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七四卷)  2003/3/21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974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如來讚歎大威光菩薩偈頌第七首:

  【汝已入我菩提行,昔時本事方便海,如我修行所淨治,如是妙行汝皆悟。】

  這往下的四首偈是讚歎他行佛之因,當然果證一樣如佛。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的科判用的是「行齊佛因,當如佛證」,這四個字好。「齊」就是我們今天的話「向佛看齊」,佛怎麼樣做,我也怎麼樣做。你看佛怎麼樣修因,我只要跟佛一樣的因行,將來的果證當然同佛,跟佛一樣。所以這首偈子,四句偈不多,裡面的含義太豐富了。從佛初發心修行,一直到證果,弘法利生全都包括在其中。確實這樣的文字,中國人所講的言簡意賅,言語簡單明瞭,意思具足圓滿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

  第一句說得好,『汝已入我菩提行』,你看看是「已入」。「汝」,這是文言,現在的話就是「你」,這是佛對大威光菩薩的稱呼。你已經「入我菩提行」,這個「行」念去聲,當動詞用,如果是菩提行(ㄒㄧㄥˊ),這是名詞;念菩提行(ㄏㄥˋ),動詞,這個字是說我們生活行為。生活行為那是太多太複雜了,說不盡,佛有善巧,把無量無邊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,總不出身、語、意,這叫三業。身,包括你所有的動作,這是身的行為;語是言語;意是起心動念,我們今天講的思想見解,思想見解是意的行為。

  六道凡夫的身語意是迷惑顛倒,所以是造業。六道眾生這個三業行為是造業。業又分三類,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這個無記就說不上善惡,身語意造作總不出這三個範圍。但是六道凡夫這三種業是混雜的,不可能有一個人一生當中純善無惡,這找不到;也不可能這個人一生當中專造惡業,有惡無善,也找不到;只能夠說,或是善多惡少,或是惡多善少,善惡混雜。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這六道眾生在六道裡面受生,他所享受的富貴貧通各個不相同,這是有原因的,佛家的術語叫做業報。業報裡面又有共業、有別業。共業是大家造作有相似的業,那個果報就變成災難、劫難,就是天災人禍。人禍是指戰爭;天災,我們講天然災害,水災、旱災、風災、地震,這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,這一類的災害是眾生共業所感。現在我們對於這句話,我們可以很肯定的信受,我們沒有懷疑了,絕對不是說這些災害是天然的自然災害,跟人類沒有關係,這個想法錯誤的;還是佛在經上講得有道理。

  我們這一次從日本的科學家經過八、九年的研究,他們研究水,水的結晶,從這個地方發現水有靈性,居然它能看、能聽、能懂人的意思。它看到善的,聽到善的,人有善意發出來,它的結晶就變得非常好,非常美好。如果它看的是不善的,聽的是不善的,它感受人給它的意念也是不善的,它的結晶就很壞,在顯微鏡之下看到它,就很淒慘、悲觀的那個現象。從這個實驗我們就肯定,佛講的話有道理,天然災害是諸共業所感。為什麼?我們大家給大自然的訊息都是不善的。大自然接受我們的訊息,它所看到的是不善的,它所聽到的是不善,它所收到的訊息不善,都是造作五逆十惡,所以自然給我們的回報就不善。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這些災難,華藏世界沒這些災難,諸佛淨土也沒有這些災難?我們明白了,諸佛淨土裡面所住的人,因為天天接受如來的教誨,每一個人心善、語善、行善,所以這個大自然所收到的資訊,它看到十善,聽到十善,收到資訊也是善,所以變現出來的結晶都是完美的善的結晶,哪裡會有災害?我們從這一點點的報告,我們會把佛經裡面所講的,這一切感應道交的事實真相、理論依據明瞭了。

