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四六卷)  1999/6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146

  請掀開經本,看化樂天長行第六位:

  【最上雲音天王。得普知過去一切劫成壞次第解脫門。】

  最上雲音天王,這是說宿命通。宿命通如果沒有達到圓滿,就不可能有這種能力。因為經上所說的『過去一切劫』,這個時間就長,長到不可思議。這個地方說的「劫」是大劫,一個大劫是大千世界(經上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)成住壞空一次。『成壞』裡面就包括住,成住壞空。這個時間很長,而實際上每一劫時間的長短也並不完全相同,這個道理我們應當曉得。在我們這個世間,每一年都有歲差,可以說大致上相同,大的劫數也是如此。劫的成住壞空,也就是講世界的成住壞空,怎麼來的?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菩薩『普知』,普是普遍,沒有不知道的。我們也想有這個智慧,而實際上這個智慧是我們的本能,佛說每一個眾生都有。現在我們不但不知道劫的成住壞空,實在說,我們自己在一生當中,十年前、二十年前、三十年前的事情忘掉了,記不得。這一世的事情都記不得,過去世就更不必說了。過去世我們不曉得,未來世也不知道。可是有這種能力的人,我們現在人講突破時間,有能力突破時間的人他知道,他知道過去,也知道未來。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方便,講經說法契機,為什麼?知道你過去,過去生生世世你做些什麼他都曉得,說法就契機。凡夫沒有這個能力,完全憑觀察、憑經驗,知道一個大概,大概裡面還免不了有錯誤,所以說法很難契機。

  我們看了這句經文,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,災難很多。災難怎麼形成的?眾惡所感,眾生大家都造惡業,於是就形成一個共業,共業感召來的。宗教裡面相信這個說法,不僅是佛教,其他的宗教也相信。可是科學家們不相信,他說這個說法沒有科學根據,這是迷信,這是古時候人假借神道設教,目的是勸人行善而已,不是事實,他不能相信。不是事實,現在這些災變原因是什麼?他們天天找科學根據,天天去研究,研究到今天也沒有一個結果,也不能說得叫人心服口服。這些事情佛在經上說過,世間人為什麼研究、觀察都沒有辦法發現原因?是世間人的智慧達不到。佛這個講法,我們細細的思惟,也不無道理。世間人再聰明,心思再細膩,觀察再入微,佛說不能超過阿賴耶識。八識裡面,第六意識的功能最大,與它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,幾乎沒有一個心所與它不相應的。它向外緣能夠緣虛空法界,向內能夠緣阿賴耶識,但是虛空法界的根源它緣不到。為什麼?根源是一念自性,這是第六意識緣不到的;換句話說,宇宙生命的起源它找不到,在佛法裡面講,虛空法界的來源它緣不到。根本緣不到,它所緣的是枝葉而已,枝葉能解決問題有限,不能徹底解決,徹底解決要真實智慧,真實智慧能突破空間的維次。智慧才能突破,聰明沒有辦法突破,佛說世間人是世智辯聰,這不能夠突破空間維次。科學家也在想方法,用什麼方法能夠突破,一直到現在還沒有發明出來;他們肯定空間是多元次的。

  佛法裡教給我們,不但佛法,宗教裡幾乎都有,用什麼方法來突破?用禪定的功夫。定功愈深,突破的維次就愈多,於是這些事實真相逐漸就明瞭了。其他宗教裡面也修定,不僅僅是古代印度那些宗教。真正修定的,都能夠肯定六道輪迴的現象,六道以外比較困難,為什麼?那要突破更多維次的空間,空間維次是無限量的,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跟諸位報告。這種現象怎麼發生的?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所產生的,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,所以空間的維次就無量無邊。定功有淺深不同,世間禪定佛說了八種,四禪八定,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。到第八定,通常不要到第八定,到第四禪,四禪的定功就相當深了,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瞭,但是依舊是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,六道情況看到、清楚,到底從哪裡來的,這個就不知道了。看出六道裡面的變化,變化最後的結果不知道,他只能看這一段。所以這還是一個枝節,沒有能夠觀察到根本,根本必須還要把定力加深提高。

