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二二卷)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222

  請掀開經本,日天子偈頌第七首看起:

  【世間所有諸光明。不及佛一毛孔光。佛光如是不思議。此勝幢光之解脫。】

  最勝幢光明天子,他的得法是「光明普照一切世間令成辦種種妙功德解脫門」。這個讚頌舉例來顯示,顯示稱性的功德不可思議。『世間所有諸光明』,世間是通指十法界。『不及佛一毛孔光』,此地的佛是指一真法界。十法界的眾生沒有見性,一真法界的眾生最低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,已經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換句話說,他是用真心。十法界的眾生是用妄心,在法相宗裡面講,用的是識心,八識五十一心所,用的是這個;而一真法界他們所用的心,轉八識成四智,四智叫菩提心,我們也稱為四智菩提。這就是說,用識心跟用真心差別很大。像這些經文,我們如果坐實,這是佛,一定是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諸佛如來,把佛跟眾生對立,這就錯了,這個解釋、體會就會錯了意。這兩句是講的真心跟妄心,都是說自己。

  六道凡夫,我們以人天兩道來說,不能說沒有聰明人,不能說沒有有智慧的人。我們世間所謂的是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們,都是有智慧,那就是他們的光明。智慧大小不等,天人的智慧德行比我們更高,我們可以在許多宗教典籍裡面讀到,確實比我們的德行高,確實比我們的心量大,能愛世人,能愛仇敵,這我們世間人很難做到的。四聖法界比六凡高出太多了,六凡沒有放下我執,也就是說我的利益沒有放下。在人道講,自利跟利他是一半一半的,這是人道;如果利他的心行超過自利,這個人就生天。假如我們用十分來做比喻,這個人有九分是利他,一分是自利,這個人是四禪天人;有八分利他,有兩分自利,三禪天人。就用這個比例,你就能體會生天層次愈高,利他的心行愈多,自利的念頭愈少;如果到只有利他,沒有自利,就出六道。所以阿羅漢以上,我執斷盡。我執盡了,就是說明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這一點我們不能夠疏忽,自己一定要清楚,只要還有「我」在,我們自己明白我是六道凡夫,出不了六道。哪一天我執放下了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三大類的煩惱,執著放下了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這個人就超越六道,不是六道凡夫。現在這個身還在六道,身雖然在六道,說老實話,他已經是乘願再來,他超凡入聖了。聖人沒有我執,凡夫有我執,非想非非想天人還是有我執,我執沒盡,斷盡了就出六道。我們學佛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對於我執要淡,要淡薄!

  過分的執著,只是修六道裡面有漏的善法。譬如持戒、修定,甚至於念佛,「我的功夫不錯,看看別人都不如我」,這裡頭就是有我執。什麼樣的人沒有我執?惠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自己認真努力去做,應該這樣的,別人有沒有做,絕不放在心上,絕不輕慢一切眾生;不但不輕慢,看一切眾生猶如諸佛如來,恭敬之至,這人是大乘菩薩。禮敬就是降伏傲慢的,為什麼普賢菩薩十願第一願是禮敬諸佛?知道眾生傲慢的煩惱非常嚴重,用這個方法來降伏,來滅這個煩惱。儒家也是用這個方法,控制自己貢高我慢的煩惱。儒家教禮,禮是行法,教你怎麼生活,教你怎麼做人。禮的精神就是自卑而尊人,《禮記》裡面說的,自卑是真正的自尊。自尊絕對不是高高在上,壓抑別人,不是的,是自己尊重自己;依照聖賢教誨修學,就是自己尊重自己。你能夠尊重別人,別人尊重你,敬人者人恆敬之,尊人者人恆尊之。佛不但這樣教導我們,在《華嚴》末後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,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。不僅是五十三位善知識,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,每一個代表的人物,現在我們念的這段是日天子,日天子,我們民間稱太陽神,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。這個意思告訴我們什麼事情?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統統是諸佛如來的化身。你要真的把《華嚴經》念懂了,你就肯定,不懷疑。怎麼說是諸佛如來的化身?諸佛如來是什麼?是真如本性,大乘經上常講「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」。什麼是佛?真心是佛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?唯心所現。所現,那就是心的化身,他不是諸佛如來,誰是諸佛如來?所以你能夠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看作是諸佛如來,這個觀察正確,絲毫沒有錯誤,正知正見,這是佛的知見,《法華經》上說「入佛知見」。我們要是把自性變現的這些相分,看作是凡夫,看作是眾生,我們看走了眼。這是什麼知見?輪迴知見。凡聖差別就在此地。