  今天我們這個地球上有災難,有大災難。科學家也呼籲,我們的心念、心願可以改變地球的自然環境。這些話,我在講經很多年以前我就講到了,我講的只是經典裡面的道理所說的,沒有科學印證。那個時候,世界各地政府呼籲人民要重視環保。我曾經說過,這些各地政府呼籲能不能把環保做好?我搖頭,不可能。為什麼?佛在經上講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自然環境是依報,依報決定受正報的影響,這是佛經上常講的。正報是什麼?正報是人心。自然環境染污了,你在這上面想盡方法去改善,你要懂得染污的根源是思想的染污、精神的染污、心理的染污。你要不能把這些染污改善過來,淨化你的精神,淨化你的思想,淨化你的見解,這是從根本上治療,外面這個環境染污隨之就清淨了。我講這個話講了多少遍,許多地方講經講到自然環境,我都在這裡勸導大家。現在這日本科學家證明了,他們實驗水有靈知,它不是死的,它有感應。

  佛告訴我們,不僅是水,所有一切萬物包括虛空,虛空也是「因心成體」。心是什麼?心就是靈明覺知。靈明覺知是遍虛空法界,靈明覺知現一切色相,為一切色相之本體,所以它所現的這些色相也有知覺。所以不但水有知覺,佛講大是講世界、星球有知覺;小,講微塵,今天科學家講的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它有知覺,它跟水一樣也能看、能聽、能感受人類的意念。這善惡的意思它能感受,它感受隨之它就產生變化。所以人心到純淨純善的時候,泥沙瓦礫它產生變化了,變成最好的結晶,最好的結晶就是珍寶。西方極樂世界,琉璃是大地,黃金是鋪路的,所有物質變成珍寶;人心不善的時候,所有物質就變成泥沙石塊,它是隨心變的。所以中國古書上有記載,說古時候人心厚道,風俗純樸,金銀七寶很多;現在人心不善,這東西都沒有了。這東西在哪裡?現在它變成泥沙石塊,它變質了!大乘經上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境隨心轉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

  因此,覺悟人,大威光菩薩覺悟了,徹底覺悟了,所以他的思想、他的見解、他的言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叫菩提行。「菩提」這是梵語音譯的,它的意思是覺悟;這個地方的「我」,是佛陀自稱。佛陀的身語意三業究竟圓滿的徹悟,沒有絲毫迷惑,我們套《十善業道經》上的話來說,沒有絲毫迷惑夾雜,他是究竟圓滿的大覺。大威光菩薩已經契入,換句話說,心是佛心,語是佛語,行是佛行。這個經裡頭所介紹的、所說明的,大威光菩薩成佛了。以後成佛,這個佛就是毘盧遮那如來,我們現在講的「毘盧遮那品」,大威光是毘盧遮那的前身,也是生生世世修行,我們在這裡看到他的圓滿。

  『昔時本事方便海』。昔是往昔,過去生生世世,菩薩所學、所修、所教、所化,種種善巧方便無量無邊。這就是說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,生生世世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哪一道,菩薩是十法界哪一個法界他都去,他都在那裡修行,都在那裡教化眾生,他什麼都知道。如果不親自到那個地方去,你怎麼會曉得?所以,他有圓滿的後得智,無所不知;他有大能,無所不能;他有相好,他的相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,千變萬化。無論變化成三途惡道,那個形相跟三途惡道沒有兩樣,他的心地依舊能保持純淨,一塵不染,一絲毫不迷,這才能普度眾生。

  『如我修行所淨治』,這都是佛陀說明自己生生世世,從初發心修成無上正等正覺,佛給一個修行人做圓滿的榜樣。證得究竟佛果之後,那怎麼樣?還要從頭表演起,永遠不間斷的在表演。為什麼?幫助希求覺悟現在還沒有覺悟的人,幫助他們。這就是大乘佛法裡常說的,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遊戲神通,就像是演戲一樣,演得非常逼真,讓你一絲毫都沒有感覺得出來他是在演戲。釋迦牟尼佛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,八相成道,在《梵網經》裡面,他老人家給我們說出這個事實真相,是第八千次來表演。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了,就證得圓滿的佛果,他到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人跟他有緣,他來表演。什麼時候哪一批人緣成熟,他又來示現八相成道;緣沒有成熟,隨類化身幫助你成熟。你真正要是成熟的時候,佛就用八相成道這個方式來表演給你看。

