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八三六卷)  2002/9/1  澳洲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836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華藏世界品」,所持剎網差別,通明剎種不同,偈頌第六首看起:

  【剎種一一差別門。不可思議無有盡。如是十方皆遍滿。廣大莊嚴現神力。】

  第六、第七、第八這個三首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這三首是「頌於三事」;初兩句,就是第六首的前面兩句,是「頌所入門」,第三句是講的「方所」,第四句是講「莊嚴」。後面兩首,第七首跟第八首是講廣大剎的本相,第一句是講「分齊廣狹,此彼相入」,也是講的「趣入」。第七首是「以多入一」,第八首是「一多互入」。我們講到的時候,再跟諸位做報告,現在先看第六首。

  『剎種一一差別門,不可思議無有盡』,這是講「所入」之門。法門廣大無有邊際,從這半首偈,我們能夠看出來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法門?這些法門到底從哪裡來的?什麼原因而有的?我們學佛總得要清楚、要明瞭。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「剎種一一差別門」也在一切法之內,不是一切法之外,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就能體會得到,一切眾生的心想多麼的複雜。如果隨順法性那就好了,隨順性德,他的思惟、他的想像有一個標準,縱然有差別,總離這個標準不太遠,這是好境界。如果要是違背性德,那個麻煩就很大了,業障習氣所變現出來的果報,實實在在講不可思議。

  經文裡面說「不可思議無有盡」,所以我們從隨順性德跟違背性德仔細去觀察。隨順性德的果報是華藏世界、極樂世界、諸佛菩薩剎土,無比的殊勝莊嚴,那個殊勝莊嚴也不可思議;要是違背了性德,隨順煩惱習氣所造種種惡業,感得的三途果報也是無量無邊,苦報,它不是樂報,那個苦果也是無法想像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說到「不忍稱說」,不要說我們親自去見到,連說、思惟都不忍心,兩個極端。從這些地方,我們能夠體會到佛菩薩的大慈大悲,總是希望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脫離苦海,離苦得樂,這是無盡的悲心。怎麼幫助?幫助不是容易事情,原因是這些造作惡業的眾生,無量劫來習氣太重了,縱然你以真誠善心對他,他怎麼對你?他對你懷疑,「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?你有什麼企圖?你有什麼目的?」天天在懷疑,時時刻刻在防範你,對於你的言行,他不敢接受。

  三年五載短時間就被感動,疑慮就消除,那是善根深厚的眾生。沒有深厚的善根,你這一生一世用的苦心、感化,都不能回頭。那怎麼辦?諸佛菩薩畢竟不是凡夫,他有智慧、他有方便,生生世世;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,生生世世給你種善根,一點一點種,太多了,你受不了,點點滴滴在幫助你,這個恩德沒有人知道。到什麼時候才知道?到善根成熟,大徹大悟那個時候才明白了,原來佛菩薩生生世世照顧我、幫助我、成就我。沒有到大徹大悟,他不懂,往往受別人的恩惠,以什麼來報答?還以怨恨、以毀謗、以傷害對付你的恩人,太多太多了,現在這個社會都不算新聞了。

  我們常常耳聞的,子女對父母、學生對老師完全違背了倫常,他的言行舉止有些時候連禽獸都不如。什麼原因造成的?在因上講,佛法講因果,佛給我們說,人與人的關係四種緣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這是因。如果我們遇到這個兒女是來報怨的、是來討債的,麻煩來了,你怎麼辦?佛教眾生從「緣」上解決。所以佛法不講因生,講緣生,因是已經種下去了,不能改變,緣可以改變;佛法重視緣。緣裡面重視教,你要懂得怎樣去教他。這個兒女前世是我的冤家、是我對頭,這一生到我家來了,種種思想行為叛逆,我怎樣化敵為友、化怨為親,這是佛法,這是佛陀的教育。這是佛陀的恩惠,佛陀的慈悲,我們從這裡頭去學,學了就有用處。

  前面我們讀過眾生的大福業,一定要覺悟,一定要信佛,要相信聖人的教誨。聖賢人的教誨是不求報答的,不附帶任何條件的。佛在經上教給我們布施供養,聖賢人布施供養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,以真誠、恭敬、清淨、平等心去布施,那就叫做供養。你要是問,聖賢人為什麼要這樣做?這個道理很深,真正徹底覺悟的人他曉得虛空法界、剎土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徹底覺悟了。眾生再惡劣,肯定他有回頭的一天,所以樂意教導他,有耐心的等待他的轉變,這是世間人做不到的。世間人為什麼做不到?世間人見不到事實的真相,沒有這個智慧、沒這個能力。

