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二0八卷)  2003/12/30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208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光明覺品」,前面我們講第一段,總顯菩提超情。文殊菩薩十首偈頌,末後一偈說明諸法實相。偈頌只有四句:

  【一中解無量。無量中解一。了彼互生起。當成無所畏。】

  實際上只有三句,讓我們明瞭一切諸法彼此互相生起,這句話非常重要,說明宇宙之間的真相。這一段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,「總顯菩提超情」,超情就是不落情識,也就是超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我們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永遠達不到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,說這樁事情就是《華嚴經》玄義裡面,「義理分齊」所講的「十玄門」。十玄門第三,「一多相容不同門」,細說這樁事情。第三句,這是很重要的一句,讓我們明瞭諸法彼此互相生起,這是「十種所由」裡面講的「緣起相由」。玄義,我們給諸位報告過了,全經講完之後,我們用玄義作總結,所以此地我們就省略了。同學們如果喜歡研究的,可以翻翻看看。

  祖師大德從如來教誨裡面得到了啟示,明瞭諸法實相,也常常提醒我們,讓我們要覺悟大自然裡面的眾生、萬象,森羅萬象,一一法與一切法都有密切的關係。就像文殊菩薩偈中說的,『一中解無量,無量中解一』,我們在經文裡面常常看到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顯示出宇宙是個整體的。我們怎樣去觀察?我常常勸勉同學們從自身觀察,因為這是最方便的。我們這個身體,物質這部分是色法,精神這部分是心法,佛經裡面常講五蘊。精神這部分講得細,有受、想、行、識;物質只講了一條,只講了色。色心和合,我們的身相現前了,這個身相的複雜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等。所以我們能觀察這個身相,你就能夠觀察到法界、虛空界,大宇宙你就明瞭了。

  我們這個身體裡面再小一根汗毛,一根鬚髮(一根鬍鬚,一根頭髮),它為什麼要長出來?這一根與整個身體有沒有關係?肯定是有關係的。身體裡面所有的器官,少一個都不行,身上每個細胞少一個也不行。少一個怎麼樣?生態平衡被破壞了。今天我們習慣講地球,地球的生態平衡。地球上所有一切生物,他為什麼會生?為什麼會滅?這個生生滅滅,我們講動物生老病死,植物生住異滅,礦物成住壞空這些現象,這些現象是因果現相,因果是調節生態平衡的自然的法則。我們人身體每個器官、每個部分、每個細胞、每根汗毛有新陳代謝;新陳代謝就跟地球上生態裡面的生老病死,生住異滅,成住壞空一個道理,新陳代謝是因果關係。所以我們通常講整個的宇宙,只講六個字,性、相、事、理、因、果,就全部都包括了,總不出這六個字。所以,這是因果調節生態均衡。

  如果不違背自然的法則,人身體出生這個現象不是人為的,不是人想像的。人為什麼只有兩個眼睛?為什麼不長三個眼睛?為什麼只有兩個耳朵?為什麼不長四個耳朵?這是什麼個道理?什麼理由?誰安排的、誰造的?一般人、宗教裡面說,這是上帝造的,上帝照著祂的樣子來造人。那上帝又是誰造的?這個大自然環境誰在主宰的?誰在創造的?佛法裡面沒有講上帝,沒有講神,佛法裡面講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,說宇宙的緣起是一時頓起,沒有先後次第的,這個跟佛法講的相應。我們聽鍾茂森居士在此地做的近代科學的發現,報告裡面有這麼一說,一時頓現的。他來跟我說,我反問他一句,我說一時頓現,那一時是哪一時?他說不出來。

