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六二九卷)  2006/9/9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62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第三大段第一小段明所具行,這有八首半頌,我們學到第一首的前面二句。我們今天還是從頭念起,經文念一遍:

  【若常信奉於諸佛。則能持戒修學處。若常持戒修學處。則能具足諸功德。】

  前面清涼大師引用《瑜伽師地論》所講的「七處修學」,自利,利他,一直到真實義,威力,成熟有情,成熟自佛法,無上正等菩提,這七處。我們了解了,最重要的是要認真的學習,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。這個利益你最先得到的就是煩惱輕、智慧長,我們一般人說的入佛境界。雖然煩惱習氣沒斷,還沒真正入佛境界,可是決定能夠沾到佛境界的氣分,這就很難得!從這個地方你就能真正建立信心。像我們前面所學習過的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智慧真正開了,佛法的受用你才得到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想想,為什麼現在學佛的人這麼多,都沒有法子得到?我們要認真反省,到底毛病出在什麼地方?如果不能把毛病找出來,把毛病消除,我們這一生只能說跟佛法結個法緣,真實的利益得不到。現在講真實利益就是決定往生,你有沒有這個把握?為什麼做不到?現在我們無論在家、出家修學,三皈五戒沒做到,十善業道沒做到,這決定不能往生。《彌陀經》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,我們沒有上善,怎麼能往生?上善最低的標準是上品十善。

  我們知道,如果你真的有上品十善,你不學佛,你決定生天,忉利天是穩穩當當,上善生忉利天。上善再加上未到定,未到定是什麼?清淨心,清淨心有等級,我們把它分做上中下三品,下品的清淨心,上品的十善業道,你就生夜摩天、兜率天,這靠得住的。如果是中品清淨,上品十善,欲界天的上面兩層,化樂天跟他化自在天,你有分。所以人不能不修善。要怎麼修法?三皈五戒、十善做不到,怎麼辦?這個我們講了很多,往下扎根。下面是什麼?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道家的《感應篇》,你有這兩個根,十善業道不難。十善業道能修成功,三皈五戒就可以做到,很容易的做到,一點也不勉強,這樣念佛求往生決定有把握。所以這個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我們讀到這段的經文,今天我們從第二句學起,『若常持戒修學處』。「常」,不能間斷,「持」是保持。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教導我們,教後人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我們要持戒,我們不怕吃苦。你要不持戒、不能吃苦,怎麼行,怎麼能成就?現前吃一點苦,實在講不是真苦,釋迦牟尼佛在世示現給我們看,我們今天還做不到。人家三衣一缽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那個生活我們做不到。示現苦行,我常常說「苦中有真樂」,世間人不知道。世間人追求這些物質、名聞利養的享受,以為這是樂,樂中有真苦。我們在講席都詳細跟諸位分析過。

  佛陀在這裡一再勸勉我們,這樣的話不知道說了多少遍。要常持戒,要修菩薩學處,此地這個「學處」就是太虛大師所說的菩薩學處。菩薩學處真正建立是要依靠戒律,沒有戒律,菩薩學處有名無實。可是持戒之前一定要修善,沒有善行,持戒就不容易;有善心、有善行,持戒就很容易,不容易犯戒。

  下一句是講果德,『則能具足諸功德』。換句話說,不能持戒,不能修學菩薩學處,功德就沒有了。我們學佛到底有沒有好處?好處有,這裡要改一個字,則能具足諸福德,所修的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這正是達摩祖師當年答覆梁武帝的話。你看梁武帝不容易!在佛門裡面護持佛法,為佛門建立道場,四百八十座大規模的寺院,護持出家人幾十萬人。他有沒有功德?他自己以為功德很大,向達摩祖師誇耀。達摩祖師很老實,直截了當告訴他,「並無功德」。梁武帝受不了,這一生氣,就把達摩祖師趕走,不護持他。所以達摩祖師沒法子,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。

