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四四八卷)  2001/10/25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12-017-0448

  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主稼神十法第六句:

  【妙嚴環髻主稼神,得普發眾生淨信華解脫門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這一句註得不多,只有八個字,「智敷物信,獲果稱華」。雖然只有八個字的註解,把這一句的義趣給我們點出來了,非常難得。『妙嚴環髻』,這是物質、精神兩種圓滿都在名號上顯示出來,說明他生活之美好。他是怎麼樣修得的?經文在這裡告訴我們『普發眾生淨信華』,這一句話含義很深。「普」這個字在《華嚴》裡頭用得非常之多,決定是清淨平等心。說清淨、平等,真誠、正覺、慈悲當然都包含在其中。發這樣心的人在佛法裡面就稱為大乘菩薩,就稱為發大菩提心。

  不但自己要發心,如何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皆能發心?我們想一想眾生何以不能發心?不要說一般大眾,單說學佛的這些眾生,我們今天講我們佛門同修,在家出家四眾人數是不少,有幾個人真正發了心?真的是所謂鳳毛麟角。不但菩提心發不出來,真正是此地所講的「淨信」,實在說如果我們對佛法生起淨信,距離發大菩提心就近了,非常非常的貼近。我們現在學佛到底是什麼樣子?恐怕就是往昔李炳南老居士所說的「不信」。這個話是早年我出家受戒,我學佛七年出家,出家之後兩年才受戒。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,就講經。已經講了兩年,教了兩年,受戒之後到台中去看老師。我在門口看見他了,他在堂屋裡。這一看見,他就指著我:「你要信佛!」大聲的說了好幾聲:「你要信佛!」我也愣住了。在一般人聽到,這話講得奇怪,不信佛為什麼要出家?不信佛為什麼要去受戒?不信佛為什麼天天去研究經教,還要去講經教學?不是覺得奇怪嗎?

  老師叫我坐下來,細說根由,我這才真正明白了。他老人家講的信的標準,那個信就是此地講的「淨信」。我們雖然信,不淨。怎麼不淨?就是有摻雜、有染污,嚴重的夾雜、污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迷信。所以四眾同修當中迷信的佔多數,正信的是少數。正信還不是淨信,跟淨信還有一段很大的距離。正信是什麼?我學佛確實有經教理論做依據,可以說我不是一般的迷信。可是這些理論你是不是透徹的明白?沒有。在什麼狀況之下?似懂非懂。你說不懂,我懂得不少;你說真懂,實在不懂。為什麼?沒有做到。十善裡面不殺生,我懂不懂?不能說不懂;說真話,不能說你真懂。你是懂,但是你不是真懂。為什麼?真懂一定做到。為什麼一定做到?有大利益。

  世出世法、古今中外,哪一個人不追求利益?真正能做到不殺生,這一部經前面給我們講的利益就說得很多。你決定獲得健康、長壽;精神、體力就像我們前面所讀到的「色力勇健」,這是不殺生的果報,你肯定得到。心裡頭決定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意念,就是你自己的冤家對頭,無故毀謗你的人、侮辱你的人、陷害你的人,你對他都沒有絲毫敵意,沒有絲毫傷害他的念頭,這是不殺生這一條戒你做到了。你真正做到,你得到殊勝的果報,這叫「淨信」。李老師給我講的標準是淨信,我這才恍然明白了。老師告訴我,許許多多出家人到老到死都不信。這個不信就是都沒有做到。不要說別的,五戒十善沒做到,還會說妄語,還會欺騙人,有意無意之間還有兩舌、綺語。由此可知,淨信,淨信是真信,不容易!

  清涼註解「智敷物信」,這個「智」是真實智慧。「物」範圍廣,他不說「人」。要是說人,十法界裡頭只有人法界,其他九法界不包括在其中;要是說物,十法界全包括了。真實智慧對待十法界一切眾生,令一切眾生生起淨信。首先我修這個法門,十法界眾生對我生起了淨信,我是佛弟子,我是個學佛的人,換句話說,他必定對於佛法生起淨信。後面這個「華」,華是果報。隨順佛陀教誨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,得到殊勝的果報,我們展現給十法界眾生看。這個果呈現給他們看,他們明白了,他們就真信,真信之後一定發心學習。為什麼?十法界裡面包括佛法界,這個佛法界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,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大乘經教裡面講,稱他們作「外凡」、凡夫。凡夫分內外,「內凡」是什麼?內凡是六道,六道是內凡,四聖法界是外凡。六道外面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都稱為外凡,還是凡夫,他們都要學佛了。到什麼時候才是轉凡成聖?出了十法界,證入一真法界,這是凡聖的分界線。十法界裡面是凡,一真法界是聖。這個時候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那是果德現前,就是此地講的華,清涼講「獲果稱華」。果是什麼?這個果太美、太好了,我們世間人講的真善美慧,一真法界的果報那真正是當得起「至真、至善、至美、至慧」。

