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六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106

 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二面,倒數第三行,偈頌的第八首:

  【佛觀世法如光影。入彼甚深幽奧處。說諸法性常寂然。善種思惟能見此。】

  這首偈是善種慧光明天王他的報告,是讚歎也是報告他所修學的法門,他是「觀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」。第一句就是觀一切世間,『佛觀世法如光影』,光影,如水中之影,我們都有這個經驗,如鏡中之影,我們每天都照鏡子,古人常常用鏡、用水來比喻光影;現在比這個印象更深刻的是電影、電視的畫面,這是近代科技所發展出來,古時候沒有,古時候光影就用水、用鏡子。無論是古今各種不同的比喻,它比喻的事是一樁,相有體空,影像是有,不能說它沒有,但是它沒有自體,沒有實體,了不可得。我們觀察這世間一切事物好像是有,其實佛的眼睛看起來就像光影一樣,佛看得清楚,我們沒有看清楚。

  『入彼甚深幽奧處,說諸法性常寂然』,這兩句就是說不思議。第一句是講境界,這兩句是講不思議。一切法的理很深,這個地方講「甚深」,甚深怎麼說法?原來理事不二,事就是理,理就是事,這就甚深;單論理不論事,可以說深;理事是一不是二,這個法叫妙法。這十天,茗山老和尚給你們講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自始至終那個味道都很濃,很能夠攝受人,用現在的話說,它很有一股強烈的吸引力,但是要很細心的去體會。我們就他講的這一段,昨天晚上他也重複了,像經裡面講「擊鐘驗常」,這一段如果我們細細去體會不難懂,說明什麼?理跟事是一不是二。雖然是一不是二,可是理跟事依舊分得很清楚,但是理不礙事、事不礙理,理事圓融,理事不二,這就是甚深幽奧之處。

  諸位明白這個道理,你才能體會到世尊教我們用什麼做修因?要用不生滅的根性,交光大師所講的「捨識用根」,是用根中之性。為什麼?根中之性就是常住真心,就是當人自性,不生不滅。佛叫羅睺羅撞鐘,用這個方式來顯示我們聞性就是自性。鐘撞的時候,問你:聞沒有?佛是問聞,是問你聞性,你去聞。等一下鐘聲沒有了,你聞了沒有?他說沒有聞,這個話說錯了;佛不是問聲,是問你聞性,你怎麼說沒有聞?沒有聲音,沒有聲音也是聞,你聞有聲也聞無聲,無聲還是聞。佛看到大家答覆得顛三倒四,沒有懂意思,再撞一聲,問你:聞了沒有?你還答了聞;一會兒這聲滅,還聞了沒有?沒有。你這個錯,糊塗到極處了。還不明白嗎?再不明白,再問你:有沒有聲音?告訴你聲音是塵,是聲塵,聞性是真心、是本性,是兩樁事情。顯示出聞性不隨聲塵生滅,就是常住真心,塵有生滅,性無生滅,你要用聞性做本修因,你才能成無上道;你要用六塵做本修因,求無上道無有是處,哪有這個道理?你用生滅心,不能證不生不滅的佛果。佛果是什麼?明心見性。你要想證佛果、證不生不滅的果,你一定要懂得用不生滅的因。佛舉這一個例子,一個例子明白之後,其他的五根都要通才行。五根裡最重要的是什麼?意根。意根的根性跟聞性一樣,不生不滅。意根對什麼?法塵。法有生滅,佛講經說法,講經說法是生滅法,因此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才教給我們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佛講經說法是因緣生法,佛說,這個法就生,佛不說,法就滅,就跟撞鐘一樣,撞的時候有聲音,不撞聲音就沒有了。所以佛法是生滅法,就是佛的教法;這裡頭有教理行果,主要是講佛的教法。正因為如是,馬鳴菩薩才教導我們,我們聽經要用什麼態度來聽經?「離言說相」,言說是生滅法;「離名字相」,名詞術語是生滅法;「離心緣相」,心緣相就是你思惟它的意思,思惟想像也是個生滅法。離了生滅法之後,有個什麼東西顯示出來?不生不滅的法顯示出來。那是什麼?意根的根性,那是不生不滅,那是常住真心。

