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五七三卷)  2002/1/11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0573

  諸位同學,請看「如來現相品」,供聲偈讚第三首:

  【菩薩無數等剎塵,俱來此會同瞻仰,願隨其意所應受,演說妙法除疑惑。】

  這十首偈頌前面三首是「歎德請」,第一首、第二首是讚歎如來,第三首是讚歎大眾,後面七首是「舉法請」。第三首前面兩句讚歎大眾,後面這兩句就是請法,說明除疑生信。『菩薩無數等剎塵』,這個數字無法計算,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,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剎土,就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、菩薩大眾,佛是在教導,菩薩是跟著佛在學習。『俱來此會同瞻仰』,都到華嚴海會來了,華嚴海會是盡虛空、遍法界的,所以這兩句是讚歎大眾,大眾求法的心切。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一點,菩薩眾,雖然我們在前面看到異生雜神眾,那個數量也是「等剎塵」,那些神眾決定不是凡夫,我們介紹的時候特別鄭重的提示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,法身大士慈悲示現。如果不是菩薩,就肯定不能夠參與這個法會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所以在此地我告訴同學們,你們果然是菩薩,就可以把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經教裡頭,你認真學習,為什麼?你是菩薩,你不是凡人。如果我們自己覺得我還到不了菩薩這個水平,那就是我一再勸勉同修的,這個經我們可以聽,決定不能在這上下功夫。為什麼?你在這上下功夫,你的時間跟精力都白費了。這個話不是我說的,你們念念《沙彌律儀增註》,弘贊法師舉古大德說的,佛在經典上說的。為什麼?我們的根沒有,這個課程要是編排,這是佛學研究所的課程,這是成佛的課程,不是成菩薩的。如果我們人都沒有做好,學不出來的。經典上比喻像蓋三層大樓,我底下兩層不要,我就要第三層,你替我蓋一個,就像這個比喻一樣;像念書,我小學、中學統統不念,我就念博士班,我一畢業,博士就拿到;世間人念小學、念中學、念大學,愚痴,都比不上你,哪有這個道理?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明瞭的。《華嚴》,我絕對沒有開華嚴班,是大家歡喜聽,可以,不是不能聽,旁聽,隨喜旁聽。

  往年我在台中求學,李老師講的科目也很多,他教導我們的,我們自己主修的一門,那要把全部精神、時間要投入。如果覺得自己還有能力,他講其他課程的時候,我們可以去旁聽。旁聽有什麼好處?觸類旁通,旁聽我只是聽,我經本都沒有,為什麼?不需要。自己主修的這一門一定修好,這老師教學非常重視。我跟大家說過我自己學習的經驗,我到台中第一部學的是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真正把這部經字字句句文字義理都要搞清楚。到什麼時候你才算是學會?落實、做到。這個經你會背、你會講,你做不到沒有用,你沒有學會;要做到!我第二部學的是《阿彌陀經》,第三部《普賢行願品》是別人請我學的,不是我自己去選擇的。那個時候我們同學,朱斐居士夫妻兩個,他們那個時候辦了一個「菩提樹雜誌」,還經營一個佛經流通處,他們兩位都參加我們的經學班學講經,他選了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。選了之後他覺得這個經選大了,選深了,沒有時間寫講稿,他來找我商量,讓我幫助他,我這樣子答應他。所以他們上台講經那個講稿是我寫的,我每個星期要寫八千字的講稿給他,這麼樣學的。這是特別的一個因緣,我沒有選修這個法門,但是這一個講稿寫完之後,我對於《華嚴》就非常歡喜,這是一個很殊勝的增上緣。

