要送命的,是要趕快往生的。所以看東西味道變了、壞了、腐了,我們都不要吃它,這是正確的,除非你希望快點往生,那另當別論。往生得要具備往生的條件,否則的話服毒等於自殺,自殺不能往生,這個道理要懂。

  從這一偈能講長劫意思都講不完,這是指自性本具的德能。諸佛如來能,記住,我們每個眾生都能,為什麼?你有自性,你哪一天明心見性了,跟諸佛如來沒有差別。你要懂得這個意思,這《華嚴經》有沒有講完?早就講完了。還能不能繼續講?可以,長說、短說、深說、淺說。每一次我們講兩個小時,可以說都是圓滿的《華嚴經》,問題是你會不會聽。禪宗大德常常勘驗學生,問他「你會麼?」真會的人沒問題,怕的什麼?怕的是不會。為什麼不會?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會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會了,字字句句無不稱性。既然稱性,性沒有分際,性沒有數量,自性裡頭沒有數量,所以我們講都是圓滿而沒有邊際的。

  下面引「經云」,這個經是《涅槃經》,因為我們這個資料是從《涅槃經》裡面節錄下來的。「如來演一偈之義,經無量劫,義亦不盡,是也」。這絕不是佛在這裡說大話,這是實話。我為什麼提起這樁事情?因為這個世間很多人對於佛法沒有深入理解,產生一種誤會,我初學佛的時候,台灣大學有一位教授,也是很有名的教授,他教的是考古學,年歲大概大我應該是二十歲的樣子,他就給我說,他看過《金剛經》。我說你對《金剛經》怎麼看法?沒什麼,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,他說看了佛經,釋迦牟尼佛很會說大話,我們一般人說不出來的他都能說出來。那是個名教授,高級知識分子,而且是專攻考古學的,還有這樣的偏見,那一般所謂學者我們就可想而知。也正印證了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要什麼人來講?有修有證的人,他就不會講錯,如果不是有修有證,很容易起誤會。為什麼?像這裡說一首偈裡頭含義無有窮盡,我們一般學文學的人看到,這是形容詞,這是誇大,這不是真實的,總是以這種想法來解釋,而不知道稱性功德的意義。稱性很難講解,佛經裡頭有比喻,也比喻得很好。佛把自性比喻成大海,我們眾生這種想像的念頭好比一滴水,這一滴水滴到大海裡面去,跟整個大海融成一片,這就好比一首偈跟自性相應,它投到性海裡面去,與自性相應,就沒有邊際。佛這個比喻,比喻得好,一滴水,離開大海的時候是一滴,很小,滴到大海之後找不到了,在哪裡?整個大海都是。比喻只能比喻彷彿,沒有辦法比喻到恰好。所以確確實實一字一句,佛要是來講,就是明心見性的人他來講,意思都說不盡。佛說經怎麼個說法?有原則,看對象,你的程度淺,給你淺說,你的程度深,給你深說,佛無有定法可說,同樣一句偈,有無量無邊的說法。一首偈如是,一部經亦如是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

 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看《金剛經》,這大家熟知的。《金剛經》分量不大,在中國流傳很廣,你看看自古至今講《金剛經》的人,註《金剛經》的人,有多少?五百家,每個人註的不一樣,每個人講法不一樣,如果一樣那就跟古人雷同,你就不能傳下來,不一樣。為什麼他講的不一樣?講經法師他出生的時代不一樣,不同的時代、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文化程度、不同的生活方式,所以講法就不一樣。所以佛經是活的不是死的,要誰去講?真開悟的人,開悟的人他活潑,不是開悟的人,完全照古人的講法來講,把經都講死了。這我們見到,許多講經的法師,老法師,都是根據古人的註解來講。那我們得想,它是唐朝人的註解,講的是唐朝人那個時候,那個時代的需求,換句話說,要我們回到唐朝去做唐朝人,你才能得受用,現在用不上。如果在外國,那問題更嚴重,對外國人講經,用唐朝的註子,叫外國人去做中國人,還得做中國唐朝古人,他能幹嗎?這種講經的方法不切合實際,讓人不得利益。但是你要曉得,自古以來朝朝代代這些註解你都可以參考,你要是真會的人,懂得的人,你一看他的著作,就曉得那個時代的人他需要什麼,你看他講的,他適合那個時代。每一個朝代它不一樣,你就能看出他當時講的那個對象,對象的根機、對象的程度、對象的需求,統統都在裡頭。今天我們是看二十一世紀的時代,我們從那個地方吸取經驗、吸取教訓,融會貫通,今天的人需要什麼,所以世世代代有參考價值。

