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六0三卷) 2002/1/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12-017-0603
諸位同學,請看南方法喜菩薩讚頌第八首:
【佛隨眾生心,為興大法雲,種種方便門,示悟而調伏。】
末後這三首偈是說「真應無盡」;這一首是講「法雲無盡」,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這四句偈就是說的這一願。『佛隨眾生心』,當然首先要現身,這個身是應化身,也可以包括佛的報身,因為報身教化的對象是法身菩薩,一般都是講地上菩薩,因為講地上菩薩包括別教;對於別教三賢以下的,都是示現的應身、化身。現身決定是無心的,這一點諸位必須要記住。前面三首偈所說的是「體用無礙」,我們凡夫有礙,礙從哪裡生的?妄想分別執著。才起心動念障礙就現前,障礙無量無邊。大乘佛法裡頭常說一迷一切迷,不是局部的;一覺一切覺,「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」,一切覺。
我們凡夫的麻煩在哪裡?就是起心動念猶豫不決、疑問重重。有疑當然要問,為什麼?幫助你破迷開悟。破迷開悟的方法很多,有些用言說,有些不用言說,要看來問的是什麼人,應機說法,看來問的是什麼根性。上上根人不必言說,一個表示、一個暗示,他就恍然大悟了。中下根性的人不行,也就是說他緣不成熟,不成熟用言語教他。教他他能不能開悟?不能開悟,為什麼?落在意識裡頭。對方用的是意識心,佛用什麼樣的妙法也沒有辦法幫他開悟,不是佛不慈悲,也就是說我們自己這個根性是生的,不是熟的。就像水果像桃一樣,長在桃樹上,我們去摘桃,一定看看熟了我們就摘它,不熟就等幾天,一定要等它熟。佛菩薩很有耐心,你沒有熟等你,什麼時候成熟,你開悟的機緣到了,肯定來幫助你,絕對不失時。
所以我們常常讚歎諸佛菩薩說法「海潮音」,潮水漲落有一定的時候,絕對不會差誤。可是現在很難講了,現在大家都曉得,全世界的氣候都不正常,磁場亂掉了。磁場怎麼搞亂的?居住在地球上這些眾生思想亂了、行為亂了。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,依報隨著正報轉,依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、這個生活環境,正報是起心動念。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不正常,亂了秩序,這個依報環境也亂了。許許多多天災人禍,決定不可以說這種天然災害與我們人的思想、行為沒有關係,那你就完全錯了,息息相關!如果我們居住地球上這些眾生,我們的思想、行為有規律,這個自然秩序也按照規律來,春夏秋冬四季分明,風調雨順。我們按什麼樣的生活來過日子,這個規律?印光大師給我們講的「敦倫盡分」,倫是天然的秩序,親疏尊卑長幼,這是天然的秩序,決不是人為的。聖人為我們說出來,教導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一定要遵守這個秩序: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、五倫十義。
你看看古今中外,哪一個不尊重義人?這個義是道義的義。《新舊約全書》裡頭講得多,「某人是義人」。什麼叫義人?在人類生存天然秩序裡面他盡到他的本分。做父親的本分是慈,做兒女的本分是孝,做領導人的本分是仁,做部屬的本分是忠,各有各的本分,這個本分就是義。敦倫盡分,盡分是義。世間法有倫理的秩序,出世間法還是倫理的秩序。出世間法是教學,老師對學生要教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講得很清楚,師弟之道,老師跟學生的關係彼此應當遵守的義務,我們都能夠遵守、都能做到,這人是義人。總而言之,就是知恩報恩;知,你要知道這個秩序,順著這個秩序去做,順天應人。順天道、盡人事,這個人是義人。