  梁武帝修的是什麼?修的是福德。功德跟福德的差別在哪裡?從相上講沒有兩樣,都是做一切善行,都是做一些好事,可是用心不一樣。如果他心地清淨,把妄想執著捨掉,那是功德;如果他妄想執著還在,也就是具足煩惱、習氣都還在,那就是修的福德。福德在六道裡面享受,譬如他可以生忉利天,他可以在人間享大福報。這就是什麼?他做這些善行,他心不清淨。心地清淨,放下分別執著,他行的善是功德,他並不貪圖六道裡面的果報,不貪圖六道果報這是功德。所以功德跟福德我們要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這麼多年來,我們常講「純淨純善」。我刻了個大印章,「純淨純善」。純善沒有純淨就是福德,純淨純善就是功德。淨一定是要斷煩惱,煩惱不斷,心不清淨。至少要把執著放下,就是大小乘教裡面常講的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是執著。教下講得很清楚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、八十一品思惑,這個要斷掉。我們講放下就是斷掉,你要把這個東西放下,不可以再有。對世出世間一切法,就是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不再執著了,不再分別了,心清淨。不再執著,真的放下了,真的不執著了,你就是阿羅漢;再能把分別放下,就是不再分別了,你就成菩薩,這心地清淨。阿羅漢是正覺,菩薩是正等正覺,所以他所修的一切善是功德。

  你就能夠明瞭持戒修學處,這就是以清淨心、平等心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那就具足諸功德,就是這個意思。我們學佛,我們真正希望這一生當中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不能不注意。你不在這上下功夫,我們這一生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,這一生去不了。為什麼?我們所修學的功課不及格。就跟念書一樣,一定要達到分數的標準,你才能往生。阿彌陀佛那裡不講人情的,這個要知道,一定要達到他的標準,我們才能夠去得了。

  這一段清涼大師還有註解,註解也很精彩,我們把它念一遍。這裡面是第一首的後面兩句。我們剛才念的還有第二偈,第二偈「雙顯二德」。我們把第二首偈念一遍:

  【戒能開發菩提本。學是勤修功德地。於戒及學常順行。一切如來所稱美。】

  我們回頭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。大師告訴我們,「若不持戒,尚不能得疥癩野干之身,況於菩提」。這個地方,什麼叫野干?古時候稱野干,現在稱狐狸,這是動物裡面的一種,狐狸。疥癩是有病,就是皮膚病,嚴重的皮膚病。這狐狸得嚴重的皮膚病。所以如果不持戒,連這樣一個野干身都得不到,你怎麼能證得菩提?清涼大師這句話不是嚇我們的,是真的。我們簡單的講,若不持戒,連畜生身都得不到。這個問題嚴重,畜生身得不到,你到哪裡去?畜生下面是餓鬼、地獄。

 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瞭,戒是佛身,經是佛言,禪是佛心。禪是什麼?就是清淨心。我們念佛人,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,那就是禪,這是佛心。我們想想,我們現在能不能做到一心不亂?我們心裡是雜念紛陳,妄想太多,現在人所講的心浮氣躁,這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。我們怎樣才能夠達到、學到一心不亂?一心不亂是真難,所以《無量壽經》上不是講一心不亂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「一向專念」,那個容易,一心不亂太難了。一心不亂是清淨心,是講的果,一向專念是講的因。我們修這個因,果還沒有得到,那還行,學因還行,果很不容易得到。

  真正得一心不亂,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,諸位要曉得,最低的也是方便有餘土,高級的就到實報莊嚴土。你就可以知道,凡聖同居土是修一心不亂而沒有得到一心不亂,總有一點功夫,就是大經(大經就是無量壽經)講的一向專念,真正做到一向專念。一向專念的功夫,我們通常講「功夫成片」,這是一向專念。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其他的雜念,這才叫一向專念;一面念佛,一面打妄想,一向專念就沒有了,這不可以不知道。

