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八三卷)  2003/4/2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983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名號品」,清涼大師「五門分別」的第四門問答。

  這段差不多也都介紹過了,末後還有兩行文,我們把它讀過去,是在問答總結的部分,「是知動寂唯物,聖無常規」,上次講到這個地方。接著看下面,說「故下文中,辨十信之用」,下文是經文裡面說明十信的德用,說「一方入正定,餘方起出說,自在無礙也」。這顯示法無定法,一方入定,餘方可以出定,確實顯示出大用自在。我們就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作用來看,這樁事情非常的明顯。

  佛與法身菩薩在自己境界裡面,他在定中,雖然在定中,他的定管用。絕對不是一般小定的人,他入定才能起作用,不入定他就不起作用。像我們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裡面看到阿羅漢。你看看婆羅門女請教,她的母親在世造種種不善業,婆羅門女很聰明懂得因果,想到母親造作這些惡業一定是墮惡道。但是不知道墮在哪一道,也不知道現在她的狀況,向羅漢請教,羅漢入定才見到。不入定,不入定就見不到,入定見到了,然後再出定,告訴她,你母親現在是什麼樣狀況。

  法身菩薩不一樣,他在這個地方入定,那個地方出定起作用。這個我們一般講神通廣大!確實真的是神通廣大。所以像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他得不到自在無礙,法身菩薩所謂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之後,真性起用他得自在。華嚴會上所講的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入這個境界了。

  下面說「餘會摩頂後說,此會說後摩頂」,摩頂是授記,是一種非常親切關心愛護的表示,在前在後也沒有一定,「是知此經體勢縱橫,不可定準」,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句話。總而言之,佛法教學的目的,是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不可以拘泥,不可以分別執著,如果有分別執著這就難了。

  可以說,大乘教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叫情執、情識,凡夫有,聖人沒有。我們今天學佛目的何在?我們都知道,目的是「轉凡成聖」,凡是凡情,情執一定要放下,要把它淘汰乾淨,我們才能夠契入大聖的境界。這一段到這個地方介紹完了,這都是說明一會、一分、一品的大意,清涼給我們介紹到此地。

  我們這個本子後面有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道霈法師把這一段節錄在此地。《論》裡面也是像清涼一樣,在沒有讀到經文之前,給我們做一個總的介紹。這個介紹也相當精采,我們應當讀讀來學習。請看《論》這一段,這上面有個「論」字就是《合論》裡頭的文章。

  「第二會六品經,明菩薩信心門」,這一句很重要,把這一會總的綱領一句話說出來了。這六品經宗旨、主旨就是說明菩薩的信心,讓我們好好來做一個比較。我們今天不是信佛了嗎?甚至於你還出了家,出家當然你信佛,不信佛你怎麼會出家。可是你的信心跟這個地方菩薩信心做個比較。如果我的信心跟經上講的相應,好!你的用心正確殊勝,必定有成就。

  如果兩相一比較,我的信心跟經論上講的不一樣,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覺悟。把自己以為是的信心要放下、要捨棄,一定要隨順經論上所說的菩薩信心。依經論的教導修正我們自己的想法、看法,建立如諸菩薩一樣的信心,我們才會有成就。

  下面他說「於此一會之中」,這一會是第二會,「自有序分,正說,流通」,這個我們念過就行了,到後面我們會看到的。「今從第十二卷初爾時已下,有四行半經,是序分,已下至賢首品」,賢首品是第十二品,「是正說分」,就是正宗。「賢首品末有三行半經,是流通分」。這些地方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,那就是一切經段落的分法古大德不同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。但是他們分判都有道理,值得我們做參考,但是不可以執著。

  你說哪一家對,哪一家不對,家家都對。至於我們自己學習採用哪一家,那是看各人的方便,也是各人的喜好不一樣。不可以說這個對那個不對,不要有這樣的分別執著。清涼大師分的跟賢首大師分的不完全相同,當然跟李長者所分的也不盡相同,都可以參考。重要的要看他的義趣、境界,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。