  我們學佛,學得這麼辛苦,學得這麼困難,學了這麼多年都不能夠契入境界,錯在哪裡?根本觀念上錯誤。我們的根本觀念就是永遠脫不了妄想分別執著,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全是自心顯現,唯識所變。心、識都是自己的真心,真妄不二。所以《華嚴經》,佛告訴我們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不但有情眾生是諸佛如來,無情眾生也是諸佛如來,我們沒有恭敬心對待,就是不敬諸佛如來。所以,善財為什麼一生能成佛,我們這一生連個須陀洹果都證不得,道理在哪裡?應該懂了,應該明白了。所以儒家、佛法教人第一條,儒家教人,你們手上都有《禮記》,沒有全本,《禮記菁華錄》我們印出來送給大家。你展開看,第一句,「曲禮曰毋不敬」。佛法教人「一切恭敬」,我們沒做到,天天念,念了沒做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不曉得這句話什麼意思。一切恭敬是我們性德流露,這哪裡是勉強的!誰做到?諸佛做到了,菩薩做到了,聲聞緣覺也做到了,六道凡夫做不到。因為他做不到,所以他是凡夫;他要做到了,他就不是凡夫。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?應該從禮敬諸佛學起。

  這個地方講「世間所有諸光明」,這光明是智慧光明,世間所有的這些賢聖眾生,他們的智慧光明,「不及佛一毛孔光」,佛是自性,稱性的智慧、稱性的德行超過世間所有,這句話的意思在此地。清涼大師小註註得好,我們念一遍,他說「通明舉劣顯勝,以辨難思」,讓我們能夠辨別稱性的功德不可思議,「故能成辦諸妙功德。言世不及者,世雖多光,益非究竟;佛光雖少,必徹真源,不可盡故。以一況諸」。這個地方節錄清涼的註疏不多,意思已經說盡了。世間,這是講到十法界,十法界沒有見性,所以他的智慧光明德相不是稱性,是帶著煩惱的,這個煩惱主要是講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沒有斷盡。執著是煩惱障,分別是所知障。執著斷掉了,分別沒有斷,這個人出離六道,沒有出離十法界。分別的念頭也斷了,妄想也淡薄了,這超越十法界,證得一真法界,這是宗門裡面講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」。明心見性的人用的是真心,不再用妄心。真心跟妄心的樣子是什麼,我們總得要理解,真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,妄心裡面有分別執著,這是真心跟妄心的樣子。我們明瞭,要常常自己反省檢點,我還有沒有分別執著?我們功夫有沒有進步也就在這個地方檢查。如果我們的分別執著輕了、少了,我們功夫有進步;假如我們學佛,我們的分別執著不但沒有少,更嚴重,那我們退墮了,退轉、墮落了。每天做晚課的時候要反省,晚課的時候認真檢討,檢點自己心行,我們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墮?在進步,好!如何保持;退墮了,趕緊改過自新,不能再繼續墮落下去。

  性德落實在生活行為上又是個什麼樣子?佛菩薩在經論裡面的教誨,字字句句就是自性落實在生活行為上的樣子。為什麼我們要天天讀經?從前儒家教學,有所謂「三日不讀聖賢書,面目全非」,這個意思是說明讀誦的重要性。讀誦就是薰修,讀誦經典、讀誦聖賢教誨是自性的薰修。為什麼三天不讀就面目全非?三天不讀是煩惱的薰修。煩惱已經很嚴重,無量無邊,又加上三天的薰修,那還得了嗎?再說古人的讀誦跟我們現在讀誦不一樣,古人讀誦真有受用,我們現在讀誦是口邊上滑過,心地上不落痕跡。煩惱在心地上落痕跡,聖教在心地上不落痕跡,有什麼法子?所以讀了,只可以說讀比不讀好,有沒有效果?太難講了。什麼時候會產生效果?不是口讀,心要記得,心要悟入。口念、心入,那就管用,才能真正把它落實到生活當中。真正落實,就是佛在經教裡一句話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就落實了。受是信解行證,這才叫受。我們天天念,念了不信,念了不解,沒有做到,這是沒有受。所以「受」這個字是具足信解行證,這我們真正受了。受還要保持,永遠保持,不能失掉,這是自利;後面是利他,讀誦是利他,為人演說是積極的利他,演就是落實,完全做到,做出樣子來給人看。為別人解釋,為別人說明,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成佛,這是性德透出來了。