  就像農夫種植果木一樣,種許許多多的果木,水果桃李杏這一類完全成熟了,這個農夫就採它,那就好像是八相成道,推車去採這個果實,收成。當它沒有成熟的時候,這個農夫天天要去巡視,天天去看,天天去照顧。這個天天去照顧,就好比佛對一切沒有成熟的眾生,隨類化身,時時刻刻幫助他成熟。真正成熟,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」,現佛身是成熟了。所以沒成熟的時候,現菩薩身、現聲聞身、現長者居士身、現童男童女身,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裡面三十二應,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三參,這大家就知道了。

  所有一切的示現、應化,就是這一句裡頭所說的「如我修行所淨治」,這地方我們著重在這個「淨」字。換句話說,一切行為造作當中,我們修行的標準是什麼?大乘經教裡面所講的覺正淨,這是標準。經上為什麼不用如我修行所「覺」治,如我修行所「正」治?他為什麼用「淨」?覺正淨三個,為什麼用淨?這一個字不是隨便用的。娑婆世界的眾生,特別是佛滅度之後,末法一萬年,這一萬年眾生的根性與淨緣非常深,與淨土的緣非常深。淨土怎麼個修法?心淨則佛土淨。所以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裡面,等於說是為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總授記,他講了三句話,「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」。你看《華嚴經》最後結歸在淨土,用意很深。覺正淨是一法,一而三,三而一,究竟從哪一法契入?完全看眾生的根性。娑婆世界末法時期一切眾生,修覺、修正不容易;修覺沒有這個天分,學正沒有這個緣分,這才講修淨。覺,要上根利智,我們不是上根利智,所以沒有天分。修正,正就是經教,沒有好老師來教,沒有好的同學在一起學,切磋琢磨;換句話說,學習的機緣遇不到,所以說沒有緣分。淨,實在講缺少這兩種,沒有天分、沒有緣分也能成功,它成功的條件是真信切願、老實念佛,這就行!

  所以淨門廣大,收機最多,佛祖常講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,一點都不錯。你看印光法師常常教導我們的,顯示淨宗之殊勝,特別是在末法時期。因此我們真正修淨土,決定不可以疏忽修清淨心,一定要記住,心淨則土淨。我們將來往生,不但沒有障礙,品位提升。西方極樂世界往生,那個品位不是阿彌陀佛給你的,與阿彌陀佛不相干,是你自己清淨心純度之所感應得的;你的心愈清淨,品位就愈高。四土三輩九品,決定在你的清淨心、清淨行。

 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現在就知道珍惜現前寶貴的光陰,現前修學的環境。環境沒有好壞,順境、逆境都可以修,問題就是你會不會?我跟同學們說得很多,「處逆境,隨惡緣,無瞋恚,業障盡消」。你們知不知道?你們肯不肯做?如果你要是遇到逆境、遇到惡緣,心裡生瞋恚,你的業障全現,那不是消業障,你的業障在增長,你的麻煩大了。所以會的人逆境惡緣好修行。反過來,你「處順境,隨善緣」,環境非常美好,我們今天生活在此地,順境。大家在這個地方修學、學習,什麼都不要你操心,生活過得很好,遇到都是善人。在這種環境裡面決定沒有貪心,貪圖享受,貪圖據有,那就愚痴了。所以「無貪痴」,無痴是什麼?對這個環境絕對沒有一絲毫留戀,你的「福報全現」。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頭,你起了貪心,你有留戀,你的業障又現前了。

