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六卷) 1998/5/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12-017-0006
請掀開經本第二面,倒數第二行。
【摩尼為幢。常放光明。恆出妙音。眾寶羅網。妙香華纓。周匝垂布。摩尼寶王變現自在。雨無盡寶。及眾妙華。分散於地。寶樹行列。枝葉光茂。】
到這裡是一個小段。這一段經文雖然不長,這五句就是說了五樁事情。首先跟我們說明摩尼為體。佛經裡面常常稱說「摩尼寶珠」,它的德用是無邊的,彷彿像西方神話裡面所講的神燈;如果你得到摩尼寶珠,心裡想什麼,它就能變現什麼,能得自在受用。是不是有這種寶珠,我們姑且不論,要知道佛在經裡所說的義趣。這個寶是自己的真心本性,真如本性用摩尼寶珠來比喻、來形容,是很恰當的。世出世間一切法心想事成,當然是真正的摩尼寶珠。
第二句講光,第三句講音,光跟音都是它的作用。『常放光明,恆出妙音。』光是非常微妙的物體,它的相狀非有非無,你不能說它有,它沒有體性;你也不能說它無,它有現相,說明相有體無。哪些是光?萬事萬法都是光。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,實在講粗心大意,不知道眼前所現的萬事萬象都是光化的作用,是光化物,一切人、事、物統統都是。所以有一些特異功能的人,甚至有一些練氣功的人,他們看到人,每個人有光,有光環包住這個形相;光的大小不相同,色彩也不一樣。人有光,動物也有光,看到小狗、小貓都有光,乃至更小的動物,蚊蟲螞蟻也有光。植物也有光,礦物也有光,我們這裡桌椅板凳都有光,磚頭瓦礫也有光。光裡面含攝無量無邊的色相,這些色相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無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
因此覺悟的人,這些人事物的色相,他可以受用,決定沒有執著。為什麼說不執著它?因為他知道「當相即空,了不可得」,就在現前,當相即空。佛在《般若經》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,說得很詳細,很清楚。他說一切法緣生,因緣生法。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,沒有自性,也沒有自體,就是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因此,不僅是理事無礙,實在講事事無礙。為什麼事事無礙?當相即空,所以它沒有障礙。這個現象《華嚴經》裡面講得太多太多,非常豐富。音是音聲,光與音,諸佛如來用它來作佛事,作佛事這句話的意思是覺悟眾生。眾生在迷惑,如何幫助這些眾生覺悟,光與音就是兩種很好的工具。
第四句跟第五句講羅網、纓絡,『眾寶羅網,妙香華纓』,它的作用是『周匝垂布』,它這個作用。菩薩在因地。如來在果地,菩薩在因地。因地修行,修什麼?說實在的話,除障而已。古德所謂「但除妄想,切莫覓真」,你不要去找真,你只要把妄除掉就好了,不要去找真。為什麼?妄除掉就是真。你再要去找真,那叫「頭上安頭」,又錯了,要知道離妄就是真。所以網,網的作用是防止鳥雀。這個網是羅網,羅網在新加坡我好像沒有見過。中國大陸皇宮裡面有,中國大陸這些大的寺院,我很少去,沒有注意到。但是在日本大的寺廟裡面都有羅網,用銅絲編成,保護它這個梁跟柱。因為這些梁跟柱都是高度的藝術品,雕梁畫棟,這上面高度藝術,怕鳥到上面去蓄窩,把藝術品破壞,所以就用羅網把它包起來保護,網作用是在此地;也相當的美觀,做得很精緻。佛經裡面常常講大梵天的羅網,當然比人間更美、更殊勝。我們只取它的作用,它的作用是防止鳥雀來蓄窩,破壞藝術品。這個意思就是防非止過。這個高度的藝術品是什麼?是心性。哪些東西來破壞我們?魔王外道,防止魔外的就是羅網。羅網、纓絡不但是一種裝飾品,而且防非止過,降魔伏外。
魔跟外,昨天晚上跟諸位提示出來,希望大家要留意,魔是煩惱。你看世尊在《八大人覺經》,《八大人覺經》不長,很多人都能夠背誦,這部經裡面給我們講有四種魔︰第一個是五陰魔,第二是煩惱魔,第三是死魔,第四是天魔。這四樣東西障礙了心性,使我們本有的性德不能夠現前。我們要想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先要把魔障消除掉。五陰,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五陰,五陰是色受想行識。這個身體是物質,物質是「色」法,叫色陰,物質。除了這個物質的色法之外,還有「受」,受是你的感受。「想」是你的思慮。「行」,行就是念頭不住的生滅,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,永遠在那個地方循環,不能夠停止下來。「識」就是指阿賴耶識,佛法裡面稱為神識,世俗人叫它做靈魂。實在講這個靈魂不太恰當,這個魂要靈,它一定會選擇很好的地方去投胎,它去享福,它怎麼會落得這麼些苦難?