  清涼說「世雖多光,益非究竟」,這兩句話很重要。世間有許多好的教學,但是說到利益,不是究竟的。世間能夠幫助我們生天,享天福,二乘能夠幫助我們脫離六道輪迴,契入四聖法界,這都是世間的光明,世間智慧的教導,可是不是究竟。怎麼不是究竟?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乾淨,這三種障礙斷乾淨了,那才是究竟。這三種煩惱斷盡,就是佛光,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光明。所以說再少,一毛是比喻少,像我們身體這汗毛,一根汗毛,少;雖然少,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,所以它的功德就不可思議。世間的光雖然多,雖然很廣大,它不稱性,它不是真的;不是真的,世間的聰明智慧,這是十法界,從哪裡來?識心裡面來的,是從八識裡頭生出來的。諸佛菩薩,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,他們的智慧德能是從自性裡面生出來的,不一樣。那個根源從自性是真的,從八識那個源頭不是真的,所以功德就不一樣。

  天台大師用六即來形容,六即的第一個是根本,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,這個道理要懂得。「理即佛」,理是性,在有情眾生稱作佛性,無情眾生稱作法性,佛性、法性是一個性,這是理。從理上講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普賢菩薩教我們修「禮敬諸佛」,一切恭敬,是從理上說的,不敢對任何眾生用輕視的心。輕視心,是我們的煩惱現前,我們的惡習氣現前,這種煩惱、這種惡習氣決定會使我們墮落。如果我們明瞭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確實我們不明瞭,佛菩薩告訴我們,我們要相信,那就是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。佛告訴我們,我們相信佛的話,從這個地方建立清淨的信心,生起恭敬,真誠的恭敬心,對待一切眾生,與諸佛、法身大士沒有兩樣,這叫學佛。

  凡夫,理雖然如是,事不如是,事跟理不相應,所以我們學佛叫「名字即佛」,有名無實。我們受了三皈,受了五戒,受了菩薩戒,受了比丘戒,沒有做到,沒有能把佛陀教誨落實,所以叫名字,有名無實。這個位子上功夫不得力,修學的時間再久,修學了一輩子,還是被業力所轉,敵不過業力;換句話說,將來死了,還是搞輪迴,你在名字位中。如果真學佛,真學佛是一定依教奉行,那就叫「觀行位」,功夫會得力,你真幹!你每天讀誦,對於經典裡面的意思明瞭,明瞭之後照做;放下自己的成見,就是自己的想法看法、說法做法放下了,隨順佛陀的教誨。佛教我們怎麼想,佛教給我們怎麼看,佛教給我們怎麼說、怎麼做,依教奉行。這個人叫觀行即,觀行是真學佛,真幹!他能不能脫離六道輪迴?還是不能;雖然真幹,真在學,學得還不像,學得還不夠。以佛做模範,一心一意跟他學,雖然學得不像,真學了,這種人決定不墮三途。名字即免不了三途苦報,觀行即的人決定不墮三途,為什麼?他真的是斷惡修善。什麼是善?依照佛陀的教誨是善;什麼是惡?放棄自己的成見是斷惡。自己的成見,自己怎麼想法看法,錯誤的,把這個東西能放下,這是斷惡;隨順佛陀的教誨,這是真正修善。可是怎麼樣?沒有開悟,只能夠得六道裡面的人天福報。可是這是個危險事情,享福的時候很容易迷惑;換句話說,很容易退墮,這是我們凡夫修學最大的一個障礙,最嚴重的障礙。所以經典上我們看到,每一個人修行都是無量劫,無量劫都不能上軌道。好像你們現在開車上高速公路,都在底下轉來轉去,沒找到路,轉了無量劫路沒找到。沒有覺悟,雖然斷惡修善,不開悟。經上講的世間善,世間善就是沒有開悟,所以福報在人天,在欲界天、在色界天,更高明的在無色界天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
  如果學佛學得像,很像,但是不是真的,叫「相似即佛」,這個人超越六道。雖然不是真佛,但是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還像個佛,相似即佛。煩惱障斷盡,見思煩惱斷盡,所知障沒盡,也就是說,執著的念頭沒有了,分別還有,果報在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論分別心,有四法界,愈往上面去分別的念頭愈淡薄,緣覺比聲聞淡薄,菩薩比緣覺又淡薄,佛比菩薩更淡薄,但是沒有斷盡。如果把分別斷盡,妄想也淡薄了,這就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叫「分證即佛」,他是真的,不是假的,也就是妄心盡了,不再用妄心。相宗裡面所說的「轉八識成四智」,法相宗講這些人起心動念是「四智菩提」;也就是說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轉末那為平等性智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,四智菩提現前。這個人是真佛,不是假佛,這個人的智慧光明,他的德行作用雖少,殊勝,不可思議。為什麼?真,他從真心,四智是真心;八識是妄心,妄心做再大的功德,抵不過真心一絲毫;那是真的,純真無妄。為什麼不可思議?因為一個微弱的念頭都盡虛空法界,這裡頭沒有時間的障礙。我們今天講波動,大家都曉得光的速度大,一秒鐘三十萬公里,三十萬公里還得要一秒鐘,一秒鐘已經太長了。真心,念頭才一動就周遍法界,這不可思議。妄心一動也周遍法界,但是有時差;換句話說,它那個光波要一段時間才能達到。