  在這裡面諸位你就要了解,順境逆境裡面,我們真正能夠覺悟到斷貪瞋痴,這就是「淨治」。佛菩薩聰明,他了解,他在十法界裡頭、三惡道裡面,不起瞋恚;三善道裡面,沒有貪痴。這是簡單、具體、明瞭跟諸位說出佛是怎麼修的。你要知道離開了一切人事物,你到哪裡修?天天去讀經,天天去念佛,紙上談兵,那是理論,沒有通過事實。理論跟事實不能結合,你不能開悟;換句話說,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。不能脫離六道輪迴,這一生能保持這個樣子不錯了。來生能不能保持?難。為什麼?一個轉世這當中有隔陰之迷,前世所修學的忘掉了。你看你來生的緣分,你來生能不能得人身?能不能遇到佛法?能不能遇到善知識?能不能遇到同參道友?難!比什麼都難。這種緣分,這佛經上常講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所以一失人身麻煩大!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才知道這一生得人身的可貴,遇到這麼好的機緣,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,其他的雞毛蒜皮小事,不值得放在心上;一定要淨化心行,要走純淨純善的道路。縱然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土下下品往生成功了,大功告成。能夠懂得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,提升自己境界,那是絕頂聰明智慧人。我們對這樁事情不能不留意。

  末後這一句,『如是妙行汝皆悟』。佛的「妙行」,威光菩薩徹底悟入了,統統都明瞭了。怎麼明瞭?他做到了。信、解、行、證,威光菩薩也證入了,這叫真的學佛。我們看看現在佛教徒當中,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跟我講的,百分之九十九以上,不是以下,搞什麼?搞佛學,不是在學佛。天天誦經、念佛、研教,表面上看到好像很精進,很像那麼回事情,實際上他心裡所想的、口裡所說的,他所做的,全不是佛教;這句話要懂得,全不是佛教你做的。佛沒教你這個想法,沒有教你這麼說,沒有教你怎麼做,你居然還是照樣。換句話說,隨順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。心裡面還是自私自利,還是貪瞋痴慢,還是貢高我慢嫉妒,還搞這個。所以這不是佛教,佛沒有教你這個。佛教你斷十惡,修十善,結果你搞的還是造十惡,還是忽略了十善。所以李老師說大家搞的是佛學,不是學佛。

  我們在此地看到,大威光菩薩他真的是學佛,學得很像,他不是搞佛學。我們在此地讀這首偈,最重要的要學大威光菩薩。當然我們沒有他那麼大的善根、那麼大的福德,我們今天是起步,他是快圓滿了,得如來這樣的稱讚。我們初學最重要的要覺悟、要明理,要明白事實真相,這些都要靠學習經教,你要不學習經教,你怎麼會懂這個道理?你怎麼會了解事實真相?你怎麼知道要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、種種成見,要隨順佛陀的教誨?你不知道!

  我們這一生真的是大幸大幸,無比的幸運!能夠五十年不離開經本,天天在接受經本的薰習。我們的成績?愈學愈歡喜。所以我才真正體會到、真正懂得孔老夫子在《論語》第一句話所講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」,他這幾句話,我真懂,五十年的學習才徹底明白他老人家說這個話,那一種的心情。佛經上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孔老夫子的真實義我才懂得;這句話會念的人太多了,不懂。他如果真懂,他會有個懂的樣子,我們能夠覺察到。什麼樣子?好學。學習是他人生當中最大的快樂,他可以不要吃飯,可以不要睡覺,可以捨棄世間一切萬事萬物,這個學他不會捨棄。就是夫子也在《論語》裡頭說的,「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」。

  好學是聖人,好學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善事,沒有比這個更善了。你學成了,自然就產生影響,身教!形象不一樣,現在人講的是磁場不一樣;中國人講的,你的氣氛不一樣;佛法講,你放光遍照世間。世間人跟你接觸就能生善心,惡人見到你了,他的惡念就沒有了,他能生起善念,有這麼大感召的力量。這個力量我們現在相信了,在日本人實驗裡頭實驗出來了。你的心真誠純淨,能夠把惡人,他見到你,他整個身心起變化,他惡念暫時放下,善念生起;他離開你,那個善念還能保持一段時期,大概過兩三天就沒有了,那惡念又會生起來。所以常常親近善人,你能保持那個善念不滅,有道理。我們常常讀佛經,不離開佛經,天天親近佛菩薩,保持淨善,純淨純善不失掉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偈頌第八首:

  【我於無量一一剎,種種供養諸佛海,如彼修行所得果,如是莊嚴汝咸見。】

  這首偈前面三句都是說佛的行因,佛所行的,你也都能夠做到;末後一句是講果德,其福等同如來。在這首偈裡頭,我們要學的就是拓開心量。你看這經上所說的,『我於無量一一剎,種種供養諸佛海』。我們今天的心量太小,在這個世間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真心本性是量周沙界,心包太虛,不知道。隨著自己妄想分別執著,把這個心量變得這麼樣的小,小到無法容人,可憐、可悲到極處。這個狀況自己要負責任。在一家裡面,父子不能包容,父親看不慣兒子,兒子也看不慣父親;兄弟不能包容,甚至於夫妻不能包容。今天我們講這些話,諸位同學印象都很深刻,為什麼?這個事實真相,你們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甚至於有些同學他說,這個發生在自己身上,在自己家庭當中、家族之中。

 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答案在佛經裡頭。佛告訴我們,這一家人是怎麼回事?佛講四種關係,就是四種緣,四種關係變成一家人。這四種關係,頭一種「報恩」,報恩來的,我們俗話常講孝子賢孫。雖然外面有不善的影響,他也會受,但是他那個根不壞,前世根深蒂固;會把這個報恩的心沖淡、減弱,他還是報恩,他對於父母依舊是孝養,這第一種。第二種「報怨」,報怨是什麼?過去生中的冤家對頭,他投胎到你家來了。來幹什麼?來報仇的,來報怨的。長大之後為非作歹,一定要搞得你家破人亡,他來報復的。所以佛菩薩連世間這些聖賢都常常勸導我們,冤家宜解不宜結,結了怨仇,這是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今天的社會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動亂?生活在現代的世間,我們常常聽到人心惶惶,沒有安全感。這什麼原因?眾業感召。這個業不是善業,惡業,無量劫來累積的惡業,今天發作了,麻煩大!現在在這個世間,報恩的人少了,報怨的人多了,所以造成整個社會不好的風氣。

  第三種來「還債」的。還債是這個小孩過去生中欠父母的,他這一生來賺錢養自己的父母,但是沒有孝敬的心,對父母並沒有恭敬心,但是對父母的生活照顧很周到。我們這一看起來,這是還債的。第四種是「討債」的,父母前世欠他的,他來討債的,所以我們常講討債鬼。討債,看父母欠他的多少,如果欠得多,他大概活的時間長;如果欠得少,他幾年就走了。你費了心血、費了金錢去養他,還沒有成人他就走了,死了,來討債的。要不是這四種關係,不會成為一家人。

  佛在經上把這個關係跟我們講得清楚,我們這一生當中遇到的人,熟人,都是這四種關係。這四種關係有淺深不相同,如果不是這四種關係,對面也不會打招呼,也不會相識,陌生人。所以我們在馬路上走,看到許許多多人,陌生,沒有這四種關係。看到有個人,他見你笑笑,跟你點點頭,那都是有關係的;過去生中有善緣,緣很淺,一生當中也許就這一面,點頭微笑一下。也會看到,看到那個人瞪著眼睛,對你的表情很不好,很討厭你,不歡喜你,也是個陌生人,可能這一生當中也只遇到這麼一次,緣非常淺。人與人,人與一切物(動物、植物),你遇到了,總跟前世有關係。如果沒有關係的話,哪有這種緣分?這些理事、因果只有佛法講得透徹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恩不要報完就沒有了,希望恩義要生生世世保持;怨恨、怨仇希望這一生能化解。我欠別人的債應當還,別人欠我的算了,不要計較了。我們能夠這樣看,這是智慧生了,這是智慧;能放下那是功夫,那就是此地講的修行。