  這個意思諸位同修有沒有能夠體會得清楚?你要是真的明白了,然後才知道原來自行就是化他,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;無論是從自己這一邊出發,或者是從眾生那一邊發心都是一樣,成就是相等的。理如是,事亦復如是。可是佛很慈悲,佛講得清楚、講得透徹,六道凡夫根性不一樣,也就是業障有厚薄不相同,那要發心,如何才能夠得其方便?諸佛如來在大乘經教裡面跟我們講得太多了,讓我們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我執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無我相、無我見」,從這裡下手。可是話說得容易,做起來難!

  佛菩薩教給我們一個下手的方便,這個方便太可貴了,要我們把心量拓開,起心動念想眾生,不要想自己。那個真正善根深厚的人、煩惱薄的人他聽了佛的教誨,他真的隨順,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真的聽話,起心動念想什麼?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佛在經上常說的「十法界依正莊嚴」,不起心動念則已,一起心動念這是他的境界。常常這樣想,不知不覺把自私自利、我相、我見,不要斷,自自然然淡薄。假以時日,他的功夫不間斷,這個東西沒有了,我相沒有了、我見沒有了,真的跟《金剛經》上條件相應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他入這個境界。入這個境界,即使沒有證得分證位,相似位肯定得到。相似位在哪裡?在四聖法界,超越三界六道了。這真是大乘不思議的方便解脫,關鍵就在我們能不能真正體會這個意思,肯不肯認真努力真幹。契入這個境界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哪裡還有什麼家親眷屬?真誠心現前了,清淨心現前了,平等心現前了,正覺慈悲現前了,對待自己家親眷屬跟對待十法界一切眾生完全平等,大慈大悲,沒有偏愛,沒有偏執。

  世間人學佛何以不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?就是偏愛陋執放不下,這個東西害死了他,我們自己要有警覺。往昔無量劫中生生世世學佛不能成就,今天我們明白了,被什麼所害?就是為偏見、偏愛、偏執,被這個害了。這一生當中要想出頭、要想證果、要想契入佛菩薩的境界,過佛菩薩的生活,一定要放下,萬緣放下,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契入佛境界,一生成就。這是從前李老常講的「當生成就」的佛法。能肯發心念佛求生淨土,就是當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法,因為你要是真正把我執破掉,念佛往生決定在實報莊嚴土,不會在方便有餘土。何以見得?方便有餘土是破見思煩惱,沒有發大菩提心,就是他的心量絕對不是起心動念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境界,這個是生方便土。如果起心動念都是以法界眾生為境界,只要破我執、我見,往生都是生實報莊嚴土。諸位同學,這個事情我們能做得到,這個事情不是求人。世間法最難的是求人難,這個事情是求自己,只要自己肯,我們這一生就圓滿成就,為什麼不幹?我幹,我得到;你幹,你也得到;他幹,他也得到;什麼人幹,什麼人就圓滿成就,成就淨信,成就真信。再看第七位:

  【潤澤淨華主稼神,得大慈愍濟諸眾生,令增長福德海解脫門。】

  菩薩的德號『潤澤淨華』,這個意思緊接著前面「妙嚴環髻」菩薩而來,他的法門是幫助一切眾生生起淨信,「淨信華」。這一位菩薩的德號「潤澤淨華」,你的淨信生起來,「潤澤」是要幫助淨信增長,永不衰退,這就是六度法門裡面所講的勇猛精進。「精進」是菩薩唯一善根。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善根,凡夫有三善根,無貪、無瞋、無痴,六道裡頭所有一切善法從這個根生的;出世法裡面,諸佛菩薩的善根是精進。「潤澤」表精進,落實在哪裡?『大慈愍濟諸眾生』,就是大慈大悲救濟眾生。這個話裡面的深義、密義、廣義,你能體會得到嗎?難!體會不到。為什麼體會不到?是因為你沒有發心。你真正發心,你自自然然就能體會到。