  可是生滅跟不生滅總是和合在一起,所以佛這一問,大家錯答了,它和合在一起。雖和合在一起,一個有生有滅,一個不生不滅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生滅法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都是生滅法,再加上七大,如光影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。如光影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一切有為法就是世法,如夢幻泡影。你真看清楚、真看透了,明瞭了,這個時候對如光影的一切法,你就知道隨緣,不再攀緣了。什麼叫攀緣?你分別執著就攀緣。什麼叫隨緣?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那叫隨緣,是隨順眾生,這是普賢菩薩教導的「恆順眾生」。恆順眾生就是永遠隨順眾生就沒錯,才跟眾生打交道,才跟眾生在一起,樣樣才合得來,然後在其中幫助眾生覺悟。你不能恆順眾生,眾生跟你就保持距離,這個距離愈來愈遠,不肯聽你講經說法。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,距離是愈拉愈近,交情愈來愈厚,講經說法他才歡喜聽,聽不懂他也來聽,為什麼?交情在,不懂也就捧場,捧場捧多了慢慢他就會懂,聽多了他就會懂,所以恆順眾生重要。在恆順眾生裡面成就了隨喜功德,這才顯示出佛家的慈悲,所謂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

  一切經論我們暫時要放下,如果不放下,你們的心思馬上就亂掉,樣樣都好,樣樣都想學,那就糟了。部部經論都是法寶,你只能取一個,不能貪多,一門深入。一門入了,門門都入,通的;理通,事也通,這才顯示出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可是你要不能夠契入,這裡頭「入」這個字最重要,所以我們同修無論在家、出家要重視這個字,我們學佛才真正得到受用。佛說經,經稱為妙法,妙在哪裡?妙在字字句句具足「教理行果」四法,這妙!我們學佛,我們修行叫妙行。我們的行,妙在哪裡?妙在念念行「信解行證」,證就是入。入有淺深不同,所以證得的位次有高低不等,初信、二信的菩薩入得淺,地上菩薩入得深,一定要契入,契入你修學才得真實的受用。最淺的契入是理明白,日常生活當中過失少,換句話說,做錯事情逐漸減少,法喜充滿。智慧增長,法喜充滿,這是什麼?你證了。信解行證,證就是受用;你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得不到受用,你的佛法叫白學了。

  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:沒學佛之前自私自利很重,常常想有這個念頭,也有這種行為,損人利己,為了自己的利益傷害別人;學佛之後,這個念頭沒有,這種行為也沒有,這就是你的證;你的行,你的證。從前幹這些事情,常受良心責備,睡覺都會做惡夢,冤家債主來找麻煩,來報復;現在這個念頭沒有,行為沒有,晚上睡得很安穩,沒有惡夢,那就是證果,你得受用。所以信解行證這四個字一定要具足,我們才是真正在學佛。行決定是斷惡修善,證決定是智慧增長,業障消除,法喜充滿,這是你所得到的,身心安樂。你的行愈清淨,你的證入就愈深,只要入這個境界,你的信心就堅定。為什麼現在學佛,心像浮萍一樣沒有根?三十七道品裡面講「五根」、「五力」,你根都沒有。為什麼沒有根?你沒有證,也就是說你在修學、在生活當中,你沒有得到好處,你沒有得到真正利益,得好處、得利益就是證。果然得到,信心堅定,信心清淨,功夫才得力,你的生活才踏實,真有受用。這樣子逐漸才能「入彼甚深幽奧處」,逐漸看到事跟理融合在一起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,理是事之理,事是理之事;現相,相是性之相,性是相之性,這才能入甚深。

  甚深是個什麼樣子?不可思議。思,你是去想它,想是生滅心;議是言論,言論也是生滅法;用生滅心、生滅法,要想把這個境界想清楚、說明白,跟諸位說,佛都做不到,諸佛如來都做不到。甚深要怎樣才能入?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自然會心的契入。所以諸佛跟諸佛見面,一句話都沒得說,我們常講默契,那是最高的一種默契;佛跟佛見面,真正入究竟圓滿的境界,不思議解脫境界,真正契入了。佛對我們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的人,這才有說、有暗示,幫助我們、誘導我們、提攜我們契入這個境界。

