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五三三卷)  2001/12/18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533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說偈讚佛,金燄菩薩偈頌:

 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前面有開示,菩薩十首頌是讚歎佛果地上的「十力」,十種殊勝的能力,超過二乘,超過菩薩。每一首頌說一種力,這一段文我們要好好的來學習。在許多經論及古大德的著作當中,我們常常讀到「十力、四無畏」,但是一般講解沒有此地說得這麼詳細。這也是重要的佛學常識,學佛的同修不能不熟悉,如果能夠懂得落實,懂得學習,這對自己的修持會有很大的幫助。大師說這是「佛不共之德」,德就是德能,與其他人不相同,不是大家共同有的,如來果地上才圓滿的顯現。「佛佛等有」,一切佛是平等的,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,智慧相好德能,諸佛如來在果地上確實是平等。對於一切眾生來說,可以說性具是平等的,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佛性裡頭本具的是平等的。但是佛修德圓滿,性德圓顯,反過來看我們凡夫,修德毫無,性德不顯,這個差別就很大,就變成唯獨如來果地上有,菩薩以下都沒有了。「菩薩緣此發心」,為什麼要發大菩提心,上求佛道下化眾生?就是因為聽說如來果地上這十種殊勝能力。能力是我們自己本能,本能不能恢復,這是多麼慚愧的一樁事情,這是多麼遺憾的一樁事情,所以這才奮發大心學諸佛如來,求無上道。「梵行品」說:「復應修習」,應該要學習;「一一力中有無量義,悉應諮問,故不可不知」。諮問是請教,向佛陀請教,這是教菩薩。

  這個地方清涼大師再為我們介紹如來十力,他分為七個段落:第一個段落說明「立意」,第二個段落是「解釋名相」,第三個段落是說「性體」,第四個段落是講「作用」,第五說「次第」,第六是講「差別」,第七段是「解釋頌文」。大師如是說,一定是有道理,讓我們把十力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為什麼?菩薩緣此發心,我們要是搞清楚、搞明白,菩提心看看能不能發得出來。這些事情搞不明白,你的菩提心怎麼能夠發得出來?「發菩提心」變成佛門一句口號,很難兌現的一句口號,由此可知,這一段經文的重要。

  第一段是講「立意」。大師舉《大智度論》裡面的話說:顯佛大人有真實力,這話說得好,能夠叫外道心服口服,自嘆不如。能令二乘人聲聞、緣覺希求大法,知道之後才曉得自己修證的並不圓滿,所謂是「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」,應當力趨上游,能令菩薩倣效。具足這十種德能,這十種實在是講的綱領,每一種裡面都可以說是萬德萬能,能成辦大事,獲得無上的成果,所以必須有能力辨別。如來唯一諸法實相智力,能辦大事,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轉惡為善,轉凡成聖,這是大事,不是小事。在這個世間,建一個國家,建立一個政權,小事一樁,為什麼?能建立政權的人,我們世間人稱為英雄豪傑,他不能了生死,他不能出三界,他不能轉迷成悟,不能轉凡成聖,你想想哪個是大事,哪個是小事?

  這個能力把它歸納起來有十大類,也就是它有十種作用,所以稱為十力。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好:「謂於十境,皆委悉正知故。」面對十種不同的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所以叫十種智力。這是自性本具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是一,起用有這十大類的差別,所以稱為十。「由時品類,相續分別,有無量力,度人因緣,故但說十,足辦其事。」自性本具的能力,我們通常講德能,確實是無量無邊,為了教學方便起見,把它歸納為十類,對十種不同的境界說作十類。