  慈悲,用現在人講的話,愛心、愛念、愛行。現在世間人講愛,佛為什麼不講愛要講慈悲?慈悲跟愛在形象上無二無別,不同在哪裡?不同在用心不一樣,慈悲用的是真心,愛用的是妄心。所以這個愛它常常有變化,今天看你順眼就愛你;明天看你不順眼就不愛你,靠不住的。慈悲是真的,是永恆的、是不退的,即使眾生叛逆,造作無量無邊的傷害,佛菩薩對他的愛心永恆不變,決沒有毫分的減少,這叫慈悲。真心是不增不減、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。不但六道眾生沒有真心,用的是識心,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用的心還是妄心,不過他們有相當的覺悟,他們是正覺,妄心用得很純正,換句話說,接近真心的作用,這難能可貴。到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真心顯露,從此以後用真心,不再用妄心。法身菩薩不用妄心,所以叫分證即佛,稱之為正等正覺,「等」是等於諸佛如來,這個時候的慈悲叫大慈大悲。

  由此可知,四聖法界裡面可以稱得上慈悲,雖然用的是識心,但是他接近真心。要記住,六凡不行。我們學佛沒有別的,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境界,就在這些地方提升。在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換句話說,提升我們的愛心。凡夫的愛心,佛家也有方便說,講慈悲,四種慈悲,最下面的叫「愛緣慈悲」,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愛心。愛緣慈悲,我愛他,我對他就慈悲;我不愛他,我對他就沒有慈悲;這個意思就是一般人講的我看他順眼、我喜歡他,我就愛他;我看不順眼、不喜歡的,我不愛他,就這麼回事情,所以是「虛情假意」。我們要看得出事實真相,別人對我們好、愛護我們,我們不要當真,知道什麼?假的,過幾天他會變卦。這個人恨我們、討厭我們,也不要在意,也是假的,過兩天他對我又很好,凡夫!凡夫就像兩三歲小孩一樣,你怎麼能跟他當真?他變化沒有一定的,他自己做不了主。什麼人跟我們說話才能相信?阿羅漢以上。為什麼?他得正覺了,我們可以相信,雖然他還是用妄心,他那個妄心沒有變化,接近真的。阿羅漢、辟支佛我們得罪他,他也不會恨我們。我們到有苦難的時候求他,他一樣還伸手幫助你,好人!他不記恨。我們必須從凡夫把自己提升到這個境界。

  我們接觸周邊的人物,有些是有惡意對我的、敵意對我的,想想我是用什麼心對他?是不是用平等的愛心來對他?聽說他有困難,我們是不是主動的去慰問、去幫助?不念他惡!總是念念當中想著他的好處,不要想他的過失,這叫修行,這叫做功夫得力,我們自己的心多麼善良、多麼清淨!這正是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頭教導我們的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。我也套了這一句,「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」,我們的心要純淨純善,向這個地方去走,向純淨純善提升,那我們這個路子就對了,這是真正的菩提道,這是真正的菩薩道、成佛之道。千萬不要錯了,「他對我不好,我對他好幹什麼?」那你錯了,那叫做自甘墮落。還有這種念頭在,你修行想證果,佛就講需要多久?無量劫。我們修行修什麼?就是修這個,這真正修大慈悲心。

  「濟諸眾生」,救濟一切諸眾生,一切諸眾生裡頭特別是惡意對我的眾生,不善的心、不善的行為對我的眾生,我們慈悲心有沒有?慈悲心真不真?慈悲心純不純?就在這個地方勘驗,這叫真用功、真功夫。不僅是要發這個心,菩薩在此地還特別指示我們一個方向、一個原則,『令增長福德海』。他對我是敵意,我幫助他增長福德、增長無量無邊的深廣福德,那個「海」就是比喻,這才顯示出我們的心量,才顯示出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真誠。這個需要學習的,在生活當中學習,在工作當中學習,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學習。學習就是修行,學著做菩薩,學著過菩薩的生活。學菩薩的存心,學菩薩的行為,不求增長自己福德,要求增長別人的福德,這就對了。

