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九五九卷)  2003/3/6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959

  諸位同學,請接著看「遇第二佛」,正顯佛興五段裡面的第二段,「睹相獲益」:

  【爾時大威光童子,見彼如來成等正覺,現神通力。】

  這一句是見相,見相就開悟了,他獲得這個利益就開悟了。不但見相能開悟,聞名也能開悟,聽到名號能開悟,嗅香亦能開悟,鼻聞到香味,舌嘗味,身接觸,六根接觸六境統統都能開悟。那是什麼境界?六根互用的境界,這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清楚。可是法界虛空界裡面,有許許多多的剎土眾生根性不相同,凡是根性相同的,他會聚會在一起,這就是物以類聚的道理。我們娑婆世界六根不能互用,哪個根最利?文殊菩薩為我們揀選,耳根最利。我們聽比看還容易覺悟,所以文殊菩薩講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音聲。觀世音菩薩他老人家六根裡頭,耳根最利,所以跟我們這一方眾生緣就深了。果然我們這個世界「家家觀世音」,觀世音的知名度高過一切諸佛菩薩。什麼原因?跟我們有同樣的根性,耳根最利。

  我們今天看到『大威光童子』,他是眼根最利,眼根利,你看,『見彼如來成等正覺,現神通力』,他就明瞭、就開悟了。這些地方說實在話明顯,但是它也很微細,我們學佛不能不懂。像最近日本的科學家研究水的結晶,他們在儀器裡面發現,沒有儀器看不到。要用高倍的顯微鏡,快速的攝像設備,看到了;雖然看到,沒覺悟!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聽到這個現象,有幾分的悟入,佛法裡面常講少分。少分的悟入,那是什麼原因?是因為平常大乘佛法薰修培養的善根。所以我們聽到這個事情,看到這個圖片,我們有幾分的悟入。

  可是我們展開這段經文,跟大威光童子相比,大威光是太子,童子也是菩薩,對菩薩的尊稱。你看我們稱善財童子、文殊童子、普賢童子,文殊、普賢都現童男身;「童」是講他天真,沒有染污,取這個意思。「見相」就是得無量無邊殊勝利益的原因,那個無量無邊殊勝利益就是我們一般講大徹大悟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慢慢學,只要有這個心、有這個願,我深深相信,我們的六根逐漸逐漸聰明了。不但眼見你能夠開悟,耳聽、鼻嗅、舌嘗、身觸、意知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有悟處,這樣子菩提道上進步就快速了。修因就是你要有心,你要有願,你沒有這個心願,這不行。下面有十句,這十句是別說他得什麼樣的利益。見到佛,佛示現成正等覺,他見到了,得什麼樣的利益?你看第一個:

  【即得念佛三昧,名無邊海藏門。】

  他所得的利益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沒法子說,所以佛給我們介紹,通常略舉十種,這是講第一種。第一種『念佛三昧』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「念佛三昧者,菩薩之父,故首明之」,把它擺在第一句。「乃至十地,不離念佛」。這就說了,在示現裡頭看到了,他怎麼成佛的?我們想想,佛在大乘經教裡頭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凡夫成佛這是法,這是一法,「從心想生」,我們就明白了。你念佛,你想佛,果報就成等正覺;你念菩薩,果報就是菩薩。這才知道,讓我們才真正的明白過來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怎麼成佛的?念佛成佛的。跟佛在經上講的原理原則相應,念佛成佛。釋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。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,《八十經》裡面稱德雲,《四十華嚴》裡面稱吉祥雲。梵文原本是一個本子,翻譯的人翻的不一樣,德就是吉祥,吉祥就是德。吉祥雲比丘他修什麼法門?他修念佛法門!念哪一尊佛?跟諸位說,念阿彌陀佛。你看看五十三參,他所示現的意思很深!

  善財童子去參訪,遇到吉祥雲比丘是在別峰,這是住在山上修行,是在另外一個山峰,這是什麼意思?特別法門!吉祥雲比丘住的道場代表一般法門,但是他在別峰念佛。他用什麼方法?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般舟三昧。般舟三昧念佛,他是用經行,站著,他不坐,也不臥;日夜不可以坐下來,不可以躺下來睡覺,只有經行跟站著可以,所以這個法門叫「佛立三昧」。這個三昧不好修,一般是以九十天為一個修行的學程,九十天!我們講三個月,三個月不睡覺,三個月不坐下來。所以,他可以經行,可以站著,可以拜佛。這是吉祥雲比丘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,容易攝心!