  千萬不要把這一生無比殊勝的機會失掉,那就真可惜。丟掉這個身心世界不可惜,失去往生的機會是太可惜了,一定要非常慎重。那你就必須要知道「持戒念佛」,佛祖是這樣教給我們的。我們很想持戒,哪個人不想持戒?可是就辦不到。所以這些年來,我才勸勉同學,我們從弟子規做起。儒釋道的三個根,我們從根本修學,能往生,不要小看了。如果沒有這個根,怎麼修都是枉然,到最後臨命終時不能往生,你會後悔。凡是障礙修學的決定要避免、要遠離,使菩提道上沒有障礙。人事的障礙、物質環境的障礙都要懂得,都要能把它放下,這個樣子我們才會有成就。

  下面我們接著看,「戒止妄非,則性淨菩提開發,因果功德皆依學處而生,故云地也」。這第二首偈前面兩句末後一個字講功德地,『學是勤修功德地』,有地了,所以戒非常重要。戒能止妄、能止非。妄是虛妄,虛妄是什麼?前面講過,經上講了五種,「五欲、王位、富饒、大名稱」這是妄,「自樂」是非。而清涼大師很慈悲,給我們講了十句,前面九處都是虛妄,最後講二乘,二乘是偏,就是此地講的非的意思。唯有真正持戒才能夠遠離虛妄、遠離偏邪,這個樣子性淨菩提就開顯。諸位要曉得,性淨菩提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,而是被這些妄跟非障礙住了。你看,戒是一種方法,用戒把虛妄跟偏差捨棄,障礙就沒有了,障礙除掉了,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的菩提就顯出來了。

  因果功德依前面講的七個學處而生,所以稱之為地。這句話的意思,你就真正懂得修因證果。前面講過,自利的因,得自利的果報;利他的因,你得利他的果報;聖學的因,你得真實義處;一心向佛,自自然然得到諸佛菩薩威神加持;自己成就,再發心能教化眾生;能教化眾生,就能成就自佛法處;到達究竟圓滿,無上正等正覺就現前了。

  無上正等正覺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初住菩薩就證得了。十信菩薩分配在十法界,這個我們要知道,前面講得很詳細。十信心滿,十信就是賢首菩薩,他再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入位了,十住。十住,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成無上正等正覺。往後四十一個位次,妙覺位是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,前面四十一個位次是分證的無上正等正覺,這個要懂。這些名相術語我們聽得太多,到華嚴會上才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所以後面這兩句,『於戒及學常順行』,勸我們千萬不要疏忽戒律,千萬不要疏忽菩薩學處,前面所講的七處修學要常常隨順,隨順就是不可以違背。這樣子是『一切如來所稱美』,這就是一切諸佛讚歎,你是真正的佛弟子。下面第三首:

  【若常信奉於諸佛。則能興集大供養。若能興集大供養。彼人信佛不思議。】

  後面三首,三、四、五,就是我們講的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,供養三寶,這就是前面講的「勤修功德地」。第三首這首偈清涼也有註解,「別明成供養行,謂財法供養,故云大也」,財供養跟法供養。我們將這首偈細細的來觀察。『若常信奉於諸佛』。人要有長遠心,「信奉」這兩個字是關鍵。前面我們講這個「信」講了兩個星期,講得很詳細,信這個字的標準,確實《華嚴》講得透徹。奉是奉行。信裡面沒有行,這個信不是真的。通常我們講信,勉強相信、正信、真信,有很多層次不同。信奉是真信,他有行,他做到了。

  『則能興集大供養』。佛需要我們供養嗎?佛不需要。為什麼要修供養?表示自己感恩戴德,報佛深恩。我們這一生能夠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,修行證果,都是遵奉佛陀教誨而得到的成就,這種無比殊勝的恩德你能不報嗎?怎樣報?當然會想到供養。供養裡面有財供養、有法供養。世尊在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假如有人以大千世界七寶供養,這了不起!大千世界是講多,不是少。大千世界的金銀七寶的供養沒有人能做到,大概在娑婆世界最高的、無上的摩醯首羅天王,也許他能做得到;除這麼大的福報的人,沒有人能做得到。可是佛說比不上為人講解四句偈的功德。這個話,佛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太多了,這是說明法供養比財供養殊勝。佛這個意思我們能體會到,真正供養佛只有弘法利眾生。所以經上偈子說,若不弘法度眾生,那就不是真正報佛恩;真正報佛恩,一定要修這樣的大供養。

