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六三九卷)  2002/3/10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639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《華嚴經‧普賢三昧品》第三:

  清涼大師為我們解釋這一品經,方式跟前面一樣,先說來意。「來意者,前眾既集,光示法主,今將說法,是故法主,入定受加,為近方便,故次來也」。為什麼說這一品經,說「三昧品」?清涼大師把這個因緣為我們說出。前面毘盧遮那佛放光集眾,從齒間放光,這個光是從口當中放出來的。放光遍照十方法界,我們在前一品「現相品」裡面見過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菩薩都到華藏世界來集會,這些菩薩數量沒有法子計算,不是恆河沙數,是世界海微塵數,來參與華嚴法會。來的這些人不是普通人,都是法身大士;還不是一般的法身菩薩,是等覺菩薩,我們看到一般經上講的菩薩摩訶薩。稱摩訶薩,最低水平都是初地才稱摩訶薩。經上我們看到代表的人物,全是等覺菩薩,摩訶薩裡面的上首。人數這麼多,來參加一個華嚴海會。這個海會可以說是宇宙的學術會議,宇宙的佛教教學會議、佛陀的教育會議,我們世間人無法想像。

  「光示法主」,佛放光,不用說話,智慧的光明,這放一道光,這個光攝到法主,法主是普賢菩薩,後面會有介紹。普賢菩薩是大會主席,「今將說法」,大眾都集會了,集會以後要說法,要提出報告。這個說法就是現在講的報告,大會的主席報告,大會的總幹事要提出報告。「是故法主入定受加」,法主是普賢菩薩,在這個時候,這是表演給我們看,我們要記住,我們真的要學習。愈是大場面,心、這個心情愈要穩定下來,這入定,決定沒有絲毫浮躁的氣象,身心都靜下來。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淨極光通達」,心清淨到極處就放光,那個光就是,智慧就生起來了,這能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,此地講的諸佛如來就是毘盧遮那佛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來加持你,這叫「近方便」。所以這一品經接著「現相品」就來了,「現相品」是遠方便,「三昧品」是近方便,這是把來意交代了。

  下面這要解釋品名,「普賢三昧品」要解釋品名,清涼大師說:「釋名者,普賢明說法主,以說普法故。」普賢菩薩說什麼法?為什麼他叫普賢?他給我們說普法,普是什麼意思?跟諸位說,普是平等的意思,普是圓融的意思,普是自他不二的意思;普說到最極處,性相一如,理事不二,來說普法。普法具體而言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圓教,圓是圓滿,沒有一點欠缺,是普法,是平等法,生佛不二,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。普賢簡單介紹到此地。

  下面講三昧,「三昧是業用」,業是造作,用是德用。「以非證不宣故」,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,不能說。為什麼?說了沒用處,說了你也不懂,所以是非證不宣。宣說的人是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證得,參加與會的大眾每一個人也證得,這個時候可以說了。如果普賢菩薩證得,說法的人證得,聽法的人沒有證得,你說這個法不契機。現在我們這些人沒入佛的境界,我們怎麼會有緣聽到?這個問題前面已經有答案,《華嚴經》被一切眾生根機,我們不是《華嚴》的當機者,《華嚴》當機者是法身大士,程度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。凡夫能不能聽?也能。哪一種凡夫?大心凡夫。我們中國人常說量大福大,那個心量大的人、福大的人,行!他可以聽,聽了有受用,能夠啟發他的悟性;心量小的人不行,小的人聽這個經,疑問都來了。心量小的人聽《華嚴經》,聽什麼?聽故事、聽神話、聽寓言、聽小說,把它當作一種文學作品來看,像中國的《西遊記》、《封神榜》一樣。大心凡夫則不然,他聽了能契入義趣,他聽得懂。所以說非證不宣。