  以後我就出家了,出家之後感到學的東西太少了,我旁聽聽了不少經,旁聽大概有十部經,這個老師教別的同學,我在旁邊旁聽。所以我跟諸位同學說過,我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好、理解力好,我佔了這兩個便宜。雖然旁聽,我並沒有好好的去學這些經文,但是我幾乎所有旁聽的經我都能夠講。所以我出家那個時候這些小部經,我能夠講十幾部,旁聽來的。得自己有這個能力,主修的這門要是沒有搞好,你同時修得很雜、修得很多,你到後來一事無成,比什麼都可惜!一定要記住古人的話,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,我是得力於老師這個教誨,他教導我就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達到一定的程度,所有一切經論你一展開,你就通達,你就不會有障礙,這才叫真正學會。不是學一部經會講一部經,這個沒有用處,這個死的;學一部經你至少要會講一百部經,學十部經,整個《大藏經》你都通達了,這叫你真正學會了。真正學會的人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,祕訣就是一門深入。

  所以學經教跟學世間東西不一樣,現在一般人學經教得不到利益,就是拿世間求學的心態去學經教,錯了!錯在哪裡?學經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,不同於世間,世間人學東西他是學常識,它裡頭沒有定慧。戒是方法,可能有一點方法,沒有定慧;佛法是著重在定慧,非常著重在定。你學一樣東西你心是定的,不是說你學的時候是定的,一切時你都是定的,因為你心裡頭沒有妄念。我們的妄念太多,妄念控制不住,想斷斷不了,學經教是斷妄想的一種方法。我學這部經,我常常想這部經,無論在什麼時候、無論在什麼場所,起心動念都想這個經裡頭的義趣。為什麼?我要把它講好,全部精神集中在經教上,這是修定。把你的妄想換成憶念,大勢至菩薩講的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想經教是憶佛,持佛名是念佛。所以學講經那一個時段裡頭,腦子裡頭確確實實沒有什麼其他妄念。尤其是初學,真的全部精神貫注,真得受用,苦是非常辛苦。

  研教首先把經文段落勾出來,段落就是科判,像這個大經清涼大師已經把段落給我們勾出來了。許許多多小部經並沒有註解,自己要動手,學做科判。把這部經分成,最大段是三分:序、正、流通三分;三分分出來之後,每一分裡頭分大段、中段、小段,真用功夫,一定把自己的課程學好。李老師同時著重品德的修養,關於這一門,他指定我們去讀《五種遺規》,清朝乾隆時代陳弘謀居士編的,他做過兩廣總督,尤其著重小學。我們必須學習的課程,李老師指定我們必須學習,但是並不要求我們背誦,那就要求我們一定要聽《古文觀止》,許許多多教我們做人的道理,一方面學文學,一方面培養自己的德行。

  我過去在台灣「華藏圖書館」,我勸勉我們的同學們,我提出七個基本的課程,必須要讀誦,奠定自己弘護的根基。這七門裡面第一門就是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這是小乘經;古大德常講,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十善業道是大小乘共同學習的,根本的根本。我們七門課程裡面沒有《十善業道經》,有《了凡四訓》、有《感應篇》,用這個來代替。這些經一定要求落實,我們不能落實、沒有辦法做到,等於沒有學。今天我們講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是好,確實開眼界、拓展心胸,看看大菩薩的境界、法身菩薩的境界,我們嚮往。如何能夠契入?這是我常講的求生淨土。所以這個經我們讀了、看了之後,聽了之後,產生真正的羨慕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!

  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說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所以最近這十幾年來我極力提倡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的內容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無二無別,《無量壽經》講的就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《華嚴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廣說,古大德說得沒有錯。我們自己這一生的目標、方向要確定,我這一生不想再搞六道輪迴了,不想再搞生死了,一心希求極樂世界。所以我的修學,是以淨土為主,淨土裡面我的選擇是《彌陀經要解》第一,我受持,《大乘無量壽經》是助修,正助雙修!其他一切經論我不涉及了。我所蒐集的這些典籍,全部供養淨宗學院,這個學院是個長久的機構,提供給你們做參考,希望你們的成就在我之上。學生超過老師,這是教學的成功,學生不如老師,這個教學是失敗的,一定是後來居上,後來不能在下頭,時代永遠在進步。所以我的希求是希望你們能超過我,能不能做到?如果你們懂得這個道理、懂得方法,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的。這個方法就是奠定德行的基礎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你們決定能超過我。

