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七一七卷)  2002/5/19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717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世界成就品」,起具因緣。清涼大師在末後所說的十種無礙,看最後的一種,第十「時處無礙」。「謂或於一剎現三世劫,或於一念現無量剎」,這一句是講的時間跟空間。處是講的空間,剎就是處所,這一個佛剎。這一個佛剎裡面現三世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劫是時間的單位,在此地我們就不多說了。空間裡面現時間,時間裡面現空間。這第二句講一念,一念是時間裡面最短的,劫是時間裡面長的。一念是很短暫的時間,能夠現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實際上,這個現象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。

  這一念剎那的時間很短,我們現在用照相機,高級的照相機,它的鏡頭好,照出來的微粒非常細微。快門速度快的能夠照到千分之一秒,或者能照二千分之一秒,這個速度非常快了。我們用高度數的感光軟片,夜晚照星星,如果再把照相機接在望遠鏡的鏡頭上,我們照空中的星系,很遠很遠地方的銀河系,能夠把整個銀河系照出來。這一按鈕速度非常快,千分之一秒,五百分之一秒。大概晚上照星空一般都是用六十分之一秒,或者三十分之一秒,速度放慢,感光的時間比較長,照出來的影像非常清晰。這是一剎那,一剎那裡面現無量剎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很短的時間,你能夠看到無量無邊的剎土。這個不難懂,比前面這一句好懂。前面這一句講一剎現三世劫,這個難懂。

  這個我們要從比喻來說,好像我們看電影的底片,我們知道電影它的原理,它的技術,這些常識我們多少能理解一點。在過去電視還沒有出現的時候,電影是大眾所喜愛的。一些比較富裕的家庭有小型的電影,八釐米的小型的電影,自己可以拍攝,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的常識。電影銀幕上的動像,畫面是動的,它為什麼會動?是速度太快了。我們的心太粗了,其實它是不動的,我們看起來以為它是動的,這是錯覺。

  放映機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,鏡頭打開有一張畫面放出來,立刻關住,再打開第二張畫面接著,它是個連續相,我們講的相續,一張一張連續的,張張都是不動的。但是它連續的速度太快了,移動太快了,我們就看到好像它真的有動作了,是錯覺產生的幻相,不動以為它在動。所以佛經裡面講「動靜不二」,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得出來,動靜確實是一不是二。你要沒有這樣微密觀照,你怎麼了解事實真相?果然了解了,你才曉得整個宇宙動不動?不動。誰看到?八地菩薩不動地。

  也就是說整個宇宙就像個大電影一樣,銀幕一樣,八地菩薩看到放影機裡面的底片原來是不動的。我們一般人看的是銀幕,沒有看到幕後,確實是不動,誤以為它在那裡動,而且動的速度還很大。錯了。這個道理要很細心、很冷靜的去觀察,才知道事實真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你看到這個真相,你才曉得佛經上講的「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」,你完全明白了。

  「時處無礙」裡頭,一剎現三世劫,就像我們看電影的底片,把這個底片一展開拉開來,前一張,後一張,現在現的這一張,這就是三世,都在你面前,這個三世你同時看到。這個比喻容易懂。

  可是事實上,我們如何打開宇宙的底片?電影底片很容易,動畫的底片很容易,我們一看就明瞭了。甚至於我們讀歷史,我們讀唐朝的歷史,那是唐朝當代,唐朝以前的魏晉南北朝,再以前的春秋、戰國、秦漢,這是前面的,後面的宋、元、明、清。你站在唐朝這個當代,前後歷史你都看到了。從這些地方去體會。

  如何看到宇宙的過去與未來?這要禪定,要智慧。禪定能夠突破時空的維次,能突破空間,也能突破時間。智慧能照見,照見過去、未來,十方三世如對目前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這個時候眼見的德能恢復了,我們的眼睛能看到過去,能看到未來,能看到此界,能看到他方,這是「時處無礙」。

  清涼大師也引用經文一首偈,「三世所有諸莊嚴,摩尼果中皆顯現」,這個三世就是講的有過去、有未來,這是時間!「諸莊嚴」是諸佛剎土,種種莊嚴,這是處所!在什麼地方建的?摩尼果中,這裡頭顯現。這個話是佛經上說的。