 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,第一個:「知可度不可度」,這個就是名詞裡面常講的「是處非處力」,諸佛如來面對一切眾生,一觀察就曉得這個眾生可度還是不可度,立刻就知道。可度的全心全力幫助他,不可度的隨緣,就好像教學一樣,這個學生根性好可以教,老師全心全力幫助他。根性差的,劣根性很深的,煩惱習氣很重的,旁聽,隨著學,老師教學的重點不在他。這就是所謂有當機眾,有隨緣眾,隨緣是旁聽的。世出世間教學,老師都有這點智慧,拿出全副的精神和盤托出,自己所修學的絲毫不隱瞞,供養根熟的當機眾。根性不成熟的,那是隨緣的旁聽生,對他也歡喜合掌,他也很難得,有這麼殊勝的機緣能夠來旁聽。

  哪些是當機眾?印光大師講得好: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誰是當機眾?十分誠敬。這個誠敬不是對某一個人,對老師,老師觀察學生不錯,對我很誠敬,看看對別人,對別人就不誠敬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這個要小心提防,為什麼?他巴結諂媚討好,那真的就值得人懷疑,這個人必有企圖。如果他對眾生同樣都是這麼誠敬,這是性德,這才叫真正根性成熟,才是個當機者。對老師恭敬,對不是老師就另眼相看,這個不對,一誠一切誠,一敬一切敬。現在這些話沒人教我們,很多同學們想學,我說只有在講經時候你多聽,經典裡面佛教菩薩,統統都講到,所以我們真有真誠心、清淨心來學習,得利益,會會都得利益,我們這一堂課就是一會。

  有人告訴我:「法師,你身邊那些人都不是真學佛,都是假的,陽奉陰違。」我點點頭,我說我知道。他說:「你真正學生並不在你身邊,在哪裡?在中國大陸,那些學生拿你的光碟在聽,放光碟的時候,跪在螢幕面前聽經,經本頂在頭頂上,跪在那裡聽,那是你的真弟子。」我說我知道,所以我們今天在錄像室裡面,真正的同學在網路上、在播放光碟上,我知道,我不是不知道。我們肉眼看不見,九法界眾生認真在聽,具足十分誠敬心,我也知道,我怎麼不知道!肯定當機眾少,旁聽眾多。旁聽眾有沒有好處?當機眾以前也是當旁聽眾,旁聽聽久了,慢慢覺悟了。覺心是真誠的,妄心是虛偽的,道理在此地。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,所謂是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,有善根的幫他增長,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,已經成熟的決定幫助他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,這就是這十種能力的第一種「知可度不可度」。不可度的要幫助他增長善根,一切隨緣,對他不能夠過分要求,過分要求他不來了,緣就斷掉了,就可惜了。對他客客氣氣,他有什麼毛病習氣隨他去,不必責備,他慢慢覺悟,他自然自己會改過自新,不在這一生,不在這一世,佛度眾生是生生世世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
  第二個,「業力智力」。知道一切眾生的業力,名詞上說「三世業報智力」,這個智慧高明,不但知道一切眾生過去、現在,還知道一切眾生的未來,甚至於這個眾生哪一生得度、哪一生證果都知道,你哪一生會往生極樂世界,當然明瞭,這就是知道眾生業障的淺深。知道眾生生生世世,你是在累積業障還是在消融業障,這與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有密切關係,與接受聖賢教誨有密切關係。善導大師說得好:「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」,這個話講得好,這個話真實,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有成就,真的在遇緣。遇到一個好老師,真善知識,自己具足十分誠敬,不要說十分,能夠有五分,在這一生當中就有可能成就。為什麼?親近老師,你有五分誠敬,老師就會加持你,用一般話來講,老師會真正幫助你,你得到老師的幫助,你的誠敬心就向上提升,你從五分提升到六分、七分、八分、九分、十分。我自己是這個例子,我初初接近老師的時候,我對老師的誠敬心大概只是五、六分。五、六分就很難得,為什麼?一般學生沒有。好學生,說實在話,一、二分的誠敬心,五、六分誠敬心就變得希有,就很不容易。接受老師薰陶,四十三年講臺不中斷,把自己的誠敬心,我不敢說達到十分,至少達到九分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上對諸佛如來,下對三途眾生依正莊嚴,具足誠敬之心。所以緣比什麼都重要,我們看到許多人遇到善緣,希有的緣分,他不知道珍惜,這也是他自己業障深重。甚至於聽信妄言,別人對於善知識的毀謗,生退卻心,從此以後遠離善知識,那就鑄成大錯特錯,百千萬劫難遭遇,這一次遇到了,被你的惡友,那個惡友就是你的冤家對頭,把你這一生得度的緣打掉了,這個事情很多很多。