  「第七如來名號品,從此已下至賢首品」,這有六品經,一共有四卷經文。「是第三長科文中,以果成信,信自己心是佛分,於此一段之中,約有六法,以成信心佛果,令信者入佛果故」。這幾句話非常重要。

  在這個六品經裡面,前面三品「名號品」、「四聖諦品」、「光明覺品」,在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介紹過了,這是毘盧遮那佛正報之果。在這一會,我們看到毘盧遮那佛的果報,世尊也為我們說出果報的因緣。所以在這一會當中,他說了兩樁事情,第一個是正報的因果,第二個是十信因果。正報因果裡面,目的是教我們成就信心,十信因果是教導我們學習。換句話說,我們有了信心,從什麼地方下手來學佛,從十信!在信心裡面,最重要的「信自己心是佛分」。

  佛是什麼?通常在經教裡面,佛是印度梵語「佛陀耶」音譯成華文,意思是智、是覺悟,是圓滿的大智,究竟的覺悟。圓滿大智、究竟覺悟是什麼?是心。是真心、是本性。佛陀在經教裡面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,都是說的這樁事情。一樁事為什麼要說很多的名詞術語?這是教學的手段、教學的方便,教我們對於名詞、術語、言說不要執著,怎麼說都可以,都是這樁事情。

  所以,教學真正用意教我們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,你才能真正懂得事實真相,真正明瞭佛說法的意思,願解如來真實義!如來真實義沒有別的,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、轉凡成聖,這是如來真實義。對待九法界眾生平等平等,沒有差別。如來示現教化眾生,希望眾生快快成佛,我們要明瞭。

  所以信心從哪裡建立,我們的心就是佛、佛就是心。心在哪裡?不是在身體裡面這個心臟,這個心臟在佛經裡面叫肉團心,這個心實在說沒有什麼大作用,是我們身分裡面器官之一。於是有人說了,能夠思惟、想像的這個是心,現在人說能思惟、想像是什麼?腦。比認識心臟作為心是有一點進步了,但是還不是真的。

  《楞嚴經》一開端,釋迦牟尼佛考考阿難尊者,問阿難,心在哪裡?你看佛不說真心,也不說妄心,你自己以為什麼是心沒有關係,問你心在哪裡?阿難說心在身體裡面,被釋迦牟尼佛否定了。他實在也相當不容易,居然能想起七處,我們一般人想不出來,七處都被佛否定了。阿難沒話說了,再想不起來了,不能不向佛求教:到底心在哪裡,什麼是心?

  諸位同學,這個示現很不容易,世尊跟阿難在表演,表演給我們看。阿難表演一個迷惑顛倒的凡夫,所想的、所說的全是凡夫知見,全是凡情、妄想執著,釋迦牟尼佛一樣一樣把他否定。那什麼是心?佛在經上講得好,「一切諸法,唯心所現」,這跟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完全相同,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」;這一切諸法從哪來的?唯心所現。《華嚴經》上還說唯識所變,這把事實真相一語道破。

  佛接著說「一切因果」,包括世出世間法,「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」。心是什麼?心就是佛,就是智、就是覺。一切諸法之所生,是智、覺變現出來的。智、覺變現出來的,叫一真法界,那是究竟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可是眾生迷失了自性,這是佛法裡面講起了無明,無明就是不明瞭。本來明瞭現在不明瞭了,不明瞭就起妄想分別執著。

  所以,諸位一定要曉得,妄想分別執著是從無明生的,不是真心,不是本性,心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。可是這個東西生起來之後,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,這就搞亂了。誰亂了?是你自己亂了。一真法界是不是真的被你攪和亂了?不是。一真法界還是一真法界,如果一真法界真的被你攪亂了,那就不叫一真法界。

  永嘉大師說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覺醒的境界就比喻一真法界,你作夢中的境界,那是夢裡面的九法界、三途六道。你作夢是你一個人在這裡面受用,你夢中境界沒有改變這個清醒的境界,沒有!法身菩薩他們住一真法界絕對不受你的干擾,你搞你的六道,你搞你的三途。一真法界裡面的人能不能見到這些現象?能。他見到你的三途、見到你的六道。就好比一個真正有修行人,他在定中能夠見到你夢中境界。