  給諸位說,一時就是現前一時,不是過去,不是未來。如果說過去一時頓現,現在沒有了,你怎麼會能看到現在的情形?如果是未來一時頓現的時候,那現在也沒有。一時頓現就是現在,就是當下。不是過去,不是未來,再給你說,沒有過去,也沒有未來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十世古今,不離一念」,這一念是現前一念,現前一念頓現,念念是現前一念,念念都是一時頓現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剛剛起來立刻就滅了,你看《楞嚴經》裡頭佛告訴我們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能量變現成物質現象的時間很短,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,看的是相續相,看到相續相、連續相。真相?真相你沒見到,不能說沒有見到,你根本沒發現。

  就像我們看電視螢光幕、看電影的銀幕,你看到顯的相,螢光幕上顯的相,這個相剎那生滅,這個相根本不存在。現在大家都有這個科學常識,我們電視螢光幕的現相是怎麼現的?從點,點連接成線,線連接成面,這個常識大家知道,它速度太快了。這是電磁波的速度,這個速度相當於光速,一秒鐘三十萬公里。我們電視畫面排得非常密集,畫面雖然不大,如果你要是把它連接起來,那個長度也相當可觀,但是比不上光速。所以,它也是萬分之一秒把這個訊息傳給你,你看到畫面以為是真的,這個畫面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。

  佛告訴我們,法界、虛空界裡所有的現相,它生滅的速度確實是億萬分之一秒。這個我們在前面給諸位做過詳細報告,好像是在「世主妙嚴品」裡頭,還是在「世界成就品」,我記不得了,很早。我記得這樁事情我大概是講了七、八個小時,說得很詳細。說明什麼?說明這個現相不存在。也就是「般若經」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你要是真正了解、明白了,你的心是定的。你不會被這些幻相、假相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不會被虛妄相所迷,你在這裡頭起心動念,凡夫錯就錯在這裡。不像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,在這些現相裡頭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。我們跟佛菩薩差別在哪裡?就差別在這一點,除這一點差別之外,毫無差別。

  不起心、不動念是真的,起心動念是假的。你以為你真的起心動念?你的心如如不動,這經上我們才念過。你的心是什麼?不動智佛,你自性不動智的作用就是文殊師利。本來不動,過去沒動,現在還是沒動,將來還是不動,這是你的自性,凡夫不相信。不動智佛在哪裡?就在你六根門頭。文殊菩薩在哪裡?文殊菩薩在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。很可惜的是什麼?凡夫不認識,不承認,把不動智佛變成迷惑,把文殊菩薩變成煩惱,變成分別、執著,長劫沉淪!造成的幻相,夢幻泡影,那是什麼?六道輪迴。造成這種現象,你是冤枉,你在這裡頭受苦,都是不能夠了解事實真相,不知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彼此之間的關係。產生自私自利,產生妄想分別執著,苦不堪言,這是經典上常常講到的可憐憫者。

  你本來是如如佛,你本來具足萬德莊嚴。所以菩薩教我們,首先要肯定、確認自心是不動智如來,不動是自己的法性,智是自己的佛性,佛是自己的法身,是自己的德相。智佛起用,無所不知,那就是文殊妙慧。總的來說,性相、理事,一切因果,森羅萬象,總明自有,非是他法。要緊的,像李長者為我們開示的,「一聞曉悟,謙恕仁慈」,你的萬德萬能都現前了。這時候專求大道,以利眾生,落實你本願裡面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

  所以,要知道無量的緣起,任何一法是無量因緣,這些因緣、緣起都是彼此有關聯的。諸佛如來能隨順性德,用現在的話,能隨順大自然。什麼叫隨順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是真隨順;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那是真實智慧,不加一點意思在裡頭,才是真正利益眾生,加一點意思在裡面就錯了。為什麼?他本來沒有意思,你怎麼能加?《六祖壇經》講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既然本來無一物,你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頭就是塵埃。「時時勤拂拭」,是永遠拭不乾淨的,為什麼?那個勤拂拭就是多餘的,那是虛妄,虛妄怎麼能除虛妄?虛妄決定障礙自性,決定障礙性德。性德無一物,決定障礙無一物,因為拂拭就是一物。