  早年,我親近方東美先生,有人在我面前對方東美先生惡意的批評;我親近章嘉大師,有人跟我講章嘉大師是政治和尚;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也有人在我面前造謠生事,李炳南是四寶,難聽的話很多。人家一跟我說這些,我就合掌念佛趕緊離開,我不想聽,我不受他的影響。為什麼?我還算有一點智慧,還有一點辨別的能力,我跟老師親近,你們說話的人跟他平常並不往來,你怎麼知道他?我天天跟他在一起我都不知道,你怎麼知道?這是造謠生事。這種言語就是十惡業的兩舌,挑撥是非,破壞好事。難得遇到這個好老師,這個老師會成就你,你挑撥、你破壞,你把他這一世開悟、修善得度的緣一刀切斷,佛法名詞這叫「斷人法身慧命」,這個罪過比殺人的身命還要重。為什麼?你殺他身命沒什麼了不起,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。他死了轉世就來了,他人間有福報,他的福報沒享完,被你害死了,他還是會到人道來享他沒有享完的福報,很快就回來了。法身慧命斷了,下一次再遇到這個機緣就難講了,真的,這個機會斷了,再碰到底下一次,百千萬劫難遭遇,這個罪過比什麼都重,世間人哪裡懂得這個道理,佛知道一切眾生三世的果報。

  第三個,「定力」。知味著不味著,這就是「禪定三昧智力」,佛有這個力量,知道一切眾生著相不著相。著相修行難,不著相修行容易;著相心染污,心不清淨,不著相的人心地清淨、一塵不染。第四個,「根勝劣智力」,也就是說佛有能力知道一切眾生有多少智慧。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,根性就是你的智慧,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潛能,你潛在的智能。好像採礦一樣,現在探測地下的石油,有非常高明的工程師,探測專家,他一看就曉得這個地底下蘊藏有多少,值不值得開採,開採的期間有多少年。就像開礦一樣,知道一切眾生的潛能,他方便幫助你。

  第五個「欲力」,欲是欲望,在名詞上講「種種解智力」。此地稱為欲,知所樂。種種解智力是知道一切眾生的愛好,你喜歡什麼,這些都是過去生中的習氣所造成的,所謂是習慣成自然,這個習慣是前生帶來的,生生世世累積的習慣就變成習氣,習氣的愛好佛知道。第六個「性力」,十力裡面的名詞是「種種界智力」,這個界叫性分,性力,知深心所趣。深心是菩提心裡面的自受用,好德好善,換句話說,佛知道你好善好德這個心有幾成、有多少,如果好善好德的心很強,佛非常容易幫助你成就;如果好善好德的心很脆弱,貪瞋痴的念頭非常強,這就是剛強難化。雖然剛強難化,佛不會捨棄你,捨棄你就不平等、不慈悲,那對你怎麼教法?慢慢來,這決不是一朝一夕,這個事情急不得也。慢慢來培養,這種培養往往是多生多世,決不是短時間,決不是一生、兩生、三生,那是辦不到的。由此可知,現前善根深厚的眾生,有一種強烈好善好德的念頭,都是多生多世、無量劫來所培養的善根,它生根。