  現代人業障深重,一天不睡覺他就受不了。三個月不睡,那不是簡單事情,能不能做到?能!問題你必須要克服自己的業障,你想到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你為什麼會疲倦?是你到那個時候,心裡面念頭就起來了「我需要休息,不休息受不了」,妄念在作祟。如果沒有這個念頭,沒這個念頭沒事。像飲食也是,飲食習慣了,一天吃三餐,到時候不吃覺得餓了。如果你要是養成一個習慣,我一天吃一餐,早晨、晚上的時候一點事都沒有,就是念頭!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,李老師一天吃一餐,我跟他學,我也一天吃一餐,沒事!正常。我一餐吃了五年。以後在台北講經,住在韓館長家裡,韓館長一定要我吃三餐。她說你要吃一餐,我們不敢供養你,萬一你營養不足,身體生了病,我們承擔不了。這是外緣,所以我就恢復三餐,但是三餐是一餐的量。我過去吃一餐的時候,中午這一餐吃三碗飯、吃四碗飯。那時候普通一般都是這樣的,吃三餐,每一餐都是吃三、四碗,年輕的時候。所以韓館長要求我吃三餐,我就把一餐分成三次吃,每一餐吃一碗飯,一直到現在。你看我東西吃得很少,不吃零食。吃得很簡單,吃得很少,健康!

  飲食,我們從這個地方也體悟一點道理,這個道理我曾經跟李老師報告過,那是我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,我才向他老人家報告。我所體會到的,人身體是一部機器,機器的運動要靠能量來推動它。像汽車,汽車一定要汽油推動它,沒有汽油的話,車就不會動;加油就是給汽車吃飯。我們這個身體是機器,一定要能源來推動它,這個能源是飲食。可是每個人飯量不一樣,那就是每一個機器性能不相同,有耗油的,有省油的。用車大家很習慣,耗油的車常常加油,省油的車加一次可以跑兩三天。身體,每個人身體也不相同,有特別消耗能量的,那你就得常常補充。一天三餐還不夠,還要吃幾道點心,他要不吃他挨餓,他受不了。

  能源消耗到哪裡?我們要知道,百分之九十五,可能還以上,消耗在妄想,與勞心勞力不相干。勞心勞力的人只要他心地清淨,他的思想、他的工作能夠專一,能夠有秩序,消耗能量不多。我在台中觀察李老師十年,他的工作量是我們一般人的五倍,一天忙到晚。外面客人要跟他見面,要一個星期之前預約,他排時間。不是一個星期以前預約的,他沒有時間來見你,他的時間都是排好的。可是他一天吃一餐,而且這一餐吃得很少;我雖然也吃一餐,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。所以當年在台中,生活費用,李老師一天兩塊錢就夠了,我一天要三塊錢,兩塊錢沒有辦法。我一個月生活費用要九十塊錢,他只要六十塊錢,我比他要多吃一些。這就是說明,我的心沒有他清淨。在事上講,我的工作量沒有他那麼多,這是與清淨心有關係,我悟出這個道理來。妄想分別執著多,你的能源補充就要多。所以這是一個事實真相,不能勉強。自己妄念很多,那你必須要由飲食來維持,否則的話你會生病,你受不了。不可以充好看,那你自己吃虧,那是自欺欺人;要充面子,充好看,這個錯了,這個用心就錯了。老老實實,誠誠懇懇,我的妄念確實少了,需要量少了,那你飲食減少是正確的。

  所以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還是歸到心裡面起心動念。念頭要純要正,不能有邪念,念頭愈少愈好。所以,我不看報紙、不看雜誌、不聽廣播、不看電視,大概有三、四十年了。從景美華藏圖書館成立之後,我這都離開了,離開之後,這個心就清淨多了,社會上許許多多這些訊息我都不知道。我所知道的訊息都是同學們他們看到的時候,偶爾告訴我的,但是他一告訴我,我就知道,我就明瞭。心地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,一接觸就明瞭。他跟我說,我明瞭的比他要深、比他要廣。這些都是利益!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學到這些理論原則,怎樣落實在自己生活上。