  六祖講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哪裡會惹塵埃?塵埃也是相有體無,事有理無,會歸到自性,確實是本來無一物。這是我們初學的難處,難在哪裡?分別、執著放不下。功夫稍稍有得力,分別、執著輕了,一年比一年輕,一月比一月輕。你的德行?德行從你的生活、待人接物處顯示出來了。中國人的標準是以孔子為榜樣、為模範。《論語》裡面,弟子對老師的稱讚,夫子之德「溫良恭儉讓」。這是學生對老師的批評,老師有五德,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節儉、忍讓,這不是做出來的,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。只要你對於世間萬事萬物不再執著,不再分別,不再起心動念,你這種心情、這種態度自然流露,不是學的。學,那是勉強,那不是真的,我們一般講做作,人家一看就看出來了。從內心裡頭流露出來的,世間人稱之為修養:某人有修養。修養到存乎自然就是性德流露,我們開始學,當然是要做作,是要修養,功夫!

  這個修養從哪裡修起,起步?老老實實講,起步是《弟子規》,世法;智慧、常識是《三字經》,《三字經》可以說是經學、史學的綱領、大綱。學東西先要把大綱抓住,然後慢慢再講求這裡面的內容擴充,擴充它的內涵,先要把綱領抓住。《弟子規》也是綱領,這是大道!《三字經》前面這幾句還得了!「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習相遠,苟不教,性乃遷,教之道,貴以專」,這幾句是哲學,哲學裡面的大根大本。成聖成賢成什麼?這幾句完全通達明瞭,契入這個境界,這個人是聖人,大聖大賢。回歸到本善,本性本善,自性本善,一切眾生都相同的。儒沒有講一切眾生,儒講人,一切人都相同,只要是人,他的性都是本善。這個本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的善是習,習氣。所以性相近,性本善;習相遠,習裡頭就有善惡,善惡對立。

  本善是沒有對立,本性裡頭決定沒有對立,沒有對立就是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沒有塵埃,就告訴你本性是清淨的,本來清淨,本來平等。我們今天講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本來是這樣的;溫良恭儉讓,本來是這樣的。內裡面是清淨、真誠、平等、慈悲,外面就是溫良恭儉讓,所以千萬不要小看。你看看中國用這個教童蒙,佛法裡面講的傳根本智,阿賴耶識裡給你種種子。從小你就有這個種,先入為主,讓你在一生當中有深刻的印象,慢慢長大繼續充實,讓這個種子發芽、茁壯、開花、結果。這是大學問!從小養成至善的品德,表現在哪裡?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,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。

  人,常常講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要給世間人做好榜樣。我年歲大了,體力衰了,所以你們現在看到我房間有凌亂的現象。我告訴你,我在七十歲之前,任何人到我房間去看,清潔、整齊。六十歲之前可以說,我的房間一塵不染,絕對不會有絲毫凌亂的現象。書絕對是整整齊齊擺著的,桌子乾乾淨淨,絕對不會有一張紙片。抽屜打開,抽屜絕對不亂,擺的東西都是整整齊齊的,這是我從小養成的習慣。不像現在,現在打開不能看,東西隨便放。古人講「一室之不治,何以國家天下為」,你一個房間都整理不好,你怎麼能治國、平天下?哪有這麼亂七八糟的?所以,我們看一個人,這個人有沒有前途,不必說話,也不必問他,你到他房間,到他辦公桌、書房一看就曉得了。我這一生看到一個好榜樣。早年,蔣先生,老總統的書房,他的辦公室、他的書房、他的臥室,我去看過,確確實實是模範,是典型,一點都不亂。當然他有人替他整理,有人替他收拾。他一生確實是標準的軍人,起居作息都有定時,飲食很簡單。