  我們凡夫起心動念能不能周遍法界?不能。為什麼不能?因為凡夫有執著,你不可能超過你的心量,這個心量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;也就是說,你的光波不會超過你的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古德才講「量大福大」,量大,你所修的善大;量小,修再大的善,福還是很小,為什麼?它沒有辦法超越你的心量。一真法界的這些諸佛如來,這個諸佛,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所講的「四十一個位次」,「諸」是講四十一位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為諸佛。他們的心量拓開了,為什麼?不再有分別執著,所以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絲毫之福周遍法界,這不可思議。這才叫究竟,這才叫徹法真源,普遍利益法界眾生。

  我們要說,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,普利法界眾生,我們為什麼沒沾到光?沒有得到佛法利益?我們今天發心學講經說法,沒有得到佛光的加持,智慧不開,經文、註解看不懂。是不是諸佛光明不加持?加持了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自性般若光明統統加持給你了。問題在哪裡?我不接受;不是他不加持,是我們不接受。我們怎麼不接受?我們分別、執著,這就不接受了。就像陽光普照,我們出門,不但戴個帽子,還要打一把傘,雙重障礙,那有什麼法子?諸佛光明對我們就像光明普照,我們不止戴一頂帽子,戴好多頂,還要加好多頂傘,不讓它照。這個帽子、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所以我們的心量很小,不是它不照我們,是我們抗拒,不接受。我們在這個小圈圈裡面受什麼控制?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控制。這是生活在煩惱裡頭,所以經教展在面前看不懂,意思看不出來。所以學佛沒有別的,斷煩惱、除障礙而已。我們的障礙愈薄,煩惱愈輕,你的感受力量就愈強,我們一般人講開智慧,悟性愈強;煩惱習氣愈重,悟性就沒有了。所以,真心本性在哪裡?虛空法界就是真心、就是本性。明瞭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學習就有下手之處。非斷煩惱不可,一定要放下分別執著,學佛菩薩恆順眾生,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自己心裡確實沒有分別執著。隨順眾生的分別執著,自己心裡不落痕跡,自己心地永遠保持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這叫從根本修。

  『佛光如是不思議』。這個佛光是自性光明、自性的智慧德相,就是經題上講的「大方廣」,大是自性,是自性之理體;方是現相,妙相無窮;廣是德用。大方廣在哪裡?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性的相好德用。知道自性是自己,就曉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,我們的恭敬心才生得起來,稱讚、供養,不但這個心生起來,事也歡喜去做,這是真正尊重自己,懂得自尊自愛。世間人有自尊自愛之名,沒有自尊自愛之實;世間人有真善美慧之名,沒有真善美慧之實;我們通過對於佛法的修學,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。明瞭事實真相,才知道自己應該從哪裡下手,從哪裡入門。《華嚴經》一開端,第一品「世主妙嚴品」,諸佛菩薩給我們示現,給我們做榜樣,演說,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是演,說偈讚歎是說,為我們演說,教我們從哪裡入門,從哪裡下手。這是一部最好的佛學概論,是從前方東美先生講的,《華嚴》是最好的哲學概論,他說:世出世間所有哲學書籍裡面不能跟它相比,理論圓滿,絲毫沒有缺陷,方法精密,五十三參還帶表演;實際上,在生活、在工作、在應酬裡面做出來給我們看,這樣的教材圓滿到極處。確實,他在一生當中所涉獵,古今中外典籍裡頭,找不到第二種。他這個讚歎,是他一生讀佛經的心得;他雖然不是佛教徒,沒有皈依,但是他一生用了幾十年的時間,天天讀佛經,尤其是《華嚴》。