  這第一句跟我們講「念佛」重要。佛是什麼?佛是覺,覺而不迷,念佛就是念覺,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。如果你著了佛的相,你雖然念佛,你念佛不覺,還是迷惑顛倒。那樣念佛也能得一點利益,什麼利益?阿賴耶裡頭落謝佛的種子,這個種子力量很薄弱,不起作用。念阿彌陀佛,你要明瞭阿彌陀佛的意思。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?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無量光、無量壽。光是表空間,壽是表時間,無量光壽就是無量時空裡面所有一切法,你要覺而不迷,這叫念佛!這就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這個意思。這個意思太難了,太不容易!這個意思實實在在講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所以彭際清居士講得好,這不是普通人,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頭有他,我們能肯定這佛菩薩再來的,不是普通人,他說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,這三部經是一部!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現在念的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《華嚴》。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!那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裡面講的什麼?無量光壽,無量時空裡面所有一切法,任何一法都是覺而不迷,這叫真正念佛。

  「三昧」,三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,正是正常,受是受用。從念佛這個地方得到正常的受用。正常受用是什麼標準?以法性為標準,也就是說,一切受用與法性相應。法性是什麼?這個難懂!我們不能講太深,太深沒意義。佛法最要緊的是契機,機是什麼?我們自己的根性。我們的程度一定要適合自己的程度,適合自己的根性,學了馬上就管用。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,為地球上這些眾生講經說法,教化這些人,他用的是什麼?戒定慧三學。我們就曉得戒定慧三學就是法性,法性落實在我們這個根性上就是戒定慧,我們所有一切受用不離戒定慧。不離戒就是孔老夫子講的「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」,矩是規矩,就是戒律;隨心所欲,跟戒律完全相應。在佛法裡面講的「五戒十善」,五戒十善是戒律的根本,所以不落實怎麼行?落實就是「三昧」。怎麼落實的?念佛落實的。佛如是,佛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你看看就是戒定慧。他一點不勉強,他完全出於自然,自自然然的跟戒定慧相應,與法性相應、與性德相應,這是成佛之道。你要想成佛,不能不在這上下功夫,你要非常認真努力學習。

  在《華嚴經》上我們看到,「乃至十地,不離念佛」,這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。十地是從初地到等覺,實際上他是十一個位次,初地到十地,十個位次,加上等覺,十一個位次。這十一個位次他們修什麼?修念佛法門。由此可知,這個法門是直接修成佛之道,跟其他法門不一樣;其他法門是漸修,這個法門是專修、是頓超。有緣的眾生,這個眾生很不可思議,他是凡夫,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他居然也修念佛法門。你們細心去思惟觀察,他選擇修行的法門居然跟十地菩薩一樣。十地菩薩修這個法門,他也修這個法門,除這個之外,他哪一樣也比不上菩薩。但是要修成就了,跟十地菩薩無二無別,不可思議!

  現在有一些無知的同學,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原因,他是什麼樣的用意,反對夏蓮居老居士的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我不知道他什麼意思。要知道這個動作造極重的罪業,不但你自己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,你自己把這一生修念佛三昧的機緣錯過了,你也貽誤許許多多念佛人。這個要背因果責任!古人講的「錯下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」,你耽誤別人。你們現在反對這個本子,你貽誤眾生不是少數,多數!何必幹這個傻事?這個本子的因緣,梅光羲老居士在他那一篇很長的序文裡面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梅老的外甥,夏蓮居老居士的傳人,傳法的弟子黃念祖,黃念祖在這個經本後面有一篇跋文。你把這個序跟跋仔細去看看,你就明瞭。早年你要來問我,我會介紹你,你去請教黃老居士,可惜黃老居士在前幾年往生,現在沒人告訴你了,這兩篇文章在。

  我們老師李炳南老居士,他是梅光羲的學生,所以對這個會集本我們有法脈的因緣。梅老跟夏老是老朋友、老同參。會集的時候,第六品的會集,就是四十八願,是三個人會集的;夏老、梅光羲居士,還有慧明老和尚,三個人用三個月的時間會集第六品。律航老法師,他也是夏蓮居的學生,把這個本子帶到台灣。我們這個本子是從這兒來的,律航法師帶來的,送給李炳南老居士。李老居士一看序文,他老師寫的,特別親切。這個本子傳到台中,台中就排版翻印。李老在台中講一遍,那個時候他不到七十歲,六十多歲。你看他這個本子,這個經本註解是他自己註的,他自己分的段落,加上眉註,毛筆字,寫的規規矩矩。我看到這個本子無量的歡喜!這個本子老師給我了,我現在還保存在手上。台中許許多多同學都不知道有這個本子,沒見過。李老師往生的時候,我發心把這個本子印一萬冊,這個功德迴向給老師。於是這個本子正式流通出來,每一個人看到都歡喜,因這個本子而得度的,這十幾年來不少人!這些人都給我們做見證。