  這些東西都從是《弟子規》學的,從小父母管教養成習慣,放東西一定有一定地方。為什麼?你隨手可以摸到,方便。我現在就是不像從前了,我看到自己也感覺得很難過,可是我擺東西還是有一定的地方。以最平常的小東西,開門的鑰匙,我決定是放在固定的地方。現在我們六十一號有個小倉庫,有幾個同學知道,小倉庫的鑰匙,在我那個五屜櫃第一個抽屜右手角。我去開,開了之後,立刻就放到原處,不會忘記,不會丟掉,隨手用,立刻歸還。否則的話,隨便一丟就忘記了,以後就找不到了,不定什麼時候又發現了,你說有多麻煩。很小的事情都要注意到,特別是生活裡頭常常用到的,小事。

  心要細,行動要敏捷、要勤快,心地要清淨、要善良,這是做人、修道的根本。我們今天難,難在哪裡?沒有從小養成,從小隨便慣了。我看到,過去在美國住很多年,美國人教小孩,跟中國人心態完全不一樣,從小放任。你看小孩玩的玩具,不玩了就隨便丟在那裡。在中國古時候人教學不一樣,玩具可以玩,玩好之後一定要收拾起來,決定不能夠隨便亂放,一定有放的地方。你一定要玩完之後,要回歸原位,從小養成。這是什麼?生活教育,點點滴滴都與整體有關。這個整體,小是身心健康,家庭興旺;大是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,有關係!

  社會是個整體,地球是個整體,我們是裡頭的一分子,我們的思想行為不正,就會破壞整體的和平;我們的思想言行純正,就是對於整體的幸福、美滿做出了一分貢獻。就像我們全身一樣,我們的細胞,細胞非常好,對於整個身體身心健康,他貢獻了。如果這個細胞壞了,壞了我們講生病了,讓全身都不舒服,所謂是動一髮而影響到全身,現在是不曉得一個人影響到整個世界。現在科學發達,使我們的眼界真的是放寬了不少,我們知道自己起心動念,這個思想波(波動)影響整個地球磁場。你一個善念,正面的影響,一個惡念,負面的影響。現在這個世間負面的多,影響多,所以地球上才有許許多多的天災人禍。怎麼造成的?佛經上講的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!這句話是真理。所以,整個地球的變化,與我們自己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不能說沒有關係,你說沒有關係,那叫不負責任。息息相關,你從《華嚴》講的緣起,一起是一切同時生起,沒有先後。

  性德,性德所以稱之為德,它有條理,它有層次,一點都不亂。亂,是人自己亂,自己違背了性德,這才搞亂了,現在人講大自然的法則,永遠不會亂的,它不是偶然的。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非自然,非因緣,非不自然,非不因緣」,這話說得好,妙絕了,佛經裡面講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它有次第,即使同時出現還是有次第,速度太快了,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。盡善盡美,所以說本性本善,盡善盡美,一絲毫缺陷都沒有。當人自性,佛菩薩教導我們沒有別的,回歸自性而已,所以說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。這是我們讀前面這一首偈,我們有很多很多的感慨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第二段,「第二重光照十方各十佛土」。這一段是講菩提因果。我們將長行念一遍:

  【爾時光明過此世界。遍照東方十佛國土。南西北方。四維上下。亦復如是。彼一一世界中。皆有百億閻浮提。乃至百億色究竟天。其中所有悉皆明現。如此處見佛世尊坐蓮華藏師子之座。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。彼一一世界中。各有百億閻浮提。百億如來。亦如是坐。悉以佛神力故。十方各有一大菩薩。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。來詣佛所。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。所從來國。謂金色世界等。本所事佛。謂不動智如來等。】

  這段長行意思很清楚,很容易明瞭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示我們,「各十佛土者,是娑婆鄰次之十剎也」,這句很重要。娑婆世界鄰次十剎,前面都介紹過了,這是說佛足輪放光,遍照十方世界。文殊菩薩舉例子為我們說明,所舉的例子是娑婆,最接近娑婆世界的十方佛剎。再看下面經文:

  【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。】

  這裡我們要記住,『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』。

  【各於佛所同時發聲。說此頌言。】

  下面十首頌,這個十首頌是說「菩提因果」,前面十首頌是說「總顯菩提超情」,總說。向下這有四段別說,先說菩提因果,第一首偈就是講菩提因,第二首以下總共有五首偈,從第二首到第六首講菩提之果。現在請看第一首:

  【眾生無智慧。愛刺所傷毒。為彼求菩提。諸佛法如是。】

 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一開頭就交代清楚了,「十偈通顯菩提因果」,向下十首偈,「分三」,這是分為三段。「初偈菩提之因」,我們剛才念的第一首偈。「次五」,從第二首到第六首,「次五菩提果用」。「後四」,第七首到第十首,七、八、九、十,「令物思齊」,這個地方注意到他用物,他不用人。如果用人,這個對象範圍就很窄小了,十法界裡頭只有人法界。用物好,物就是十法界統統都說到了。在十法界裡頭,從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到六道眾生統統包括。為什麼?十法界裡面菩薩跟佛都沒有發菩提心,諸位要曉得,菩提心一發就超越十法界了,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叫發心住。發什麼心?發菩提心。十法界裡面的佛、菩薩都沒有菩提心?對,沒有真正菩提心,有相似的菩提心。所以,四聖法界是相似位,六道裡頭連相似都沒有。

  天台大師的六即,我們一定要清楚,六道裡修得再好的,觀行位,不是相似,四聖才相似。一真法界裡面,像華藏世界叫分真位,證得了。為什麼是分真?雖然是真,不圓滿;圓滿只有一位,如果究竟果位。分真裡面有很多,四十一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都是在分真位。分是部分,真是真實,絕對不是假的,那是真正的菩提心,究竟圓滿只有一位,這是修學大乘的不能不知道。我們今天把菩提心說成五句,這是為了方便起見,大家好懂。

  我們講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如果你真的發了,念念與這個相應,恭喜你,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你超越十法界;不但是六道,十法界都超越了。真誠沒有一絲毫虛偽,也許你說我心真誠,我一點虛偽都沒有。你那個「一點虛偽都沒有」就是虛偽,這話怎麼說?起心動念就虛偽,你已經起心動念了。真心是什麼?真心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是真心。所以,難!六道裡頭沒有,十法界裡頭也沒有。這個真心就是說你真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超越十法界,你是華藏世界的初住菩薩,發心住。

  真誠心裡面自自然然本來具足清淨,一塵不染,本來具足平等。你想想看,你執著沒有了,執著沒有就清淨了,分別沒有就平等了,清淨、平等心裡面流出來是真正的正覺、慈悲。你還有分別,就沒有平等;你還有執著,你就沒有清淨。諸位要曉得,菩提心裡頭五個,一個沒有統統都沒有,一個有統統都有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你有清淨,你決定有真誠,一定有平等,一定有正覺,一定有慈悲。你有平等,你一定有清淨,一定有真誠,有正覺,有慈悲,有一個統統都有;一個沒有統統都沒有,這個要知道,千萬不要產生誤會。我們今天?我們今天學,認真努力的學!怎樣才能學得有一點點像?相似位我們做不到,觀行位就是有一點像了。你要不能放下,你做不到。

  所以,我常常講對於世出世間法要看淡,不能看得太濃。特別是什麼?人情世故要看得淡薄,是非、利害要看破。看破你的心就定了,不再向這些東西去攀緣了。修行在哪裡修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要學著看不慣的我看慣了;聽不慣的,我現在也能聽了,不再計較,不再執著了。這樁事情印光大師有個秘訣,大家也都曉得,但是不會用。印光法師他自己怎麼修?怎麼教人?把「死」字貼在額頭上,我就要死了,我跟人還有什麼好爭的?還有什麼過不去的?不再分別、執著,我馬上就要死了。他用這個方法。