  我們在現前這個世界確確實實有許多巫術,大多數用水晶球,他的精神意志專注在這個水晶球上,水晶球會現相,也能夠現過去、未來。對過去正是歷史的鏡頭重演,未來還沒有到,你已經看見了,就變成了預言。這個預言準不準確?準確,非常準確。

  可是過了若干年之後,那個預言不準確了。為什麼不準確了?當中有變化。因為相隨心轉,人心的變化有加減乘除。所以如果你有這個能力,剛才講了你有定慧,他在水晶球看到,譬如說看到十年以後的情形,二十年以後的情形,你有能力突破時空維次,你現在看的一定跟他水晶球現的相一樣。那是什麼?現在的。過幾年以後,相就變了,因為人心在變。十年、二十年的相為什麼我們現前看不到?前面講「隱顯自在」。我們在今天顯的這個相,明天的相今天看不見,明天就現前了。

  但是所有一切的現相都不是固定的,都在那個地方轉變。什麼原因轉變?轉變由心。因為眾生的心、念頭會變,所以這個相就會變。這裡頭都有道理,你要了解這個道理,對於一切的變化你一點都不希奇了,確確實實像《法華經》上講的十如是,如是性、如是相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,到如是本末究竟。

  這是經上講摩尼果。果也是個球,實在講摩尼果就是摩尼寶珠。世間人多半用水晶球,也有用寶石,也有用水,許許多多東西,大概他所取的都是比較容易反光的這種物體,精神專注能夠突破部分時空,能夠看到過去未來。

  最後這一句話很重要,「此十無礙,同時具足,自在難知,散在諸文,可以六相融之」,這個一定要懂,十種無礙是同時具足。在哪些當中具足?給諸位說是法法具足,沒有一法不具足。由此可知,我們現在對於一切法迷得是多麼深、多麼重,為什麼?在一切法裡面我們都不能得自在,處處都是障礙,所以我們生活得這麼辛苦。

  在《華嚴經》上我們看到那些法身菩薩們,他們生活的那麼自在,那麼樣的快樂,那麼樣的活潑,為什麼?他們覺悟了,他們確實生活在無障礙的法界,無障礙就是真解脫。總的因緣,就是常說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妄想,這個念是真念,真心起用;稍稍夾雜妄想,你是妄心起用,妄心就有礙,真心無礙。無礙的意思我們就說到這個地方,然後我們回過頭來看經文,經文的意思就好懂了。偈頌的第八首、第九首,我們一句一句來看:

  【等虛空界現神通,悉詣道場諸佛所,蓮華座上示眾相,一一身包一切剎。】

  普賢菩薩如是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哪一個不如是!我們凡夫把自性德用迷失了,看到經文上這種說法,感到不可思議!殊不知這就是我們自己原本的境界,眾生與佛無二無別。

  『等虛空界』,等是平等,不但我們的心量跟虛空法界平等,我們的身體跟虛空法界也平等。不但平等,前面講過,相入相即,你要懂得相入相即無礙,你就曉得是一不是二。

  我曾經在講席裡多次報告,心是虛空法界,虛空法界是我們的自心相。虛空法界裡頭有無量無邊的剎土,無量無邊的眾生,佛也是眾生,眾緣和合而生,菩薩也不例外,也是眾緣和合而生。所以眾生這個名詞包括了一切器世間、有情世間、智正覺世間,全都包括了,這是我們自身相。身心是一不是二,所以宇宙是一個整體,什麼時候你證得了,你契入這個境界了,你就是法身菩薩,你就是法身如來。

  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不能夠突破分別執著?所以我們的心量就變成非常窄小,小到有時候都不能包容自己,你說多可憐!從這些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他迷得多重?他迷得多深?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,幫助我們破迷開悟,幫助我們恢復本來面目,本來面目等虛空界!

  『現神通』是展現自性的德能,全體大用,這個境界絕對不是言語能說得出的,也不是思惟想像能夠明瞭的。學佛的同學一定要記住,言語的功能是有限的,超越它的功能的,它說不出。思惟想像的功能也是有邊際的,邊際之外的思惟想像達不到。性德的全體大用,超越思惟,超越言語。佛在經上常講,這個事情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這個意思就是說宇宙人生真相,心性的大德大能,言語跟想像都達不到;不用言語,不用想像,用定用慧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。

  於是人不能不求定慧,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定修慧。但是你要想成就如是功德,你不能不在「戒」上下功夫。我們講古往今來,這個時間不長,應當像佛法中所說,過去無量劫中,所有一切修行人成菩薩成佛的,都是通過戒定慧三學而成就的。我們今天學佛把戒捨掉了,想得定慧,哪有這個道理?