  清涼大師註解講「慈眼視物,故福聚無量」,這兩句話說得好。我們要用大慈愍的眼看一切眾生,十法界依正莊嚴,要用大慈悲的眼去看,你的福報就大了。你以慈眼看眾生,眾生也以慈眼報答你,什麼樣的冤親債主都化解了,什麼樣的敵對到這個地方都融化掉了。我在講席裡常常勸導同學們,真誠清淨心不受毒害,不會接受毒害;大慈悲心能夠化解毒害,把毒害給融化、化解了。我們今天講解毒,解毒最妙的方法是什麼?大慈大悲。所有一切的冤毒都解除了,自己的心清淨平等,不受毒害,自己不受。大慈悲心化解外面的毒害,所以「福聚無量」。清涼底下一句說:「慈則恬和怡悅」,這是說大慈悲的人他的表現,他表現的樣子是什麼?就像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是慈氏菩薩,滿面笑容,無論對什麼人一團和氣,所以他的福報大。第八句:

  【成就妙香主稼神,得廣開示一切行法解脫門。】

  清涼註得好,我們一定要知道學習,「以行成佛,故始成即宣」。「始成」,始是開始,就是開始成就。菩薩的德號『成就妙香』,「成就妙香」的時候就要弘法度生,不能等待。什麼是「妙香」?在佛法裡面,妙香就是的指戒定真香。我們學戒成就了,學定成就了,就要發心幫助別人。我們學戒成就,戒德莊嚴!我們在前面講到,我們不要說多,持十善五戒,我們持不殺生成就了,從心地裡面把傷害眾生這個意念都不生、都滅掉了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給我們講的果報講得很詳細,「不殺得長壽,無病常康強」,健康強壯就是我們前面念的「色力勇健」,你的果報就得到,得到了立刻就要教別人。人家看到你健康長壽、身體強壯都很羨慕,他羨慕你,你就教他,絕不吝法。要教他,我身體好是怎麼樣修來的。不要等「我將來一切佛法都通達,我再來弘法利生」,那就錯了。我學一個法門,我就教一個法門;我會一句佛法,我就傳一句佛法,這樣才能夠積功累德,不能等待。

  成就戒的意思不難懂,成就定的意思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。什麼叫定?一般人聽到成就定,一定會想到參禪打坐,「這一入定,能夠一個星期不出定、一個月不出定,這個定功不錯了」,你會想到這些。這是不是禪定?是的,不是禪定的全體,是禪定裡面的一分。為什麼說它是一分?首先你要懂得「禪定」這兩個字的意思。名詞術語的真正意思你都不懂,你怎麼會了解?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給我們解釋禪定的意義,他老人家說得好,「外不著相叫做禪,內不動心叫做定」,這兩句話講得很清楚、很簡單、很明白。盤腿打坐是其中的一種。六祖大師這個解釋不是他自己發明的,根據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。《金剛經》上,話不是這麼說,意思相同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是世尊教須菩提的,教須菩提教化眾生必須具備的條件,世尊說了這兩句話。

  「不取於相」就是外不著相,「如如不動」就是內不動心。六祖雖然說得白一些,現在人還是聽不懂。六祖說這個話的時候是唐朝,唐朝人聽得懂,我們現在人聽不懂,現在要用現在的白話來說。這兩句話的意思,第一句話講禪,禪是什麼意思?用現在人講法: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,這就叫禪。我們到外面去走一趟,外面這個社會千奇百怪、五花八門,我們眼見到了,不被這些色相誘惑,這叫做禪;耳聽到許許多多音聲,不被音聲誘惑,這叫禪;鼻嗅香,現在許許多多香水、香料你不被它誘惑。就是說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我眼看不看?看,耳聽不聽?聽,我也嗅、也嘗,絕對不起心動念,決定不起貪瞋痴慢,決定不起愛惡的念頭,這叫禪定。外不接受誘惑,內裡面確實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我們要了解禪定真正的意義,然後才曉得「成就妙香」。

  

  主稼神長行第八句:

  【成就妙香主稼神,得廣開示一切行法解脫門。】

  這一句的意思沒有說盡,我們還得加以補充。『妙香』是指戒定,我們在香讚裡面常常念的戒定真香。特別是禪定,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,不要產生誤會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我們能夠六根對外面六種境界不被誘惑,不被他動搖,這叫禪。面對境界的時候自己心地清淨,確確實實不起心動念,不起好惡之心,不起分別執著,這就是定。因此佛法的修學,「定」是樞紐,禪定是修學的中心,決不只是禪宗才修禪定,其他宗派不修禪定?不修禪定就不是佛法,修禪定的統統叫佛法。佛法裡叫三學,戒定慧三學。大家都知道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所以持戒是修定的手段。為什麼一開端教你修十善,教你持五戒?再進一步的時候,這是菩薩戒、三聚淨戒,你統統都要受持?是幫助你得定的。你要不持戒,你決定不能得定,所以持戒是得定的前方便。不得定,你就決定不開智慧。所以智慧不是說我經讀得很多,教理研究得很深入,不是!不是這回事情。如果一味在經教裡面求解,去研究討論,給諸位說,你所得的叫世智辯聰,不是智慧。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,清淨心就是禪定。這個道理、事相,總要清楚、總要明白,然後我們才明瞭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修什麼?全修禪定。

  盤腿面壁是修禪定,參話頭是修禪定,觀心是修禪定。修禪定有種種不同的方法,我們淨土宗執持名號也是修禪定。執持名號是一種方法,是一種手段,目的是一心不亂。一心就是禪定,不亂就是智慧,沒有離開戒定慧,離開戒定慧就不是佛法。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裡面說,「念佛是無上深妙禪」。要說念佛不是修禪,那叫外行,念佛是修無上深妙禪。釋迦牟尼佛這個話講的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世間人不知道,迷在只有盤腿面壁,認為那是禪定,其他法門他不知道。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手段,修的什麼?都是修禪定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鬻香長者,他禪定怎麼修法?那妙極了!他的禪定是天天逛市場,哪裡熱鬧他到哪裡去閒逛,於是我們才明瞭他是真的在修禪定。他在逛市場就是六根接觸外面種種不同境界,在這裡修什麼?修不被外境所轉;也就是說,不被外境誘惑,不被外境影響。外面境界不管是怎麼樣子,裡面的心、清淨心毫無動搖,他真的在修禪定。

  所以會修的,今天講的你看電視是修禪定,為什麼?很清楚,電視的畫面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不會修禪定的,電視裡面笑你就跟他笑,電視裡面哭你就跟他哭,你完全被境界所轉,你是凡夫。真正修禪定的人曉得那是假的,那不是真實的,所以他笑也好,他哭也好,我知道他在演戲,我們的心面對著他如如不動。看電視學不著相、學不動心,怎麼不是禪定!唱歌也可以修禪定,跳舞也可以修禪定,乃至於我們前面講的穿衣吃飯,哪一樣不是修禪定?由此可知,大乘菩薩修甚深禪定活活潑潑,真正入佛的境界。

  入佛境界之後,跟凡夫在一起有沒有分別執著?六祖惠能大師曾經問永嘉,永嘉禪師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六祖問他:「你還有分別嗎?」這是講你跟一般凡夫在一起,你還有分別嗎?永嘉大師回答得好:「分別亦非意。」六祖給他印證、肯定他:「汝如是,我亦如是。」這是真正定中的境界,定中起用。我可以隨順眾生的分別、隨順眾生的執著,自己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、確實沒有執著,永遠保持著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所以大乘經裡頭才常常講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他那個定是活的,你笑他可以跟你笑,你哭他也可以跟你哭,他跟你和光同塵,外表完全一致,裡面不一樣。裡面你動的是感情,他用的是智慧、他用定慧,活的不是死的,這叫「成就妙香」,這是一個意思。

  說得更深更廣,這個妙香是「五分法身香」,五分是: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我就只說到此地就行,不必再細說,因為你懂得戒定,後頭意思就都能夠體會得到。這一句最重要的是你得到一點,你就趕快『廣開示一切行法』,「行法」是什麼?修行的方法。我得到這個修行方法,我就趕快給別人詳細介紹我所得的方法。我從這個修行方法上得到的功德利益,得到多少就要給人說多少,還要給人表演多少,開示,那個示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。佛法真正得到一點,我們就落實一點;得到少,落實得少;得到多,落實得多。學了統統得落實,落實就是示,就是展示給別人看。決定不吝法,決定得的是真實功德利益。所以才有成就,馬上就要幫助別人。