『佛隨眾生心,為興大法雲』,佛隨著眾生的心、隨著眾生的根性、隨著眾生的欲求,你的欲望、你的願望、你的希求,佛菩薩來幫助你。第二句「興」是興起,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建立,「大法」就是佛陀的教育。「雲」這個字是比喻,含義很深,這個字用在此地就是告訴你,佛法是因緣生法。凡是因緣生法,當體即空,你不能夠分別、不能夠執著,你分別執著你就錯了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它像雲一樣,雲霧,我們觀察、了解它的性質,遠看有一朵一朵的雲彩,近看什麼也沒有。現在我們坐飛機,飛到雲層上面去,你就知道它沒有礙障。所以雲的性質,你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;你說它沒有,遠看形相很清楚,你說它有,一走近,沒有了。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法都如雲,這個意思就是相有性無,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。為什麼會現這個相?這個相是感應而生的,眾生心有感,佛菩薩自自然然就有應。感是有心,應是無意、是自然的,所以感這個想我們常常講感想,是情見,佛的應是智照,不一樣。
因此,佛菩薩跟我們說的一切法意思很深,我們不容易體會,唯有上根利智他們能懂。他們聽到佛的言教、見到佛的示相,他就明白了、覺悟了。這些覺悟的人很慈悲,轉過頭來再為那些不覺悟的人詳加解說,在解說裡面中根的人得利益,逐漸逐漸明白,雖然沒有上根人直截了當的明瞭,中根人能夠做到彷彿、做到相似,也不錯,也很難得。下根人種了善根,阿賴耶識裡頭種善根,所謂是「一歷耳根」,或者一歷眼根,「永為道種」。我們無論是在現前或者是在別的地方,諸位在網路上或是在電視前面,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都是有深厚善根的人,沒有深厚的善根你不會喜歡這個節目。一般人都叫節目,實際上我們應該講課程,你喜歡這個課程,每天按時來收聽,我們在一起學習,善根深厚。但是還沒有覺悟,從什麼地方看你沒有覺悟?你沒有放下。果然你真的覺悟、真的放下,你就入佛菩薩的境界,你的心境跟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融合成一體,你完全投入了。
佛示現的教學的目的圓滿達到,縱然你是屬於下下根人,佛在你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佛的種子,佛的目的還是達到了。所以就佛的示現來講,他永遠是圓滿的。佛在經上用比喻來說,好比天上下雨,在我們這個小小的範圍裡面,降雨量完全相同,大樹得到滋潤,它的根很深,散布得很廣,它吸收的水分很多,它滿足了,這就好比說是上根利智。小草它也接受同樣的雨量,它的小根也滿足它的,這是下根。雨量完全是相同,大樹、小樹、花草各個吸收水分的量不一樣,這就好比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。佛的示現說法是平等的,我們每個人得利益不一樣,縱然是沒有善根的人,阿賴耶識種了種子,就像小草一樣,它也吸收了少分。
佛建立這個教學,就是佛教教育、佛教教學。『種種方便門』,「種種方便門」是講教學的方式、方法,我們今天講儀式、方法。天台化儀四教,從儀式分頓、漸、祕密、不定這四種,頓教、漸教、祕密教、不定教,這從儀式上講;方法裡面講有藏、通、別、圓,這些完全是應機施教,「種種方便門」。眾生根性有漸根的,一定要按照順序由淺而深,慢慢的來提升他;有頓根的,我們講天才,他可以不必按順序,他能夠頓超,這種人少。一定要懂得觀機,看看來學的學生他是什麼樣的根性,他適合什麼樣的方法。佛隨機說法,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。嚴格的來說,每一個眾生根性都不相同,所以佛為眾生說無量無邊法門,應無量無邊的根性。佛雖然講了那麼多、講了那麼久,這通常我們大家都知道的,世尊在世講經說法三百餘會,時間是四十九年,跟世尊見過面的,多數提出問題向世尊請教的,世尊都給他一一解答了;還有一類眾生,跟世尊見了面,他雖然沒有提出問題,世尊一眼就看穿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劫因緣,有時候無問自說,你不問,佛也給你講開示。
佛滅度之後,弟子們把這些教誨記錄下來,成為經典流通到現在。佛陀當年在世沒有教科書,沒有教學的計畫、教學的方法,沒有,什麼都沒有,這種教學是大圓滿、大自在、大解脫。現在我們教學講究教育心理學,講究教學的方法,完全落在意識裡頭,可以學到常識,可以學到世間的一切學問,不能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。你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,世間的這些方法用不上,什麼原因?落在情見裡頭。佛教導眾生要用智照,不能用情見。可是佛很慈悲,對中下根性的人往往也不捨情見的方便,這就是我們常常講五乘佛法:人乘、天乘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佛教人天眾生,不用情見他不懂。