  阿羅漢得到的是第九定,世間禪定只有八種,第九超出了,超出六道輪迴;他的觀察力量就更大,但是還是沒有辦法超越大千世界。四聖法界裡面的聖者能力比六道就強太多,但是還是沒有找到根本,要找到根本必須破一品無明,這個根本才發現。發現什麼?法身。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這才發現。發現還不能夠透徹理解,透徹理解要證得地上菩薩的果位,我們常常念的菩薩摩訶薩。摩訶薩是大菩薩,十地菩薩,這才對根本逐漸明瞭,也知道用什麼方法證得究竟圓滿的自性,究竟圓滿就是圓教佛果。用什麼方法?念佛的方法。所以,什麼人相信念佛成佛?地上菩薩。《華嚴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,他明白了,他再也沒有懷疑了。十地菩薩是從初地到等覺,這是找到根,真正是從根本修,跟我們現在講的根本,意思大大的不相同。他見到根本,我們沒見到,聽說而已,所以半信半疑,這個信心不踏實、不堅固。地上菩薩他們的信心堅固,他們心地踏實,接受文殊、普賢的教導,所以始終不離念佛,我們才真正明瞭,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為了適合現代人的根性,我想出念佛的方法,過去在美國、在加拿大極力的提倡。最近居士林這些領眾念佛的幾位法師才想到,試驗試驗,聽說效果還不錯,很受大家歡迎,諸位不妨到念佛堂去參學。

  必須心靜下來之後,才能夠普知。前面一位念光天王,得的是「了知一切佛無盡福德相」,昨天跟諸位介紹過。今天最上雲音天王得「普知」,普知跟了知意思一樣。昨天教給我們怎樣修福,你不了知你怎麼會修福?今天最上雲音天王「普知一切劫成壞次第」,我們才能夠免難。總而言之,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。佛在這個經上說,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僅十法界,一切諸佛淨土也是這麼個道理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唯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;唯識所變的是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。諸位要曉得,我們娑婆世界,六道是凡聖同居土,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,出了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,那是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,什麼人住的?法身大士,《華嚴經》上面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住的是實報土,實報土就是一真法界。所以你曉得這些情況,自己就知道選擇。實報土在哪裡?沒有離開現在。這在大經裡,佛跟我們講真話,真話是唯識所變。法身大士他們住在此地,他住實報土,我們住同居土,不是土不一樣,土實在是一樣的,我們的觀念不一樣,我們的想法看法不一樣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一切境界唯識所變,識就是想法看法。所以每一個眾生他的依報正報,說實在話,跟別人都不一樣,絕對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。眾生裡面差別大,各人有各人的想法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,各人有各人的依正莊嚴,這是跟你講真話,華嚴會上講的。因此我們才真正明瞭,共業裡有不共業,共業的力量很大,不共業的力量也大,所以經上才講「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心是講自性,能生能變,佛是一個圓滿覺悟的人,眾生在迷。所以我們的想法看法這個力量也很大,跟佛的力量沒什麼差別。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的想法看法相同,你就得到佛力加持。為什麼?相應,這個力量就更大,我們想像當中力量增加一倍。所以境界是我們自己念頭變現出來的,如果你相信、你肯定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。這是佛法真能幫助我們,它有理論依據,不是隨便說。

  我們懂得災難怎麼來的,災難怎麼形成的,我們如何面對現前的環境?佛教我們用戒定慧來轉變、來改造,如果我們不用這個方法,那就是隨著業力轉。隨著業力,我們要相信,決定是惡業大過善業,這是沒有辦法否定的。《百法》裡面,菩薩給我們歸納,煩惱有二十六類,善心所只有十一個;煩惱是惡心所,惡心所二十六個,善心所只有十一個。菩薩這個歸納,是從事實真相裡面做的結論,不是他自己憑空製造的,不是他想像的,是事實。所以我們惡念比善念多,惡念的力量比善念的力量強大,有二十六個,我們不能不懂。何況外面的誘惑,這是大家都能夠看得到,現在社會惡的誘惑比善多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幾個是善的?幾個是惡的?這一看不就清楚了嗎?內有煩惱,外面有誘惑,你沒有甚深的定慧,你怎麼能做得了主?你怎麼能不受誘惑?怎麼能夠不造惡業?