  底下一句講「說諸法性常寂然」,「寂然」解釋上面的意思,「法性」為什麼加個「諸」?諸是講相,相太多,無量無邊,十法界依正莊嚴、森羅萬象那叫諸。所有一切森羅萬象,法界虛空,要知道它的性是一個,所以叫自性。有一些學人把「自性」兩個字會錯意思,自性是我的自性,不是他的性。那個自性的「自」不是我、不是我體,是一切萬事萬物之自體,叫自性。可是性是一個,所以佛的性也是眾生的性,有情的性也是無情的性,萬物的性也是虛空的性,佛在這個經上講,盡虛空遍法界,森羅萬象,依正莊嚴,「唯心所現」,說法性就是唯心,是自心變現的,自性所現的。為什麼現這些種種不一樣的東西?性是完全一樣的,為什麼會現出這麼多不一樣的?那是唯識所變;森羅萬象,種種不同是唯識所變的。

  無論唯識怎麼變法,變佛相也好,變畜生相也好,變地獄相也好,諸位要曉得,法性沒變。古人用金跟器來作比喻,好像我們這裡一團黃金,把黃金塑成一尊佛像,就是佛;我們把這個黃金鎔化掉,再塑一尊餓鬼像,那就是鬼;佛像跟鬼像都是這一團黃金,把黃金比作自性,佛的樣子、餓鬼樣子形相,那是唯識所變的相分。相分縱然不同,諸位要曉得,法性是一個,決定是一體。從性上說,生佛一體,眾生跟佛是一體,生佛不二,《華嚴經》上講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從能現的自性講是一,所現的相分講那就無量無邊,可是你一定要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。知道之後怎麼樣?知道之後你就成佛了,你眼睛看一切眾生就跟從前不一樣;從前看一切眾生,順眼的喜歡他,不順眼的討厭他,你生煩惱。悟了之後,明白之後,見到順眼的很好,不順眼的也很好,平等,你的心清淨平等。平等怎麼樣?平等就恆順眾生,在隨順裡面也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明瞭,幫助他覺悟自性是寂然的。

  「寂然」,佛經上常常講寂滅,涅槃的意思用「圓寂」,圓是圓滿,寂就是寂滅。《楞嚴經》給你們講「解六結」,六結最後一個是「滅」,滅還是一個結,滅也要捨掉,你的六結才真正解開。每一個根都有六個結,第一個結是「動」,這很明顯,我們大家講敲聲,鐘一敲是動的;鐘聲沒有了,沒有算是第二個結,第二個結是「靜」,動靜。動這個結容易解,靜可就不容易,實在講今天我們連動都解不了,動要是真正離開,你就得定,你的心永遠住在一個很清淨的境界裡,那就是講功夫。我們以為這個人定功了不起,二六時中心地都清淨,都一塵不染,實際上是六個結他解了一個,他落在第二個,第二個沒解開,靜是一個結。靜解開了,靜捨棄掉,還有個「根」,那又是一個結;根捨棄掉,還有個「覺」;覺再解開之後就「空」,空也是個結;空再解開之後,後面是「滅」,滅離開之後才見性。老和尚講他眼睛不好是因為白內障,那一層膜拿掉,這個眼睛上有六層膜,拿掉一層還有五層,六層統統拿掉你才看見,你才見性,太難太難了。

  《楞嚴經》上講的道理是沒錯,沒法子,再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只有這個辦法,這是一個結都不要解,就能夠帶業往生。帶什麼業?帶這六個結,這六個結是業障,能往生。你修學其他的法門,給諸位說,決定沒有辦法,你要不把六層障礙突破,你沒有辦法超越十法界,明心見性就超越十法界,確實沒有法子。所以末法時期,像我們這種根性的人,除了念佛還有什麼辦法?別說你功夫,你連這個道理,這裡頭的狀況,你都沒有辦法透徹明瞭,理事都沒搞清楚,你的功夫從何用起?這是說明自性是清淨寂滅的,而且永遠是清淨寂滅,絕不受外面絲毫影響。就正如我們的聞性,不受外面聲塵生滅的影響;不是說有聲,聞性就生;無聲,聞性就滅,沒有。眼根的見性,耳根的聞性,鼻根的嗅性,舌根的嘗性,身根的觸性,意根的知性,不隨根塵生滅,常住真心,它是寂然的。我們要怎麼用它?用它,實實在在講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面對外面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是如夢幻泡影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決定不可以有控制的念頭、有佔有的念頭,你就完全錯了。於一切法沒有佔有、沒有控制,你說你那個心胸多自在,一切萬物跟你接觸也都放心。