  我們要學諸佛菩薩,學什麼?學供養。普賢大願裡面給我們講的「廣修供養」。那個廣,「無量一一剎」,盡心盡力供養,供養的福比布施的福殊勝太多了。實在講,這兩個形相非常接近,布施跟供養在表面上看、形式上看完全相同,用心不相同。用真誠恭敬心布施,那就是供養;布施裡頭沒有真誠恭敬心,那叫布施。所以事相上一樣,果報上有很大的差別,修供養是法身菩薩、是諸佛如來;修布施得六道的福報,得十法界裡面的福報,通常我們講九法界,沒有辦法契入一真法界。

  我們今天修淨土,淨土法門我們所希求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西方極樂世界,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開章明義就告訴我們,「咸遵普賢菩薩之德」,這句話說得這麼清楚,這麼明白。西方極樂世界修什麼?修普賢菩薩法。普賢菩薩法這十個綱領,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、廣修供養。所以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要不修普賢菩薩法就不相應。換句話說,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是個問號,沒有辦法肯定。如果你在這一生當中,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你都能與普賢菩薩這十願相應,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,決定往生。那你就要記住,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要用恭敬心對待,禮敬諸佛!那個諸佛裡頭包括無情,《華嚴經》上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我們這一生用真誠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,這一生時間並不長,幾十年寒暑,能夠勤學,不疲不厭不中斷,我們取得西方極樂世界永恆的幸福。如果在現前這短短幾十年當中你疏忽了,這個機會你就錯過了。

  稱讚如來,我講得很多,稱讚別人的善行善事,別人不善之處,決定不放在自己心上;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,你就錯了。你的身像一個容器一樣,這個杯子是個容器,把別人骯髒東西,不善,放在這個裡面,你的虧吃大了,把你的心、清淨心染污了。你的清淨心為什麼變得這麼髒,這麼濁惡?裡面裝的全是一切眾生的不善。諸佛菩薩聰明,不做這個傻事。口裡面說別人的不善,口吐濁惡。現在的世間人,粗心大意,他也許聽了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;鬼神靈敏,鬼神厭棄你;佛菩薩更不說了,遠離你了。如果你要是有智慧,你要是聰明,我的心只裝一切眾生的善,決不裝一切眾生的惡,我的心就變成純善。口裡面的言語是讚歎別人的善行善事,佛經上的口吐蓮花。你看這個東西都在自己一念的覺迷,你的心善、言善,不但人敬你,鬼神尊敬你,諸佛菩薩歡喜。

  供養,範圍非常廣大。財供養,以財物幫助苦難眾生,他有迫切的需要,幫助他。佛在經教上教給我們四事供養:第一個是飲食,他缺乏飲食;第二個是衣服,他沒有得穿,要布施衣物;第三個是臥具,他晚上睡眠不好,害凍了;第四個,他有病,你要布施他醫藥。人生活在世間,這是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;要常常想到,常常顧到,盡心盡力去做。布施的對象,不分國家、不分種族、不分宗教信仰,看到他有需要,以恭敬心、誠懇的心去幫助他。普賢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,這種財布施,縱然是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法布施,所以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為最。財供養裡面,這些物質布施供養叫外財;我自己親身照顧他們,這是內財布施,現在我們講的做義工,道場有義工。貧苦的人家,到人家家庭裡面去做義工,幫助他,許哲居士一生幹這個事情。她在新加坡,我聽說現在還幫助二十多個家庭,是新加坡最貧苦的家庭。她做義工,她天天去看他們,看看他們有沒有吃的?有沒有穿的?如果生病的,她陪他們一起去看醫生,這是內財布施。內財布施的功德,比外財布施還要殊勝。

  但是我們在經教裡面明白過來,布施供養裡面,法布施、法供養最重要。法供養是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轉惡為善。他為什麼受這些貧窮苦難?過去生中沒修福,所以過得這麼苦。縱然你以財物來幫助他,你只能幫助一時,你沒有辦法幫助他一輩子。那要怎麼辦?一定要教他,要勸導他。年歲如果太大了,到七老八十了,這個時候受很多的苦難,沒吃的、沒穿的,你教他學東西他學不來了;在這個環境裡面,最好是勸他念佛求生淨土,勸他懺悔過去這一生當中所造的業障。他這一生當中沒修福,他要修福,晚年的時候怎麼會遭遇這樣的苦?勸他念佛求生淨土。如果不是這樣照顧他,我們布施供養做得不圓滿。