  我們在新加坡,新加坡前年老林長陳光別居士就是聽這個經往生的。他一天聽八個小時,聽了三、四年,反覆的聽,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預知時至,三個月之前,他就曉得哪一天走。他在一個紙上寫了,好像是八月初七,寫了十幾個,家裡人不知道什麼意思,到那天他走了。才知道三個月之前,他知道他哪一天走,走得那麼明白,走得那麼自在。他在往生前兩天,請我去給他做皈依,成為正式的三寶弟子。會集本成就的!我們親眼看到的這個例子。末法時期還有九千年,九千年許許多多眾生要靠這個本子得度。《無量壽經》現在雖然有九種不同的本子,同時流通在這個世間,這個本子最殊勝。希望我們同學要有信心、要有智慧,要認識清楚。決定不能夠聽人云亦云,把自己這一生得度的機緣錯過,那就太可惜了。不但太可惜,經上講的太可憐,可憐憫者。所以我們看到《華嚴經》上「十地菩薩不離念佛」,我看到這句經文,感觸是非常非常之深。

  娑婆世界眾生有很多不認識字的,沒有聽過佛法的,不懂得經教的,居然也能老實念佛,臨走的時候坐著走、站著走的。諦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的徒弟,不認識字,沒有聽過經教,他老實,他聽話。諦老教他,你就念一句阿彌陀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以後準有好處。他也不知道是什麼好處,他就能夠聽老師的話。你看就這麼簡單。一天念到晚,念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一點壓力都沒有。他念了三年多,真的念成功了,得念佛三昧,所以預知時至。往生之前,看看些老朋友,辭行,見一面,第二天回到自己的小廟,就走了,站著走的。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,小廟裡頭沒人,只有一個老太婆替他燒飯的。老太婆到廟裡一看,師父站在那裡,叫他也不答應,仔細一看,死了!鄉下人看人站著死的,太希奇!到處告訴別人。這人再派人到觀宗寺把這個訊息報告諦閑法師,諦閑法師再回到他這裡來,三天,他站著三天,替他辦後事。諦老看到非常歡喜,非常讚歎,說:你的成就,天下講經說法的這些大法師不如你,叢林寶剎裡面方丈住持也不如你,你成就了!

  這什麼成就?念佛三昧。你要問怎麼成就的?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他心無二念,世緣放下了,佛緣也放下了,八萬四千法門,他哪一門也不懂,就抱住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個字;除這六個字之外,他什麼都不懂。三年有這樣殊勝的成就,這不是告訴你念佛三昧嗎?菩薩自以為聰明,學無量法門,比不上鍋漏匠。所以李老師常講,這樁事情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。這句話本來是孔子講的,用在佛門裡面,恰當。上上根的人你告訴他,他懂得,他不懷疑,他不會有一個妄念,一句佛號念到底,他能成就。下愚之人他對老師尊重,他能夠聽老師的話,對老師一絲毫疑惑都沒有,老師教他怎麼做,死心塌地這麼做,他也成功。上智跟下愚不一樣,但是成功是一樣。鍋漏匠是個凡夫,跟十地菩薩不能比,但是成就相同,這不可思議,這是真的。

  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,名聞利養是假的,功名富貴是假的,一樣都帶不去。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,帶不去的你就得放下,你要曉得那個帶不去,這叫看破。再不要去理會它,不要放在心上,叫放下。要在什麼地方用功夫?帶得去的。念佛三昧帶得去!你為什麼不在這上下功夫?念,諸位要記住,念是今心,不是口念。什麼叫念?你心上真有,心上真正跟覺性、靈知融成一體,那個叫念佛三昧。一切時一切處,沒有絲毫迷惑、沒有絲毫邪見、沒有絲毫染污,那是念佛三昧。這就是覺正淨!念念跟覺正淨相應,念念就是覺正淨,穿衣吃飯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活活潑潑,他不是死的是活的。你仔細觀察,他不踰矩,「隨心所欲不踰矩」。不踰矩就是他不踰(踰是超過)覺正淨,決定與覺正淨相應,這叫做得到念佛三昧,證得念佛三昧。這是他得的利益裡頭第一句「即得念佛三昧」,這個念佛三昧還有個名稱,叫『無邊海藏門』。現在時間到了,下一個鐘點我們再來講一講什麼叫「無邊海藏門」。

  諸位同學,請看獲益第一句:

  【即得念佛三昧,名無邊海藏門。】

  前面把念佛三昧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。這是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裡頭,最殊勝的一個法門。我們一定要有智慧能夠揀別,能夠深信不疑,依教修行一定得好處。接著我們再看看這個三昧的名稱,『無邊海藏』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,「蘊積名藏,深廣稱海」。這是形容這個法門,蘊藏積集,這裡頭實在講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。這個意思在吉祥雲給善財童子介紹念佛法門,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,這二十一是代表大圓滿,不是數字。二十一條把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包括盡了,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。要以我們現前佛法修學的的門徑來說,參禪是念佛法門,持戒也是念佛法門,持咒還是念佛法門,學教也是念佛法門,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。這就是《華嚴經》上常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不能夠執著:這一門不是那一門。佛法是圓融,通的!如果講禪,禪蘊積一切法門,念佛也是禪。佛在《大集經》上講「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」。念佛是禪,禪也是念佛,融通的。

  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含攝一切法門,這個才叫大圓滿。如果有一門不能包括在裡頭,它有缺陷,它不能叫圓滿。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法門平等,你不會修這個法門,去排斥另外一個法門。絕對不可能有自己讚歎自己,毀謗別人的這個念頭。凡是有自己讚歎自己,這個戒經上講「自讚毀他」,那是什麼?那叫不通,不了解事實真相,迷惑顛倒。隨順自己的情執、妄想分別執著才會有這種現象,真正了解真相,覺悟的人沒有。必定跟五十三參裡面的善知識一樣,對於自己所修學的法門謙虛,對於別人的法門讚歎。我們在五十三參看到的,那是覺悟的人。這個我們要學。

  我在一九七七年,第一次到香港講經,那個時候講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,認識了聖一法師。大嶼山的聖一法師,寶林寺的方丈,他是個參禪的。他來聽我講《楞嚴經》聽得很歡喜,邀請我到他們道場裡面去參訪,他的禪堂早晚都坐香,有四十多個人在參禪。我去訪問,請我到禪堂裡面講開示。我讚歎禪,對於淨土一字不提,讚歎禪的殊勝,讚歎聖一法師,讚歎道場,讚歎修學的同參道友。我離開的時候,走在半路上,有陪我去的同修問我,他說:淨空法師,禪這麼好,你為什麼不修禪,你去念佛?我跟他講:禪是上上根人修的,我是中下根性的人,我去參禪不會開悟,我念佛能得念佛三昧,根機不相同。我講的都真話!老老實實的。所以不同的法門要讚歎。

  以後我到新加坡,應新加坡那邊同修們邀請,到那邊去講經。早年也是每年去一次,每次去一個月,講一部經。演培法師住在新加坡,他在那裡已經住了二十多年,我們是老朋友。他是修彌勒淨土,求生兜率內院的。雖然都是淨土,不一樣,我們修彌陀淨土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老人家找我到他道場跟大家講開示結結法緣。我讚歎彌勒淨土,對於彌陀淨土一字不提。這是什麼?古人講的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」,沒有門戶之見,要讚歎別人,不可以破壞別人的信心。古德常講「寧動千江水,不動道人心」,這是規矩,這是德行。到人家的道場,頭一個要讚歎這個道場領導的老師。他這個道場這麼多信徒,對老師的信心要加強、要加深,我們應該做的事情,要幫助他的。信徒對道場有更深的信心,對所修學的法門堅定,這是最有利益的。千萬不能說:彌勒淨土不如彌陀淨土!你把人家道心破壞了,那個有罪過的。一個道場,一類眾生的根性,這一類眾生跟彌勒淨土有緣,他跟演培法師有緣,他在那個道場能得利益,能有成就。所以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

  修學最重要的是契機,我們契合彌陀淨土法門,另外一個人不見得是彌陀淨土的根機,不見得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所開的法門,就有幾千種之多;換句話說,他要度幾千種不同根性的學生,各個都有成就。門徑雖然不一樣,目標方向一致的。譬如講到三昧,哪一個法門都是三昧,用的方法不相同,得的三昧相同。三昧是禪定,正受,所以蘊積名藏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

  「深廣稱海」,這是指一門,這一門淺深廣狹無量無邊,看我們自己的功夫。我們念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各人功夫淺深不相同,容量廣狹也不一樣。所以一個法門,這是通途來講,以大乘法來說,從初信位到等覺位,五十一個階級,這五十一個階級就是深廣不相同;愈證愈深,愈學愈廣,廣到這一句阿彌陀佛,圓圓滿滿包含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的無量無邊法門。所以你從這個法門裡頭深入三昧,一切經擺在你面前都會講,要不要預備?不要!隨時隨處展開來就是,字字句句無量義,講不盡的。怎麼個講法?看眾生根性,應機說法。看眾生的程度,看眾生現前的需要,說給他聽,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現前就得到殊勝的利益。他有很多迷惑、有很多困難,全都給他解決了,都給他化解了,智慧!

