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九九三卷)  2008/10/8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1993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」,經文第八段看起,「真實慧菩薩」,我們從第一首偈讀起:

  【寧受地獄苦。得聞諸佛名。不受無量樂。而不聞佛名。所以於往昔。無數劫受苦。流轉生死中。不聞佛名故。】

  在這個地方特別為諸位說明的,第二句是『諸佛名』,諸佛是不是指一切佛?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裡面給我們講,「諸佛名」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,阿彌陀佛就是諸佛名。你們天天念《彌陀經》,有沒有明白這個道理,為什麼阿彌陀佛是諸佛名?如果你懂得名號的意思,你就明白了。阿彌陀佛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,阿翻作無,中國意思是無;彌陀是量,無量;佛翻作覺、翻作智,從字面上來說就是無量智慧、無量覺悟。諸位想想看,哪一尊佛不是無量智慧、無量覺悟?世尊在經上為我們註解的,阿彌陀佛名號的意思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你看哪一尊佛不是無量光、不是無量壽?所以這個名號就變成所有諸佛的通號,雖然是通號,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。聞這個佛名就得度!聞其他的佛名種善根,很不容易得度,為什麼?彌陀淨土,給我們說出叫「帶業往生」。

  唐朝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念佛的人,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人,他說是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會漏掉的,這個話是真的嗎?一點都不假。為什麼現在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很少?這不是阿彌陀佛的問題,也不是經典的問題,是我們現在念佛人自己的問題。自己問題出在哪裡?我們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是不是如法如理?果然如法如理的去念,沒有一個不成就!我們念得不如法、不如理,這樣才不相應。世尊所說的一切經,最後的叮嚀囑咐,教給我們要「信受奉行」,這四個字我們有沒有做到?你就明白了。《彌陀經》上明白的告訴我們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我們的善根、我們的福德夠不夠?什麼叫善根?能信、能解。佛給我們講的我們相信,不懷疑,經典所講的我們能夠理解,這是善根;能行、能證是福德。我們認真放下萬緣,一心專念,這是《彌陀經》原本的意思,不是一心不亂,是一心專念,繫念就是專念的意思,心裡常常牽掛著有阿彌陀佛,這是行;一個念頭,沒有第二個念頭,我這一生就一個希望,希望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就是證,行證,有行有證是福德。緣是我們在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,這是有緣。經典是緣,所以遇到這個經典,遇到這個法門,遇到好的老師引導我們,遇到同參同學在一起共修,彼此互相勉勵、互相提攜這是緣。你看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具足。

  印光大師一生當中教導我們,在這個末法時期建念佛道場,不要建大的,建小的,人數不要超過二十個人,簡陋的小道場。二十個人個個成就,那還得了!我們處在現實的環境裡面,諸位細心去想想印光大師,這是再來人,不是普通人,《全集》裡面記載的,他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這個老人的一生的確很像大勢至菩薩。大勢至菩薩親口傳給我們,在這個時代不要建大道場,小道場,二十個人的小道場,送給別人,人家都不要,你就很平安,安安穩穩在這裡修道。道場建大了,富麗堂皇,每個人都在那裡動腦筋想奪取道場,你就沒法子修行。祖師看得遠!上個世紀看到這個世紀的事情,你聽他的話,沒錯。十幾二十個人在一塊共修,實在講也不必掛什麼招牌,什麼寺,什麼精舍,什麼講堂、念佛堂都不需要掛了。幾個同參道友在一塊,住家,建一個念佛堂像我們攝影棚有這麼三個大就夠了,我們就可以在一起共修。找一個大房間就行了,不要具有這些形式,不需要。印光大師為我們示現的,他老人家的念佛堂很小,只有我們這個攝影棚一半大。關房我去看過,就供一尊佛像,不高,大概只有這麼高,一尊佛像阿彌陀佛,我看它兩面就是一對蠟台、一個香爐、一杯水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。佛像後面他老人家自己寫了一個「死」字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這就是給我們做出榜樣。

  『寧受地獄苦』,這句話的意思就重了。這樣的小道場我們生活很清苦,天天在這裡念佛,你這一生就成就了。苦這一輩子,換來的是極樂世界永恆的歡樂,你親近阿彌陀佛了。祖師的教誨我常常在講席當中提起,希望真正覺悟的人依教奉行。發心講經弘法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也不需要上講台升座,大座那些儀規都不需要,也不需要現場有很多聽眾,現場十幾二十個人夠了、不少了。利用網路(網際網路),現在網路進步了,效果不亞於衛星電視,同時可以傳播全世界。在現代用這種方式來弘法利生,你看自己修行的環境清淨,人少,叫獨善其身,用這種高科技同時可以兼善天下。古時候沒有這個設備,印光大師那時候有這個設備,他就早說出來了。在一塊同學的人,不需要形式上常常往來,不需要,每個人在自己家裡都能夠修清淨心,都能老實念佛。有這個緣分,大家湊起來搞一個小地方不超過二十個人,有四十個人就搞兩個地方,不要搞一個地方。這種小道場非常容易維持,開銷很小,有一、二個護法支持你,你就能夠安心辦道,弘法、護法都得實際的利益,這要知道的。所以不能怕苦,世尊滅度的時候教導我們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這個意思是說,我們能吃苦、能持戒,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所以特別說明「諸佛名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。