  今天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要保持距離,保持界限?所謂「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」,為什麼還要防人?那就是凡夫念念當中想控制別人,想控制環境,佔有別人,佔有環境,這個錯誤的念頭,這是凡夫,這就是用妄心,用這種心修行不會成就,用這種心念佛,往生都未必可靠。所以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對事對物要淡薄,這個淡不是別的淡,執著要淡、分別要淡、妄想要淡,你功夫就得力。了解真相叫看破,淡一分就是放下一分,淡兩分就放下兩分,不斷的放下,也就是不斷的看破,你在生活當中才得自在、才得解脫;解脫就是自由自在,真的得自在。

  這是善種慧光明天王得的法,『思惟能見此』,這是見性,是法身大士,不是法身大士他怎麼能見到這個境界?我們從這裡面去看,他們所示現的身分是凡夫,不是聖人,廣果天是四禪天,依舊是凡夫,可是我們看看他所得的法,他在這裡說偈讚佛,都是法身大士。不僅這些天王,到後來我們會看到這些雜神眾,也都是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應化示現的。這說明一樁什麼事情?性跟相交融在一起,給諸位說,凡跟聖也交融在一起,才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。你能夠體會得到,你才真正會心領悟到佛華嚴的境界,無比殊勝莊嚴的境界。這個境界在哪裡?就是我們現實的世間。這也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,緣,境緣,境是我們的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在於心」。覺悟的心,境緣好,佛華嚴的境界;迷惑的心,看這個境緣不好,五濁惡世,這不就是境緣隨心轉嗎?你的心迷,眼前境界是五濁惡世,你的心要悟,眼前這個境界是佛華嚴,大方廣佛華嚴。我們就明白了,原來覺悟的人住在這個世間,他住大方廣佛華嚴,我們迷人住在這個世間,我們住五濁惡世,我們兩個坐在一起,肩碰肩膀靠得密,他住大方廣佛華嚴,我住五濁惡世,這是什麼境界?不思議境界,真不思議,不可思議。這跟諸位說真話,真話不好懂,但是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。你現在雖然不能契入,應當要了解,多了解一分,對你修學生活多幫助一分,你知道你就會嚮往,你就會發心學習,你也可能入這個境界。這一首就講到此地,我們看底下一首,第九首:

  【佛善了知諸境界。隨眾生根雨法雨。為啟難思出要門。此寂靜天能悟入。】

  這是無垢寂靜光天王,他得的法是「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脫門」;解脫門就是他脫離六道、十法界,他用這個方法脫離六道、十法界,契入一真法界,解脫門是這個意思。這是我們看到每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,說明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無量法門殊途同歸都歸一真法界。前面兩句是「示一切眾生」,第三句顯示「出要法」。『佛善了知諸境界』,這一句話我們就不要多說,為什麼?前面一首偈就是佛善了知諸境界,如果要用我們看破、放下的話來說,這一句是看破。『隨眾生根雨法雨』,這就是放下,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隨順眾生。具體的表現就是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都是個「隨」,這才是恆順眾生的意思,不是順自己,是順眾生。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真是無量無邊,必須隨著他的根性幫助他。「雨」是降落的意思,這個字念去聲;下面念雨,「法雨」是比喻世尊說法;雨是個動詞,我們如何幫助一切眾生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

  現在佛不在世,當然佛就不講經,我們現在能得到,是世尊當年為大家所說的,經過他的學生記錄編成經典流傳後世,這是我們現前得到的。我們學習,尤其是為一切大眾介紹,你要懂得這些原理原則,為大眾介紹是為他,不是為自。如果為自己,只契自己的根機,不見得契別人的根機;換句話說,自己能得利益,別人未必能得利益。特別是學講經的同學要記住,你講經是為聽眾講,為他講,一定要契他的機才行,這是個難處。諸佛菩薩他們有神通能觀機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不能觀機,我們不曉得這些眾生生生世世的根性,不知道,那怎麼辦?所以在講經之前,沒有法子,只好做個調查,打聽打聽道場平常活動的狀況,有哪些活動,這些聽眾學佛的一些狀況,道場是不是常常有人講經?哪些人來講?講些什麼經?聽眾反應怎樣?你打聽,心裡有個底子,我們在「三番審機」的時候跟諸位說明過,你的講演才能成功。