  我們昨天看到大家把六月份我們佛學講座的課程表給我看,不錯,這裡面有《弟子規》,有《十善業道經》,有《地藏經》,有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但是我沒有看到《沙彌律儀》。大家不知道《沙彌律儀》的重要。這個地方是個佛學院,佛學院裡頭的淨宗學院,淨就是戒律,沒有戒怎麼行?你們哪一位菩薩發心來講《沙彌律儀》,非常重要。因為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十善業道經》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、《地藏經》,可以說都是戒律的補充教材,《沙彌律儀》是戒律的正規的課本。佛門當中常講正助雙修,現在我們都搞「助」,「正」的沒有了,要正助雙修。我們從這裡頭得定,因定開慧,這才能解決問題,才能入華嚴境界。

  「現神通」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,沒有障礙才通,有障礙就不通了。一切法,法法裡頭都具足十無礙,它怎麼會不通?哪裡會有障礙!凡是不通,你就要多多想想,在什麼地方出了毛病才不通了。毛病的根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

  第二句:『悉詣道場諸佛所。』這個通了,詣是到達。這一句話用淺顯的句子來講,就是你有能力到達一切諸佛的道場。這一切諸佛包括微塵裡面的剎土、毛孔裡面的剎土,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重疊的世界,你統統都到了,這是華嚴境界!確實其他經裡頭沒有這個說法,其他經給你講的頂多是個平面的大世界。《華嚴經》裡面給我們顯示是立體的大世界,平面沒有邊際,立體也沒有邊際。再看後面這兩句:

  『蓮華座上示眾相』。蓮花座,蓮華是表法的,不要以為真的有個蓮花給你坐,蓮花表清淨,這個我們都知道。蓮花是生長在池塘裡面,它的根在泥土裡頭,莖是在水當中,花跟葉開在水的上面,佛用這個來表法,把泥比作染污,就是六道;六道染污,水清淨,染、淨,水表四聖法界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代表這個。花開在水的上面,這是什麼意思?染淨兩邊都不沾。這個意思是說染淨兩邊都放下了,染淨兩邊都沒有障礙了,染淨兩邊對我都不產生任何影響了,取這個意思。

  你要到這個境界,無論你在什麼地方,你坐在椅子上也叫蓮花座,你坐在草地上也叫蓮花座,你站在那個地方也叫站在蓮花裡面,取這個意思。這個我們就明瞭了,蓮花座實際上代表什麼?清淨心。所謂的是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,這叫蓮花座。

  「蓮華座上示眾相」,這個眾相就是諸佛剎土,一一剎土之中十法界依正莊嚴,現這個相。你要想多了解一些現的是哪些相?我可以告訴你,這全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就是示眾相,全部的《華嚴經》在你這一身裡頭統統現出來了。下頭一句講得很清楚,很明顯:

  『一一身包一切剎』。這裡頭最難懂的是「一一身」,我們這個人只一身,怎麼會有一一身?我們一個人確確實實不是一個身,你要以為你是一個身,你是迷。我們這個身到底有多少?無量無邊。這個經你念過了,你要記得,常常在心裡面,對於這個境界你就不感覺得奇怪了。一微塵裡面現無量無邊剎土,我們要問,那一微塵裡頭現不現娑婆世界?這裡頭有沒有娑婆世界?有!有沒有地球?有!微塵裡頭有沒有圖文巴?有!有沒有我們這個身?當然有!怎麼會沒有。一微塵裡頭有,一毛孔裡頭也有,你才曉得微塵有多少?毛孔有多少?毛端有多少?無量無邊。我們的身有多少?我們這一一身,一一身裡面的毛孔,一一身裡面的毛端,一一身裡面的細胞,一一身裡面的粒子,都現一切剎。剎現身,身現剎,重重無盡。

  也許有人問了,我們這個身有生有滅了,對!一生一切生,一滅一切滅。再告訴你,生滅同時,這裡頭的真相愈說愈玄,但是是事實。佛如是,普賢菩薩如是,一切眾生皆如是。只是佛菩薩他知道,他對於這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我們凡夫糊塗,雖然跟佛的境界是完全相同,但是一無所知。差別就是迷悟,除迷悟之外,哪有差別!