  你們要曉得我這一生很可憐,逼不得已,最有福報、最幸福的是什麼人?一生專講一部經。我是非常想走這個路子,這是我的本願。多少年前在達拉斯的時候,同修們就問過我,問我在《大藏經》裡面,如果說只許可取一部經,「法師,你取哪一部經?」我沒有思索、沒有考慮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!這是我跟李老師學的,第二部學的。我學完這部經,李老師在同學當中公開的說,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,老師講:「業鴻」,稱我的名字,「他在《阿彌陀經》上得受用了」。老師對學生的觀察,真的是觀察入微,我一生受持,沒有意思改變,我不會見異思遷。這些大經是什麼?今天已經沒有人學了、沒有人講了,我過去自己沒有道場,所以人家請我講什麼經,我都隨順;我自己有了道場,那就隨順自己的意思。

  《彌陀經疏鈔》講過幾遍,《要解》也講過幾遍,《彌陀經》也講過幾遍,淨土的經典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以《無量壽經》講的遍數最多,講過十一遍,這是受老師咐囑、交代我,把夏老會集本要特別的提倡,我讀了這個本子確確實實比過去那些本子都要圓滿,念得生歡喜心。五種原譯本,兩種會集本:王龍舒的會集、魏默深的會集,還有彭際清的節校本,他那個節校本只取康僧鎧的一本,把它精簡了。統統比較之下,夏老的會集本好,李老師非常讚歎。沒有人弘揚,這是我們做學生的一定要遵從老師的教誨,不敢違背。所以這些年來講了這麼多的經論,如果諸位同修細細去聽,我所講一切經論全部都是指歸淨土。我講《華嚴》還是講淨土,我要求生淨土,我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。我看這個世間是旅館,隨時就離開了,這不是我的家,家在西方,這是古德說的。現在讀了《華嚴》知道,真正家在哪裡?家在法界,身心都與虛空法界融合成一體。讀多了、研究討論多了,不知不覺的契入這個境界。

  我特別著重戒律,是怕大家學了之後變成狂慧,那就壞了!一定要知道,諸佛如來修證圓滿,他小小戒都不捨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合規矩,這是大德大能,我們要學習。所以在今天這個世間,我們特別著重儒家的《弟子規》、佛法裡面的《沙彌律儀》,《弟子規》是孔孟的根,《沙彌律儀》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根本,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華果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講的華果,你不要忘記根,沒有根,華果是虛無飄渺的。你聽了很歡喜,你得不到受用,換句話說,你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,你沒有辦法超越三界六道,這是我對於所有同學們的忠告。《華嚴》能不能聽?能聽,聽完就算了,不要在這上去下功夫,應當在你自己本門上下功夫。本門是你自己選擇的,適合你自己的程度、適合你自己的根性、適合你自己的生活環境,一門深入。你聽的這些經典可以幫助你本門悟入,你本門讀的經典裡頭有很深很深的義理,你不了解,聽了別的經,看自己本修的課程上,你看出味道出來了,看出意思出來了,用它做助修可以。但是最基本的淨業三福,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,萬萬不能夠疏忽。沒有淨業三福,你一生都是白修了。

  今天看到第三首偈讚歎大眾,一開頭「菩薩」,所以我的希望,是希望大家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奮發,做到什麼樣的菩薩?初信位的菩薩,就了不起,你是真菩薩。初信位菩薩的基礎是《沙彌律儀》,從沙彌往上提升是比丘,從比丘再往上提升是菩薩。今天比丘戒說老實話是得不到的,蕅益大師給我們說過,蕅益大師講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,所以比丘戒是形式沒有實質。要不要受?蕅益大師、弘一大師都主張我們要受,形式上要受,心裡要明白不得。受了之後學比丘戒,你不受學這個,人家譏嫌你,受了之後你就學它,學一條你就得一條,然後進級去學菩薩。菩薩跟比丘差別在哪裡?比丘是重視自己的德行,所以小乘戒是自利的,以斷煩惱為主。菩薩戒跟比丘戒恰恰相反,菩薩戒是利他的,一切以利益眾生為主,真正是犧牲奉獻。