所以佛說法,古德講依二諦,也就是佛法理論的依據:二諦。第一個是真諦,真諦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佛所證得,凡夫沒有。真諦世間人難懂,前面三首偈就是給你講真的,很費事、很難體會。對人天來講,佛講俗諦,俗諦講得多,真諦講得少,我們聽了很開心,容易懂、容易接受,給我們講世間的這些道理、人情世故,教導我們怎麼生活、怎樣工作、怎樣處事待人接物,好懂!我們歡喜接受。這裡頭也有少分的真諦在裡頭,佛這個用意是希望不斷的把我們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這是大慈大悲。
佛教菩薩、教聲聞緣覺,多說真諦,少說俗諦。為什麼對菩薩還要講俗諦?菩薩要教化眾生,你要不懂得眾生的根性,你沒有辦法教化,所以菩薩法裡頭有俗諦。講到最高的是真俗圓融,真俗是一不是二,圓教!所以佛教化眾生,實實在在講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細心體會、認真學習,佛無有定法,隨機應變,活的!活活潑潑。教學的目的最後一句,『示悟而調伏』,「示」是指示,也是示現,示現是暗示,明確的指示或者是暗示。示的是什麼?覺悟的境界。釋迦牟尼佛一生,經典上常講的「八相成道」,八相成道是暗示,我們一看就要覺悟。看不出來、不能覺悟,這才指示,那就為你詳細說明八相成道的意義,這就是指示。聰明的人、利根的人看到、聽到,他就覺悟。悟的是什麼?世尊示現的八相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為什麼不能示現?悟了學佛,學佛就是學示現。
當然前面這一段我們學不到,人家從兜率宮降生,等覺菩薩後補佛來入胎。我們想到這一段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投胎,是業力來的。所以他的降生跟一般凡人就不一樣,他降生就能走七步,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」。這是異相,跟一般人降生完全不一樣。一般人降生生下來只曉得哭,小孩一出世一生下來就哭,你仔細聽聽「苦啊!苦啊」,你仔細聽,聽懂了沒有?他在叫苦,聲聲都在叫苦。所以心思稍微敏捷靈敏的人,一聽小孩出生叫的聲音,苦!人生苦,從出生到死亡,生苦;然後你仔細再觀察,老苦、病苦、死苦,生老病死苦,聽這個聲音、看到這個身相,就覺悟了。這個跟釋迦牟尼佛示現到外面去遊玩,看到生老病死,他覺悟了,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。為什麼他看生老病死覺悟了,我們看生老病死茫然不覺,迷在這個境界裡頭?這就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。再仔細觀察,他看出來這才是人生第一樁大事,「佛為一大事因緣,出現於世」,這是大事。這個大事要不要解決?哪一個不想解決這個問題?
自古以來多少人想求解決這個問題、了解這個問題,怎麼樣去研究、去探討,都找不出根源,一直到今天沒有法子解決。沒法解決就很可憐,佛經上講「隨業流轉」,苦不堪言!佛就為這樁事情,這個世間眾生上上根人想解決這個問題而沒有法子,佛來了。佛到這個世間來,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。用什麼方法解決?修道、證果。他老人家自己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首先要悟,這個悟是對於生老病死的真相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古印度的學者,高級的宗教像婆羅門、瑜伽、數論都很了不起,他們通過禪定的方法,居然能夠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六道輪迴不是佛說的,古老婆羅門教所講的,婆羅門教就是現代我們中國人講的印度教,新加坡人說的興都教。他們的歷史悠久,我跟他們接觸,他們告訴我,他們這個教的歷史是一萬多年,這是傳說。