  你要是稍稍參透幾分,完全參透了你就成佛了,你能夠參透幾分,你得的受用就不可思議。這個受用我們說白一點,你這一生的享受就不可思議,你享受到真樂;這個真樂與物質境界不相干,與精神境界也不相干,你會得到真樂。你才曉得佛菩薩過的是什麼生活?那是真正的正確的生活。然後看看六道眾生過的是偏邪的生活,所以他有苦。佛菩薩過的是中正的生活,不偏不邪,佛法裡面稱之為「正受」。凡夫過的哪有正受?再看後面這首偈:

  【一念普現於三世,一切剎海皆成立,佛以方便悉入中,此是毘盧所嚴淨。】

  我們讀這一首偈頌,觀想這個偈頌裡面所講的境界,這是享受;怎樣以觀想能夠契入這個境界,你就真的得享受了。觀想是聽說了很歡喜,自己沒有親臨其境。佛教導我們的目標是希望我們親臨其境,這是佛對我們無比殊勝的大恩大德,我們永遠沒有法子報答。

  『一念』是非常短的時間。『普現於三世』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在一念之間,清清楚楚明明瞭瞭,這是智慧,這是定功。

  『一切剎海皆成立』。剛才說了,一成一切成。但是你要曉得,這個境界不能執著、不能分別、不能想像。為什麼?《金剛經》說了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你可以受用,你不能夠佔有,就像做夢一樣,夢中境界你可以享受,你不能佔有。為什麼?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,沒有醒來的時候也是什麼都沒有。夢境如是,我們現前境界亦復如是,你要參透!好,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我們還得接著來看末後這一首偈:

  【一念普現於三世,一切剎海皆成立,佛以方便悉入中,此是毘盧所嚴淨。】

  雖然是佛的境界,我們要知道怎樣學習,才能夠得到受用。前面兩句是說宇宙萬物的形成是於剎那際,重要的是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之後,以什麼樣的心態生活、待人接物能達到究竟圓滿,這就是佛法。佛在此地說,他以『方便悉入中』,「方便」就是善巧,就是隨緣,現代人的名詞稱之為藝術。我們常講高度的藝術,最高的藝術,佛的生活可以說是最高的藝術。「悉入中」,著重在「悉」,悉是一切剎海,一一剎海。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,大家好懂,就是一切時一切處,這個講法大家好懂。

  一切時一切處,話雖然是很容易聽得懂,境界你不見得能體會到。為什麼?境界是你的智慧,你的見解是你境界的範圍。換句話說,你還不能脫離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境界不廣不大。讀《華嚴》確實是可以把我們的境界、心量拓開,隨著我們的心量能夠契入一切時一切處,與其中的眾生相處。

  如何相處?那就是末後這兩個字,『嚴淨』。嚴是莊嚴,佛法裡面講莊嚴,世間人講美好,莊嚴跟美好是一個意思。但是佛為什麼說莊嚴,不說美好?就像慈悲跟愛是一個意思,為什麼佛法講慈悲,不講愛?事是一樣,體性不一樣。佛法的體性,諸位要知道是慧,它的體性是定慧。世間人的體相是情識,我們現在講是感情跟常識。他的美好是建立在情識的基礎上,他的愛也是在情識的基礎上,跟佛法不一樣。佛法的慈悲是從定慧裡面生出來的,莊嚴也是從定慧裡面生出來的。

  就現象上來說,世法的美好會變,世法裡頭的愛情也會變。為什麼?他的心會變。就是說他的想法、看法會變,想法、看法一變,那個境界事相上也就產生變化了。這跟佛法不同,佛法的莊嚴慈悲是從定慧裡面生出來的,定慧永遠不會變。所以慈悲不會變,絕對不會變質,莊嚴不會變質,不同在此地。

  我們再把它說白一點,大家更容易懂一點,佛法是真的,世間法是假的。真的是什麼?真的不變,假的會變。真的裡面,眾生對我有小小的好處,關懷我、照顧我,感恩報恩的心永遠不變。即使這個人對我有一點好處,但是對我有很多不利,很多的壞處,我只記他一點好處,永遠感恩他。他對我不好的地方,我忘得乾乾淨淨,心裡頭連印象都沒有,這是真的。決不像世間人,世間人對你怎麼好,最後對你不好了,把前面好處都一筆抹消了,感情用事!哪裡能教化眾生?要懂這個道理。這裡頭是非常明顯的因果的事實。