  中國古老典籍裡頭,有一篇文章叫「黃粱夢」,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初中課本裡面,國文課本裡面都有,我們讀過。有個出家人老和尚在入定,有個秀才到這邊,看到老和尚入定也不便打攪,他就在旁邊打個盹。沒想到睡著了,睡著了就做了一場夢。夢醒了之後,老和尚就告訴他,夢中很得意嗎?夢中時間多長?老和尚在那邊煮高粱,高粱是小米(我們知道煮小米的時間不會長,很短),小米還沒有煮熟,他夢醒了。夢中境界老和尚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所以定中能夠看到別人的境界,凡夫看不出聖人的境界,聖人能看到凡夫的境界,看得很清楚。你在夢中,在得意的時候,報恩報怨;福報享盡的時候,要受大家對你冷落那種感受。又何況因果相續,因果循環,不是說這一生就完了,還有來生、還有後世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這個秀才覺悟了,六道裡頭不過就是如此而已。覺悟之後不再搞了,糊塗事!叫糊塗人幹糊塗事,在這裡頭只是受苦,哪有樂?所以佛說樂是壞苦。覺悟就回頭,回頭是岸。

  幾個人真正覺悟,覺悟自心是佛,自心是靈知、真心。靈知之心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樣的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,能現宇宙萬法。所現這些法,自己真實受用,在受用,自受用、他受用,叫正受。正受梵語稱為三昧,也翻作禪定。什麼叫正受?離妄想分別執著才叫正受。我們凡情、凡夫永遠沒有辦法離妄想分別執著。沒有離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感受或者說你的享受,佛把它分成五大類,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,你總不出這五大類;正受絕對不落在這五種裡頭。

  換句話說,正受,身永遠沒有苦樂,心永遠沒有憂喜。苦樂憂喜統統都沒有,這個時候叫正受,這個時候叫真正的樂;這個樂不是苦樂的樂,這個喜不是憂喜之喜,超越了。所以佛家講法喜充滿,法喜不是憂喜的喜,法樂不是苦樂的樂。那個樂、那個喜,九法界眾生想像不到,為什麼?他從來沒有經驗過,從來沒有體會到過,他怎麼能想得出來,愈想愈錯。所以佛說不可思議,不能想、不能說,你想不出來,你說不出來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先要相信,心是靈知,靈知是自己的心。

  我們通常在大乘法裡面講三德,這個三德是真心、本性。本性本來具足圓滿的般若智慧,那就是靈知,不是從外來的,本來有。現在有沒有失掉,說老實話沒有失掉。你眼能見、耳能聽、鼻能嗅、舌能嘗,正是世尊在楞嚴會所講的「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」,這是你的真心,它在起作用。

  大乘教裡面說得好,第一念,心性起用,到第二念,第二念妄想夾雜在裡面,凡夫!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。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境界,這個時候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,你看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,是見性見色性。非常可惜就是你不能保持,如果你能保持初心,保持第一念,那你就是法身菩薩,你就成了佛了。你保不住!第二念就變了,第二念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;意識分別,末那執著,阿賴耶妄想。

  你看,到第二念就把真心變成八識。法相宗的修學,就是轉八識成四智,四智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。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第六意識分別,如來果地上的妙觀察智。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,第七識是執著,執著不平等,放棄執著就平等了。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照見遍虛空遍法界。前五識轉變成所作智,成就自他圓滿的德用,恢復本來面目;換句話說,就叫會轉!你轉不過來是凡夫,轉過來,你是聖人,凡聖在一念之間。

  我們今天為什麼轉不過來,對這個道理方法都知道了,就轉不過來。那是什麼?我們妄想習氣太深太深。無量劫來的妄想習氣,想轉,但第二念又迷了,又墮落在裡頭去了,難就難在這個地方。但是,你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相信自己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以這個為真修因,這正確、對了。以真心作為修佛的真因,當然成佛,用妄心來修肯定不能成就。

  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好,也是這個意思,教我們要用真心作因地心。「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」,要用這個作本修因,不能用妄想。「用諸妄想,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」,用妄想作為修行的因地心,怎麼修都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所以,沒有談到修行之前先講信心。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勉勵同學們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,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人、看事、看物,我常講我們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。

  中國古大德教童蒙,你看《三字經》上頭一句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我們要肯定這一句,人性本善,物性本善,物是一切萬物。九法界有情眾生本性本善,本性沒有差別,一樣的。我們要以這樣一個心態處事待人接物,你才談得上修行。如果你有分別心,這個人是好人,那個人是壞人,你不能成就。為什麼?你用妄心。起心動念,我是對的,你是錯的,你還會能成就嗎?

