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0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100

 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六面倒數第二行,請看偈頌的第三首:

  【佛不思議離分別。了相十方無所有。為世廣開清淨道。如是淨眼能觀見。】

  這是清淨功德眼天王的讚偈。『佛不思議離分別』,「不思議」是說佛所證得,「離分別」是解釋不思議,何以不思議?佛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。底下這一句『了相十方無所有』,「了」是明瞭、通達,「相」是現象,十法界依正莊嚴,佛眼睛裡面看清楚,這些相的真實相是「無所有」,正是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在講席裡面曾經多次提醒同修。這一句是看破,前面一句是放下,離分別是放下,「了相十方無所有」是看破。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如果你有能力跟諸佛菩薩一樣,把宇宙人生真相看清楚,你在現實社會當中就離一切苦難,《心經》裡面所說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你就做到了。如其不然,只有一個辦法,放下萬緣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;除這個辦法之外,沒有第二條路可走。

  現代這個時代,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,這個世界隨時可能被毀滅,現代戰爭的武器是核子炸彈、氫彈,諸位都曉得,威力之大難以想像。一顆炸彈爆炸,一個城市在幾秒當中就化為烏有,如果人口密集的都市,這一顆炸彈炸死幾百萬人。今天這種事情,不定什麼時候會發生,所以舉世之人都生活在憂慮恐懼之中,不曉得這個災難哪一天降臨,可不可能?非常可能,這是眾生業因果報所感得。我們學佛的人比較冷靜一些,看得清楚,所以在這個世間,最重要的要想到死了以後往哪裡去,不能不死,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死,也不曉得在哪裡死,更不知道是什麼方式死去。死,不怕,我們應當很清楚,只不過是一個境界的轉變而已。擺在面前十法界,你要往哪一個法界去轉,這個權操在自己。自己一定要明瞭,在一生當中最大的善行就是不造業,人在一生當中能夠不造業,諸佛菩薩都讚歎,是為大善。《無量壽經》一開端就把修學的總綱領告訴我們,教我們善護三業: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我們只要把這三句做到,老實念佛,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,任何人都不能跟你相比。我們能不能得到?取決於自己,別人既幫不上忙也礙不了事。如果別人能妨礙你,別人也就能幫助你,說實在話,別人不能妨礙你,也不能幫助你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這是我們現前的處境,不可不知。

  不思議境界就是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所入的、所證得的。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?華藏世界,一真法界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從開經到此地,我們逐漸也體會到一些,一真法界在哪裡?一真法界沒有離開這個地方,千萬不要誤會我們這個法界之外還有一個一真法界,那你就錯了。給你講真的,真妄不二,凡聖不二,染淨不二;西方世界是淨土,我們這兒是穢土,淨穢不二。我們見不到,我們為什麼見不到?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夠證得。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他們何以能夠證得?「離分別」,這句話重要。換句話說,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看破了,你讀經、聽經就會開悟,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悟門堵塞了。佛菩薩跟我們眾生不一樣的地方,我們有分別,他們離分別;我們著相,以為這些現象都是真有,他們了解這個相是幻相、假相。我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,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一不異,不常不斷」,《中觀論》上講得好,這八不把宇宙的真相,佛經裡面說的「諸法實相」,描繪得玲瓏剔透。佛菩薩徹底通達明瞭,這是他的自行圓滿,自行圓滿之後一定要化他,幫助別人。

  第三句說『為世廣開清淨道』,「清淨道」就是前面兩句所說,幫助眾生也能夠入這個境界。眾生何以不悟?問題他還是有分別,這個事情非常之難,還是有執著。你如果要問,你哪一天成佛,你哪一天明心見性?你不要問別人,你什麼時候對一切法不分別,那一念之間你就成佛,你就明心見性。我們看看過去諸菩薩修行,歷代祖師大德修行,他們的悟入剎那之間,豁然大悟。我們世人講,緣成熟了,怎麼成熟的?他放下,他對於一切法真的不再執著、不再分別。誰能做到誰就成就,也不在乎男女老幼,你在宗門公案裡面去看,前一次跟諸位提到,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入是二十四歲。放下就悟入,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、祖師大德天天苦口婆心勸導我們,我們這個話聽了千遍萬遍,心裡真有定功,如如不動,不能不算他沒有定功,聽了千遍萬遍還若無其事,不痛不癢,你說怎麼辦?可是佛菩薩畢竟是佛菩薩,他不灰心,他不退轉,還是在幫忙,顯示大慈大悲,正說明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我們凡夫做不到。