  六道輪迴苦從執著我而來的,所以我們要想離六道的苦,就得要把我見放下,真正做到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。無我相不是這個身沒有了,不是的,身是有,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,沒有執著就對了。這個身是個假身,借假修真,這個假身就很有用,這個假身也很有功德,對我們是一個大幫助。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短短數十寒暑永脫輪迴,你說這多有意義、多有價值。這個輪迴還喜歡再繼續去搞嗎?總得要覺悟。下面一首偈就說明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由於『不聞佛名』,所以無量劫來在六道裡搞生死輪迴。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跟我們說無我,無我是正說,無我是真實的意思,所以佛家講的諸法實相是事實真相。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,下面我們再看第二段,第二段長!總共是有八首偈。這八首偈它也分為三段,我們先看第一段,第一段有三首偈:

  【於法不顛倒。如實而現證。離諸和合相。是名無上覺。現在非和合。去來亦復然。一切法無相。是則佛真體。若能如是觀。諸法甚深義。則見一切佛。法身真實相。】

  這幾句的意思很深,我們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,他說「後八中」。這就分兩個大段,前面一段兩首偈,後面這段有八首偈。八首偈當中又可以分為三個小段,「初」,這就是初段,第一段有三首。「覺妄證實,是覺察義」,這是這三首偈的總說。這三首偈講什麼?就是告訴我們妄你要覺,覺妄就證真了,這個意思很深。諸位想想,真跟妄是不是對立?迷的時候是對立,覺妄呢?覺妄原來妄就是真,真妄不二,真妄一如,這就是覺察義。捨掉妄再去找個真,真也找不到,真也沒有了。這個話恐怕還是不好懂。《華嚴》我們學到這個地方,應該能體會到佛所講的一切法,這一切法前面講得很清楚,一切法從哪裡來的?心現識變。什麼是真的?能現能變的性識是真的。這一切法,能生萬法,一切法是所現所變,能現能變是真空,什麼叫真空?真空不空;所現的、所變的萬法叫妙有,妙有非有,你看真空不空,妙有原來就是真空,真空原來就是妙有,這裡頭沒有妄。妄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是妄。在這個現象當中,這個現象是森羅萬象,你要去想就叫妄想,你要去說叫妄言。妄想分別執著是妄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切法是真,真是什麼?它就是性。

  禪宗明心見性,性在哪裡?老師要考學生,見性了,性在哪裡?豎個指頭,老師點點頭,就在這裡,拈一根草,會這個意思,沒有一法不是,法法皆是。為什麼?我們不懂的人不知道他們在講些什麼,旁邊有個老師為我們解釋這什麼意思,解釋的人做個比喻,譬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我們把金比作性,能現能生能變的性是黃金,所變所現所生的金器,戒指也好、手鐲也好、項鍊也好,你到賣首飾的店裡去看看,他做的那些樣品擺在那邊。我過去在台灣,有個同修他就是做這個首飾的,他的工廠規模相當大,也有幾千人。到展覽室,那時候韓館長在,帶著我們一起參觀他的展覽室,展覽室很大,兩萬多件,沒有一個相同的,的確是好看,黃金世界。我們把金比作本性,我看的時候當時我就跟大家講,佛經裡面講的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現在你們看到了。黃金在哪裡?隨便拈個就是的,這就是的!不必再挑三揀四,隨便拈來就是。哪個不是黃金?有人執著什麼?你拈的這是手鐲這不是黃金,你拈的那是戒指不是黃金,那是什麼?那叫分別執著。你有分別執著,你就見不到金。我不要戒指,我也不要手鐲,你把黃金拿來給我,他去找,找那個地方,沒有黃金,一個都找不到;你要明白了,隨手拈來就是。

  你懂得這個道理,你再體會這個經文說『於法不顛倒,如實而現證』,你真懂得了。法法皆是,法法皆如,哪一法不是?只要你把妄去掉。所以覺妄就是真,妄就是真;你不覺呢?不覺,真就是妄,這是覺察的意思。這是後面八首偈三段的第一段。第二段有一首偈,他在這地方先把它總的交代下來,把後面的三段八首偈都交代下來。「次」是第二小段,它有一首偈,「雙覺二諦,是覺照義」。前面是覺察,覺妄證實是覺察,再提升呢?提升就是覺照。覺照,覺照是什麼?真俗不二,金器不二,金跟器是一不是二,器就是金,金就是器。後面第三段有四首偈,七、八、九、十,有四首偈。「非覺而覺,是妙覺義」,這個高了,非覺而覺。