  諸位明白這個意思,你就曉得印光大師一生所修積的就是這個大供養。他老人家接受四眾弟子的財物供養,他沒有做別的事情,沒有用來自己享受,自己還是修自己的苦行;換句話說,並沒有拿這個錢改善自己物質生活。拿去做什麼?拿去印經。在他那個時代,這是最殊勝的方式。他在蘇州辦了一個「弘化社」,自己有個印刷廠,那時候用鉛字排版,大量的流通經論善書。所以弘化社的版本,字印得大,紙張裝訂都很考究,校對很精確,很少有錯字,我們都非常歡喜弘化社的本子,普遍供養海內外學佛的同學。這就是興集大供養,祖師給我們做了一個樣子。

  我懂得了,所以我也就學會了。我在台灣成立一個「佛陀教育基金會」,四眾同修所送給我的供養,我全部做這個基金,這個基金做什麼用?專門印經布施。我走印光大師這個路子,不建道場。做了這麼多年,到現在還在做,對全世界的佛教團體,我們都是免費贈送。截至現前,其他的這些經論善書我們就不算,單單講《大藏經》,我們送《大藏經》,這麼多年來總共送出去超過五千五百部,將近六千部的《大藏經》。那是大部頭的,小的都不說,太多了。我們的贈送對象,寺院、圖書館、學校。這是法供養。世尊教導我們,財布施果報是得財富,法布施果報是得智慧,無畏布施果報是得健康長壽。印經布施,這三種布施都在其中。印經需要錢,錢是財布施;經典內容是法,所以叫法布施;真正依教奉行,斷惡修善,無畏布施。所以一舉而有三得,你說這是不是大供養?

  我們生在現代的社會,我們去印光大師差不多有七、八十年,將近一個世紀了。現在我們知道,真正喜歡讀書的人不多了。現在人喜歡什麼?現在人喜歡看電視、看電腦,電視、電腦取代了讀書。我們一定要能夠結合現代社會人心的愛好,我們要用這種工具來傳播佛法。所以我們在八年前,八、九年了,我們就開闢網路;衛星電視,我們四年了,二00三年元旦我們衛星電視開播,今年第四年,產生很好的效果。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在攝影棚裡面,跟全世界有緣的同學(佛度有緣人,什麼叫有緣?你能夠收看講經的節目就是有緣人),在網路電腦的螢光幕上、在衛星電視螢光幕上,一起來學習大乘佛法。同時我們保留這些錄相,提供現前還沒有這個緣分遇到的同修,給他們做參考。這是現代社會興集大供養。大供養不是建立大的寺院庵堂,不是,這要知道,一定要把佛法送到家庭,送到每個人。科技不斷在進步,現在我們曉得,寬頻電視已經研發成功,我相信三年到五年就會普及到全世界。這個成本很低,會取代衛星電視,衛星電視的成本太高了。

  今天在興建大供養裡面,還有一個真正興集大供養的中心,那是什麼?培養弘法人才。弘法人才希有難逢,不是容易找到的。什麼人才能夠承擔如來家業,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?要真正發心放下分別執著,要能吃苦、能持戒,這樣的人才行。最低的標準,在家,他一定要落實弟子規、感應篇、十善業道,百分之百落實;出家,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。沒有這樣紮實的根柢,雖然發心也很不容易成就。所以真正發心,你用一、二年的時間把這四門功課學好。這四門功課不是念著背的、不是講的,是要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落實在自己工作、落實在自己處事待人接物。這是聖賢的胚胎,聖賢的基礎。你能夠具備,然後能發無上菩提心,就是佛家講的四弘誓願,你才能真正做到,那四弘誓願就不會落空,你真正會做到。斷煩惱,學法門,成佛道,度眾生,這才能夠承擔如來家業。如來家業就是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休息幾分鐘。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我們接著看下面兩句,就是第三首的後面兩句:

  【若能興集大供養。彼人信佛不思議。】

  這兩句話好懂。這個『信』,真信,這不是一般,一般我們講正信,還做不到,這真正相信。這個『不思議』裡面意思深廣無限,自己功德不可思議,三寶功德不可思議,一切眾生功德不可思議。縱然眾生在迷位,還沒有覺悟,他也得不思議的功德。這個不思議的功德,就是佛家常講的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阿賴耶識裡頭種下金剛種子。無論是見像、無論是聽到佛菩薩的名號,或者聽到佛經一偈一句,都是不思議的功德。我們再看下面第四首:

  【若常信奉於尊法。則聞佛法無厭足。若聞佛法無厭足。彼人信法不思議。】

  這一首是講的『信法』。前面講信佛,這講信法。法是佛法,首先我們要認識「法」這個字的含義。佛在一生教學當中,把整個宇宙一切性相(法性、法相),一切理事(萬事、萬理),一切因果,用這六個字就把宇宙之間所有的包括盡了,用一個總的代名詞,就稱之為法,所以法是宇宙一切的總代名詞。上面再加一個佛,佛是什麼意思?佛是覺悟的意思。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統統覺而不迷,這就叫佛法。所以佛法在哪裡?佛法不是在經本裡頭,經本只是個說明書而已,佛法就是在一切事相當中,這個要知道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無一不叫做法,你要樣樣覺悟。皈依三寶裡面,佛的意思,覺而不迷,都是對一切法;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,也是對一切法;僧的意思是清淨不染。覺正淨,對一切法,這叫做佛法。

  在佛陀教誨裡面有所謂「具足七善,故名正法」,這是別說,對於我們修學有幫助,對於弘法更應該要知道。第一個「時節善」。我們在學經教的時候,老師給我們講觀機,觀機裡頭就有時節因緣,所以這七種善裡頭第一個講時節,時節善。佛教是不違背大自然的法則。大自然這個自然的法則,自然的運行,我們通常稱之為道。隨順自然的法則,不違背,那就叫德。佛法決定不例外。你看我們前面讀的「順違皆順」,這句就是圓滿的道德規範,所以時節善。在經文裡面所顯示、所表現的,序正流通,有條不紊,這就像時節善。我們懂得這個意思,你就曉得教學要有順序,由淺而深,這時節。

 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教學,《華嚴》不算。《華嚴》是佛在定中講的,對象是法身大士,不是十法界裡面的凡夫。我們不講六道,講十法界。參與法會的人都是法身菩薩。我們凡夫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,入定了,這一下定了二十多天,哪裡知道佛在定中開華嚴法會,講了佛家的圓滿法輪。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本子。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完整的《華嚴經》,分量多大?龍樹菩薩告訴我們,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」。這個經,我們這個世界能不能放得下去?放不下,太大!

  龍樹菩薩離開龍宮,回到我們這個世間來,把《華嚴經》誦出,這是什麼本?小本。《華嚴經》有三個本,大本、中本、小本。小本是什麼?目錄提要。就好像我們《四庫全書》一樣,《四庫全書》有目錄提要,現在用的精裝本是五冊;全書是一千五百冊,提要五冊。我們今天讀的《華嚴經》是提要,目錄提要,你就知道這個分量大。所以小乘人不承認也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。這世間人沒有聽說過,龍樹菩薩從龍宮回來之後告訴我們,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情。

  釋迦佛看看當時社會大眾的根機,華嚴大教不能接受,那一種根機要從小乘教起,那就是辦學校。目的是要每個人都拿到博士學位,得到究竟圓滿的成就,可是你要教他,要從頭教起。你辦小學、辦中學,再辦大學,最後再辦研究所,這是順序,這就叫時節因緣。時節因緣錯掉,那你叫浪費時間,徒勞而無功。