可見那個魂不靈,叫迷魂是對的,那個沒有錯誤,迷魂,絕對不靈。我們佛門叫它做神識,這是很合乎道理的。神,神奇莫測;識,識是它有了別的作用,它有含藏的作用,集起種子現行,它有這麼許多作用在裡面,所以稱之為識。這是六道輪迴的根本,在六道捨身受身是它,在十法界裡面也是它,將來修行證果作佛還是它。要是真正明心見性,它就轉了,就不再叫神識,在相宗裡面叫大圓鏡智,識轉成智。一般經論裡面稱之為真如本性、真心、理體、法界,名詞很多,在佛經裡面我看有一百個以上的名稱,都是說這一樁事情。一樁事情,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字?這是佛說法的善巧,讓我們知道名是假名,只要意思對了,不要執著名相,怎麼說都行,都可以。佛自己本身就不執著,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模範。佛不分別、不執著,真正做到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說法無一不是恆順眾生。你們喜歡聽什麼樣的名詞,就給你說什麼樣的名詞,只要意思達到就行了,這些地方我們都需要學習。
光,佛菩薩的光,覺悟人的光,是智慧光,這個光的顏色好,金色光明,晃耀熾盛。不但自己住真實慧,而且這個智慧之光能夠加持一切眾生。眾生心行與「大方廣」相應,或者我們說《無量壽經》那個經題好懂,與「清淨平等覺」相應,「清淨平等覺」五個字就是「大方廣」;與這個相應,智慧光就能加持到,它就起作用。音,這是慈悲之音,慈音是關懷之音、愛護之音、教誨之音、協助之音。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示現在十法界,示現在六道,無不是以利益眾生為能事,不為自己,沒有自己,說真的,眾生就是自己,萬物就是自己,所以全心全力為眾生、為萬物去服務。
這裡面包含的行門無量無邊,佛家在講學總用歸納的方法,使大眾能夠舉一反三,聞一知十。譬如願,平常我們講「四弘誓願」,在本經裡面我們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,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我們也要效法諸佛如來,要發願利生。發願之後一定有行,如果我們沒有行,這個願是空的,以行去填願,願中有行,行中有願,行願交織,就像羅網、纓絡一樣;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戒香遠播。戒是這個人的德行,有道德、有學問;香是這個人所作所為利益社會,利益廣大的群眾,那叫香。香用現在的話講是知名度,這個社會大眾都知道你、都尊敬你、都仰慕你,這叫香,不是真的那個香味。
恆以如來「四攝法」處事待人接物,全要落實在生活上,這就好比纓絡周匝垂布的意思,利益社會,利益眾生;恆是永恆,從來沒有間斷。「布施」,看看眾生、看看社會缺少什麼,就要施什麼。要懂得布施,要會觀察,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你要能夠觀察世間,觀察社會。現在這個世間,這個社會,大家缺少什麼?最明顯的,缺少佛法。可是我們說缺少佛法,大家不以為然。佛教是宗教、是迷信,這個東西缺乏是好事,不是壞事。所以我們必須把這個名詞變一變,缺乏覺悟之法,這個他聽起來會點頭。眾生都是迷惑顛倒,什麼方法幫助他覺悟?缺少覺悟之法。迷在什麼地方?內裡面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自己。古德常說「人貴自知」,一個人最好最貴的是什麼?自知之明。誰自知?諸佛如來自知。自知而後就能知人,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聖人;聖人的標準就是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瞭,這樣的人中國人叫他做聖人。今天社會上缺少聖賢之學,聖賢之學就是智慧之學、覺悟之學,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學問,缺少這個東西,於是一切眾生迷惑、造業,感受種種苦報,這些不善的現象就現前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曉得我們應該要布施什麼,這是講的大前提、大綱領。