  我們看清涼大師這地方《鈔》裡有解釋,他解釋用比喻來說、說得好,我們會把這個意思體會得更清楚。「初覺妄等者」,就是前面這兩行,《疏》的前面這兩行文,「顯其三覺」,覺察、覺照、妙覺,這講三種覺。第一個,「覺察者,如睡夢覺,亦如人覺賊,賊無能為,妄即賊也」。舉了兩個比喻,第一個譬如我們睡覺作夢,夢醒了不就覺了嗎?在夢裡面的時候不覺,醒了之後就覺了。覺什麼?覺是一場夢,根本就沒這回事情,所謂是夢幻泡影。這個比喻,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,都有作夢的經驗,如果有人作夢還執著夢中的境界就錯了,真錯了。可是夢有種種不同,這是給你講總相,大乘法裡的總相,總相是什麼?萬法皆空。《金剛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個話已經講到妙覺了。也許說作夢有!有靈界託夢給我,真的!有沒有?有。說真實話,靈界託夢也是空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了不可得。你想想我們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你就知道沒有一樣東西是真的,無論是物質的境界或者是精神的境界都不可得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給我們說一句總話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什麼境界?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這不是六道輪迴的。我們六道輪迴以為是真的,人家看是假的,你在六道輪迴裡頭在作夢沒出來,就是永嘉所說的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阿羅漢看覺悟了,六道沒有了;法身菩薩覺悟了,十法界沒有了。從法身菩薩來看我們六道是夢中之夢,這哪裡是真的?說這些話總的目的只有一個,教我們放下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意思在此地。那叫真實慧,真實智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第二個比喻覺賊,你忽然發覺到這個人是賊,他偷東西。你一發覺,他不敢偷了,賊無能了。為什麼?偷的時候人家一定知道是他,不但他不敢偷,他在當警察了,為什麼?他怕別人偷東西會找他的麻煩。不但自己不敢偷,還得守護別人,這就是你覺悟就沒有問題了,你不覺悟你就會有損失,財物上會損失。你要是覺察這個人品性不好,常常有佔人便宜的這種行為,對他要提防、要小心。這裡後面說「妄即賊也」,你覺了妄,那妄就是真。

  第二段的意思,這是雙覺二諦,「覺照者,即照理事也」,照理照事,「亦如蓮華開,照見自心一真法界恆沙性德,如其勝義,覺諸法故」。這個比喻好,覺照那是提升了,我們一般講是智慧開了,雖然不是大徹大悟,那是大悟的境界,他對於一切理事通達明瞭。我們學《華嚴》學到這個地方,照理說應該也要達到這種境界,雖然沒有徹悟,佛教了我們太多;如果我們記得,能夠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入這個境界不難,入妙覺不容易,入這個可以做得到的。為什麼?這裡頭還是有能有所,妙覺位能所都沒有了,這是我們做不到的。我們很清楚,這有能照所照。他舉了個比喻,譬如蓮花開。蓮花開起來,蓮花當中是蓮蓬,蓮蓬裡頭有蓮子,那就好像是自性,花開了,這個花就照見自性。我們的蓮花沒開,我們蓮花要是開了,你就照見心性。心性是什麼?心性是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,你照見了,你對於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它是什麼樣子?它是一真法界,它是真的。為什麼它是真的?就跟惠能大師所說的一樣,它是清淨的,它沒有染污;它是不生不滅,它沒有生滅;它本自具足,具足恆沙性德。這個性德是什麼?就是自性起用,在《還源觀》裡面講的就是三種周遍的出生無盡,無盡用恆河沙來做比喻,恆沙,性德就是無盡,我們常常用萬花筒做比喻。前面也給諸位做過幾次報告,隨順自性就是此地講的恆沙性德,就是覺的時候;要是迷了自性,他就起恆沙煩惱。迷了就變煩惱,覺悟了就是性德,性德跟煩惱是一不是二,迷悟不同。煩惱起的現象就是三途六道,現這個相,性德現的相是一真法界,實報莊嚴土,不一樣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應該怎樣把佛陀教誨落實到我們自己生活上,那你就是過菩薩生活,你得大自在,你法喜充滿。如果不能用它,還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那就是恆沙煩惱、無盡的煩惱,你苦不堪言。苦樂在你自己一念之間,一念覺其樂無窮,一念迷苦海無邊。再告訴你,苦跟樂都是變化的,都不是真實的,那入妙覺位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好!我們現在都願意隨順性德,性德是什麼?告訴你《弟子規》是性德。聖人很了不起,具體給你舉出來,你隨順《弟子規》,你就其樂無窮,你隨順《感應篇》、隨順《十善業》,你走的是覺道,走的是佛道,把你的人生價值觀改變了。現在這個社會人生價值觀是什麼?錢,好像他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為錢來的,拼命往裡面鑽。我們中國古人知道,所以在造字的時候,造的那個「錢」字,你想錢是什麼意思?這邊是黃金,一堆金,那邊是什麼?一個人拿一把刀子在鬥,兩個人在搶,不是個好事情。中國從前做的,你看古代的銅錢,現在實在講最早的時候用的是黃金,金錢,以後做銀錢、銀元,最後就發展到銅錢。銅錢,圓的當中有個洞,有個方孔,那是什麼東西?古時候犯罪的枷鎖,告訴你看到這個錢,你就想到這個東西是枷鎖。它時時刻刻提醒你,這個東西是要用它,不能沒有,小心謹慎,不要去披枷戴鎖。太多了,太多了就披枷戴鎖,適可而止。這就是價值觀不一樣。古聖先賢給我們做的價值觀是道德、是倫理道德,倫理道德特別拈出來仁愛、忠義。中國人講八德,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,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。人生在世幹什麼?落實八德,力行八德,以八德感化一切眾生,這是提升你自己的靈性,不斷向上提升,從凡夫提升到佛的境界,不是為錢來的。物質生活再貧窮無所謂,孔夫子讚歎他的學生顏回,顏回是他所有學生裡頭最貧窮的一個人,夫子對他特別讚歎,他什麼?他的價值觀不在物質生活,在精神生活。他貧,貧而樂!從來沒有看到顏回為物質生活而憂慮的,從來沒有過。簞食瓢飲,這是夫子形容他的生活,吃飯他連個飯碗都沒有,用竹子編個簍,用那個盛飯,喝水杯子都沒有,葫蘆挖個瓢,簞食瓢飲。一般人不能過的生活,可是顏回一天到晚快樂無比,他樂的是什麼?道!道業精進。換句話說,他天天有悟處,時時有悟處,就是我們此地跟你講的一真法界的恆沙性德,在哪裡?在一切法。他的孝悌忠信天天增長,仁愛和平天天增長,他怎麼會不快樂?