  我們現在細心觀察時節因緣,我們才覺悟、才明白,我們錯了。錯在哪裡?沒有按照順序。所以這些年的教學得不到成果。那要從哪裡學?從十善業道學。《十善業道經》我們講過,學了有沒有效果?沒有效果。為什麼沒有效果?做不到。你要曉得,做不到原因在哪裡?十善業道還是太高了。再找,找比它更低的。更低在哪裡?在小乘,小乘有。再講到最低層的,我們發現的,儒家《弟子規》比小乘方便,道家的《感應篇》也比小乘方便。小乘就是講這些東西,講得很散、很廣,儒跟道講得很集中,全部講綱領,好學、省事,這都是屬於時節因緣。所以我們必須從這裡扎根,不從這裡扎根收不到效果。

  所以我是常常想著,現在年歲愈大了,想得就愈多,我不想很多人,真正能有五、六個志同道合,徹底把這四門東西落實。出家人,真正百分之百的做到弟子規,做到感應篇,做到十善業道,做到沙彌律儀,真做到,我們可以學《華嚴》。在這一部經裡面成就了,那就是一切都成就。這個大家知道,《華嚴》是包羅萬象,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從《華嚴》流出去的。這是佛法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根就是《華嚴》。

  所以諸位要曉得,學《華嚴》的條件,你是個善人,你是個持戒的人,還要加上發菩提心的人,就有資格修《華嚴》。它的對象雖然是法身大士,可是它的當機者有十種當機,裡頭有一種「大心凡夫」,大心凡夫就是發菩提心的人。發菩提心的人一定具足善德,善就是十善圓滿,德就是持戒。然後真的有四弘誓願,真正發四弘誓願,捨己為人,世法裡頭常講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起心動念都足以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,那你就具足學《華嚴》的條件。人不必多,五、六個就不少了。世尊當年在鹿野苑創教,五比丘。當然,這種人難找,可遇不可求。我們發真心,求三寶加持,能滿足這個願望,我們全心全力來供養。這第一個是時節善。

  第二個「義善」。這是講法寶,講正法,經的義理善,沒有一絲毫惡染,邪惡污染決定沒有。我們所學習的也要遵守這個原則,凡是摻雜不善的,我們統統要遠離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的時間精力都有限,哪有時間去看這些東西?要全心全力,一定要求義理至善這樣的標準、這樣的典籍,還要專精;如果不是專精,就很難有成就。第三個是「語善」,言語。言語記錄下來就是文字。經典的文字善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語善。

  第四個是「獨一善」,純一不雜。換句話說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是什麼?覺而不迷。佛在這個經上教導我們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就是獨一善,純一無雜。佛陀的教誨,希望一切眾生回歸本性,功德就圓滿,回歸本性。本性本來是佛,我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佛經上的術語說,真如不守自性,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佛經上的話。換句話說,我們由於一念不覺,這樣就起了無明,無明起來之後,跟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。實際上無明就是妄想,把我們前面所講的性淨菩提,把性淨菩提扭曲了,扭曲之後就變成所謂的八識。所以八識是扭曲的性淨菩提,變成阿賴耶、末那、第六意識及前五識。這些東西,阿賴耶是不覺,一念不覺,末那是執著,嚴重的執著,第六意識是分別。

  所以佛在法相宗經典裡面教人「轉八識成四智」,四智就是性淨菩提。從哪裡轉?從六、七轉。轉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是分別,轉分別為妙觀察,就是佛門講的止觀。轉末那為平等性智,末那一轉就平等了。我們講清淨平等,第六意識轉了,清淨心現前,妙觀察是清淨心;第七識轉了,平等現前了。這兩個一轉,阿賴耶就變成大覺,阿賴耶是果地上轉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。這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經題上所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《無量壽經》不可思議,顯示在經題上,內容就是清淨平等覺。前五識,眼耳鼻舌身就是成所作智,成什麼?教化眾生;眼耳鼻舌身,身教、言教,要用這個形式來表現。這是獨一善。