在日常生活細行當中來講,現在的人不懂得孝順父母,我們要布施孝順,怎麼布施?自己要做出一個孝順的榜樣給社會大眾看,啟發大家覺悟,所以我們做就是布施。現在社會上年輕人不曉得尊師重道,我們尊敬老師,也做出樣子給社會大眾看,這是布施,布施尊師重道。現在社會大眾,起心動念都落在貪、瞋、痴、慢裡面,我們要布施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做出樣子出來就是布施。就如同諸佛如來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你看他們所做,他們這一生的生活,用一句話把它說出來;諸佛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,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分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無一不是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就說完了。他示現在世間幹什麼?我們《華嚴經》到最後五十三參,五十三位善知識,你要問他,他表演的是什麼?就是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。受是接受,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的教誨,依教奉行,這是受。持是永遠保持,永遠做下去,活到老,學到老,學不了;沒有間斷的,沒有休息的,念念都在給大眾做一個好樣子。起心動念是起心動念的好樣子,言語是言語的好樣子,造作是一切造作的好樣子,這是受持。
現在世間人不念聖賢書,眼睛所看到的,耳朵所聽到的,身體所接觸到的,舌所嘗到的,都是妖魔鬼怪,我們要布施什麼?我們要布施聖賢的教學,世出世間聖賢的典籍,我們常常讀誦。讀誦,自己得利益,也叫別人看看,你看我們其他的書籍都不看,報章雜誌什麼東西都不看,看聖賢書,學做聖賢人,這就是大布施。布施不是講天天拿東西送人家,拿著財物去供養人家,不是這個意思。做出一個好樣子給人看,叫人看到了、聽到了、接觸到了,覺悟,回頭,改過自新,我們布施的功德就達到。所以我們要讀誦聖賢的經典,獎勵別人讀誦聖賢書。特別是對於兒童、小學生,我們可以獎勵他讀經,甚至我們可以設立專門的獎學金都好。
我這一次在台北,台北有一位居士非常發心,他把工作辭掉,教小學生讀經,他收了一百個小學生。這些學生是最頑皮的學生,在家裡面父母教不了,學校老師也沒辦法管教,裡面很多智障有問題,他專門收養這些父母、老師沒有法子教的兒童,他收來教。非常有耐心,幫助智障有問題的小朋友開智慧,訓練他清淨心,不容易。教他讀《四書》,讀唐詩,讀這些古籍,這兩年來很有成就,我看到很歡喜。教小朋友寫毛筆字,寫毛筆字是修心養性,心要是定不下來,那個一筆就寫不好。我看到有六歲半的小朋友寫的幾個字,裱起來掛在這裡,寫得很好;還有九歲的小朋友,小學三年級,六歲半的是小學一年級。這一批人裡面將來決定有成就的,有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,他的心血沒有白費。
我特別提醒他一句話,小朋友在你這個地方訓練,訓練總算長吧!十年、八年,恐怕不可能有這麼長的時間,大概我想二、三年頂多。他離開你,到別的學校去了,看看人家所作所為跟他自己現在念的不一樣;回到家裡面,小朋友去學聖學賢,父母親不是,一看不對頭,那怎麼辦?這書上騙我們的,大人做的都不是書上的。社會是個大染缸,在你這裡短時間很清淨,出了你這裡入染缸又被污染,你不是前功盡棄嗎?他聽我這個話也愣了。我說有辦法,用什麼?你要不斷的教小朋友,常常給他說,不要學社會人的樣子,不要學父母的樣子;我要做好樣子給父母看,給社會看,叫他學我,我不學他,你就成功了。這個理念天天灌輸,大人做的,知道他跟我書上古聖先賢講的不一樣,大人做的錯了,我做的對了,大人要跟我學,我不能跟他學;我念過聖賢書,他們沒有念過。這才能收得到效果,才能做到持,受持。
持之有恆,每天讀誦,養成讀誦聖賢書的習慣。聖賢書裡頭味道長、味道濃,世間之樂,實在講,什麼樣的樂沒有讀經這個樂濃厚。那你來嘗嘗看,你說你讀幾卷經苦死了,哪裡有樂?沒樂,不如去看電視、看電影、看戲,取那個樂。那是什麼原因?你雖然在這裡讀經,讀了一部經,經裡頭什麼味道沒有嘗到,你是囫圇吞棗,你沒嘗到法味。如果你要是細嚼慢嚥,嘗到經典的法味,這個樂世間什麼樣的樂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。所以你要曉得,老僧入定,入定不一定是盤腿打坐,心裡沒有妄念就是定,讀誦經典也是入定,他在享受,他不是在受苦,他在享受,無上的妙樂他在那兒受用,凡夫哪裡知道?哪裡懂得?好像看到這修行人枯坐,這個世間許多好玩的地方,他都不知道享受,傻瓜一個。到底誰傻?恐怕說人家傻瓜的人,自己傻!所以這裡頭真的有樂趣。
我們要懂得布施怎麼樣修法,決不是講到布施,拿一點錢、拿一點物品去施捨送給人家,不是這個意思。我們學佛的人要自己以身作則,做出個好樣子給人家看叫布施。社會缺乏道德觀念,我們特別注重道德、遵守道德、履行道德,這是布施。世間人喜歡打妄語,我們真實;世間人喜歡兩舌,兩舌是挑撥是非,我們對於善人、惡人平等恭敬,這就是對社會、對一切眾生的施捨。