  第七是「至處力」,「一切至處道智力」是十力上的名稱。一切,我們還是用佛法歸納的方法來講,一切就是十法界,你在十法界裡面,你會到哪一個法界,佛知道。大師在此地說:「籌量眾生解脫門」,沒有這個智慧不行,這就是佛有能力給你抉擇哪一個法門,幫助你,你能夠接受,你能夠歡喜學習,幫助你、成就你超越六道、十法界。至處力在平常講的,往後經上都會詳細說到,種善因得善果,這是是處,種善因而得惡果,沒有這個道理;造惡因遭惡報,這是是處,因果相應。造惡的因得善果,無有是處,哪有這個道理!所以一切眾生造作的是什麼業,佛清楚,他到哪裡去怎麼會不知道?這些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遇到佛,佛教你一個法門,契機,你歡喜接受,你修學功夫得力,哪有不成就的!

  我們學經教,跟過去生中都有關係。我初學佛,對於一切經沒有接觸過,聽說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特別歡喜。我出家,當時有一位老居士,年歲很大了,是女居士,我把她看作母親一樣看待,福州人,對我很好,她的姓名我都不曉得了,我們都稱她妙宛老居士。她很愛護我,要供養我,她問我要什麼?我說我很想要一部《華嚴經》註解,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她說好,我供養你。我就寫信到香港,請求智開法師替我找《疏鈔》,他找到了,寄到我這邊來,寄到臺灣,那個時候這一部《疏鈔》是臺灣錢一千兩百塊錢,那個時候的錢相當值錢。我第一部請的經是《華嚴經疏鈔》,當然也受方東美先生一點關係,那是緣,方先生教導我的時候,多次提到《華嚴經》,他說《華嚴經》是佛家的哲學概論,他把佛法看作是哲學,當作哲學來研究,《華嚴經》是佛家的概論,他常常讚歎,我們聽了也耳熟,這是緣。因,過去生中學過,所以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愛好,聽到這個名字歡喜,看到這個本子歡喜,學習起來很容易接受。

  這一部經,我在台中聽李炳南老居士講解,我只聽了一卷,我們現在是講到第六卷,我聽第一卷圓滿。李老師講解不像我講的這麼詳細,一個小時,這個經本大概要講三、四面。一堂課是一個小時,兩個小時有一個台語翻譯,實際上就是講一個小時,一個小時我們這個本子要講四面,他講得快。我這一卷聽下來之後,我就明白了,我在台北就開講這部經,我講的進度比老師快,也比老師講的時間多,講得詳細。所以這種根性與過去生中有密切的關係,李老師談話的時候也常常談起,那個時候我在國外弘法,回去之後就去看他,他都非常歡喜,告訴我講經的人不是一生,過去多生多劫都在講臺上講經,哪裡是一世能辦得到的!不可能的。你們同學們在此地,我想也會有相當深刻的體會,你在講臺上學了這麼短的時間就得心應手,是過去生中累積的經驗,不是這一生從頭才學到的,一定要珍惜,一定要努力,你肯定有前途。你會愈講愈好,愈講愈有悟處,遍遍都有悟處,時時有悟處,處處有悟處,心安住在經教當中鍥而不捨,好境界!

  第八「宿住隨念智力」,就是我們講的「宿命智力」。分別先所從來,知道你是從哪一道來的,你前生是什麼狀況。前生的前生,能夠知道你好幾世從哪裡來的,你帶的有哪一道的習氣。如果你從人天來,你會帶的有慈悲的習氣,人天慈悲。你從惡道來,你會帶惡道的習氣,鬼道是貪,地獄道是瞋恚,畜生道是愚痴。第九「天眼智力」,天眼通,分別生處好醜,知道你將來到哪裡去。知道你從哪一道來的,也知道你將來到哪一道去,這個能力確實令我們羨慕,我們如果要想得到,不能不發心。

  金燄菩薩讚頌前面清涼大師一番開示,我們講到立意的第八條。第九是「天眼智」,這是「生死力」,知道一切眾生死後到哪裡去。第十是「漏盡力」,知道眾生什麼時候得度、什麼時候成佛。