  「為人演說」,實在講,佛這一句話說得太多了,每部經上我們都看到好多,「讀誦、受持、為人演說」。演是表演,做出樣子給別人看;說是詳詳細細為別人說明。如果等待哪一天我真有成就了再出來弘法,那永遠沒有這個機會。你到哪一天才能成就?說老實話,你也不可能成就。真正的成就是在自行化他當中才有成就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,我要示現給別人看,做一個好樣子,自己得利益。我常常講給別人聽,自己不知不覺就辯才無礙。為什麼我們得不到辯才?我們不常說。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自在?不常表演。常常演說,你就得自在、你就得辯才。歡喜說、熱心說、永遠無有疲厭的說,這樣才能成就。第九句:

  【見者愛樂主稼神,得能令法界一切眾生,捨離懈怠憂惱等諸惡普清淨解脫門。】

  我們讀到菩薩學習的這個法門,自自然然生起了無限的嚮往,恨不得我立刻也能得到,真難得!從德號裡面,我們喜不喜歡?『見者愛樂』,凡是見到你的人都喜歡你、都愛你,這個人緣太好了,在佛法裡面講法緣無比的殊勝,你怎麼會得到這麼多人的尊敬、愛戴?我們得細細看看他修行的方法,要用現代的話來講,看看他學習的科目。他『能令法界一切眾生』,這裡頭最重要的字眼就是「法界」。我們在一切處所得不到一切廣大群眾的愛戴,心量太小,不能跟法界一切眾生融成一片,關鍵在這個地方。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把自己的心行跟法界一切眾生打成一片,你自自然然就像諸佛如來一樣,諸佛如來無論到哪個地方,沒有人不歡迎,沒有人不愛戴。諸佛菩薩現在我們面前,我們也非常歡喜,也非常尊敬,自自然然愛戴的心行油然而生。為什麼?他心我心起了共鳴的作用、起了感應的作用。

  現在我們起心動念是為自己,自私自利,所以跟眾生起不了感應道交的作用。那起什麼作用?起對立的作用。你的自私自利妨害了我的自私自利,我跟你對立了;我的自私自利妨礙你的自私自利,你跟我對立了。與法界一切眾生彼此互相對立了。不但跟眾生對立,佛菩薩的大慈大悲,我們自自然然形成了障礙。什麼障礙?不接受。佛菩薩慈悲沒有障礙,障礙在我們自己這一邊,叫業障。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,佛菩薩慈悲、智慧、神通道力想加持我們加不上。我們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妄想,抗拒了,加不上!不是佛菩薩不慈悲,我們自己本身有過失。佛菩薩沒有分別,我們有分別;佛菩薩心平等,我心不平等;佛菩薩一片真誠,我們是一片虛偽。麻煩出在這裡,不能不知道,所以這一句裡頭關鍵的字眼,法界。什麼時候我們真正像諸佛菩薩一樣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上與諸佛如來感應,下與一切眾生共鳴,你自然得到「見者愛樂」。

  所以在這一大科裡面,佛家的術語叫科,這一科,現在講在這一個單元裡面,是講布施,是講供養,是講為一切眾生服務,為法界一切眾生。服務的項目是什麼?『捨離懈怠憂惱等諸惡』,換句話說,斷一切惡;『普清淨』,是修一切善。諸位想想,這經文意思是不是這個?我們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以這個供養布施法界一切眾生。你們想想,哪一個人不喜歡善人?哪一個人不喜歡親近善人?就這麼個道理。斷惡從哪個地方斷起?佛在此地沒有教我們從十惡斷起,教我們從「懈怠」斷起,這是教菩薩。菩薩唯一的善根是精進,所以這是教菩薩。

  為什麼你的惡斷不了?你懈怠。我們就拿初學來說,不要講菩薩。佛教給我們十善業,我們十善業不能修,我們的十惡業斷不了,什麼原因?懈怠。你想對不對?你這個課程沒有認真努力學,你還是在懈怠。「懈」是懶散,「怠是」怠惰,所以你學不好。你也知道孝養父母是善的、是好的,你做不到;你也知道尊敬師長是好事、是善行,你也做不到。你的病根在哪裡?懈怠,這個經上說的懈怠。我平常勸導同修們,我沒有用這兩個字,我用的是:不好學,大家聽得就更容易懂。