  這兩句是總說,後面大師說「然略有三義」,他舉出三個意思,給我們介紹「無邊海藏門」。第一個意思說「由此定中見多佛故」,這一句話不好懂,但是是事實。只要你得念佛三昧,肯定你的念頭轉變了,你看到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。是什麼佛?未來佛,你肯定了。你見到過去佛,你見到現在佛,你見到未來佛,這是大乘經上常講「坐斷三際」。坐是什麼意思?坐是定。你看一個人,行住坐臥,坐的這個姿態是非常穩重,不動的。坐斷不是講我們身體坐在這裡,不是這個意思,講心;心定了,心不動了,用坐來代表,表這個意思,所以三昧是有受用的。如果禪,禪坐,坐在那裡就是參禪,坐在那裡不動,這個禪不起作用。所以,真正禪的功用,行住坐臥都是禪,都用一個「坐」來表法。行住坐臥,身動心不動,這叫坐斷。坐斷是三際通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沒有障礙了,你能夠見到三世佛。所以,由此定中見多佛。

  下面經文有說,大師在此地把這幾句經文引用在此地。「以佛為境界,專念而不捨,是人得見佛,其量與心等」,這四句偈。由念佛這個方法能見,「所以稱門」。從這一首偈子當中,我們就曉得念佛是以佛為境界。諸佛名號當中,特別是阿彌陀佛,得雲比丘念阿彌陀佛,文殊、普賢也念阿彌陀佛,這都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。他們給我們示現的都是專念不捨,一切時一切處,心心行行都與阿彌陀佛相應。阿彌陀佛在哪裡?再跟諸位說得具體一點,阿彌陀佛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這就好懂了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對人對事對物決定不違背《無量壽經》上的教誨。換句話說,《無量壽經》上字字句句都落實到生活,你的生活是佛境界;全都落實到工作,你的工作是佛境界;全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你處事待人接物是佛境界。你怎麼不見佛!見佛怎麼不成佛!不成佛你見不到佛,見到佛你就成佛了,成佛你肯定見三世一切佛。那見多少,沒有辦法說這個數字。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叫見。這個見就跟前面威光童子見到第二尊佛,第二尊佛號有善眼,名號裡頭有善眼,圓滿的見性,不是見少分、見多分,不是,圓滿的。雖然不是我們現前的現量境界,但是不能不學。

  淨宗法門的根本、基礎是淨業三福,如果沒有淨業三福的功夫,淨業你就談不上了。這一點同學們不能不知道。念佛法門從哪裡學起?從淨業三福做起。世尊教韋提希夫人往生西方淨土的方法,沒有教她念佛之前,先教她淨業三福,而且告訴她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。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不能離開這三條;離開這三條不能成佛道。我們就要知道,這三條多重要。這三條頭一句話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一條特別重要。為什麼?根本的根本,這一條是人天善法。你要牢牢的記住,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境界?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如果我們要不善,阿彌陀佛想接引我們去,西方世界大眾不容納你,為什麼?你跟他們格格不入,他們都是上善之人。我這個不善,怎麼能跟人家合得起來?那個老太婆、老阿公一個字不認識,就念阿彌陀佛,他能往生。沒錯,他的心善,他的行為善,確實具備往生的條件!老太婆心裡沒有雜念,沒有妄想,沒有貪瞋痴慢,沒有是非人我,沒有自私自利,那些往生條件她統統具足。

  回頭再想想自己,自己有沒有自私自利?有沒有貪瞋痴慢?有沒有是非人我?只要有一條,這一生怎麼念、怎麼學,也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,這一生不能往生。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釋迦牟尼佛不騙人。你自己千萬看經要仔細看,別看錯了,不能斷章取義。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包括其他四十七願,少一願你這個願就不圓滿;不是說四十八願,我只要有一兩願就行了,沒這個講法。那是你自己想錯、看錯了,你體會錯了,不能怪佛菩薩。你這一生修行不能往生,你自己要負責任。這是第一個意思。