  佛有這十種殊勝的能力,是以他觀機正確,一絲毫錯誤都沒有。一切眾生要是有緣遇到佛,佛為你說法,決定契機,所以我們在經論上看到許許多多的例子,學生遇見佛陀,佛陀幾句話當中他就開悟,他就回頭,甚至於證果。為什麼?說得恰到好處,把他過去生中所修學的善根統統引發出來了。由此可知,觀機固然有一些技巧,我們在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提了幾點,這是李老師教導我們的:第一個你要觀察這個人,你能夠了解得愈多,就愈契機;第二個要觀察時節因緣;第三個觀察修學的處所、生活的地區。所以觀機這裡面包括著人、時、地,這都是大概,誰能觀察得那麼正確?你要有智慧,如來這十種智力觀察得透徹,真正是契機契理,我們沒有智慧辦不到。所以菩薩、二乘看到佛果地上這十種圓滿究竟的智力,發無上菩提心。我們今天要想成就無上菩提,要想證得如來果地上這十種殊勝的德能,只有一個接近的方法,我們這一生能做到的是帶業往生,遵循《華嚴經》上普賢菩薩的教誨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自然現前。這是七個段落裡面第一個段落。

  第二段解釋名詞。大師先跟我們總說,然後再分別說。總說「力」,智力,這十種都叫做智力。智有十種,諸位要知道,這屬於權智、後得智;如果講根本智,只有一種,哪來的十種?根本智起作用,這個起作用也叫差別智,也叫後得智,也叫權智。權智就是權巧方便,那是無量無邊種,無量無邊種歸納為十大類,所以叫十種智力,總說是「力」,或是「智力」,這是總說。

  為什麼說是「力」?「能摧怨敵,不可屈伏」,這個意思好。「能摧怨敵」,怨是什麼?怨家債主,我們生生世世不曉得得罪了多少人物,跟人相處得罪人,跟鬼神相處得罪鬼神,跟一些動物相處得罪一些動物,跟一些花草樹木相處得罪他們,樹神、花神、草木之神,我們哪裡知道!都覺得自己了不起,自尊自大,沒有把他們看在眼裡,我瞧不起他,他也瞧不起我,一定的道理。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,不如意事常八九,為什麼?怨家債主太多,一切人明顯地方障礙你,鬼神在暗處找麻煩,你哪裡會有好日子過?這個道理、這些事實真相誰懂?我們今天跟人說,人家反過頭來說你迷信,不但他不能接受,告訴他事實真相,他反過頭來說我迷信,我碰的釘子多了。所以現在學乖了,看到人家做錯,我們不說了,合掌,好,好,隨你去吧!不再跟你做冤家了,你覺得怎麼好,你就怎麼好去。我們如何勸人?只在講經說法,佛菩薩說的,這不是我說的,我不敢說,佛菩薩這樣說,那沒有法子,我只好照念。得認真學習!

  這十種智慧,只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,要有真實智慧,真實智慧起作用,就是這十大類的善巧方便。世出世間無論什麼事情,你有這個智慧就全擺平了,你說重要不重要?佛法是智慧的方法,佛學是智慧的學問,學佛就是要求究竟圓滿的智慧,哪裡是迷信!這個事情都在緣分,有些人一生就是沒有緣分,佛法遇到了當面錯過,好朋友送給他佛像、送給他佛的經典,他擺在書架上,幾十年都沒有翻閱過,你說這問題嚴不嚴重?我們舉個很明顯的例子:馬來西亞吉隆坡李金友居士,他的太太從朋友那邊得到我們的書籍跟講經的光碟,也有好幾種,放在家裡書架上,從來沒有翻閱過、沒有聽過,時間很長。有一年到美國去出差,在拉斯維加斯,晚上在電視上聽到我講經,偶然打開的,一打開看到我在那裡講經,時間大概只有十分鐘就結束了,就聽了這麼一點點,聽了之後他很受感動,他就把這個頻道記下來,明天到這個時間再繼續看,看了幾天,打電話給他太太說:「有一個淨空法師你曉不曉得?」他太太說:「我知道,我聽說過。」他說:「他的這些書、光碟哪裡去找?」「我們家裡就有,有人送給我們,從來沒有看過。」回家之後天天看,看的時候託人打聽我在什麼地方,要找我,沒有想到我就在新加坡。這就是沒有緣接觸,光碟擺在那裡不看,書擺在那裡他不讀,他擺在書架上,有些人一擺擺幾十年,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「總在遇緣不同」。李金友居士算是不錯,在外國電視裡面遇到這個緣,回來才找。