  「此則人法合舉」,人是普賢,法是三昧,「普賢之三昧」。「亦此三昧,是普賢所有」,普賢菩薩所證得的,所以稱為普賢三昧。從普賢菩薩的德號,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個三昧是平等三昧,自己證得平等,平等利益眾生,也能令一切眾生入此平等三昧。所以普賢菩薩不是通指一個人,最重要的是普賢法門,凡是修學普賢法門的人都稱為普賢菩薩。普賢法門的總綱領有十條,佛法裡面通常稱為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」;能夠將這十大綱領與自己的心行完全相應,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與這十條相應,我們就是普賢菩薩。為什麼?我們修的是普賢法門,我們在普賢菩薩裡面是最低階的,初發心的普賢菩薩。真正落實,諸位要知道,真正落實,你的見思煩惱自然就沒有了,為什麼?心轉變過來了。煩惱的根是迷而不覺,菩薩的根是覺而不迷,你轉過來了。轉過來之後,起心動念跟普賢菩薩一樣,念念都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決定不為自己。

  我們今天學佛,說老實話,還常常想到自己,起心動念沒有把自己忘掉。我們常常講、勸導大眾,學佛一定要有一個很好的形象,這一句話有不少人聽錯了,「法師,你要保持一個很好的形象!」他說這個話是從自私自利心裡頭生出來的,讓社會大家尊重你。話是說得沒錯,用心錯了!這個形象是什麼?形象果報是名聞利養,這就不相應,跟普賢法完全不相應,普賢法沒有自己!我們自己要示現一個好的形象是為眾生,是給眾生做榜樣的,是覺悟眾生的一個工具,是覺悟眾生的一種方法,哪裡是為自己?有絲毫不善夾雜,就全盤都破壞了。不能有毫分不淨夾雜,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。起心動念還想到「我的利益」、「我的形象」,依舊是迷而不覺。我們表演一個最好的形象:眾生的形象、正法的形象、斷惡修善的形象、破迷開悟的形象、轉凡成聖的形象、善因善果的形象;不是我的形象,不是法師的形象,這樣才能夠跟普賢法相應。

  相應裡頭的根,我們講根本是三昧。什麼叫三昧?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。受是享受、是接受,正是正常,正沒有一絲毫偏邪。有絲毫的偏差不正,有絲毫的邪念不正。普賢要求的是純正,換句話說,是純淨純善,這種享受是普賢三昧。所以普賢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入定,特別為我們顯示純淨純善,這樣才能得毘盧遮那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。毘盧遮那一切諸佛如來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,就是自己的圓滿性德,自他不二。前一品末後昨天跟諸位所說的,現相品的總結,精進力菩薩為我們的開示。前一會我們看到菩薩的讚頌,十方菩薩推一個代表來讚頌,讚揚大會的殊勝,讚揚大會主席。現在主席要提出報告,報告之前,你看看他也在示相、也在現相。我們上講台,站在講台上幾秒鐘的時間,這個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,大概二、三十秒的時間,心情整個穩定下來,觀察在場的一切大眾,我們這個目光都要看到,這就是遍觀十方。心情定下來的時候,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是求佛加持,然後這才能提出報告。普賢菩薩在此地就表演給我們看,他的報告才如法,才顯示出無比的精彩。

  下面又說了,「三昧境界,名為普賢,一切如來藏身為普賢故。此則普賢即三昧,揀餘定也。」普賢是人名,普賢也是法名,法門的名稱,普賢也是三昧的名稱,這個三昧的境界叫普賢。這什麼意思?「一切如來藏身為普賢故」,這一句話意思很深。一切如來藏身,什麼叫如來藏?藏是含藏的意思,好比我們現在講的倉庫,這個倉庫裡頭收藏什麼?收藏著如來,如來就藏在這裡面。一切如來藏身,「一切」兩個字怎麼講?虛空法界一切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剎土,這是佛國土;一一剎土又有世界海微塵數的眾生。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無情眾生皆有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,一個性;性即是如來。《金剛經》上解釋如來這個字的意思: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,這句話講得好。諸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一切法是從相上講的,如來是從性上講的。如來在哪裡?如來就含藏在一切法裡面。哪一法不是如來?法法皆是,只是迷的人不知道。經上又說:「如來者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」,這句話說明真如自性遍一切時空、遍一切法界,它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,《中觀論》上用八個不來形容它。它是永恆的,它是真實的,能生萬法。