  他能夠為一切世間、一切眾生,「廣」是沒有限制、沒有局限,開示清淨道;清淨道就是出離道,清淨道是佛道。在清淨功德眼菩薩這首偈子裡,自行、化他同時,沒有先後,說明內證跟外用也是不可思議。諸位要知道,落在思議裡面就有先後、就有差別,為什麼?就有所有,不是無所有。自行、自證離分別,化他也離分別,永遠與清淨道相應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『如是淨眼能觀見』,清淨功德眼天王他看見,也就是他所證得的法門,就是「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功用行解脫門」,我們在長行裡曾經細細的說過。請看下面一首:

  【如來智慧無邊際。一切世間莫能測。永滅眾生痴暗心。大慧入此深安住。】

  說如來智慧,諸位一定要明瞭,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諸佛如來有,我們也有,這是從體性上說的。可是諸佛如來的智慧起作用,起什麼作用?看見虛空法界的真相,起這個作用。我們雖有智慧跟如來一樣,不起作用。不起作用,佛說我們是有障礙,把我們的作用障礙住了。實實在在講,我們的作用起不起?起,不是不起。障礙不是障礙它起用,是障礙我們覺察起用,這個話大家要聽明白。如果這個障礙真的障礙它不起作用,那這個障礙是真的,那怎麼能說是假的?那真的。既然作用被障礙,那就不能叫真性,真性是迷悟一如。它起什麼作用?經上說得很清楚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它起這個作用。我們今天迷了,試問問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?是我們自性現的,你能說它不起作用嗎?它起作用。起作用,為什麼說我們有障礙?起作用我們不知道這是自性作用,這叫做障礙。佛的自性跟我們的自性同樣起作用,佛知道,佛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起用,我們不曉得十法界莊嚴是自性起用,可見得自性照樣起用,不干迷悟,就是與迷悟不相干。覺悟的人悟這樁事情,迷的人還是迷這樁事情,這樁事情本身與迷悟不相干,大家要在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。你能夠體會得,才知道為什麼佛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你就明白,你就會點頭,佛講得沒錯,一切眾生確實本來成佛,不過就是你自己不知道你是佛,所以叫障,障哪裡?就障在此地。

  偈頌裡面第一句是說廣,無邊際;第二句是講深。『一切世間莫能測』,一切世間是指有情世間,六道裡面的眾生,不了解佛的智慧,也就是說不明瞭自性的智慧。另外還有智正覺世間,智正覺是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;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他也莫能測。為什麼?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,依舊用阿賴耶識,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所以他莫能測。要怎樣才能測?前面講要離分別,要見到一切法無所有,自性的智慧就透出來。《金剛經》的確是無上的妙法,在中國自古以來,不僅僅是佛門四眾,不學佛的社會上讀書人,沒有說沒有念過《金剛經》的,那太少了,這部經確實是開我們的智慧。你如果真正抓到經裡面的綱領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細細去對比,你眼見的一切色相,耳聽的一切音聲,鼻嗅的一切香味,口嘗的一切味,你從這裡面去體會,去體會「三心不可得」,體會「諸法無所有」。宗門裡參禪怎麼參的?這就是他們用功的方法,所以叫疑情,一定要把六根接觸境界跟佛的教誨時時刻刻來做對比,幾時在這個對比上一下合了,契合這就證果,證得了,這就契入。宗門用的方法,這個理論原則通一切法門,所以這是個總原則。