  尤其是學佛要學覺悟,覺悟不僅是為自己,要顧到眾生,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要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,這個才有價值。否則的話,你覺悟有什麼價值?你對社會你對眾生毫無貢獻,你再好是你一個人的,你能好到哪裡去?一定要幫助社會,一定要幫助眾生。你要幫助社會,幫助眾生,你一定要做社會的好榜樣,做眾生的好榜樣。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社會大眾的榜樣、模範,這個有意義、有價值。

  我們現在看到今天的社會,為什麼社會這樣動亂?為什麼舉世之人,哪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他有安全感?他沒有憂慮,他沒有恐怖,找不到!現在這個社會上,無論哪個國家地區,你去接觸,你去問問,都有恐怖,都有憂慮,都有不安。為什麼會變成這種現象?這個現象的根源是自私自利。每個人都要顧自己的自私自利,我的自私自利跟你的自私自利一定有衝突,我的心怎麼能安?身心都不安。我天天想著怎麼樣損人利己,人家那邊也這樣想到損人利己,整個社會發生嚴重的矛盾,嚴重的衝突,變成嚴重的競爭、鬥爭、戰爭,最後的結果是世界末日,就是這麼一個現象。挽救之道,我們把這些錯誤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統統放下。

  莊嚴是講的事相,清淨是講的心行;嚴是在外,淨是在內。心清淨,思想清淨,見解清淨,身心世界就莊嚴了。我如是,我希望人人都如是。應當以嚴淨去影響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,這是教育,這是佛陀的教育,這是今天這個世間最迫急需要的社會教育。

  我們有幸遇到了,現在發心要從事於這個工作,一定要把這個工作做好,做圓滿。你怎樣才能做好、做圓滿?要從本身做起。本身從哪裡做起?天天反省,天天改過,時時刻刻記住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。好樣子就是對治社會的毛病;今天社會大眾不肯吃虧,不能忍讓,處處要競爭,才把這個社會搞亂了。

  我們今天曉得這個道理了,我們能吃虧,能上當,能夠忍,能夠讓,做出來給人看。深信因果,福慧雙修,真正有福報,無論在什麼地方都不會有災難,古人所謂的逢凶化吉,遇難成祥,這人有福報,這人有德行。

  福跟德是連著的,德是福之因,福是德之果。人不能夠不積德,不能不修善,要原諒世間所有一切眾生的過失,決定不要把這個放在心上,要教化眾生知恩報恩,眾生對我們有一點點的善,一點點的恩德,念念不忘。佛菩薩在世間示現,在九法界示現幹什麼?就幹這樁事情。我們今天學佛學什麼?就學這樁事情,「知恩報恩」。

  我跟諸位說過,大乘經教裡頭二地菩薩主修的課程,就是知恩報恩。我們今天在初學,初學也不離開這個原則。初學從哪裡學起?淨業三福學起。所以我們學院定的學程是九年,九年當中,前面的兩年是要落實淨業三福。我們頭兩年學什麼?我們的課程「淨業三福」是指導的原則。用哪些教材來落實?三福裡頭頭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。我看到你們的課程表了,劉居士負責來講這門課,這門課是世出世間法的大根大本。這個內容,在家怎樣做個好子弟,在校怎樣做個好學生,世出世間法都從這個地方學起。這是第一個科目。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我們把它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,這是第一福。

  我們選擇的課程,用這個來教才能真正落實。實在講這是世間法,世間法是佛法的根,在世間不能做個善人,你怎麼能作佛?怎麼能作菩薩?哪有這個道理!佛菩薩是人中之好人。

  三福第二條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。我們選的課程是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、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沙彌律儀》,用這三個課程來落實。

  第三福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我們這個教材取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因為這個經的分量比較大,就沒有再選其他的了。兩年當中我們要把這些東西學好,要做到。不是說你念得很熟會背了,你也講得不錯了,你做不到有什麼用處?我們今天要求是做到。你讀得很熟,你解得很清楚,講得很明白,你要把它做到。這是佛法修學的根基、基礎。

  從這個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再認真的修學淨宗,淨宗有五經一論,五經一論都要學,因為每一部經都有相輔相成的效果。所以我們當中這個三年,五經都要認真的學一遍。最後四年讓你專攻一門,五經裡面你自己喜歡哪一部經,或者是五經之外你喜歡的經論也可以。