  虛空法界剎土眾生「唯心所現」,這個心就是自性、就是如來,它能現;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所現所變的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講「如來藏身為普賢故」,這裡頭含的深義是平等、是清淨、是和諧、是圓融、是一體。體雖然是一,相有差別。我們一定要懂得,差別就是無差別,無差別當中生差別,這個意思也不好懂,所以古大德用比喻來跟我們說明。譬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我們到銀樓去參觀、到金舖去參觀,你看看黃金做的首飾最多,有項鍊、有手鐲、有戒指、有耳環、有瓔珞,我曾經參觀過。我們學佛同學裡面陳大川居士,他就是經營這個行業的,琳瑯滿目,美不勝收。樣樣都不相同,差別;全是黃金做成的,無差別。你從金上看就沒有差別,從質料上看沒有差別,完全一樣,從形狀上看完全不相同。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差別裡面有無差別,相有差別,這個質沒有差別。所以差別裡頭有無差別,無差別裡面現差別。無差別是金,都是黃金,無差別;現差別的是,它做出來的形狀不一樣。你要是明白這個意思,十法界依正莊嚴,它的體質是真心、是如來,如來就是真如,沒有差別;但是現相,這個相依正莊嚴有無量無邊的差別,這個意思你能聽懂嗎?

  要再聽不懂,我們舉一個更容易體會的例子。我們這一個人自己,不要說別人,自己,自己這一個身沒有差別,但是你仔細去觀察,你從小長大,如果你還保留著你的一些照片,你自己看看有沒有差別?有!「那是年輕,這是少壯,那是老頭!」還是一個人,這一個人沒有差別,變的這個相分有差別。再說,一天當中都有很多差別相,你快樂的時候,你面孔笑咪咪的;你不高興的時候,你面孔很呆板,它怎麼沒有差別?有差別!剎那剎那在變化。相在變,性沒有變;相是虛妄的,性是真實的。真跟妄怎麼講法?什麼叫真、什麼叫妄?佛法裡面講凡是會變化的叫妄,凡是不變的叫真。性不變,如來不變;相會變,所以佛會變,如來不會變。我們在經上有的時候看到佛,有的時候看到如來,為什麼常常換名詞?說佛是從相上說的,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。說佛,佛有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這個差別就很大;說如來,是從性上講的,從佛性上講的。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性永遠不變。不但在佛的三身上如來不變,在我們眾生身上,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那個佛性就是如來藏,如來含藏在我們這個相分之中。我們這個相會變,六道輪迴身相不一樣,會變;我們的佛性不變,永遠不變。

  什麼是普賢?不變的真性是普賢,這個意思我們清楚了。我們要學的是什麼?我們要得到的是什麼?這個得就是證得,我們希求證得的是什麼?不變的自性。那個不變的性是什麼樣子?我們怎麼能夠覺察得出來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裡面為我們展示出來了,如果你不能完全記下來,你就抓住它的綱領,綱領就是十大願王、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。十度、十願是永恆的,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都不可能有改變,那就是自性德行的現相。我們佛經許多懺儀裡面,諸位常常念的「一切恭敬」,一切恭敬就是普賢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,這個禮敬是永恆的,剎那之間都不會間斷的。稱讚是永恆的,供養是永恆的,懺除業障是永恆的;這個十願,願願都是永恆的,性德!它不是修德。我們今天做不到,一條都沒有,所以我們覺得學佛非常困難。自己以為很用功、很努力,真的無量劫一直到今天,佛法訊息都沒有得到。