  所以,這個能力能夠把歷劫的冤親債主、冤家對頭化解掉。「不可屈伏義」,有這個力量,任何勢力對於你,你都不會屈伏,你都有能力應付,會做得很圓滿,所以說它作智力。大師又引《瑜伽師地論》:「與一切種饒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應故,畢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,說名為力。」這種智慧能力,能夠令一切有情眾生得到最殊勝的利益。諸位要曉得最殊勝的利益是什麼?一切眾生最大的憂患是生死,這是一切眾生沒有法子避免的苦惱,這個智力能解決,能幫助你了生脫死,你們想想什麼能力能夠跟它相比?我們今天學佛是學這個事情,真正了生脫死。年年歲歲,煩惱輕,菩提長,菩提就是智慧,轉煩惱為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,轉迷惑為覺悟,轉惡業為善行,這是佛陀的教育,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無量無邊的功德,我們要知道。所以《瑜伽》總結「畢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力」,結得好。《對法論》裡面也說:「善除眾魔,善記問論,故十名力。」十力,十是數字,這叫帶數解釋。詳細的到下面偈頌,每一條偈頌說一種力,到那邊再詳細介紹,這是第二段釋名。

  第三段,「自性」。自性是講它的性質、它的體性,清涼大師就文義、經文的義趣說了六種。第一種是「最勝體故」,性就是體性,最殊勝的體。「決擇分中慧根為性」,決擇就是決斷、選擇,有幾樣東西、幾種方案擺在面前,你有能力決斷、選擇哪一種。幾種方案裡面最殊勝的、最好的,你有這個智慧、有這個能力。所以它的體性是智慧,慧根為性,這個慧根就是根本智,沒有根本智哪來的智慧?第二種「引生體,對法兼定」。引生體是外面的緣,最勝體是因,因是根本智,緣一定有外緣引起,雖引起,你自己要有定慧,所以法兼定。這兩個就是講的因緣,像我剛才舉的李金友居士這個例子,他過去生中的善根是因,是最勝體,偶爾打開電視看個幾分鐘那是緣,他看的時候心地清淨,把他的智慧引起來,他能夠辨別是非,有能力辨別邪正,從這裡生起好樂心,他去求法,而且求法的心願他不中斷,他終於找到了。

  第三種「剋實體」,《菩薩地》說:「五根為性,由慧勝故。」剋實而論,就事實上來講,五根是「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」,慧的力量很強,所以他說十力慧為自性,確實從根本智起的作用後得智,這是後得智,這是權智,這是我們常講的智慧落實。你修的戒定慧,慧要落實,不落實有什麼用處?雖有智慧不起作用,慧落實就是講這十種,所以說慧為自性。他註解註得好,他說:「所以但言處非處等智力」,講這十種,他沒有講信進念定,五根五力裡頭只講慧。第四種「相應體」。「相應心法四蘊為性」,五蘊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他以四蘊為性,四蘊就是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受是感受;想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分別、想像;行是講變遷,念念不住;識是講阿賴耶含藏種子習氣,智慧起作用決定與這四蘊相應,它是相應體。