  你要沒有這些預先準備,只準備經,準備註解,搬上台去講,就好比是什麼?大夫先在家裡把處方寫好,再去給人看病,那不就這個意思嗎?病人藥吃得沒有效,「唉!你沒有照我的藥方生病,你病害錯了,不是我藥方錯!」哪有這種道理?這叫不負責任;你要看病人狀況,開處方才行。先要打聽搞清楚,然後我們怎樣來準備,不能不準備,準備是準備,上了台未必用得上,為什麼?上台之後大家面對面,你講看他的表情,看他的動態,他是不是懂,他如果聽不懂,那個神情就不對,你就趕緊要變化,你就不能照你的稿子講;總得要叫對方能夠得一點受用,聽明白了,他生歡喜心,這才叫「隨眾生根雨法雨」。

  為別人講經說法,把佛法介紹給大眾,確實不是一樁容易事情。我曾經聽說一些法師,這其中也有很熟悉的,常常感慨的說,現代佛教這些信徒做法會很踴躍,做個法會人山人海很熱鬧,可是法師講經,聽經沒幾個人。我們這裡聽經算是多的,我這次到香港,有些同修告訴我,很多法師講經聽眾十個人都不到,有的時候聽眾兩、三個人,叫這些講經的法師灰心退轉;這到底是什麼原因,很少人認真去想想。你能說這些眾生不喜歡聽經嗎?喜歡聽經的人多得很,為什麼講經他不來聽?不契機。所以經稱為「契經」,上契諸佛所證之理,下契眾生可度之機,你要掌握這個原則。可度之機裡頭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『為啟難思出要法』,啟是開啟,幫助他覺悟;「難思」是不可思議;「出」是出離生死、出離六道、出離十法界,最重要的法門。這是我們跟一般大眾介紹佛法,很重要的一個原則,你要讓一切大眾在很短的時間裡面,我們到外面去講經時間都很短,很短的時間裡,要把不思議出苦得樂重要的方法介紹給他。

  特別是我們參加一些國際會議,請你上台致詞說法,時間多少?十分鐘。你如何利用這十分鐘,把不思議出要法門介紹給大家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長時間那是另當別論,好說;短時間是太難太難,愈是短時間愈難說。我們現在曉得,末法時期唯一出要的法門,就是念佛往生淨土。念佛法門,諸佛如來都說這是難信之法,難思難信之法,難信之法如何講得叫人相信,這就是你的本事,你的功夫。尤其是在很短的時間,你要講得能叫人相信,叫人能接受,不容易!當然說的人要有善巧方便,要有四無礙辯才,聽的人也得要善根成熟。可是聽眾很多,這裡面總有幾個善根成熟的人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所,我們總會遇到善根成熟的。善根成熟他得利益,就能帶動未成熟這一類眾生,他做榜樣、做示範,所以未成熟這一類眾生,也能夠幫助他提前成熟。沒有善根的給他種善根,已經有善根的幫助他增長,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,已經成熟的幫助他決定這一生成就,都在這一句當中,我們要知道應該怎樣去做。當然,歸根結柢一句話,自己一定要有真修行,古德所講的有修有證。我們不但要有修,還要有證,這樣才能真正幫助自己、幫助別人。這是寂靜天能悟入,就是無垢寂靜光天王他從這個法門悟入的。我們中國俗話常講,他是依這個法門得道,證果得道的。末後這一首偈:

  【世尊恆以大慈悲。利益眾生而出現。等雨法雨充其器。清淨光天能演說。】

  這是廣大清淨光天王的讚頌。天王在前面給我們說,他是「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脫門」,讚頌的前面兩句就是觀應化眾生,第三句就是令入佛法。第一句是『世尊恆以大慈悲,利益眾生而出現』,這就是所謂倒駕慈航,乘願再來,我們要學習。我們如果學會,我們也是倒駕慈航,也是乘願而來。這怎麼說?我們現在生命是業力所現的,過去生中曾經造作五戒十善之因,由五戒十善的業力引導我們到人間來投生,這是引業。每一個得人身的眾生都是這個引業,你沒有這個引業,你怎麼會到人道來得人身?可是雖得人身,我們相貌不同,身體健康狀況也不同,貧富貴賤的生活不相同,那是屬於滿業。滿業是說的什麼?善因有善果,惡因則有惡報,往昔過去生中造作的善惡業報不相同,這佛在一切經論裡面說得很多。這個世間有很多大富貴的人,何以得富貴?前生財布施多;世間有一些聰明才智的人,過去生中法布施多;有健康長壽之人,過去生中無畏布施多。佛給我們說這幾句我們就明瞭,我們要想得富貴、聰明、健康長壽,要修因。