  一定要知道佛講的才是事實真相,我們今天的觀察跟佛講的不一樣,諸佛說三心不可得,我們認為可得,佛說諸法無所有,我們認為一切法有,我們的見解跟佛恰恰相反。佛並沒有教我們,要我們把這個錯誤知見捨掉,接受他的知見,那這是佛強人所難,牽著別人鼻子走,我們肯服氣嗎?不肯服氣。佛用的方法巧妙,說出來,要我們自己去親證,你親證得的跟佛所說的一樣,我們佩服,他是過來人。所以細細在境界當中觀察,觀察千萬不要用妄想分別執著,用妄想分別執著是永遠見不到。要怎樣?離妄想分別執著去觀察,你就有門路可入,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家講的參。佛家不講研究,叫參究,研究是世間人,凡事研究研究,研究是沒有離心意識。心意識是什麼?心是阿賴耶,妄想;意是末那,執著;識是第六意識,分別。沒有離妄想分別執著,那叫研究。佛教給我們離心意識參,叫參究。參究,你不會參,我們這裡說得很白,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叫參,我們現在有人講直覺,用直覺法,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這個方法,這就是禪宗修學的原理原則。

  我們念佛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幫助,幫助我們看破,幫助我們放下,我們念佛的功夫不但得力,確實能幫助我們證得一心不亂;事一心是禪定,理一心就是經上講的境界。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事一心往生方便土,理一心往生實報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在那邊修行成佛,時間上大大的縮短,你們在經上看過,娑婆世界修行一天,等於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。這個話怎麼解釋?就是這個意思,這個地方的境緣非常惡劣,能在這個惡劣環境當中,群魔亂舞,這樣巨大的誘惑之中,你能夠不動心,你能夠不被污染,你想想這個功夫多深,這種善根福德多麼深厚,所以此地修行一天等於西方世界一百年。可是話說回來,如果你禁不起誘惑,這裡淘汰得快,這個地方要升升得快,要墮墮得快;不像西方世界修行平平穩穩,也不能很快升,但是決定不會墮落,那個地方很安全,此地是大起大落。所以自己要想想,你到底天天是在起還是在落?自己心裡要有數。如何能保持自己不墮落?古來祖師大德苦口婆心勸導我們,這一句佛號不要離口,這個方法確實是妙。一天到晚「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」,你就不會造口業,二十四小時阿彌陀佛不斷,阿彌陀佛一斷,口業馬上就起來,這個方法是好。口念彌陀,心裡還打妄想,不要緊,沒關係,至少三業你現在不造口業;慢慢念熟之後,意業就跟著口業也轉了。口是最容易造業,先從這裡下手,治病先治最重的病。叫你不要講話,不講話也難過,叫你喊阿彌陀佛,這個好多了,比不講話好多了,所以這個方法實在是非常之微妙。由此可知,會念佛的人怎麼念法?心裡不生妄想的時候,佛號可以不念,才一個妄想冒出來,「阿彌陀佛」,就把這個妄想換掉,這叫會念佛的人。可是這裡頭還有一層對凡夫講,凡夫不是落在妄想這邊,就是落在無明那邊,這事麻煩。妄想起來了要念佛,把妄想打掉;無明起來還要念佛,把無明也打掉。這樣一來,二六時中你這佛號一句都不能停,你要一停,不是落在妄想,就是落在無明。我們功夫怎麼用,你就明白了。

  功夫得力的效果,第三句說出來,『永滅眾生痴暗心』,痴暗是愚痴。永滅痴暗,豈不是你智慧就開了?只有智慧開了才滅痴暗。愚痴沒有,給諸位說,你貪瞋煩惱都沒有了。你為什麼會有煩惱障?為什麼會有所知障?愚痴。所以愚痴斷了,所有一切障礙從根本上拔除,你的自性智慧無限的深廣統統現前。『大慧菩薩入此深安住』,他不但契入這個境界,入得很深,這是自性智慧現前。在長行文裡面,他得「現見一切法真實相智慧海」,他讚歎的頌文與他所得的法完全相應。在讚歎的偈頌裡面,再一遍的提醒我們,幫助我們學習。請看底下一首:

  【如來功德不思議。眾生見者煩惱滅。普使世間獲安樂。不動自在天能見。】

  這首偈子裡面,是讚頌他自己「得與眾生無邊安樂大方便定」,他從這個地方契入,從這個法門契入。第一句說『如來功德不思議』,這個功德就是讚歎自性本定,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首楞嚴大定」,首楞嚴大定是性定。唯有大定起用才叫做功德,這個功德是利益一切眾生,所以『眾生見者煩惱滅』。大家想想不思議功德怎麼修法?為一切眾生示現榜樣是功,你在修功;雖示現榜樣,自己又不執著,為眾生現相,現相的時候即相離相,離相是德。離相是離妄想分別執著的相,給一切眾生做榜樣、做典型,自己又不著相,這是自功德,不可思議。即相離相就是不思議,何以故?前面說過,相即非相,非相即相,這是不思議境界。眾生見了之後覺悟,我們取最粗顯的比喻來說,眾生貪財,你不貪財,這就是示現,你示現給他看,眾生跟你在一起處久了,他也學你。貪財是煩惱,貪色也是煩惱,貪享受也是煩惱,你樣樣都做給眾生看,什麼都不貪;自己有的,人家要的時候都能布施,不吝嗇,這就是你修功德。世間人聚集在一起,張家長、李家短,是是非非,你所示現的跟大家在一起,口不出惡言,跟人家相處,笑笑,一句阿彌陀佛,無論別人說什麼,阿彌陀佛,好!你的心多清淨,久而久之人家都會叫你做阿彌陀佛,你就是阿彌陀佛,沒有一句廢話。別人問道,你看他能接受就跟他講幾句,不能講,或者是講了他也聽不懂,阿彌陀佛就好了,阿彌陀佛他聽進去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你就度了他。

  這一生當中,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來表演的,就是來度眾生。表演,我們也要學諸佛菩薩三輪教化,要有心,什麼心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要有這個心,你沒有這個心怎麼行?要有事,事就是身口,做出榜樣來給人看,所以「眾生見者煩惱滅」。眾生見,得要看這個眾生業障輕重,業障輕的,見幾次他煩惱就滅了,他就開悟。像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所記載,六祖會下的幾個學生,那是煩惱輕的人,跟他相處沒多久,他煩惱就滅了,他就開悟。有些煩惱重的,跟他相處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煩惱還沒有滅,雖沒有滅,給諸位說,煩惱減輕了。我們今天學佛能夠做到煩惱輕,就有很大的進步,這是我們自己要常常冷靜去反省,我們三業所造,是不是天天在減輕?如果三業所造果然一天比一天輕,你的進步就快速。如果說每一天,天天會輕一點,我敢保證你三年作佛,你三年會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;這個了不起,天天在減少。這樣的人,說實在話就不是凡人。凡人什麼時候能看到進步?一年比一年少一點,今年比去年好一點,想想去年比前年又好一點,凡人,這個樣子的進步太慢,一輩子很難有開悟的機緣。如果你能夠覺察到一個月比一個月有進步,你這一生當中有開悟的機會,不定十年、二十年,我看古大德有三十年、四十年、五十年才開悟,那就是月月都有進步,你這一生當中有開悟的可能。如果說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都有進步,那就恭喜你,我看不出十年,不會超過十年;天天有進步,決定不會超過三年。

  我們自己這樣做法是自己得大利益,眾生看到他能斷煩惱,『普使世間獲安樂』,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,自己修持就利益社會,就利益眾生。這種修學,給諸位說,是法布施;我雖然沒有實際上去照顧一切眾生,你這個樣子就是照顧眾生,你這個樣子就利益社會,社會的典型,眾生的榜樣。我們學佛,無論在家、出家,一定要找一個榜樣,你的修學就順利,你有個模式、有個樣子好跟他學。這是我早年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他老人家教我的,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,他很重視這一點。你學經教、學戒律,你要沒有一個模樣擺在你旁邊,你的修學確實很困難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好在哪裡?理論方法給你講完之後,用善財童子,用五十三位善知識來做榜樣,你可以向他學習,這些人如何將「大方廣佛華嚴」落實在他生活之中。這是過去方東美先生讚歎,《華嚴》是最好的哲學概論,全世界找不到這樣好的教科書,有理論、有方法,還帶表演,五十三參是表演,做出來給我們看。