古代的印度人不重視歷史,所以他們沒有明確的記載。現在全世界對興都教,肯定他們的歷史是八千五百年,在這個世界上歷史最久的。佛教的承傳到今天,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三千年,現在世界上一般公認是二千五百多年。六道輪迴是婆羅門教說的,說得非常清楚,換句話說,婆羅門教在我們一般人來說是上根利智。他們對於六道裡面的狀況瞭如指掌,但是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他就不知道。這六道輪迴能突破嗎?突破之後又是什麼樣子?這他不曉得,要等釋迦牟尼佛降生。他們知道六道輪迴之當然,不知道六道輪迴的所以然,所以解決不了問題。釋迦牟尼佛出世才把六道輪迴怎麼來的、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發生說出來了。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原本只有一真法界,可是諸位要記住,如果你著了「一真法界」這個名相就錯了,你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一真法界裡頭的境界就像中國老子所說的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,你看看老子說的這個話,你要想真正契入一真法界,你要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。老子這兩句跟馬鳴菩薩講的三句,意思、境界完全相同,我們今天講的離妄想分別執著,也就是佛家講的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不思議!由此可知,世間上根利智為什麼到最後這個層次不能突破?他沒有離開思惟,我們今天講思想。殊不知思想是有範圍的,在這個範圍之外他想不出來,他就無能為力。言語的範圍更小,思想的範圍比言語大,但是它都有範圍。而心性、真心本性沒有範圍,經上常講「無有邊際」。我們的思想能力有邊際,在法相唯識裡面就講得很清楚,思想範圍是阿賴耶識。這個很厲害,能夠緣到阿賴耶識,但是緣不到自性。你要想見性、想明心見性,你用思惟的方法決定沒有用處。所以你要想見性,只有用智照,不能用情見。這個情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,只要夾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,都是屬於情見。情見最高可以見到阿賴耶識,沒有辦法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這個沒有辦法。能夠緣到阿賴耶的相分,阿賴耶的見分、阿賴耶的自證分、證自證分緣不到。
所以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:離心意識,不用它,不用心意識。心,我們今天講得粗淺一點大家好懂,落印象,我們眼見色、耳聞聲,落個印象,那個印象就是阿賴耶裡面的種子。第二次見這個人為什麼會認識?你阿賴耶種子裡頭有檔案,一見面立刻把那個檔案調出來,跟它對一對。好像對照片一樣,你們現在到外國旅行,在海關檢驗、證照檢驗,他拿你的照片跟人對一下,就認識了,是你沒錯。我們看到這個人會認識他,阿賴耶識裡頭有檔案,一見面檔案立刻就出來了,一對沒錯,你是某人,落印象!這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就等於倉庫一樣,檔案室。末那識是執著,唯識裡頭有比喻,末那識是看守檔案庫的這個人,他非常執著。第六意識是傳送室,第六意識在外面蒐集資料,眼耳鼻舌身各個蒐集,它是總蒐集,由末那傳送給阿賴耶識收藏,這麼個關係。
佛說這些東西我們都不要用它,要做到什麼?不分別,不用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是分別;不執著,不用第七識;不落印象,不用阿賴耶識,叫離心意識。離心意識叫參學,佛法裡面不講研究,研究是用心意識,不用心意識叫參究。參究裡面是智照,研究裡面是情見,別看好像差別很微細,真的是「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」,效果完全不相同。所以我們如何培養我們覺悟的能力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學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落印象。不落印象難!你看看新加坡的許哲她能做到,她不落印象,永遠保持自己的心地清淨平等。人家問她,李木源居士問她:「你怎樣能不落印象?」她舉個例子,「我每天上街,我在街上看到很多人,也聽到很多人說話,你要問我,我完全不知道。」這不落印象。不落印象是什麼?我們平常講不注意,注意兩個字都是佛教名詞,你把這些印象注入意識,就落印象了;你不注入意識,雖有印象,很淡薄。給你講街上看到哪些人,真的忘掉了,完全不知道,沒有放在意識裡。常常這樣訓練,不管什麼事情,特別是不善的事情,不落印象;善的事情落印象,這個好,讓你的心純淨純善,這調伏了。把不善不淨的心、不淨的行為,調伏為純善純淨的心行,這個教育成功了,佛到這個世間來的目的達到了。