  古時候古聖先賢,特別在我們東方,尤其是在中國,中國這個國家、這個民族可愛,可愛在哪裡?自古以來知道積德累功,知道因果的道理跟現象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注重教育,教育是後天的,先天的善根福德不足,後天良好教育來幫助你補足。今天這個亂世,災變異常,我們中國人在這兩、三百年當中,飽受外國人的欺負。傷害最大的是什麼?自信心失掉,失去民族自信心,所以中國人最近這兩百多年來受盡了苦難。今天整個世界都亂,全世界的人都喪失自信心,災難現前。難得七十年代,英國湯恩比博士說了一句話,大概他說了不少次,聽說他許多著作裡面都有,要救眾生,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,只有大乘佛法與中國孔孟學說。所以這個世界如果要有救,中國人恢復民族自信心就有救。這個話是外國人說出,中國人自己說話不相信,相信外國人,外國月亮圓!這就充分顯示出我們自信心沒有了,要外國人讚歎我們好。中國東西,人家說好!現在歐美大學都有漢學系,專門研究中國漢學,研究中國的古籍,愈來愈興旺,愈來愈多,好現象!我看到之後讚歎,但是也可惜,太遲了。如果能早五十年覺悟的話,今天世界上不至於有這麼多災難。

  我們一定要相信,善因決定得善果,惡因一定有惡報,造惡因要想得善報,世出世間聖人都肯定的告訴我們,無有是處,沒有這個道理。你把這個道理參透了,我們起心動念,純是一個善心,純是一個利益別人、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的念頭,所有一切災難遇到了,自然就會化解,中國人所謂「逢凶化吉,遇難成祥」。世間無知,「他運氣好,他不錯,你看災難他躲過」,他不曉得人家有善因,不是運氣好。善心、善行才能夠度過災難,不但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去做,而且要教導別人。不論他能不能接受,我們都要教,盡到我們自己的愛心,他能接受他得利益,他不能接受,我們對他的責任盡到了,我們知道,不能夠不說。能力就是智慧的起用,真正智慧是從清淨心得來的。前面我曾經跟大家提過,人定勝天,人心要是定的,「天」,今天就是講的自然災害、自然災變,你就有能力去處理。所以無論什麼樣的災變,我們的心是定的,大乘經上常講「不驚不怖」,我們不驚慌、不恐怖,你才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、看明白。再看底下這句:

  【勝光天王。得開悟一切眾生智解脫門。】

  要怎樣幫助眾生開悟,這裡面更重要的是怎樣幫助自己開悟,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,實在說這就是他的目的。《法華經》上講「開示悟入」,佛對於我們的恩德就是在開示。「開」是開啟,譬如寶藏藏在裡面,它有個門,現在把門打開,他幫助我們打開。我們這個門過去永遠是閉塞的,所謂是頓開茅塞,閉塞的門打開了,這個門是智慧之門。利根的人他就覺悟,就能悟入,中下根性的人還是不行,開了之後他不識貨,所以還要進一步「指示」,一樁一樁的做詳細介紹,他才真正能明瞭。所以佛在經上常說,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演說就是開示,演是表演,要做出個樣子給人看;說是說明。諸佛菩薩,我們看看過去祖師大德,甚至於在家的大德,都做出樣子給我們看,幫助我們學習,這種教學才是圓滿的。只是每天言語上的教導,學生沒有看到樣子,不但學習困難,連理解也不容易。所以老師盡到開示的責任,學生一定要悟入。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,註得雖然不多,但是意思很清楚。他說「以開攝示」,開裡面包括示,「以悟攝入」,這是對的,開示確實是有密切關聯,悟入也是。可是真正的善知識,開示兩個字都做到了,示是做榜樣、做模範。天台家說,所謂是「能說不能行」,能說是「開」,不能行沒有「示」,他能說,說得不錯,說的與佛法都相應,他沒有能做到,沒有能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,但是他說的是正法,他沒有說錯,「國之師也」,這也算是個好老師,教得不錯。諺語有所謂「有狀元的學生,沒有狀元的老師」,青出於藍而勝於藍,為什麼?學生能做到,老師沒做到,他能做到,學生超過老師,道理在此地。如果「能說又能行,國之寶也」,這稱為國寶。能說不能行,稱為國師。著重在行,行是入,能說是他悟了,我們佛法講解悟。大徹大悟是解悟,但是他沒有行,行是證悟,證悟才管用。解悟算是不錯,智慧開了,如果不能行,依舊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他在六道裡面投生會到天上去,二十八層天裡面去享天福,為什麼?他有智慧,行是他沒有斷煩惱,要斷煩惱才能超越三界,不斷煩惱不能超越輪迴,這個要知道。

  後面兩句他說「開示約能化,悟入約所化」,這兩句話說得好。「能化」是老師,「所化」是學生,老師能夠幫助學生的,也就是佛菩薩能幫助眾生的,開示而已,我們要明白。佛菩薩保佑我們,佛菩薩加持我們什麼?開示而已,這是真實的慈悲。悟入是我們作學生自己的事情,我們悟是明瞭,通達明瞭,入是做到,今天講落實。把你所覺悟的、所了解的,落實到你生活當中,落實在你工作當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這叫悟入,你才能得真實的受用。如果不能夠落實,有解無行,得不到真正利益,反而不如一個有行無解的人。為什麼?有行無解,他得福報,他學一句他就做一句,學兩句他就做兩句,他得真實利益。佛法著重在行,《華嚴經》它的表法,《華嚴》是以普賢為第一,文殊還排在第二。文殊代表解門,普賢代表行門,你就了解,偏重在行門。行離不開解,解不能離開行,解行相應,著重在行門。菩薩排名位次有很深的意思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

  供養佛菩薩形像,一定是一佛二菩薩,佛代表自性,菩薩代表從性起用,起用裡面一定是一個解,一個行。西方三聖,大勢至菩薩代表解、代表智慧,觀世音菩薩代表行、代表慈悲,西方三聖也是把觀音擺在第一,大勢至擺在第二,解行雖然並重,偏重在行門,跟《華嚴》的表法完全相同,這是我們都要明瞭,才不至於迷信。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是教育、是教學,而不是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,那就錯了。供養他,他就保佑我,他用什麼保佑我?他說法保佑我,教誨保佑我。你依教奉行,你就得福、就得利;你違背教訓,你就會遇到一些災禍;災禍不是佛菩薩給你的,福利也不是佛菩薩給你的。佛菩薩教導我們,而且自身做個榜樣給我們看,我們要懂得教學的義趣。你自己會了,你也就有能力幫助別人。這只是說一個原則。