  如果他還年輕,像孤兒院裡被遺棄的這些兒童,很可憐,他年歲小,他可以教,我們要好好的教導他。如果自己有能力,有這個緣分,樣樣具足,最好是辦學校。學校裡面對於這些苦難的兒童,不但不收學費,學校還能夠養他,他住在學校裡。我這個念頭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得來的,我們那個時候年歲小,十幾歲,流亡學生。戰亂裡頭沒有學校念書,跟家裡頭失去聯絡,也沒有經濟來源。那個時候政府做了一樁好事情,把這些學生統統召集起來,國家辦學校,這個學校就是公費,就像軍隊一樣,每一個學生有一份口糧。吃的、穿的、居住的一切生活,國家拿的錢,就是公費,國家來養這些兒童。老師全心全力照顧我們,老師是我們的父母,同學是兄弟姊妹,我們是這樣過來的。所以我覺得,這個學校裡頭對於清寒貧苦的這些學生,應該這樣照顧。

  現在學校沒有這個公費,但是這個世間善心的人很多,有能力做好事的人很多,學校可以把這個狀況公布給社會,讓社會慈心人士領養,用這個方法。譬如我這個學校,我收十個學生、二十個學生,由這些慈善人士,他負責養一個,或者是養兩個,一個人這一年的費用多少,這是個好辦法,能做得到。學校裡面蓋一棟宿舍,給這些孤苦伶仃的學生讓他們居住,由老師來輔導他們。往往他們讀書比一般學生更精進,為什麼?他知道將來自己一定要獨立,否則的話,他不能謀生,學校畢業出去之後怎麼辦?沒有人養他!一定要發憤努力讀書。老師義務在那個地方輔導他們,法布施;這些領養的人,財布施,幫助社會解決問題。

  自己如果有能力,特別是宗教團體,以宗教的力量來辦個學校,這個學校是專門收貧苦的學生。宗教的信徒捐獻,做為學校裡面的經費,這個學校就等於是公費,使這些孤苦伶仃的兒童不至於失學,能夠受到好的教育。這是諸供養中,最善的供養。現在,我們在學校裡面設獎學金,我們的獎學金有兩種,一種等於是象徵性的,鼓勵學生勤學,這個獎學金數量不多。另外一種真正清寒,沒有能力升學,他高中畢業了,有能力讀大學沒有經濟的支援,我們可以幫助他,幫助他完成大學的學業。這個大學四年,包括他生活費用跟學費,這是救濟貧苦。

  以真誠恭敬心來修,這就是說也是供養諸佛,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「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」,我們用真誠恭敬心來幫助他。我們想到一切諸佛如來,他們在沒有成佛之前,生生世世他們幹這些事,我們要學習。縱然沒有能力,我沒有這財富,我自己生活很艱難,我們這個念頭不中斷,我有心,諺語裡頭所謂是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。我不是沒有心,我也常常修福,希望將來自己有福報的時候,我的心願都能夠落實。所以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報,不要緊,你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方法,現在修來得及。

  我二十六歲聞到佛法,非常難得遇到章嘉大師,他就把這些道理方法教給我。我相信,我依教奉行,努力去做。二十六歲開始懂得修福,懂得布施供養,我真幹。到我四十歲的時候,我在物質生活上就不缺乏,就改善了,四十歲以後,愈來愈好。四十、五十、六十、七十,一個階段比一個階段殊勝,不但物質生活沒有缺乏,還有多餘的,還能夠幫助許許多多需要的眾生。我幫助的,我是學印光法師,所有一切同學們的供養,我統統做法布施:印經、印佛像、印善書,都做了這個。除這個之外,那是很少部分,布施醫藥、放生。我這一生布施供養裡頭就做這三樁事情。因為力量很薄弱,真的到七十歲之後才有力量做獎學金,幫助貧苦的年輕人完成學業,才有這麼一點力量,在從前沒有。我們讀這個就曉得要學。