諸位同學,請看法喜菩薩偈頌第九首:
【一切世界中,見佛坐道場,大眾所圍繞,照耀十方國。】
這一首偈是讚頌佛陀「眾會無盡」,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講經三百餘會,四十九年當中,就好像我們現在辦講座一樣,辦講座辦了三百多次,相當的密集。佛經上講的眾會,會是大眾聚會,佛陀跟大眾在一起聚會就是教學。講學、教學這兩種方法,同時交互的起用。我們仔細觀察,佛對這些學生們用講學的這個方式少,教學的方式多,我們要從這些地方體會,學習怎樣幫助社會大眾,怎樣幫助九法界眾生。這個學習的法會,我們佛法裡面講法會,現在一般社會上怎麼講?講活動,這種學習的活動要多辦。
前幾天我跟我們學院裡幾位同學在談,學院現在還在籌備階段,我們的舊房舍差不多整修完成,新的還在申請,必須要等申請新的建設完成了。我們新的有一個多用途的活動中心,面積比我們現在這個新教堂要大兩倍,活動中心後面跟樓上總共有十個教室,我們才有活動的場所。這個中心建好之後,我們就要舉辦活動,我們的活動完全是學習。我們是學佛,我們不搞佛學,這是淨宗學院跟一般學校不一樣的地方。我們著重怎樣向釋迦牟尼佛學習,學得不能跟他完全一樣,也得有一點像。學習什麼?學習釋迦牟尼佛的生活,學習釋迦牟尼佛那種熱心教化眾生,那是佛的事業,學習釋迦牟尼佛處事待人接物,這是三個重點。
世尊一生從事於,用現在的話說,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因此,我們必須要設定許許多多學習的班。我們的班,每一個學科是開一班,我們現在特別注重的是基礎教育。我們要開《弟子規》班,我們開班,歡喜學《弟子規》的到這邊來上課。我們同學當中有真正發心來教導的,我們請他來教,熱心的來教,專教這個班。這個班第一屆結業了,第二屆再來;二屆畢業了,三屆來,我們有一個教室專門教《弟子規》的。專門教《了凡四訓》的,這又是一個班,專門教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的,專門教《無量壽經》的,專門教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的,我們可以開很多班,一屆一屆的培養。每一屆的時間不長,短的一個月,長的不超過三個月。我現在交代同學們,你們要認真做充分準備開班教學,這是個學院,名實要相符。
無論教哪一個科目,我們的重點要落實。我們教學的要求:信解行證。我不信,我學它幹什麼?我相信這是古聖先賢好的教誨,佛的經典是從自性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,我要好好學習,要理解。要解得圓、要解得深、要解得廣,然後大家在一起學習怎麼落實。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日常工作裡面,不管你從事哪一個行業,你所學的東西肯定能用得上。落實在一切應酬當中,與一切大眾交往,從這裡面去求證。從行當中證實你的信、證實你的解,從信解裡面,證實你的行。我們要過聖賢人的生活,我們要過佛菩薩的生活,我們這一生沒有白過,這一生沒有空過,過得有意義、有價值。希望大家在這一段期間當中,要認真努力做充分的準備。我們先辦短期的,就是時間是一個月到三個月。先辦短期,辦個三、五年,我們從短期裡面吸取經驗教訓,不斷的來改正。改進,你改就會有進步。三年或者五年之後,我們發展為長期的教育。先從短期開始,一門深入。
來學的同學,上哪一個班,專心在這一班,其他班的東西不要聽。在語言裡面我們分三類,有華語班、有英語班、有越南語班,現在分這三類。我們在至少是五年之內維持我們現在學院的現況,五年之後教了有成就,確實有很可觀的成績,我們學院如果擴大,我們另外找地方建學校。這個裡頭第一個條件是師資,沒有老師我們這個願望就落空了。有多少老師,這老師能夠開多少課程,我們統計能夠開多少班,我們建學校。將來在澳洲、在其他國家地區弘法利生,推廣佛陀教育、推廣多元文化社會教育,由學院培養這些學生,由他們去做。我們在背後協助他、支持他,這是眾會道場。