  哪一個人不想求智慧?為什麼偏偏我們智慧不開?這在教學裡有個很深的道理,現代人疏忽了。過去是梁啟超說的、還是唐大圓,好像是唐大圓講的,我過去曾經看過。唐大圓二次大戰時期他還在,就抗戰期間,好像他在西南大學教書,方東美先生認識他,他比方先生年歲大,曾經在一個學校教過書。他非常感慨的說過,現代人捨棄根本智,而希求後得智,也是說無有是處。古人修學是先求根本智,然後再得後得智,所以他有智慧,我們現在沒智慧。這個說法,現代人聽了還是不會懂,什麼叫根本智?什麼叫後得智?這是佛經裡面的名相。根本智就是清淨心、就是禪定,後得智是清淨心的起用,這個說法大家就容易懂。現代的教育,不知道訓練學生清淨心,他智慧怎麼能生得起來?沒有智慧,只有聰明,沒有智慧。中國古時候的教學,我們在《禮記》裡面可以讀到,在唐宋,乃至於明清,儒家教學裡面我們也能夠見到。清朝末年陳弘謀居士編的《五種遺規》,蒐集了不少資料,諸位能夠發現古時候教學怎麼教法。那個時候沒有學校,私塾,一個老師教十幾、二十個學生,老師真的像經上講的開示,以身作則,著重在身教。老師的一舉一動、生活行為,學生看在眼裡,那是榜樣,這是個負責任的老師。古時候,七、八歲上學,上學就離開父母,就跟著老師,生活跟老師在一起,大概只有初一、十五、年節才回家,《禮記》裡面講「就外傅」,傅是師父,小孩跟師父了。

  從前有很多大家庭,家有內外之分,不是自己家裡人,客人,比較疏遠的親戚朋友,都不能入內。裡面是自己家裡人活動的地方,外面是招待賓客的,有內外之分,所以家教非常之嚴,內外分得很清楚。兒童,男女五歲不同席,防微杜漸,滿五歲男女就要分開,在一起吃飯,不能坐在一張桌子,所以社會能安定。小學教育教什麼?教你做人的道理,教灑掃應對,老師做示範,學生認真學習,學了之後回家會侍奉父母,他知道怎樣孝順父母。孝道從小教起,小不教,到年歲大了,不相信,不聽這一套了,從小養成這個習慣。所以在家裡面,父母教導他尊重老師,尊師重道;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怎樣孝敬父母,怎麼樣友愛兄弟,怎麼樣尊重長輩,教你做人的基本道理。從小扎根,印象深刻,所以一生當中他的行持縱然有錯誤的地方,大致都不離譜,不會有大錯誤。

  書籍念古聖先賢的書,只念不求解,為什麼?兒童記憶力好,教你背誦,沒有講解,天天背,天天念天天背。古人教書的方法,看學生資質,學生天分好的,標準在哪裡?就是教你一篇課文,十遍就能夠背誦,以這個為標準;十遍還不能背,分量就太多了。古時候老師教的十幾、二十個學生,同樣都是念一種書,每個人念的進度不一樣;天資好的,每天能念兩、三百字,十遍就能背;程度差一點的,念一百個字,甚至於五、六十個字。標準就是十遍可以背,十遍不能背,分量太多,所以每一個人進度不相同。能背了,還要念一百遍,加強記憶,所以念完之後,一生都不會忘記。所以童蒙教學就是讀書,老師在那裡聽,學生大聲的念,老師才聽得見。這樣從七、八歲到十二、三歲,大概重要的典籍都念過、都背過。從前四書五經,經學;另外還有史學,非常重要,歷史。在清朝,大概都是念史這一方面,念《通鑑輯覽》,或者最初學的讀《綱鑑》,《綱鑑》就是歷史的綱要、大綱,詳細一點的就是《通鑑輯覽》。你把這部書念熟了,將來研究中國歷史你就有根基。歷史是家譜,我們祖宗代代相傳,他們做些什麼事情?你對於家譜不了解,你怎麼會愛你的家?你怎麼會愛你的國?過去這些古聖先賢,你對他都認識、都了解,愛國愛家的心才會生起來。所以史學非常重要,不能說你的家不認識,你的民族不認識。再就是子學、文學,文學是集,背這些東西。