  第五種「眷屬體」。「五蘊為體,定共道共、無漏色等,助為體故。此雖無文,理必應是。」大師說得好,經文上沒說,道理上一定是這樣的。這個眷屬體,五蘊都是體,定共、道共,你修定成就了定功,你慧具足;你要證得道,道具足。我們通常在講戒律的時候,有定共戒、道共戒,也就是說人在定中絕對不會犯戒、不會破戒,那就叫定共戒。證道的人決定不會犯過失,所以稱為道共戒。沒有定、沒有道的人是決定免不了過失的。證得阿羅漢果,見思煩惱斷了,他怎麼會做錯事,怎麼可能破戒犯戒?不可能的事情,所以他是道共戒。像菩薩的果位,阿羅漢、辟支佛,這是道共戒;沒有證得這個果位,是定共戒。世間禪定都不例外,四禪八定,心清淨,心平等,心地慈悲,沒有惡念,惡念尚且沒有,哪來的惡行?如來果地上這十種權智,當然與道、與定、與五蘊為體,清涼大師說:經文上佛沒這麼說,想當然耳,想想應該是這樣,理必應是。「遮犯戒垢,助摧怨故」,這個說的意思很好,我們能夠理解,能夠認同。第六種「依照本經」,本經經文裡面所說的,「融一切法以為其性」。《華嚴經》教義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世出世法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眾生無不圓融,所以是「無礙法界」,在理上講應當是這樣。這是第三段講的自性,這也就是說十力理論上的依據,清涼跟我們如是說。

  第四段,「作業」。也就是說它的作用,「即是辨相」,辨別它的相狀,這一段到頌文裡面我們就很清楚的看到了。第五段是講「次第」。就是這十種力,排列它是有次序的,不能夠顛倒。「諸文或有前卻,各有所由」,《瑜伽論》裡面有講過,《對法論》裡面也有講過,《大般若經》裡面佛也有說過,《華嚴經》在此地也有說過。這許許多多經論,這十個排列的順序並不完全相同,大同小異,各有各的理由。「此文所列次第,與十住全同」,在本經十住品裡面有說到,這個地方排列跟十住完全相同。「淨行品,則界在解前」,次序稍微有顛倒,界智力、解智力排列的順序不一樣。「梵行品」裡面,「禪定解脫當其第三,宿命居天眼之後」,這也是小有不同,其他的跟這裡排列順序都一樣,這是到下面經文會說明為什麼有這些差別、不同。第六段是講「差別」,「為此十力,展轉相望,亦有差別,亦無差別,至文當明」,都到偈頌文裡面再來跟大家詳細解釋。第七段則解釋經文,大師說:「然此經宗,異義皆融攝故」。《華嚴經》像一個冶爐一樣,像一個煉金的大爐子,我們在煉鋼廠裡面看到的,這個大的爐子,加以高溫,鋼鐵丟在裡面立刻就熔化,無論什麼東西丟到裡面立刻就熔化,熔成一體。金銀銅鐵放在裡面全熔化,我們稱它作合金,它不是純金,不是純銀,不是純銅,不是純鐵,融合在一起。歷代用這種金屬製造的藝術品很多,我們稱為合金。尤其在佛門裡面,鑄造的大鐘,古時候人做的鼎,鑄的鐘最多,鐘的音色不一樣,為什麼?它是合金的,銅鐘、鐵鐘,那個銅裡面、鐵裡面有金有銀,那個音聲才美。

  《華嚴經》的宗旨義趣是圓融無礙,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雖然講十力,每一種力裡頭必定具足其他的九種力,才叫圓滿。《華嚴經》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,如果一個力不能包括一切力,這就不是《華嚴經》的宗趣。我們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也是這個意思,每一願裡面必定圓滿具足其他四十七願,這一願才圓滿。所以古大德提倡本願念佛,特別在日本盛行,他們稱本願是第十八願。我在講解的時候特別跟大家說明,大家千萬不要誤會,四十八願只持這一願,其他的四十七願都不要了,你就錯了。本願是什麼回事情?以第十八願為主,以其他四十七願為助,正助雙修,這第十八願才圓滿,缺少一願,第十八願你這個主就不圓滿了。我在這個講堂來當老師,這是主,我這個講堂裡頭有四十七個學生,學生統統到齊了,這個圓滿,缺少一個、兩個學生,不圓滿,你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想這個意思。