  你看看這麼多年來,我常講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;我對你錯,你對我錯,這個心不是真誠心,不是清淨心,不是平等心,不是覺悟的心,也不是慈悲心,你用的是什麼心!離一切虛妄是真誠,離一切染污是清淨,離一切高下是平等,離一切自私自利是慈悲,離一切迷惑是正覺。用心是行門的大根大本,所以李長者在此地,這是隨順經教教導我們「信自心是佛」。

  你看我們淨土宗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,跟我們講信、願、行三資糧,信是第一。信,他講六個,第一個信自,你看看,信自己心是佛,沒有這一條什麼都談不上!信這一條我們的前途是一片光明,信自心是佛。然後再回頭想想,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,慚愧心就生起來了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法藏菩薩成佛了,我們在這個經裡面前面念的大威光菩薩成佛了,我怎麼還會落到這種程度,我的心跟他的心是一樣的心!這樣一反省,勇猛精進的心生起來了,勇猛精進是菩薩行唯一的善根。

  我們今天許許多多好心修行的同參道友,為什麼不能精進?沒有這個認知,不知道自心是佛,自己的真心!自己的真心如果很難理解,我講的這個五種大家好懂一點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這是我們的真心,這就是佛!這個心一切眾生本來具足,法爾具足。現在你為什麼沒有,是你迷了,不是外頭來的。

  我們能夠把虛偽(虛偽是外來的,是假的,不是真的,本性裡頭沒有),把虛偽捨棄掉,真誠就顯出來了,本有的!把一切染污拋棄掉,清淨就現前。把一切高下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平等心就現前。所以,這是自己真心,這就是佛心,心即是佛、佛即是心。在這一段當中,「約有六法,已成信心佛果,令信者入佛果故」,這個六法下面他說得很清楚,就是本會的六品經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長者下面的文字,說「一佛名號品,令信心者,信佛名號,遍一切世間名,知名性離故」,這是二會,六品經裡面第一品「如來名號品」。這一品經裡面佛菩薩要教我們什麼?長者給我們指示出來了,在這一品經裡面是要教信心者。前面說了,我們要信自己的心是佛,信自;「信佛名號,遍一切世間名」,信他。

  世間名號多了,太多太多了。我們的講堂,聽眾很多,每個人的名號不相同,怎麼能夠說佛的名號遍一切世間名?下面這句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,「知名性離故」,這正是這一會裡面講的差別、平等兩重因果。各個人的名字不一樣是差別因果,差別雖然不同,事相上不同,理是相同的。所以,不同當中有相同的,同中有不同;換句話說,差別就是平等,平等就是差別。你要把這些事理參透,你就曉得佛名號遍一切世間。

  佛的名號也是有差別、有平等。佛的別名是差別,釋迦牟尼佛不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不是藥師佛,這是差別。但是十號是平等,如來,一切諸佛都稱如來,一切如來裡面包括未來佛。十方三世佛,三世包括未來,未來佛就是現在的一切眾生。這裡講「一切世間名」,這一切未來佛哪個不是如來?哪個不是正遍知?哪個不是明行足?十號圓滿具足。號具足,這在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講過了,「召體曰名,表德為號」。名裡頭也表德,所以說一名一號,怎麼不遍?講召體是差別,講表德是平等、是圓融。