第二個是「愛語」。這個愛,關懷的意思,真正的愛護,不是甜言蜜語,並不是講這個話大家都喜歡聽的,不是的。真正愛護眾生的言語,你教訓他,呵斥他,責備他,罵他,為他好!那些都是愛語。安慰他,獎勵他,勸勉他,都是為了利益他,這種言語就叫做愛語。父母愛護兒女,對兒女犯過錯責備很深。老師愛護學生,學生有過失一定要受嚴厲的處罰。那些呵斥、責備、懲罰都是愛語,都是愛護他的。第三個是「利行」,利益一切眾生之行。我們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社會、利益眾生,凡是不利社會、不利眾生的,決定不做。
末後「同事」,同事就是經上講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」,現同類身。在我們這個世間,應以人身而得度者,釋迦牟尼佛示現人身,他才能度得了我們。他要是示現一個天神的身分,我們不敢接近他,一定要現一個跟我們普通人一樣的身分,我們才歡喜接受他。佛要度畜生,一定要到畜生裡面去投胎,現畜生身,現牠的同類身,才能度畜生。經典裡面都有,佛要是度那個豬,他要在豬裡面投胎,也變成一隻豬,天天在豬圈裡面給那些小豬們講經說法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佛要度餓鬼,一定要變現一個鬼的身分,給餓鬼道講經說法。在哪一道,現哪一道的身,你才能度得了眾生,同事攝,應當說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門。我們在經典裡面要學這些東西,我們讀了、聽了、學會了,馬上就起作用。我們現前這個社會上,現在分工很細,各行各業,你遇到哪一類的人、哪一界的人、哪一個行業的人,你給他說什麼樣的法,這個法一定是幫助他,在他自己這個行業當中能有成就,他就喜歡。如果與他經營的行業相違背,他是一個經商的商人,是一個企業家,你去勸他來當和尚,那怎麼行?決定辦不到的。他怎麼能接受?他是個商人,你就要說法幫助他做為一個成功的商人,成功的企業家,佛經裡面講的商主,商業界的領袖人物,他高興,他能接受,他歡喜。所以說什麼法,一定要應機。佛說法,佛經稱為契經,上契諸佛所證之理,下契眾生可度之機。這個叫四攝。四攝在這句經文裡面就是纓絡的垂布,垂下來表四攝法,接引一切眾生。
下面這一句,『摩尼寶王變現自在,雨無盡寶。』這一句裡面它含的意思,神通如意,變現自在。眾生根機的差別,無量無邊。你有智慧,你有能力,神通,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能力、技巧,你的方法非常巧妙。無論什麼樣身分的人,無論哪一種行業的人,你一接觸,你都有智慧,都有能力,都有善巧方便幫助他,令他歡喜修學佛法。能把佛法用在他的現實生活上,用在他現前的工作環境裡面,幫助他成功,幫助他的事業順利,幫助他達到圓滿,這個就譬喻是摩尼雨寶,這才是真正的寶,在我們佛法裡面講法寶,法寶是無量無邊的。
第三句,『及眾妙華,分散於地』,這是散花。散花,在世法裡面所謂天女散花,表無量的因行,普遍的莊嚴大地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看到,西方極樂世界空中雨花,花落到地面自自然然形成一種地毯一樣,而且這個地毯的花紋組織非常微妙並不凌亂。此地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,是以無量的德行、無量的智慧莊嚴心地。金剛寶地是指我們自性、心地,我們的真心,我們的本性。我們莊嚴自己的心地,那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六度萬行,這是心地真實的莊嚴。
後面這一句,『寶樹行列,枝葉光茂。』樹,底下還有一段經文,給我們說寶樹的莊嚴。樹是代表建立、建樹。我們中國古人常常說,人這個一生不能空過,至少要流芳千古,就是讓後人有個好的紀念。要怎樣做到?三樁事情︰立功,為國家民族立功,立德,立言,稱之為三不朽,這是世俗人的觀念。是不是真正能做到不朽?很難說。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地球會有成住壞空,太陽也有失掉光輝的一天,哪裡能真正做到不朽?可是佛法裡面德行建立是真實的不朽,為什麼?自性是沒有生滅的,凡是稱性的德行都是不生不滅的。這個意思,往後經上還有很多地方都會說到。
這一次,我們在此地啟講這部大經,因緣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緣,那就是我們「淨宗培訓班」第四屆決定採取《華嚴經》,所以這一屆的時間比較長。原本《華嚴經》是打算在課堂裡面上課的。所以我們這個屬於教學,著重在真實的受用,解行相應,著重在契入《華嚴》境界,所以跟往常講經不一樣。往常講經,我們的目的定在信解,讓你對佛法能生起信心,能懂得一些就可以了。這一次不是的,這一次我們著重在行,學了之後怎麼樣去做,怎樣去做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。既然有這麼長的時間要開講這部經,我們同學十幾個人在一起學習,所以就把講堂搬到此地來了。我們教學對象前面這一排,後面諸位同修旁聽。不要小看旁聽,有的時候旁聽都證果了,學習的人還在迷糊顛倒,旁聽裡頭還有真的證果的,功德利益不可限量。這一次我們講的方法、方式跟過去都不一樣,有一些同學已經發現了,告訴我,「法師,你這次講經風格跟從前完全變了」,是變了,我們順便在此地跟諸位說明。末後這一段:
【佛神力故。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。】
「影現」兩個字好!前面所說的是果德,果德到最後那真的是有所建樹,所以以「寶樹行列」做為總結,我們的德行建樹有成就、有成績了。可是不要忘掉,修因證果都要靠佛力,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,我們確確實實不得其門而入。佛的經教再好,擺在我們面前;古大德的註解講得再透徹、再明白,我們依舊是沒法子入門,沒有法子理解。所以說聽都要得佛力的加持,三寶的感應。這裡面能感、所感我們一定要清楚,能感就是真誠的發心,經上常講「發菩提心」,我們真正肯發心學佛、學菩薩。
我們現在一般是不是在這兒學佛?不是。接觸佛法一點氣氛,接觸到一點邊緣,到這邊來聽聽經。或者你在家裡每天也做早晚課,也在讀誦經典,是不是學佛?不是的。怎樣才叫學佛?學作佛,這才叫學佛。佛存的是什麼心,佛怎樣待人;佛是存什麼心,我也存什麼心;佛如何處事待人接物,我也學佛這樣處事待人接物;佛如何生活,佛如何工作,樣樣都要向他學習,學得跟他一模一樣,這叫學佛。如其不然,都不叫學佛,叫什麼?叫佛學。你們現在在搞佛學,在研究佛學,不是學佛。學佛跟佛學不一樣,兩把事情,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。
唯有真正發心學佛,自然就得佛力加持。為什麼?跟佛同心,同心就有感應。前面我跟諸位說過,我們雖然是凡夫,業障習氣一品也沒消除,我們這個方向非常正確,對著成佛之道,對著成佛的門徑,一點都沒有偏差,那個感應道交的力量非常之強,正如我們世間物理裡面所講磁力、磁場。你看看那個方向對準的時候,那個力量多強;角度偏差一點也有力量,但是力量就減弱;如果完全相違背,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,一點感應都沒有。同樣一個道理,我們真正發「四弘誓願」的心,這個方向就是一絲一毫都不偏差,這才能得佛力加持。諸佛成佛要得佛力加持,眾生成佛還是要得佛力加持。
『莊嚴』,這一段是講心地的莊嚴,說不盡,太多太多了,所以經上用個『一切』就統統包括了,說個一切。影現,好!「影」,告訴你是影相,影相不是無,有;但是不是真有,沒有自體,體性是空的,緣起性空。相是緣起的,所以把它比作夢幻泡影。它有,它不是真的,不是真有,可以受用,不可得,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;受用沒錯,執著就錯了。我們對於一切事物有受用,我們每天穿衣吃飯,衣食住行許許多多這些器皿,都是我們日用生活當中必須要的用具,可以受用。佛菩薩應現在這個世間也一樣受用,佛菩薩跟我們的差別在哪裡?我們在受用當中起妄想分別執著,佛菩薩在受用當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。諸位要曉得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他那個心裡面生起來的是無量智慧,我們生起來的是無量無邊的憂慮、牽掛、煩惱。所以一樣的受用,兩種不同的感受,這就是凡聖的差別。我們今天要學佛,要學佛的受用。
我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同修們,我們在這個世間,現在人都講權力,我們也講,恆順世間!我們要使用權,不要所有權,使用權很自在。像我們住酒店、住旅館一樣,我們有使用權。大酒店,你看這觀光酒店,在新加坡有六星級的,服務非常周到。我們到那裡住一晚上,到那邊去吃個東西,接受這些很周全的招待,我使用,我不要所有權。所有權是老闆,他天天傷腦筋,怎麼管理、怎麼賺錢、怎麼賠本,那個麻煩可大了!我們使用的人很自在,不管這些事情。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就是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。我們這個世間凡夫,說實在的話,他要的是所有權,沒有使用權。可憐,好可憐!我看了很多,有錢的,有錢的這些人家,你看在世界上風景好的地方,都買了洋房,都買了別墅,都是他的。他工作忙得不得了,又不能去住,怎麼樣?請人去住,每個月還給人家錢,給他;那個人就是有享受的權,沒有所有權,你看看那個人才叫真正有福報。老闆實在是大傻瓜,沒福報!他不會孝順他的父母,他孝順他的傭人,請了個傭人孝順他。蓋那麼好的房子,那麼大花園叫他去享受,每個月還給他生活費,對他的父母很刻薄,你說糟不糟糕。這種人我在這個世界上看到好多好多,我看著很歎息,愚痴!他有沒有享受?可能一生在那裡住一個晚上,實實在在的。