  十力,每一力都可以作主,每一力也可以作伴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主伴圓融,決不是哪一個力是主,每一力都可以作主,每一個力都可以作伴,主伴圓融。四十八願實際上亦復如是,每一願都可以做為主修,於是念佛法門不就變成四十八個法門了嗎?門門第一,門門互攝,門門圓融,這是華嚴境界,這是事實真相,所以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四十八願,願願平等,也無有高下,為什麼?任何一願它圓滿兼攝其他的四十七願,它怎麼不平等?缺少一願就不平等,就不圓融,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事實的真理。這些事情我們不清楚、不明瞭,在這個裡面起分別執著,生起門戶之見,自讚毀他,搞一輩子,到後來不能往生,自己以為自己修學得不錯,到臨命終時西方極樂世界不收你,你還是搞六道輪迴,李老師以前常講「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」。清涼在此地這句話說得好:「一一力中,具攝十力,乃至包盡法界。」這個十力任何一力都具足圓滿的十力,乃至包括盡虛空遍法界。

  下面他舉幾個例子,「是以宿命,乃云智包三世」,講到宿命智力,宿命智力包三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「天眼,則見盡法界」,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見。「非唯見盡,佛眼如空,即是法界。」這個話說得好,不但見盡,盡虛空遍法界,佛眼如空就是法界。「天眼」是什麼?天眼就是法界。「宿命」是什麼?宿命也是法界。「非唯智包,亦能毛孔頓現」,華嚴境界不可思議,不但是智包虛空法界,大乘法裡面常說「心包太虛,量周法界」,所有一切諸法都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這是講到真正的根本。心就是虛空法界,識也是虛空法界,這裡面所現的種種智、種種力、種種相好,哪一樣不是盡虛空遍法界?「亦能毛孔頓現」,這是正報裡面講最小的,依報裡面講微塵能現。「業力即觀法性」,業智力,即觀法性,真的為我們顯示出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

  「豈惟但是有為」,換句話說,有為跟無為也融成一體。從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面講,大家就會有一個清楚的概念,《百法》前面九十四法是有為法,後面六種是無為法。有為法裡面包括心法八種,心所法五十一種,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,色法十一種,合起來是九十四法,稱為有為法。有為法也叫有生有滅,揀別後面六個無為法,無為法沒有生滅的相。六個無為法,只有一個是真的無為,「真如無為」;其餘五個是相似無為,為什麼?有為法裡面不能包括它,稱它作無為,像虛空,虛空無為,我們作夢,夢裡頭也有虛空,所以虛空不是真的無為,真如無為是真的。有為無為是一體,有為無為不二,這個意思幾個人懂?六祖能大師懂,我們在《壇經》上雖然沒有看到這一句,但是看到他有一句話說,印宗法師向他請教,提出一個問題:「禪定與解脫,黃梅怎麼說?」黃梅是五祖。五祖跟大家開示禪定與解脫的時候是怎麼講法?惠能大師的答覆答得很妙:「禪定與解脫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這個話對我們來說需要加以解釋,不解釋你聽不懂。解釋什麼?禪定解脫是二,佛法是覺悟,覺悟的人不二,迷的人才有二,覺悟的人沒有二,所以二法是沒有覺悟,覺悟是一切法不二。我們套這個例子,有為無為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《華嚴經》才是不二法,有為無為不二。

  末後結論好:「約門有殊,故他宗不壞」,其他的各宗是講有二,《華嚴經》講不二,不二跟二也不二,所以決不破壞別的宗派,各有各的法門,各有各的說法,統統都有理,統統都是圓滿的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向下我們就可以講經文了,這是經文前面的大意,因為它很重要,所以大師特別有這一番的開示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