  世間許許多多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,你看現在我們造佛像,造一尊佛像先做一個模型、樣子,然後照這個樣子來造,可見得這個模型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,一定要有好的模樣。在古代,諸位讀書曉得,孟子怎麼成就的?母親照顧得好。母親用什麼方法照顧?給他找好樣子。看看居住的環境,孩子接觸的樣子不好,趕快搬家,「孟母三遷」,她懂得這個道理。當年李老師就勸導我,因為那個時候還是在家居士,他特別提了兩個人:古人別學蘇東坡,今人不能學梁啟超。為什麼不能學?這兩位都是佛學家,對佛法真的一切經論樣樣都通,說得天花亂墜,沒有落實,所以不能以他們做榜樣。要找一個真正有成就的人做榜樣,他們兩個還繼續搞輪迴,這史書上都有記載的。當年李老師勸我學印光法師,以印光法師為榜樣。印光法師也不在了,印光法師《文鈔》在,常常看《文鈔》,讀《文鈔》,思惟《文鈔》,依教奉行,這就是跟印祖學習。他這樣勸我,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學印光法師,他是印光法師的學生。李老師非常謙虛,把我看作同學,我們都是印祖的學生,他以學長的身分來指導我、來幫助我,這是大德,普通人做不到。

  以後我在許許多多地方講經,我勸導同修們要找個好榜樣,找誰?我沒有介紹印光法師,我介紹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在哪裡?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。你能夠常常讀誦這部經,思惟這部經,思惟這個經就是憶佛,依教奉行,你就是跟阿彌陀佛學,作彌陀弟子;作彌陀弟子,是真正跟他學才是他的弟子。我們天天讀經,天天唱佛,唱歌一樣,沒有照做,這不是彌陀弟子。彌陀弟子一定要依教奉行,佛教給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乖乖的做;佛教給我們不能做,我們就決定不做,你才是佛弟子。所以你要真正做,依教奉行,偈中這兩句效果一定就現前。眾生接近你,縱然根性很鈍,時間久了,或者等到你往生,他忽然覺悟,知道你是個好榜樣,他思念你、學習你,也煩惱滅了。世間這些人跟你學的人多,社會就安定,人民就安樂。所以,一個人認真修行能令眾生斷煩惱,能使世間獲安樂,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不動光自在天王他見到,他證得,他就是這個方法修成的,用這個方法自利利他。再看底下這一首,第六首:

  【眾生痴暗常迷覆。如來為說寂靜法。是則照世智慧燈。妙眼能知此方便。】

  妙莊嚴眼天王得的法門,是「令觀寂靜法滅諸痴暗怖解脫門」。第一句這是很感歎的話,『眾生痴』,貪瞋痴三毒煩惱裡面最嚴重、最難斷,貪瞋煩惱雖然重,比較起來還好斷,唯獨痴煩惱,古德有個比喻,好比是藕斷絲連,藕折斷了,絲還連在一起,說明痴難斷。因為眾生有愚痴,常常迷覆自性,也就是你的真心被愚痴蓋覆住。痴的相是迷,他不覺悟,痴迷。痴迷的眾生,哪有不造業的道理!你要問,貪瞋從哪裡起來的?從痴起來的。一個人要不愚痴,有智慧,他決定不會造業,決定不會有貪瞋煩惱起現行。凡是有是非人我、貪瞋慢這些煩惱起來,都是愚痴在作祟,這是眾生無量劫來淪落在六道輪迴不能出離的根本業因。佛慈悲,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?就為這樁事情而來的。佛為眾生說『寂靜法』,這就是天王他修的法門,他是觀寂靜而得到解脫;解脫就是出離六道、出離十法界。佛給我們說寂靜法。

  寂靜是自性的本體,也就是真心的本體。真心在哪裡?真心是什麼樣子?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,表演給我們看。表演的結果是什麼?結果是「不可得」。七處徵心,了不可得。真心有沒有?有。為什麼不可得?因為它是寂靜相。由此可知,寂靜就是真心,你以為真心是什麼?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寂靜法,虛空法界體是寂靜的,從來沒有動搖過。《中觀論》上講的「八不」是寂靜法,我們有沒有?有,只要你不起妄想,寂靜法就現前。妄想是痴迷,妄想是動的,不是寂靜的;妄想分別執著都是動的。妄想是無明,微細的動,不是寂靜法;分別那個動就粗,執著就更粗,大幅度的震動,演變成動的相是什麼?貪瞋、傲慢、嫉妒,這是你的心在大動,大起大落,寂靜失掉了。失掉是寂靜相暫時沒有,寂靜有沒有動?沒動。佛在經上舉的比喻好,他把寂靜比作水,把痴迷、貪瞋比作波浪。我們曉得波即是水,水即是波,水跟波沒有離開;可是水的性寂靜,水雖然隨著波浪在動,水的性還是寂靜的,只要你不動,它立刻就靜下來。靜是真的,是常態;動不是常態,是虛妄的,是暫時的。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細細去體會。