  有一些戒條相同,譬如前面根本戒是相同的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、不妄語,這個戒是相同的,可是精神不一樣。比丘戒這四種是自利的,菩薩戒這四種是利他的,用心不一樣。而沙彌戒,是比丘菩薩的根本。我們今天學佛,佛法衰到這種地步,原因在哪裡?一定要知道,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,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。所以我們不持戒、不重視戒律,也就是不重視規矩,我們只有形式沒有實質,我們搞得再好是什麼?佛學,你可以在世間拿幾個佛學博士學位,佛學,不是學佛。你可以做世間的學者,對於斷煩惱、斷習氣、了生死、出三界,毫不相干。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不能不懂。我在這裡講這個經,我不能害你們,我一定要講清楚、要講明白,我希望每一個人都有殊勝的成就,你們有成就,我臉上有光彩,諸佛菩薩臉上也有光彩;你們沒有成就,那我就是垂頭喪氣,頭都抬不起來了,沒有臉見人。

  所以在今天,今天是什麼時代?民主自由開放,今天講求人權,任何人不能要求任何人,只能夠勸請,勸請你能不能接受是你的事,不是我的事。所以在今天師生的關係沒有了,這是事實。不但師生的關係沒有了,父子的關係也沒有了。為什麼?聖賢的教誨沒有人提倡,世間人積非成是,把聖賢的教誨認為那是舊時代的,已經不適用了,應當丟到垃圾堆裡去了。中國過去五四運動,打倒孔家店,孔孟的學說、儒教不要了,佛法是迷信、是人民的鴉片,更應該被消滅,現在人是這個觀念,是這樣的看法。所以我們這一生有幸,遇到了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我們要藉著末法這一點短短的時間求解脫。如果再搞六道輪迴,那就苦了,那就可憐了,再轉人身,這個世間比今天還要苦,世界的秩序沒有了。我們看看這幾十年社會的變化,往後再變就不知道要變成什麼樣子。

  前年我們聽說北朝鮮的山神,有三百多位山神,急著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們透出的訊息,說天上現在已混亂了,也不像從前了,地上不能住了,他們要走了,往哪裡走?想來想去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好,派了八個代表到中國來找法師,希望這個法師到北韓去領導他們念佛。這些山神他們作山神已經三千多年了,所以法師問他:「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,你為什麼不學佛?」他們說得很老實,「那個時候我們不相信」。確實跟釋迦牟尼佛生在同一個時代,不相信,現在相信了,現在著急了,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,要有自知之明,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自知。我知道我是什麼根性,知道我的生活環境,然後根據我自己這些條件,我選擇法門、選擇經典,一門深入,鍥而不捨。把所有的精力、時間都投入,時間不需要多,三、五年就有成就,有非常可觀的成就。一般不成就的人就是同時涉獵的太多、太雜,他的精神體力分散掉了,學了很多,我們俗話常講「行行通,行行鬆」,每一樣東西都很平常、沒有特色,拿不出去。古人這個經驗我們愈想愈有道理,所以我們專學一門,不要很長的時間成績就有,我們學習的氣就提上來了。

  我跟李老師學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多長時間?給諸位說,五個星期,一個多月。但是這五個星期學會了,要用多少時間去消化它?給諸位說,要用五年你才能契入。五個星期是老師把那個介紹給你,你並沒有真正得到,真正得到要花五年的時間,天天讀誦,天天學習,有機緣常常講解,一遍一遍的講。我過去學經教,跟我們一般同學們講,那是我的一種看法,老師教完之後,教這部經,我們自己想辦法把這部經講十遍,這是最低的水平。十遍講了之後,我們的印象就有點深刻;學了之後沒有講十遍,如果半年不學就統統忘掉了,為什麼?沒有根。所以「一經通,一切經通」,道理在此地。要通一切經,要在這一部經上到底功夫用到什麼程度?用到見性。任何一部經都是世尊從真如本性裡頭流出來的,所以任何一部經典,都能夠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,達到這個程度,那世出世間法全通了。從前李老師教我的,教我學習的方法、心態,我得到受用。得受用沒有別的,我聽話。所以我作學生是個好學生,老師的教導我不懷疑,從來不懷疑,沒有疑問,依教奉行,所以老師都很喜歡教我。