  佛法講得更透徹,佛法裡面講的財富,現在全世界追求財富,所以必須要用佛法來建立新的價值觀。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求財富得財富,求男女得男女(男女是指子孫),有求必應。這是我當年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他叫我修。那個老人看我們年輕人看得很清楚,年輕人福薄短命,但是還有一點智慧,這一點智慧是什麼?知道孝順父母、尊敬老師,父母老師的話會認真依教奉行,有這麼一點好處,所以老師認真教。命裡沒有財富怎麼辦?修!財富從哪裡來的?財富從財布施來的,教我修財布施。我說根本沒有財,怎麼能布施?老師說:一毛錢有沒有?一毛錢有。你就從一毛、兩毛開始布施。我真幹!那時候老師還限定期間六年,頭一天跟他認識的時候,他告訴我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告訴我六個字,你從今天起好好的做六年。叫我修六年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你認真去做六年。我就真幹。他說的那個時候我們沒有辦法覺察,你看我六年滿的時候出家的緣成熟了,這個效果真的愈施愈多,才知道佛經裡頭沒有騙人。這個世間發財的人,他財從哪裡來?過去生中修財布施,這是他命裡財庫裡面的財。他命裡有錢,無論他從事哪個行業,他都會賺錢,他所賺的錢超不出他的財庫。怎樣才能超出財庫?繼續布施就超過了。

  你看《了凡四訓》就知道了,雲谷禪師教他的時候,命是有的,但是命不是定數,天天有加減乘除。你每天動的是善念,所謂善念都是利益眾生的,在今天講護持正法,正法包括中國傳統的文化,都是為正法,儒釋道都是正法。你能夠護持,怎麼護持法?依教奉行就是護持,把它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,這叫護持,這叫護法。不是在那裡念的,在那裡講給別人聽,叫別人做,自己不做,那不是護法;自己做了,你自然就影響別人,這叫護法。所以你自己護法肯定就弘法,弘護是一不是二,別人看到你受到感動要效法你,這就是弘法。弘法有時候不要說的,身教,最重要的是要把所學的東西都落實,然後你才體驗到性德裡確實是無量無邊,出生無盡,出生智慧,出生德行,出生技能。這樁事情,佛在經上講得很好,一切眾生平等平等,沒有哪個高、哪個低,沒這個事情。在我們這個世間顯出智慧、財富、才藝、德能都有高低,這個高低從哪裡來的?高低從迷悟不同來的,迷得重就顯得低,迷得輕就顯得高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迷悟不同,除了迷悟之外,沒有一樣是有差異的。