  佛又給我們說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,你要想知道你前生造的是什麼因,我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,這一生是果報;又給我們講,「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你要想知道你來生什麼果報,你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,這一生所造作的是因,來生受果報,因果通三世。人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他的心自然就清淨,自然就善良慈悲。為什麼?因為他想得善福,今天一定要修善業。所以我在講席當中常常跟大家說,我說的是事實真相,損人決定是害自己,損人利己是假的,不是真的;真的是損人決定不利己,為什麼?你有報應在後頭。報應是快,這一生就見到,叫現世報,現世報佛在經上常講「花報」,果報必定在三途。

  你要行善,這一生你也就能得善報。我們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看到,了凡先生他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從此之後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不但自己一生當中認真奉行,而且一家人都做,他的命運真的轉過來,與從前孔先生跟他算定的不一樣。他所得的這些果報,給諸位說,花報,善果的花報,他的果報呢?果報是來生,來生得大福德。這一生你看到他命裡沒有功名,功名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學位,現在叫學位,古時候叫功名,他沒有高等的學位。他修善,命運轉變了,他中了進士,進士在過去是功名裡最高的,他得到學位;命裡沒有兒子,他生了一個兒子;命裡壽命很短,只有五十幾歲,他活到七十多歲。我們看到種善因得善果,這個善果是花報,真正的果報在來生。所以了凡先生覺悟之後,也跟世尊一樣恆以大慈悲利益眾生而出現,他是不是乘願再來?照他自己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,五十三歲以後那是乘願再來的。可見得乘願再來,我們這一生可以做到,把你的業力轉變成願力,你就是乘願再來。

  沒學佛之前我們是業報身,學佛之後我們的願力超過我們的業力,你就是乘願再來,真正是住如來家,衣如來衣,坐如來座,你不叫倒駕慈航、乘願再來,那叫什麼?總在一念心轉過來,心轉過來,行就轉過來,行為就不一樣;心行轉過來,業力就轉了。以佛心為心,佛是什麼心?平等心。怎麼平等法?真正覺悟的人,以一切眾生為自己,那叫法身,一切眾生就是自己,一點都不假。為什麼?是自性變現的相分。自性,這個「自」大了,盡虛空遍法界,過去現在未來,都是這一個自性變現的,這個自性就是禪宗所說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自性是寂滅相,是空寂之相,但是這個空不是無,能現一切相,一切相都是空寂的體性變現的。空寂體性是自己,那麼它所現的一切相分,諸位想想,哪一個相分不是自己?如果你能夠見到,你肯定了,那就恭喜你,你證得清淨法身。證得清淨法身的人,你想想看,他有沒有脫離六道,有沒有脫離十法界?脫離了。六道、十法界現象在不在?在。在,如何脫離?不再為六道、十法界所污染,你就脫離了。六道、十法界雖在,你不污染,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對這個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在這個境界裡得大自在,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,所以一真法界跟六道、十法界和合。

  你出離了,看看芸芸眾生沒有出離,你覺悟了,他們沒有覺悟。所以這個時候「恆以大慈悲」,恆是永恆,慈悲是什麼?護念眾生、愛護眾生、關懷眾生;平等的,無條件的,叫大慈悲。佛家常講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這種愛心從哪裡生的?從自性裡面生的,自性裡面本具的愛心,愛護一切眾生,這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妄心的愛是假的,為什麼?會變質。也就是說妄心裡面的憎愛是生滅法,是有生有滅,我們叫它虛情假意;今天好了,明天翻臉就惱了,不是真的。跟世間人往來,他對你好別歡喜,假的;對你不好也不要懊惱,假的,過兩天又好,它是無常的。覺悟的人慈悲心、愛心是真常,不會隨眾生無常的心行起變化,不隨它;這是真常,常住真心,慈悲心是常住真心,世間人哪裡懂得?