  我們學佛從經論裡面明白這些道理,雖然這些道理還不透徹,但是在我們學習過程當中,通過實驗,實驗就是把佛陀教誨落實在生活當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證實了聖賢教誨是真實的,真實的利益、真實的智慧、真實的功德。我們了解何以有差別?差別當中如何來恆順眾生?你不順不行,你要順著他走,他走錯了,錯了也要隨順。為什麼?他生歡喜心。從隨順當中建立信賴,「這個人對我不錯,這個人靠得住,這個人我可以依賴他」。到那個時候,你慢慢開導他,他能夠省悟過來。

  開導,特別是對於業障深重的凡夫,給他講什麼法?法沒有定法,但是有一定的原理原則,那就是講「利害得失」。這是什麼?這個他馬上就能夠感觸到的,什麼對我有利?什麼對我有害?怎樣做我能得到?怎麼做我會失掉?利害得失,在這種功利的社會當中,把這四個字看得很重,所以從這裡下手。

  第二步就跟他講「吉凶禍福」。吉凶禍福從個人擴大,你的利害得失影響到別人的吉凶禍福、影響到社會的吉凶禍福,勸你做好事。現前的社會,佛菩薩廣度眾生講什麼法?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講因果報應,可是現在有很多人,他不相信因果報應。那麼你講利害得失、吉凶禍福能動他的心,能夠引導他回頭,不但要說,而且要做出榜樣來給他看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念中學,我的老師也是學校的訓導主任,提倡「身化教育」,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,跟菩提心裡面講的深心意思很接近。「深心」,古大德的解釋「好善好德」,所以我用「清淨平等正覺」,這個說法簡單清楚,給初學的同學有一個明確的概念。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下手,自行化他才能真正幫助自己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自己得度了,全心全力幫助別人。

  『如是十方皆遍滿』,這是佛講的方所,這個差別門在哪裡?十方無量無邊剎土裡頭統統都有!這個世間,經論裡常講有佛有魔,大乘經上又說無佛無魔,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,兩種說法的意思是一不是二。如果我們用真心來看就是佛,用妄心來觀察那就是魔。外面境界有沒有佛跟魔?沒有。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在於心」,在自己的心。自己的心好,外面的境界都好;自己的心不好,外面的境界都不好。「境隨心轉」一點都不錯,這才是事實真相!

  所以佛祖教人從根本修,修心,我們的心純淨純善,這個世界是純淨純善。正是因為境隨心轉,佛菩薩盡善盡美的剎土、清淨國土才能現前。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《楞嚴經》上的經文是「若能轉物」,「物」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它是從心想生,心想當然能轉。我們為什麼不想清淨?為什麼不想平等?為什麼不去想真誠?不去想慈悲?這個想,好!佛教導我們想「天天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」,我續了兩句,我們想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」,這個心多平靜。清淨平等心所生的這個波動,好!這是外國人講的磁場,中國人講氣氛,這個氣氛安祥、和平、溫馨。一切眾生接觸,他有安全感,他生歡喜心。從這些地方也就能證實,我們的心想能感動我們周邊的環境。

  人、事、物,細心去觀察,能夠證實經典裡面所說的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你漸漸可以證明,信、解、行、證。不知不覺把自己的境界提升了,境界一提升,智慧長,能力也大了,相好莊嚴愈來愈殊勝。為什麼?相隨心轉,這世間人都知道!功夫深一點,體質轉了,生活環境轉了,一轉一切轉。那個「一」是心,佛教導我們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,妄想分別執著是妄心,離妄想分別執著是真心,這經上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,或者我們說宇宙萬物的真相。

  末後一句講莊嚴,『廣大莊嚴現神力』。理沒有邊際,事也沒有邊際,現象當然廣大。莊嚴差別不等,佛有佛的莊嚴、菩薩有菩薩的莊嚴、人天有人天的莊嚴、畜生有畜生的莊嚴、餓鬼、地獄各個有莊嚴。佛菩薩心目當中無非皆是清淨平等,你要問,他心目當中清淨平等是怎麼生的?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好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就平等了。華藏、極樂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;餓鬼、畜生亦復如是,也是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。它怎麼不平等?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 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。《大般若經》上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總的來說,都是「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 它怎麼不平等?諸佛菩薩看了這個現象,他的心是定的,絕對不會被這些現象波動,不會。