  只要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我們做不到不分別、不執著,少分別、少執著、少打妄想,我們從少上下手。一年比一年少,一月比一月少,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少,然後到一天比一天少,那恭喜你,你就成功,你就契入境界,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。佛菩薩生活怎麼樣?佛菩薩生活跟我們生活沒有兩樣,所不同的,佛菩薩生活知道水即是波、波即是水,他知道明瞭,他不礙事,《華嚴經》上講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動靜不二,動靜一如。我們凡夫怎麼樣?動不是靜,波不是水,水不是波,他搞這一套,所以他理事有礙、事事有礙。諸位細細想一想這幾句話。

  佛說的寂靜法,哪些是寂靜法?無有一法不是寂靜法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門門都是寂靜法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經論當中也常說,「法門無量,殊途同歸」,歸到哪裡?歸到寂靜。諸位要曉得,法是修學的方法,生活的方法,我們說修學的方法,有很多人聽不懂,為什麼?他把修學跟自己的生活脫節,他連不上去。所以要知道,佛家講修學的方法就是生活的方法,你每天工作的方法,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,這是修學的方法。如果把修學跟我們的生活脫了節,你修一輩子也不會入門,古大德所謂你修到驢年都不能成就。你們想想看,十二生肖裡頭有沒有屬驢的?這就是告訴你,你沒指望,你完全搞錯了。「修行」這兩個字的含義一定要搞清楚,它指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,工作、處事、應酬,念念行行都與寂靜法相應。寂靜法就是禪定,寂靜法就是清淨心,我們現在說五個: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都是清淨法。我們將這兩個字說成十個字大家好懂,這全叫寂靜法。

  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定,我們念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修什麼?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不就是寂靜法嗎?所以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裡面說,念佛法門是「無上深妙禪」。世尊說這句話用意很深,告訴末法眾生,我們這樣的根器參禪決定不能得定,也就是用參禪那個方法我們得不到,換成念佛的方法我們能得定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目標方向沒有改變,手段改變、方法改變,我們就用這句佛號。前面給諸位說過,起心動念不離這個,念頭才一起,不管它是善念、是惡念,不要去分別,不要去執著,不要去理會它,第二個念頭「阿彌陀佛」,就把念頭轉過來,這叫會念佛,這叫會用功。你會這樣做法,你的煩惱自然一年比一年輕,一月比一月輕,甚至於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輕,你自己會覺察出來,別人也能看得出來。別人從哪裡看?你智慧開了,智慧增長。煩惱少一分,智慧就長一分,互為消長;黑暗少一分,光明就顯一分,就這麼個道理。智慧開了,特別是你們年輕法師學講經,這個體會就太明顯。經典展開,智慧開了,不必參考古大德的註解,你都通了。這個時候你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,深講淺講、長講短講,無不自在,為什麼?智慧開了。現在智慧為什麼不開?煩惱障住,痴迷障住。所以我們曉得世尊所說一切法,無有一法不是寂靜法。

  『是則照世智慧燈』,跟前一首偈的意思相同;前面講「眾生見者煩惱滅,普使世間獲安樂」,此地這一句含前頭兩句的意思。我們要能夠真正聽懂佛所說的法門,一切法也好,一個法門也好,只要你真正聽懂,乃至經中四句偈,甚至於半偈一句,你要是真正聽懂,都破迷開悟,一生受用不盡,這是真的。什麼叫聽懂?懂的標準是做到。你聽了做不到,沒懂,這是實話。你要聽懂了,哪有不做的道理?為什麼?照這個做會成佛,照這個做會脫離苦海,脫離六道輪迴,你怎麼會不做?沒有這種道理的。你還不肯做,肯定你沒聽懂;你說我不相信,我是聽懂了,我也會說。錄音機都聽進去,一句話不漏,比你還高明,錄音機懂不懂?不懂。你說你聽懂,還比不上錄音機。錄音機天天在此地聽法,它能成佛嗎?它成不了佛。為什麼成不了佛?不懂!諸位懂了、沒懂,要用這個去勘驗。