  以這個大慈悲心,「利益眾生而出現」,這就是常說的隨類化身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隨類化現就叫應化身。應化這裡頭的理很深,事相非常複雜,我們在《普門品》裡面看到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那是將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出現的相狀,說為三十二類,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身;三十二是大類,每一類裡還分小類,差別真是不可思議。如果我們說眾生多,佛菩薩的應現絕不比眾生少,這都是事實真相。很可惜一切眾生迷惑顛倒,天天跟諸佛菩薩應化身在一起,他沒有覺察到,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。原因在哪裡?咱們常講業障太重,這個話講得沒錯,的確是業障太重了。怎樣才能消除業障?世尊當年在世一生所做的工作,就是幫助我們消業障,他用什麼方法?講經說法。諸位想想,講經說法何以能消業障?你聽經一下覺悟,業障就消了。佛比喻眾生的業障,譬如千年暗室,這個黑洞已經有一千多年裡頭沒有光明,千年暗室無所謂,點一盞燈黑暗就照破。這就比喻什麼?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累積的業障就像千年暗室一樣,可是一旦覺悟,黑暗就沒有了,一燈能破千年暗。

  可是說法的人要善說,什麼叫善說?具足「教理行果」,這叫善說;聞法的人要善聽,要會聽,怎麼叫會聽?一定要具足「信解行證」;善說善聽,這才叫理機雙契。我們今天聽經,古人有所謂聽經聽了幾年、幾十年還不開悟,反而不如一個老太婆在念佛堂念幾個月,人家站著、坐著往生,這其中什麼道理、什麼原因?我們再想一想,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,我們在經上看到記載,佛這部經還沒講完,講一半、講三分之一,聽眾裡頭就有開悟、就有證果的。如果世尊當年講經,像我們現在講經一樣,講個幾十年一個開悟都沒有,釋迦牟尼佛我想不會講經了,早就收拾攤子。佛善說,大眾善聽,師資道合,所以才法緣殊勝。我們今天說的人不善說,聽的人也不善聽,沒有如來在世那種殊勝的效果,所以我們必須要檢討,找出癥結之所在,把這個結化除,我們的說聽也能夠產生好的效果。

  念佛堂念佛的人很多,不是個個都成就。真正念佛成就的人,他功夫得力,他如法,至少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真正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他才會成功。同樣一個道理,我們如果要聽經,能夠也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那又何愁不開悟?準開悟。我們雖然聽經,對經沒有充分的信心,對佛所講的總得打幾個問號放在那裡,不能完全相信,何況大量的夾雜?不但夾雜佛法在其中,還夾雜一大堆世間法在其中,心不清淨。思惟經義的時間少,打妄想的時間多,這是間斷,你怎麼會開悟?你怎麼會得力?真正在教下用功的人,不聽經的時候常常思惟經義,古德所講「隨文入觀」,不必全篇經文,一句、兩句,《金剛經》上常講一四句偈,那就行了;一句、兩句常常契入觀照之中,任何一句都行。譬如此地,「世尊恆以大慈悲,利益眾生而出現」,你就是用這兩句話,在這兩句話上用功夫,日夜思惟而不間斷,效法世尊、學習世尊,我也要以大慈悲心,我在這個世界,出現在這個世間,為什麼?不為自己,為利益眾生,你這個心念不間斷,你這個願望不間斷,你的行持不間斷,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都是利益一切眾生,這叫用功。

  我們今天聽經怎麼聽的?在此地聽了,點頭;出了門,忘得乾乾淨淨,再也不會把這個經文翻來看一看,那怎麼行?這種方式就是古人所講,「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」。我們是這樣學教,所以教沒學好,理沒有解,行沒有修,哪來的果?佛法裡頭確實字字句句具足教理行果,可是我們對於字字句句裡頭沒有信解行證。從學教入門證果的有,很多很多,哪個法門都能證果。讀經也能夠修行證果,能不能往生?能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多好,三輩往生末後一段,末後一段是專門講修學一切大乘法門者,只要你功夫成就,迴向求生淨土,沒有一個不得生,淨宗法門廣大不可思議。憑什麼往生?清淨心往生,清淨願往生。蕅益大師講得好,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,往生的品位在你功夫的高下。我們學教,教是講觀行;觀就是改變我們自己的觀念,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,看你改多少,功夫在此地。你的心行改得多,你的功夫就深,改得少你的功夫就淺,往生品位不同。總而言之,決定是以慈悲心,慈是愛護眾生,悲是憐憫眾生,眾生有苦有難,是同情心,慈是愛心;常常以這個心,永遠以這個心對待一切眾生,對待情與無情,你是真的在學佛了。第二句是具體落實在事相當中,第一句是說你在發心,你要把慈悲心落實,落實就是利益眾生。