  財富,自性裡的財富無量無邊,你沒有見性拿不出來,你還要受貧窮果報,你沒見性;見性就得大自在,你可以遍施法界一切眾生,你有這個能力。佛門裡面施食供養鬼神,施食什麼?七粒米,你看給他咒願,「此食遍十方,一切鬼神共」。這七粒米隨著你的意念在變化,變化到無量無邊,供養十方所有一切鬼神,他統統享受到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可是現在我們一般人念這個咒子,沒有這個能力,什麼原因?你的心不誠,你的心不清淨,雖念沒那麼大的效果。如果你是真誠心,什麼是真誠心?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心,就靈了。這話你應該明白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心是遍法界虛空界,有了妄想,這個心量就縮小,縮了一半;再有分別,一半裡又縮一半;再有執著,那個一半裡頭又縮一半,所以現在的心量變得這麼小,我們的能量就受了侷限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就恢復圓滿的自性,那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。現在我們曉得,這個關鍵是在覺、在迷,我們是迷而不覺。如何轉迷為覺,這是我們眼前第一樁大事,怎麼轉法?經上給我們講的原則很簡單,叫我們放下。可是我們就是放不下,怎麼想放下還是放不下。

  我們想把妄念除掉,這又加一個妄念,想把妄念除掉不就加一個妄念嗎?所以妄念愈來愈多,永遠除不掉。怎麼辦?這就是文殊菩薩所說的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聽經,接受教育,接受佛菩薩的教育,聽佛菩薩講經說法。現在佛菩薩不在了,可是佛菩薩當年在世講經說法的這些記錄在,留給我們了,這就是現在的經典。我們要從經典裡面認真學習,學會多少你就講多少,那我們就是也模仿佛菩薩,像佛菩薩那樣的說法一樣,雖然不是真的,相似!不能講錯,這是老師教導我們講經守住一個原則,孔夫子講的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」,你就不會講錯。我知道的我講給你聽,我不知道的人家問的時候,這個不行,我自己還不知道,不要充面子,強不知以為知,那你就造罪業了,你把它講錯。這樣的能力說老實話我們也沒有,經典打開我看不懂,怎麼辦?這是我們自己現前的境界,老師善巧方便教導我們,經看不懂看註解,可是指定看古人註解。為什麼?古人那個註解能夠流傳到後世都是開悟的,他要不開悟,他這個著作就流傳不下來。我們想想有道理,為什麼?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,宋朝才有木刻版,一塊一塊板刻的,你想想費多大的工程,不是好東西誰願意刻你的東西來流通?世間這些大富長者有這個經濟能力的,找一些讀書人寫抄,都是毛筆抄的,再找一些刻字的人把它刻出來,一塊一塊板的刻,不容易!再一張一張的印。

  諸位到金陵刻經處去看看木刻版,他們現在還有,我去參觀過。一個人一天能夠做幾本?大概一個人一天能夠做個四本、五本,印刷裝訂切整齊來訂好,一天只能做個四本、五本,不像現在機器,尤其現在照相不需要刻了。所以流傳下來就非常艱難,流傳是多少次的篩選,精華!都是好東西。所以老師教我們看古人註解,他真的是有學有修,有學有悟處,看古人的。今人的?今人的拿來做參考,古人的實在看不懂,有今人的來參考它。參考是什麼?我這一句不懂、這一小節不懂,我看今人、現代人怎麼講的,來做參考可以,不能整篇依照他。這是老師教導我們學習講經的一個原則,這個樣子就不會講錯,講錯了由註解的人他負責,我是講他的註解,他錯了不是我錯,還可以推卸責任。如果自以為是的,那就要自己負責,所謂「錯下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」,這個故事是真的不是假的,唐朝百丈大師的。

  這叫覺照,覺照是開悟,因為他照見。宗門教下講開悟有三個等級,第一個等級是觀照,第二個等級是照住,第三個等級叫照見。《心經》裡面講的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」,那是最高的等級,那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照見相當於淨土宗念佛的理一心不亂;照住,照住是得定,相當於事一心不亂;觀照,相當於念佛法門裡面功夫成片,這是三個等級。一步一步向上提升,這是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沒有問題,都可以做得到。