  他曾經告訴我,接觸佛法的因緣是在抗戰期間,他在中央大學教書,中央大學那個時候在重慶。有一個時期他生病,生病,別人就勸他到峨嵋山去休養,山上環境好,他到峨嵋山去養病。他在山上,也沒有報紙看,也沒有雜誌看,什麼東西都沒有,就是佛經。於是在山上沒有事情做,就看佛經,就跟山上這些法師研究討論。他從這個地方認識了佛法,發現佛的經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。我跟他學哲學,講到最後的一個單元,他的題目是「佛經哲學」,我學佛也是這個因緣介入的。他說,哲學真正的高峰、真正的好東西在佛經裡面,特別是性相兩宗。《華嚴》是屬於法相宗的經典,而實在是,《華嚴》是通達各宗,所以稱為根本法輪。所有一切宗派都是從《華嚴》流出去的,分支出去的,《華嚴》是根本,所以他稱讚《華嚴》是佛法裡面的概論,全部包括在其中,他的認識。他這個認識不錯,一生就沒有離開讀經。所以我們對他實在佩服得五體投地,我們出家的法師大德比不上他,重要經論裡面的經文他都能夠背誦。從這裡,他涉獵之廣,涉獵的深,他真用心。我們多少法師講經,或者是寫東西,都還要拿著書找參考資料,他不要,隨口一段一段就給你念出來,可見得讀誦太重要了。

  台灣第一次翻印日本的《卍續藏》,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他,他非常歡喜,立刻就去訂了一套。《卍續藏》裡面所包含古大德的註解特別豐富,講經教學是一部最好的參考資料,這是我們看到真正是一個做學問的人,他懂得,他明瞭,他認識透徹。我們對他能生信心,能接受他的引導,我們自己省了很多事。他幾十年的成績做為我們修學的基礎,我們踏著這個階梯再向上爬升,這就是古人所謂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。我們是以老師的成就做基礎,從這個基礎上再向上提升,這超過了。如果守住老師這個基礎,不是好學生;你這一生修學,也達到他的水平,不是好學生。好學生一定超過,為什麼?超過,這個世界社會才有進步;不能超過,就沒有進步。如果達不到,那你就退轉了,這不是師資之道。師資之道要求的,學生一定超過老師,這個社會才有進步,眾生才有幸福。如果說是老師對學生,學生超過老師,老師要嫉妒,這不是個好老師,這也不是個善人;真正的善知識,決定希望你超過他。

  我們在《華嚴》五十三參裡面看過,每一個善知識自己謙虛、謙卑,讚歎別人超過自己,這一點我們要學。除什麼障礙?除嫉妒的障礙。嫉妒是很大的障礙,不但障礙我們契入境界,契入是證果,不但你不能證道,你連正解都做不到。嫉妒心重的人,讀經不解其義,聽講也不能解其義。所以這才知道貪瞋痴慢,嫉妒是屬於傲慢,障礙我們戒定慧,障礙我們修學。甚深的大法被它障礙了,實在講,極其淺近的小法也被它障礙了,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什麼是極其淺顯的小法?十善業道是小法,人天法。我們為什麼十善業道都做不到?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身三業;不妄語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兩舌,口四業;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意三業;這是佛教一般大眾,沒有受過三皈的,教一般世人的。我們連這十條都不懂,都不能做到,什麼原因?貪瞋痴慢障礙住了。這十條是什麼?這十條是人間的福報;你要是做不到,來生得不到人身。這十條,我們仔細看看,天主教、基督教裡面講的十誡,伊斯蘭教裡面講的戒律,也是以這個為基礎,所以這是真的。這十條做不到,人天兩道沒分。於是我們才體會到,自己煩惱習氣多麼重!障礙我們的善心、善願、善行。善沒有了,我們一定是惡心、惡念、惡行。惡行,與這十善相反的,就是造惡。造惡不知道悔改,不曉得回頭,還繼續不斷再造下去,這是積惡。惡積多了,果報就苦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幻想,只可以說在阿賴耶識裡面落下這個種子,這個種子在這一生當中不能起現行。為什麼不能起現行?緣不具足。你有這個願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在四種緣裡面親因緣有了,其他的三種緣沒有;你沒有所緣緣,你所緣的還是五欲六塵,還是貪瞋痴慢;無間緣沒有,無間緣是不間斷,你對於求生淨土的意願間斷了,一天二十四小時才只有幾分鐘的時間有這個念頭,大部分的時間還是留戀五欲六塵,所以無間緣你沒有;增上緣在現前雖然有,你不知道珍惜,你不曉得應用。經教不能專心學習,念佛堂不能認真去念佛,不解經義,不知道修行的方法,所以還是一般人常講的盲修瞎練。盲修瞎練對於沒有增上緣的人來說情有可原,我們這裡增上緣很殊勝,我們自己還是盲修瞎練。原因在哪裡?煩惱習氣太重!如果這四種緣統統具足,這個人這一生決定往生。