  第二,「一一佛德,是無邊海藏,由念能知」。頭一條是能見佛,見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念佛見佛。第二個意思,智慧圓滿。「一一佛德」,這一句意思很廣,可以說「一一佛」是每一尊佛,每一尊佛的德行。這是一個說法。另外的說法,是一尊佛,一尊佛他一一德行。這一句兩個意思都有。一一佛德,「是無邊海藏」,藏是含藏的意思,就像倉庫。佛的德行,任何一個德行,一定圓滿包含所有的德行,這叫海藏。這個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,這是性德。誰能知道?「由念能知」,念佛的人能知,「所以稱門」。

  在這個地方,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,譬如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》文殊菩薩講修學,菩薩修學的綱領十條,叫十波羅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十波羅蜜。這是菩薩無量無邊行門,總的說這十種、十大類,這十大類裡頭每一類一定是圓滿的包括其他九類。譬如講布施波羅蜜,布施裡頭一定包括持戒,一定包括忍辱,一定包括精進、包括禪定、包括般若、包括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一個不會少;少一個,布施波羅蜜不圓滿,有欠缺。提一個忍辱波羅蜜,忍辱一定包括前面的布施、持戒,包括後面的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。這叫無邊海藏,沒有不包括的。

  普賢菩薩的十願,願願包括一切願,講「禮敬諸佛」,禮敬必定包括稱讚、供養、懺悔,乃至於普皆迴向。而且跟諸位說,禮敬裡面決定包括文殊菩薩十波羅蜜,稱讚裡頭一定也包括文殊裡頭十波羅蜜。同樣的道理,文殊裡面的布施,決定包含普賢的十願。文殊菩薩教我們持戒,持戒裡頭一定也圓滿包括普賢的十願。所以,任何一個法門,都圓圓滿滿的含藏一切諸佛如來的無量無邊法門。《華嚴》說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那個一是任一,不是獨一,不是專一;任一。世出世法統統不例外。在世法,儒家講的五倫、五常、八德,隨拈一法,全部包括在其中,這叫聖人。一法裡頭不包括其他的法,賢人、君子,那不是聖人。在佛法裡面,聖人是法身菩薩,這是聖人。所以阿羅漢有偏,辟支佛、權教菩薩偏而不圓,法身菩薩圓備了。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念佛能知,念佛何以能知?念佛念到得念佛三昧,他就知道了。我們念佛,大家都是念佛人,你知不知道?不知道。為什麼不知道?你沒有念,你沒有得念佛三昧,所以你不知,所以你沒有見到諸佛。如果真的得到念佛三昧,你會尊敬一切人,這一切人包括你的冤家對頭,包括時時刻刻存心想陷害你的人,你對他都尊敬,你對他都讚歎。再惡的人,他也有一點好處,你要讚歎他的好處,把他不善之處忘得一乾二淨,絕對不要放在心上。

  所以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勸導同修,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裡面,這是最愚痴的人。我們的心好像是個容器,心是個容器,把別人的垃圾東西放在我這個容器裡頭,你是個聰明人嗎?這個道理大家都曉得。我決定不肯,我的杯子要裝什麼?裝最好吃的東西,決定不能裝骯髒的、有毒的。但是你忘掉了,你的心就是個容器,為什麼裝許許多多不善的人的不善的東西裝在裡頭,那真的有毒!大傻瓜幹的事,決不是聰明人。聰明人怎麼樣?把一切眾生的善裝在我心上,使我變成一個圓滿的善心。這是聰明人,這個作法沒錯。現在日本的科學家研究、觀察水,水的結晶,給我們很多啟示,我們跟佛法一對照,明瞭了。你心裡頭有不善,不善的念頭,受害的是誰?是你自己,與別人不相干,於別人一絲毫的損害都沒有,傷害了自己。把自己身體,可以說每一個細胞,如果你在顯微鏡裡面去觀察,它變的樣子都很醜陋,不是完美的。所以,為什麼不常常想善?

  《十善業道經》上佛教給我們的話,好!佛在前面一段總的開示,那一段話非常重要,「龍王,當知菩薩有一法,能斷一切諸惡道苦」。我讀這句經文寒毛直豎,我深受感動。這是什麼法?這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,這個法太重要了!佛接著就說,「常念、思惟、觀察善法」,這個善法就是直接指的十善業道。「常念善法」,心裡頭有,心裡面有十善,沒有十惡。「思惟善法」,思惟是講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一定跟十善相應;換句話說,起心動念當中,決定沒有一個惡念。「觀察善法」,觀察是講行、言語造作,言語造作肯定跟十善法相應,決定不會違背十善。佛講這個三句。末後又有一句話囑咐我們,「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這句話重要!一毫一分的不善不能夠夾雜;換句話說,你純善。我從這句話裡頭聯想到一句,套他這個例子,我說「常存淨法,思惟淨法,觀察淨法,不容毫分不淨夾雜」。我們的修行方向目標正確,純淨純善就是如來、就是諸佛。我們的方向目標正確,世出世間所有一切不淨,我不受,所有一切不善,我也不受;我所接受的,純淨純善。