我在年輕學佛的時候就看到,台灣有個很富有的,台灣人都知道,陳查某,在陽明山有一棟別墅,我在那個別墅住過一天。我聽說陳查某一生在那兒住了一個晚上,請二、三個工人在那裡住,請他們去享受。前世欠他,沒法子,前世欠他的。有這麼多錢,不知道去利益社會,不知道去布施給社會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,不肯去幫助他,把那個錢在那裡浪費,造些毫無意義的事情。風景好的地區很好,何必到那裡去買房子?又住不了幾天,大酒店有的是,那個花錢很有限。為什麼自己一定要在那裡置產業,搞這個?要所有權,所有權就是六道輪迴,離不開了。死的時候還掛念著,這個地方有財產、那裡有房子,一樣也放不下,他能去享受嗎?不能,隨業受報,三途流轉,這個是世間愚痴到了極處。所以這種人,他的心行與佛的感應完全相違背,不起作用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如何求佛力加持,一定要與佛的願行相應,佛是什麼樣的心,佛是怎麼樣的行持。
一切影現,範圍非常的廣大,或在地中現,或在地面現,或在樹中現,或在種種莊嚴具上現(種種莊嚴具就說之不盡),或者在有情眾生身相上現,或者在有情眾生德行上現,或者在這些植物、礦物形相上現,不定,太多太多了。心在極清淨的時候,妄念不生的時候,六塵表法的義趣你統統都能夠領悟到了。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,我們這個世間何嘗不是六塵說法?正報裡面一一毛孔,依報裡頭一一微塵,都在轉妙法輪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細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他能感受得到,而且是強烈的感受,明顯的感受;我們在這個世間六塵同樣說法,從來沒有間斷,從來沒有差別,我們的心粗,感受不到。這個事情,理與事在《華嚴經》上都能得到證明,然後才曉得《華嚴經》所講,佛的道場始成正覺,道場在哪裡?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處不是道場,處處皆是菩提場,時時皆是成正覺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同時存在,此界他方也同時存在、同處存在。這個意思很深,但這的的確確是事實的真相。
請看下面的經文,第三頁,倒數第三行,這是第二段,樹嚴:
【其菩提樹。高顯殊特。金剛為身。琉璃為幹。眾雜妙寶以為枝條。寶葉扶疏。垂蔭如雲。寶華雜色。分枝布影。復以摩尼而為其果。含暉發燄。與華間列。其樹周圓。咸放光明。於光明中。雨摩尼寶。摩尼寶內。有諸菩薩。其眾如雲。俱時出現。又以如來威神力故。其菩提樹恆出妙音。說種種法。無有盡極。】
到這個地方是一段。這段經文總共有十一句,十一句也分四個小段。第一個小段裡面只有一句『其菩提樹高顯殊特』。我們這裡有個小標題:「總顯高勝」,勝是殊勝,高顯殊勝。前面我們曾經說過寶樹,寶樹就太多了。為什麼叫寶樹?任何一棵樹,覺悟的人看,其妙無窮;迷人看不出來,覺悟的人看得出來。為什麼?任何一棵樹都說妙法,那怎麼會看得厭?而且所表之法無有窮盡,深廣無際,細說就是諸佛如來共同來說,說上一個阿僧祇劫也說不完。但是佛很慈悲,希望我們都能夠略知大概,所以在眾多寶樹裡面舉一個例子,菩提樹,舉一個例子。那你要問,為什麼舉菩提樹不舉別的樹?這個問的是沒有意義的。如果他這裡舉一棵松樹,為什麼選松樹不選其他的樹?你的問題永遠找不到答案。所以舉例是任意舉,隨意來舉。舉菩提樹,這是理所當然,菩提樹,佛在菩提樹下說法,就近取比喻,就舉佛住在這個樹下,就以這個樹為例子。其實我們以後叫它做「菩提樹」,印度人不叫它做菩提樹,「畢缽羅樹」。佛在這個樹下示現成等正覺,以後就把這個樹稱之為「菩提樹」,是這麼個意思。菩提是覺,佛在這個地方覺悟,以它做為一個紀念。
覺,覺之體是智慧,沒有智慧,你怎麼會覺悟?換句話說,覺的因是智慧,覺之體是智慧。所以佛法的教學是以智慧為目的,以定為手段,因定開慧,而戒律是手段的手段;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所以禪定是手段,不是目的,目的是要開智慧。佛能成大覺,對於虛空法界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內,徹底明瞭心性;外,知道虛空法界的一切現相,因緣果報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所以成正覺,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大智慧。佛告訴我們,我們的智慧跟佛是一樣的,無二無別。佛所謂「成」,成是什麼意思?發現了,明瞭了,說之為「成」。我們有這個智慧,這個智慧沒有現前,我們沒有發現,所以我們不能叫「成」。我們的智慧為什麼不能現前,為什麼不能發現?有障礙把它障住了。