  蘇州靈巖山寺的關房,我去看過,他關房一個小佛堂,一個人用的。只有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,不高,一張小桌子。佛像後面寫了一個大字,他老人家自己寫的「死」字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對於世間一切法萬念俱灰。你看他接眾,無論什麼人去看他,真正是一片慈悲,真誠的關懷,發自內心的教誨。所以見他感受他攝受力量之大,你不能不服,一絲毫虛假都沒有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。

  這首偈前面兩句,『眾生無智慧,愛刺所傷毒』。清涼大師說這兩句是「所為,謂無明造業,愛能潤業,故生死無窮,如泥中刺,不覺其傷,如瘡中刺,為其所毒」。無明,這是把根本指出來了,無明就是「無智慧」,智慧就是光明,明是智慧,無明。本來是明,現在不明了,這是什麼原因?佛在經典裡頭常常比喻說,把心比喻作水,水本來不動,不動就是智,不動就是佛,所以叫做不動智佛,那是真心。現在怎麼樣?現在動了。動不是心動,心要是動了,心就不能叫真心,心性永遠不會動。動是什麼?動是妄念,這個妄念叫識。所以世尊在《楞嚴經》裡面舉例子給我們講,他舉眼,眼的見性,見性就是不動,見性就是不動智佛。在耳根,聞性,聞性是不動智,六根的根性是真心,是不動智佛。

  所以講第一念,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一切色相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時候還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、執著,這時候叫佛知佛見。你用的是什麼?用的是真心。見的外面?見的外面是色性,不是色塵,見的是色性。第二念起來,麻煩了,第二念起來,起心動念了,一起心動念,這真的就沒有了,就好像水起波浪了。起波浪也能照,產生錯覺,真相沒有了。錯在哪裡?錯在你分別,錯在你執著,分別執著又引起你的煩惱習氣,引起你七情五欲、貪瞋痴慢,把你這些煩惱統統勾引起來了。這就是第二句「愛刺所傷毒」!七情傷你,貪瞋痴慢,毒!根本就是你沒有智慧,你的智慧失掉了。所以真正用功的人,用什麼功夫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首先學什麼?學不分別、不執著;不起心、不動念那個難,你學不到。

  法相宗教人轉識成智,從第六、第七轉,第六是不分別,第六意識就是分別,第七識就是執著,我現在不分別,不用第六識,不執著,不用第七識;不分別叫妙觀察,就是文殊菩薩,不執著就是平等性,普賢菩薩代表的。你看看轉八識成四智,六、七因上轉,五、八果上轉,你只要前面兩個轉了,第五跟第八自然就轉了。轉第八為大圓鏡智,無所不知,所謂轉煩惱為菩提。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,成所作智觀世音菩薩代表,千手千眼,眼到手到。佛菩薩在哪裡?真的就在自己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。誰是不動智佛?所有一切佛統統都是不動智佛,他要動了就不能叫佛了。毘盧遮那是不動智佛,阿彌陀佛是不動智佛,釋迦如來是不動智佛,哪尊佛不是不動智佛?統統是。

  我們要知道,修什麼法門都在自己起心動念之處,不在外面。外面所有一切設施,這些形相都是表法的,都是提醒你的,叫你時時刻刻回歸自性,從實質上真修,不在形式上。我們學佛如果連這個意思都不懂,你叫白學了。學一輩子,妄想、執著越來越嚴重,果報還是三途地獄,只是阿賴耶裡頭落個佛法種子而已,你沒有修!天天念佛,天天拜佛,天天誦經,天天做法會、做佛事,你沒修。怎麼說你沒修?你自己認真去反省、思惟,你自私自利的念頭有沒有?貪瞋痴慢的念頭有沒有?是非人我的念頭有沒有?嫉妒、障礙的念頭有沒有?貪圖享受的念頭有沒有?如果還有,你沒修,你要真修,這個東西統統沒有了,你所顯示出來的全是正面的萬德萬能。前面我們所舉的,夫子的五德「溫良恭儉讓」,你有,自然露出來。佛法裡頭淨業三福、十善業道、六和敬、三學、六度、四攝、十願,自自然然露出來,沒有一點勉強,沒有絲毫造作,這是真的,這是你有修行。