  下面第五個,「圓滿善」。圓滿是具足一切善,無一不善。就像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教給我們,他叫著龍王,龍王是一切眾生的代表。為什麼不用人做代表,用龍王做代表?在六道裡面,最善變的就是龍,龍、蛇變化無常,用牠來做代表。你看我們現在的社會,真的是變化無常;人的心,這心的念頭,念頭變化無常,言語變化無常,行為變化無常,就像龍一樣,所以他用龍來代表,這個意思很深。佛告龍王說:「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」。這一句話重要。一切諸惡道,包括十法界,十法界所有一切苦,菩薩有一法能斷。這一法是什麼?佛接著說,意思是講心善、思想善、行為善,要叫這個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。這個話重要。後面給我們具體說出來,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。所以十善業道是最初教給你的。十善業道做圓滿就成佛。

  我們在很多佛像(畫像),畫像常常看到,佛的頭頂有個圓光,光頂上寫三個字,這三個字通常用梵文寫的、用藏文寫的,也有用中文寫的,發音都是相同的,「唵、阿、吽」三個字。這三個字什麼意思?就是十善的圓滿。唵是身善,身三業,阿是口四業,吽是意三業。身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;口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;意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你看,從初學,這個不是戒,這是善。善在戒之前,有善才能受戒,沒有善不能受戒。受個三皈五戒,傳授三皈五戒的師父在那裡叫著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你看看,還沒有傳授三皈五戒,先稱你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為什麼?你十善做到了,你才有資格學佛。所以說佛門入門的條件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要不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你沒有條件入佛門。像佛門招生一樣,招生的條件就是十善,具足十善可以做佛的弟子。

  我們今天就明白了,佛教為什麼衰?這條件沒有了。不需要這個條件也能入佛門,佛門的教學真的就是一落千丈,雖有教學,沒有成績,拿不出成績出來。我們從這個地方才能體會到學善是多麼重要,要從這裡學起。從這個地方學起,逐漸通過戒定慧三學、六波羅蜜、普賢十願,再以四攝法落實,這才能成就圓滿的善法。這是大乘佛法裡面所具足的,特別是《華嚴經》,具足眾善。這都是講經典本身的教義,真正是名符其實的善書。經典是名符其實的善書,世間善書不能跟它相等,善中之善。

  這裡面還有方法。方法,下面所講的「調柔善」,這講到修行。怎樣調心,讓我們恢復一個本善的心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我們如何回到本善,本性本善;如何能夠在對一切眾生,態度上恢復到柔和,柔軟、和睦,睦有親愛的意思。知道宇宙萬法跟自己是一體,大乘教常講「生佛不二」,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不是二;性相不二,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,理事不二,因果不二。你要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對一切眾生都柔和,我們現在講你不會凶暴,你不會發脾氣,你不會用很強硬的語氣,不會了,身心柔和,那就是佛身、菩薩身。這個教學在哪裡?我們前面所學的「淨行品」就是,「淨行品」是菩薩戒律。

  我們基礎的修學,先學做人,學做天神。那個教科書就是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,再透過沙彌律儀、菩薩戒、比丘戒,不斷向上提升,提升到「淨行品」,再提升到「梵行品」,最後提升到普賢十大願王。這些是佛門的行門,我們講一個好像是生活規範,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把它稱之為學佛的規範。契入境界,是不是規範?不是的,根本沒有規範的念頭。那是什麼?是性德自然流露。換句話說,你真正是明白了,回歸自性,你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樣,哪有什麼規範?自自然然的。不但對一切人,對一切眾生,對畜生都是如此,沒有不恭敬。見到一群螞蟻,你會合掌,螞蟻菩薩,會跟牠溝通。

  有個同修告訴我,他們住在一個舊房子裡面。舊房子裡面有一間有嚴重的白蟻,很多。他們有十幾個人,集體來跟螞蟻溝通,請螞蟻搬家,真誠心;供養,也送了一些食物給牠們。三天之後,一個都找不到,不知道到哪裡去了,真有效。我們同學當中很多,跟老鼠溝通,跟蟑螂溝通,跟蚊蟲蒼蠅溝通,都產生不思議的效果,真聽話。