 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,不是要依照古人的複講嗎?那什麼?那是訓練,那不是你出去講經,是給你扎根,是給你打基礎,必須要遵守老師的教訓,老師怎麼講,你就怎麼講,不能加一個字。可是他時間有限,五年,所以五年你必須遵守。為什麼?這種方法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,你守規矩就是持戒,你一門深入就是修定,真的叫你修定。你看你講這一部經,不需要你查參考資料,老師怎麼講,你就怎麼講,複講,你有你自己的意思,不准發揮,修忍辱波羅蜜,你不能不忍,你不能忍,你就不能得定,你能忍後頭才有定。真正定下來時候他開智慧,智慧開了之後老師開放了,什麼你都可以看,什麼你都可以學,智慧開了廣學多聞,智慧沒有開不可以,跟定老師。這個方法在中國行了幾千年,幾千年當中出了多少高僧、多少大德,都是這個方法訓練出來的。

 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也是這個老方法,他叫我守五年,五年之內限制很嚴,只能聽他一個人講經,別的人,出家在家都好,一律不准聽,聽他一個人。看書,不管是佛經還是世間的這些書籍,關於文字部分都要經過他同意,他不同意的不准看。第三個條件,我沒有親近他之前我親近過方老師、親近過章嘉大師,還算很單純,過去親近兩個老師,時間不算長。我親近前面的老師大概是四、五年的時間,他不承認,你以前親近過的老師,他們教你的我一概不承認,到今天你拜我做老師,從今天起完全聽我的。所以我要講方老師怎麼講的,你別說,那個不算數,章嘉大師講也不算數,受這個嚴格的訓練。這個真的,這叫持戒,這叫修定。你也沒得想,不准你想,講東西完全複講他的,他怎麼講你就怎麼講,可以漏掉,但是你不能增加。很笨的方法,可是我們學了三個月就有信心,為什麼?煩惱輕了,你看很多東西不能看、不能聽,只能聽他一個人的,看的東西都經過他同意的,三個月就覺得妄念少了,心清淨了,六個月就非常明顯,生歡喜心,不懷疑了,老師這個方法高明。

  因為以前我們不知道這是古人傳的方法,我們以為是李老師的方法,真高明。到以後,十幾二十多年以後,我遇到演培法師,在新加坡,才知道這就是古人講的師承,老祖宗的老方法,從來沒有聽說過。因為什麼?演培法師從小出家,跟諦閑法師,諦閑法師也是這三個方法教給他,他沒接受。我是李老師這三個方法教給我,我完全接受。所以我到五年,我見老師,我非常感激他,我說老師,我遵守你這個方法,我再加五年,他笑起來。根紮得穩,我自己感覺得我五年這個根不夠深,我遵守他這個方法,就是三個條件,十年。怎麼學出來的?就是這個笨方法學出來的。這個方法一般人不相信,我剛剛接受的時候心裡在想,這個老師這樣專制、這麼跋扈,目中無人,好像除了他之外天下就沒有人了,最後想想,既來之則安之,就接受了。接受以後慢慢知道這個方法好(不知道這是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老方法),我們就更有信心。演培法師那時候也年輕,他就不能接受,他是偷偷的離開諦閑法師,走的時候沒有告假,沒有跟諦閑法師打招呼,他跑了,跑到廈門去,太虛法師在那裡辦佛學院,他就跟太虛法師去,所以他是閩南佛學院的學僧。但是他承認,真正學講經都是複小座,都是從複講出身,他講經也是以複小座為基礎。所以這是過來人,知道祖宗的方法巧妙,世代相傳。現在的人不知道,把它廢棄掉,認為這是古老的東西,不合現在科學方法,要用現在科學方法、科學精神,這很遺憾的一樁事情。所以古老的方法它是五年成就你的戒定慧,戒定慧是你修學的基礎,那就完全靠自己。所以我學了五年之後覺得還不夠,所以再加五年,然後才展開廣學多聞,在《大藏經》裡面看古今大德的註疏,講經就不再依靠老師所講的,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綱領,真想學的人不能不知道。