  十三歲之後,所背的東西差不多都完成了,要曉得這一段期間修什麼?根本智。《般若經》上講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先要求無知,讓你心清淨。天天教你幹活,幹活是修福,灑掃應對,教你做人修福。教你讀經,讀經是修慧,慧在哪裡?讀了又不懂,真智慧。他要不念書,小孩也會胡思亂想,讀書把胡思亂想打掉了,用這個方法把他的妄念打掉,讓他的心是定的,他的心是清淨的,所以不能講,講,他又胡思亂想。只教你念,不給你講,這樣子有個六、七年的時間,心定下來了。所以到大學的時候,古時候沒有中學,就是太學,上大學的時候,大學老師講解,研究討論,他真開智慧,他有這個能力,他受過這個訓練。我們在古籍裡面看到,古時候有很多十幾歲、不到二十歲考中舉人,考中舉人就有資格作縣市長,我們現在看還是小孩,他能夠管理國家的大事。諺語常說「自古英雄出少年」,十幾、二十歲擔當國家的重任,他有智慧。再講解、研究、討論,那是後得智,無所不知。古人讀書樂,老師講解,給你講書的時候不要帶書本,哪裡像我們現在講經還要拿個本子看到,古時候哪有這個道理?講的人經本都背得很熟,聽的人也背得很熟,說到第幾章、第幾頁、第幾行、第幾個字,大家都知道。古時候的本子是木刻版,一面十行,一行二十個字。古時候刻的本子都一樣,每一家刻得不一樣,但是說第幾頁、第幾行、第幾個字一定是一樣,你不能說中國不科學,整個版本都相同。不像現在,現在印書就不一樣,每一家排版行路不一樣,字數不一樣,所以你一定要找它是哪一家的本子。版本不同的時候,那就不一樣,就找不到了。說實在話,沒有中國古人那個方法好,它是統一的。而且當中沒有標點符號,背誦的時候要自己圈,自己圈點,增加你的印象。有訓練的方法,開智慧的方法,但是這一套教學法現在沒有人提倡,沒有人用,非常可惜,所以現在人不好教。

  在佛門裡面,諸位也許有聽到「五年學戒」,我們現在也沒有了。五年學戒就跟儒家的童蒙教育意思完全相同,不過年齡不一樣。儒家童蒙教學,那是真的兒童。一般出家至少都十幾歲,十六、七歲出家,還是童子。二十幾歲出家,乃至於三、四十歲出家,年歲愈大愈難教,他在社會上經歷的時間長,習氣很重,妄想多、分別執著多,這就困難了。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,戒律是一門大學問。五年學戒,實際上學的是什麼?沙彌律儀。你們出家人一定很熟悉,十條戒律,二十四門威儀,學這個。五年之中要切實做到,跟一個老師,學一家之言。如何對待老師?沙彌律儀裡有規定。這五年當中,還是福慧雙修。修福是工作,寺院裡面繁重的粗活都分配給你做,這是修福;也就是講怎樣做一個出家人,要勞動,要勤苦。除這個之外,你學經教,接受老師的教導,也是沒有講解,叫你背誦。你學華嚴,《華嚴經》要背;你學天台,《法華經》要背。你經論不能背誦,你沒有根基,所以每天讀經。

  諸位曉得,讀經也是把妄想雜念念掉,修清淨心。諸位要曉得,修禪定,面壁打坐是修定,讀經也是修定,念佛還是修定。修定的方法,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都是修定。在教下,特別是發心學講經,是以讀經修定,讀經的時候就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。讀經的時候絕不思惟經裡的意思,不可以,就是讀,讀得清清楚楚,一個字不漏,一句沒念錯,這是修慧,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,它是屬於修行,修根本智。聽講、研究討論,那是後得智。古時候出家人,縱然他不講經、不說法,在寺院裡面擔任執事都通宗通教,所以他們的功夫都得力,這令人羨慕,他都有成就,受過很好的教育。現在這個廢棄了,沒有人重視,所以佛法衰了。要知道衰的原因是什麼,怎麼衰的,我們要清楚。不讀經,不研求,自然就衰了。

