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八卷)  1999/5/26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138

  請掀開經文,我們還是看講義。如來果地上十種德能介紹過了,這是屬於性德,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具足。在如來果位上,性德是圓滿的現前,真的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可是在凡夫,我們迷失了自性,這個話怎麼講?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、本具無量德能都不能現前,都不起作用,迷就是迷的這樁事情。要怎樣讓我們性德起作用?佛教給我們要修行,要知道我們性德何以不能現前,是我們有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行為,把性德蓋覆住了。佛經上大家曉得「五蓋」,這個蓋就是蓋覆。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,行為裡面包括身語意三大類:身,錯誤的造作;語,錯誤的言語;意,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見解;要把這些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修行兩個字的意思,一定要搞清楚。然後你才曉得,我們念佛是不是修行?不見得。口裡念彌陀,心裡還是貪瞋痴,沒有修行。拜懺是不是修行?誦經是不是修行?禮佛是不是修行?都不是,都是個形象而已。形象與心行相應那是修行,形象與心行不相應,那怎麼修行?我曾經見過,拜懺的時候,一面拜懺,一面在吵架。為什麼吵架?法器哪個地方敲錯了,生煩惱,就罵起來了;佛事完了之後,回去就打架。這一類事情很多,這不叫修行。修行是把自己的過失、錯誤修正過來,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。祖師大德給我們制訂許許多多的儀規,這種儀式是幫助我們修行的,我們要懂得如何利用這些儀式。不是儀規不好,是我們完全不了解,錯用了。

  沒有修德,我們的煩惱習氣斷不了,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隨順煩惱,性德怎麼能現前?智慧德能不能現前,修德就非常重要。菩薩十力這是修德,也就是菩薩修行的十個綱領。我們要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學,這十個修行綱領,就是開發自性果地上的十力。我們看表解上,第一「發一切智心堅固力」,首先叫你發心,發求一切智的心。學佛求什麼?就是求一切智,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,智慧的教學。學佛,我們希望成佛,希望作佛,「佛」這個字裡面就含著有智、有覺的意思,智是體,覺是用。智有三種: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此地的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,這是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。在佛法講解裡面,把它分做三方面來解釋。「一切智」是知一切法的體性,體性是空,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空。空無自性,一切法不可得,《大般若經》裡面講得太多太多。《金剛經》是《大般若經》的綱要,它的中心思想告訴我們,能所都不可得。從能得這方面來說,是講三心不可得: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,能得不可得。所得的那一邊,一切法都是緣生的,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能所都不可得。萬法皆空,這是一切智。你能知道萬法皆空,你的心就定,你的胡思亂想就沒有了,這對於修行真的有很大的幫助。世間人為什麼會有妄想?患得患失,他以為真有能得、真有所得,妄念就多了。智慧開的人曉得,能所都不可得,心永遠是安靜的,安住在三昧之中。人能安住在三昧,三昧是正受,苦樂憂喜捨都沒有,這叫正受,他的基礎是了解事實真相。小乘聖者有這種智慧,所以他能超越三界,超越六道輪迴。可是現象不能說沒有,確實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,現象是怎麼回事情?小乘聖者就不知道,他只知道統統是空的,統統是假的,所以他心很清淨,能入九次第定。你要問他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?現象怎麼變化的?他不曉得。這就是他的煩惱障斷掉了,一切智破煩惱障,所知障還在。

  第二種智慧是「道種智」,道種智破所知障,道是道理,種是多、種種,很多很多。這是說這一切現象,種種不同複雜的現象,是什麼道理發生的,什麼道理而有的。你把這些道理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曉得幻相是怎麼來的,這種智慧叫道種智。佛經裡面關於這一類就講得太多了,這在佛經裡是佔絕大的一個部分;實在講,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對於一切智跟一切種智說得都不多,道種智這一方面總佔百分之七十到八十。這是菩薩的智慧,破所知障。「一切種智」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,在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的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修的是一切種智。然後你才曉得,四聖法界裡面所修的是一切智跟道種智。四聖裡面聲聞、緣覺修一切智,一切智成就;四聖法界裡面,菩薩、佛修的是道種智。