  譬如我們修淨土,你對於淨土往生有把握嗎?憑良心講沒有把握,訊息都沒有得到。這是什麼原因?沒有依教奉行,根本不懂得佛說法的義趣,開經偈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一句我們沒有做到。如來在面前天天給你講,還是不懂,還是迷惑、還是顛倒,到底是什麼原因?就是離不開自己的煩惱習氣,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,念念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太重!說得再明顯一點,我們一般世間人講什麼?面子,面子看得很重,面子是自私自利。覺悟的人沒有,覺悟的人無我。什麼時候你真正入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你才算是覺悟,《金剛經》是什麼境界?我們仔細去觀察,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剛剛入佛門。剛剛入佛門這個標準是圓教初住菩薩,叫發心住,這個菩薩已經超越十法界。四相只要有一個相,四相就具足。

  大乘入門跟小乘不一樣,小乘入門是須陀洹,大乘入門是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。藏教、通教是小乘,沒有入大乘之門,我們要清楚、要明瞭。藏教初果入四聖法界;別教初地、圓教初住,這是出了十法界,證得一真法界。普賢三昧這是大乘圓教,「揀餘定也」,跟其他三昧不一樣;換句話說,三昧當中甚深三昧、純真三昧,沒有夾雜絲毫不善不淨。這就說明其他的三昧裡面還夾雜著毫分不善不淨;這個毫分不善不淨,我執破了,法執還沒破,那就是夾雜著毫分不善不淨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《華嚴經‧普賢三昧品》第三:

  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這一品的來意、品名的大意,接著跟諸位介紹本經的「宗趣」,它的宗旨,它的旨趣、歸趣。清涼大師說:「入法界定,法界佛加為宗,令法界眾,成法界德為趣。望於後品,亦說世界海為趣。」這一段的意思我們要略微介紹一下,不但一部經有一部經的宗趣,每一品經有每一品經的宗趣,乃至於每一章、每一節、每一句都有它的宗旨歸趣。如是讀經,我們才真正得到受用。宗是講的修行方法,趣、歸趣是講我真實的利益,就像五重玄義裡面所說的「明宗論用」。

  這一品是「入法界定,法界佛加為宗」。宗旨,主要修學的綱領:入法界定,法界定就是普賢三昧,普賢三昧是法界定。這樣講法我們還是聽不懂,什麼叫法界定?我們換句話來講,盡虛空遍法界你統統都放下了,放下就定了;沒有放下,心裡頭還有,那哪來的定?必須要做到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「本來無一物」,盡虛空遍法界本來無一物,六祖能大師入的普賢三昧,所以他顯示出來有那樣大的智慧。那個智慧現前就是講的「趣」,智慧能令一切眾生得利益。再回頭想想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分別執著無量無邊,牽腸掛肚恆沙頭數,樣樣放不下,自己不知道;覺悟的人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如果自己曉得了,自己曉得,在佛法裡面叫做開悟,你覺悟了,這個覺悟是解悟,也就是講你已經看破;看破之後能夠放下,你功夫就圓滿了。放下是證悟,看破是解悟。看破不能放下,那不是真的,那是假的,你沒有放下;換句話說,佛法修學殊勝的功德利益,你沒有得到,這個非常可惜!

  「法界佛加為宗」,法界佛是毘盧遮那佛,如果你真正入法界定,你肯定得法界佛的加持。法界佛是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加持你,這就是惠能大師跟五祖說的那一句話: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他為什麼常生智慧?他得法界佛加持。眼見色得佛加持,生智慧;耳聞聲,生智慧;鼻嗅香、生智慧;舌嘗味,生智慧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生智慧不生煩惱,這叫做得法界佛的加持。我們就明白了,法界佛在哪裡?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統統是法界佛。我們接觸除自己本身之外,所有一切人都是佛。為什麼?我跟他接觸的時候,長我的智慧,滅我的煩惱。法界佛天天圍繞在我們的身邊,法界佛一剎那都沒有離開過,凡夫不認識。孔老夫子說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,你懂不懂這個意思?用佛法來講,這就是法界佛。