  最後的一條,「身遍諸處猶如虛空」,這是說「如來為諸眾生處處現身說法,猶如虛空,了無形相可得,隨緣應化,自在無礙也」。這個說法我們能理解,我們能相信,不會懷疑,為什麼?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叫法身菩薩。法身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天台大師講六即佛,第一句講「理即佛」,那是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當然是佛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從理上講的,沒有一個不是佛。第二個講「名字即佛」,這就事論事,你現在是凡夫,你迷失了自性,造作種種業,受種種果報,你現在學佛了,功夫不得力,受了三皈五戒,也做不到,這叫名字即佛,有名無實,不是真的。初學佛都是這個境界,希望你提升,提升一層,叫「觀行即佛」,觀是止觀,修定修慧你真幹,而且功夫得力,叫觀行位中。六道眾生裡面真正功夫用得好的都在這個位置上。在我們淨土宗裡面講,念佛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就是觀行即佛,決定往生。學其他的法門你沒有成就,為什麼?你煩惱沒有斷盡,你現在的功夫只是把煩惱控制住,沒斷,所以叫觀行即。煩惱真正斷了,見思煩惱真斷了,那你位置就提升,那叫「相似即佛」,跟佛很像,不是真佛。這是哪些人?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裡頭叫相似即佛。為什麼不是真佛?他還是用阿賴耶,雖然用阿賴耶,阿賴耶是妄心,佛用真心不用妄心,所以雖用阿賴耶,但是他能夠把佛的教誨統統做到,做得很像,很像佛,他這個不是真的,他沒有用真心。再提升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是真佛,這就不是假的,「分證即佛」。就是說什麼?他證得了,他沒有圓滿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四十一位從初住到等覺,都是分證即佛。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盡了,那就是最高的,那是圓滿的,叫「究竟即佛」,究竟圓滿。

  這是天台智者大師給我們說的六種佛,我們是哪一種?當然理我們決定是有的,我們現在麻煩是什麼?在名字位中,觀行沒有得到。名字位中往生極樂世界不可靠,觀行位可靠。觀行位中臨命終時沒有人助念也能往生,有人助念更好。但是名字位中,臨命終時有人給你助念,未必你肯往生,這個世間放不下,五欲六塵放不下,最難的是親情,你能放下嗎?你放不下,到那時候就成障礙,去不了。所以這種情形不能不知道。真的,遇到淨宗法門,這一生不能往生這叫太可惜!要真正能往生,沒有別的,很簡單,把這個世緣、親情要放下,不能放在心上。對你的兒孫不是不愛護,愛護,好好教導他,自己往生極樂世界比愛護兒孫更重要,因為你怎麼樣愛護兒孫,你都沒有辦法跟他長期在一起,你會老死,你死了以後不能照顧他。如果你要生到極樂世界的話,你在極樂世界成佛了,你的兒孫無論在哪一道,你都能看得到,你有天眼通,他現在是什麼狀況,清清楚楚,什麼時候你去幫他,他能接受,你自然就會去了,這才叫真正利益眾生,真正叫愛護兒孫。

  所以佛菩薩是大孝子,我們世間人不懂,佛菩薩自己成就了,生生世世的父母、家親眷屬他沒有不照顧的。他有能力身遍諸處猶如虛空,你就曉得,他能照顧一切眾生,特別是過去生中跟自己有關係的,這是佛法裡常講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。緣分最深的,家親眷屬、親戚朋友,無論你淪落在哪一道,你能接受的時候你自己都不知道,他知道,只要你聽到佛法不反對,他就來。如果強烈的排斥,他不來,為什麼?他來你造罪,你造罪業,那你墮落得會更重,受苦的時間更長,所以他不來是慈悲,你能接受,不反對了,他就來,來不來都是大慈大悲,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接觸廣大的群眾,也要懂得這個道理,他不反對,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他,他不相信,絕口不提。為什麼?提,他反駁,他不高興,那就是他在造毀謗三寶,那造更重的業,這個我們不可以,就不說。所以永遠記住,普賢菩薩教我們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他不喜歡的決定不可以強加於他,再好的法,對他有再大殊勝功德利益的,他不相信決定不要提。不能接受的強說的話,確實是讓他造罪業,這是不智、不仁。弘法利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,要有真實智慧,要能觀機,真的是所謂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」,活活潑潑,不是一個呆板的,深說、淺說、長說、短說都要觀機。