看看毘盧遮那如來,『一切世界中,見佛坐道場』,毘盧遮那佛的道場遍布在虛空法界,這個我只要提一提,不必再細說了,前面跟諸位詳細講過。「見佛坐道場」這一句,就是說佛在這個地區教學,教學言教固然重要,最重要是身教。你自己沒有做到,不能給學生做一個榜樣,你的教育就不能成功。我教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裡面條條我做到,我做給學生看,要求學生務必也要做到,你的教學成功了。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沙彌律儀》這都是屬於行經,佛經有教經、有理經、行經、果經,行是要做到、要落實,這個不是講理論。你這個班的學生都做到了,影響整個學院的大眾,為什麼?你們做出榜樣,那些雖然沒有聽課的、沒有參加這個班的,自然在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,你們是示範,肯定受你們的影響。這個影響就是佛經上講的放光,你們在放光,所以自己做不到不行。我們今天準備功夫,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做到。譬如早睡早起,現在我們要教這門課,我現在就要做、要練,作息決定按照規定的時間,生活有規律。
對尊長要尊敬,哪些是尊長?年齡比我大的都是尊長,我們要做給社會大眾看。每個星期六我們這裡都有溫馨晚宴,我們街坊鄰里鄰居都到這邊來,歡歡喜喜的,我們供齋,這是外財供養。我們對他溫馨、給他溫暖,內財供養。我們尊敬他們、我們照顧他們,無條件的。他要問你們:「你們為什麼這樣對待我?」「我們老師教的」,「你們老師是誰?」「我們老師是釋迦牟尼佛」。釋迦牟尼佛在經典教我們就是這樣做的,我們一定要做到,我們是佛的好學生。他接觸到、他看到、他聽到,他對於釋迦牟尼佛的教學自自然然就尊重了。那種仰慕尊敬的心油然而生,這就是你啟發他的善根。阿彌陀佛的世界,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我們將來如果有這個緣分,把這個地區我們的鄰里鄉黨,各個都變成上善之人,心地善良,思想純淨,我們這個小範圍就是上善村、就是淨土;要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,我們修淨土不叫白修了?
這些同修們到這邊來吃飯也曾經問過我,淨土是什麼意思?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問你們?淨土是心清淨、身清淨、環境清淨。清淨就快樂,快樂就長壽,人逢喜事精神爽,健康、長壽、快樂。從哪裡來的?從心清淨、身清淨、居住環境清淨。由此可知,我們環境的整理很重要,這要分工合作。哪一個人分哪一塊地方,每天早晨要整理、要打掃。我們早晨做整理環境的工作,這些鄰居都會看見,來來去去都看見,「這些人很勤快、很勤勞,環境整理得這麼整齊、這麼清潔!」這叫放光,影響他們。他們看我這麼做,他們也會這樣作法。所以功德、福德的大小,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得很清楚,要看它影響的面多大、影響的時間多長。影響的面愈大,影響的時間愈長,功德大;雖然你還沒有能離妄想分別執著,你福德大了。這個福裡頭有德,福裡頭有智慧,不是痴福。
我們只希望在這一生當中建這麼一個道場,這個道場一定要做出成績出來,足可以為一切道場的榜樣。我們道場雖然小,人數不多,諺語所謂「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」,要做出成績出來。成績的標準是什麼?標準是經典,我們淨宗主修的《大乘無量壽經》,要把《無量壽經》完全落實在這個地方,所有一切課程都是配合的,都是完成《大乘無量壽經》這個境界,我們在這裡是幹這個。我們的所作所為,《大乘無量壽經》是我們指導最高原則,是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同修必修的課程,其他一切課程是助修,正助雙修。現在我們雖然是主修的課程,我們每天只要讀誦一遍,把它記在心裡,為什麼?修學要有次第。我在這三個月當中,我學《弟子規》,第二個三個月當中,我學《了凡四訓》,第三個三個月當中我學《沙彌律儀》。
這些東西,都是著重在行持,不是著重在理論,要求自己要做到。經文要熟記,不一定要全背。像《十善業道經》,不需要全背,前面兩大科能背就夠了,後面不需要。要理解這十條怎樣去落實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要落實、要做到。十善最高的指導原則經文不多,要記得很熟,「佛告龍王,菩薩有一法,能離一切世間苦」,你看這句話多重要!「一切世間」是九法界,這是什麼法?「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」。原來的經文是「常念、思惟、觀察善法」,我把善法每一句都加上去。「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你記這個就夠了,全經宗旨你都掌握到了,落實在實際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離貪瞋痴。我要做到,這個樣子才是大乘經裡面常常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;我們都能做到,這個學院也就是上善學院,為什麼?裡面都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要以這個目標來學習,務必要達到這個目標,要從本身做起。本身做得好,自然就影響別的同學、影響這個地區、影響這個環境,做出好的樣子,好的樣子是佛菩薩的樣子,給人看看。