  看到好相,人天的好相、聲聞緣覺的好相、佛菩薩的好相,他知道這是無量功德之所莊嚴;他看到三途苦報之相,他知道那是累劫惡習在那個地方消除的,也是好相。無量劫的惡習在那裡消除,三途是消業障;佛菩薩是累積功德,豈不是事事是好事,哪有惡事?佛菩薩教人沒有別的,了解事實真相,明理,懂事,然後十法界依正莊嚴你才會不動心,你才會不受這些夢幻泡影影響。這個時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你的心永遠是平靜的;一切諸法,一接觸就通達、就明瞭,你自自然然會應付得面面周到。

  凡夫難,沒有法子應付,那是什麼?凡夫心是動的。動不能止動,唯有靜才能控制動的現象,你動我不動,你亂我不亂,你染我不染,你迷我不迷,這才能解決問題。這豈不是佛在經上常講先自度,在境界裡頭不動心、不迷惑、不散亂,自度!自度而後才能幫助別人,你自然有善巧方便,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,從信任接受你的教誨。他依靠你,你才能把他誘導脫離迷惑顛倒、脫離苦海,幫助他回歸到性德。性德是自然的,現在人常講回歸自然,這一句話裡頭含著有無量義,會說的人多,無量義裡頭他能夠理解多少,那是各個不相同。

  佛菩薩在「廣大莊嚴現神力」,這個「現神力」是施展他的能力。這個能力不是為自己,完全是為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眾生破執著、離分別、滅妄想,那功德就圓滿了。幫助他明心見性,諸佛菩薩教化眾生,這是個總目標。方法沒有一定,佛菩薩現的形相也沒有一定,但是他教學的方向、目標確實是相同的。我們在這首偈裡頭講「現神力」,回想昨天所說第五首偈裡頭,末後兩句「一切眾生大福業,佛功德音亦如是」,前後可以相應,現神力確實是佛功德音。

  佛菩薩的功德無量劫修成的,示現在世間,我們這個說的方便。在中國祖師大德當中,我們在典籍記載裡面讀到的,善導大師,阿彌陀佛應化的;智者大師,釋迦牟尼佛再來的;寶誌公,觀世音菩薩的化身;布袋和尚,彌勒菩薩的化身;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賢兩位菩薩;近代的印光大師,大勢至菩薩再來的。我們看看他們,這些都是佛菩薩來示現的,他一生的行誼,教導我們現代人。當然我們要取最近的印光大師,這才去我們半個世紀,五十年前的人,他的行誼最契現代人的根機,我們要特別重視。他所表現的就是迴避一切災難的示現,我們要怎樣能夠消自己的業障?怎樣能夠幫助這個社會、幫助大眾把這個共業減輕?你想想看印光大師一生,他的行誼,如果我們照他那個方法來做好不好?好的,正確的。

  印光大師遺留下來的書,在!大師的《文鈔》點點滴滴都值得學習,要天天讀,天天去做,以這個為基礎,為我們修學的根本,慢慢再擴大到一切大乘經教。就像種樹一樣,這是樹苗,《文鈔》是樹苗,慢慢長大,就是淨宗的經論,再長大,那就是三藏十二分教,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包羅,受用無有窮盡。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平平安安的度過,成就自己的道業,具足自己往生的資糧,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!

  今天,真正覺悟的人是個什麼樣子?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萬緣放下,全心全力多做好事。什麼是好事?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就是好事,務必要令眾生得真實利益。那個得真實利益,你看看一切諸佛菩薩,你看看祖師大德們,全心全力教化眾生,所以教化是第一功德、第一好事。自己要現身說法,為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,你的言教人家才能相信,才聽得進去;自己做得不好,說得再好別人聽了懷疑,難以接受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七首頌:

  【十方所有廣大剎。悉來入此世界種。雖見十方普入中。而實無來無所入。】

  這第一句是講的「分齊」,第二句就是講的「趣入」,分是等分,齊就是等齊。『十方所有廣大剎』,那個數量無量無邊。『悉來入此世界種』,這個世界種是華藏世界。「悉來入此世界種」,我們看這個「入」。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種,前面講了「剎種一一差別門」,怎麼入的?像我們現在的攝相機一樣,像照相機,鏡頭打開,外面所有的景象全部都入了你的鏡頭了;這個鏡頭就好比是「世界種」,外面的景象就是「十方所有廣大剎」,這個好懂。