  看這個人不順眼,看那樁事情不習慣,斤斤計較,煩惱習氣時時刻刻起現行,你沒修!你沒有智慧,你的「愛刺」一根也沒拔掉。愛是用個比喻,唯識經論裡面跟我們講第七識末那,末那是我執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這四大第一個是「我見」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說一個我見,所有的這些錯誤的知見都在裡頭。第二就是「我愛」,愛是七情五欲。第三個是「我痴」,我痴就是沒有智慧。第四個是「我慢」,貢高我慢。我見、我愛、我痴、我慢,這四大煩惱與生俱來,生生世世常相隨。要破我執你就曉得,從哪裡破起?就是破這四大煩惱,你對這四大煩惱逐漸淡薄了。

  頭一個對於自己的身的執著輕了,對於身不執著,身外之物當然你就看得更輕,不放在心上。你的家親眷屬,你的財富,你的地位,你的權力,你的財產,都不放在心上了。那是什麼?那是身外之物,連身都不執著,何況身外之物。這樣你才能隨緣,你不會攀緣。隨緣你就自在,你才能學佛,上隨順諸佛菩薩的教誨,依教奉行;下能隨順一切眾生,和光同塵。隨順一切眾生,這裡面完全是用智慧、用慈悲心。有緣,什麼叫有緣?有緣就是他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有緣,要教他,幫助他回頭。沒有緣,沒有緣他不信,你給他講他也不懂,他也不會去做。怎麼樣?惠能大師給我們講得好,合掌令歡喜。見到他笑眯眯的,點點頭,阿彌陀佛!給他種善根。他就是造五逆十惡,也是笑眯眯的,阿彌陀佛!種善根,這叫普度眾生。沒有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,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增長,已經增長的人幫助他成就,那你就是菩薩;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

  所以前面這兩句說,眾生菩提心失掉了,菩提心是真心,迷失了,就是起了無明。註解裡頭說得好,「無明造業,愛能潤業」,這個愛是貪心,貪而無厭,所以生死無窮。眾生淪落在六道,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不能夠超越,原因在此地。怎麼樣修行?形式不管用,形式不能解決問題,那是做樣子,做得再好看,你的心沒有改過來。所以,這要常常自己反省,認真的反省,我還有沒有喜怒哀樂?我還有沒有嫉妒、瞋恚?我是不是依然煩惱習氣常常起現行?還有這個樣子,就不行。

  過去有不少同學來找我,告訴我煩惱習氣斷不掉。我問他,你想不想斷?想斷,真想斷!我說我教你一個方法,你去試試看。什麼方法?把你這一生當中最痛恨的人,最討厭、最不喜歡的人,你把他立一個長生牌位,放在你家裡頭佛堂佛像旁邊,你每天拜佛,也拜他,你早晚課功德迴向給他。你能夠把怨結化解了,這就是你的功夫。你不再討厭他,不再恨他,反而你尊重他,以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心對待他。好,他學了,還算不錯,過了三年又來找我:法師,我照你的話去做,我已經拜了三年了,可是我的心是淡了一點,我看到他還是不順眼,怎麼辦?我告訴他,你的功夫還不夠,你再去拜三年。是有點效,怨恨、討厭的程度是降低了,降溫了。但是還有,不見面不會,沒事;見了面,還是有點不舒服,功夫不到家!