同學們在此地,你們自己也有願望,確定你是走護法這個路,還是走弘法的路。走弘法的路,要準備教學,走護法的路要特別發心照顧道場、照顧大眾的生活起居,把你的智慧、把你的德行展現出來,發揚光大。弘護是一體,在這個學院裡面弘法的是教員,護法的是職員,密切的配合,這才是一個健全的學院。弘護都要聽經,都要深入經藏,為什麼?才能建立見和同解。這是一個和合僧團,和合僧團是經上常講的「眾中尊」。眾是什麼?眾是團體,所有一切團體裡頭你這個團體最尊貴,用現在的話講,最值得人尊敬。為什麼?你是一個和合團體,也就是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好的榜樣、最好的模範。佛陀這樣要求我們,一切諸佛如來在一切世界當中,無不是要求他的學生要做所有團體裡面的好榜樣、好模範。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,要常常想到、要常常做到。每天晚課,晚課幹什麼?反省、檢討、懺悔:佛陀這些教誨,我今天做到了沒有?
我們淨宗成立在緣起裡面,訂了五個學習的科目,第一個就是三福,我想想我有沒有做到三福?第二個是六和,第三個是三學,第四個是六度,第五個是普賢十大願王。試問問,我們每天有沒有把這五個科目來做一次反省?每天都能夠反省、都能夠檢討,你是在真修。如果你沒有能夠這樣做,你沒有在修行。沒有在修行,你今天一天起心動念、一切行為,還是隨順你的煩惱習氣,你這一天當中毫無進步。這五個科目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,我們今天提倡的《弟子規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沙彌律儀》,都是想達到圓滿這五個科目,五個科目是我們的綱領,這些典籍是細目、是手段,達到我們的目的。
為什麼要學這些科目、學這些經典?三福裡頭第一條: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一條落實在十善業道上,《十善業道經》完成這個科目,完成三福頭一條。否則的話,你這四句念一念,白念了,你怎麼做?三福第二條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落實在《沙彌律儀》、落實在《太上感應篇》,我們用《太上感應篇》、用《沙彌律儀》來落實這一條。第三句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我們取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這四句話落實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這幾門功課是完成淨業三福的,我淨業三福真的扎根了。所以學院的教學是從根本下手,絕不好高騖遠,好高騖遠沒有不落空的,紮紮實實從根本上下手。
現在我們看這些年輕人,許多在中國、在外國大學畢業,拿到碩士學位、拿到博士學位,不會做人,書念得很好,什麼也不懂,在大庭廣眾之下,手足無所措。這是什麼原因?基本的生活教育沒有學過。最基本的是《弟子規》,我們把它列入第一個課程,我要求大家從這個地方下手,從這裡做起。我到這個地方來,每一次來我都細密的觀察你們做了幾條?做得像不像?你們做得很像、認真做,我全心全力幫助你們、照顧你們;你們如果是不認真、不好好的學,陽奉陰違,我清楚,不是不明白,我不是傻瓜,我不說而已!你們做假的,那我又何必到這兒來做真的?你們混日子,我不敢混日子,所以我現在把重點放在大經的講解。你們不認真做,我這個大經講解圓滿了,我就走了,你找也找不到我。我到哪裡去?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,哪個地方有人真幹,我就到那裡去幫助他們。