  還有同學做過實驗,用兩個水果,相同的,像蘋果,相同的,看看顏色什麼都差不多,一個放在前門口,一個放在後門口。前門口的,這就是讓每個同學進門的時候都給它祝福,「你很好看,我很喜歡你」;放在後門口的,沒有人理它。結果過了一個星期,門前面這個還是很好看,沒有變樣子;到後門口去看那個,已經腐爛,臭味臭氣難聞,壞掉了。他們這個實驗是從江本勝博士水實驗,他們做這個實驗。知道什麼?知道這些植物、礦物懂得人的意念,能接受人的祝福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你還可以做個實驗,同一鍋蒸出來的饅頭,你用兩個,一個對它祝福,一個不要理它,你看這兩個饅頭一個星期之後,它決定不一樣。不理它那個,一定很臭,壞掉了;那個常常給它祝福的,你再聞它,它一定還有一股香氣。

  從這些實驗你就知道,整個宇宙跟我們是一體的,你怎麼能不愛它?你怎麼能不幫助它?你怎麼可以輕視它?學佛跟不學佛差別就在此地,學佛的人明理,知道事實真相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諸法實相」,實相是心現識變,心是法性,變出來這些法相,性相不二,性相一體。所以,整個宇宙跟我們是一體,跟我們的靈性是一體,靈性是法性;跟我們的身體是一體,身體是法相。你會照顧它,常常祝福它,它就會很健康。你不理它,你糟蹋它,天天生氣,天天煩惱,貪瞋痴慢,你這樣糟蹋它,這身體就壞了,就生病,不正常。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

  所以經典教導我們「身心清白」,這個意思是不能有染污、不能有煩惱。煩惱不是真的,自性裡頭沒有煩惱,自性裡頭沒有不善,所有一切的不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,自性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我們現在在做這個圖,凡聖迷悟這個圖,大家多看,慢慢就覺悟。我們自性沒有這些不善,諸法法相裡頭也沒有不善的。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,「境緣無好醜」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緣包括自己本身,決定沒有絲毫染著。染著在哪裡?染著都是妄想分別執著;妄想分別執著,法性裡頭沒有,法相裡頭也沒有,所以它是假的,它不是真的。

  我們現在錯在哪裡?錯在把假的當作真的。真的?真的不認識,忘得一乾二淨,這叫迷惑顛倒。不知道用自己的真心,去用妄心,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妄心,錯了。用妄心就造無量無邊罪業。造罪業,就把這個法相更扭曲,變成六道三途,自己在裡面受苦,那就真的像作夢一樣,沒這回事情。所以永嘉大師講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真正覺悟了,不但六道沒有,十法界也沒有,那才叫事實真相。所以我們用「凡聖迷悟示意圖」,很簡單把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顯示出來。諸位真的是看明白、看懂了,有大受用,對你斷煩惱、開智慧有很大的幫助。所以法,佛法,佛法是善法,佛法的性質是可以幫助我們恢復身心的柔軟。

  最後一個第七慈悲,第七個善是「慈悲善」。淨行、梵行就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流露,或者我們講落實。誰做到?法身菩薩。我們學《華嚴》的,雖然不是法身菩薩,我們走法身菩薩這個道路,用四重戒。我說的四重戒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,我說的這個四重戒是弟子規、感應篇、十善業、沙彌律儀這四種戒,以這四種戒做基礎。這個基礎要求是百分之百的落實。當然,你要想學,你先要把這四門功課要念熟,要能背誦。你要不熟,你怎麼做?你要不熟,記不住,你提不起觀照功夫,所以一定要熟。熟透了,就變成自己觀照的功夫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生活、工作、待人,都不可以違背,一定要要求相應,那就是你百分之百的做到。做到,你就培養出聖賢的胚胎;換句話說,你就已經具足聖賢的根基。從這根基,無論是儒、道、佛,你專攻一門,一經通一切經通,你能成就。通到哪裡?通到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就叫成就。

  所以你能夠真正懂得信奉於尊法(佛法),則能聞法無厭足。為什麼現在聽經有時候聽不下去?你就曉得為什麼聽不下去,你沒有嘗到法味。沒有嘗到法味的原因,你沒有基礎。現在時間到了,這首偈沒講完,我們明天繼續再學習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