  末後他講「妙覺」,妙覺就是上面兩種覺,覺察跟覺照。「離覺所覺,故為妙耳,非更別覺」,這話很不好懂,你覺察,你覺照,你有沒有覺的意思在?我覺悟了,你覺沒放下,你還有覺。離覺所覺,「覺」是能覺,我能覺,「所覺」是我所覺的,能覺所覺都沒有,都不可得,這叫妙覺。你還有能有所,能覺所覺,你是菩薩,你是阿羅漢。如果能覺所覺都不可得,這是什麼境界?這就心像鏡子一樣,鏡子照見外面,它有沒有能覺所覺?沒有能覺所覺,是照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為什麼?自性起用。我們今天是自性起用,自性附帶著,帶著什麼?帶著妄想分別執著起用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用這個比喻,我們今天自性起用是眼,眼見外面境界,自性起用,現在我們眼見旁邊有這麼一塊東西,還是自性起用,看到外面模模糊糊的不清楚。這是紅黃藍三色,我們把紅色代表執著,藍色代表分別,黃色代表妄想,凡夫這三種都有,三種都有就全部罩住了,罩住現在是這種起用。阿羅漢比我們聰明,阿羅漢把執著放下,這是執著,執著沒有了,這阿羅漢起的作用,可以能看得出一點,清楚多了。菩薩更聰明,把分別也放下,分別放下現在大家看到就更清楚,可是菩薩還是有一層妄想,妄想放下了,這就成佛,就這麼回事情。沒有別的,就叫你放下。

  到菩薩還有覺、有所覺,佛是覺與所覺全放下,他覺不覺?圓滿的大覺,所以稱之為妙覺。不是能覺所覺之外還有個妙覺,不是的,就是把能覺所覺的那個念頭放下了,決定沒有這個念頭,完全是自性起用。自性起用,障礙沒有了。我們在佛法裡面看到,釋迦牟尼佛自性起用,每天給人講經說法,而且有大的講座一系列的講下去,沒重複。像《華嚴經》從頭到尾,佛沒有講稿,也沒有準備,天天跟大家講,自性起用,沒有準備、沒有參考資料。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一天沒學過,他也天天跟人講經,而且還天天回答別人的難題。那些人怎麼?那些人讀經,讀經讀不懂,拿著經書向他請教。大家知道他不認識字,所以拿著經書念給他聽,聽完之後他給你講解,講得叫你開悟。這個本事、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?這是自性本有的,只要你見性,你一看就明白,一聽就明白,一接觸就明白,一通一切都貫通,什麼障礙都沒有。離覺所覺,這就叫究竟覺,究竟圓滿了。

  下面清涼大師引用《楞伽經》的幾句話,「故楞伽云,一切無涅槃,無有涅槃佛,無有佛涅槃,遠離覺所覺,若有若無,故為妙覺」。這幾句話我們要反覆的去念,要多多去念,細心體會它的意思。什麼時候才能體會?你沒有分別執著就體會了,你有分別執著是永遠念不通。我們現在有一個得力的幫手,就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確實一切法都不可得,六道沒有,十法界沒有,一真法界也沒有。什麼東西是永恆存在?自性。自性也叫真心,也叫本來面目,也叫第一義諦,佛在經裡面至少有幾十個名詞。為什麼說這麼多?名是假名,你懂得意思就行,不要執著假名。說這麼多假名,有人在這個名字覺悟了,有些人在那個名字覺悟了,不一定。眾生根性不相同,佛說種種名,度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,是這個意思。

  明白之後才曉得佛沒說,真的沒說。沒說為什麼能說?佛舉了個比喻,譬如敲鐘,你敲的時候大扣則大鳴,小扣則小鳴。那個鐘有沒有鳴?沒有鳴,不扣就不鳴了;扣它的時候鳴了沒有?扣它的時候也沒有鳴。你要從這裡面去體會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真正懂得,佛沒有說法,說了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是眾生扣他就鳴,不扣他就不鳴。實際上扣他也不鳴,什麼不鳴?他沒有起心動念過,不是你問一下,我想這個問題怎麼答覆你,沒有。直接的一扣立刻就答覆,反應,沒有起心動念他說出。這個境界一般初學真的是難懂,他是自性,自性流露出來。凡夫不行,凡夫你問的時候,他要想想我怎麼答覆你。叫你去講演還要準備很多資料,全是意識心裡面的東西,那就不是佛法,佛法是離心意識才叫佛法,不離心意識叫世間法。心是什麼?我們現在講記憶、印象,這是心的作用;意是什麼?意是執著;識是什麼?識是分別,你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有落印象,這是凡夫。

  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脫離這個範圍,會起心動念、會落印象。我們的心很糟糕,不是一面鏡子,是照相機的底板,照一張落個印象,照兩張照得像舊式的照相機,一塌糊塗!被染污了。覺悟的人,把這個染污洗得乾乾淨淨,洗得乾乾淨淨它變一面鏡子,照的時候清清楚楚,決定不落痕跡,用心如鏡,當體即空,這叫妙覺。這個印象沒有了,鏡子裡乾乾淨淨,印象有的時候鏡子怎麼樣?還是乾淨!有跟沒有,跟鏡子一點關係都沒有,永遠是乾乾淨淨。佛告訴我們,我們的真心是一面鏡子,是你自己染污了,自己糟蹋了自己,什麼染污?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染污。無量無邊的煩惱,無量無邊的業障,無量無邊的六道三途果報,全是染污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你真正要是明白了,你要是肯定了,你會不會放下?當然放下。放下之後,你的智慧德能,我們講的菩提心,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全現前了。反過來,染污就變成反過來,反過來是虛偽,真誠反過來是虛偽,清淨反面就是染污,平等的反面是不平,正覺的反面是迷惑,慈悲的反面是自私自利。