  第三首:

  【菩薩無數等剎塵,俱來此會同瞻仰,願隨其意所應受,演說妙法除疑惑。】

  這首偈子在前面說了很多廢話,是提醒同學們應當怎樣修學,修學成就與否關鍵完全在我們的心態,其次才是方法,這個我在內典教學裡面常常講。這首偈前面是讚歎菩薩來到法會瞻仰如來。『願隨其意所應受』,這就是求法,菩薩每個人的意願不見得相同,譬如有人修淨土,有人想修禪,有人想修密,有人想學賢首、天台,各個人的願望都不一樣,這是求佛應機說法。「離世間品」開了兩千法門就是答覆這句話,菩薩眾多,所以法門也是無量無邊。四弘誓願講的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我們就知道了,每一個菩薩根性都不一樣。特別是十信位,十信位是初學,從凡夫剛剛契入,所以毛病習氣斷不了,要佛各別的來傳授。『演說妙法除疑惑』,只要能幫助人斷疑生信、斷惡修善,都是妙法,尤其是能幫助別人轉迷為悟、轉凡成聖。這是供具裡面出的音聲,言請非常明顯。後面從第四首到第十首是「舉法請」,前面我們在長行文讀過,偈子就非常好懂。

  【云何了知諸佛地,云何觀察如來境,佛所加持無有邊,願示此法令清淨。】

  舉法請裡面,七首偈分為三段,前面四首的內容是重複言請最初的十句問,沒有照前面的次序,因為這是偈頌,偈頌雖然不重視押韻,但是有的時候它也隨順。在這一首裡面非常明顯的,『諸佛地』、『如來境』,前面是念請,心裡有這個意思沒有說出來,現在供具出聲說出來,『佛所加持』,這說了三樁事情。『願示此法令清淨』,這是求法的,這一句就是請求如來,「示」是指示,讓大家斷疑生信,清淨心就是信心,清淨信心才能生起來。

  【云何是佛所行處,而以智慧能明入,佛力清淨廣無邊,為諸菩薩應開示。】

  這個請法都是非常的明顯,什麼是『佛所行處』?『而以智慧能明入』,入佛境界要真實智慧,沒有真實智慧不能入佛境界。真實智慧是從戒定而生的,絕對不是廣學多聞,廣學多聞不是智慧,在佛法裡叫聰明,儒家講的記問之學,你不生智慧。智慧是從禪定生的,也就是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,你的心裡有煩惱,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怎麼會生智慧?佛法裡常講「煩惱輕,智慧長」,這一句話我們要重視,我們的煩惱愈少,智慧就會現前,所以持戒是斷煩惱,是斷惡業。『佛力清淨廣無邊』,佛果地上的十種能力,我們稱十種智力,那個能力告訴你是從智慧裡頭生的,沒有智慧哪來的能力?所以稱為十種智力,作用廣無邊。『為諸菩薩應開示』,這麼多的菩薩心裡都有疑,都在祈求佛為他們開示,供聲說出來了。第六首:

  【云何廣大諸三昧,云何淨治無畏法,神通力用不可量,願隨眾生心樂說。】

  佛的三昧、佛的無畏、佛的神通,這三種前面介紹過了。『廣大諸三昧』,「三昧」是梵語,意思是正受,也翻作禪定,簡單的說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確確實實能夠保持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個境界就叫三昧。見色聞聲這些事相無量無邊,樣樣都不執著,樣樣都不起心動念,三昧就無量無邊,佛果地上圓滿了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有些人不貪財,對財物沒有放在心上,他不起心動念,這個人對財得了三昧,但是對名,他就沒有三昧,他好名;有些人對名也無所謂,好利、好地位、好權勢,只要你一有絲毫的愛好,你那個三昧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你起心動念了。