  我們講釋迦牟尼佛,就這個人來講,這是名。這個名有一個實體在,確實有這麼個人在,但是這個名號裡頭也是德。釋迦是仁慈的意思,哪一個人沒有仁慈的心?牟尼是清淨的意思,哪一個人的真心不清淨?所以,名也是德;既然是德,當然遍世間一切名。但是這個遍世間一切名裡面,為什麼有許許多多差別?這裡頭有覺、有迷;覺是覺了心性,迷是迷了心性。心性本體上沒有迷與覺,迷覺在物。我們說物不說人,說物包括九法界有情眾生,要說人,那九法界裡頭只有人法界,只說了一個。所以大乘經論裡面常常講物不講人,物的範圍大,包括人,但是人不能包括物。

  所以,名有義,義是德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在這個地方這一品裡面,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這個道理,明白這個事理。性,法性永恆不變,法相隨眾生心起變化;法相起變化,法性不變。這個道理要懂,事實真相要明白。佛性如如,菩薩性亦如如,地獄性、餓鬼性還是如如。相為什麼不一樣?相是因妄想執著變化的,相是幻有,不是真有,真如裡頭沒有這個虛妄相。

  就好比這些科學家在研究、在觀察水的結晶,他們在八、九年當中發現了一個事實,就是水的結晶,從來沒有看過兩個結晶是相同的。而且這個結晶變化很快,隨著外面的訊息,現在講這個訊息是人給它的,人的意念,善念、惡念,它的結晶隨著起變化,證明佛在經上講的境隨心轉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那個一切法是一切法相,不是一切法性;法性永恆不變,法相千變萬化,剎那剎那不一樣。很難得科學能提供我們這樣一個寶貴的證據,使我們對於大乘經裡面這些重要的概念,我們全程肯定的接受,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了。

  我們懂得,水如是,那個結晶是相,是法相。水的體是法性,所以它能隨著人的意念變化不同的形狀。所以現在人感覺得很驚訝:怎麼它有智覺!它會看、會聽、會懂得人的意思。它不但懂得人的意思,九法界有情眾生起心動念它都懂,隨著變化。我們人對這一杯水距離最近,當然它所感受的波是最強。九法界對這一杯水,所有一切眾生跟它距離遠,它感受,不是不感受,一樣感受,感受比較弱;近距離感受強,就跟電磁波的原理相似。縱然是遠距離,要有很多人在同一個時間對這一杯水發訊息,或者是善的訊息,或者是惡的訊息,它同樣有強烈的反應。這個理不難懂,我們能想像得到,今天事實也如是。事給我們證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,理事不二。

  佛的德號是至善的訊息,是性德,我們今天講正面的訊息。迷了自性,大概的訊息多半是反面的,覺悟了自性,那完全是正面的。所以遍法界虛空界、一切剎土眾生統統接收到。佛法裡面常講加持,接受就是加持,接受加持。我們知道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他們念念當中加持我們,這是真的。這個加持是「冥加」,因為我們有冥感。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有冥感?自心是佛,這就跟佛感應道交。但是我們現在不承認自己是佛,你不承認沒有關係,那是你迷得深,事實歸事實。絕不因為你迷失自性,你的自性真的就沒有了,真的你就變成眾生了,不是!自性從來不改變的。

  換句話說,你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永遠不改變,是你的真心,是你的性德。你只是現前煩惱太重、習氣太深了,把你的性德蓋住了,它不起作用,它確實有、確實沒有失掉,這是暫時不起作用;你的染污很嚴重,現在染污起作用,它不起作用,如是而已。可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冥冥當中還是把性德的訊息不斷的來送給你,但是你現在接受的能力很弱,因為你前面有很多障礙。

  接受能力弱不怕,永遠不中斷,總有一天你省悟過來,煩惱輕、智慧長。煩惱輕,加持的力量就大,接受的能力就明顯了,就這麼回事情。我們要肯定這個事實。所以,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待一切人事物?一定要以真誠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要用這樣的心態,處事待人接物。跟一切諸佛身、名都相應,跟佛的三業相應。

  「第二四聖諦品,令信心者,自信一切世間苦諦即聖諦,不別求故」。所以,在古老中國聖人常常教導我們,「素貧賤,安於貧賤;素富貴,安於富貴」。為什麼?不別求故。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,貪求、妄求,造業!什麼人才真正安於現實的環境?知天命者。所謂知天命就是了解事實真相,袁了凡先生了解一半,他心就安了。怎麼說了解一半?他了解他一生的果報,他不了解這一生果報的因緣,所以我說他了解一半。