障礙很多很多,佛在經教裡面將這些障礙歸納,歸納為兩大類︰一類叫煩惱障,一類叫所知障。這兩種障礙把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礙住了,不能現前,不起作用。佛把這兩種障礙除掉,將這兩種障礙轉變過來,轉煩惱為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,他把它轉過來了。我們今天修學要想功夫得力,你要不做個轉變,是決定不能成就的。我們從前的老習氣、老毛病、老舊的習慣,都是造作一些罪業,與性德完全相違背。譬如佛在五戒十善裡面告訴我們︰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是性德。十善裡面:不殺生、不邪淫、不偷盜,身三業;不妄語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是性德,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有,所謂良知良能。人人自性本具,一切眾生個個皆有。這哪裡是佛提倡的,哪裡是佛教我們的?我們有,忘掉了,現在所幹的,恰恰相反。身造殺盜淫,口妄語、兩舌,盡幹這些,心裡面貪瞋痴慢,這就是與自性性德、與佛的願行是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,得不到感應。佛很慈悲,想保佑你,想加持你,加不上。諸位要曉得,佛家講的這些戒律、教條,不是佛制訂這些東西來約束我們的,你要這樣想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佛從來不幹這些事情,不會約束別人。佛給你說明白,全是你自己的性德,是你自己的良知良能。如果你要覺悟了,你就很歡喜,回過頭來了,回頭是岸。這是能感。
菩提樹的高,「高」是你的德高,智高;菩提樹茂盛,「勝」是講你的行殊勝,你的行為殊勝,你的表演殊勝,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,這是菩提樹茂盛的樣子。從這個樹顯示出性德體相德用無不周圓。古大德在註解裡面也註得好,「智超數表」,這是「高」;你的智慧高超,高超得世間人沒有辦法形容,這就是高的意思。「本性不昧」,這是「顯」,不昧就是我們常講覺而不迷。無論在什麼境緣之中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;無論在哪一種人事環境裡面、物質環境裡面,他都能夠覺而不迷。這是顯,總顯的意思,這是顯。
自己的德行流露在形相上,前面講的光色,流露在形相上,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幫助一切眾生回頭,成就一切眾生修學佛法,這叫「殊」,殊勝。除此之外,別無餘法,這是「特」,獨特之行。佛是獨特之行;佛的弟子,每個學佛的人,沒有一個不是獨特之行。獨特之行還是用世間術語說大家容易懂,出類拔萃,就是這個意思。你在群眾裡面所表現的跟人家不一樣,人家是迷,你是覺悟;人家作惡,你獨修大善。所以在此地用寶樹來表法,特別選定用菩提樹來細說。
確實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眾生沒有不喜歡樹木花草的,世尊將樹木花草裡面說出這麼多的妙法來,讓我們以後一看到樹木花草,都在說法,沒有一樣不在說法。才知道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說,「塵說剎說」,塵說剎說是一切萬物都在說,「無間說」,從來沒有間斷的在說。說什麼?說「大方廣佛華嚴」。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領悟到佛說法的高明、善巧,確確實實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表現。佛要不是把塵塵剎剎這種說法的義趣給我們顯示出來,我們聽佛講經,聽完就完了,出了講堂就沒有了,都忘掉了。你懂得這些義趣、表法的義趣,今天我們念到菩提樹的莊嚴,我們將來在任何地方一看到樹,就想到這段經文,就想到佛在《華嚴經》上的教誨。你這一想,全部的「大華嚴」不都現前了嗎?這個方法才妙,等於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講《華嚴經》永無中斷。教你看到地,金剛妙寶所成;看到這些樹木花草,這裡面含的有甚深的佛法、圓滿的佛法,真的是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任何一法裡含攝圓滿之法,虛空法界。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,一切諸佛如來塵說剎說、無間之說,都在任何一法裡面顯現無餘,這個說法真是巧妙到極處。我們今天講藝術的境界,世間哪一種人在藝術境界裡面能夠跟佛相比,沒法子。