  我們真的在這上面要是學會了、體會到了,我們這一生要幹什麼?我們再不能走冤枉路,我們這一生要走覺道,不能走迷道。這麼好的因緣,多麼難得!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們這一生碰到了,中了大獎,可遇不可求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王子繼承王位捨棄了不幹,搞這個?這就明白了,王位不希罕,很容易得到,修一點福報就行了。佛道可不是容易事情,你不真幹,這一生這麼好的機緣當面錯過,你說多可惜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那就像真實慧菩薩開頭第一句話說「寧受地獄苦」。這是個比喻,我們在物質生活上受的苦難就像地獄一樣,我也要幹,我也不追求享樂,我也不願意改變我的物質生活,不需要,就像顏回那樣的人。顏回我們想想,他能不能改善他的生活?他可以,他也可以去經商,也可以去做買賣,他為什麼不幹?在學習裡面得到樂趣,所以他才把物質享受捨棄掉,那個無所謂。別人看到他很苦,他自己快樂無比,這就是說顏回的價值觀跟世人的價值觀不一樣;向上提升是阿羅漢的價值觀,六道裡面二十八層天不能比;菩薩的價值觀又不是阿羅漢能比的;到佛陀的價值觀,他沒有觀了,他哪有什麼觀不觀?還有觀,可以說菩薩還有觀,佛沒有了,連觀也放下了。所以他後面結語是「遠離覺所覺,若有若無」,就是非有非無,有無也放下了。

  下面又引《起信論》上一句話,這馬鳴菩薩的,「又心起者,無有初相可知,而言知初相者,即謂無念,此明非覺而覺也」。因為《疏》裡講了一句「非覺而覺,是妙覺義」,非覺是什麼?沒有起心動念。沒有起心動念,他能照、他能覺;不是沒有起心動念就不覺了,就不照不覺了,不是。所以這個意思深,這是回到究竟之處了。這個地方講心起,就是我們講起心動念,也就是大乘經裡面講的無始無明,也就是所謂一念不覺。無有初相可知,你能不能找到它的初相?這個初相是什麼?就是這個心,心起了,起來的時候心住,心滅。起心,都有四相,生住異滅。起心的時間多長?這個心念的時間多長?假使,我們就用現在算的數字來說,這個時間只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在這個時間裡面你再把它分成四段,它的生住異滅,那就要再乘四,你們好好算算。這個生住異滅的相,你能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的觀察到嗎?沒有!它太短了。你這一個念頭,已經有多少兆的念頭在裡頭了,生住異滅了,這個初相你怎麼會知道?所以告訴你,無明叫什麼?無始無明。無始是什麼?沒有開始,沒有開始就是虛妄的;真的有開始,那就是真的,那不是虛妄的。所以佛家講無始,無始並不是說太久太久了,沒有開始,不是這個意思,那是我們想錯了,不是佛的意思,佛的意思就是根本沒有開始。這裡面你一定要曉得,一個念是一個相,一個念,彌勒菩薩講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。成形是什麼?成形就是現相,現什麼相?遍法界虛空界。所以這個相是一時頓現,不是有先後的,不是有次第的。一現過之後就沒有了,第二個念起來就第二個相,第二個相跟前面一個相彼此不相到,它有相似,它不是相同。相由心生,這是事實真相,這個道理太深了,一般佛不講,為什麼不講?講了沒用處,講了你還疑惑,對你修行會造成障礙。到什麼時候能夠講?到你有悟性,你能夠明白、能夠體會,才跟你講。

  這在佛法叫高級佛法,像學校上課一樣,這個問題小學不能講,中學不能講,大學也不能講,到研究所可以講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化,他是有不同方式的,這就是經教裡面所講的五乘佛法。五乘是人乘、天乘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就像辦學校一樣,人乘是小學,天乘是中學,聲聞是大學,菩薩是研究所,得按照順序去學習,不是每個人可以躐等的,躐等叫頓悟,是有,太少太少了。像方老師給我介紹的時候說,頓悟的在中國只一個人,在印度也只有一個人,印度是釋迦牟尼佛,中國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在中國找不到第二個人,在印度找不到第二個釋迦。其他修學的都是漸悟,循序漸進,不是頓悟。我們今天在教下天天不捨棄,五十七年天天在學習,這是漸進,像爬樓梯一樣,慢慢往上爬,爬上來的。不要說十年,去年我讀《華嚴經》跟今年讀《華嚴經》境界就不一樣,你們可以聽聽我過去的這些光碟,這講了不少年,你去聽聽,然後你很明顯的發現年年不一樣,這是什麼?這叫法喜充滿。如果年年都一樣,歡喜心怎麼生得起來?年年不一樣才歡喜!愈學愈歡喜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