  由此可知,到佛果地上才真正徹底放下了,無論什麼境界都不會起心動念了,天堂不起心動念,沒有感覺到樂受,地獄也不起心動念,沒有感覺到苦受。動念頭就有苦樂憂喜捨,就不是正受,那個受就不正常。沒有苦樂憂喜捨,什麼境界都是平等的,這叫正受。所以三昧也翻作「等持」,等就是平等,持是保持,永遠保持著平等,天堂跟地獄平等。為什麼?不受就平等,受就不平等,受就有苦有樂,不受就平等。所以修定,這是關鍵。真正大定在哪裡修?大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在這裡修。修平等性智,平等性智是三昧,換句話說,絕對不會被外境所轉,不會被外境所動,你這個心是不動的。什麼時候真正修到?八地菩薩「不動地」。七地叫「遠行地」,距離這個影響很遠很遠,換句話說,對修行人影響極其微薄,到八地真的不動,一絲毫影響沒有了。

  『云何淨治無畏法』,「治」是對治,「無畏」是四種無畏,如何淨治?要定要慧,清淨的定慧。在任何團體大眾當中,沒有畏懼,不怕人問難,一切眾生有問題儘管問,問不倒的。『神通力用不可量』,這裡頭包括的範圍太大,通常我們講六種神通,在《華嚴》裡面講十通,作用不可思量、不可限量。『願隨眾生心樂說』,願佛隨著眾生的心,因為請法的菩薩太多太多,這些菩薩境界各個不相同,求佛應機說法,應一切眾生機來說法,所以就說出這麼一部大經來。第七首:

  【諸佛法王如世主,所行自在無能制,及餘一切廣大法,為利益故當開演。】

  『及餘一切廣大法』,前面念請有二十句問,二十句問之外的就是「及餘」。佛德能無量無邊,雖然菩薩沒有問,也希望佛能夠為大家演說。這一句有答覆,在後面「不思議品」,將來我們會看到。『諸佛法王如世主』,菩薩也是「世主」,何以故?菩薩教化眾生,他是老師,老師是學生之主。世間既然有師生這個關係,有這麼一個團體,老師在學生當中他能夠作主,所以他也是世主。諸佛法王,佛是導師,是菩薩的老師,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,根本的老師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至少在現前這個階段,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這一萬二千年當中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,佛陀教育是他建立的,是他創辦的。早年這些弟子,有菩薩、有羅漢,佛滅度之後,他們代佛教化,以至於一代一代的祖師大德這些善知識們,代代相傳。這個地方是讚佛,『所行自在無能制』,佛對於世出世間法究竟圓滿的通達明瞭,確確實實像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裡面所說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

  前面這二十個問沒有問到的,一定還有不少廣大法。『為利益故當開演』,佛的心願我們知道,利益一切眾生,希望一切眾生都跟他一樣。我們要有這個心、要有這個願,千萬不能有嫉妒障礙,那就錯了!所以求學無論世出世法,最重要的一個觀念,希望別人超過我自己。我跟諸位同學說,我從小沒有接觸佛法,我就有這個思想,我早年我自己寫的文章,送給方東美先生看、送給章嘉大師看,裡面都寫這個。我一生沒有好勝好強的心,我總希望別人都比我好,我享福,他們造福我享福。好事實在沒有人幹,那我一定要出來幹,當仁不讓;有別人做得比我更好,我一定讓給他,我從小我就有這個思想。作學生的時代,從小學我就會讓,我不跟別人爭,連成績都不爭,我的老師對我都非常清楚,好學,沒有競爭的心。

  所以在學校念書,每逢考試我答的考卷,我一算大概到六十五分我就交卷,後面會做的不做了,及格就可以,何必要爭高分數、要爭高名次?就是第一名、第二名,這個我沒有興趣。喜歡讀書,所以課外的書我念得很多,同學當中我的知識非常豐富,看書看得多。希望別人都比我好,我有這麼一點善根。我能夠忍辱,李老師講的六波羅蜜裡頭,他常常在同學當中讚歎我,我能布施、能忍辱,歡喜幫助別人,歡喜為別人服務。所以縱然菩薩還沒有問到的,佛都知道,為了利益一切眾生,應當開示,應當演說。第八句:

  【佛眼云何無有量,耳鼻舌身亦復然,意無有量復云何,願示能知此方便。】

  這首偈是說前面「體相顯著」十句,問的云何是佛眼、云何是佛耳、云何是佛鼻?但是偈頌裡面沒有說那麼多,偈頌裡頭只說六根,念請裡還有三業,三業裡面開身業,身業開常光、放光,所以身業就佔兩句,這樣合起來十句,這是供具裡面言請的,這一看我們意思就懂了。後面這兩首是講「化用普周十句」,就是佛的十海。在四十問裡面這個十海非常重要,可以說它是總綱領:佛怎麼修行,修行證果之後起什麼作用?起度化眾生,也就是真正落實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十句是度眾生的。前面所問,多半是問佛怎樣修行成佛的。

  【如諸剎海眾生海,法界所有安立海,及諸佛海亦無邊,願為佛子咸開暢。】

  【永出思議眾度海,普入解脫方便海,所有一切法門海,此道場中願宣說。】

  這兩首偈,是說「化用普周十句之問」。在偈頌八句裡面只提到七個問題,另外還有佛的神變海、佛的壽量海、佛的名號海,缺少這三個,清涼大師說這三個都不離佛,佛海就可以把這個統統都包括,意思含的有。這就是供具裡頭出聲的,這是言音請,不是念請。與會這些大眾,異生眾裡面確實有中下根性,哪些人?像我們,我們是異生眾裡頭中下根性。菩薩心裡的念頭我們不知道,不但菩薩心裡念頭我們不知道,我跟你之間,我心裡起念頭你不知道,你心裡起念頭我也不知道,這才曉得我們的業障有多重!

  經典上告訴我們,阿羅漢、辟支佛,或者更低的層次,阿那含、斯陀含,我們心裡起心動念,他們知道,他怎麼知道?他那個能力恢復了一部分。阿羅漢有六通,阿那含、斯陀含已經有他心通。須陀洹沒有,須陀洹有天眼通、天耳通,這是初果;二果就有宿命通,宿命通是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,有他心通,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他知道;到三果聖人就有神足通,他就能變化自在;四果羅漢有漏盡通,那就圓滿,漏盡通是見思煩惱斷盡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是一樣都不通,煩惱習氣是多麼的深重,自己不能不知道。不知道你修學的心發不起來,一定知道自己不行,我才要發憤努力學習;要是對現前境界很滿意,你這個發憤求學的心生不起來,我們佛家講的道心生不起來,你滿足於現狀。怎樣激發自己的道心?了解事實真相,才知道自己真的錯了。

  『如諸剎海』,這是諸佛的剎海,前面講世界海,「剎海」就是世界海;『眾生海』、『法界所有安立海』,前面細說過了。『及諸佛海亦無邊』,「亦無邊」就把前面三句全都貫上了,世界海無邊,眾生海無邊,法界安立海無邊,佛海亦無邊,樣樣都無邊。『願為佛子咸開暢』,「開」是開示,「咸」是統統為我們開示,讓我們聽了之後茅塞頓開,心意暢悅。「暢」還有個意思,暢佛本懷,佛的願望是要覺悟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都覺悟了,佛心境舒暢了,有這麼個意思,暢佛本懷。『永出思議眾度海』,這是度眾生不可思議。『普入解脫方便海』,這就是解脫海。『所有一切法門海』,法門是教化眾生的。『此道場中願宣說』,這個道場是華嚴海會,願佛在這個道場當中為大家宣說。供具言請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,我們在「現相品」一開端看到菩薩念請,供具聲請,供具出聲音,聲音讚頌,我們也可以說是言請,把這個意思都說出來了。