  凡是成功的人,成功的第一個因素是好學,真正好學的人沒有不成就的。不好學就是懈怠的人,他不會成就。所以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,要檢點:「我有沒有這個病?」肯定是有,不要認為自己沒有。如果你自己沒有,你早就成佛、成菩薩,最低限度你也證得圓教初住法身菩薩。你還在十法界,你還在六道,那說句真話,肯定有!只是「懈怠」程度上有差別。你必須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,你才能改過自新;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,你就不會起求醫的念頭,這個病一天一天惡化,最後就沒救了。佛家講覺悟、講開悟,開悟、覺悟最低的程度,最初的方便,就是知道自己的毛病,知道自己有十惡的毛病。學佛之後知道自己有慳貪的毛病,佛教我們布施,用布施來度慳貪;知道自己有惡業的毛病,持戒度惡業;知道自己有瞋恚的毛病,忍辱度瞋恚;知道自己有懈怠的毛病,精進度懈怠;知道自己心地散亂,禪定度散亂;知道自己愚痴,般若度愚痴。佛教我們這六度法門,菩薩行門裡頭的基本法,為什麼我們一條都做不到?我們不知道自己有這六個毛病,所以雖然修,修的沒有效果。

  有許多人歡喜布施,到處做功德,他的慳貪有沒有度掉?沒有。慳貪的心、慳貪的行依舊是有,這就是沒有覺悟。如果真正覺悟,他修布施供養的目的在哪裡?是要斷自己的慳貪煩惱。什麼時候慳貪的念頭沒有了,布施度就圓滿。它是對治這個毛病,這個毛病沒有就圓滿了。持戒是度惡業的,到哪一天自己已經做到純善純淨,一個惡念都沒有,持戒波羅蜜圓滿了。圓滿是這樣的境界,是這個意思。我還有一分懈怠,精進波羅蜜不圓滿。佛經上講的確實是透徹,確實是講得圓滿,可惜我們平常讀誦、聽講,粗心大意,歸根結柢還是懈怠、不好學,所以佛法裡頭字字句句殊勝的功德利益,我們一分都沒有得到。我們在學佛,諸佛菩薩看到搖頭嘆息,天地鬼神看到在那邊譏笑、笑話你,「你學的是什麼佛?」我們知道嗎?我跟諸位說的都是事實,決不是妄語。

  我們要斷惡,從哪裡斷起?菩薩在此地教得好,從懶惰、懈怠斷起。清涼大師在這裡註解也註解得好,「懈於修習,憂惱是生」。「憂惱」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煩惱,你的憂慮、你的煩惱生起。生起原因是什麼?是因為你學習懈怠,你不好學,你不認真的學習,所以你會有憂慮,你會有煩惱。反過來,「勤策諸根,眾惡清淨」,這是清涼在這一句裡頭給我們註解。「勤」是好學,「策」是策勵自己。策勵諸根,眾惡就清淨了。諸根就是六根:眼耳鼻舌身,還加上意根。

  眼根,在色相裡面修行。怎麼個修法?合自己意思的這些色相,不起貪戀。我們一般凡夫看到稱心如意的色相就起了貪愛、留戀,捨不得離開,這是錯誤的,這是生死根本,一定要覺悟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順境不起貪愛;逆境,不喜歡的、討厭的,我們接觸到會厭惡、討厭它,這個錯了,這也是六道生死的根。你起心動念了,妄想分別執著全起來了,這造成了六道輪迴,所以這個時候你要覺悟,不起怨恨。在順逆境界裡面、善惡緣之中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,這叫精進,要這樣修行才行。耳根對於聲塵,喜歡聽的,停在那裡多聽幾句,多聽一點,你錯了;不好聽的噪音,趕快離開,你也錯了。為什麼?你被外頭境界所轉。凡是被外境所轉,你是六道凡夫,出不了六道。到什麼時候好聽的也好,不好聽的也好,都能如如不動,不受它干擾,你成功了。鼻對於香,對香臭;舌對於味,你每天吃飯嘗到味道,你要有高度的警覺。這個味道很適合自己意思,多吃一點,不適合自己就不吃、拒絕,你被境界轉,你的舌根被外頭境界轉,這叫生死根。什麼時候我吃東西不被五味所轉,我就超越六道輪迴了。