  再看底下兩句,『雖見十方普入中』,我們在鏡頭裡面去看,底片裡面去看,風景確確實實都在你的鏡頭裡面。『而實無來無所入』,實實在在的那個景並沒有來,也沒有入,用這個比喻來體會這一首偈,你就不難懂了。但是偈的意思很深,從這個現象裡面我們要體會得「真性」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好「入而無入,無入而入」。如果他真的有入、真的有來去,緣起就講不通了;要是不入的話,那無礙也講不通。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像鏡子互相照一樣,從這個裡頭,你細心去體會宇宙之間的真相,你才容易明瞭。就像《中觀論》上講的「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一不異、不常不斷」,這是講的真相。佛在經上常用一句話說「法爾如是」,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

  我們的眼就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,無量無邊的色相入到這裡頭去了,我們看得很清楚、看得很明白。耳像個收音機一樣,無量無邊的音聲入到這裡頭去了,真入還是假入?我們以眼根來說,外面這些境界相是不是真的入進去?沒有,是照見,所以說是「而實無來無所入」,無入而入,無來說來,這真入。如果這裡面有了妄想分別執著,它就沒法子入了。為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。這一首偈,佛在此地教我們什麼?佛說這些話用意何在?無非是教我們入法界、入華藏、入真性,就是宗門講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佛菩薩教學功德就圓滿了。學生不能見性、不能契入境界,這個教學失敗了。

  佛菩薩的教學永遠是成功的,但是在現前一個階段裡面來看,他好像是沒有成績,成績在後面,你再多看幾年、多看幾十年、多看千百劫,成績可觀!從這些地方,我們對佛菩薩的教誨建立了清淨信心,知道佛法功不唐捐。為什麼在眼前看不到效果?眼前這個學生業障太重。雖然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他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還是煩惱習氣用事、做主,在佛菩薩這個地方所學習的力量很薄弱,敵不過煩惱習氣,所以你看不到成績,原因在此地。但是他確確實實已經在學習,這個種子已經種在阿賴耶識裡頭,種子種在阿賴耶識就是入,佛法已經入他的藏識。佛在經上常講,金剛種子永遠不壞,等到時節因緣成熟了,開花結果。什麼時候時節因緣成熟,佛菩薩時時刻刻幫助他增長,時時刻刻沒有捨離他,佛恩浩大,於此可見。

  有一類的同學希望很快契入,他能不能契入?他不能。這幾句經文告訴我們這個事實,悟入佛菩薩的境界,不能用心,也不能無心。你要用心想悟入,這是妄想,妄想怎麼能入真性?你要不用心,不用心是無明,無明也不能夠見性。這個事情難了,沒有錯,是難,如果要不難,每個人不都成佛了嗎?學佛的人不是各個都成就了?麻煩就在此地。

  譬如念佛,在念佛堂的同學有些很用功,天天在希求一心不亂。他來問我:我要念到什麼時候,念到什麼樣功夫才能夠得一心不亂?我告訴他,一心不亂你永遠得不到。他問我為什麼?你求一心不亂這個念頭,把你一心不亂破壞掉了。為什麼?你念佛夾雜一個「求一心不亂」,不是教你不要夾雜嗎?你為什麼夾雜這個念頭?這念頭障礙你了。那我不要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我丟掉了、放棄掉了,能不能得一心不亂?不能,放棄這個念頭,沒有這個意願,無明!無明也障礙你一心不亂。

  那怎麼辦?你想想佛菩薩怎麼修的?佛菩薩有願,沒有心,這就對了。我願生淨土、我願得一心,我有願,我沒有求,老老實實的念佛,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就了,水到渠成。所以這個事情不能求,又不能不求,諸位對這個話總要細心去體會;這個道理真通了,可以用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。

  願跟求的確是兩樁事情,要立願,不能有祈求的心,祈求的心是妄心;那個沒有祈求的心也是個妄心。要用真心,誠誠懇懇、清清淨淨、老老實實,這是真心;學道要用這個心,生活要用這個心,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這個心,沒錯!也不要計較時間長短,不要天天念著:我怎麼還沒有成就?這都是妄想,這都是造成障礙。只要老實念,念念當中,自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。什麼時候功夫成就?業障消除就成就了,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。