  李長者《合論》裡頭有一段話,道霈禪師把它節錄在此地,做為這一大段的一個總結。他用問答的方式來說,「問曰:大眾何不以言自問,而默念致疑?何不自以言讚勸請,而於供具雲出音請佛?」長者給我們提出這兩個問題,這的確是我們的疑問。這些菩薩為什麼自己不把自己的疑問說出來,而在心裡默念?呈獻供養佛的這些供具,它們出音聲來讚佛、言請,為什麼這些菩薩自己不讚佛?不用言請?長者為我們解答,「答曰:明佛得法界心,與一切眾生同心故。」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為什麼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佛都知道?佛證得法界是自己的心,法界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真心理體。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很好,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?「唯心所現」,那個心就是法界心,法界就是心,心就是法界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界心現的相分,佛圓滿證得,所以佛的心跟一切眾生同心;換句話說,眾生心裡起極其微弱的念頭,甚至自己都不曉得,佛已經清楚、已經明白了。這就是現相,這個現相意思很深。

  供養具裡面出聲音讚頌,這是表「一切法,總法界體也」,不但正報,我們常常講、大經裡常講,一切有情眾生都有佛性,一切無情眾生都有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這個性就是法界體;供具是無情,無情跟有情同一個體。法界不可思議,一切法當然也不可思議,還是現相,讓我們從這個境界相裡面悟入。由此可知,諸佛如來一切作為,無一不是覺悟眾生。長者這樣一提醒,我們想想很有道理,長者一定悟入,他要不悟入,他怎麼能說得出來?他能說得出來,說明他入了這個境界。「又明聖眾,心境無二」,這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。「凡夫迷法界,自見心境有二,故顛倒生也」,話說得好,真的是這樣,凡夫確確實實迷了自性、迷了法界,於是心跟外頭境界對立,這就叫做迷惑顛倒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他們了解事實真相,心跟境是一不是二;心境是一,換句話說,宇宙是一,法界是一。

  我們常講十法界,為什麼會有十法界?十法界是從凡夫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迷惑顛倒的見解,不是事實。事實是什麼?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,你要是證得一真,全都通了,障礙就沒有了,十法界裡任何一個眾生起心動念你都明瞭。所以證得一真法界,就是明心見性,淨土宗裡面講理一心不亂,名詞不一樣,是一樁事情,一個境界!所以《華嚴經》常講的「入不二法門」,我們凡夫把所有一切理事,統統把它分開,分的真的是無量無邊,迷在這裡頭,哪裡曉得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原來是不一不異,不二法門!諸法、世出世間一切法,不能講它是一,也不能說它是二,或者我們用《華嚴經》的術語,不可以說它是一,也不可以說它是多,為什麼?你說它是一,你已經執著一個一,你已經分別一;你說它是二、說它是多,你已經分別多、已經執著多,你已經落到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去了,問題在這裡。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哪裡來的一?哪裡來的二?哪裡來的多?都沒有了,那才叫清淨法界,那才叫一真法界。諸位要曉得,一真法界也是不得已勉強說出這個名詞,再老實告訴你,一真法界也沒有,決定不可以執著,決定不可以分別,那真的叫一真法界。我們今天天天口裡講的一真法界,心裡想的一真法界,都不是真的,全是假的,還都是唯識所變的。這個東西難!

  要做到什麼程度?六根對六塵境界一念不生。聽經要怎麼聽法?古大德講得妙極了,「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」。所以古人講我們聞法,下根的人耳聞、耳聽,上根的人神聽,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,聽跟無聽是一不是二,你真聽。為什麼?耳根聽的是聲性。眼根見的是色性,耳根聞的是聲性,我們用聞性聞聲性,聞性跟聲性是一個性,就入不二法門。《楞嚴經》上觀世音菩薩說出他用功的方法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他會聽,我們不會聽,我們聽了是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諸佛菩薩訓練學生,為什麼開端那樣嚴格搞戒定慧?戒定慧真的是根本,通過持戒你得到三昧、你得到禪定,從禪定裡面生出聞思修三慧,你就入這個境界。你見是見性見色性,你聞是聞性聞聲性,你入了華嚴境界,你入了佛的境界,就這麼回事情!真正是暢佛度生本懷,哪裡是我們這個樣子?我們全搞錯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