  這是我最初剛剛學佛的時候,跟章嘉大師討論這個事情,就是知與行的事。這個老人跟我講,佛家確實知難行易。為什麼?行就是觀念,一念之間,一個念頭轉過來就超凡入聖,行易。念佛的時候,《彌陀經》上講若一日、若七日,就能往生。往生什麼程度?上上品往生,哪有什麼難處!難在哪裡?難在你不懂。世尊給我們這些眾生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苦口婆心,幾個人懂?懂的人都成就,都證果;不懂的人慢慢再來。這就是佛經裡常講熟者先度,熟是根熟的人,根熟就是真正聽懂的人,他們先得度,超越十法界,他們作佛,作法身大士。沒懂的,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,我沒有做到是沒懂,你有這個修學態度,你才會成就。為什麼?知道自己不行,沒懂。如果沒有懂自己以為懂了,你的悟門就堵塞;換句話說,你這一生沒有開悟的指望,你自己以為懂了。

  這在求學上是大病,一個老師教學生,對學生的觀察,看看學生有沒有真正懂得,有沒有成就,就在這些地方觀察。你這個學生可不可以教,也在這個地方下斷語,也就是你能夠虛心,你知道你沒懂,老師會教導你。你自己以為懂得,老師不教了,為什麼?教了沒用,填不進去,他滿了,填不進去;學生墮落老師也無可奈何。我也就這些事情請教過李老師,李老師搖頭,沒法子。他說得很好,這種根性不但我救不了,佛來了也救不了。我想想,他的話講得有道理。為什麼?學的人自滿,自以為懂得,老師還有什麼辦法?到此地畫休止符,沒得再講,為什麼?你已經懂了。真正的學生,沒有做到是我還沒懂,還要求老師幫忙。所以標準是定在你有沒有做到。你懂多少看你做到多少,你懂一分你做一分,肯定的,你懂十分一定做十分,這個一點都不假。諸位將來學講經說法觀機,這是重要一個觀機的原則。

  可是實在說,要想幫助別人,先要成就自己。在這些菩薩眾裡,哪一個不是先成就自己再幫助別人?自己成就,不論多少,總有一點小成就,你才能幫助別人;如果自己一點成就都沒有,你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。不但沒有法子幫助別人,恐怕還被眾生度跑掉;你不能度眾生,被眾生度跑掉。我今天聽一個同修說,有個出家人修行不錯,在山上住了很多年,一句話不說,真的是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」,禁語禁了多少年。以後被人發現,請他下山,聽說沒有多久,他還俗結婚,還生了個小孩,這不就被人度跑掉?可見這個事情不容易,很難很難!所以我們修行,自己基礎不穩固,不能離開老師,離開老師就會出麻煩。我當年學佛,李老師要求我跟他五年,我深受他的恩德,得他的好處。他要求我五年,我自動延長五年,我跟他十年,十年才離開他。自己一定要曉得,根要紮得厚,要紮得穩。脫離老師,你在這個社會,社會五花八門,真正是稱得上群魔亂舞環境,你能在這個環境裡撐得住,不會動搖,不會退轉,就相當不容易。在這裡面斷煩惱,長智慧,這是成就。這個法門,『妙眼能知此方便』,佛所說的法皆是方便法,所以此地用方便。請看第七首:

  【如來清淨妙色身。普現十方無有比。此身無性無依處。善思惟天所觀察。】

  前面這兩句就是善入無邊境界。『如來清淨妙色身』,這是什麼身?法身。諸位在大乘經上,常常念到「清淨法身佛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法身是體,法身沒有相,法身就是前面所講的「寂靜法」;「法」還不能要,要了一個法又著了相,就是寂靜。寂靜就是我們的法身,寂靜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。它能現一切相,所以『普現十方』,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。為什麼?它能現,一切法都是它所現,所現就比不上能現,那怎麼能相比?在十方世界,可以說是遍虛空法界,什麼地方有感,它就有應;這個應是自然的,不是作意的。將來諸位你們成佛,也跟諸佛如來一樣,哪個地方有感,你們去現身說法;你絕對不會「那個地方有感,我趕快去」,那你就錯了,你是凡夫,你超不了六道輪迴,你超不了十法界。感應是自然的,絕對沒有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的感應是感情的感,那是痴迷,不是寂靜法。