  古往今來,許許多多的大德有很多例子,像民國初年,清末民初,江味農居士專攻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他念佛求生淨土。他所標榜的我們大家都知道,「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」。經典,他一生專攻《金剛經》;他修行,專修阿彌陀佛,念佛求生淨土,「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」,有成就,真往生了。

  周止菴居士他一生專攻《心經》,《般若心經》,在《般若心經》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。你看他寫成的《心經詮注》,真了不起!他也是行在彌陀。天台家那就更不必說了,智者大師,智者大師是天台家的祖師,他是念佛往生的,所以天台歷代祖師念佛往生的人就太多太多了。傳到近代諦閑老法師、倓虛老法師、寶靜老法師,這都是天台宗近代的祖師,都是念佛往生的。

  所以我們的基礎完成了,然後你選一部經專攻,選淨宗的可以,不選淨宗的也可以,你有淨宗的底子了,淨宗五經一論給你作底子、作基礎。我們淨宗,過去,像弘一法師,這是大家都非常仰慕的,弘一法師一生專修「普賢行願品」,他「普賢行願品」背得很熟,他特別喜歡《華嚴》,對一些知識分子介紹佛法,他都是勸大家讀《華嚴經》,尤其勸大家讀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給知識分子介紹佛法幾乎都是這麼說的。對於專修淨業的同學,他是特別讚歎《印光法師文鈔》,勸人多看多聽,依教奉行。影響的人很多,功德無量,這些都是莊嚴。

  祖師大德他們心地清淨,世出世間法都放下,真正做到了一塵不染,這是我們的典型,是我們的模範。對自己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放下之後要提得起。提起是什麼?捨己為人,認真努力全心全力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。你放下之後,你自己沒有事,你要替眾生做事。我們今天替眾生做什麼事?我們選擇的是教學,講經實際就是上課。為了便利許許多多同學的學習,我們用網路,我們全心全力把網路的設備更新,做到一流的現代化,讓大家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地區,都能夠收到畫面清晰,音聲清楚,每個人在自己家裡面好好的學就可以了。

  學院這邊的課程,前兩年我們偏重在德行上,德育!教育裡頭道德教育是根,現在社會上沒有了,我們重新在這裡扎根。這兩年以後,我們的要求希望真正能夠做到每天學教八個小時,念佛八個小時。諸位學教八個小時是嚴,莊嚴;念佛八個小時是修清淨心,一切要從自身做起。自己做出成績出來,自然就能影響人了。別人到這個地方來觀光、來參學,我們歡迎,歡迎他來看看我們這個地方是怎樣學?怎樣修?希望把這個學風跟道風能夠影響他自己,影響他的道場。

  我們只做個帶頭,希望他們做得比我們更好,我們就有功德了。他們做得不如我們,我們對他沒有很好的影響,我們就失敗了。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,他們的心願無不是希望後來居上,我的學生成就一定在我之上,老師的光榮。學生成就不如老師,不能超過老師,老師失敗了,老師沒能教得好。這個我在講席上不曉得講過多少遍,做學生的人在老師的基礎上,老師兩個肩膀是他的基礎,我們的腳踏著兩個肩膀上往上去,百尺竿頭更進一步,老師歡喜,這是老師求之不得的事情。

  時代永遠在進步,教化眾生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,這就對了。不能落在時代的後面,那就錯了。今天這個世界最缺乏的是什麼?道德、倫理。我們今天需要講的是個人的倫理道德、家庭的倫理道德、社團的倫理道德、社會的倫理道德、國家的倫理道德、整個世界的倫理道德,在佛法這是擴大到全宇宙的倫理道德,科目名稱是一個,內容有淺深廣狹不同。

  《華嚴經》所講的是宇宙的倫理道德,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看到的是宇宙的和平,宇宙的和平是從我本身做起,宇宙的倫理道德也從我本身做起。所以我自己做不好,不要認為這個無所謂,這是我自己的事情。那你完全想錯了,你個人最後影響到宇宙,影響到虛空法界。你一念善是好的影響,一念不善是惡的影響,人生在世哪有那麼簡單!如果有那麼樣簡單,哪來的十法界?怎麼可能會有三途六道?所以一定要知道,佛經上說得好,無量因緣,那就是不簡單。