  『如彼修行所得果』,這個「彼」是諸佛如來。『如是莊嚴汝咸見』,你統統都見到了。你見到是你統統都學到了,把諸佛如來所修的,你也能夠如法修行,成就自己果德,這個果德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在這個地方,我們必須要體認清楚,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都是奉獻。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,不為自己,沒有一點私心,沒有一點自利的念頭。我這個身活在這個世間,不是為自己的,沒有自己。活在這個世間是什麼?活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的。這為一切眾生服務,這就是供養。

  我們的服務盡心盡力,只要盡心盡力,那就是供養,那就不是布施了;布施未必盡心盡力。盡心盡力是供養,身是供養,心是供養,念念想的是一切眾生,如何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?如何幫助一切諸佛正法久住?正法久住用什麼方法?只有一個方法,如教修行。把諸佛如來、菩薩、祖師大德的教誨,用我這個身體表現出來,這是正法久住。我天天在講台上講,講了我自己做不到,這個法不能久住。自己一定要做到,我學會一句,這一句我就要落實;學會兩句,這兩句要落實。學會真誠,我就用真誠心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我學到了,我學會了清淨,那我在一切環境當中決定不染污。這個不染污是什麼?不受環境的影響,那就是不染污。身心在一切境緣當中永遠保持清淨平等。

  現在人有一句流行的話說「不受一切誘惑」,那就是不受染污。這一樁事情做起來難,但是有方法,天天讀佛經,天天聽佛經,時時刻刻讓佛菩薩提醒自己。為什麼?自己的煩惱習氣,實在講太重太重了。古人講的話講得好,三天不讀聖賢書,面目可憎。這個意思講,你三天不讀聖賢書,你的樣子很難看,你的毛病習氣都現前了。所以我們是凡夫,而且並不是利根上智,中下根性的人,自己要肯定自己,薰習就比什麼都重要了。天天用聖賢書來薰習自己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煩惱習氣才現行,一讀聖賢書把它壓下去了。除這個辦法之外,沒有第二個辦法。

  所以我上一次到新幾內亞,那是一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地區,當地有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蘭教。我見到這些宗教的領導人,我勸導他們最好宗教能夠團結合作,團結合作力量就大了,辦一所學校。從幼稚園辦到大學,慢慢的辦,先辦幼稚園,隨著學生年齡慢慢長大了,接著再辦小學;小學六年了,畢業了,再辦中學;中學學生畢業了,再辦大學。分成好幾個階段來辦,準備十年,或者十五年、二十年,這個學校成就。慢慢來,在經濟上就不會有困難。學生怎麼教法?我們一定要有重點,我給他提供的意見:幼稚園、小學著重在倫理道德的學習,扎根;初中、高中六年,著重在技能的訓練,他有一技之長,將來離開學校,不能再升學了,他在社會上可以謀生,他能夠生活下去,能夠改善他的生活環境,改善他的生活品質;大學培養專門學術的人才,培養社會各個階層領導的人才。我說: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,宗教對社會那有真正的貢獻。這都是屬於「種種供養諸佛海」。

  今天世界的動亂,根源是什麼?根源是我們疏忽了倫理道德的教學。古時候在中國,這大家都知道的,中國從秦統一,秦統一很快就被漢滅掉了(楚、漢滅掉了)。漢建國一直到今天,這兩千多年來,中國始終維持大一統的局面,長治久安靠什麼?靠倫理道德的教育。現在中國社會動亂,動亂的原因是什麼?是最近一百年,我們把倫理道德的教學疏忽了,迷信西方人的科學技術、工商業,疏忽了倫理道德。科技發展了,工商業發展了,經濟起來了,道德淪落了,這樣造成社會動亂不安。縱然人富起來了,富而不樂;富而不樂的社會,不如貧而樂。

  由此可知,倫理道德的教學比科學技術重要多了。人能夠從小接受倫理道德的教學,一輩子不會做壞事情,一輩子能夠守住自己的良心,不會做傷天害理的事情,這個成就就不可思議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