下面「體攝眾德」。這一段裡面有六句,『金剛為身』,身是樹身,就是樹的本幹、它的主幹,從這個本裡面再生枝,枝裡面再生條。這個身就是本,就是樹身,樹身是金剛的。金剛表什麼?在此地我們曉得,佛在此地說這個「樹」,其實是在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是在說明我們自性真心的體、相、德用,無論指任何一法,都是在說這些大道理。所以才說,一經通一切經通。如果諸位在此地真正悟入了,《華嚴經》後頭還要聽嗎?不要聽了,你全都明白了,這是實話,不是假話。我過去在台中,在李老師法會裡面學《華嚴經》,我只聽了一卷,諸位曉得《華嚴經》八十卷,我聽了一卷。這一卷聽了之後,我就到台北講《華嚴經》,我講了十七年,十七年沒講完,只講了一半,我講的比李老師講的還要詳細。所以你這一段聽會了,全都會了;你要不會,全都不會。
「身」,身是講的本體,這是用樹來作比喻,樹是菩提,菩提的本體。菩提是覺,覺性的本體是什麼?三昧。他說是「金剛為身」,就是金剛三昧。金剛三昧是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佛自行化他以這個為基礎、以這個為根本。「金剛」是比喻,比喻不變、不壞,比喻堅固,取這個意思,你看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說的表法。在金屬裡面,唯有黃金顏色不變,它的化學結構跟其他的方程式不一樣,所以一般人喜歡收藏,把它看得很貴重。金的顏色不變,銀就不一樣了,銀銅鐵錫會起氧化作用,會變色。「金」不會變,所以大家特別喜歡黃金,表不變的意思;不變就是表不生不滅,表這個意思。「剛」是非常堅固,金剛不但不變,而且表示堅固。堅固是信心堅固,願心堅固、行心堅固,信、願、行這三個都不變,三個都堅固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這就是樹立;如來家業,這就樹立起來了,取這個意思。諸佛如來,法身大士他們之所行,都離不開這個基礎,都離不開這個原則,所以說「金剛為身」。
『幹』,幹是從身,我們中國人叫本、根本,本此地叫身,就是我們說的本,從本裡面生出來幹,幹裡面再生枝,枝裡頭再生條,條裡面再長葉、花果,這是我們略說。佛在此地告訴我們,「幹是琉璃」。『琉璃』是七寶之一,琉璃是透明的。透明表身心清淨、一塵不染,你身體就是透明的。確確實實佛菩薩、修道人心地清淨,身體真的是透明的。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,有特殊能力的人,我們一般講有天眼,他能看得出來,看出這個修行人身體裡面完全是透明的,像水晶、像玻璃一樣。裡面雖然有這些器官,清清楚楚,一絲毫都不染污;不但透明,而且放光。可是看到我們凡夫這個身裡面是漆黑的,污穢骯髒。為什麼?這裡面被一些貪瞋痴慢,被妄想分別執著染污了。所以有功夫的人一看就曉得,煩惱業障很重,一看就知道了。我們這個世間有學問的人、有智慧的人只能看一個大概,一看到這個人的容貌,看到這個人的談吐、行動,知道這個人有學問、有德行;看到這個人形象很粗魯,面目可憎。那只是看一個大概,不能像真正有功夫、有定功的人,佛家講有智慧,那個慧是從定裡面發的,跟世間有學問、有道德不一樣,定中發的慧看人看透了,才能看透。
我過去在美國邁阿密講經的時候,有幾個美國人,邁阿密這個地方是個很奇怪的地方,形形色色的人都有,裡面不少有特異功能,是美國人,他們有這個能力。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?他們修禪定,也是跟佛教裡面這些老一輩參禪的人,他得定了。他修禪定確確實實得定,但是那個定功並不怎麼很高,這個我們很清楚。但是他得的那點小小的定功已經超越一般人,他們得的這個定,在佛門裡叫做「未到定」。如果他定成功了,他就到初禪天去,不在欲界,他還在欲界。所以在欲界裡面,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定功。如果沒有定功,決定不能夠生夜摩天,全憑修福只能生到忉利天,忉利天上去就要有定功。那個定功,如果說一百分的定功才能得初禪,他化自在天大概定功要達九十分,化樂天是八十分,一層一層往下降,夜摩天定功大概六十分差不多,勉強,達不到這個標準。但是他這個定功超過我們一般人的智慧就太高太高了,他有能力,因為他看到。我到那邊是講《無量壽經》,正好《無量壽經》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的本子印出來,我是先送一些過去。前面有一張夏蓮居老居士的照片,我們裡面就有一位同修拿這個照片給這些外國人,他們有神通的人,給他們看,看看這個人怎麼樣。這幾個人一看之後,他說這個人身體透明的。我聽了很奇怪,他沒有見到人,看到照片,知道他身體是透明的,換句話說,他沒有貪瞋痴慢。而且告訴大家,這個人現在不在世了,又說這個人是個再來人,不是普通人。他講的都有道理,沒有人事先給他介紹過。所以如果現場見到人的時候,那看得一定很透徹、很明白。「琉璃」在此地表透明、清淨、一塵不染,這是智慧往外透,內外明徹。所以說「幹是琉璃」。今天時間又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