  你從這一句話裡體會,三人行,三人:有我一個,一個是善人,一個是惡人,這叫三人。善人長我的智慧,教導我,我向他學習;惡人也長我的智慧,我也向他學習,都是善知識。善人從正面教導我,惡人從反面教導我,示現的惡因惡報讓我反省,我有沒有造他那樣的惡?如果有,趕快改,他在那裡示現這個不善的因、不善的果報給我看,我在這裡覺悟,省悟過來了。善人是善因善果,惡人是惡因惡報,都在教我,都是我的老師,都是我的善知識,都是法界佛,你懂嗎?不但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包括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包括所有的自然現象,什麼時候離開過我?所以,一個明白人、一個覺悟的人、一個心地清淨的人,他受益,無時無刻不是沐浴在諸佛如來真實教誨之中。為什麼我們凡夫不會?真的那個關鍵就是宗門大德常講的「你會麼?」你會,你覺悟;你不會,你是凡夫,你還要搞生死輪迴。你要是會了,恭喜你!你這一生當中了生死、出三界,你這個身在這個世間叫最後身,下一次如果再來的話,乘願再來了,不是業報身,下次再來是佛身,你當下就轉凡成聖,所以你得法界佛加持。這是這一品修行的宗旨。

  「趣」可以說是作用,我修這個有什麼好處、有什麼用處?「令法界眾,成法界德」,我這樣修行,我所示現的是正面的,種善因得善果,我示現的是正面的;還有許許多多迷而不覺的眾生,看到我這個樣子,他覺悟、他明白、他回頭了。根利的眾生,一看他就明白;根鈍的眾生,有的人要看三、五年才明瞭,有的人要看十年、二十年才明瞭,甚至於有人要看三十年、四十年才明瞭,才覺悟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就示現這個樣子,須菩提尊者,這是最早跟釋迦牟尼佛的,是佛的大弟子,在金剛般若會上才開悟。我們從釋迦牟尼佛一生歷史當中,須菩提親近釋迦牟尼佛,至少是二十多年。你看看佛最初講阿含、講方等,阿含、方等加起來二十年,再講般若。《金剛般若》是《大般若經》的第十六會,從這個地方來觀察,差不多應當是三十年,他才看出門道,那是菩薩為我們做的示現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到,世尊幫助大眾那種耐心,值得我們學習。

  眾生煩惱習氣重,哪有一下就能回頭?哪有這麼簡單?這麼簡單,那眾生好度不難度,為什麼《地藏經》上講「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」,真的有一生都不能覺悟的,放不下。當然這裡頭真正的因是過去生中你所修的善根福德,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,容易覺悟;善根福德少,很難覺悟。其次在緣,緣是你遇到真善知識,遇到好老師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佛教導我們,要親近明師,那是緣,非常重要的緣。因緣聚會,果德就現前,你這才真正能有悟處,真正能入佛境界。因不是一生當中成就的,過去生中多生多劫;緣也不是容易遇到的,古德常講可遇不可求。雖然是可遇不可求,關鍵你能夠認識機緣、能夠掌握著機緣,能得大利,要有智慧去揀別、去判斷。