  佛法的修學是求智慧,諸位要曉得,障礙智慧的不能不斷,如果不斷障礙智慧的煩惱、習氣、妄想,你怎麼能成就?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跟我們講,說這些學佛的人,他們不是真學佛。李老師有的時候說得很不好聽:這些人是玩弄佛法,閒暇沒事情做,到佛法裡頭來消遣消遣,來消遣佛法的,哪裡是學佛?在家裡坐得無聊,到廟裡去看看和尚、捧捧和尚,就像從前一些人捧唱戲的一樣,捧戲子一樣;這樣心態來學佛的人很多,多半都是有錢有勢力的這些人。這些人在一切道場裡面很受歡迎,當作上賓來看待,為什麼?財神菩薩來了,不能得罪。這些人不是真學佛,這些人是假的。真正學佛的人沒有地位、沒有財富,到寺廟裡面來,有的時候來做義工,沒人瞧得起他,這個人看到討厭他,那個人看到罵他幾句,往往那種人有成就。真正學佛、真正有成就的人,不認識。我們如果沒有李老師這樣善知識的開導,往往我們也疏忽,我們也粗心大意,沒有發現到。佛經裡面講的「可憐憫者」,哪些人是可憐憫者?就是這些玩弄佛法的人,這些人可憐。不要以為他有很高的地位、有很多的財富,到寺廟裡來,老和尚看他作上賓,趕緊泡茶奉承他們,那種人將來都墮三惡道的,那些人是可憐憫者。寺廟裡沒有人瞧得起的那些義工,人人討厭、人人嫌棄、人人罵他,將來他往生瑞相稀有,那是值得佛菩薩讚歎的。所以,什麼是真學佛、什麼是假學佛,我們要清楚、要了解。你沒有真正的智慧,你怎麼能看得出來?所以學佛是要求智慧,要求真實智慧,為這個來學佛的;不是為名,不是為利,不是求福報,不是求長壽,不是求兒女,世出世間法什麼都不求,我就是求開智慧,這就對了。佛法它也有三個學位:阿羅漢得一切智,得正覺;菩薩得道種智,成正等正覺;佛得一切種智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目標非常鮮明。這個擺在第一條,我們要留意,這是菩薩十力裡第一種,發一切智心堅固力,這個心決定沒有改變,你就會有成就。所以目標、方向要正確。

  第二「不捨眾生大慈力」。慈是愛心,現在人所講的大愛,在佛法裡面講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愛心,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。真誠不是情緒上的愛,清淨是沒有染污的愛,平等是沒有高下的愛,這叫慈悲。以這個慈悲心,這個大慈心對待一切眾生、愛護一切眾生,這才能解決問題。「愛人者人恆愛之」,這是一定的道理,你能夠真正愛別人,別人就愛護你。他愛護你,他就聽你的教誨,他能夠理解,能夠相信,能夠奉行。我們知道在現在這個世間,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,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全世界各種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信仰、不同的宗教,如何能夠和睦,互相尊重,互助合作,共存共榮,生活在這個地球上,這是現在許多有智慧的人見到了,意識到這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一個課題。因為現在資訊發達,交通便捷,整個地球任何一個角落,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澳洲政府主動在推動這個工作,成立專門機構在推動多元文化。要想推動這個工作,這個工作能夠落實,只有一個真誠的愛心。

  他們推動這個工作的負責人,多元文化局的局長來看過我,跟我討論過這個問題;許許多多的宗教領袖,跟我談過這個問題。現在大家都有這個理想,都有這個認知,但是如何落實?唯有愛心,佛家講大慈大悲,宗教裡面講神愛世人,你不從真誠的愛心做不到。這個問題政治做不到,武力也做不到,經濟、科技都做不到。人與人之間坦誠相見,這是個教育的問題。我勉勵一些宗教家們,要注意「教」,今天社會動亂之所以有這麼多災難,我們是有宗沒有教。希望每一個宗教都著重教學,而且這個教學一定是以多元文化為中心,不但愛自己的教,還要愛其他的宗教,這樣才能和睦共處。如果自己的教第一,別人的宗教第二,歧視、誤會、隔閡決定不能避免,要想達到社會的安和樂利,世界和平,永遠是障礙。所以我們提倡個個都第一,佛教第一,天主教也第一,基督教也第一,伊斯蘭教也第一,每一個宗教都第一。佛經是第一,《聖經》也第一,《古蘭經》也第一,大家都平等,這問題解決了。平等才是真正的愛心,才是佛家講的大慈大悲,不可以有歧視,不能有高下,不能動感情,感情是迷惑,這才能夠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。我們今天在新加坡常常訪問其他宗教,為什麼要這樣做?落實「不捨眾生大慈力」,我們讀到了要做到。