  我們現在利用高科技網路、電視,這個也是對有緣的人,他自己打開這個頻道,他喜歡聽,他就聽,他不喜歡,他不打開這個頻道,那就是無緣,打開頻道天天在聽,這有緣。過去沒有這個設備,我在早年的時候,最初利用這些工具是無線電廣播,我們在中廣買了一個頻道,講了幾部經。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成本大幅度的降低,這是很好的工具。這個工具在早年方老師就跟我談過,他說電視是個好工具,它就像水一樣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,問題在用的人。如果用的人在那裡宣傳暴力色情、宣傳殺盜淫妄,那就是在破壞社會,製造災難。如果是弘揚倫理、道德、宗教教育,方東美先生看宗教是教育,他說那可以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,促進社會安定和平,這就好事。所以那個時候他就叫我要留意這個工具,要好好去用它。但是那時候我們不敢想像,為什麼?電視廣播費用是論秒算的,我們哪有這麼多錢!

  剛剛出來講經前十年很辛苦,沒人供養。所以出家人,有錢的出家人是什麼人?做經懺佛事、做法會的,他們有收入,我們這些講經的沒收入,生活非常艱苦。我那個時候得力有一位甘太太,甘立初將軍的夫人,是個虔誠的佛教徒,也是李老師的學生,她幫助我。她找了十五個朋友來護持我,每一個朋友每個月就是台幣十塊錢,所以她每個月給我寄一百五十塊錢,那是我的生活費用,支持我十年,我那時候收入就這麼多。這樁事情李老師知道,李老師告訴我,一百五十塊錢是極限,如果再多你就不像出家人。所以我就遵守老師,也就接受甘夫人的幫助,這樣子安心在台中跟老師學習。所以這個路走得很辛苦,可是佛菩薩照顧,沒有餓著,也沒有凍著。十年之後接受的供養比較多,那時候老師告訴我,他很謙虛,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,很客氣,五年之後,我介紹個老師,你跟他學。我說哪一位?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。我說印祖已經圓寂了。《文鈔》在,天天讀,依教奉行。我就聽明白了。老師謙虛,能不能成就,關鍵是在你肯不肯真幹。

  所以我的講經就始終沒有中斷,從出家那一天開始。我三十三歲在臨濟寺出家,出家,白聖法師知道我在台中學經教,他問我,我說;我學過十三部經,都能講。他說那好,他在十普寺辦了一個三藏佛學院,就請我在那裡做教師。我在佛學院裡教書,一個學期講一部經,教一部經,一年教兩部經。我在台中學的十三部,三藏學院三年就畢業了,用上六種,還有七種用不上,以後我對佛學院就興趣不大。我這十三部經在台中是花多少時間學會的?一年三個月,十五個月。你看,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,在佛學院裡面學不到。十三部學得都能講才行,李老師教我們的目標,你不能講你不算學會,講的時候要講給他聽,他點頭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部,一部一部的來,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。我在那裡學的進度很快,都是小部經,大概一部經一個月的樣子,所以學得很高興,法喜充滿,有成就感,你看一個月我完成一部經。所以有人請我去講經,我都很喜歡去,我不拘束聽眾多少,也不需要講堂。所以有很多人請我到他家裡講經,家裡面他自己家人還有幾個朋友,一般都是十來個人,在他家客廳,一個星期一次,這就講開來了,星期一在張三家,星期二在李四家。不講不行,一定要講,講台才能夠出講師,沒有講台哪來的講師?所以我這一生講經的成就就是沒有離開講台。

  以後大概我從四十一、二歲遇到韓鍈居士,她對我很大的幫助,就是每天替我找聽眾,每天動腦筋找講經的場所,有時候借朋友的辦公室,晚上不辦公,借他的辦公室,有時候租借場地。租借場地很多,一般可以能租兩個月、租三個月,所以我們講經的地址就常常移動,不穩定。到我講經二十年,我是三十三歲開始講經,到五十三歲我們才有個圖書館,就是景美華藏視聽圖書館,才有一個固定的地方。韓館長往生之後人事上就有變化,我們不能不離開,又開始流浪。所以講經是很辛苦的一樁事情,非常不容易,要有堅定的意志,不怕死、不怕苦,才可以走這個路子,要怕死、要怕吃苦,這路子走不通,肯定走不通。這個裡頭因素很多,都必須要知道。得佛這樣的自在,八種自在,那當然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凡事起步難,起步必須要紮定三個根,如果出家,要紮四個根,《沙彌律儀》,根深蒂固。好好的把文言文的鑰匙拿到,每天不離開經典,不離開古大德的註疏。佛是我們的老師,註解的這些人是我們的學長,要得學長的幫助,尊師重道,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成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