  我們有願、有求為什麼不能現前?業障!業障消除,你的求願就現前了,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所以修行在我們現前這個地位,要把消業障擺在第一。消業障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裡頭的第四願「懺除業障」,不但是天天,念念之中要修懺悔法門。但是有很多人不會修,搞顛倒了,自己做了很多錯事情,每天在佛菩薩面前發露懺悔。這個事我們當不當做?該不該做?發露懺悔一次。如果天天發露懺悔,每發露懺悔一次就又造一次。為什麼?你心裡頭又想一遍,身口沒有造,你意業上又造了一次,這還得了!所以什麼是真正懺悔,你要懂得。我們淨宗法門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,過去所做一切不善業統統不想了,只想一句阿彌陀佛,真懺悔!由此可知,你所修學的法門,真用功,全心全力專注在你所修學法門上,那就叫真懺悔。

  《六祖壇經》裡面,你看看能大師教惠明法師,他怎麼說的?他一開端就講,「莫思惡,莫思善」,不要想惡也不要想善,兩邊都放下,這個時候,如何是(他尊重別人) 「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」?惠明在這一句話當中點醒了,業障消除了。那我們的業障為什麼消不除?妄念太多!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這個很糟糕,不想的時候墮在無明裡頭,不是妄想就是無明,所以不開悟。用什麼方法把無明跟妄想兩邊都斷掉,我們開悟的機緣就現前了。

  淨宗的方法妙極了,就是這一句佛號,六字洪名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但是怎麼樣?會念的人不多,不要以為每天拿著念珠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不會念。為什麼說你不會念?念佛的時候還是打妄想,這妄想是什麼?夾雜,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,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壞了。用這一句佛號把善惡兩邊坐斷,讓你恢復本來面目,這方法之好,十方諸佛都讚歎,十方諸佛都勸導我們,無量無邊法門真的是第一法門。一天到晚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一個雜念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;放下就是不再想了,不再放在心裡頭,這個身還在世間跟大眾相處,和光同塵,隨緣而不攀緣。

 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在修淨業,眼見色,不染色,絕不被外面色相所染污;耳聞聲,不為聲染污;鼻嗅香,不被香染污;舌嚐味,不被味染污;乃至於意對知,不被知見所染污,你在修淨業,念念回歸到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的意思要清楚,意思是無量覺,無量覺不好懂,我們還是以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清淨平等覺,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清淨平等覺。我們六根對待外面六塵境界要清淨平等覺,覺是明瞭,清淨是不染,平等是沒有高下。真修淨業,哪有不得一心的道理!問題是你會不會修?會修的自然契入,不會修的不得其門而入。你還是老樣子,老樣子是輪迴心造輪迴業。用輪迴心念佛也是造輪迴業,但是它是善業,六道裡面人天福報而已,不能往生,不能了生死出三界,這個道理總是要懂得。第八首偈:

  【以一剎種入一切。一切入一亦無餘。體相如本無差別。無等無量悉周遍。】

  這一首偈是講的「一多互入」。《華嚴經》裡面常講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不但理如是,事也如是;理如是還不難懂,事如是真難懂,好在我們前面讀得不少。一一微塵,一一毛孔、毛端,這裡面都有一切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,微塵裡面的世界,那世界還是有微塵,那個微塵裡頭容不容無量無邊的微塵世界?容!所以,《華嚴》的宇宙觀是重重無盡,是彼此「相即相入」。這是什麼原因?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,法爾如是。我們也可以說自性本來如是,從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虛空法界是一個自體,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,自性所現的,性識所變。

  性識是阿賴耶,性跟識是一,也不是二,作用不一樣,所以用兩個名詞,性能現、識能變;識是性的作用,性體能現,性用能變,就這麼回事情。這就是宗門裡面所說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把真正的自己找到了。毘盧遮那佛是自性變的,我們淨土宗裡面常講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這是從性分上來說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可不可以說唯心地球,自性眾生?可不可以這樣說?可以,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!這個地球、這個星系、這個太空確確實實是唯心所現的。唯心地球、唯心的太陽系、唯心的銀河系、唯心的太空,所現一切萬物無一不是自性,離開了性識,無有一法可得,所以『體相如本無差別』。