  第三句是講效果,我落實要達到什麼程度?『等雨法雨充其器』,這是兩樁事情。「等」是平等,你是以平等心說法。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小根性的得少為足,大根性的得大才滿足,無論大小都滿足,那也叫平等。陰天下雨,雨從天上落下來,比喻平等;接受雨水的潤澤,小草只要少量的水分它就滿足,一棵大樹那就要很多的水分才能滿足它。雨從天上降下來,大樹需要的滿足,小草需要的也滿足,這就叫平等法。「充其器」,器是表眾生,一切眾生他所希求、他的願望都能幫他滿足,這一句是說,說法所希求的效果達到了。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,那就是說我們幫助別人,一定要注重效果;你一昧幫助別人,如果得不到效果,你所作所為都落空;一定要講求效果,我們所作所為才不落空。

  由此可知,佛法是很現實的,如果說佛法忽略現實,那他完全講錯了,佛法非常重視現實。修因一定要得到果報,因果決定要相應。說法的人,此地是講世尊,一定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教化一切眾生,稱眾生的根性,這個器就是說的根性,也顯示出佛隨順眾生。有一些眾生眼光短淺,得少為足,你問他想要什麼?我只要得到人間的富貴就滿足,他念念想這些。佛可以幫助他、滿足他,佛不是送錢給他,不是保佑他升官發財;憑佛保佑升官發財是假的,佛教給他升官發財的方法,這就是佛對他的保佑、對他的加持,那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為什麼?你希求的是果報,果必有因,只要你如理如法的去修因,果報哪有不現前的道理?這正是所謂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必應不是佛的神通,不是佛有能力給你應,佛教給你的方法,你照這個方法去做,修因一定感果,是這個道理,這裡頭絲毫迷信都沒有。你的眼光再遠一點,人間富貴太短暫,壽命太短,聽說天上忉利天玉皇大帝那裡不錯,那個地方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,那裡好!行,你想到玉皇大帝忉利天那裡去,佛教給你方法去,真的不是假的。決定不是說信了上帝就能生天,沒這個道理。生天哪些條件,佛可以教給你,你要具足這些條件,你決定生天。

  如果你更能覺悟,天壽命雖然長還有到頭的時候,到頭還要搞輪迴,不究竟。如何真正能夠得到長生不老,不生不滅,你有這樣大的眼光,有這樣大的志向,佛教你,確確實實有不生不滅,不是假的。不生不滅跟生滅和合,不生不滅實在講,就在你身上就可以證明。你的六根根性是不生不滅,你能夠用根性,放下生滅的根塵,你就得不生不滅,諸位要知道,放下根塵就是放下六道、放下十法界。一個會用根性的人,這個人已經在一真法界,跟諸位說,理事、性相都不生不滅了,那真不可思議。所以佛為一切眾生說法,你看看他多自在,不像我們凡夫,凡夫是什麼?一定要他往生,不往生不甘心,煩惱、憂慮。佛跟你不一樣,佛度眾生很有耐性,看你這一生心量很小,讓你小成就,再等你來生;哪一輩子你的心量大了,再不斷幫助你提升。佛不是把眾生抓到,馬上叫你成佛,佛有這個心,辦不到。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眾生要消業障,眾生要提升境界,總得慢慢的來。

  我們一會當中有一些根性利的,那是過去生中善根成熟,也不是幾句話他就能夠覺悟;幾句話覺悟,善根成熟了,久遠劫所修的。這一生當中善根不成熟,怎麼說,一切諸佛來給他說,愈說他愈糊塗,他不會覺悟。所以我們了解一切眾生的根性,知道自己應當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,讓一切眾生跟我們相處都皆大歡喜。我們看他造惡業,看他要墮阿鼻地獄,那有什麼法子,非墮不可!雖有大慈悲心想幫助他,幫不上忙,在這種情形之下怎麼辦?合掌,阿彌陀佛!讓他聽進去了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這就幫了忙;他阿鼻地獄罪業受滿,無量劫之後因緣成熟,就憑耳根裡一句阿彌陀佛,他必定會念佛往生淨土。對於造作惡業要墮地獄的眾生,佛菩薩也有善巧方便,這才真正是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所以佛菩薩幫助人,完全看眾生根性成熟多少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否則的話,你度眾生就生煩惱,為什麼?你是用感情,不是用智慧。恨不得一下就叫他成就,實際上講自己還沒成就,希望別人成就。看看別人都不能接受,不能成就,趕緊回來先成就自己,這才是聰明人。《華嚴經》經文長,內容豐富,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,真的是一生學不盡、用不盡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