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都是這個樣子,緣興則現,緣散就滅了,就在一個緣字。緣是什麼?眾生好不好學、肯不肯真幹。所以你好學、你真幹,決定感應佛菩薩到這裡來。這個心裡真正起了好學的心,真正起了真幹的心,絕對感動佛菩薩就來了。眾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《華嚴經》講得太多太多遍了。這樣的大部經,從頭到尾聽一遍,要專心的話他會開悟,會悟入。為什麼?這一部裡頭不斷重複,也就是說遍遍都在薰修,句句都在喚醒,這經有分量、有力量。實在喚不醒,來生來世吧!佛幫助一切眾生,生生世世,沒有捨棄的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總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來幫助你、來照顧你,不管你是感恩也好、你是報怨也好,無所謂!覺悟的人不計較這些,覺悟的人只看你的佛性,不執著、不計較你現前的行為。所以對你現前的行為,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你的行為善,與性德相應,稱讚你;你的行為惡,與性德不相應,一句話不說。
「入法界品」,善財童子做出來給我們看。禮敬諸佛,不管是善人還是惡人,不管你是佛菩薩還是妖魔鬼怪,平等禮敬,平等的供養。但是稱讚,稱讚就有差別,你的行為隨順性德,稱讚;違背性德,不稱讚。你看看他參訪勝熱婆羅門、參訪甘露火王,這個十願裡頭就缺稱讚,他沒有稱讚,他有禮敬、他有供養。我們要學,要學會做人。別人的善心、善行,我們要記住常常讚歎;別人的惡念、惡言、惡行,把它忘得乾乾淨淨。中國古人常講「隱惡揚善」,這個世間到處都讚歎別人好處,這個世間人都會修善。為什麼?大家讚歎。你做得再壞的事情,人家一口不提,他內心會生慚愧,「你看人家都原諒我」;我做一點小小的好事,人家都讚歎我,這個樣子才能幫助這些惡人改過自新、回頭是岸。如果這個社會對於好人好事不提,惡人惡事多報導、多宣揚,那個惡人看到,「你看看我作惡不錯,多少人讚歎我,報紙天天在登我。」這是什麼?這是勸全世界的人、勸一切眾生作惡,不要修善,世界怎麼會不亂?社會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輿論要負大責任!
我在許多地方遇到很多人問我,今天這個世界這麼樣亂,災難這麼多,什麼人能夠救?我很肯定的告訴他,兩種人能救。哪兩種人?一個是國家領導人,他能救。他要制定一個好的政策,轉移社會風氣,就救了。另外一種人是電視台的主持人他能救,他如果真正是一個菩薩再來的、佛再來的,每天你請道德之人在電視台上講上半個鐘點、一個鐘點,我相信不到半年、一年,社會風氣改了。所以電視的主持人可以毀滅這個世界,可以挽救這個世界,他的權太大太大了,他的權力超過國家領導人。為什麼?他主持教育。你看看中國《學記》,這是中國教育哲學,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從前這個教化是帝王手上管的,他制定好的教學政策,這個國家能夠長治久安。
過去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,對於中國文化讚歎備至,他說在全世界兩千多年來,真正是一個統一的局面的只有中國。中國到今天還是統一的局面,這靠什麼?靠教育。漢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,採取儒家的教學。這個政策,中國雖然歷朝改朝換代,但是教育政策始終不變,一直到滿清都遵守。所以中國這兩千多年來長治久安,靠的是什麼?靠的是儒家的教育跟大乘佛法。漢明帝的時候佛法到中國來,所以中國人受的教育就是儒跟佛,懂得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,不違背這個水平。晚近這些年來大家把這個教育疏忽了,中國亂了,但是它那個根很深,所以這個動亂還沒有影響到根本,趕快救還來得及;如果現在要不救,再過個五十年,這個根就沒有了。哪一個國家、哪一個地區懂得這個道理,抓住這個原理原則,這一個國家地區就是全世界的一線光明,這一線光明漸漸擴大,那就能影響到整個世界,世界眾生得救。
古人把教育看得多麼重,從小教兒女,為什麼?家庭教育好,你這個家前途光明,家和萬事興,子孫光宗耀祖,都是從小培養出來的。怎麼教的?這一千多年來《弟子規》紮的根。這個根紮下去了,一生都是好人、都是君子,不會做壞人。講道義、講仁義、講情義、講恩義,知恩報恩。現在人把這個教育丟掉了,人心沒有依歸,思想沒有標準。墮落是什麼?胡思亂想,每一個人胡思亂想,就造成社會的動亂,造成天災人禍。記住佛的話,依報隨著正報轉,這不得了!我們看到經上講佛的道場、佛的教學場所,由衷的仰慕,五體投地的讚歎。我們要認真學習,來救度苦難眾生。今天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