  『無等無量悉周遍』,周遍法界,這是大圓滿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我們今天聽說,我們沒辦法入。為什麼沒辦法入?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依然還是執著我是我、你是你、他是他,這個地球不是月亮,這個地球不是火星,這個星系跟那個星系不一樣,分別執著!不知道一切法是一,不知道一切法平等,不知道一切法是自己的心想生,我們迷在這裡。我們今天到這個世間來,得這個人身,時間不長很短暫,幾十年。我們跟現前這些眾生有共業,所以看到的境界,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有相似之處。跟諸位說,只是講相似,而不相同。

  學佛不能不覺悟,你想想當我們晚上疲倦的時候,睡著了,這世界在哪裡?這世界沒有了。你呢?你還在,這個世界沒有,真的沒有了,失去了,你還在,你入了另外一個世界。你做夢,你夢中現另外一個境界、一個世界,那個境界裡頭也有很多眾生、也有虛空、也有山河大地,你有沒有想到夢中那個虛空從哪來的?你夢中境界怎麼發生的?怎麼形成的?醒來時候再想想,現前境界跟夢中境界有什麼差別?幻化的,不是真的,夢中那個幻化的時間短,幾秒鐘、幾分鐘的時間。現在我們這個境界時間比較長,有幾十年。幾十年跟幾秒、幾分鐘有什麼差別?沒有差別。然後你才真正能體會到佛講的話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

  「剎種一一差別門,無等無量悉周遍」,沒有一個不是從心想生。什麼時候我們見到真相、見到本來面目了,佛說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見到真相了。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自性。由此可知,明心見性難不難?不難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了,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迷了自性,你迷失了。那我們想想,我們在日生活當中,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妄想、是分別、是執著。現在我們懂得一個道理,想放下而放不下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;想契入而沒有辦法入佛境界,這都是真的。現在我們清楚明白了,為什麼不能契入境界?為什麼不能入佛知見?就是這三大類的障礙,這三大類稱之為業障。

  佛教導我們千經萬論、無量法門,都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,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。那這麼多的方法,哪一個方法對我能有快速的效果,就好像我生病了,現在有很多藥方擺在我面前,哪個藥方能對我的症,使我的病能很快的復原,那這就要選擇了。選擇,我們自己要省察效果,就正好像我們害病吃藥一樣,這個藥吃了幾服之後有沒有效?是不是覺得好一些?如果這個藥吃了,不錯,果然有效,我們就繼續用它。如果這個藥吃了之後覺得沒效果,有的時候,不但病沒有減輕,而且病加重了,有這個情形。那我們就吃錯了藥,這個藥不是治我這個病的。他吃那個藥,一吃就好了,他的病跟我的病不一樣,我不能說,他那個不錯、他那個有效,我也用他的。我用他的,我不一定有效,各個人病不一樣。

  無量劫來煩惱習氣業障不相同,只可以說大同小異,嚴格的講,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。我們在這個世界上,找兩個人相貌相同的很不容易找到,相隨心轉。為什麼相貌不相同?起心動念不一樣,思想不相同、見解不相同。古人講的話「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」,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。所以佛開無量法門,是度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,不是對一個人講的,我們要善於選擇,選擇適合於自己根性的法門,消除自己的業障。所以那個病從哪裡看?就是看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減輕,如果有減輕,這個藥對症了,對我有利。假如說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減輕,反而加重了,這個方法對我就要打問號了,合不合適?這裡面要有智慧,我們的病很重,藥確實是對症,是好藥,病太重,不是一服藥下去之後,病馬上就好了。你看有人要長時期的療養,他才能恢復,長時期只用一服藥,天天吃,吃上半年、吃上一年,有些吃上三年能幫助你恢復,像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。

  念佛法門殊勝,有些人沒有收到效果,就是我剛才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減少,我這個佛念得有沒有用處?跟你說有用,為什麼還有妄想、習氣還這麼重,你念佛的功夫不夠,你的煩惱習氣太重,就這麼回事情。淨宗確實有說「正助雙修」,這個說法是有道理,正修效果要是不顯著的話,我們找助,用什麼方法助?解,能幫助我們增長信心,這個好!能消除我們的疑慮。解行並重,這個方法會很有效,我們不妨從這個方法上用功,我們相信會收到很好的效果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