  講經的人才怎樣選拔出來?古時候佛門裡面沒有培訓班,沒有佛學院。道場裡面和尚天天講經,和尚年歲大了,或者是要栽培繼起的人才,有首座代講,首座就是講經說法。繼起的人才從聽眾裡面選拔,講小座,複講。能夠講的,統統讓他複講,在複講裡面淘汰一部分。講得好的,意思能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的,每天讓他講。所以那個時候學講經,比你們現在容易,不像你們現在這麼辛苦。如果你們現在這種方法,在那個時候全部都被淘汰了。這一座經聽下來,聽老和尚講兩個小時,叫你上台去複講,你至少有能力講一個半鐘點,才會被選出來。如果老和尚講兩個小時,你只講一個小時,你就會被淘汰。所以你自己要有這個能力,理解力很強,記憶力很強,才能夠被選拔出來。選拔出來之後,就講小座,小座是複講。複講當中再接受教導,幫助你改進,有老師指導你,有同學、聽眾,也是接受聽眾的批評,不斷的改進,中國歷代這些講經法師是這樣訓練出來的。所以任何一個道場,沒有說不講經的,不講經那不是道場。

  諸位必須要認識清楚,古代的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,佛教變成宗教是在清朝中葉以後。說實在話,清朝乾隆的時候還是教學,最早恐怕也是嘉慶、道光之後,寺廟裡不講經,講經的時間逐漸縮短。原本寺廟是天天講經,它是學校,學校老師總得天天上課。學生從哪裡來?常住,這是固定的;外面來就討經單的,他喜歡聽這部經,到這個道場。道場現在講這部經,他想來學、想來聽,可以住在這個道場,道場也分配一部分工作給他做,這是討經單。還有居士,有一些在家居士,念書人,從前農業社會有的是時間,喜歡來學經教,居士也可以到寺廟來討經單,這部經如果講半年,他在寺廟可以住半年。有能力的,給寺廟送一點供養,沒有,寺廟也無所謂,並不是說一定要繳費,寺廟沒有的。你可以到寺廟來住一段時期,來學這部經教,在家居士也有。每天講經,每天研究討論,這是解門。行門,最低限度兩堂功課不缺,而且這兩堂功課,大概都是做到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。換句話說,講經的道場,每天修行至少有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。修行總不外一個是參禪,一個是念佛,所以有念佛堂、有禪堂,這是一般道場普遍都有設立的。禪堂有堂主帶領,念佛堂也有堂主帶領,解行相應,這叫道場。

  所以每一個道場都有它的學風,有它的道風,學風是解門,道風是行門,真有東西學,真學到東西。不像現在,現在道場沒有了,學不到東西,學什麼?學經懺佛事。我生在這個年代很不幸,出家的目的就是想專心學經教,在家有工作,時間少,工作辭掉,想全心全力學經教。到寺廟的時候,老和尚勸導我學經懺佛事,我不是為這個出家的。這是見解不相同,興趣不相同,我就被寺廟開除了,開除之後再也回不去了。老和尚對我真的是非常愛護,常常鈔票往我口袋裡塞,對我很好,就是希望我去趕經懺、去搞佛事;我的決心沒有改變。以後離開寺廟,還算不錯,李老師能夠收留我,我到台中慈光圖書館住了十年。在那個地方還能有學習的機會,解行並進,奠定這一點基礎。我知道這些情形,我了解修行人的苦處,所以我發心幫助你們年輕人。我那個時候沒有老和尚幫助,在台灣道安法師了解我,肯幫助我,但是他做不了主,他那個住持是有名無實,大權在當家師、在信徒手上。如果我要搞經懺佛事,他們歡迎,要學習講經,他們搖頭,沒有法子,真的是走投無路。我看如果有機緣,我一定幫助大家,大的力量沒有,也不需要,簡簡單單建一些小茅蓬,給諸位能夠安身立命,能夠有機會讓你天天去講經。能有這麼一個道場,我們佛法就有前途,就有希望,眾生有福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