  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,我親近方老師,在當年我認識的這些有名的教授十幾位,我都聽過他們教誨。利用空閒的時間去拜訪、去親近,向他們請教。這麼多教授裡面,細心選擇與自己根性相應,最投緣的,專心跟他學習。怎麼認識這麼多人?這個也得靠自己,我是跟他們寫信,都不認識,打聽跟他們寫信,自己一個渴求知識的心願。但是學校的機會、上學念書的機會沒有了,自己必須工作養活自己,沒有時間到學校讀書。但是非常渴望求知,求知欲非常強烈,希望這些老師能夠慈悲指導。幾乎我每一次寫信都沒有落空,這些教授們都給我回信,都約我面談。面談的時候他觀察我,我也觀察他,最後選擇跟方東美先生學,專靠一個老師。學佛當年敏親王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,我就決心跟著一個老師學。這個老師一見面,就很有緣分,我看他老人家的容貌、舉止,就是他的形相,見到之後真的是五體投地。他的氣質跟一般人確實不一樣,有幸能夠親近這樣的大善知識,依教奉行。心要有主宰,如果心裡沒有主宰,到處去攀緣,什麼都想學,那你只能學一點皮毛常識,你的一生一無所成,你怎麼會成就?

  方先生告訴我佛法好,特別介紹《華嚴經》。我遵循他的指導,一門深入。我從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,從這三部大經入淨土的,認識淨土法門。早年懺雲法師介紹我淨土法門,李老師介紹我淨土法門,我對它不懷疑,但是還沒有決心修學。直到民國六十年,我開始講《華嚴經》,講了十年,有一天忽然想到文殊、普賢,這是華嚴會上兩位主導的菩薩,普賢尤其是大會主席,他學什麼法門?善財是文殊的得意門生,傳法的弟子,他學什麼法門?仔細一觀察,他們全都是修淨土法門,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給我很大的震撼,使我對於淨宗法門才重新評估。細心的觀察,才知道這法門殊勝,才知道這個法門契我的機,我應當要專修這個法門,寧願把《華嚴經》放下。那是看到彭際清居士所說:「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」,我才毫無疑惑的把大華嚴放下,我修中本華嚴。這一次《華嚴經》的興起,是「華藏圖書館」韓館長往生之前向我要求的,她有個很懇切的願望,希望我把《華嚴經》講一遍。實在講這個講一遍是迴向給她,希望我留一套錄相帶或是錄音帶給後學做參考,我接受了,這是這一次講這個大經的因緣。有因沒有緣,不能結果;有緣沒有因,也不能結果,一定要因緣具足。

  普賢菩薩主持這一次法會,做修學成就究竟圓滿果位這種學習報告,這個報告就是這部經。其目的是幫助法界眾生,法界眾生多!法界有情眾生、法界無情眾生,法界還有智正覺眾生,智正覺眾生就是九法界裡面四聖法界的眾生,成就法界德。法界德是什麼?是自己真心本具的性德,不是從外來的。普賢菩薩、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做增上緣而已,為什麼?一切眾生都有因,那個因是什麼?如來藏是因,佛性就是因,法性就是因,因統統有。在因上講的時候,一切眾生是平等的。不平等的是什麼?迷悟不平等,我們講的善根厚薄。迷得輕一點的,善根厚;迷得重一點的,善根薄,迷悟不平等。

  遇緣不平等,你在這一生當中,你所遇到的老師、你所遇到的同學、你所遇到的修學環境不平等。如果緣都殊勝,沒有不成就的。所以我們對於一個因緣具足的人,要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,那個功德無量無邊!為什麼?他成就之後,他度化許許多多眾生。所以幫助他的人,我們常講護法、護持的,護持的人功德跟菩薩一樣大,他有多大成就、有多大功德,護持的人跟他一樣大。決定不能障礙,決定不可以嫉妒,嫉妒、障礙那是無量的罪業,那就錯了!在此地成就法界德,法界德就本經教義來講,法界德就是十大願王、十波羅蜜。諸位要曉得,十大願王跟十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的戒定慧三學,真正是純淨純善。我們看到華嚴會是宇宙和平會議,整個宇宙的!整個宇宙的佛教教學的會議,方先生把它稱為是宇宙的哲學會議、宇宙的佛教哲學會議,或者稱為宇宙的宗教哲學會議、宗教教學會議。方先生說了好多個名詞,是真的不是假的,他見到了!