  可是修道最困難的事情,前面我們講過,捨己為人。從哪裡學起?從物質生活學起。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示現給我們看,我們過最低生活水平,從這裡做起。換句話說,要重視苦行,知道苦行之可貴。苦行可貴在哪裡?時時警覺到世間苦,對世間沒有留戀的意願,常存此心,道業就能增長。所以物質生活太富裕了,很難!你會貪戀這個世間,留戀這個世間,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;雖然給你講極樂世界好,極樂世界沒有在現前,我現前過得很舒服不錯,對於求生極樂世界的念頭淡了。這是一般人沒有辦法脫離輪迴,真正原因在此地。所以降低物質生活水平對我們有大利益,我們能夠將我們福報當中節省出來,幫助一些苦難眾生,這是修真實的福報。要肯幹,要真正肯幹!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,我們學佛不真實。我在七十年代,開始印經流通法寶,那個時候生活程度比較低。我講《華嚴經》,印《華嚴經》送人,我印的是袖珍小本成本低,一套《華嚴經》十二冊,小本十二冊,那個時候台灣錢二十四塊錢,一本兩塊錢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如果花兩塊錢,我立刻就想到,這兩塊錢如果能省,就多印一部經本。非必要,決定不浪費,所以我們印的經書量愈來愈大。別人委託我們印經,他送來這個錢,跟我們講這個錢是印經布施的,我們決定印經。有一年過年,簡豐文來找我,他說:法師,我們這個道場經費缺乏,道糧幾乎要盡了,裡面有一些工作人員,我們也有很微薄的薪資發不出來。他問我:可不可以在印經錢裡面暫時拿出一部分來,給大家過年?我說:不可以,這違背因果。我們那個道場,人家指定做什麼用途的錢一定要做到;指定放生,決定是給他做放生;指定救濟,一定是做救濟事業;我們沒得吃、沒得穿,也不可以動用一塊錢。到最後怎麼解決?有一些人供養我的錢,我說把這個錢拿來供養給你們,度過年關。那個時候還不錯,我在銀行存款還有六十萬,送一半給基金會,另外一半送圖書館。我的存摺給他們,叫他們去提;存摺交回來還不錯,裡面還有幾百塊錢。兩個道場要平等。

  業因果報,我們要清清楚楚,錢不可以隨便用,能夠省,盡量節省。節省不但是惜福,實際上講就是修福;糟蹋,那就是折福。不懂得節省,任意的破費,這是折福,不是修福。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養成習慣,儒教我們節儉,孔老夫子做給大家看。《論語》上學生記載的,夫子的德行是溫良恭儉讓,是中國讀書人的模範,我們要學習。溫是溫厚,存心厚道;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節儉、忍讓,夫子不但有言教,還有身教,做出來給大家看,學生不能不服,學生不能說不知道怎麼學法。世尊的示現更是徹底,更是究竟,更圓滿,都做我們的好樣子。我學佛,李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,近代人,以他老人家做榜樣,向他老人家學習就沒錯。我們仔細觀察思惟,印祖一生的行誼,一心為佛法、為眾生,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跟行為,沒有。一生的事業是弘法利生,他老人家用文字,因為我聽說他的家鄉口音很重,住在南方的時間很多,南方人聽不懂,所以多半用文字,留下一些《文鈔》,都是他老人家自己寫的。自己生活非常節儉,所有一切供養都做印經的事業。一生沒有建道場,沒有收出家徒弟,這些都是在末法時期給我們做最佳的榜樣。我們要向他看齊,要跟他學習,只有功德,決定不會有過失。所以要找一個學習的模範,學習的榜樣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