  第三「具足大悲力」。悲比慈更進一步,慈是真誠的愛心,悲要有行動。眾生有困難的時候,我們看到了,我們聽到了,無條件的去幫助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教我們,「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」,不要等人家來請你、來求你,聽到了、看到了趕快去做,盡心盡力去幫助,就是圓滿功德。有些人,很多人對我們的做法有意見、有批評、有指責,為什麼我們去幫助別的宗教,好像我們做的是有罪,做得不應該。這個心量多小,分別執著多重!佛在經上講,一切苦難的眾生,我們都要去幫助他;一切苦難眾生,並沒有說不信佛的、信其他宗教就不要幫助他,經典上找不到這個。其他宗教做的這些慈善事業,辦的這些養老院、孤兒院,收容教導殘障的這些人們,試問問這些事情我們要不要做?我們也要做,人家已經做了,不就是幫我們做嗎?他所做的就是我們做的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既然就是我們做的,我們要不要幫助他?我們幫助他,天經地義,理所當然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正是我們做的,他們已經在做,他們代我們在做,我們還有什麼話說?如果大家能這樣想法,你就曉得我們今天做的是理所當然,是應該的。一點都不希奇,應該是這個做法,佛的教誨你體會到了,你明白了。大乘佛法,尤其是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是一乘佛法,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能夠融合虛空法界一切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思想、不同的宗教,在華嚴會上都是圓融、自在、無礙。「具足大悲」,具足是圓滿的意思,也就是說我們要盡心盡力,這就是圓滿;悲是拔苦,慈是與樂。

  第四「信一切佛法精進力」,這一條裡面意思很深很廣。「一切佛法」這四個字怎麼講?在佛法術語裡面,「法」是世出世間一切理論、一切現象、一切因果的總代名詞;換句話說,虛空法界全都包括在這個字裡面,一樣都沒有漏。「佛」字怎麼講?佛是覺,你對於虛空法界一切法覺而不迷就叫做佛法,迷而不覺就叫做世法。世法跟佛法在迷悟之間,所以你覺悟了,哪一法不是佛法?法法皆是佛法;如果你要是迷了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不是佛法,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。所以佛法沒有邊際,大家也都聽說佛法無邊,佛法沒有邊際,佛法裡沒有分別,佛法裡沒有執著。然後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《華嚴經》有很多宗教,宗教的領袖、宗教的導師都在華嚴會上,這些人在佛弟子眼光當中看到,他們都是諸佛如來,他們都是法身大士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,諸位曉得勝熱婆羅門,勝熱婆羅門是什麼人?婆羅門教的領袖。在此地,我們上次去訪問興都教,興都教就是婆羅門教。這個人在佛法裡面,他是菩薩、大菩薩,也許是諸佛如來示現的。佛與大菩薩,大家都曉得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以婆羅門身得度他就現婆羅門身,應以宰官身得度他就現宰官身。我們在澳洲看到多元文化局的局長,那就是現宰官身,我們眼光當中都是佛菩薩示現的。各個不同的宗教,各個階層真正覺悟的人,眼光遠大的人,利益一切眾生,沒有分別執著的人,這些人都是佛菩薩。諸位不要只看在跡象上,這個人天天念佛經,搭著衣,這才叫佛菩薩,你就完全看錯了,你就著相。六道十法界裡面,諸佛菩薩應化在其中,不曉得有多少,我們只要冷靜去觀察,你會見到。所以,「一切佛法」這四個字的意思就很深很廣。

  可是要成就,「精進」兩個字非常重要。在一切佛法裡面,我們專修一門,這叫精進。世出世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能夠專精都能成就,最忌諱的是雜修,修得太雜,修得太多,這就很難有成就。從真實智慧上來說,現在人不如古人,原因在哪裡?古人知道精進,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,現在人學的東西很雜,學的東西很多,常識很豐富,智慧沒有。戒定慧是功夫,沒有戒定慧的功夫,常識很多,這些東西不能解決問題。什麼叫解決問題?提升自己的境界,我們能不能從人道提升到天道,從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,從六道提升到四聖法界,那叫管用。今天世間的學術不管用,不但不能提升,幫助你下降。人在世間時間很短,幾十年光陰一彈指就過去了,往後怎麼辦?這是個大問題,誰在生前想到這個問題?能想到這個問題的人,這個人聰明,這個人覺悟。生前沒有想到這個問題,死到臨頭想到,來不及了,有什麼用處?要早一天想到,早一天準備。所以真正聰明人、真正覺悟人,念念當中替自己辦後事,這是真正覺悟,眼前這些算不了什麼,一定要知道。

  所以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佛家裡面宗派很多、法門很多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就成功了。世法裡也不例外,我們曉得中國過去許多讀書人,沒有接觸佛法的,沒有入佛門的,但是依照古聖先賢的教誨修學,他也生天,確確實實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;往往到晚年,這一聞佛法,他就具足信願,他就能成功。所以在古代的中國,讀書人念佛往生的很多,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看到,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。其實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所記載的,這是大家知道的一部分,被社會大眾遺忘的人佔決定大多數。所以佛法在中國這兩千年當中,我們中國人的成就,數量上不可思議,太多了。正如同我們現前,哪幾個念佛往生有瑞相的,我們看到聽到少數,我們還沒有看到、沒有聽到的還有很多。這些人成就,就是一個精進,就是一門深入。