  知天命,一生真的從生到死命裡注定的,該有的你想丟丟不掉,不該有的怎麼樣求都求不到,他心定了,不求了。所以素貧賤,安於貧賤,顏回是個例子、是個好榜樣,心安理得,道理明白了。道理明白,心自然就安了,心安身就安,身心安穩樂在其中。所以,雖然貧,貧怎麼樣?貧而樂。他樂的是什麼?樂的是明瞭,佛法裡面講破迷開悟。迷確實苦不堪言,富貴也苦;覺悟了真快樂,貧窮也快樂。

  慈悲濟世,佛菩薩第一,真正能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。離苦得樂是要幫助人覺悟,所以知道「苦諦即聖諦」。苦集滅道,絕對不是說滅道是聖諦,苦集不是聖諦,那你就錯了。真正關鍵的所在就是迷悟,迷了滅道也是苦,覺悟了苦集也是樂。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講的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他怎麼不樂!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。所以覺了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迷了,《大方廣佛華嚴》也不是佛法,一迷一切迷,一悟一切悟。

  迷的人有求,覺悟的人無求,所以在中國,古人有一句話說「人到無求品自高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人還有貪求的心,沒覺悟!無論貪求的對象是什麼?縱然世間法都不貪求了,名聞利養不求,功名富貴不求,五欲六塵享受不求,還貪求佛法,還是迷。只是把貪求的對象換了一下,貪求的心沒有斷!佛是教我們離貪求的心念,不是講外面的事相。

  許多人把這個事情搞錯了,認為世間法放下了,佛法不能放下,佛法要!當然這是對初學,對初學是從這裡下手。但是你一定要記住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佛法。現在你需要,佛在經上舉的比喻也好,好比過河,佛法是什麼?佛法是船,你需要用這個工具。但是到了彼岸,船要放下,船不放下你永遠不能上彼岸。所以「法尚應捨」,法不能執著。佛法、世法一個道理,佛法、世法你都可以受用,不能執著,也用不著分別,更用不著把它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是妄想,離妄想分別執著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障礙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

  離妄想分別執著,十法界原來就是一真法界,所以古大德講「此方就是淨土,淨土就是此方」,只是迷悟不同。所以每個人感受不一樣,說這個話是過來人,不是過來人說不出。這是在「四聖諦品」裡面我們要學習的。你看看人家真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平等性現前,這就住一真法界。

  「第三光明覺品,令信心者,自以自心光明,覺照一切世間無盡大千世界,總佛境界,自亦同等」。我們具足信心,要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,從哪裡照起?這個自心光明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佛說「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」,那就是自性光明起作用了。為什麼我不行,我六根起作用,起什麼作用?起妄想分別執著,起這個作用,這錯了!這是迷,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迷。我看這個人喜歡,看那個人討厭,這是迷。你有喜歡,你有討厭,你被外面境界染污了,不清淨、不平等了,真誠沒有,正覺沒有,慈悲也沒有了。你看,一個妄念生起來,你的性德完全失掉,不起作用了,這可惜。

  所以修行人基本的概念是「自心是佛」,你的心也是佛,他的心也是佛,一切眾生心無一不是佛。大乘經上佛常常講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他本來成佛。說他是未來佛,這是佛的方便語,佛要給你講真話,真話是本來成佛。現在是什麼?現在是個迷惑顛倒的佛,他迷失了佛性,迷失了本心,這個迷是暫時的,不是永恆的。雖然迷的時間,我們講千年萬世,或者講無量劫,無量劫、千年萬世在無限的時空裡面講很短暫。所以我們肯定他會回頭,肯定他會放下妄想分別執著。當他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,他就是究竟圓滿佛。