  對後面這一品,後面這一品是「世界成就品」、「華藏世界品」,如果對這後面這兩品經來看,「亦說世界海為趣」,普賢菩薩三昧品歸到世界成就、華藏成就。世界成就跟華藏成就,就是法界德,那就講得很具體,成就整個宇宙這個大世界的和諧。所以今天昆士蘭大學建立一個「國際政治促進和平消弭衝突研究中心」,很像!很像《華嚴經》。學校建立這個中心目的是希望消除世界上種種衝突,促進全世界的和平,《華嚴經》是對全宇宙,也是消除全宇宙的衝突,而達到整個宇宙的和諧。我們在「世主妙嚴品」裡面看到,你看到和諧,不同的族類,我們不講族群,族類,盡虛空遍法界不同的族類,不同的佛國土、不同的色身,人身跟畜生身不一樣,畜生身跟餓鬼身不一樣,不同的身形無量無邊,都能夠和睦相處,很值得我們參考。現在研究國際和平問題的,非常值得他們參考。所以《華嚴經》確實是最好的教材,總共三十九品,依照這個順序來修學,宇宙和平都可以達到,宇宙之間的衝突都能夠化解,何況小小的地球?這是大事因緣,不是小事。

  我們用的這個本子是《疏論纂要》,清朝道霈禪師把《疏》跟《論》彙集起來,以《疏》為主,以《論》做補充,這個編排的方式非常好。在《論》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,我們不必全讀,我們可以選讀。在解釋品題,他說:「理智無邊」,這是「普」的意思;「智隨根益」,這是「賢」的意思,他講的也很有道理。理跟智,智是能證,理是所證,理無邊,智也無邊,所以稱為普。智隨一切眾生根器不同,但是一切眾生遇到佛法都得利益,根利的人得大利益,中根的人得中利益,下根的人得小利益。沒有根性的人也得利益,得什麼利益?阿賴耶識裡頭種下金剛種子,所以沒有不得利益的。清涼大師在前面講《華嚴經》的當機就有十種根機,可以說沒有不得利益的。他解釋普賢兩個意思,這叫賢,能令一切眾生、各個不同根性的眾生都得利益,這是賢。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,那就是說我們的智要跟理相應,理是什麼?理是真如本性,是性德。性德,我們又沒有見性,這又怎麼辦?佛告訴我們,什麼是性德?戒定慧三學是性德,如果我們能夠隨順戒定慧三學,這就對了,這就與理相應。再說得細一點,三學講得太籠統,細一點,我在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,幫助眾生選擇五個修學科目,那就是性德。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隨順而不違背,這就是普賢。你能做多少,你就得多少利益,得利益大小淺深,隨根器不同。

  「三昧」,三翻成中國意思是正,昧翻作中國意思是定,三昧翻作正定,也翻作正受,也翻作等持,正定、正受常講。等持是什麼意思?就是用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。對待諸佛,跟對待眾生、對待蜎飛蠕動,對待餓鬼、地獄,是一個平等心,就是我們講的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。對諸佛如來用這個心,對地獄眾生也是用這個心,對一切人事物統統用這個心,這叫等持。諸位要知道,用這個經來看的時候,這就叫普賢三昧。普賢三昧在哪裡修?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,我們是不是用這個心?果然用這個心,這個心就是正定、正受、等持。

  長者還有解釋,「正定能發生正慧,等持諸法」,落實在平等對待一切諸法。又說普賢是續佛慧命的弟子、萬行遍周法界的一個好學生,是真正如來傳法之人。這一品也答前面三十七問當中,「云何一切菩薩行海、出離海、神通海、波羅蜜海、世界海等,故須入定。」這也就是現這個相,教我們,那你不入定怎麼行?不入定得不到佛加持,你哪有能力解答這些問題?所以這種示現告訴我們正定生正慧,正慧才能夠解答這些問題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普賢菩薩哪裡還要出定入定,這個意思要懂得,示現做給我們看的,所以他還是需要做這樣的表演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