  寂靜是盡虛空法界,寂靜的相大,虛空法界是寂靜變現出來的,這話的確是很難懂。寂靜就是妙色身,清淨妙色身,妙色沒有色,為什麼叫妙色?能現一切色,所以叫妙。也就是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也是形容清淨法身,是能現之體;懷讓禪師所講的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,也是說這個意思。他們兩個所講的話不一樣,說的是一樁事情。這是什麼?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真心、自性、本性,此地講清淨。隨類現身,不但現有情身,它也能現無情身;無情身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、礦物,還包括自然現象。也能現正覺身,現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身。世尊告訴我們,應以什麼身得度,它就現什麼身。現身不是意,沒有意;有意就是痴迷。我們今天凡夫無論做什麼,有意,你落在痴迷上,你跟清淨不相應。諸位要說,沒有意能成功嗎?意轉變成智,所謂是「轉八識成四智」,他用的是智,不是意。

  智無分別,智無所有。記住,無所有、無分別是智,有分別、有所有是痴迷,落在意地上,落在意識裡頭去了。落在意地裡面,那就有比較,有得比了。人家不落在意地,所以普現十方無有比,無論現什麼身都無有比。不僅僅是現佛身,《普門品》裡面講,應以童男身、童女身而得度者,即現童男、童女身,他現那個身也是無有比;應以比丘、比丘尼身而得度者,他就現比丘、比丘尼身,所現的身也是無有比。為什麼?他所現的一切身相都與寂靜法相應,這就無有比了。我們六道的凡夫不行,六道的凡夫落在意地上;四聖法界也不行,還是用阿賴耶識,沒有能夠轉識成智。幾時轉阿賴耶為大圓鏡,大圓鏡是寂靜法,那就相應了,他無論現什麼身皆是無有比。世間無有比,出世間也無有比,為什麼?出世間沒得比,世間是有比,出世間沒比了。出世間就是出離十法界,那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是清淨平等覺,哪來的比!

  『此身無性無依處』,「性」是體性,為什麼會現?感應而現。我們今天這個身相為什麼會現?給諸位說,也是感應而現的,佛是感應而現,我們也是感應而現。但是這個感應不一樣,我們的感應是業感,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造的業,業牽著你遇到緣就起現行是業感。諸佛菩薩是什麼感?願感。他在過去生中,初學佛的時候曾經發過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他發過這個願,成佛之後願力在,轉業力為願力。願力是智成就,業力是痴迷成就,哪裡會一樣?諸位要細細去想這個道理。所以,凡聖所現的一切現象全是感應,這才是生佛不二,才是性相一如,你才能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才知道佛悟,悟在哪裡,我們迷,迷在什麼地方,你才能真搞清楚。你要是搞不清楚,叫你破迷開悟,迷不曉得在哪裡,你怎麼破法?叫你去捉賊,不認識賊在哪裡,你怎麼會捉得到?你認識他,你才能把他捉到。所以自己要曉得什麼是迷,你才能破迷;痴迷都不曉得,你怎麼能夠破痴迷?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這個地方說明,佛跟我們不一樣。此身無性,這個身是相,無有自性,自性就是自體,沒有自體。佛給我們講四大五蘊和合而成,這是對我們凡夫說,說得很粗;告訴你,這個身沒有自體,因緣和合而生的。你從因緣這個地方去觀察,知道這個身沒有自性,能破身見,為什麼?不再執著這個身。不但無性還無依處,依處是「所」;我們凡夫認為這個身是自己,還要給自己找一個住處,找一個依靠,這就錯了,沒有依處。你們想想看,哪個地方是你家?你們今天到新加坡來,家在哪裡?家住在某個地方,你現在在居士林。佛在經上序分裡,佛「在」,那個字很有味道,沒有說是住。住怎麼樣?著了相,你有分別執著;「在」是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我只說我現在在哪裡,我沒有住哪裡,沒有住處。這個事實真相你要認清楚、你要懂得,你沒有住處,你沒有身,這身是假相,「無我亦無我所」,然後你就不造業,你真的身心清淨,這才是善法當中真正的善法。『善思惟天所觀察』,你這個思惟,那你就是真正是善思惟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