  怎麼樣從自己內心化敵為友,化怨為親,《華嚴》裡頭應當學到,遍法界、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一體你還能分別嗎?左手跟右手還要打架嗎?左眼跟右眼不合作嗎?左耳跟右耳鬧彆扭嗎?沒有這個事情。我常常提醒大家,從自己身體裡頭觀察,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宇宙,就是法界,法界、虛空界。這小宇宙,外頭大宇宙,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,你看他們都合作,他們都和睦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我們從這裡學。我們兩個眼睛不打架,兩個耳朵很合作,我們要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以真誠心跟他們合作,互助合作,關懷照顧。出自於至誠,什麼原因?同體,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,無緣是無條件,有條件是二,對立才有條件,一體哪有條件!一體裡頭,縱然有過失,也沒有絲毫怨恨心。不小心牙齒咬了舌頭,難道舌頭發脾氣把牙齒打掉,哪有這個道理!

  從這個地方你去思惟,你去觀察,你慢慢就開智慧了。我是舌頭,那個人是牙齒,他傷害我,我能不能傷害他、報復他?不可以,為什麼?一體!不但不能傷害他,我還要去幫助他,幫助他破迷開悟,幫助他離苦得樂;他開悟就是我開悟,他得樂就是我得樂。自他不二,生佛一如,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。這些經文、這些句子常常念,常常放在心上,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才真正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。救誰苦?救自己的苦,救自己的難。一切法一定從內心去下手,從內心去轉變。首先把錯誤的念頭轉過來,離一切過失,離一切錯誤的念頭,你才是正知正見。正知正見是正常,你恢復正常了。

  學佛到最後成佛了,世尊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,成佛是成什麼?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。你要是有所得,你是邪知邪見,你就成了魔;無所得才真正是佛。為什麼?我們在前面讀了很多,法性無性,法相無相,你得什麼?可以說你得了一樣東西,你得真正明瞭,「願得智慧真明瞭」,你只得這個,明瞭了。除了對一切法真正明瞭之外,什麼也沒得到,這叫圓滿菩提,這叫究竟佛果。到這時候才真正叫大自在,真解脫,圓圓滿滿回歸到自性。這時候是什麼樣子?心是虛空法界,大乘教裡頭常講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真的,一點沒錯!身,身跟遍法界、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融合成一,佛教裡頭有個名詞叫清淨法身。這不是觀想,觀想是妄想,妄想沒有了,你就契入了,本來就是。

  正是眾生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『為彼求菩提』。諸佛菩薩示現到世間來,幹什麼?為這一切迷惑、造業、受苦的眾生,為他們「求菩提」。菩提是智慧,菩提是覺悟,他們迷了;換句話說,為了幫助他們醒過來,這是菩提之因。迷得太久了,迷得太深了,要把他喚醒也不是個容易事情。那要怎樣?一步一步的來。首先要示相,與他和光同塵,跟他打成一片,他才能接受,這就是佛家的四攝法。你要不跟他融成一片,他不肯接受你幫助,所以你幫助他,好心幫助他,人家不接受。

  要怎樣幫助他他歡喜接受?這裡頭有善巧方便,不能不和光同塵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,佛教導我們的,這叫善巧方便。關係搞好了,什麼話都能談了,然後再勸導他,離苦得樂,先從果上講,他聽得進去,容易聽得懂。怎樣離苦?那就跟他講因果了,什麼樣的因,感什麼樣的果報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種善因得善果。世間人現在完全不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,不了解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,但是因果報應就在眼前,他就看不出來。

  聖人所說,佛菩薩所教,眾生不肯相信。不肯相信怎麼樣?我們要實現,要做樣子來給他看,這三種布施,我們真的天天在修因。得財富,怎麼樣才能賺錢?財布施,愈施愈多。你不修財布施,縱然你很會賺錢,那是你過去生中修的。你這一生不修,你的運走到一個時段之後,你的運走完了,財沒有了。如果你要是造作惡業,心行不善,你那些財富可能就跑掉了,你經營的事業失敗,倒閉了,我們常常看到。那是什麼原因?經營不善,為什麼早年經營很善,現在經營不善?因緣果報如是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我做出來給你看。所以諸佛菩薩出現於世,是「為彼求菩提」,不是為自己。這一節意猶未盡,時間到了,下個鐘點我們再繼續講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