  你沒有這個能量,你怎麼能敵得過你周邊的那些業障?你為什麼沒有感染到惡習氣?你為什麼沒有被淘汰掉?就靠這個。如果三個月不讀經,麻煩就來了,為什麼?就會感染外面病毒的侵入,我們把外面的境界都看作病毒,我們今天能夠抵抗、能夠化解,靠什麼?靠佛法,依靠佛陀的教誨。所以孔老夫子說了一句話,我非常贊同,他說:我曾經一天不吃飯,一夜沒睡覺,我在那裡想,想了很多,想到最後,不如學也。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比不上求學,什麼最樂?我們也曾經前面講了一次講演,我把題目定為「最快樂的是學習,是聽經學教」,不但在人間,天上亦如此,天上人間最快樂的事。方東美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聽經聞法,沒有比這個更高的了。雖然如是,這個緣分不容易得來!可是今天確實有了方便,這個方便是什麼?遠程教學。我們用衛星、用網際網路,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都可以能夠收到這個訊息,收到訊息我們就可以在一塊學習。學習有沒有成就?那在於你自己,不在別人。所以也有一些資訊告訴我,在網路上、在衛星上有真學的,不是假的。圍繞在身邊的則未必,可是真正有學習的是在網路、在電視機面前真學,真學的人雖然不在身邊,天天見面,親密無比。在身邊不是好好的學,不在一起,這個不在一起怎麼?將來不是在極樂世界,不是在華藏世界,各人到各人地方去了,每個人隨業流轉。真幹的我們永遠在一起,我到極樂世界,他也在極樂世界,我在華藏世界,他也在華藏世界,真幹的。

  所以這是事實真相,決定沒有初相,那就是說無相,相即無相,無相即相。你體會到這個意思,沒有先後,沒有去來,這就告訴你空間時間是假的。有空間就有距離、有遠近,有時間就有先後,先後、遠近都不可得,在哪裡?當下即是!這是佛給我們講真話。所以初相,這裡講就是無念,就是非覺而覺,沒有覺的這個念頭,但是真的覺、真的明瞭。像鏡子照東西一樣,真的明瞭了。我們現在也常常用電視的屏幕做比喻,屏幕乾乾淨淨,一點染污都沒有,我們按了頻道,這個相立刻現前,一時頓現,沒有先後,一時頓現。雖現形相,屏幕並沒有染著,我們的用心要像屏幕一樣,要像鏡子一樣,不可以像照相機,照相機照了落個底片,錯了。當然最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練什麼?練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直接向著佛道。起心動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我們做不到,至少要做到什麼?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真學佛了。在哪裡?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穿衣吃飯之處,待人接物之處,學什麼?學不分別、不執著。至少,這講到最底限,你還有分別,可不能執著,你才能入門;如果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就入不了門。

  這個門是什麼?覺門、覺道,你入不了這個門,你還是煩惱習氣做主宰。煩惱習氣做主宰,你就要知道,你天天在製造三途六道,你為誰製造的?為自己製造的,跟別人不相干。你自己製造六道三途,你就得到六道三途去受報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佛教人,對上中下不同的根器他有不同的標準。對下根人,這還是能受教、能聽話的,算是好學生,幫助他轉惡為善,這是教他什麼?教他不墮三惡道,他出不了六道輪迴,在人天福報,不要到三途受苦,這是下根。中根人,幫助他轉迷為悟,那就是中根他能夠淡化他的執著,淡化他的分別,分別執著雖然沒有斷,他會一年比一年淡化,他向上提升;如果有個十年、二十年,他可能這個分別執著就很淡薄,那時入佛就很容易。對於上上根人,幫助他轉凡成聖,上上根人,聖是什麼?佛,成佛了,凡夫成佛。上上根人,這大家都知道,上上根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。

  在一生當中,如果真修,真修時間需要長,他的壽命就延長,壽命是自己做主宰,不是命運。真正學佛的人,我需要壽命做什麼?我要覺悟,我要成佛,就是一定有成佛的那個時間,你成得慢壽命就長,你成得快壽命就可以短一點,一定叫你成就。這為什麼?法是從你心念生的,長壽也是你的心念,短命也是你的心念,惡念就短命,善念就長命,清淨念那就無量壽,心地清淨就無量壽,就沒有壽命了,你住這個世間就自在了。你們都曉得雞足山大迦葉尊者,佛滅度三千年了,他現在還在。換句話說,他三千歲了。所以這都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。今天我們就學到這一段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