  我們今天想到要挽救世界的劫運,實在講很單純,就是「精進」兩個字。兩樣東西就可以了,《了凡四訓》跟《感應篇》就可以了,確確實實能夠把這個世間天災人禍將它伏住;縱然不能夠消除,一定也能夠減緩,災難的時間可以縮短,肯定做得到的。所以學東西,「精進」這兩個字比什麼都重要。千萬不要誤會,我只學一門,其他東西我都不會,你有這個懷疑就是你修學的障礙。要曉得世法跟佛法到最後貫通,佛家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,一法通一切法通達。為什麼?世出世間一切法同一緣起,你把源頭找到,哪有不通達的道理?就怕你自己沒有達到,那個源頭就是心性。只要你一門,一門就可以明心見性,給諸位說,兩門、三門明心見性就困難了。你學兩門、三門,你的心是散亂的,散亂心怎麼能得定?怎麼能開慧?一門深入能得定,定能開慧,慧就見性,你就一切都通達了,佛家所有的經論還需要一部一部學?不需要,哪有那麼麻煩?所以學東西有個訣竅、有個祕訣,祕訣就是專精,鍥而不捨;沒有開悟,絕不改變。所以教下講「大開圓解」,沒有到大開圓解,我始終就是一門深入,就在一部經上下功夫,專修專弘。到大開圓解,明心見性,念佛到一心不亂,你就能圓融一切世出世間法,圓通了,《楞嚴經》上講的圓通,圓滿通達。這是從一門上講,精進力。首先要有認知,你才能做得到。所以東西一搞雜了,一搞亂了,這就很難有成就,無論搞什麼東西都是要一門。到大開圓解,世出世間法都貫通,不必要學。

  我在李炳老會下,他就是這樣教給我,所以我跟他十年,學五部經。《華嚴》我只聽他老人家講經,我只聽一卷,聽他的講法,我一卷聽完之後,我就到台北講《華嚴》,我講得比他詳細。聽眾們到台中聽聽,再到台北聽聽我所講的,喜歡聽我講的,我講得比他活潑。《法華經》我沒有聽他講過,我在台北講《法華經》大意,講了六十天,好像留的有錄音帶,靠專精,你不專怎麼行?所以精進就非常重要。因為我們在年輕的時候有個錯誤觀念,總是要廣學多聞,四弘誓願裡面說的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;哪裡知道我們把前面那句漏掉,前面是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我們煩惱沒斷。「精進力」就是斷煩惱,斷煩惱智慧就開了,智慧開了之後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那是一接觸就通達了。不是像我們現在學得這麼艱難、這麼苦,不是的,一接觸就通達,一聽就明瞭,一看就清楚,那個才快速。龍樹菩薩讀《大藏經》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,人家三個月就完成,那才叫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我們這部《大藏經》,一輩子恐怕都搞不通,人家三個月就畢業了。智慧開了才行,智慧不開不行。

  下面第五條「思行禪定力」。這是說兩樁事情:一個是心,一個是行。思稱禪定力,行當然就是禪定力,思想跟行為兩樁事情,思為主,可是行也能幫助思。思怎樣得禪定?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禪,然後你的行為就不會再著相,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說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我們有沒有行?有,行跟平常並沒有改變。穿衣吃飯是行,我們自分裡面的工作是行,除自分之外,有時候我們還幫助別人,也是行。只要能夠真正做到「外不取相,內不動心」,所有一切行都是禪定。禪定不是盤腿面壁,大乘經上常說,讚歎諸佛菩薩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行住坐臥都是禪定。禪定表法上多採取坐的姿勢,佛菩薩的塑像很多都是採取坐的姿勢,坐表什麼?坐表不動,取這個意思。坐不動,行也不動,只要不動,不動是講心不動,不是說身不動。身坐在那裡不動,心裡打妄想,那不是禪定。重要的是心要不動,不是身不動,身要動,身要是不動,這個身就生病,身就壞了,所以身要活動。大家都講活就要動,不動就不能活了。可是心不能動,心一動心就壞了,心一動心就死了:妄心起來,真心就死了,就沒有了;真心是不動的,妄心是動的。所以心不能動,身要動。佛法裡面修學,提倡的是拜佛、禮佛,禮佛這個修行非常有道理,要求心不動、身動。身禮佛在運動,心地清淨,專念佛名,或者是觀想佛的形像。這在修行方法裡面講非常殊勝,很好的方法,我們要知道。所以思跟行禪定力,這才能稱為力。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