  我們遇到困難了,遇到挫折了,遇到災難了,這個時候一定要去冷靜思惟觀察它的原因,什麼樣的緣?什麼樣的因?你能夠觀察清楚了,你就會很自在,逆來順受。對於自己倫理道德不但沒有絲毫障礙,反而會把自己提升。

  儒家講倫理道德,佛法講戒定慧三學,說法不一樣,內容是一樣的。倫理在戒學裡頭,道德在定慧裡頭。世出世間的聖人教化眾生說的名詞術語不相同,內容是一樣的,無二無別。所以,我們要平等的尊敬,我們是佛弟子,我們對佛是怎樣恭敬,我們對孔夫子、孟夫子恭敬的心、恭敬的禮節跟對佛沒有兩樣。耶穌基督、穆罕默德在歐洲那邊教化眾生,他們教化的方式、術語不相同,你再仔細觀察倫理道德的內容是一致的。我們對耶穌、對穆罕默德的尊敬心、尊敬的禮儀也跟對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;教導社會把這些分別執著放下,社會才有祥和,世界才有和平。

  社會的安定,世界和平,人民幸福總在覺悟。無論是什麼人,不分國家、不分種族、不分宗教,你只要覺悟了,你的思想觀念言語行為就跟大聖大賢接近了。世出世間一切法最怕的是迷惑顛倒,怕的是這個。但是迷惑顛倒的人多,覺悟的人少,覺悟的人一定要幫助沒有覺悟的人,全心全力幫助他。因為他不覺,你幫助他,他未必能接受。你以善心對待他,他懷疑你的居心不良,所以覺悟的人要受很多的冤枉,要受很多的委曲。不能說你這個態度對我,算了,我就不幫助你了。那你就錯了,一定要幫助他回頭,這是覺悟人的義務,諸佛菩薩如是示現。

 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,罵他的人很多,還有想陷害他的人也不少,他沒有放在心上。祖師大德的示現,哪有一生一帆風順的,一個也找不到。你看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得法之後還在獵人隊裡頭避難躲藏了十五年,不是個短時間。到社會大眾大家把他忘記了,嫉妒障礙逐漸淡化了,他才出頭。諸位想想看,如果他早十五年就得到大眾的尊重,他來教化眾生,對於整個社會一切大眾幸福美滿帶來多大的利益。因為嫉妒障礙對他曲解,使他的教化推遲了十五年。能大師並沒有灰心,並沒有打退堂鼓,很有耐心等十五年,緣成熟了之後,「一花開五葉,結果自然成」。所以沒有耐心,怎麼能成就?

  我們今天遇到的這個環境跟六祖能大師相仿彿,我們處境比他更苦,我們的障礙比他更多。自己要有定慧,要有耐心,要認真努力。哪個地方有緣,全心全力去做,沒有一絲毫的私心,沒有一點個人的欲望,我們才能得清淨心,才能讓自己的定慧增長。無論在什麼地方一定要守法,守法就是持戒,違法的事情決定不能做,成就自己的德行,等待時節因緣。時節因緣不成就,要提升自己的道德,提升自己的定慧,我們時間決不空過。時節因緣成熟,不辭辛勞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。

  所以因緣成熟他們樂意接受,歡喜接受,緣成熟了。還有障難,還有排斥,還有反對的音聲,緣沒有成熟。這時候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,提升自己的戒定慧三學,提升自己倫理道德的修養,這個重要。決定不能夠浪費光陰,古人說得好,「退則獨善其身」,緣不具足,退一步獨善其身。獨善其身就是回過頭來修養自己的道德,修養自己的戒定慧三學。「進則兼善天下」,障礙沒有了,緣成熟了,要把自己的身心奉獻給社會大眾,奉獻給世界一切眾生,這是佛菩薩的應化。佛菩薩到世間來就幹這個事情。

  我們既然發願做佛的學生,就要向佛陀學習,佛怎麼做,我們學他的做法就對了。佛是我們的榜樣,佛是我們的典型,佛是我們的模範,我們向他學習要學得像才行,不能學走了樣子。要想學佛,一定要記住,佛離開我們世間給後世弟子留了兩句話:「以苦為師,以戒為師。」你要想學佛,你首先要記住,我一定能吃苦,我一定能守戒。吃苦是淨,守戒是嚴。佛怎麼樣嚴淨?莊嚴清淨一切諸佛剎土,一切眾生剎土,我們在這裡要好好的去學習。好,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