  我剛才跟諸位所講的,我們不受不善,毫分不善都不接受,毫分不淨都不接受,這是如來教初學。初學的人要從這裡下手,學會了,你真的得三昧了,得三昧沒有不淨、沒有不善。一切不淨到我這裡來都變淨了,一切不善到我這裡來都變善了,這是什麼?這是得三昧。這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。你會轉了!到你面前,惡的轉成善的,濁的轉成淨的。六根在六塵一接觸馬上就轉了,這到什麼境界?這個到破迷開悟,你才有這個能力。這個能力就是孔老夫子七十歲所說的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」。他怎麼不踰矩?他會轉!凡夫轉不了。

  我在修學過程當中,我離開台灣,寫了六句「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」。這是告訴同學們,怎麼樣轉逆境,把逆境轉成順境,把惡緣轉成善緣,你會轉。前年,我們離開新加坡,移民到澳洲來,我也寫了兩句「處逆境,隨惡緣,無瞋恚」,無瞋恚就轉了,所以「業障盡消」。「處順境,隨善緣,無貪痴」,沒有貪戀,沒有愚痴,「福慧全現」。我寫這麼兩句話。這都是什麼?會轉了。你會轉,你得受用。你會轉,漸漸的你就入三昧,你就能得念佛三昧了。這是學佛最大的受用,這是學佛真實的受用,我們不學佛哪裡懂這個道理?怎麼可能轉境界?人家對我不好,我對他更不好,要報復!所以這是人之常情。這幾十年學佛下來,人家所有一切不善,到我這都融化了,沒有了。明明是惡的,到我這兒來變成善的;明明是苦受,到我這兒是樂受。所以大乘經上講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你要會轉。

  契入三昧,你就真正懂得,任何一法遍含一切萬法,尤其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到的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這前面讀過的,毛端、毛孔、微塵,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。我們講的遍法界虛空界在哪裡?在一毛端。在哪個毛端?一切毛端都是。在一微塵,一一微塵皆是,所以世界重重無盡,不可思議。前面經文比這個地方說得更深、更廣。科學家對於這個事實真相,連影子都沒有,他現在才不過在一滴水裡面看到結晶而已,這算什麼?跟大乘佛法來比,這是小兒科。我們用現在話來說,是幼稚園的課程。我們修學大乘,現在看到科學裡頭種種的發現,我們一看完全了解,他只能知其當然,我們連所以然都明瞭;通達、自在、無礙。

  大師下面還有註解,他說「云何無邊海,劫海所修,有行願海」,這是說明什麼?因果。這個名稱上說「無邊海藏」。什麼叫無邊海?是累劫所修的,所以有行願海。我們今天是不是累劫所修的?是的。我們有過去生中,修行不是這一生一世!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修行。修行為什麼今天智慧不開?迷了,這叫菩薩有隔陰之迷。迷怎麼辦?迷要遇善知識,遇善知識能夠給你講經說法,把你的迷惑破除,恍然大悟,你跟從前的修行又接軌了,接上了。你要不悟入,你從前修行的斷掉了,現在路斷了,接不上了,這一生所修學的跟前世修的接不上軌,那你不能成就。你一定要接上軌,接上軌,通了,那個進步是加速度的,快速!所以世出世間法,第一恩德不是父母。這個諸位要曉得,第一恩德是老師。為什麼?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。我生生世世修行,這一生當中如何跟過去生中修行接軌,要靠老師,這個父母辦不到的。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,佛菩薩的恩德超過祖宗,你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行願海。

  「成就色身,有相好海」。現在成就色身、相好,我們知道了,心善、心淨,行善、行淨,相隨心轉,你的相貌就轉了,體質轉了,百病不生。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,他有道理在,有方法。你只要懂得道理,依照這個方法去修,你肯定果報現前。這些方法,今天科學裡頭都沒有。相好海。「成就智身,有辯才海;建立念處,有名號海;修諸助道,有功德海;安處眾生,有淨剎海;如是諸海,一一無邊,各各出生,蘊積名藏」。時間過得太快了,又到了,這一段沒講完,明天我們接著再講。經細說,確實讓我們開智慧,真的幫助我們得到許許多多我們平常得不到的東西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