  現在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何嘗不是究竟圓滿佛?這就叫佛眼觀世間,世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無不是佛境界。這個佛眼就是覺照,你真的覺悟了,你看他叫照見,照見裡頭說明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叫照見。你有分別執著就不叫照見,叫情見;你看這個世間不平等,看這個世間濁惡,五濁惡世。佛說五濁惡世,是世間人看的,這是隨順俗諦而說的,不是佛自己看的;佛自己看的境界,是清淨世界。這個我們大家都明瞭,佛說法依二諦,一個是依自己、自分的境界而說,這是真諦;隨順眾生而講,俗諦,佛以二諦說法。

  所以「光明覺」,我們要學毘盧遮那如來,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。這一切世間通常講三種,有情世間、器世間、智正覺世間,或者講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講得通。「無盡大千世界」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無量無邊諸佛剎土。大千世界是諸佛的教區,在法界虛空界裡面無量無邊,所以這裡稱無盡。「總佛境界」,總佛境界就是總是智覺境界,為什麼?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性識是能現能變,性識是自己,不是別人,所以說「自亦同等」。

  下面長者引用經裡面的經文義趣,給我們做說明,「以心隨光,一一照之,心境合一,內外見亡」,這些都是教給我們真正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學,我們要隨順佛陀教誨,不要隨順煩惱習氣,你就能轉迷為悟。這個地方這幾句話說得好,「以心隨光」,就是你起心動念的時候,你要隨順智慧!光在此地講是智慧、是光明。情識,情識是無明,是黑暗的。所以不可以隨順無明煩惱,你要隨順智慧光明。這個話怕一般初學的人聽不懂,我隨順光,光在哪裡?光是性德。性德在哪裡?在經教裡頭,在經本裡頭。

  經本字字句句都是如來自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,這就是真心本性的光明。既然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由此可知,諸佛如來心性的光明就是自己心性光明,我隨順經典裡面的教誨,就是隨順自性光明。這是事實真相,後面還有更詳細的說明,讓我們知道怎樣是真修。

  從前李老師在世的時候,常常教導我們,修行修個什麼?改心!心怎麼改法?實際上他老人家講的改心,就是改我們的念頭。我們念頭是錯誤的,把錯誤的念頭改正過來,這叫改心。譬如處事待人接物虛偽,虛偽是錯誤的。我們放下虛偽,我們用真誠,真誠是性德。諸佛如來對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人事物,一片真誠,沒有一絲毫虛偽。為什麼?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,所以我們能夠隨順真誠,不就是隨順自性、隨順性德嗎?

  我們離開一切染污,清淨的性德現前了,心清淨,自自然然身就清淨,為什麼?境隨心轉。身清淨!身心清淨,我們居住的環境清淨,逐漸逐漸這個影響擴大了,世界清淨,法界清淨。離開一切貢高我慢,平等的性德現前,上跟諸佛平等,下跟畜生、餓鬼、地獄平等,沒有不平等的。為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心識平等,所現所變的這些一切萬事萬物,哪有不平等的道理!所以平等是性德,覺悟是性德,慈悲是性德。要想性德恢復,性德是光明的,此地是「光明覺」就是指的性德。

  性德起用、性德現前,這個人我們平常大乘法裡面稱他作法身菩薩。回頭想想我們自己也是統統具足,跟法身菩薩比、跟一切諸佛比,我們沒有少一樣;在佛不增,在凡不減,不增不減,完全一樣。今天為什麼他們得受用,我不得受用。這個原因在哪裡?佛在「出現品」裡面,就是第二分最後一品,佛講了,但「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我們雖然有,跟佛菩薩沒有兩樣,現在不能夠受用,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。所以佛在這裡講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你看看一句話把這個毛病病根,給我們指示出來了。

  今天我們要做的是什麼?怎麼樣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,恢復我們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,我們就得大圓滿,就得大自在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這一部經就是給我們講這些,就是教導我們,諸佛菩薩在此地提供他們修學的經驗,他們的方法給我做參考。我要能夠把自己過去所有一切成見,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從現在起一切我們都隨順佛菩薩的教誨,依教奉行,這部《華嚴經》學完了,就成佛了。我學十信位,我就是十信位菩薩,我學十住位,我就是十住位菩薩,節節高昇。七處九會學完了,你就圓滿成佛。那就真的會學,就像孔老夫子一樣,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上提昇,最後達到圓滿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