 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生活裡頭點點滴滴都是菩薩學處,我們懂得嗎?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: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我們六根能轉六塵境界,就跟如來一樣。如來包括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就是如來,真佛不是假佛。如果被外面境界所轉,自己心裡要曉得,我是六道凡夫,我不能出離六道,不具足出離六道的條件,總而言之,不好學,佛苦口婆心教導你,不聽,不能接受,不能依教奉行。一定要到依教奉行,才是佛的真實弟子,真的學生;不能依教奉行,假的學生,所謂是欺騙老師,欺騙自己,陽奉陰違。在老師面前表現得好像尊師重道,離開老師之後,換了一副嘴臉,完全不是那麼回事。鬼神都瞧不起,假的不是真的。

  我們要問,「假的要不要教?經還要不要講?」要講。這是慈悲,布施慈悲、供養慈悲,希望給你講幾十年、幾百年、幾千年,生生世世給你講,總有一天你回頭。佛菩薩度眾生不是一世,佛菩薩的恩德沒有能夠相比,父母恩不能比,父母恩是一世,佛菩薩恩是生生世世。我們墮地獄、墮餓鬼,佛菩薩也跟到地獄、跟到餓鬼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然後我們才明瞭,佛菩薩對得起我們,我們對不起佛菩薩。對不起佛菩薩,還要責怪佛菩薩,我們造的業重了。善知識對得起我們,我們對不起善知識。「上報四重恩」,談何容易!怎樣才能報老師的恩?報善知識的恩?報佛恩?依教奉行,捨離懈怠,真報恩!還要懈怠懶散,這一生沒救了,這是真的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,常常警策自己務必要斷惡,務必要修善,務必要永離懈怠,務必要真精進,我們才對得起「見者愛樂主稼神」。第十句:

  【離垢光明主稼神,得觀察一切眾生善根隨應說法,令眾會歡喜滿足解脫門。】

  清涼大師註解裡說得好,「隨根為說,遂求故喜」。這一位菩薩為我們顯示的,就是我們平常講的「應機說法」,什麼樣的根機對他說什麼樣的法門,契機契理,聽經的人、學法的人他才得受用。他得受用,自然『歡喜滿足』,滿他的願。菩薩德號『離垢光明』,如果不入這個境界,隨機說法你就做不到。這一句經文所說的就是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講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。普賢菩薩所說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說的話不一樣,意思、境界完全相同,法身菩薩的境界。

  「離垢」,「垢」是代表煩惱,妄想分別執著斷了,「光明」是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了,這才有能力應機說法。我們對於佛菩薩教化眾生那種智慧德能、善巧方便,現在的話講高度的藝術,我們非常羨慕,也想自己哪一天也會。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,這種智慧、大能是從「離垢光明」生的,正是前面一位見者愛樂菩薩教導我們的方法,「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」。斷惡,要把惡的根斷掉,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把根斷掉,自性般若光明就現前,自性本具的德相現前,德能相好,所以一切眾生見到生歡喜心。你才能觀察一切眾生善根,他是什麼樣的善根,你給他說什麼佛法,上根說上法,下根說下法。

  這個地方我再要提醒同學們,對上、中、下三根講經,經是一部,一樣的,一個字都沒有差錯,對上根有上根的講法,對中根有中根的講法,對下根有下根的講法,不一樣。經文是一樣,講法不一樣。為什麼?這裡頭有淺說有深說,淺深不一樣;有廣說有略說,廣略不一樣,經沒有換成兩樣。我們看看自古以來《金剛經》的註解最多,五百多家的註解,每一個註解都不一樣,如果是一樣的就不能傳下來了;換句話說,一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五百多種講法。為什麼會這麼講?眾生善根不一樣,這是舉一個例子讓你了解。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,然後你才曉得一部經有無量無邊的講法。一部經如是,一段經文也如是,一句經文也如是,活的不是死的,哪有定法可說?佛沒有定法可說。今天我們展開經卷,經也沒有定法可講。它有一個不變的原理、原則,令一切眾生得歡喜利益,這個原則永遠不變。無論是中根下根,中根得中等的利益,下根得下等的利益,上根得上等的利益,這叫應機說法。我們同學當中有發心學經教的、發心學講經的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這裡邊還有很多意思,等我們到底下偈頌裡面再跟諸位補充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